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必备部分,较有学术造诣的人士和专家历来都很重视“注释”和“参考文献”。他们阅读一篇论文,往往先看“注释”和“参考文献”。从“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可以看出论文作者对论题所涉及的有关文献了解情况,特别是对有关问题研究前沿成果了解的广度和深度。所以,论文写作时,必须十分重视“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 ----------------------------------------------------------- 论文引用注释的格式 文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进行参考文献著录(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文出现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按序编码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如果解释某些内容,或者引文来自经典著作、领导讲话、文件法规、内部资料、工具辞书,以及转引自有关文章,均可做为注释(说明作者、题名和出处)。 注释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 ① 作者 : 《题名》 ,《刊名》 ,××××年第 ×期,第 × 页 引自专著: ② 作者 : 《书名》 ,出版者及×××× 年版 ,第 × 页 引自报纸: ③ 作者 : 《题名》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 1〕 作者(所有作者全列—下同) 题名〔 J〕 刊名 , 出刊年 ,卷(期) : 起止页码 引自专著:〔2〕 作者 书名〔 M〕 版次(初版不写) 译者(指译著, 所有译者全列)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页码 引自报纸:〔3〕 作者 题名〔 N〕 报纸名 , 年-月-日(版次) 引自论文集:〔4〕 作者 题名〔 A〕 见 : 论文集编者 文集名〔 C〕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页码 引自会议论文:〔5〕 作者 题名〔 Z〕 会议名称 , 会址 ,会议年份 引自学位论文:〔6〕 作者 题名〔 D〕 : 〔学位论文〕 保存地 : 保存者 , 年份
论文的夹注例子,(1),《生物多样性可考》自然科学1982年第3期。
注释规范引文注释:引文注释可分为夹注、脚注、章后注三种。夹注紧跟在引文后用括号,括号内除书名号不用其他标点,小一字号。脚注写在本页下,与正文间隔一行,用四字线分隔,注释号一般用圈号或角括号,顶格,回行齐肩。章后注在正文最后,亦用四字线分隔,写注释字样,每注为一自然段。 引文注释分古籍和现代文献两类。古籍标明卷、篇、条。如《史记·武帝纪》、《明史》卷71《职官一》、洪迈:《容斋续笔》卷五“翰林学士”条,如果有不同版本还应注明版本。注文书写注意前后一致。古文往往因文本不同而有字词差异,字义有异者,应随注引异文,最好能对异文有所辨析或考证,甚至要对因句读不同而产生的异义加以说明。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差异。现代文献标明作者、文名、出版单位、时间、页码。如×××:《论××××》,《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政治学原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页。外文引文不用书名号,用斜体区别书名与其他。如果在文章后另有参考文献,凡是引用参考文献内的内容,出处一般采用文中夹注,夹注参考文献的简称(作者加出版时间)。但是这种夹注必须能在参考文献中方便查阅,所以参考文献应当以作者名用拉丁字母排序,并紧跟出版时间,同一年有多种文献者,还要用字母标明顺序)。为了写作方便,可在初稿中就用自己看得懂的最简洁的词语标上出处,最后定稿时有查对依据。这对初学者比较重要,否则往往会在定稿时找不到初稿引用的文献出处。 如果转引二手资料,一般应核查原文。确实无法核查的,应注明“转引自×××”。如果不核查,很容易出现误引。即使是引用一手资料,定稿时也要核对,因为经常有笔误。引用的错误有二:一是错字(如人名中的卞壶和卞壸、杨璇和杨琁、司马彤和司马肜之类)和误记,如一位名家的引文,就把《论语》的“学而”和“述而”记错了;二是误意,甚至断章取义。如引《后汉书》刘秀“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一语,就说“执金吾有很大权势”,实际上完全误会了原意。执金吾不过是仪仗华丽而已,如果说执金吾有很大权势,与今天说国旗班仪仗队有很大权势差不多。《魏书》中关于北魏崔亮对“停年格”的评价,实际是强调循资停年的无奈和苦衷,而许多人不读原文全部,转引其中几句,把它作为对循资停年的批判,与原意不符。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你有可能根据标引却找不到原文。我曾经看过一篇本科生的论文,引用了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一段话,恰恰该书我很熟悉,印象中似乎同郭沫若说的意思相反,就拿原书核对,结果花了几个钟头把《奴隶制时代》仔细翻了一遍,根本就没有这段话。其他注释:常见的有题注、说明、其他议论、次要观点。题注一般用星号,除题注外,其他注释与引文注释混排。作论文,这种注释非常重要,尤其是其他议论和次要观点,放在正文中会冲淡主题,而放在注释中会增加正文的深度和广度,学术水平往往体现在这种地方。
