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格式

发布时间: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格式

科大近年来发展的很不错啊

很好的一所大学,在河北很有名气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还可以。相关信息,可上《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官网查看。有详细介绍。祝你好运。

我是科大的!!!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我就是河北科技大学的,你可以来学校看一下,火车站坐3路直达,学校目前是河北省相当好的学校了,而且明星来就来我们学校。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还可以。相关信息,可上《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官网查看。有详细介绍。祝你好运。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格式封面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  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2]。  题目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  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很好的一所大学,在河北很有名气

河北科技大学论文格式

哈哈很好弄的选中目录,点击格式,里面的段落,然后调节对齐方式,居中即可

你女朋友,肯定你得帮。

几句话说不清楚,给你一个参考论文看看吧。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与展望李清龙I,2,王路光3,张焕祯4,闫新兴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 河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3.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51;4.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8)摘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该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明确了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本质、特征、研究内容及意义。基于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的表达式,进而提出纳污弹性力的概念,对进~ 步研究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具有实际意义。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图分类号:X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672—0504(2004)OI一0087—03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破坏程度轻微,水环境并没有对社会发展带来制约作用,直至工业革命以前,水环境问题一直没有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同时,排放的污染物也迅速增加,其排放量已远远超出水环境的自净能力,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人们开始注重水环境问题的研究。少量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并不会引起环境质量的明显变化,但水环境的纳污量是有限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一定限度之后,水环境质量就会发生恶化。随着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水环境构成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不得不考虑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很少有专门以水环境承载力为专题的研究报道,大都将其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我国面临巨大的水环境压力,承载力问题正成为水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1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本质1.1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关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_1 J。2)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水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能力)-4-9]。3)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接纳污染物的能力(纳污能力)和承受对其基本要素改变的能力(缓冲弹性力),即水环境承载力包括纳污能力和缓冲弹性力两个方面,并且以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正常发挥为前提[10]。该定义中水环境基本要素是指水体、河道、河岸,其中水体包括水量、水流条件和水质条件,河道包括河道形式、河床地形、底泥,河岸包括河岸形态、河岸植被、景观等。4)水环境承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或者说是水环境(水体)纳污能力、水环境允许污染负荷量【u]。本文结合水环境的定义,依据环境承载力及水环境承载力的已有研究成果,将水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在一定环境质量要求下,在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流域(区域)水环境在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和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所支撑的人口、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1.2 水环境承载力内涵及本质根据本文对水环境承载力定义,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人们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下的承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就是要求满足一定的环境质量标准;2)水体纳污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为相应的污染物容量;3)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可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4)水体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和纳污能力是水环境承载力的支撑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是水环境承载力的压力部分。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可以表示为:F=f(1TI。n,s)一co式中:m表示水体的纳污弹性力,指水体在受到内外污染压力而不超过其纳污弹性限度时,水体水质偏离原来状态后可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恢复能力。m=kQ,k表示水体纳污弹性强度,指单位体积的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净化某种污染物的量,在一定水动力条件下,它是一个常数;Q表示纳污弹性限度,指水体纳污能力的弹性范围,即纳污量的大小变化范围,主要与水量大小有关。Fi表示水体在环境功能正常发挥前提下接纳污染物的能力,S表示人类行为对水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它包括有利于水环境承载力增加的行为(如采取污染治理措施、实施清洁生产等)和增加水环境承载压力的行为(如扩大生产规模等),co表示水体中已经存在的污染负荷。2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2.1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1)水环境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人们对水环境的影响超出了水环境承载力,水环境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大大降低,使水环境承载力超过极限,导致水环境结构破坏,丧失自净能力,水环境承载力降低,制约社会发展;反之,如果人们采取一些手段,大大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2)水环境承载力具有时限性,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标准而言的。(3)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可以通过选取某些评价指标按照一定的函数关系来表征。承载力的大小一方面表示水体自净能力及水体纳污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体现了水环境所能支撑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4)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水体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方式及环境质量要求等方面影响,水量大并不表明水环境承载力就大,也并不表明现有水环境可支撑高速社会发展,这还涉及水质、生态用水、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问题。(5)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包括经济学、环境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水动力学等学科内容,因此,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受到各学科的进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2.