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编辑人员与作者的关系

发布时间:

编辑人员与作者的关系

g

作者范围较大,一般包括:著者、译者、编著者、主编等,重点工作在于创作。。编者:是指把别人创作的东西拿来加工整理的人,主要工作是编辑整理。

回答 您好! 执行主编是代理负责人 责任编辑专门负责编辑的人 提问 执行主编享有该书的学术成果吗?执行主编是否可以兼任责任编辑? 回答 执行主编如果有在该书上想署名,就享有 执行主编也可以兼任责任编辑 提问 谢谢老师! 作文选丛书的执行主编,评职称是否可以算我的学术成果这一项? 回答 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主要的条件要求就是在该项著作中的书名位置及所评审职称的级别来定的。一般情况下,合作出书中,署名前五名才有保障,一般专著、教材等图书,可以拥有三名主编、三名副主编及部分参编。如果合作的学术著作主编少于三位,则主编排名就不重要了,如果多于三位,则要优先考虑靠前的位置。比如评审副高职称,主编位置排在第2位机会较大,因为副高职称只认可前两位著名作者。如果是正高的话,副主编是无缘参与评审的,正高职称仅仅认可第1作者,也就是说要想评正高职称,独著是优先考虑的。 提问 老师分析得很准确。我该评正高,我是“西藏中小学生作文选丛书”执行主编,编委会由大小领导组成。我还兼任责任编辑。这套书只有我一个人在做所有的工作。 回答 那这套书就可以是算是你的学术成果 提问 知道了。我惭愧,当了14年编辑,不知道有关规定,多谢先生指导。 更多10条 

作者范围较大,一般包括:著者、译者、编著者、主编等,重点工作在于创作。。编者:是指把别人创作的东西拿来加工整理的人,主要工作是编辑整理。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做编辑,最基础的是爱阅读、爱欣赏身边的景色。还有,对待稿子的认真负责。只有自身做到对文字的尊重、对编辑职业尊重,才能更好成为编辑。

首先需要弄清这两个词的定义: 作家,以写作为业者,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入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汉桓帝没登基时过着清贫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财,才弄得没有私蓄。  “作家”一词转变成含意始于唐代。据北宋李日方撰《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  按照创作题材来看,作家主要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理论评论家等。作家也有按写作内容划分的,有严肃文学作家,如铁凝、张贤亮,贾平凹、李吉顺,有通俗作家,如王朔,有情感作家,如逸盈玮,有写言情小说作家,比如琼瑶。按写作倾向划分,有身体写作的作家,如卫彗,棉棉。按年代划分有70后作家,如安妮宝贝、李吉顺等。80后作家,如周嘉宁、李子悦等。按个性分,有“大巴山主峰神秘野美女作家毛竹”“泥娃娃作家老村”等。作家还有一定的组织,如作家协会,其最高领导机构为中国作家协会,各省市还设有分支协会,作家协会负责帮助和指导作家写作。 而编辑的定义: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 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多义词。一般又指专业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是编辑的工作。有些编辑工作工程浩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许多国家编纂的大型百科全书、辞书和著作总集等。  根据1986年3月30日颁布的中国《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编辑职务(含美术编辑)设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4种,其中的编辑为中级职务。其他国家的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粗分为高级编辑、文字编辑及技术编辑。 其次,根据现代分工来说。作家——写作为主,主要是自己创作,其作品是指文学作品。而编辑,是从事各类媒体工作的,主要是对他人作品进行修改、整理。且整理的作品广泛,不单单是文学作品。

图书的责任编辑由出版社指定,一般由初审者担任。初审,(图书的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稿件交来后,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主要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 把好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要写出初审报告,并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 除负责初审工作外,还要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和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 ,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

1、职业类别不同:作家,泛指能以文化创作为业,写作的人。可以是职业、大多是业余,能以作家作为职业类别的比例较少。编辑,是一种工作类别,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能称为编辑的人,多指其职业类别。2、层次范围不同:作家,一般特指文学创作上有盛名成就的人。因此,一般能被称为“作家”者,其作品大都能够获得出版发行。相对于“作者”这一普通职业层次,高层次的“作家”一词褒义明显较强。编辑,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类职业身份。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属于普通职业层次,高层次的编辑工作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3、专业偏向性不同:作家,大部分的工作属于原创的性质,需要进行艺术材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创作等。编辑,编辑的分类包括两种,文字编辑(Copy Editor)和美术编辑(Art editor)。前者主要负责行文措辞、知识点描述、内容结构,后者则需要揣摩分析著作的选题、中心思想、学术真伪、理论价值,所以编辑具有专业偏向性,比如文学、教育学、哲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都有相关的编辑工作。

