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土壤学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

土壤学论文1500字

3 。的变化,在ATP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深度geescroft荒野载少的ATP比broadbalk整个下来,矿产土壤剖面,正如它包含较少有机碳(见表2 ) 。甚至当垃圾的ATP是包括在内, 0-23厘米层geescroft只载11 nmol ATP的克- 1土壤,大约有一半认为,在0-23厘米层broadbalk 。每年的回报植物碎片的土壤是少在geescroft比在broadbalk (詹金逊等人, 1992年)和这种差异很可能会反映在生物量C含量和因此在ATP 。 百分比量碳在土壤有机碳下跌与深度。为geescroft荒野(矿物层只) ,这种关系是由为y =- 0075x 94 ( R2的= 97 )和broadbalk由Y =- 0164x 98 ( R2的= 97 ) ,其中y是生物量表示,作为一个总数的百分比有机碳和X是在深入厘米,以中间点的每一层。这个跌幅,在生物量的内容,土壤有机碳随深度是人所共知的-例如,见任何的提述,在表3 。 我们测量的速度下降,生物量增加,深入广泛的兼容与他人采取从文献(见表3 ) 。在作出这项比较,一指数函数米=电子商务( rbd )拟合测量微生物生物量浓度下降至一个深度一米,米被生物量碳表示,作为一小部分,在表土, d所深度(在厘米,测量向下来自中东的最上层的采样层中层以下)和Rb一常数,在厘米- 1 。深度D是零,从而为最上层,使米是1 。类似的函数N =电子商务联盟(刚果民盟)拟合测量土壤有机碳,氮被C浓度,表示为一小部分,在表土及RC一常数,在厘米- 1 。但在编制表3的数据,土壤与埋葬的视野,被排除在外,即土壤中,其中有明显的不连续性,在C含量下降的配置。数据集少于4测量内部顶端米也被排除在外。如果有一个以上的视野,在耕层的耕地土壤已采样,数据合并(加权深入,如果有必要的话)给一个单一的价值'的表土。只有矿产土层被列入。 问题补充:有机碳的少,同样的分布式之间的土壤(钢筋混凝土= 029 ± 0096 ) ,可以预料的制宪,就是少瞬态比生物量,尤其是在深入。有机碳在subsoils ,可千百年来的旧(见,例如,沙尔彭泽尔和贝克尔- heidmann , 1992年)所形成的过程,承担关系不大这些普遍存在的目前一天,那将是不足为奇的,如果这些序列过程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土壤表3 。该andosol从日本(戈雅尔等人, 2000年)是显着不同,从他人,因为其巨大的有机碳含量。这反过来又影响其经常预算/钢筋混凝土的比例( 50 ;见表3 ) ,其他土壤过的比例之间的20和81 ,平均52 ± 20 。然而,经常预算为andosol是在没有办法例外。 4 。结论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geoscience)。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 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 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 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 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 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 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geology) 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 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 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 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气象学(meteorology)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 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 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 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 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 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 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水文学(hydrology)和海洋学(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 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 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 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 土壤学(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 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 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一门重要边缘学科。广义的地 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固体地球及其表部的水体和周围的大气圈。但由于 水体和大气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应的独立学科,所以一般所称的地球物理 学是狭义的,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因而也可称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重点研究固体地球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过 程、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组成、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学科有地震 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地电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应 用地球物理学等。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球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地质学(geology)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 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与地球的半径(6371km)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 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时人类能力的限制。人 们可以直接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但现阶段人类尚无能力对地下深处进行直 接研究。钻井取样是目前人们获取地球较深部物质进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径,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钻井所能达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钻井(5km)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这一深度尚不足 该区大陆地壳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学研 究的对象将不断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扩展。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 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 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 (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 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 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 (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 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 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此外,人们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吸收和借鉴 其它一些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促进和深化地质学的各项研究,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天文地质学、海洋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及实验地质学等,这些边缘学科在现 代地质学各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 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 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 注。这一问题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关系密切,于是在地球科学中逐渐形成 了一门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环境地学。环境地学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形成、演变以及环境的破坏、污染、防止、保护、 改良与评价等。根据地球科学中各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境 地质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 等。

