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环境遥感期刊太难了

发布时间:

环境遥感期刊太难了

肯定是了, 中文核心没问题了。学报级别的都比较牛啦 。

从期刊级别上讲,海洋环境科学是CSCD收录的核心期刊,而遥感技术与应用属于扩展版,前者档次更高!

环境科学相关的专业刊物相对少一些,难不难发主要是看你需要发什么级别的刊物还有您的文章质量

比较难在TGRS发表。这本刊物对创新要求比较高,即使撰写的不是太好,也会给机会修改。TGRS偏重遥感算法,因此方法的创新性和逻辑性十分重要。论文的质量,需要较新的创意,和完备的实验,而且论文长度要够,还是投国外期刊,同时建议好好组织论文的结构,语言。审稿人的意见的回复,首先辩证对待审稿人的意见,见招拆招,别人是对的,就要虚心接受,是错的,也得据理力争,当然语言要恰当委婉。

环境遥感期刊官网

因为国内GIS的滞后如果英文好。这些是最好的。如果你要使用ARCGIS这样GIS的终极软件也一样要看这些书籍如果是国内的还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如果要看,就是中地的GIS使用手册杂志比较迷茫如下:GEO World(地学世界)GEO Asia/Pacific(亚太地学)Geo Info Systems(地学信息系统)GEO Europe(欧洲地学)Business GEOgraphics(商业地理图解)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学报)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Transactions in GIS(地理信息系统学报)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nalysis(地理信息与决策分析学报 电子版)Geographical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摄影测量与遥感)Remote Sensing of the Environment(环境遥感)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创造的技术用语,用来综合以前所使用的摄影测量、影像判读、地理摄影而提出的。1972年,随着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的发射成功而迅速得到普及。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测量并分析目标性质的技术。对目标进行信息采集主要是利用了从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的装置叫遥感器(remote sensor)。搭载这些遥感器的移动体叫做遥感平台platform),如飞机及人造卫星等。遥感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发展以来,遥感应用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发展,遥感应用从其内容上可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等(全球宏观研究为一大领域)四大领域。一、环境遥感的特点遥感(Remote sensing)就是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称为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递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环境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决策。通常把这一接收、传输、处理、分析判读和应用遥感信息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现代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调查、监测和评价中的应用,具有宏观、快速、准确、直观、动态性和适应性等其他技术不能取代的优势。特别是与其他相关技术(如现代通讯、对地定位、常规调查、台站观测、地理信息系统及专业研究)结合起来,更能充分体现其优势。环境遥感是从空中利用遥感器来探测地面物体的现代技术,其特点包括如下几方面:(1)感测范围大,综合、宏观:航摄飞机的飞行高度可达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轨道高度可达到910km左右。由于飞得高,观测的面积就广阔。例如每张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到3万km2,约相当于中国海南省的面积。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居高临下获取的航空相片或卫星图像,不受地形地物阻隔的影响,景观一览无余,为人们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航空相片可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面连续景观相片,并可供像对的立体观察。图像清晰逼真,信息丰富。一张比例尺1/35000的23cm×23cm的航空相片,可展示出地面约60km2范围的地面景观实况。并且可将连续的相片镶嵌成更大区域的相片图,以便总观全区进行分析和研究。卫星图像的感测范围更大,一幅陆地卫星TM图像可反映出34225km2(即185km×185km)景观实况。(2)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环境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现代遥感技术不仅能利用可见光波段探测物体,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不仅能探测地表的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的一定深度。某些波段具有对云、雾、冰、干沙土等的穿透性,可深化对被测目标的认识。例如,可见光的蓝绿光波段对水体有一定的穿透度;用波长较长的微波雷达探测冰层,可以穿透冰层而到达冰层下面的地面或水体。遥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不但能用摄影方式获得信息,而且可以用扫描方式获得信息。遥感技术的运用,扩大了信息量的获取,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和感知领域,加深了人类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可动态监测:以往进行实地测绘地图,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重复一次。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以后,也要数年才能重复一次。而卫星绕地球运转,能迅速获得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陆地卫星4、5为例,每16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因此,利用遥感技术以后,地图更新可以大大缩短,一些地区自然现象的动态变化也能快速地反映出来,并及时作出预报。遥感通常为瞬时成像,可获得同一瞬间大面积区域的景观实况,现势性好,而且可通过不同时相取得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地物动态变化的情况,为环境监测以及研究分析地物发展演化规律提供了基础。(4)用途广、效益高:环境遥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文、气象、地理、测绘、海洋研究、军事侦察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深入到很多学科中,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5)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用、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用遥感,特别是航天遥感方法,则比较容易获取资料。二、现代遥感技术的构成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设备和技术的总称,是一个多维、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系统。遥感数据获取是在遥感平台和遥感器构成的数据获取技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的。由于各种平台和遥感器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表1-1、1-2),因此往往随着具体任务的性质和要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以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片面地强调某种平台或遥感器的重要性,甚至把它们对立起来,显然是不适宜的。表1-1 各种遥感平台表1-2 主要遥感器的特点(据阎守邕,1990)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可以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计算机数据处理以及两者混合的方法实现。这两种方法及相应的技术系统各具优缺点,需要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三、环境遥感的应用遥感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以来,应用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环境遥感的应用从其内容上可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四大领域。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遥感在资源调查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观的效益。其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土保持及水利建设等部门中。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干旱、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估产,森林资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来,在牧草场资源调查、短中期农林灾害、农用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也相继开展工作,取得了成果。