文中夹注: 文中夹注指在正文中插入圆括号,标注引文的文献来源。文中夹注的信息是以正文后面的引用文献为基础的。引用文献中一个姓氏只有一部作品时,在括弧内注明作者姓氏和引文页码范围,姓名部分与页数范围之间空1格,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如(Wu 127-29)或 (Bindley 95-102);当参考文献中出现同一姓氏的多位作者时,在括号内注作者全名(英文名可以标注出作者名字的首字母Initials,以不引起歧义为原则)、空格、页码范围;当一部作品有2-3个作者时,在括弧内依次列出每个姓氏(姓氏之间用逗号隔开,第三个姓氏前再加and)、空格、页码范围;若引用文献中出现了同一作者一篇以上著作时,在括号内列出原作者的姓(名)、逗号、原著题目(或主要的实词)、空格、页数,如:(Wu,文学 127-38),(Wu,历史 127);一部作品多于3位作者时,在括号内列出第一位姓氏后空1格,标注et ,再给出页码范围;如果作品作者为某个组织,列出该组织名称、空格、页码范围,若该组织或若干组织名称太长,最好将其包括在正文中,以避免夹注过长;如果作品条目以作品标题开头,在括号内列出该标题的第一个实词、空格、页码范围。
论文的夹注例子,(1),《生物多样性可考》自然科学1982年第3期。
注释规范引文注释:引文注释可分为夹注、脚注、章后注三种。夹注紧跟在引文后用括号,括号内除书名号不用其他标点,小一字号。脚注写在本页下,与正文间隔一行,用四字线分隔,注释号一般用圈号或角括号,顶格,回行齐肩。章后注在正文最后,亦用四字线分隔,写注释字样,每注为一自然段。 引文注释分古籍和现代文献两类。古籍标明卷、篇、条。如《史记·武帝纪》、《明史》卷71《职官一》、洪迈:《容斋续笔》卷五“翰林学士”条,如果有不同版本还应注明版本。注文书写注意前后一致。古文往往因文本不同而有字词差异,字义有异者,应随注引异文,最好能对异文有所辨析或考证,甚至要对因句读不同而产生的异义加以说明。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差异。现代文献标明作者、文名、出版单位、时间、页码。如×××:《论××××》,《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政治学原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页。外文引文不用书名号,用斜体区别书名与其他。如果在文章后另有参考文献,凡是引用参考文献内的内容,出处一般采用文中夹注,夹注参考文献的简称(作者加出版时间)。但是这种夹注必须能在参考文献中方便查阅,所以参考文献应当以作者名用拉丁字母排序,并紧跟出版时间,同一年有多种文献者,还要用字母标明顺序)。为了写作方便,可在初稿中就用自己看得懂的最简洁的词语标上出处,最后定稿时有查对依据。这对初学者比较重要,否则往往会在定稿时找不到初稿引用的文献出处。 如果转引二手资料,一般应核查原文。确实无法核查的,应注明“转引自×××”。如果不核查,很容易出现误引。即使是引用一手资料,定稿时也要核对,因为经常有笔误。引用的错误有二:一是错字(如人名中的卞壶和卞壸、杨璇和杨琁、司马彤和司马肜之类)和误记,如一位名家的引文,就把《论语》的“学而”和“述而”记错了;二是误意,甚至断章取义。如引《后汉书》刘秀“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一语,就说“执金吾有很大权势”,实际上完全误会了原意。执金吾不过是仪仗华丽而已,如果说执金吾有很大权势,与今天说国旗班仪仗队有很大权势差不多。《魏书》中关于北魏崔亮对“停年格”的评价,实际是强调循资停年的无奈和苦衷,而许多人不读原文全部,转引其中几句,把它作为对循资停年的批判,与原意不符。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你有可能根据标引却找不到原文。我曾经看过一篇本科生的论文,引用了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一段话,恰恰该书我很熟悉,印象中似乎同郭沫若说的意思相反,就拿原书核对,结果花了几个钟头把《奴隶制时代》仔细翻了一遍,根本就没有这段话。其他注释:常见的有题注、说明、其他议论、次要观点。题注一般用星号,除题注外,其他注释与引文注释混排。作论文,这种注释非常重要,尤其是其他议论和次要观点,放在正文中会冲淡主题,而放在注释中会增加正文的深度和广度,学术水平往往体现在这种地方。