%B0%CB%C4%EA%BC%B6%CF%C2%BF%C6%D1%A7%B5%DA%C8%FD%D5%C2%B5%DA%CB%C4%BD%DA%3C%D6%B2%CE%EF%CC%E5%D6%D0%CE%EF%D6%CA%B5%C4%D4%CB%CA%E4%3E%D3%D0%C4%C4%D0%A9%D6%AA%CA%B6%B5%E3%3F&sr=&z=&cl=3&f=8&wd=%C4%C4%C0%EF%C4%DC%D5%D2%B5%BD%CD%C1%C8%C0%D1%A7%CF%E0%B9%D8%C2%DB%CE%C4%B5%C4%CA%FD%BE%DD%A3%BF&ct=0

土壤环境论文1500字

任何一项立法活动都离不开对其立法的必要性分析,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这是因为法律在调整社会时是会计算成本的,而并非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成本是都是最低的,因此在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立法中,其经济成本是否最低便是其必要性所在。 1.1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现状迫切需要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 我国土壤污染的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不仅部分耕地受到污染,一些城市和矿山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此外土壤污染类型也呈现多样性,既有重金属、农药、抗生素和持久性有毒有机物等污染,又有放射性、病原菌等污染类型。土壤污染负荷也在逐步加大,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能长期累积,致使局部地区土壤污染负荷不断加大。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不可逆性的特点,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土壤污染的现状使得我们不得不采取立法的方式,用法律制度来约束破坏土壤污染的行为予以预防、控制及解决各种污染土壤的问题。 1.2我国现行的法律无法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实际需要,而修改有关法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已有--一些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地方一些法规中都有对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涉及,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只涉及到农业、自然保护区及人文遗迹等方面的一些规定,其范围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在所涉及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规定中,内容比较分散、不系统并缺乏针对性,而且土壤污染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采取相对独立的防治措施。如果对这些规定进行修改,要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会出现治标不治本,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并不合算,制定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是最经济的。因此,应当及时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专门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 -好难。

