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你好!我遇到的情况和你的是一样的。简直是太像了,最后导师说要我在核心期刊的增刊上发,我也投了普通期刊,也被录用了,但只好按导师的意思来了。

华侨大学学报编辑部

《华侨大学学报》是福建省教育厅主管,华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 《华侨大学学报》既是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又是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性文摘期刊固定收录的刊源。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83年创刊,现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本刊在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如华侨华人研究之外,还增加了宽容论坛、旅游学研究、华文教育研究、海峡经济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等新栏目。在首届(1999年)、第二届(2002年)和第三届(2006年)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12月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8月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11月荣获“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 (福建省教育厅)。本刊对来稿要求如下:1、来稿请用A4纸打印,文辞力求精练,一般不超过8000字,来稿正文中不含作者个人信息;2、来稿另附中英文题目、摘要(100~300字)、关键词、作者单位。同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所在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电子信箱;3、编辑部不办理退稿,作者务请自留底稿;4、作者校对时一般不可以改动或增减稿件的内容,以免影响学报的正常出版;5、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参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本刊自2003年以来实行双匿名审稿。 一般栏目:哲 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 学社会学文 学语言学艺术学特色栏目:宽容论坛中外关系史研究海峡经济研究旅游学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华文教育研究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是省级刊物,不是核心期刊。

