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大学学报主编地位如何

发布时间:

大学学报主编地位如何

985和211学报均为核心期刊

不是哟,只有部分学报是核心期刊

看是什么了,有的是省级 但是也有国级 甚至核级的也有。

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报道的报纸,简称学报。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如《化学学报》、《数学学报》等,一般大学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以“某某学报”冠名,如《北京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取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程度的上下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红中央期刊和中央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度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1992年国度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大学学报主编岗位

挺明智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地处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故里-中国·山东·曲阜-的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近几年来,曲阜师范大学学报通过调整领导班子和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编辑业务知识和国家、国际标准规范,努力贯彻和体现国家有关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主编岗位责任制》、《编辑人员岗位责任制》、《稿件审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每个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使编辑部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做到了人尽其责、各尽所能、通力配合,形成了良好的办刊格局。曲阜师范大学学报是展示曲阜师大科研水平的窗口,是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阵地,曲阜师范大学学报始终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和地方性相结合,努力反映该校的优势学科,办出特色学报。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数学学科、运筹学、激光、光电子、物理化学是曲阜师范大学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也是该学报报道的重点,他们所发的论文总有相当部分是我校学报予以提前刊发的,许多论文是他们报奖系列论文的一部分,其中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多项,既为曲阜师范大学争得了荣誉,也为学报添色不少,扩大了该校及学报的影响。近几年来,该校学报共刊发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论文110余篇,占总编发论文的25%左右。学报是学校最集中、最全面、持久地宣传该校学术成果的阵地。这些成果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和推动着该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成长,促进了该校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办刊过程中认真执行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努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出版管理,科学量化工作量,严格执行科技期刊编辑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使所办学报影响日益扩大。近几年来,学报由过去的完全自办发行到恢复邮发,争取天津半导体社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全国高等学校联合征订,方便校内各理科系科订阅等方式,努力扩大发行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有的作者在学报的帮助下脱颖而出,目前已成为年轻的教授、专家,为学校培养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发稿过程中,还兼顾国内外稿件的互相融合,互取所长,避其所短,近几年来,曲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刊发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韩国、美国等稿件十余篇。国内外投稿区域不断扩大,投稿数量激增。从1998年中国科技信息所提供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可以看出,曲阜师范大学学报发稿地区分布数为8,是比较广的一种刊物。曲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平均每年收稿300余篇,由于页码和版面的限制,每年仅能发稿100篇左右,稿件采用率为30%。

简单点说责任编辑就是带有责任的编制,比如是业务的把关审核,主编仅仅是主要编写内容的人,这个不含有审核的意思

大学内的学报编校岗位如何

挺明智

工程地质学报主编

现学术兼职为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学哲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水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勘测专委会主任委员、西安市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地质学会理事、《工程地质学报》编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灾害学》副主编。 自80年代晚期开始,先后主持完成了渭河盆地及西安市、黄河积石峡、黄河黑山峡、福建厦门等重大城市及重大工程场地的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的研究工作。通过10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步将区域稳定工程地质推进到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层面上,系统地提出了区域深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浅层稳定动力学、区域表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活动构造动力学、区域地震动力学的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地震工程效应、岩体失稳效应、建筑物断错效应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体系。 自9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完成过黄河积石峡及黑山峡、四川宝兴河、陕西黑河、山西运城——三门峡高速公路、川藏公路等大型水电工程和交通工程的高陡岩体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工作。研究中注重高陡边坡岩体变形破坏的动力学机制、动力学过程、稳定性评价与预测,以及防治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其中,在积石峡库区发现并厘定了“高速飞行弹射型滑坡”及其动力学机制;在陕西黑河坝址发现并厘定了“侧翼锁固的旋转变形体”及其动力学机制;在四川宝兴河发现并厘定了“剪抽式滑坡”及其动力学机制。 多年来,先后在陕西关中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陕南山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开展过大量的地质灾害研究工作。以渭河盆地为案例,揭示并发现了活动断层对地质灾害的控制规律;在滑坡灾害研究方面,先后为黑河水库工程解决了库区、坝址的一系列滑坡稳定性计算及防治设计问题;在四川宝兴河大板桥滑坡研究中,探讨了利用滑体筑坝的可能性,为滑坡体的工程利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正在承担着交通部“探测湿陷性黄土暗穴技术研究”、中国地调局“西部地区地裂缝与地面沉降调查”及陕西省交通厅“陕南地区公路地质灾害预测评价信息系统”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地理学报主编终审

刘昌明,出生年月:1934年5月,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水资源研究专家。湖南汩罗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60-1962年赴苏联留学,1981-1982年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地理资源研究所)、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等职;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报主编与国际水文过程杂志编委等职。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重大与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重大咨询项目20余项;发表论著400余篇、本,其中SCI论文100余篇,“H因子”大于20;获国家省部科技奖项14项;已培养研究生120余名,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作为我国自然地理水文水资源方向研究领域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发展了自然地理学科的水文水资源学;在水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环境水文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缺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发展了地理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雨水资源化与“绿水”管理等思想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效率。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经历:9-7 西北大学 大学毕业 中国10-11 莫斯科大学 研究生肄业 苏联9-10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美国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职情况:曾任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1992-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1997-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97-2004年)。现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水文水资源

