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

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精知识点多而杂,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兴趣偏低 锐

用核心问题来引领语文学习,有两个抓手——问题链和任务单。这儿的“问题链”,是指根据核心问题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目的的,具有逻辑性、连贯性的一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环环相扣的,沿着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这儿的“任务单”,是指根据解决核心问题的问题链而设计的,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呈现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的学习方案。接下来,以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为例加以说明。《手指》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课后的练习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提炼出一个核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链:(1)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五根手指?(2)这些段落中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手指作用的?(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概括出五根手指分别具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链中的三个问题是逐层递进的,解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地落实了“围绕核心问题的学习”。所以,解答问题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与学习,我们可以将问题链转化为这样的任务单。有了这样的任务单,学生就能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具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活动就能聚焦问题、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手指》第2课时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品味文章的语言,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教学重点是品味文章的语言。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结合课后的练习2:课文的语言风趣,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养尊处优的幸福”。找出类似的语句体会一下,再抄写下来。我们确定了第2课时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怎样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1)课文中哪些语言让你感到很风趣?(2)从哪儿可以具体感受到语言的风趣?(3)这种“风趣”,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根据这个问题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编制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单。这则任务单,融合了问题链的三个问题,展示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路径:找一找→说一说→想一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比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这样的语句: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是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然后与同桌交流:这段文字是描写中指形状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诙谐。作者用“相貌最堂皇”来写出中指的特点,其实,中指只不过比食指和无名指长一些而已。为了说明中指和无名指、食指的关系,作者把他们分别比作:关公、关平和周仓。

用核心问题引领语文教学:(一)归类文本,寻找核心问题的“生成点” “核心问题”的鲜明指向性决定了能否精准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可在设计核心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牢牢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对当下学段提出的阶段目标,认真领会课标的要求;其次,要在课程标准层面上以“鸟瞰俯视”的方式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用心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以精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继而,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核心任务。1.抓教学阶段:在初读课文时,宜提出感知记忆型的问题,细读课文,宜提出思考型的问题,精读课文时宜提出评价、探索型的问题,巩固练习时,宜提出创造和运用型的问题。总之,不同的教学阶段,要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2.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如《顶碗少年》一文,让学生分析全文结构。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的什么。读了文章前两段,学生就能发现文章是按倒叙的顺序写的,而在写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情景(3—7自然段)则是按找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学生思考后交流:倒叙容易吸引读者,而中间顺序则能使读者完整了解故事过程。学生在了解了顶碗少年的故事的同时,还领悟了作者的编写方法和编写意图,使自己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写人记事的文章就应该把握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还是《顶碗少年》一文,从题目我们知道主要人物,那么写了他什么事,就引导学生快速读全文,概括出文章讲了顶碗少年在两次顶碗失败的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在第三次顶碗中终于取得了成功。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核心问题时还要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避免问题表述语脱离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比如对于一年级学生,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核心问题:“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荷叶的哪些特点?相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特点”这个词相对抽象,学生的回答也是富于表面。相反若换成这样的表述“同学们,这是一片美丽的荷叶,请你当一回小画家,把它画下来,先说说你会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这个问题就会激发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阅读课文的欲望,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二)揣摩规律,初设“核心问题”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课题是文眼,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并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根据标题设计“核心问题”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章重点内容的阅读与探究,使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重点,而且在内容理解上也能达到较高的深度。因此,课题往往可以成为设计核心问题的切入口。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抓文中关键句、段,巧妙设计。文章都有一定的主旨,这些主旨有的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的则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关键词句中,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比如在《詹天佑》,抓住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中心词是“杰出”、“爱国”。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詹天佑怎样“杰出”?怎样“爱国”?轻而易举地读懂文章。又比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是文章的总结句,教学时我们就可抓住这一关键句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课文哪些画面能让我们感受到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以“人物”为切入点。以“人物形象”为突破口,来设计“核心问题”。在设计时可以从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或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等角度入手。挑起“矛盾”,激活全课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章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形成“矛盾”。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与课文的“矛盾”设计评论性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这种评论性核心问题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比如《妈妈的账单》一文的教学,可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读了小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你觉得这两份账单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让孩子从中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三)解决“核心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反馈,时刻检测、评判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自己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否真的对学生有所启发?学生在质疑和呈现“核心问题”的能力上有否出现增量?是否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加以验证。首先是看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反应良好,能够积极的配合,能促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创造思维的,可以认为这个“核心问题”的设计是比较有效的。或者可以采用反馈表的形式(见表三),进一步跟进了解学生对这一一“核心问题”的把握情况,并期望能促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自己寻找“核心问题"。由学生提出“核心问题”胜过由师生互动提出,由师生互动提出胜过由教师提出。所以衡量这个“核心问题”的最好的标准看,是否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否与老师预设的相切合。

“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三个层次语文是语言学科,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