历史文化学院(东亚中心)下辖:历史系,包含历史学(师范)、历史学(历史文化产业)两个方向的本科专业;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吉林市文化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历史文献数字化信息中心;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等。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为吉林省省属高等院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东亚地区颇有影响。吉林市文化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北区域历史文献数字化信息中心为省教育厅专项资助中心。教学与学术科研机构有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金毓黻史学思想教研室等。历史系,主任王雪梅。内设:中国史教研室,主任钟兴龙;世界史教研室,主任申文勇;东亚区域史研究室;东北民族史研究室;东北文献研究室;东北经济史研究室;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室;金毓黻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陈陶然。日本研究所,所长郑毅,副所长刘景瑜;韩国研究所,荣誉所长崔博光(韩国),所长廉松心,副所长李善洪;东北史地研究所,所长张林,副所长孙颢;近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王立新,副所长赵文铎;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郑毅,副所长刘厚生。吉林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洁。内设:吉林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陈洁;吉林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侯雁飞;东北地方史研究室,主任张林;夫余历史教研室,主任王雪梅;吉林地区历史文化调研室,主任王景泽。历史文化学院一部分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教师,另组成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1984年,原吉林师范学院成立古籍研究室,1985年改建为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领导 小组在吉林省的常驻机构。2004年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建制保留。2007年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毅  东亚区域研究所所长:廉松心  东亚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丽梅  东亚文献研究所所长:赵兴元  中国史教研室是2007年6月由原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合并而成的。教研室现有教师 16人,教授 3人,副教授 11人,讲师 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在读博士3人 。1994年,中国古代史课程组被评为省优秀课程组。2007年,中国古代史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2009年,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组被评为校优课。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教研室成员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5年共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世界史教研室世界史是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世界史教研室拥有教学水平较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梯队。在世界史教研室的全部7名教师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2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世界史课程组带头人郑毅教授、研究生导师,曾被吉林省人事厅、教委等六部门联合评为吉林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99年世界史课程组被评为北华大学校级优质课,2004年通过复审成为吉林省优质课。2005年,专门史学科被评定为北华大学重点资助学科;世界近现代史被评定为北华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世界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来,世界史教研室成员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的开展教研工作,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专著20部,主持、参与各级教学科研立项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记:刘亚丽组织委员:宫炳成宣传委员:郑毅 统战委员:赵文铎 纪检委员:王雪梅青年保密委员:赵文铎 院长兼东亚中心主任:郑毅副院长:宫炳成历史系主任:王雪梅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有香团委会书记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郭宝盛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宫健泽办公室秘书、博物档案资料室管理员:曹晶、郑春辉辅导员:郭宝盛、李晓丹资料档案中心管理员:张利 科研团队1:(从左至右)李善洪 李晓丹 廉松心孔艳波郑毅 胡黎霞(退任)申文勇 王立新 刘琳琳科研团队2:(从左至右)钟兴龙 刘哲 张丽梅(调离)陈洁 侯雁飞 孙颢 陈陶然 宫炳成其他老师:王景泽 张林 刘景瑜 赵兴元 史向辉 王雪梅 赵文铎梁立佳 宫健泽 李丽刘国石(退任)等 其它科研人员:崔博光(韩国)刘厚生金和天 等 历史文化学院办公处各科室介绍地址:北华大学南校区院系办公楼3层301 办公室:曹晶302 办公室主任室:张有香303 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郭宝盛304 副院长室:宫炳成305 书记室:刘亚丽306 中国史教师工作室:钟兴龙 张林 陈陶然307 系主任室:王雪梅308 中国史教师工作室:侯雁飞 陈洁 刘哲 孙颢309 世界史教师工作室:申文勇 孔艳波 刘琳琳 王立新310 教师工作室:王景泽311 文物档案资料室1312 卫生间313 体育学院南校区教研室(宇通驾校招生办公室)314 文物档案资料室2、装订室咨询方式:历史文化学院综合办公室:(0432)64640029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0432)64602989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办公处各科室介绍地址:北华大学南校区院系办公楼1—2层101 图书资料档案中心、会议中心:张利102 收发室201 副主任室:宫健泽202 办公室:郑春辉203 教师工作室:李晓丹204 东北史地研究所:张林 孙颢205 韩国研究所:廉松心206 近代中国研究所:王立新 赵文铎207 教师工作室:李善洪208 教师工作室:赵兴元2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刘厚生、日本研究所:刘景瑜210 主任室、院长室:郑毅211 教师工作室:崔博光(韩国)212 历史文化学院学生会、乐队213 卫生间214 教师工作室:史向辉215 共同研究室咨询方式: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办公室:(0432)64602765 历任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职务负责人:党委书记:赵志刚(2007·2——2010·5)刘亚丽(2010·5——至今)院长:王景泽(2006·12——2009·10)郑毅(2009·10——至今)历史系主任:宫炳成(2007·2——2010·6)王雪梅(2010·6——至今)综合办公室主任:宫健泽(2007·2——2009)张有香(2009——至今)团委书记兼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戚新(2007·2——2008·9)郭宝盛(2008·9——至今)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雪梅(2005——2010·6)钟兴龙(2010·6——至今) 学院党委组织沿革:党委书记:赵志刚刘亚丽组织委员:宫炳成宣传统战委员(后分为宣传委员、统战委员): 胡黎霞宣传委员: 郑毅统战委员: 赵文铎纪检委员: 赵兴元王雪梅青年保密委员: 赵文铎