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1)自然水环境包括水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表现,水环境的容量、水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自净能力,区域(流域)水资源总量,区域水动力学特征等。(2)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内部结构问题,探索现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适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布局,社会对粮食、棉花、油料、钢铁、布匹等物资的需求;国民经济内部结构包括工农业发展比例、农林牧副渔发展比例、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基础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比例等。(3)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协调耦合关系,使有一定限度的水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达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水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在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通过分析人口的增长变化趋势、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研究预期人口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与未来工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5)寻求进一步开发水环境的承载潜力、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探讨人口适度增长、水环境承载有效利用、水环境功能持续正常发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对策。3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的与展望3.1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的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的协调,仅仅从污染预防、治理方面考虑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水环境系统结构功能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系统结构功能,把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量化的手段表征出两个方面的协调程度,就是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的。研究水环境承载力,就是为保护现实的或拟定的水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性改变,保障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正常发挥提供理论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水环境可持续承载理论对区域性的人类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对经济发展行为在规模、强度或速度上提出限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排放大量废物,对环境造成重大压力,而人类所排放的各种废物不可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即环境对废物的容纳量是有限度的,通过研究这个限度量的大小,用于指导社会发展的规模,对于协调流域经济一社会一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水环境承载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它的核心是根据水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2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展望水环境承载力是协调流域经济一社会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多,涉及学科领域广,尤其是与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交叉,使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难度加大。目前,我国水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要求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高水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撑能力。其中,迫切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和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流域水环境可持续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3)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建立表征水环境承载力的数学模型及定量化研究;4)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及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参考文献:[1] 汪恕诚.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O周年大会学术报告[J].水环境论坛,2001,33(增刊):1—7.[2] 申献辰.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定量描述方法[J .水环境论坛,2001,33(增刊):26~29.[3] 彭文启基于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控模式研究.http:/^ .CWS.net.cn/CW Snet/shuihj/~2~h011130—06ht n1J.[4] 彭静,廖文根,何少苓,等.珠江三角洲河口区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协同调控初探http://www.CWS net cn/CWSnet/shuihj/wyh011130— 10.htm 1.[5] 何少苓,彭静.论提高水域纳污与自净能力的水动力潜力 j]水环境论坛,2001,33(增刊):l8—22.[6] 马文敏,李淑霞,康金虎.西北干旱区域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4):68—70,86[7] 郭怀成.我国新经济开发区水环境规划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4,2(4):14—22.[8] 王淑华.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6.[9] 崔风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58—62.[1O] 廖文根.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评价体系探讨http://www.CWS.net.cn/cv,rSnet/shuihj/_wyh011130—1.html[11] 崔树彬.河流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定量化研究[j .水问题论坛,2oo3.38(1):32—39.Research and Prospect on Theoretical Fram ework of W ater Environm ental Bearing CapacityLI Qing—long 一,WANG I u—gnan~,ZHANG Huan—zhen4,YAN Xin—xin(j、Chi, n University of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2、AN)raisal Center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ofH幻 ,ShOiazhua”g 050051;3.Heb~"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ijiazhuang 050051;4 Hebei University ofScience&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Abstract:The studi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WEBC)tojudge whether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coordinated withsocia1 e∞nomv,have been put forward.At the present time,its theory system does not been formed perfectly.Ba~ct on summarizinge)dsti j production,this paper confirms the concept,essence,character,study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W EBC.This paper setsuD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W E.BC and points out the concept of elastic received —po llutan t、It is very urgent and sign ificant to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environment an d 8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l ds:WEBC;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维普资讯