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遥感在地质及其矿产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以及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灾害地质的综合调查等方面的应用。遥感已成为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中的一种先进的工作手段和重要方法。遥感图像视域宽阔,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各种地质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象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构造及其空间关系,为跨区域甚至全球的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遥感在水文、水资源的应用,如水资源的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海口海岸带及浅海地形调查、海洋调查研究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荒凉地区,遥感技术可成为水文、水资源调查的有效手段。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方面的应用遥感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利用遥感提供的瞬间成像的大范围图像,对大气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由于遥感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快速及时,现势性好,真实、客观、形象的特点,可实时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动态变化以及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为及时采取防护或疏导措施以及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遥感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自然灾害是指环境异常或环境的突发性变化,给人类生活和生存带来的灾难。近年来遥感技术在预报灾害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成为预报自然灾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气象卫星当前已进入业务性运转,形成多层次的预报网络,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和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气象预报技术已从单项、短期、小范围的预报发展成综合性、中长期、大范围的准确预报。为中国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的准确预报提供了可靠资料,为采取减灾措施打下了可靠基础。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遥感图像是地表面一定区域景观的真实、客观的记录和形象显示。地理学区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遥感图像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成为遥感在地理学应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及城市建设的热潮,城市遥感方兴未艾。城市遥感可提供诸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用地分析、城市环境监测及评价、城镇布局结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人口分析及城镇生态分析等城市发展的基础信息,为城市建设规划及决策提供了服务。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遥感的全球性研究虽然目前尚未系统地进行,形成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诸如世界人口增加、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已提到日程上,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重视,全球性研究必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全球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宏观地、整体性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带动区域性研究的深化,促进全球环境的改善。因此,这无疑为遥感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拓了又一应用领域。遥感可为全球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全球性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例如,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和研究板块的运移,深大断裂活动,研究环形构造的成因及其机制;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及其他遥感信息,进行全球性气象研究及世界灾情的预报;海洋动力学研究,地球表面固态水的分布,世界冰川的进退以及世界大环境的监测和治理等。遥感必将在全球性研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测绘制图的一种主要资料来源和重要的技术方法,现已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学科体系,当代遥感的发展使测绘制图的资料来源更为多样化,资料的准确可靠性及其快速及时性和适时动态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成图周期大为缩短;影像地图、数字地图等新图种和制图新工艺大量涌现,使测绘制图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在进行野外考古调查中,配合应用遥感图像分析,发现了大量重要的历史遗迹。在军事上的应用:遥感在军事上的应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军事应用是遥感最早、最成功的应用,今天遥感的发展是得利于遥感军事上成功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发射的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绝大部分是与军事有关的。四、环境遥感在中国的发展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获取地球环境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丰富。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建立全面收集、整理、检索以及科学管理这些信息的空间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加快进行遥感信息机理研究,研制定量分析模型以及实用的地学模型,进行多种信息源的信息复合及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等,构成了当前遥感发展的前沿研究课题。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为了查清和掌握土地、森林、矿产、水利等自然资源,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积极推广遥感技术的运用尤显必要。首先,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规划,为中国遥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遥感发展起步晚,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仍明显地表现出部门自发的积极性,以及低水平的重复等初期发展的特点。为此,国家科委组织筹建了全国遥感领导组织,继而发展成国家遥感中心,集中领导及协调全国的遥感发展,编制中国遥感的中远期规划,确定了近期主攻的目标。第二,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科技攻关,重点突破,缩短了中国与国际遥感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980~1990年,通过科技攻关,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能力已全面形成,遥感专业队伍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壮大。第三,全国性、大区域遥感工程的实施完成,充分显示出中国遥感的特色和水平。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为开展遥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第四,新的资源卫星的发射,为中国的遥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资源一号”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升空,结束了中国没有陆地资源卫星的历史。卫星每26天遍扫地球一次,每幅影像覆盖面积为120km2,空间分辨率达20m。“资源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高速传输式对地遥感卫星,该卫星在太空巡视地球1年有余,拍摄了几十万幅地面遥感影像。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收外国卫星拍摄的影像,应用于农业、森林、水利的监测和规划,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遥感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遥感分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3-2014)收录。属于高层次的核心期刊。