是普通的学术期刊。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主办: 北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吉林省吉林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5101CN: 22-1319/C邮发代号: 12-18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创刊时间:2000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15年创刊,现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理工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学术论文,及时反映学术上有特色、代表学科前沿、当前国际上科学界关心的科技研究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发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国际刊号:ISSN 1000-0054;国内刊号:CN 11-2223/N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由清华大学主办,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大学概况[编辑本段]【英文】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河南科技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工业与旅游城市洛阳。 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河南省内最早创建的工科院校之一,是河南省政府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先后隶属于国家农业机械部、国家机械工业部、河南省领导。经过56年的发展,学校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文、医、农、经、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高校。地理位置[编辑本段]学校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因其位于洛河之北而得名。洛阳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南望伏牛,北靠太行,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孕育了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甲天下”的洛阳牡丹闻名于世。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十大重工业基地之一。先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给河洛大地留下了白马寺、龙门、关林等许多珍贵的遗产,今人们又创造了堪称共和国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历史、人文景观荟萃一地,古今成就交辉一处,造就了一片育人之胜地。 学科学位[编辑本段]学校现设21个学院、1个体育教学部,共22个教学单位;有69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MBA、工程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是教育部授权的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259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6511人,硕士研究生824人。建校56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14万名高级专门人才。 师资队伍[编辑本段]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2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51%;具有博士学位333人,硕士学位788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2%;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级优秀专家、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级人才200余人;有博士生导师21人,共享院士7人,省级特聘教授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等69人。科学研究[编辑本段]学校有15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有教育部“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显微外科研究所”等省级研究基地;有“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和“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中国齿轮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轴承陈列馆”、“河南省机械工业CAD培训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等国家及省级教学培训基地;有10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和5个洛阳市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三种版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社科版是河南省一级期刊,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学校在锥齿轮研究方面保持着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曾先后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性能铜合金引线框架技术、数控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轴承设计与摩擦学、耐磨材料及材料保护技术、车辆设计与内燃机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牡丹快速繁殖技术等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肿瘤学、神经外科学、法医学、显微外科、农业收获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旱作栽培与育种、预防兽医学、动物育种与繁殖等学科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硬件设施[编辑本段]学校现有西苑、景华、周山、开元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56亩(287770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6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0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09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馆藏文献51万册,中外文期刊近2000种。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校园网主干带宽5G,数据存储容量近40T,校园网用户36364户。体育场馆面积为89039平方米,其中室内运动场馆10200平方米,另有与洛阳市共享并用于教学的体育中心面积75086平方米。 学校有三所附属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是省级综合性教学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医院有床位1200张,固定资产总值36亿元;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均居河南省综合性医院前列。教学管理[编辑本段]教学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可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自主选修课程,允许本科学生3-7年内完成学业。并设有第二专业辅修制,鼓励学生选学第二专业,毕业时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学校校风严谨、管理规范。学生管理采取辅导员制,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进行素质教育。 学生就业[编辑本段]我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主要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外资公司、部队等行业就业,尤其在江浙、京津沪、广东、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受欢迎。同期就业率在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名列前茅,另外每年有约30%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奖学助学[编辑本段]学校制订有"奖、贷、助、补、减、缓"为主的资助困难生政策。以奖学金为主的各种奖励措施,从精神和物质上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包括优秀新生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学校与工行、中行、建行、农行建立有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困难补助措施可解学生燃眉之急,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以自我解困为目的、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使贫困生既弥补了经济上的不足又得到了很好的磨练,现有固定的"助工、助管、助教、助研"等多种岗位。 校训[编辑本段]明德博学,日新笃行教风[编辑本段]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学风[编辑本段]勤学慎思,尊师诚信教风[编辑本段]和谐自强,严谨求实现任领导校党委书记 朱清孟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 校长、校党委副书记 王键吉 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审计处。 校党委副书记 牛书成 负责组织、离退休人员、工会、保密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机关党委、校工会。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苟义伦 负责宣传、统战、纪检、监察、学生、共青团、后勤、规划建设工作。分管宣传部、统战部、纪委、监察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国防生工作办公室、后勤集团公司、规划建设处,协助王键吉同志分管审计处。 副校长 段广才 负责人事、学科建设、研究生工作。分管人事处、学科建设处、研究生处、省机械设计及传动重点实验室、附属医院、人员交流中心。 副校长 周志立 负责计划财务、科研、对外合作工作。分管计划财务处、科技处、学报编辑部、对外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省耐磨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研究院。协助王键吉同志分管校长办公室。 副校长 李念群 负责后勤管理、保卫、招生工作。分管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招生就业处、校医院、劳动服务公司。 副校长 宋书中 负责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图书馆、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分管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工程训练中心。 校工会主席 闫纪建 主持校工会全面工作。 副校级调研员 郑 斌 协助周志立同志工作。

各部门联系电话河南科技大学 中国·洛阳 西苑路48号 邮编:471003 电子邮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