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不知道你是为啥报研究生,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的话建议不管你喜欢什么方向都先报历史文献学,这和史学理论一样,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历史文献学包涵了传统的文字,训诂校勘音韵等小学内容,更是基础的基础。当然,现代以来,出土文献也算是历史文献学研究范畴之一,比如长沙马王堆的,郭店楚简,银雀山等。不过如果不是确实有兴趣,这个学科你是学不下去的。参考书目:张舜徽的史籍举要和中国文献学,郑鹤声兄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考,通志校雠,金石,图谱,艺文四略,章学诚校雠通义等等。。。历史文献学比较好的学校首推华中师大,北师大和北大,吉林大学等。如果运气不佳比如因为英语等原因被刷不得不调剂的话,例如福建师大的梁韦弦老师为金景芳先生嫡传弟子,也可以考虑。 查看原帖>>
1)就业方向历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就业方向相当广泛,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大部分毕业生在各类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著名企业就业,有将近一半的本科生通过考研继续深造(3)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科研单位:包括各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从事教师、研究员职位。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人文素质。要有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和对历史学浓厚的兴趣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党政机关:主要是公务员系统。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以及行政能力,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校期间就能入党的同学无疑具备优势。·新闻出版部门:主要从事记者、编辑等职位。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出色的写作能力,良好的悟性和执行能力;思路开拓,文笔流畅,富创新精神,中文功底扎实,知识面广;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气质形象;工作责任心强,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企业:由于历史是基础性学科,可以尝试对专业要求较低的一些职位。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典章制度69、 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西周奴隶制国家建立时,分封贵族到各地为诸候,诸候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区,对周天子仅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因面在全国形成分裂割据的场面。后在春秋战国时逐渐被郡县制所代替。儒家维护分封制。70、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由春秋战国至秦汉逐渐新形成。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后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了以县统郡的两级制。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为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部分。71、 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的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与先秦的性质有所不同,分赐爵与封爵。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帝、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72、 六部: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后由于添新部,六部之名被废。73、 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西汉时史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后改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时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成为封建国家的监察机关。历代多相沿不改。明初一度设置,后改为都察院。清因之,御史台之名遂废。74、 翰林院: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李隆基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后,演变为草拟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75、 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光武帝刘秀兴建。到宋代太学形成比较完整的学制。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对后代有很大影响。76、国子监:简称“国学”,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276年建国子学,为教育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贵族学校。以后称国学或太学,隶属太常。北齐始立专署称国子寺。唐代改为国子监。唐国子监辖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学;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宋元以后加以合并,仅存国子一学。77、 书院:始于唐代。开元六年(718)设丽正修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河应对。宋代书院为盛,有白鹿、石鼓、应天、岳麓为四大书院。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研习儒家经籍,传播孔孟之道。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多数成为准备科学的场所。清末废除科举,书院改为学校。78、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丞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始于武帝时。有孝廉、秀才等科,为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至唐初,王朝规定参加科目考试者可以自由报名,这样察举制就由一种地方长官推荐制度演变成了中央设科招考的科举制度。79、 征辟:汉代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和地方官都可自行征聘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不同。隋统一后,征辟制度消失。80、 明经:汉代出现的选举科目之一,至宋神宗时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文,故以明经为名。81、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保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地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政府按等选用。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至隋废除。82、 进士科:隋以后各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隋炀帝。至唐被重视。宋以后其它科目多仅存空名,无足轻重,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的唯一科目。83、 科举制:是指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它和以前的选举制度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凡普通的读书人均有参加官府考试,从而被选拔作官的机会,这就使封建王朝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先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一般认为以隋炀帝创置进士科为标科,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情况是有才能的士通过游说、上书、自荐获得官职,也有是根据对国家功劳的大小来选拔,再有是由郡县长官在一年一度的上计时向国君推荐。这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两汉时实行察举和征辟的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吸收汉代察举制的某些合理因素,采取朝廷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这种不问出身门第,无须州郡推荐,由朝廷公开考试选士的制度,才是我国古代科举制真正的开端。