GeoInformatica(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进展杂志)美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英国国际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国际摄影测量遥感杂志)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计算机、环境与城市系统)(英国)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制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The Cartographic Journal(制图学杂志), UKCartographica(加拿大地图学国际期刊), CanadaCartography,Australia(澳大利亚地图学国际期刊)《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Computers & Geosciences(计算机与地学)Spatial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空间认知和计算)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汇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环境遥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国际遥感杂志)顶级会议COSIT(Conference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空间信息理论会议)1、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3、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4、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7、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8、Journal of Applied Renmote Sensing9、Journal of Applied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11、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12、Journal of Surveying Engineering13、Marine Geodesy14、Photogrammetric Record15、Photogrammetrie Fernerkundung Geoinformation

环境遥感期刊英文

算期刊重点。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中文译为《期刊引用报告》,由美国ISI每年出版1期。JCR报告中按学科分类对于自然科学进行了评细的划分,具体分为多少类,没有细数。值得高兴的是在这一分类中RemoteSensing的大名赫然在列!“遥感”分类包括通过记录、测量和解译空中得到的摄影图像以及电磁辐射模式的过程,远距离观测和获取有关自然对象(物体)和环境方面可靠信息的技术方法。这一分类也包含遥感在环境、大气、气象、地理和地球科学观测方面的应用方法。同时地理信息系统协同遥感进行大范围(数据/对象)处理的方法也包含在内。

因为国内GIS的滞后如果英文好。这些是最好的。如果你要使用ARCGIS这样GIS的终极软件也一样要看这些书籍如果是国内的还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如果要看,就是中地的GIS使用手册杂志比较迷茫如下:GEO World(地学世界)GEO Asia/Pacific(亚太地学)Geo Info Systems(地学信息系统)GEO Europe(欧洲地学)Business GEOgraphics(商业地理图解)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学报)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Transactions in GIS(地理信息系统学报)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nalysis(地理信息与决策分析学报 电子版)Geographical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摄影测量与遥感)Remote Sensing of the Environment(环境遥感)

环境遥感期刊是几区

《遥感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遥感分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3-2014)收录。属于高层次的核心期刊。