作者与编辑的关系

作家和编辑可以从所属范畴、能力要求、处理信息方式、理解力几个方面区别。1、所属范畴作家是泛指以文化创作为业,写作的人,也特指文学创作上有盛名成就的人,是一类职业身份。编辑是对作品等进行排版、编写、完善。即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类职业身份。2、能力要求编辑的能力,是捕捉和梳理的能力。编辑需要找寻到最有用、最有价值的话题,并且有能够从这个话题中提炼最有用、最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作家的能力,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都是“讲故事”的能力。面对大量写作的素材,作家处理信息的能力必然要是强大的,思考是要以阅读脉络作为指导,即怎么讲对方读起来才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得到启发。3、处理信息方式编辑重在广度,在某一个中心思想和方向的指导下在瀚海中寻找符合思想和方向的关键,而作者重在深度,是用讲故事的节奏,把自己得到的信息去粗取精串起来。4、理解力在理解力方面,编辑更需要的是对于文字本身的理解力,毕竟他面对的是文字和转化为文字的思想,而作者需要的是面对事物的理解力,怎么把事物的层次读出来,而很多时候,这些事物是以非文字的形式表达的——这就是所谓“洞察力”了。扩展资料:按照创作题材来看,作家主要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理论评论家等。作家也有按写作内容划分的,有严肃文学作家,如铁凝、张贤亮,贾平凹、李吉顺,有通俗作家,如王朔,有情感作家,如逸盈玮,有写言情小说作家,比如琼瑶。按写作倾向划分,有身体写作的作家,如卫彗,棉棉。按年代划分有70后作家,如安妮宝贝、李吉顺等。80后作家,如周嘉宁、李子悦等。按个性分,有“大巴山主峰神秘野美女作家毛竹”“泥娃娃作家老村”等。作家还有一定的组织,如作家协会,其最高领导机构为中国作家协会,各省市还设有分支协会,作家协会负责帮助和指导作家写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作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编辑

作家和编辑可以从所属范畴、研究认识的对象、认知方式、认知功能几个方面区别。1、所属范畴作家是泛指以文化创作为业,写作的人,也特指文学创作上有盛名成就的人,是一类职业身份。编辑是对作品等进行排版、编写、完善。即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类职业身份。2、研究认识的对象作者要认识的是被研究事物的真实情况及其规律性,即事实认识。编辑要认识的是文稿的应用价值,即价值认识。3、认识方式作者以是否符合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客观规律为尺度,力图从认识中排除人的主观因素,以准确反映事物及其客观规律,探求真理。编辑的审、选文稿是把文章内容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主要考察文章内容对人和社会的价值。4、认识功能作者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与描述,使人们了解客体的属性和规律性,使人们能按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编辑通过审、选稿,把符合读者实践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成果推介给读者,使人们的实践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体需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辑百度百科-作家中国知网-论编辑甄选文稿和作者撰写文稿在思维认识上的区别

首先需要弄清这两个词的定义: 作家,以写作为业者,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入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汉桓帝没登基时过着清贫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财,才弄得没有私蓄。  “作家”一词转变成含意始于唐代。据北宋李日方撰《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  按照创作题材来看,作家主要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理论评论家等。作家也有按写作内容划分的,有严肃文学作家,如铁凝、张贤亮,贾平凹、李吉顺,有通俗作家,如王朔,有情感作家,如逸盈玮,有写言情小说作家,比如琼瑶。按写作倾向划分,有身体写作的作家,如卫彗,棉棉。按年代划分有70后作家,如安妮宝贝、李吉顺等。80后作家,如周嘉宁、李子悦等。按个性分,有“大巴山主峰神秘野美女作家毛竹”“泥娃娃作家老村”等。作家还有一定的组织,如作家协会,其最高领导机构为中国作家协会,各省市还设有分支协会,作家协会负责帮助和指导作家写作。 而编辑的定义: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 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多义词。一般又指专业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是编辑的工作。有些编辑工作工程浩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许多国家编纂的大型百科全书、辞书和著作总集等。  根据1986年3月30日颁布的中国《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编辑职务(含美术编辑)设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4种,其中的编辑为中级职务。其他国家的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粗分为高级编辑、文字编辑及技术编辑。 其次,根据现代分工来说。作家——写作为主,主要是自己创作,其作品是指文学作品。而编辑,是从事各类媒体工作的,主要是对他人作品进行修改、整理。且整理的作品广泛,不单单是文学作品。

g

责任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有责任编辑,我们作者一般叫他们责编,他们负责签约你的书,也就是你的书与哪位责编签约,那他就是你的责编,他会负责你的书上推荐,或者申请福利什么的,都可以和自己的责编联系,希望可以采纳,谢谢