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代设的科举制,使我国古代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唐代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宋朝在革除唐科举制的弊处之后,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和严密的科举制度,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元朝科举分乡试、府试和会试。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分别登榜。明代分乡试、会试,廷试(即殿试)。清朝的科举制既承明制,又有所发展,具有最完备的形式。包括文科、武科、制科和翻译科。文科和武科都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制科由皇帝特诏举行;翻译科分满洲翻译和蒙古翻译。84、 府州县学:明代设于府、州、县的学校。85、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所建。共二十四军。86、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后,取代征兵制。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募兵制可以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兵源枯竭时会强行抓夫,给民间带来很大的骚扰和痛苦。87、 乡兵:由居民自动组织或政府组成的不脱产的武装力量,又称民兵,五代后晋开始征集,镇压过大小起义。88、 秦汉烽燧:秦汉时期边塞观敌报警系统。西汉时已有。89、 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厂卫是合称。其性质同为特务机构,用刑残酷。90、 锦衣卫:明官署名。原为内廷亲军,皇帝的护卫。洪武十五年(1382)是皇帝的耳目与爪牙。指挥史由皇帝的心腹担任。91、 军机处:官署名,清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由京王、大学士等充任,俗称军机大臣。其僚属为小军机,分满、汉四班。军机处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讨处理军国要务,以奉谕旨的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92理藩院: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初掌握蒙古事,后发展至蒙、回、藏、新疆等。93、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北京条约》后设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的事务。1862。3成立。1900年,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占,次年《辛丑条约》签订,依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为六部之首。94、 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1601年,努尔哈赤初建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下设佐领。满人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皇太极时,又编“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以后因人口增加,佐领数也增加,但旗数不变。 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缩小。以军事组织而言,八旗军队与绿营兵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以行政机构而言,八旗的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 直至清末,凡八旗成员称“旗人”,与州、县所属的“民人”以不同形式受清政府统治阶级的奴使。直至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才全部瓦解。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不知道你是为啥报研究生,如果是为了学术研究的话建议不管你喜欢什么方向都先报历史文献学,这和史学理论一样,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历史文献学包涵了传统的文字,训诂校勘音韵等小学内容,更是基础的基础。当然,现代以来,出土文献也算是历史文献学研究范畴之一,比如长沙马王堆的,郭店楚简,银雀山等。不过如果不是确实有兴趣,这个学科你是学不下去的。参考书目:张舜徽的史籍举要和中国文献学,郑鹤声兄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考,通志校雠,金石,图谱,艺文四略,章学诚校雠通义等等。。。历史文献学比较好的学校首推华中师大,北师大和北大,吉林大学等。如果运气不佳比如因为英语等原因被刷不得不调剂的话,例如福建师大的梁韦弦老师为金景芳先生嫡传弟子,也可以考虑。 查看原帖>>
《史记》和《资治通鋻》分别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纪传体和编年体通史性作品,而且文笔又是很好的。建议中华书局的繁体竖排点校本,《史记》十册、《资治通鋻》廿册的样子。 此外,如果还想看断代史。纪传体的建议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同样建议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点校本);编年体的建议看《春秋左传》,对学习先秦古文也很有帮助(建议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四册,加上沈玉成的《左传译文》,都是中华书局的)。 其实这些书的阅读量已经不小。如果不是以研究为目的,廿四史读前四史就足够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而《东周列国志》毕竟是演义小说,不是历史文献。
在上述长处之外,全书还有不少地方可以启人思绪,引导人们向深处开掘。如学科定义的确定性、研究领域的开放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性、研究目的的多元性以及研究前景的广阔性诸点,便是我们近日拜读此书后,感到还可深人论述的问题。
1、确定你要研究问题的时间段,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时间越多,你需搜集与阅读的材料就越多,当然写出的来的东西也更有学术价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吧。2、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材料分类。或者是按照某一个基本相同的观点分为什么派别,或者以某个著名大师为标志,以时间为线索,等等吧,这个还是要看你搜集得材料以及这个课题研究的程度。3、材料在开始搜集阶段一定要全力以赴,甚至要竭泽而渔,否则你写出来的东西如果忽略了某一个著名的人物或观点的话,这个综述就是不成功的。做综述是个耗时间好力气的活儿,但是综述做好了,对了解这个课题的全貌是非常有益的,是你将来写作这方面论文的一个前提和基础。祝你能学有所成啊。
历史学 你如果决定考研的话 就别上什么淘宝了。上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 会影响你考研的情绪进度的。买好复习用的教材 除了背就是做题把。 1、必备参考书: 中国通史: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通史: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选读参考书目: 书名作者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杨燕起、高国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 》郭小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博仁考研给您推荐的。希望您考研成功哦 。
不知道你说菜鸟的意思是不是跨专业,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建议你直接看那些笔记和讲义,历史实行全国统考后,什么笔记讲义都是浮云。课本是关键!世界时的话就看吴于廑的那一套六本的《世界史》,跨专业的话一定要看,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脉络在脑子里,这是最基本的。所有的课本看完后,再看仝晰纲的《 历史学基础考研辅导 》,这本书不精细,但是还算比较全。辅导资料要在你看完所有课本(11本还是13本?)的基础上再看。
一、教材:1、武汉大学版: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吴于廑 《中国古代史》(上 下册) 福建人民 朱绍侯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华书局 李侃 《中国现代史》(上册) 高等教育 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下册) 高等教育 王桧林 2、北师大版: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宁 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相比较而言 北师大好一点 编的比较新 思路清晰 结构合理 (十一本内容丰富 但是只要能够把书本吃透 两套书差别不大)适合跨专业备考二、辅导书:《 历史学考研辅导 》仝晰纲主编 可以去网上搜搜 名词解释有仝晰纲的也有 考研论坛 历史学版主 长孙博的《历史学名词解释》 都可以去当当 卓越之类的书城去看看 齐鲁出版社 仝晰纲主编的的 《历年历史学考研真题集》 题目是做不完的 没事要做研究真题 看老师的出题思路 总结以后 这样再去看书 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是选择用北师大的教材 北师大出版社自己出了一套辅导书 包括《历史学基础》 模拟题 模拟真题 三本 可以去买 北师大教材必备辅导书。祝你成功!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