浅谈水体污染 全世界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水的需求量正逐渐地增加,而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浪费,水土的流失,水体的污染,也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其中,尤以水体污染最为严重。 水体除了水本身外,还包括水生生物和底泥等。天然水体本身所具有的净化污染物的能力,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按净化的机制,水体自净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水体的自净作用过程进行得相当缓慢,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质恶化,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用途时称为水体污染。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出的污染物数量大大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使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新物质日益增多,许多新物质具有突变、致畸、致癌作用,一旦污染水体,将长时间滞留在水中,水体的自净作用无法分解这些人工合成的化学新物质。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溶解物质三类。 悬浮物质主要是泥砂和粘土,大部分来源于土壤和城镇街道径流,少量来自洗涤废水。 胶体物质主要是各种有机物,水体中有机物的生物部分,总大肠菌群是检验致病微生物是否存在和水体污染状况的指标之一;水中溶解氧浓度是衡量水中有机物的非生物部分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溶解氧浓度DO越低,有机物污染越严重,当DO≤4时,鱼类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有机物污染的另两种更常用的指标是化学需(耗)氧量COD和生化需(耗)氧量BOD。COD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所需(耗)的氧量,单位是mg/L。BOD表示利用微生物氧化水样中全部的有机物过程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单位是mg/L。这两种指标越高,表示水体污染程度越深。 溶解物质主要是一些完全溶于水的盐类(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等)和溶解气体(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我国水体污染量大而广的主要污染是耗氧的有机物,危害最大的是重金属和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 前不久,曾取样杭州西溪河水做了实验,测得水样中COD(Mn)=07,超过正常标准将近一倍(详见文后所附实验报告)。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水体污染已成为了问题的重中之重。西溪河能有今天的状况,绝不是人们在短时间内所为,而必然是因为沿岸居民对其长达数十年的不间断的污染所致。高达07的耗氧指数,令人心悸,几十年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如今却连鱼也无法生存,这是何等的可怕,又是何等的可悲!几年前,沿河的工厂每年向河中排放的工业废水数以亿计,垃圾处理场每年向河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又何止万吨?再加上周围居民无限制地向其中排放生活废水,使清水终于成了污水、臭水、死水。如今,杭州市政府虽然为改良西溪河的水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关停了沿河的所有工厂和垃圾处理场,但是随着居民小区的增多,使生活废水的排放量较从前又大大地增加了,以致于水质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这一切,使得所有的“始作佣者”饱受煎熬。尤其是夏季,河水散发出阵阵恶臭,引得沿河地区蚊蝇满天。每当河道的水闸关闭时,成片的垃圾堆积于河面,此情此景与“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的美名是何等的“相配”啊! 然而,作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人类却一定要见到这一幕惨剧发生,甚至一定要这一幕惨剧有所发展,方肯痛下决心来治理。这是何必呢?这不仅对水体、对环境、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也极大地浪费了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92年,当时的水利部长杨振怀曾发布过全国各类水土流失情况的报告,上载:截至1992年6月,全国各类水土流失面积为49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5%。如此惊人的数字,已告诉人们,中国是当今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可见水资源在中国的可贵。 尽管如此,却仍有许许多多的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杭州的西溪河早已是“臭名远扬”,另外,杭城的运河、古新河也早与西溪河“齐名” 在泰国首都曼谷,号称泰国母亲河的楣楠河,如今河水似墨般黑,泛出的臭气,也绝不亚于西溪河,拿根棒子随手一搅,沼气便不断涌出。楣楠河落到如此地步,是因为沿岸宾馆向其中排放大量生活污水以及货船排放的废油所致。98年亚运会前夕,更有甚者将成车的建筑垃圾倾倒入河。这一切的一切,终于使得泰国的“母亲河”面目全非。 大量事实再一次地向人类证明:水体污染是人类自己所为,而这一切后果,都必须由人类自己来承担。 严重的水体污染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保护环境,如何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了。 在中国,太湖流域内所有的排污单位均在1998年12月31日前实现了达标排放。这也足以说明我国政府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了。 现在,一切的行为,都只是治标而不治本。要想彻底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决非三五年便可完成的,必须在治理已污染水体的同时,保护未被污染的水体,并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素质,增强人类的环保意识,为造福子孙万代而做出贡献。 大自然需要人类,人类更需要大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遭灾的还是人类自己。为了自己,为了一切生物,更为了地球,人类必须解决环境问题。从小事做起,还空气以清新!还天空以碧蓝!还河流以清澈!还山峦以绿色!还地球以健康! 附1:检验水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测定 实验目的:1、巩固滴定操作成果 2、了解水体及水体污染的初步知识 3、通过对水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了解不同水体受污染的程度,从而激发和增强环保意识 实验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测算水中的化学耗氧量(COD)。当DO≤4时,鱼类即无法生存。 实验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移液管、洗耳球、10ml量筒、100ml量筒、烧杯、锥形瓶、胶头滴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100ml酸式容量瓶、100ml 碱式容量瓶、玻璃棒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溶液、稀硫酸、草酸钠溶液、蒸馏水、河水水样 水样来源:杭州西溪河 实验操作:1、分别用浓度为1N的KMnO4溶液与Na2C2O4溶液配制为01N的溶液,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 2、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滴定管中,并调零(KMnO4溶液置于酸式滴定管中,Na2C2O4溶液置于碱式滴定管中); 3、取充分摇匀的废水样100ml置于250ml锥形瓶中,并向瓶中加入5 ml以1∶3配制的H2SO4溶液,使其均匀混合; 4、自滴定管中加入体积为V0的KMnO4溶液,摇匀,并立即放入沸水浴中加热(沸水浴液面要高于瓶内溶液液面)在此过程中,溶液必须保持淡红色,否则应向瓶中再加入KMnO4溶液; 5、 30分钟后,取出锥形瓶,并趁热向其中滴加01N的Na2C2O4 标准溶液,摇匀后,立即用01N的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并半分钟不褪色,记录滴定所耗01N的KMnO4溶液的体积,记作V1; 6、再向溶液中滴加01N的Na2C2O4标准溶液,并用01N的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记录滴定所耗KMnO4溶液的体积,记作V2,以此测定KMnO4溶液的校正系数K=00/ V2;

土壤和土壤学报

《土壤学报》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它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