河北大学学报格式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1号路8号邮编;300130电话;022-60204243邮箱;

⒈ 中英文对照标题、中英文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不得少于3个)、中英文作者单位(单位名称、省市、邮码)、作者姓名、有效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⒉ 电子版文件请使用Word-2000编辑,文中图、表格和公式请用Office软件编辑。⒊ 基金项目及第一作者简介格式如下: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⒋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T7714-2005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与文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不要使用作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以避免造成标注混乱。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格式

1、《宋代官府的回易》,《中国史研究》1981年4期,2万字。2、《揽纳试探》,《文史》第13辑,3,中华书局,5万字。3、《宋代的官营便钱》,《中国社会经济史》1982年1期,1万字。4、《税钞、粮食钞和盐钞》,《文史》第15辑,9,中华书局,2万字。5、《宋代货币地租分析》,《北京史苑》第1辑,12,北京人民出版社,1万字。6、《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文史》第18辑,7,中华书局,1万字。7、《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7,河南人民出版社,9万字。8、《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文史》第25辑,10中华书局,9万字。9、《宋代的关子》,《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10中华书局,9万字。10、《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文史》第27辑,12中华书局,3万字。11、《从钱会中半看会子的法偿地位及其影响》,《中国钱币》1987年2期,6万字。12、《北宋两税税钱的折科》,《许昌师专学报》1989年2期,4万字。13、《<宋史>标点本举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3中华书局,1万字。14、《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宋史研究论文集》5河北教育出版社,3万字。15、《王安石是经济改革家吗》,《学术月刊》1989年6期,3万字。16、《南宋江北铁钱若干问题》,《中国钱币》1989年2期,9万字。17、《叶适管理思想研究》,《浙江学刊》1989年4期,1万字。18、《宋朝礼与佛教》,《学术月刊》1990年5期,95万字。19、《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第33辑10中华书局,4万字。20、《宋代通判理州财事考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5万字。21、《宋朝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4万字。22、《宋代僧道官制度考》,《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辑,5中华书局,5万字。23、《宋朝文官俸禄与差谴》,《中日宋史研究会中方论文选编》5,河北大学出版社,1万字。24、《宋代释道披剃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3期,2万字。25、《宋朝礼与道教》,《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1万字。26、《关于宋代亭户的几个问题》,《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1991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1万字。27、《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12,中华书局,5万字。28、《宋代的功德寺浅论》,《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3期,1万字。29、《宋代医官考》,《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1992年9月云南大学出版社,5万字。30、《南宋对会子的两次大规模称提》,《中国钱币》1993年1期,1万字。31、《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1万字。32、《儒家不与民争利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第4期,8万字。33、《湖北会子和关外银会子》,《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0月,8万字。34、《宋代火政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万字,与罗炳良同志合写。35、《关于宋代田赋征收白银的探讨》,《安徽钱币》1996年第2期,5万字。36、《宋神宗时期铸行铜钱析论》,《北京金融》1996年第8期,55万字。37、《宋金绍兴和议前南宋财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岳飞研究》第四辑8,中华书局,1万字。38、《读<通考钱币考>》,《洪皓马端临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出版7,1万字。39、《陕西铸钱监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1期,1万字。40、《关于宋代纸币管理与形制的几个问题》,《北京钱币十年》,北京市钱币学会十周年纪念文集,1万字。41、《关于宋代祠禄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2万字。42、《〈大冶赋〉注释商榷》,《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9万字。43、《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8万字。44、《宋代西南二京的帝后神御殿》,《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9万字。45、《南宋楮币诗十首释读》,《炎黄文化研究增刊》第七辑,2000年9月,8万字。46、《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2000年10月出版。47、《宋史人名补校》,《文献》2000年第4期(另分部分于《文史》作补白)。48、《读〈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札记节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万字。49、《宋代官员俸禄和其他颁给分项考析》,《中华同人学术论集》,中华书局2002年5月版,8万字。50、《读〈唐宋金银之研究谣代金银之用途〉札记》,《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版,5万字。51、《宋代的童子举》,《文史哲》2002年第 6期,1万字。52、《宋代对铸钱业影响最大的几个铜场》,《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1万字。53、《宋代女性享受奉禄考》,《文史》总64辑,2003年第3辑,1万字。54、《南宋都城的花卉基地——马塍》,(韩)《宋辽金元史研究会第8辑别册》2003年12月。55、《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转载。56、《宋代头子、宣头考略》,《文献》2004年第1期。57、《论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58、《南宋晚期物价考论》,《文史》2004年第一辑《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4期转载。59、《宋粮料院考》,《文史》2005年第一辑,2万字。60、《宋王朝与物价管理》,载《政府与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约17万字,与王茂华合作。61、《墨与宋代社会生活》,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约3万字,与胡玉合作。62、《试论〈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载《文献》2005年第4期,约1万字,《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6年第1期转载。63、《宋朝卖官鬻爵考》,载《文史》2006年第4辑,约2、4万字。64、《宋太宗与佛教》,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约1、2万字,与彭琦合作。65、《南宋后期盐政考论》,收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版,约1、2万字,与郭兰合作。66、《试论北宋时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与史泠歌合作。67、《宋代僧人受戒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68、《宋代的象棋》,《寻根》2007年第6期,与籍勇合作。69、《“八贤王”本事》,《国学》2007年第9期,与马元元合作。70、《北宋的年号寺观》,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与马元元合作。71、《宋代寺院宫观中的御书阁、本命殿》,《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与王德领合作。72、《宋代保州宗室》,收入王少堂等主编《宋太祖故里与宋祖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出版。73、《北宋中期宣抚使角色的转型》,《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与郑丽萍合作。74、《南宋王朝与观音崇拜》,《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75、《黄敏枝<宋代敕赐寺田表>补正辨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与马元元合作。76、《宋朝人的钱,多还是少?》,《国学》2009年第3期。77、《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简评<南宋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