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党的政治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党的政治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方法应该尽快从书斋走向现实 作者:霍宪森 发表时间:2005-1-25 10:50:54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方法要尽快从书斋走向现实一一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方法转型问题的思考霍宪森 一、 关于问题的提起我写的《论创立中国特色的两权分立的公共权力结构形式一一论当代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改革》一文,于2005年1月12日在燕南学术网中国研究栏目发表之后,随即有两位学友先后对这篇理论文章发表了个人的网上评论意见。其中有一位学友认为,文中提出的观点严重脱离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一般要求,因而是糟得很,是胡扯淡;而另一位学友则认为,文中提出的观点充分体现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因而是好得很,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政治实践价值。应该如何看待两位学友对我这篇文章中阐述的观点所作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提出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评价意见和看法呢?我认为,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前者以完全否定的评价意见给我以激励,还是后者以充分肯定的评价意见给我以鼓励。他们都能对我个人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我对他们两位学友都应该表示衷心地感谢。但是,从两位学友对我文章观点作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根本对立的评价意见中所体现出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结合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一些专家学者在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中所反映出的理论研究方法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来看,我认为,我国政治学界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一些政治学爱好者,在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上,当前明显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一种是书斋型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一种是现实型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由于书斋型的研究方法明显具有就书本理论研究书本理论,凭个人的主观愿望, 脱离开当代中国现实政治生活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规律去研究中国政治理论,因而使研究结果及其政治观点有着较多空谈性的特点,而现实型的研究方法明显具有就现实社会 政治生活中存在着的实际问题研究书本理论,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着眼于从当代中国现实政治生活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规律中去研究中国政治理论,因而使研究结果及其政治观点有着较多实用性的特点,所以,我认为,为了更好地充分发挥中国政治学在新时期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促进作用,当代中国政治学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方法应该尽快从书斋型研究向现实型研究转型。二、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书斋型理论研究方法的主要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书斋型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严重脱离开了当代中国现实政治生活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那样一种就书本研究书本、就理论空谈理论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避开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的改革,而去片面地研究和思考当代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改革。根据多年的政治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和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对共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在当代中国国家政权机构系统和社会管理机构系统中的具体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进行改革,并通过改革使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的执政方式在其中能够得以科学定位的问题。所以,如果避开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的改革以及如何对其执政方式给以科学定位的问题,去片面研究和思考当代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改革,就难免会使研究结果及其理论观点自然陷入书斋型研究领域,使其与中国社会现实政治生活的实践严重脱节。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例如:在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我们那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他们作为一般政治学爱好者,在对作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内容的国有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研究和设计上,就明显犯了避开党委来设计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政治领导体制的研究方法上的错误。所以,尽管他们对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设计的如此严密,如此完美,但却又难免会是一种书斋型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而使他们所设计出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必然是一种书斋型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因如此,才会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工作,或者走了弯路,或者误入歧途。并最终落入书斋陷阱而难以自拔。再例如:在对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方面,我们那些政治学界的专家学者,在对村民自治制度的研究设计上,也同样犯了避开党委(或村党支部)来设计构建村级内部政治领导体制的研究方法上的错误。所以,尽管他们对村级自治领导体制设计的如此民主,如此完美,但却又难免是一种书斋型的村民自治制度。正因如此,才会导致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同样因落入书斋陷阱多走了弯路,而使我们目前不得不考虑重新研究设计真正符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内在要求的那样一种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结构。。二是脱离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去主观地研究和思考当代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改革。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并通过总结分析和学习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逐步趋于清晰。这就是,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包括诸如关于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实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与统一起来的规律;关于既要授权于党委,又要限权于党委,使党委严格限定在国家宪法和法律以及《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范内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使党委机构直接作为公共权力主体代表党和人民对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实行科学的、民主的依法执政的规律;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权力结构应该由各级公共权力中的常设最高决策领导权(简称决策权)和常设最高决策监督权(简称监督权)两权分立、使它们二者相互分工制约与合作,从而确保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进而确保使各级公共权力都能够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规律等,都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应并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它们既各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体系。因此,我们只有严格按照这些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去研究思考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问题,才能确保使研究结果及其理论观点符合中国现实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否则,就难免会使理论研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书斋研究领域之中而无法自拔,从而导致其无论提出的观点多么好听,设计的方案多么严密和民主,结果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为一种虚功夫、花架子,好看而不会中用。从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我国政治学界在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理论研究上,一些专家学者所研究设计出的政体改革思路和改革方案,诸如所谓“党政分离”的思路;“党政合一,寓党于政”的思路;“由地方党委书记兼同级人大主任”的思路;“行政三分制”的思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思路;“多党制或一党多派”的思路;还有那种以各种理由总是试图把各级党委机构实际置于我国各级国家政权机构系统和社会管理机构系统之外或之上,从而使各级党委机构在国家政权机构系统外部或上部对国家和社会发挥其所谓间接宏观调控作用的思路,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思路,都是一些严重背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本质要求的,因而都是只凭主观愿望,脱离开了当代中国现实政治生活实际情况的书斋型的观点和思路,都是一些虚功夫,貌似有理而不中用。三是脱离开现实中国国情,用或者僵化固守国际共运史上由巴黎公社所创造和由斯大林所发展了的两权合一模式,或者教条式地照搬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提供出的所谓成熟经验和国际惯例的固定思维方式,来抽象地研究和思考当代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改革。在这方面近年来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人过于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一些资本主义政治学理论,其中有些所谓专家学者,实际上就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理论的翻译专家和翻译学者。他们通过大量出书、写文章等多种途径,把西方各国历史上古今政治学家和思想家的一些形形色色的所谓政治学理论和思想观点,诸如所谓“政府干预市场而导致腐败”的思想观点;“现代化进程导致腐败”的观点;“高薪养廉‘的观点;“强国家弱公民社会导致腐败”的观点,等等,不加任何分析或者以高度赞赏的心理翻译介绍到我们国家中来。但在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并通过研究剖析去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上缺乏真功夫,不愿下真力气。因此,使他们所翻译介绍到我们国家中来的一些政治学思想观点,多数都是一些只限于纸上谈兵的书斋型的政治学理论观点,或者不好用,或者在我们国家内部根本就不能用。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方法要尽快从书斋走向现实理论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全在于实际应用和实践。