遥感学报 当然是国家核心期刊!一直都 核心期刊。比较难发

2015年12月5日《遥感学报》收到EI Compendex评估办公室的正式通知,经过评估中心的严格评审,《遥感学报》自2016年起被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成为迄今国内唯一一本被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的遥感类期刊,专业认可度很高!

total environment期刊属于中科院二区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类别,也是环境科学类期刊中关注度非常高的期刊之一。total environment期刊是二区的原因是:1、近几年,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IF呈不断上涨的趋势,而且中科院分区也一直稳定在二区:2016年IF=976、2017年IF=900、2018年IF=610、2019年IF=589。2、高效的审稿速度:根据ELSEVIER官方公布的数据,去年审稿初审(终审)时间分别为3(7)周,而且从前几年的数据来看,其初审速度也都在1个月内,完成终审也在1个半月内。total environment期刊的版面费是: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是混合开放获取期刊,作者可以选择开放获取模式,即OA模式,文章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Fee)为$3,400*,折合人民币约98元。也可以选择传统订阅模式,一般而言在传统订阅模式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偶尔会收一些超页费或彩图费。不过从官方公布的作者发表模式来看,选择OA出版的作者非常少。但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选择OA出版的作者人数近年来也在增长,这说明作者也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人阅读、引用,以提高被引数。这本期刊发文量之多,是非常罕见的,并且不收版面费,必定深受国人喜爱。其影响因子不断增长,突破10分也是指日可待,尽管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不过这在环境领域也是十分正常的。

