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审稿特别严格的期刊,会有这种情况。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张楠

1.论文:  ☆于海波、金迎九:《农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1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13(2)   ☆于海波:《如何打造一堂好课:基于前科学概念、课堂水平分层与教学时间观的思考》,《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   ☆冯利、于海波、孟昭辉:《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郭桂周、于海波:《美国农村教师短缺困境及其补充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12(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郭桂周、于海波:《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SK):基本内涵与提升策略》,《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1)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与环境教育的互动: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4)   ☆于海波:《论教师的哲学素养》,《社会科学战线》2011(9)   ☆于海波:《返璞归真:让物理感觉成为教学的内在追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4)   ☆于海波、刘艳超、孟昭辉:《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现状与优化策略》,《物理教师》2011(3)。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庞芳、于海波:《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结构的建构》,《中学物理》2011(5)   ☆王晓娟、于海波:《大师之殇》,《中国社会科学报》,17   ☆冯利、于海波:《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物理》,2011(7)   ☆冯利、于海波:《农村理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11(9)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于海波、于冰、郑泰玉:《物理师范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2010(12)   ☆于海波:《试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课程·教材·教法》,2010(9)   ☆余雪妹、于海波:《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效开展情感教育》,《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10(7)   ☆王晓娟、于海波:《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教师文化》,《吉林日报-理论版》,2010-11-25   ☆秦玉友、于海波、赵忠平:《区域推进小班化教学的理念选择与实践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于海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警惕辍学率反弹》,《求是》,2009(8)   ☆于海波:《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师范大学的使命》,《教育评论》,2009(6)   ☆余雪妹、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物理复习课变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物理教师》,2009(12)   ☆张楠、王双维、于海波:《物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2)   ☆于海波:《中国无人获诺贝尔奖的教育反思思》,《教育时报》,2009-11-25   ☆于海波:《生活视域下的科学课程理想》,《教育时报》,2009-3-4   ☆于海波、王志坚:《科学观教育价值的多维审视》,《新长征》2009(11)   ☆于海波、马云鹏:《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社会科学战线》,2008(5)   ☆于海波、马云鹏:《科学课程生活的内在张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于海波:《提高农民科技素养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5-7   ☆于海波、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8(8)   ☆于海波:《俄罗斯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策略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   ☆孟凡丽、于海波:《国外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探索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2)   ☆吴晓巍、于海波:《“人教版”“粤教版”必修本“科学探究”内容比较与启示》,《中学物理参考》,2008(4)   ☆刘艳超、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规律教学”探析》,《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08(5)   ☆刘艳超、于海波:《论物理课程能力》,《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于海波、李祖华:《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与建议》,《教学与管理》,2008(12)   ☆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于海波、钱柱:《农村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物理教师》,2007(11)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7(9)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史教育价值的文化解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8)   ☆于海波、孟昭辉:《论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6(4)   ☆于海波、马云鹏:《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于海波、孟昭辉:《“李约瑟问题”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国科学论坛》,2006(1)   ☆于海波、刘艳超:《反思与建构—李约瑟难题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的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06(6)   ☆赵丽萍、王双维、于海波:《运用粗糙集理论分析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因素》,《华中师大学报》,2006(2)   ☆于海波:《科学素养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物理教师》,2005(4)   ☆刘艳超、于海波:《教学违法现象的理性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8)(合作2)   ☆于海波:《西方科学课程的历史考察》,《当代教育论坛》,2005(15)    ☆王颖、于海波:《“李约瑟问题”的文化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5(3)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与理科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科学》,2004(2)    ☆于海波:《科学素养理念的前设、特征与结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于海波:《论科学课程发展的人文化趋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内涵、价值和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问题与检讨》,《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1)   ☆于海波:《科学课程结构化运动的时代解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3)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教育史研究》,2003(4)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20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依据、价值和目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文化的建构属性与科学课程学习方式变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于海波、孟凡丽:《课程设计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走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5)   ☆于海波:《科学与技术源流简考》,《吉林日报·理论版》,30   ☆于海波: 《杜威科学课程思想研究正误》,《教学与管理》,2003(4)   ☆于海波:《课程设计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基础教育研究》,2002(9)   ☆于海波、孟凡丽:《论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教育科学》,2002(5)   ☆于海波、孟凡丽:《教学策略的定义、操作过程及结构》,《新疆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2)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历程、问题与展望》,《宁波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于海波:《科学与人类历史的演进》,《吉林日报(理论版)》,28   ☆于海波:《科学精神的文化解读》,《吉林日报(理论版)》,21   ☆于海波:《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吉林日报(理论版)》,24   ☆于海波、孟昭辉:《论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0)   ☆于海波:《教学论新思维:教学系统的混沌性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于海波、孟昭辉:《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4)   ☆于海波、王双维等:《物理实验能力的认知分析及相关培养策略》,《物理通报》,2000(4)   ☆于海波、孟昭辉:《知识分类理论与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2)   ☆于海波:《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0   ☆于海波:《线性振子微动相图》,1998东北亚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会论文集,1999(12)   ☆于海波、孟昭辉:《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1999(4)2.著作:    于海波著:《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12    于海波著:《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2    于海波主编:《初中物理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7    于海波副主编:《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问题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12    于海波参编:《课程论研究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8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截至2012年,学校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6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20余人 ,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8人,全国和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1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学院学术学科带头人2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68人;兼任境外知名大学硕士生导师和高级 研究员2人、国内大学硕士生导师6人;12人分别在全国和省级学术团体担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成都师范学院校园环境参考资料来源: 截至2012年,学校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运动场等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拥有理科、工科和信息与计算三个实验中心,语言发展、教师职业技能、艺术与体育和管理类四个实训中心,共有专业实验(实训)室44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8000余万元。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现值5万元,生均85元。建有计算机室、语音室、多媒体室、实验室和万兆核心、千兆骨干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网和中国网通网联通。学院还建有4873㎡的融普通话训练室、微格教室、课件制作室、网络远程教学室、心理学实验室等为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有固定的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实习基地67(所)个。 学院学生分别获全国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团体第三名、CCTV杯四川赛区英语竞赛特等奖、全省大学生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大学生乒乓球比赛一等奖等;2005-2008年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两次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成果奖33项;学院还连续获得近两届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0项;1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艺术品在中国申奥过程中被国际奥委会洛桑总部永久收藏。学院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学英语教师三个国家级培训基地,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职业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资格鉴定中心、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中职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教育系统公务员培训中心、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民族地区中小学学科骨干培训基地等七个省级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校内研究机构:教师教育研究所、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研究机构: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国际研究机构: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成都师范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馆藏纸质图书128多万册,各类报刊2200余种,电子文献2TB。该馆已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四川大学图书馆等签订馆际互借的协议,可通过原文传送、代查代检的手段帮助读者获取资源。 学院学报《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师范学院主办的省级公开学术月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意思就是说你寄送的稿件他们已经收到了,然后给一个回执,你作为证明,这个一般就是这个意思吧!回执就是给客户的,或者给用户的一个证明

