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文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文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文学的参考文献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①重色思倾国,御宇②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④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⑤。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⑥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⑦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⑧,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⑨。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⑩,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①汉皇:指唐明皇。 ②御宇:治理天下。 ③姊妹句: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④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⑤薄:临近、靠近。 ⑥信:任凭。 ⑦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⑧玉扃:门闩。 ⑨迤逦开:一路敞开。 ⑩阑干:纵横。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 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 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 分量。��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 常读常新。 ��令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 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药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必须标明 涉及版权问题

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在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中称之于“三燥”,三燥指的是“肝燥、肾燥、肺燥”,又称三焦燥,既肝焦、肾焦、肺焦,也称三焦。但是,有些医生说三焦既人体的上焦、中焦、下焦,内外相连之油膜,三焦之源上连肝气、肺气及胸膈,而上入心包络,下连小肠和大肠,前连膀胱,下焦夹室既血海室也,盾空子与皮肉,透内外出为包裹,周身之白膜,皆是三焦。三焦气行,命门相炎,布于三焦,火化而行为溺,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请之腑,上主钠,中主化,下主出。各人有各人的说法,说得也有道理。可是,在治病上是不能这样说,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要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的话,是不可能治病的。 而此三焦为肝、肾、肺称之也,三焦受邪,多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肺感燥邪,耗伤津液,肺卫失和则喉干口渴,痰干咳嗽,脸色日红。肺受燥邪,肺卫失和,燥热邪气转化为肝肾,同是出现并发症,但大多数在转化过程中,它的待伏期很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说,糖尿病、高血压,咽喉炎的发病是没有症状的。但是,也有一些患者是有症状的,如:痰干咳嗽,脸色红等症状,同时也会出现其它的干燥综合症,发病时没有症状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肝燥:肝为风木之脏,胆寄其间,胆不相火,木能生火也。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包中,是为于血海,凡周身之海,总视血海为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其主部分,故肝主藏焉。致其能之所以藏血之故,则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血,错经,血痛,血压升高,诸症作焉怒帮甚则狂,火太甚则夹肿面青,目赤头痛眩晕,木火克土,则口燥泄痢,饥不能食,会食逆满,皆系木郁为火之见证也。若木挟上攻,又为子借母势,肆虐脾经,痰饮泄泻,呕吐头痛,头晕之病又作矣。木之性主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肝之清阳,既魂气也,故又主藏魂,血不养肝,火扰其魂,则楚遗不寝。肝又主筋,皆属肝病。分部于季胁少腹之间,凡季胁少腹疝痛,皆责于肝。其经名为厥阴,谓之尽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致此,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也,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与少阳相表里,故肝病及胆,亦能吞酸呕苦,耳聋目眩。 肝受燥邪所伤,既称“肝燥”。肝燥火热内扰肝血,循经上攻头目或肝燥火盛血压升高,气血涌盛脉络,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血压功能紊乱,皮层功能失调,失去对皮下层中枢神经的控制和调节,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当血管舒缩,中枢长期产生缩血管冲动的兴奋性时,既可引起全身细小动脉持久收缩,血压更加不稳。另一方面,它剌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使钠重吸收增加,钠潴留引起水潴留,结果血溶量增加。由于皮下层中枢功能紊乱,植物神经交感,神筋兴奋肾腺素和去甲肾上腺分泌增加,致使分别引起心输出血量增加,和细小动脉痊挛,加量了血压升高。故产生头晕胀痛,脸红,心率加快等症状。体肥胖者,水旺,血湿盛,更引起血压升高,心络湿,脑血管阻塞等等症状。 肺燥:肺於乾金,象天之体,又名华盖,五脏六腑受其覆昌。凡五脏六腑之气,皆能上熏于肮,以为病,故寸口肺脉,可以诊知五脏。肺之令五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肺中常有津液,润养其金,故金清火伏。