责任编辑(责编)职责与工作范围  责任编辑主要负责期刊的编排,定稿,送主编终审,刊后审读等  工作,是当期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主要责任者  责任编辑负责所在期刊稿件内容的审核和编排;政治性错误检查;  规范的检查和统一,栏目的确定;中英文目录的编定;封面和版权页的核  准;校样的审阅,统编,统校,核红,付印;录用通知名单确定等工作  责任编辑接受主编签发的稿件后,即应着手对内容进行审核,发现  问题及时更改,或与负责该稿的同志共同协商解决  责任编辑要按规定日期发稿,做到"齐,清,定",

写作与编辑的关系

作家和编辑可以从所属范畴、能力要求、处理信息方式、理解力几个方面区别。1、所属范畴作家是泛指以文化创作为业,写作的人,也特指文学创作上有盛名成就的人,是一类职业身份。编辑是对作品等进行排版、编写、完善。即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类职业身份。2、能力要求编辑的能力,是捕捉和梳理的能力。编辑需要找寻到最有用、最有价值的话题,并且有能够从这个话题中提炼最有用、最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作家的能力,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都是“讲故事”的能力。面对大量写作的素材,作家处理信息的能力必然要是强大的,思考是要以阅读脉络作为指导,即怎么讲对方读起来才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得到启发。3、处理信息方式编辑重在广度,在某一个中心思想和方向的指导下在瀚海中寻找符合思想和方向的关键,而作者重在深度,是用讲故事的节奏,把自己得到的信息去粗取精串起来。4、理解力在理解力方面,编辑更需要的是对于文字本身的理解力,毕竟他面对的是文字和转化为文字的思想,而作者需要的是面对事物的理解力,怎么把事物的层次读出来,而很多时候,这些事物是以非文字的形式表达的——这就是所谓“洞察力”了。扩展资料:按照创作题材来看,作家主要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理论评论家等。作家也有按写作内容划分的,有严肃文学作家,如铁凝、张贤亮,贾平凹、李吉顺,有通俗作家,如王朔,有情感作家,如逸盈玮,有写言情小说作家,比如琼瑶。按写作倾向划分,有身体写作的作家,如卫彗,棉棉。按年代划分有70后作家,如安妮宝贝、李吉顺等。80后作家,如周嘉宁、李子悦等。按个性分,有“大巴山主峰神秘野美女作家毛竹”“泥娃娃作家老村”等。作家还有一定的组织,如作家协会,其最高领导机构为中国作家协会,各省市还设有分支协会,作家协会负责帮助和指导作家写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作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编辑

作家和编辑可以从所属范畴、研究认识的对象、认知方式、认知功能几个方面区别。1、所属范畴作家是泛指以文化创作为业,写作的人,也特指文学创作上有盛名成就的人,是一类职业身份。编辑是对作品等进行排版、编写、完善。即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类职业身份。2、研究认识的对象作者要认识的是被研究事物的真实情况及其规律性,即事实认识。编辑要认识的是文稿的应用价值,即价值认识。3、认识方式作者以是否符合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客观规律为尺度,力图从认识中排除人的主观因素,以准确反映事物及其客观规律,探求真理。编辑的审、选文稿是把文章内容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主要考察文章内容对人和社会的价值。4、认识功能作者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与描述,使人们了解客体的属性和规律性,使人们能按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编辑通过审、选稿,把符合读者实践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成果推介给读者,使人们的实践既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体需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辑百度百科-作家中国知网-论编辑甄选文稿和作者撰写文稿在思维认识上的区别