环境遥感期刊开源吗

肯定是了, 中文核心没问题了。学报级别的都比较牛啦 。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创造的技术用语,用来综合以前所使用的摄影测量、影像判读、地理摄影而提出的。1972年,随着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的发射成功而迅速得到普及。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测量并分析目标性质的技术。对目标进行信息采集主要是利用了从目标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的装置叫遥感器(remote sensor)。搭载这些遥感器的移动体叫做遥感平台platform),如飞机及人造卫星等。遥感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发展以来,遥感应用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发展,遥感应用从其内容上可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等(全球宏观研究为一大领域)四大领域。一、环境遥感的特点遥感(Remote sensing)就是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称为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递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环境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决策。通常把这一接收、传输、处理、分析判读和应用遥感信息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现代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调查、监测和评价中的应用,具有宏观、快速、准确、直观、动态性和适应性等其他技术不能取代的优势。特别是与其他相关技术(如现代通讯、对地定位、常规调查、台站观测、地理信息系统及专业研究)结合起来,更能充分体现其优势。环境遥感是从空中利用遥感器来探测地面物体的现代技术,其特点包括如下几方面:(1)感测范围大,综合、宏观:航摄飞机的飞行高度可达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轨道高度可达到910km左右。由于飞得高,观测的面积就广阔。例如每张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到3万km2,约相当于中国海南省的面积。遥感从飞机上或人造地球卫星上,居高临下获取的航空相片或卫星图像,不受地形地物阻隔的影响,景观一览无余,为人们研究地面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航空相片可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面连续景观相片,并可供像对的立体观察。图像清晰逼真,信息丰富。一张比例尺1/35000的23cm×23cm的航空相片,可展示出地面约60km2范围的地面景观实况。并且可将连续的相片镶嵌成更大区域的相片图,以便总观全区进行分析和研究。卫星图像的感测范围更大,一幅陆地卫星TM图像可反映出34225km2(即185km×185km)景观实况。(2)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环境遥感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现代遥感技术不仅能利用可见光波段探测物体,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不仅能探测地表的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的一定深度。某些波段具有对云、雾、冰、干沙土等的穿透性,可深化对被测目标的认识。例如,可见光的蓝绿光波段对水体有一定的穿透度;用波长较长的微波雷达探测冰层,可以穿透冰层而到达冰层下面的地面或水体。遥感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不但能用摄影方式获得信息,而且可以用扫描方式获得信息。遥感技术的运用,扩大了信息量的获取,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和感知领域,加深了人类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可动态监测:以往进行实地测绘地图,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重复一次。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以后,也要数年才能重复一次。而卫星绕地球运转,能迅速获得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陆地卫星4、5为例,每16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因此,利用遥感技术以后,地图更新可以大大缩短,一些地区自然现象的动态变化也能快速地反映出来,并及时作出预报。遥感通常为瞬时成像,可获得同一瞬间大面积区域的景观实况,现势性好,而且可通过不同时相取得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地物动态变化的情况,为环境监测以及研究分析地物发展演化规律提供了基础。(4)用途广、效益高:环境遥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文、气象、地理、测绘、海洋研究、军事侦察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深入到很多学科中,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5)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用、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用遥感,特别是航天遥感方法,则比较容易获取资料。二、现代遥感技术的构成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设备和技术的总称,是一个多维、多平台、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系统。遥感数据获取是在遥感平台和遥感器构成的数据获取技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的。由于各种平台和遥感器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表1-1、1-2),因此往往随着具体任务的性质和要求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以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片面地强调某种平台或遥感器的重要性,甚至把它们对立起来,显然是不适宜的。表1-1 各种遥感平台表1-2 主要遥感器的特点(据阎守邕,1990)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可以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计算机数据处理以及两者混合的方法实现。这两种方法及相应的技术系统各具优缺点,需要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三、环境遥感的应用遥感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并迅速得到发展以来,应用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环境遥感的应用从其内容上可概括为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及全球宏观研究四大领域。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遥感在资源调查中可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可观的效益。其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土保持及水利建设等部门中。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遥感在农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农、林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壤干旱、沙化的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的监测与估产,森林资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来,在牧草场资源调查、短中期农林灾害、农用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调查等方面也相继开展工作,取得了成果。在地质矿产方面的应用:遥感在地质及其矿产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基础地质工作,矿产地质工作以及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灾害地质的综合调查等方面的应用。遥感已成为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中的一种先进的工作手段和重要方法。遥感图像视域宽阔,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各种地质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象地反映出区域地质构造及其空间关系,为跨区域甚至全球的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在水文、水资源方面的应用:遥感在水文、水资源的应用,如水资源的调查、流域规划、水土流失调查、海口海岸带及浅海地形调查、海洋调查研究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荒凉地区,遥感技术可成为水文、水资源调查的有效手段。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方面的应用遥感在环境监测中主要是利用遥感提供的瞬间成像的大范围图像,对大气污染、土地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进行监测。由于遥感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快速及时,现势性好,真实、客观、形象的特点,可实时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动态变化以及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为及时采取防护或疏导措施以及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遥感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应用自然灾害是指环境异常或环境的突发性变化,给人类生活和生存带来的灾难。