同时,我们常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中国政治学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方法,应该要尽快从书斋走向现实,从而使中国政治学少练虚功,多想实招,使中国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在有所作为中努力为推进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实实在在的重大理论贡献。为此,我认为,当前在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应该注意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在紧密结合共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执政方式的改革中,来研究探讨和思考当代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改革。这里关键是要注意防止理论研究中出现“三个不”的错误思想倾向。一是认为,对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执政方式改革和定位问题的研究,应该是党建理论研究部门和党建工作者所应承担的一个研究内容,因而它不应该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范围内的一个研究内容。二是认为,对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执政方式改革和定位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冒有风险的政治理论问题,因而中国政治学界的各位专家学者不便于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它只能留待党建理论工作者们去专门进行研究和探讨。三是认为,共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不应该是当代中国国家政权机构系统和社会管理机构系统中的一个必备专门常设机构,因而当代中国政治学不必要把对党组织特别是党委组织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定位问题,也同时作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专门研究。上述三种认识,都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不能彻底克服上述不应该、不便于、不必要的错误认识和思维方式,当代中国政治学就将会在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总是使自己处于那种不应有的被动地位。 2、要在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并充分尊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来研究探讨和思考当代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改革。这里关键是要特别注意克服和防止理论研究中出现两个方面的偏向。一是把既要授权于政府,又要限权于政府,使政府严格限定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内正确行使公共权力的这个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也同时认作为应该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但是,在对应该作为被授权和被限权的所谓政府即公共权力主体的确定范围上却又错误地认为,这里所说的政府即公共权力主体,只是应该包括理论上的那种由所谓立法机关(即各级人大)、行政机关(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各级公检法)等组成的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正在直接掌握和行使我国各级全部政府公共权力,因而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我国各级第一政府的各级党委机构,却不应该被包括在内。并由此错误的断定,各级党委机构既不应该是一个被各级人民直接授权的公共权力主体,因而它同时也不应该是一个被各级人民直接限权和被各级人民直接监督的公共权力主体。正因如此,才导致我国政治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用这种书斋型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政治领导体制改革中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二是把经过西方政治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权力结构形式的西方国家政权结构体系中关于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组成的那种所谓“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的公共权力结构形式,也同时认作为应该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结构体系中公共权力结构所要采取的一种最佳结构形式。但是,由于这种方式难以或根本无法给各级党委机构在各级国家政权结构体系中的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必备常设公共权力机构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因而又总是错误地试图把各级党委机构实际置于我国各级国家政权机构系统和社会管理机构系统之外或之上,从而使各级党委机构同时在各级国家政权机构系统外部或上部对国家和社会实施所谓间接宏观调控、间接宏观管理、间接宏观执政和间接宏观领导。正因如此,才导致我国政治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用这种书斋型的思维方式,去研究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领导体制改革中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由于上述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不符合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实际情况,严重脱离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内在要求的思维方式,同时,由于这两种思维方式又一直是在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领域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方向起着极大的误导作用。所以,对这两种错误的思维方式都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都必须注意加以彻底克服和防止。否则,就难免会使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工作,由于掉入书斋陷阱难以自拔,而结果导致或者多走弯路,或者误入歧途。并由此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3、要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科学总结和学习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同时努力促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来研究探讨和思考当代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改革。这里关键是要注意做到三个正确理解。一是要正确理解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并努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研究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二是要正确理解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并努力用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那些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的,那些真正具有人类共同性的和普遍适用性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来研究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问题。三是要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上现实存在着的主要缺陷、弊端和问题,又要注意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经验的过程中,切实避免因盲目崇拜和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只能体现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规律本质要求的一些具体模式和做法,而妨害和阻碍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总之,我认为,只有切实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当代中国政治学特别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方法尽快实现从书斋型研究向现实型研究的转变,确保使当代中国政治学特别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在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使中国政治学也能同当代中国经济学一样,通过自身有所作为同时成为中国社科界的一门显性学科。以上所言,是事关当代中国政治学特别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研究未来走向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这里也只是单纯指出了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各位专家学者在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中现实存在着的一些缺陷和问题,甚至对有些问题还可能说的过于严重,而只字未提中国政治学界同仁近年来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成绩。另外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眼力受限,对如此重大的学术问题发表个人看法,难免有说的不当之处。因此,希望中国政治学界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各位学友同仁,都能够多多担待,都能够本着向前看,谋长远发展的原则,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围绕我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共同思考和研讨。都来评论一下我的以上所言是否真正具有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讨论的价值和实际意义。都来评论一下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否真正应该尽快实现其从书斋型的三权分立模式研究向现实型的党委立宪的两权分立模式研究转型。当然,对我不当之处,也恳请诸位专家学者给以批评指正。附:主要参考文献 2005年1月22日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省直分校通讯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279号邮编:250014 电子信箱: 附:主要参考文献 1、《论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书,霍宪森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此书内容已由学说连线网以1、2、3、4、5、6《论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六篇论文形式发表。 2、《论创立中国特色的两权分立的公共权力结构形式一一论当代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改革》,霍宪森,发表于2004年12月29日学说连线网国家政治栏目。转载于2004年12月30日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学术观点栏目。 3、《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横向权力监督体制》,霍宪森, 发表于2003年12月4日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频道理论研究栏目。 4、《论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含义及其具体实现形式一一在与时俱进中深化对民主集中制基本问题的认识》,霍宪森,发表于2004年9月10日中国政治学网政治学前沿栏目。 5、《“四三三三”结构是我国基层单位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霍宪森,发表于2003年4月1日中国人大新闻网。 6、《“三二二二”结构是我国县级党组织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一一论县级党组织领导体制的改革》,霍宪森,发表于2004年11月21日中国农村研究网。 7、《“四三三二”结构是我国县级领导体制的最佳形式一一论县级领导体制的改革》,霍宪森,发表于2004年7月23日中国农村研究网。 8、《西方国家权力制约论》,叶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9、《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高新民、农华西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 10、《十六大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参考文献