试述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张毅颖  摘要:文章详细地论述了在书籍编辑过程中,编辑与作者和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处理好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书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实现书籍刊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关键字:编辑、作者、读者、书籍、著作活动、编辑加工  0引言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籍刊物编辑加工过程中的三个主体。书籍刊物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书稿的过程。书稿是作者编写的,编辑组织加工书稿以满足读者的需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因此编辑工作涉及到人(作者、读者)和物(书稿和文献资料)两方面的对象。  1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书籍刊物是向社会传播的精神产品,它不仅包含着作者的劳动成果,还包含着编辑的劳动成果。作者是直接从事书稿的写作活动,创造具有独创性的智力产品的人。作者的思想、学识和风格决定了书籍刊物的质量和价值。而编辑从实际出发,修改作品,使之更优秀更完善,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根据书籍编辑学的观点,编辑和作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编辑与作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作者撰写书稿,编辑对作者的书稿进行选择、整理和修改,从而产生了可以公开传播和保存的书籍刊物。作者和作者提供的作品是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作者的劳动,就没有可供编辑修改、读者阅读的书籍;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编辑人员的加工,作者的作品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精神食粮。  编辑与作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作者的著作活动与编辑密切相关。作者想将他的作品向社会公开发表,想在读者群中传播,首先要经过编辑人员的筛选。编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者的命运:他肯定你,会给你出版的机会;若否定你,你就成为不了社会承认的作家。所以编辑的支持和帮助对作者很重要,作者可以根据编辑所提供的读者信息、出版信息和图书市场信息,时制订和修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同时,编辑人员对书籍作品的客观审视有助于纠正作者主观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对书稿造成的缺陷,而他们从社会舆论和法律向上对书稿的评价能使作者的创作更合理合法,更有价值。  当然另一方面,编辑的工作也离不开作者。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精神产品进行选择和加工。没有加工的对象--作者所提供的书稿,编辑就不可能加工出一本可供读者阅读的书籍。除了上述的工作外,编辑还要根据出书的方针、宗旨和编辑构想,主动地设计选题,制订选题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出版书籍作品。因此,编辑的合理计划和理想追求只有建立在合适的作者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2)作者为主,编辑为辅  作者和编辑对书籍产生的作用大小并不相同。作者起主导决定作用。书籍的风格与特色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个性,只有优秀的作者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书籍。  书的灵魂只能由作者赋予,而不可能是任何高明的编辑来塑造。在书稿的创作和编辑过程中,作者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编辑不能代替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作品中去,不能改变作者的写作风格。编辑的任务在于发现作者,正确判断作者提供的书稿价值和发挥作者的潜能和创作的潜力。编辑应该从作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提供的书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修改方案,帮助作者实现写作计划和完善作品。  同样,作者也无法替代编辑的组织整理作用。任何作者都不能保证其作品的严谨性。只有借助编辑独到的见解、丰富的阅历、准确把握社会的尺度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品才能避免疏漏缺失。编辑人员的辅助作用还体现在对书籍出版的规划设计和组织活动方面。另外,编辑人员的编辑构思和选题设计还可以补充、完善作者的写作构思。有的作品正是作者直接根据编辑的构思和设计而创作出来的。编辑还可以组织作者来完成他所制订的编辑出版规划,完成出书任务。  3)编辑和作者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一条纽带。两者共同为满足读者需要服务,共同为提高书籍质量、繁荣出版事业服务,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共同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  共同的目标使编辑和作者之间发生了互助合作关系。编辑要无私地关心、支持和协助作者的创作,要对作者的写作计划和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积极的建议,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作者解决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编辑还要以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鉴赏力对作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尽可能挖掘作者的写作潜能,使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才能能在作品中得以充分发挥,使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作者也应该关心出版社的工作,积极主动地向编辑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书籍出版工作进行得更好,使书籍的出版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2读者的概念  读者是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一般意义上,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既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又是出版物的购买者。书籍与读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书籍的读者群不断扩大,并不断产生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书籍刊物出版事业的发展,产生更多的书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书籍的读者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读者所构成的。编辑只有真正地了解读者,才能生产出满足他们的书籍。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读者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年龄差异:分为儿童读者、少年读者、青年读者、中年读者和老年读者等。  2.按职业不同:分为干部读者、教师读者、工人读者、农民读者、战士读者、科研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等。  3.按地域不同: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沿海读者、内地读者、国内读者和国外读者等。  4.按文化层次:分为专家学者读者、高层次读者、中等层次读者和低层次读者等。  5.