核心问题引领语文教学

小学阶段如何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在近七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小学语文素养中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重点。当孩子处于1-2年级的时候,学习习惯的养成,成为教学中的关键。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在作业和测试中往往优于学习习惯差的同学。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1、每天养成1-2小时的阅读习惯。孩子的阅读认知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有助于孩子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为作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助于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见闻和感受。所以,多读书,读好书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的环节。除了学校内的晨读,诵读,孩子还应当回家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2、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现在的家长往往忽视了书写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发展更是贯穿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掌握正确的书写,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有助于孩子对文字的理解和我们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承。所以除了语文课上要求孩子掌握的生字,词语,孩子必须熟记和认识,回家,家长也应当督促孩子每天练字1-2篇,避免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3、养成错题整理的习惯。孩子往往忽视这一个环节,殊不知这个环节能为够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老师每天会布置作业,为了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们会采取适当的测试,孩子们如果把常错的题整理成集,在我们期末考试复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有重点的复习,考试的时候避免错误的再次的发生。甚至在毕业考试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用来复习,所以这一个学习习惯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和其它科学习都必备的本领。当然还有很多好学习习惯是我们小学生必备的,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养成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那么有哪些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日积月累。孩子们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比如:读新闻,网络检索,身边的趣事搜集等。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每日一练,选择3-5个孩子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搜集素材。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通过社会实践、贴近社会生活的习作指导、或者结合其它学科开展我们语文的课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当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或者学生需要时,偶尔改变一下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应该融入我们的生活;不仅仅在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所得,希望在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的三方努力中,我们能够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落实得更好,更到位,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语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尤其如此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一)突显语言框架,渗透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将教学活动开展好,就一定要突显出语言框架,将语言框架放置在核心的位置上,并借助朗诵、朗读等,引导学生感悟语言魅力,这样既能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能帮助其累计更多的素材,真正的达到一个一举数得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荷花》一课的过程中,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优美、生动,通过“闻、看、想”,将荷花的美、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深刻的表现出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默读、朗读的形式,来对文章特色进行感悟,并抓住其中关于荷花的关键性词汇等,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知、理解,使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得以深化,促使其的语言能力、语言意识逐步增强。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展,使其的语文能力大大增强,将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展现出来。(二)注重思维导向,渗透核心素养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核心素养作为导向,无疑将面临着更多挑战。在此模式下,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应使学生始终的处在良好的思维状态上,使其的思维从直观过渡到抽象,促进其的思维发展,使其在课堂中收获更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注重思维导向,使核心素养的渗透效果达到预期。例如,在讲解《哪吒闹海》一课的过程中,本篇课文的情节性较强,涉及到很多的人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因此,为了使学生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将情境创设这一方法引入进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的情感感悟更加深刻,以在深化其理解程度的同时,也使其结合实际生活,来提出自身看法,对其的思维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此模式下,可以将文章内容深刻的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阅读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其始终思维活跃,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三)强化审美鉴赏,渗透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3]。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传授给学生相应的阅读、鉴赏方法,实现教育、美育的渗透,将核心素养的渗透价值展现出来。

小学语文核心问题的建构

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学生情感和思想的培养,一是传播技术、交流经验的工具。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感思考。小学二、三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打好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蒙时期。一旦错过这些时机,学生进入了中学,即便老师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往往是“事半功倍”。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太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何为核心素养  素养强调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往大了说,包括思维能力、做事能力、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以及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统一,是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强的语文知识修养、文风情趣风格。这同传统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起来,更具深度和广度。  二、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转变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最终却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的积累、感悟与整理,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并内化为个体的言语经验、言语技能,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四、优化学习过程 在课前导学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预习单。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就是要完成预习单,并带着问题和学习收获学习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设计《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的导学案时:(1)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该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其注意力不稳定。(2)要充分了解本课教学内容。(3)要设计具体的导学内容和预习单: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引出“天山”一词,进而引导学生对《七月的天山》中所描写的具体景色等进行探讨。 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题,搜索有关天山的资料,了解作者,并让学生思考《七月的天山》的写作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描写景色地点变化的句子等问题。然后,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所设计的预习单,带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为课堂中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入现代教学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让学生自由地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心问题和核心问题的区别

中心问题就是主题,重点问题就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要素,核心问题就是所有这些要素里面最重要的,最难以解决的那一个

微格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哇,这个问题……上微格之前你就问了啊。赞一个…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通常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教授等人创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专门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微格教室是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一般用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模拟教学活动。 进行微格教学的一般方法是:由受训者(人数以10人为宜)用10至15分钟的时间,对某个教学环节,如“组织教学”或“授新课”进行试讲。试讲情况由录像机记录,指导教师和受训者一起观看,共同分析优缺点,然后再作训练,直至掌握正确的教学技能。由于这一训练活动只有很少人参加,时间很短,而且只训练掌握某一教学技能,所以称之为微格教学,也叫微型教学 微格教学技术自诞生后,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应用,尤其受到世界各国师范教育界的重视。目前,微格教学在欧美已成为教师培训的基本课程。在我国各类师范院校中,几乎都建有微格教室,微格教学的应用于研究工作正在兴起。在我国其他高等院校(如体育、音乐类)中也相继开展了微格教学的应用。同时,现在的微格教室已经发展为中小学和其他培训机构教学质量检测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给校长及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提供一套教学全过程的可信资料,尤其对培养年轻教师有双向促进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向45分钟要成绩目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