更多体育学院学报收到收稿回执是你的稿件被采纳了。

不知道。愿你心情无比灿烂,生活舒心无忧烦!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格式

截至2012年,学校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6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20余人 ,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8人,全国和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1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学院学术学科带头人2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68人;兼任境外知名大学硕士生导师和高级 研究员2人、国内大学硕士生导师6人;12人分别在全国和省级学术团体担任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成都师范学院校园环境参考资料来源: 截至2012年,学校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运动场等教学和学生生活设施,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拥有理科、工科和信息与计算三个实验中心,语言发展、教师职业技能、艺术与体育和管理类四个实训中心,共有专业实验(实训)室44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2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8000余万元。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现值5万元,生均85元。建有计算机室、语音室、多媒体室、实验室和万兆核心、千兆骨干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网和中国网通网联通。学院还建有4873㎡的融普通话训练室、微格教室、课件制作室、网络远程教学室、心理学实验室等为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有固定的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实习基地67(所)个。 学院学生分别获全国大学生艺术专业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国际象棋比赛团体第三名、CCTV杯四川赛区英语竞赛特等奖、全省大学生汽车专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大学生乒乓球比赛一等奖等;2005-2008年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两次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教学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成果奖33项;学院还连续获得近两届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0项;1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有的艺术品在中国申奥过程中被国际奥委会洛桑总部永久收藏。学院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学英语教师三个国家级培训基地,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职业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师资资格鉴定中心、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中职和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教育系统公务员培训中心、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民族地区中小学学科骨干培训基地等七个省级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校内研究机构:教师教育研究所、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农村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研究机构:四川省心理学会、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国际研究机构: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成都师范学院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馆藏纸质图书128多万册,各类报刊2200余种,电子文献2TB。该馆已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四川大学图书馆等签订馆际互借的协议,可通过原文传送、代查代检的手段帮助读者获取资源。 学院学报《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是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师范学院主办的省级公开学术月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NKI)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