按购买、阅读行为角度:分为潜在读者和现实读者、基本读者与随机读者、计划读者和市场读者等。  3编者和读者的关系  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的活动形式是"读者一编辑一作者"。这个结构告诉我们读者的需要决定了作者的写书和编辑的编书。书籍的需求制约着书籍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读者不需要的书刊很难有出版的机会,站稳书籍市场。  在编辑活动中,读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用不可小视。  1)编辑工作的目的是满足读者的需求  书籍的制造者是作者,书籍的加工者是编辑,而书籍的消费者是读者。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书籍的生产与消费两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读者需要是书籍出版的前提,也是书籍编辑工作的前提。读者首先提出了阅读的需求,作者为此写作,编辑为之加工整理。读者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书刊后,又不断提出新的需要,再一次地引起了写作和编辑活动。以此类推,读者需求的发展促进了写作和编辑加工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在书籍编辑工作中读者的作用贯穿始终。读者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终点。编辑的选题其实是按照读者需要为依据的,因为只有读者需要的选题才真正具有出版价值,才能够拥有市场。  编辑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读者需求物色组织合适的作者,完成特定的创作任务。对书稿的审读、整理和加工不但要考虑读者的需求,而且还要顾及读者的阅读口味、兴趣和接受能力。编辑的选题是否符合市场需要,要由来自读者的反馈信息来检验。所以,编辑要随时留意这种重要的市场信息,从而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出版计划。  编辑工作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读者需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没有读者--编辑的服务对象,编辑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读者传播和创造新的文化知识  读者对书籍的需要体现了文化的某一方面。读者通过书籍获得许多文化知识,同时他们又把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以多种形式传播。我们一直把书籍叫做"精神食粮"或者"精神补品",因为书籍具有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审美愉悦、陶冶情操和娱乐消遣等社会功能。  在书籍被读者阅读前,上述的功能就一直存在,只是还没有被利用。然而一旦它们被使用、被接受后,这些巨大的潜能立即发挥出来。读者积极主动地接受,并且立即作为能动的因素,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不同的读者对书籍作品有不同的见解。因为读者对书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源于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历。  书籍作品首先要接受编辑部和评论家的选择和评价,然后接受读者和观众的选择和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成功,是否能被读者所接受,取决与作品本身的性质和水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可接受性。  另外,作者在创作时,编者在加工时,不仅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而且要为读者留有充分的思索、想象和发挥创造的余地。写作、编辑和阅读是美好的行为活动,它是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之间平等和谐的交流,是交流相互意见和建议的最好方式。  3)读者决定编辑的内容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籍是一种特殊的物。它既是商品,又属于精神食粮的范畴。所以它也必须同做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它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编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对书籍的推广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两个利益的双丰收。  书籍的需求量呈现金字塔型。品位高、有价值的书籍因为其内容较深奥,不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只适合高文化层次的读者,颇有些"阳春白雪"的味道。而与此相对应的大量平庸的、低品位的书籍,较通俗,由于符合大众的欣赏能力,往往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  编辑必须掌握此现象,才能把握生产书籍的宏观策略,以免造成书籍的浪费现象。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书籍的出版应该优先考虑社会效益。  4)读者是书籍质量的权威评定者  作者通常对自己所创作的书稿作品都赋予积极的评价,其目的无非想出版发行。但书稿是否真正达到出版的要求,并不是参照作者的叙述,而取决于编辑。编辑不采用,这份作品就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出版。若被编辑部采用,并不意味着该作品的质量就高。衡量书籍质量好坏的尺度就是读者的选择和评论家的评论。一般,评论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准确的判断力,能对书籍的质量和价值作出较客观、较公正的评判。评论家的意见往往能影响读者对书籍的印象。例如,某著名评论家对某本书进行了较高的评价,肯定了这本书的质量。读者接受了评论家对该书的肯定,那么就会向其周围的人介绍这本书,从而起到了传播书籍的作用,扩大了书籍的流通范围。  但在实际生活中,评论家们的意见往往相左,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只有读者购买、阅读后产生的反馈信息才能真正准确地评判书籍的质量和价值。读者成为书籍最权威、最终的评定者。  5)准确处理编辑和读者的关系  在认识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后,我们编辑应做到适应读者、尊重读者、引导读者。  适应读者应该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处处为读者着想,也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编辑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做好选题,并尽可能在书籍中提供充分完善的信息、材料和解答。由于读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书籍的装帧式样、开本大小和定价等因素也要适应读者的购买能力,以免读者因为价格太高或者装帧设计太差等原因而放弃购买。  尊重读者体现在编辑和作者把读者作为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象来对待。不能居高临下,强迫读者接受书籍作品中所阐述的观点,而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编辑人员应该努力地编辑出版质量好、层次高的书籍来引导作者。因为一本好书能吸引读者,影响读者,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和欣赏品位。这样,读者队伍的规模就不断扩大,读者层次就不断提高。  4结束语  在书籍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编辑、作者和读者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没有读者,不会有作者和编辑;同样,没有作者和编辑,也不会有读者。读者对作者、编辑产生影响,作者和编辑也会对读者产生影响。作者创造书稿,编辑通过编辑出版的书籍,不仅可以影响和提高读者,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读者群。读者的需求又促使作者和编辑去创造出更多的书籍。我们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繁荣出版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