累计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5篇SSCI:EPB*1、CEUS*2、LUP*1、Cties*1)、7篇EI、《地理学报》5篇、《城市规划》2篇、《城市规划学刊》1篇,多篇SSCI投稿审理中),2007年在该领域出版专著《规划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CEUS(SSCI)、Cities(SSCI)、Annals of GIS、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审稿人,CUPUM和SPSD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及审稿人,国际期刊IRSPSD执行主编。 Long Y, Shen Z, 2014 (expected), Geospatial Analysis for Understanding UrbanForm in Support of Urban Planning for Beiji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 (In English) Long Y, Shen Z, 2013, “Disaggregatingheterogeneous agent attributes and location from aggregated data, small-scalesurveys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Tentative accepted) (SSCI) Long Y, Han H, Lai S-K, Mao Q, 2012, “Urbangrowth boundaries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and artwork” Cities (In press) (SSCI) Long Y, Gu Y, Han H, 2012, “Spatiotemporalheterogeneity of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Evidence fromfive master plans of Beijing”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108 103-111 (SSCI) Long Y, Shen Z, Mao Q, 2012, “Retrievingspatial policy parameters from alternative plans using constrained cellularautomata and regionalized sensitivity analysi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9(3) 586-604 (SSCI) Long Y,Mao Q, Shen Z, 2012, “Urban form,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environmental impact integrated simulation: A multi-agent model” ” in ZhenjiangShe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Spatial Plan: How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 Asian cities?,Springer-Verlag Berlin H Long Y,Shen Z, Mao Q, Du L, 2012, “A challenge to configure form scenarios for urbangrowth simulations reflecting the i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land-usepolicy”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 3- Long Y,Shen Z, 2012, “Reaching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on planned urban formusing constrained CA”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 91- Long Y,Shen Z, Mao Q, 2012, “An urban growth control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the Beijing Metropolis Area”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 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Information Scienc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 285- Long Y, Shen Z, Mao Q, 2011, “An urbancontainment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Beij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5 297-307 (SSCI) Long Y, Shen Z, 2011, “An urban model usingcomplex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 Long-term urban form prediction forBeij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Systems Science 3 159-173 Long Y, Shen Z, Mao Q, Dang A, 2010,“Retrieving individuals’ attributes using aggregated dataset for urbanmicro-simulation: A primary exploration” Proceedingsof Geoinformatics Beijing, China (EI) Long Y, Mao Q, Dang A, 2009, “Beijing urbandevelopment model: Urban growth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 787-794 (EI) Long Y,Zhang Y, “Land use pattern scenario analysis using Planner Agen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gn B: Planning andDesign (Under review) (SSCI) Long Y,Thill J-C, “Combining smart card data, household travel survey and land usepattern for identifying housing-jobs relationships in Beij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Under review) (SSCI) Gu Y,Elizabeth D, Long Y, “The effect of driving restrictions on travel behavior inBeijing” Transport Policy (Underreview) Zhou J,Long Y, “Bus commuters’ jobs-housing balance in Beijing: An exploration usinglarge-scale synthesized smart card data” Journalof Transport Geography (Revision under review) (SSCI) 龙瀛, 张宇, 崔承印, 2012, “利用公交卡刷卡数据分析北京职住关系和通勤交通形态” 地理学报 67(10) 1339-1352 龙瀛, 毛其智, 杨东峰, 王静文, 2011, “城市形态、交通能耗和环境影响集成的多智能体模型” 地理学报 66(8)1033-1044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胡卓伟, 2011, “城市增长控制规划支持系统:方法、开发及应用” 城市规划 35(3) 62-71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2011, “城市系统微观模拟中的个体数据获取新方法” 地理学报 66(3) 416-426 龙瀛, 韩昊英, 谷一桢, 沈振江, 毛其智, 2011,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30(8) 967-977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党安荣, 2010, “基于约束性CA方法的北京城市形态情景分析” 地理学报 65(6) 643-655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2010, “地块方向:表征城市形态的新指标” 规划师 (4) 25-29 龙瀛, 毛其智, 2010, “城市规划支持系统的定义、目标和框架” 清华学报 50(3) 335-337(EI) 龙瀛, 毛其智, 沈振江, 杜立群, 2010,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3(2) 180-212 龙瀛, 韩昊英, 毛其智, 2009, “利用约束性CA制定城市增长边界” 地理学报 64(8)999-1008 龙瀛, 2007, 规划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龙瀛, 何永, 刘欣, 杜立群, 2006, “北京市限建区规划:制定城市扩展的边界” 城市规划 30(12) 20-26(邀请论文,多次被引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