论文的夹注例子,(1),《生物多样性可考》自然科学1982年第3期。
注释规范引文注释:引文注释可分为夹注、脚注、章后注三种。夹注紧跟在引文后用括号,括号内除书名号不用其他标点,小一字号。脚注写在本页下,与正文间隔一行,用四字线分隔,注释号一般用圈号或角括号,顶格,回行齐肩。章后注在正文最后,亦用四字线分隔,写注释字样,每注为一自然段。 引文注释分古籍和现代文献两类。古籍标明卷、篇、条。如《史记·武帝纪》、《明史》卷71《职官一》、洪迈:《容斋续笔》卷五“翰林学士”条,如果有不同版本还应注明版本。注文书写注意前后一致。古文往往因文本不同而有字词差异,字义有异者,应随注引异文,最好能对异文有所辨析或考证,甚至要对因句读不同而产生的异义加以说明。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差异。现代文献标明作者、文名、出版单位、时间、页码。如×××:《论××××》,《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政治学原理》,××出版社1998年版第×页。外文引文不用书名号,用斜体区别书名与其他。如果在文章后另有参考文献,凡是引用参考文献内的内容,出处一般采用文中夹注,夹注参考文献的简称(作者加出版时间)。但是这种夹注必须能在参考文献中方便查阅,所以参考文献应当以作者名用拉丁字母排序,并紧跟出版时间,同一年有多种文献者,还要用字母标明顺序)。为了写作方便,可在初稿中就用自己看得懂的最简洁的词语标上出处,最后定稿时有查对依据。这对初学者比较重要,否则往往会在定稿时找不到初稿引用的文献出处。 如果转引二手资料,一般应核查原文。确实无法核查的,应注明“转引自×××”。如果不核查,很容易出现误引。即使是引用一手资料,定稿时也要核对,因为经常有笔误。引用的错误有二:一是错字(如人名中的卞壶和卞壸、杨璇和杨琁、司马彤和司马肜之类)和误记,如一位名家的引文,就把《论语》的“学而”和“述而”记错了;二是误意,甚至断章取义。如引《后汉书》刘秀“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一语,就说“执金吾有很大权势”,实际上完全误会了原意。执金吾不过是仪仗华丽而已,如果说执金吾有很大权势,与今天说国旗班仪仗队有很大权势差不多。《魏书》中关于北魏崔亮对“停年格”的评价,实际是强调循资停年的无奈和苦衷,而许多人不读原文全部,转引其中几句,把它作为对循资停年的批判,与原意不符。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你有可能根据标引却找不到原文。我曾经看过一篇本科生的论文,引用了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一段话,恰恰该书我很熟悉,印象中似乎同郭沫若说的意思相反,就拿原书核对,结果花了几个钟头把《奴隶制时代》仔细翻了一遍,根本就没有这段话。其他注释:常见的有题注、说明、其他议论、次要观点。题注一般用星号,除题注外,其他注释与引文注释混排。作论文,这种注释非常重要,尤其是其他议论和次要观点,放在正文中会冲淡主题,而放在注释中会增加正文的深度和广度,学术水平往往体现在这种地方。
正文统一使用脚注,一般脚注格式一般为整篇论文连续当页注释,注释控制在20个为好。
论文脚注就是附在论文页面的最底端的,对某些东西加以说明,印在书页下端的注文。脚注和尾注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
脚注是通过符号标记顺序,解释一个词或一个人的意思,即注释,注释解释的词语或人名等意思是在本页文档的最下面。脚注就是一个顺序符号
论文角度一般,有什么用?我觉得他标注的页码,然后你好找到根据他这种要求,找到你需要的内容
论文注释是什么 注释是对论文篇名、作者和文稿中特定内容所作的必要补充、解释和说明。 对篇名的注释,包括论文产生的背景、立项项目、基金项目等等所作的说明。如系系列论文,则应说明此前已发表的论文篇名、发表报刊、时间(期数),以便读者查考。 对作者的注释,即“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单位或住址、职称、学位、邮政编码等等。篇名、作者注释一般放在论文首页地脚。 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一般放在文章篇末。如系一般引用的个别语句,亦可用夹注的形式,放在引用句子后边,用圆括号标出。篇末的注释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注释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序号编码,放在标注处的右上角;注释条目按顺序集中列于文章末尾、“参考文献”前。
论文中用数字注解是什么意思?怎么个用法?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毕业论文网:分类很细栏目很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实习论文: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