近年来遥感技术在预报灾害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成为预报自然灾害的有力工具和手段。气象卫星当前已进入业务性运转,形成多层次的预报网络,在灾害性天气监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和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气象预报技术已从单项、短期、小范围的预报发展成综合性、中长期、大范围的准确预报。为中国的旱情、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的准确预报提供了可靠资料,为采取减灾措施打下了可靠基础。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遥感图像是地表面一定区域景观的真实、客观的记录和形象显示。地理学区域分析亦充分利用和发挥了遥感图像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成为遥感在地理学应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及城市建设的热潮,城市遥感方兴未艾。城市遥感可提供诸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用地分析、城市环境监测及评价、城镇布局结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分析、城市人口分析及城镇生态分析等城市发展的基础信息,为城市建设规划及决策提供了服务。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遥感的全球性研究虽然目前尚未系统地进行,形成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诸如世界人口增加、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涉及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性研究(Global Study)已提到日程上,得到世界各国普遍的重视,全球性研究必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全球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宏观地、整体性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此带动区域性研究的深化,促进全球环境的改善。因此,这无疑为遥感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拓了又一应用领域。遥感可为全球研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全球性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例如,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和研究板块的运移,深大断裂活动,研究环形构造的成因及其机制;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及其他遥感信息,进行全球性气象研究及世界灾情的预报;海洋动力学研究,地球表面固态水的分布,世界冰川的进退以及世界大环境的监测和治理等。遥感必将在全球性研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遥感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在测绘制图方面的应用: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测绘制图的一种主要资料来源和重要的技术方法,现已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学科体系,当代遥感的发展使测绘制图的资料来源更为多样化,资料的准确可靠性及其快速及时性和适时动态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成图周期大为缩短;影像地图、数字地图等新图种和制图新工艺大量涌现,使测绘制图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在历史遗迹、考古调查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在进行野外考古调查中,配合应用遥感图像分析,发现了大量重要的历史遗迹。在军事上的应用:遥感在军事上的应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军事应用是遥感最早、最成功的应用,今天遥感的发展是得利于遥感军事上成功的应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发射的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绝大部分是与军事有关的。四、环境遥感在中国的发展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获取地球环境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丰富。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建立全面收集、整理、检索以及科学管理这些信息的空间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加快进行遥感信息机理研究,研制定量分析模型以及实用的地学模型,进行多种信息源的信息复合及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等,构成了当前遥感发展的前沿研究课题。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为了查清和掌握土地、森林、矿产、水利等自然资源,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积极推广遥感技术的运用尤显必要。首先,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规划,为中国遥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遥感发展起步晚,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仍明显地表现出部门自发的积极性,以及低水平的重复等初期发展的特点。为此,国家科委组织筹建了全国遥感领导组织,继而发展成国家遥感中心,集中领导及协调全国的遥感发展,编制中国遥感的中远期规划,确定了近期主攻的目标。第二,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科技攻关,重点突破,缩短了中国与国际遥感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980~1990年,通过科技攻关,中国遥感技术的发展能力已全面形成,遥感专业队伍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壮大。第三,全国性、大区域遥感工程的实施完成,充分显示出中国遥感的特色和水平。中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为开展遥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第四,新的资源卫星的发射,为中国的遥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资源一号”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升空,结束了中国没有陆地资源卫星的历史。卫星每26天遍扫地球一次,每幅影像覆盖面积为120km2,空间分辨率达20m。“资源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高速传输式对地遥感卫星,该卫星在太空巡视地球1年有余,拍摄了几十万幅地面遥感影像。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收外国卫星拍摄的影像,应用于农业、森林、水利的监测和规划,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GeoInformatica(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进展杂志)美国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英国国际期刊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andRemoteSensing(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国际摄影测量遥感杂志)Computers,EnvironmentandUrbanSystems(计算机、环境与城市系统)(英国)Cartographyand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制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TheCartographicJournal(制图学杂志),UKCartographica(加拿大地图学国际期刊),CanadaCartography,Australia(澳大利亚地图学国际期刊)《JournalofSpatialScience》Computers&Geosciences(计算机与地学)SpatialCognitionandComputation(空间认知和计算)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RemoteSensing(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汇刊)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环境遥感)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国际遥感杂志)顶级会议COSIT(ConferenceonSpatialInformationTheory)(空间信息理论会议)1、ChineseScienceBulletin2、ComputersEnvironmentandUrbanSystems3、EnvironmentandPlanningB4、Giscience&RemoteSensing5、InternationalJournalofDigitalEarth6、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7、JournalofGeographicalSystems8、JournalofAppliedRenmoteSensing9、JournalofAppliedImagingScienceandTechnology10、JournalofMountainScience11、JournalofSpatialScience12、JournalofSurveyingEngineering13、MarineGeodesy14、PhotogrammetricRecord15、PhotogrammetrieFernerkundungGeoinformation

高级测绘工程师测绘职称论文一般发表在以下几个刊物:《测绘学报》《测绘通报》《测绘科学》《遥感信息》《测绘文摘》《地理信息世界》《中国测绘》《现代测绘》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