《土壤学报》办刊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为科教兴国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土壤学科发展服务。《土壤学报》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贯彻正确的办刊宗旨,刊登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该刊发表的论文直接或间接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有的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指出了新途径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的丰富和发展了土壤学科内容,有的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基础资料。该刊反映了土壤科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并推动了科研出成果、出人才,同时该刊也是中国土壤学界与国际土壤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土壤学报》在国际上与英、美、日、德等27个国家153个单位和个人建立了交换联系,发表的论文被国际著名的美国出版的CA、CAB文摘收录。该刊已成为国际同行所重视的学术刊物,在国内已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刊物。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的收录期刊。《土壤学报》在选题、组稿上能紧跟土壤学发展前沿,对科研工作起着导向的作用,深受广大读者和作者欢迎。

土壤学论文3000字

你可以看下(土壤科学)吧,应该是有相关的资料让你参考学习的吧

免费提供资料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土壤学论文6000字

建议你多看看相关的文献,如汉斯的(土壤科学),文献免费下载查阅

免费提供资料

中国第一个采纳与应用苏联发生土壤学理论及其分类方法的倡导者。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初,鉴于政治上的一边倒,与美国的两级土壤分类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兴起了学习苏联威廉斯土壤学的热潮。本来擅长于土壤地理研究而又正处东北工作的宋达泉,具备了与苏联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天赐良机,兼之在当时左倾风格的强烈影响下,特别是他本人也对发生土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国家全然提倡与他个人学术敏感的驱使下,十分自然地成了当时推崇苏联发生土壤学的首席学者。并结合实际工作,与中外学者一道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其间,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五大成土因素说及连续命名法等发生土壤学的理论核心,经他而广为传播,并为确立和完善中国自己的和赋有上述中国特色的土壤分类系统而提供了滋养,甚至是夯实了基础。是他第一个应用发生土壤学理论编制了东北地区的百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土壤图,在发生土壤学学说的影响下,尚解决了众多的生产实践问题,比如在成功的苏打盐土种稻改良研究中,所归纳的水利与生物土壤的生态改良,就是一个良好的例子。总之,宋达泉及时倡导和应用发生土壤学是与时俱进的,是一种进步,具有原创性。1957年夏天,作为中国水利部顾问的苏联专家ПС巴宁,前往吉林省西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王府地区考察土壤,他曾错误地将一处红色风化壳露头的古土壤命名为棕壤。事隔几天,宋达泉与莫斯科大学著名土壤地理学家ЮА李维洛夫斯基教授前往观察上述的同一个土壤剖面,当ЮА李氏问及ПС巴宁所定的土壤名称是棕壤时,他连声说:“定错了,纯属胡说,还是请宋达泉教授命名吧。”宋达泉指出,棕壤分布于湿润地带,此处已属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的交汇地带,不可能出现棕壤,理应属于黑土类范畴,惟因剖面颜色呈红棕,故称黑土又不典型,暂且定名为“黑土型土壤”是了。ЮА李氏听后则连连点头称是,表明宋达泉是深谙于苏联发生土壤学说的。发现并命名苏打盐渍土、潮滩盐土中国第一个发现并命名苏打盐渍土、潮滩盐土的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宋达泉及其同仁在开展三江平原友谊农场的土壤调查研究时,首先发现了剖面形态迥异与理化性质独特的土壤,例如地表生长耐盐植被,B层呈柱状或棱柱结构,通透性不良,酸碱度很高等等不良性状;地下水属弱矿化苏打型,土体富含对作物、树木及牧草危害最烈的苏打(Na2CO3及NaHCO3),并在前述相应的论文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在召开黑龙江流域自然条件学术会议时,国内外学者公认此类土壤的最先发现者是宋达泉。在1983年召开的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宋达泉首先提出了关于滨海盐土形成的新的学术见解。他明确指出,滨海盐土是一个独立的土类,而其中广为分布的海涂土壤-潮滩盐土则是其一个亚类,不应当像以往那样笼统地将潮滩盐土称之为“成土母质”或“滨海幼年沉积物”。他在阐明此类潮滩盐土的分布与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则指出了具有着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巨大生产潜力,是未来经济开发的活跃地带。实践证明,当今中国海岸带地区的大农业生产正处于迅猛发展之中,宋达泉是有远见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