党的政治建设指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把经济搞上去。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bai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偏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以新气象新作为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就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扩展资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通篇贯彻和体现“两个维护”这一根本要求,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着力提高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深刻理解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政治建设指执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在政治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即指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制定党的纲领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正确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方针政策,并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确保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使全党步调一致地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党的政治建设相关文献

《共产党人》1939年10月为日在延安创办的中共中央理论刊物,主编张闻天。1941年8月20日停刊。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共产党人〉发刊词》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建党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解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1939年10月4日,为推动全党更好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众多挑战,更好解决党的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党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正式创刊,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刊物写了发刊词,创造性阐述了毛泽东建党思想,成为我党历史上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的党建经典文献。扩展资料: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同志还要求全党要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之间的密切联系,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党的政治路线,从而为处理好党的建设和政治路线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这是对高度重视党的政治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抓住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关键。参考资料来源:党建网-《〈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经典文献

党的政治建设论文题目

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回答者: 集星 - 助理 二级 2-14 09:54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5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已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政治小论文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从第一次站立,第一次举起手中的木棒,第一次点燃新生命的火种,直到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曾进行了无数的创新。正是人类的不断创新,才构成了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众多的领先世界水平的科学成就,形成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革命建设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金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并将坚持这一基本方针,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我们青少年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应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培养自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你那个老师要是精明一点的话,你在这里做的一切形同自杀。他事先把50篇相关网文看了看,再推友收点信息你就完全暴露了。网络不安全。

形势与政策论文党的政治建设

老师应该布置题目了,写关于这个题目的内容。开头先是概括,接着展开分析原因形势结果什么的,最后写写自己的感想,写写对策。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闯王李自成新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