若津液伤,则口渴气喘,痈痿喘咳,吐血痨症并作,皮毛者,肺之合也。故凡肤表受邪,皆属于肺,风寒袭之,则皮毛洒淅,客于肺中,则为肺胀为水饮冲肺,以其为婿脏,故畏火,亦畏寒,肺开窃于鼻,主呼吸为乞之总司,盖气根于肾,乃天水中之阳,天水循环,肾为生水之源,肺既为制气之主也。 燥邪侵犯肺卫,津液耗伤,肺表失润,亦称燥气伤肺症,又称肺燥。肺感受燥邪,耗电量伤津液,肺卫失和,或同风湿之邪化燥伤津液所致。初起感燥,燥偏寒,多病凉燥,肺喜润恶燥,职司清肃,燥犯肺易伤津,肺失滋润,则见口、唇、喉干,咳嗽不已,肠道失润,故大便于燥,尿源不足则浅少。燥袭伤津,卫气失和,若燥与寒并,寒主收引,腠理闭塞,故见无汗,脉浮数,苔薄而干燥少津,则为燥犯肺也,燥邪犯肺引起阻塞性疾病,以气道阻塞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全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燥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经,由于肺主气属卫,故在肺焦病症中。燥热之邪犯身体,既可能肺同时受邪,也可能只限于肺脏受邪,邪热雍肺表热症不甚明显。病情严重时,热之燥邪既可逆转于肝或肾。肺合皮毛,主表统卫,热燥之邪儿表,卫气失和,肺失宣降,故见燥热,燥邪上扰清空则头痛,伤津则口渴,喉干。若燥邪热入里,肺失肃降,气逆于上,则痰干咳嗽,气喘,致成肺燥。 肾燥:肾于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别名之曰命火。肾水充足,则火藏于不中者,韬光匿彩,龙雷不升,是以气足而鼻息细微,若水虚,则火不归亢,喘促虚劳,诸症并作。咽痛声哑,心肾不交,遗精失血,肿满咳逆,痰喘盗汗。如阳气不足者,则水乏于痰,凌心冲肺,发为水肿,腹痛奔豚,下痢厥冷,亡阳大汗,元气暴脱。血多,水虚则精血竭。于体主骨,骨痿故属于肾,肾病者,脐下有动气。肾上交于心,则水火既济不交则火愈亢。位在腰,则腰痛。开窃于耳,故虚则耳鸣耳聋。瞳人属于肾,虚则神水散缩或发内障,虚阳上乏,为咽喉颊赤。阳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也。 燥热之邪侵入于肾,动奇肝肾之阴,肾阴亏耗,职失充养,故耳聋神失阴精充养,则神疲。阴亏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见口燥,喉干,微咳。肝于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热邪久羁,真阴被灼,水亏盛,筋失所养,亦系阴虚水亏,虚风内扰所致。 肾因燥热内扰,发育和代谢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小便有粘液,呼吸功能减通等。肾受燥热,糖代谢紊乱,引起持续性血糖升高和糖果尿病,便时会病毒性粘液和起泡沫或疲乏等症状。肾与膀胱经脉相互络属,相互表里,肾受燥邪导致膀胱气化失常,既发生小便有异味,带有病毒性粘液,燥邪侵入肾转化于膀胱,燥热蕴结膀胱气不利化,所表现的症状,燥邪转化入于膀胱便饮食不节滋生燥热,致便膀胱功能失常,燥热内蕴,津液被灼等。膀胱于主津液,为胞之腑,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干之也,肾是人体神经结枸的总成。 膀胱者,小便之器也。经谓“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源也,上源清则下源自清,脾为水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肾又为膀胱之气,哉津液上行外运,出而为汗,则有云行雨施之象,故膀胱称为太阳经,谓水中之阳,达于外,以为卫气,乃阳之最大者也。外感则伤其卫阳,发热恶寒,其经行身之背,上头项,故头痛背反胀,皆是太阳痛。皮毛与肺合,肺又为水之源,故发汗须治肺,利水亦须治肺,水天一气之义也。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作者:XXX XXX XXX【关键词】 合理的用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1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  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  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  4 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 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章末尾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国家标准GB 7713-87中有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你看,其中并没有法律文献。一般来说,引用法律条文的,不列入参考文献,但如果需要解释的,可以在脚注中标注,如:《民法通则》第XX条第XX项第XX款规定:「条文内容」等

M——专著,baiC——论文集,N——报纸文du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你看看你的文献时属于哪一类的,其次你可以看看(法学),汉斯出版社的刊物,看看别人论文里面引用的参考文献是怎么写的,你借鉴下

你可以在(法学)这本刊物上 免费下载这类文献,汉斯出版社的期刊

法律类参考文献可以去Westlaw、HeinOnline、万律(Westlaw China)、LEXIS-NEXIS、北大法意网、北大法宝数据库、月旦知识库,这些网站找。在校生可通过学校图书馆登录,如果校外无法登录或者学校收录有限,可以直接用seek68文献进入这些数据库。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986,4 (3),8 年 卷 期 页

国外文献一般我们都上Scifinder查文献,有时候也直接上ACS查。国内文献我们一般不看,价值不大而且滥竽充数的很多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著作:[序号] 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5)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档案 古籍 参考工具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B O K(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电子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DB CP EB(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 MT DK CD OL载体类型标志含义 Magnetic Tape Disk CD-ROM Online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