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刚投就收到审稿邀请并不意味着没戏了。人家需要大量引用,但是直接放在审稿意见里面怕编辑觉得不爽,给你私下说一下,这样你俩都好,他增加了引用,估计是申请绿卡用,你文章基本不会被拒,大家心照不宣,何乐而不为呢?而且给你开辟了一跳路子,以后投这个杂志就找他当审稿人,继续引他文章,还是容易中。
首先,审稿本身对于审稿人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目前绝大多数的审稿是无偿审稿,研究者出于学术职责,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社区,而接受editor/area chair的审稿邀请。我在审阅一篇跟我研究方向一致的论文的时候,大概会前前后后花4-5个小时。而当幸幸苦苦誊写完r审阅意见的时候,还是匿名提交(double blind or single blind)=,=。所以作为论文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物质回报,还出于义务花费了自己的大量时间,在此向广大期刊和会议审稿人致敬:)。我自己所在的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更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如CVPR,ICML等。审阅这些顶级会议的论文往往要比审阅期刊投稿有意思,因为投稿这些会议的论文都一般是最新研究工作,审阅人可以比常人更早的看到这些工作。不过,这个更早看到最新研究工作的优势也随着最近大家一投稿就放arxiv的趋势抹去了。这些会议论文审稿都是double blind,就是审阅人和投稿人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审稿过程中还会有rebuttal阶段(作者根据接收到审稿意见后进行反驳和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以及审稿人之间的讨论和最后投票阶段,这之中有些时候会变得挺有意思。比如说,在最后审稿人讨论阶段,当两个审稿人之间对于这篇论文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有时候他们会争锋相对地fight for or fight against这篇论文,产生一些蛮有见地的学术争论,而area chair/editor会作壁上观,根据这些学术争论来最后定夺是否接收这篇论文。不过,很多时候审稿人只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一篇论文接收和拒绝与否达成共识。
我也是投的elsevier,一个多月后才变成under review,说是今天给反馈结果,唉,好紧张
说自己“没时间”也可;说自己不熟悉稿件领域,恐不能胜任,也可。 对审稿请求装聋作哑,置之不理是最恶劣的行径,会耽误该稿件的整个处理进程。这种情况会给编辑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如果一个人屡屡如此表现,会上杂志的黑名单。这样,此后只要有此人作为共同作者的投稿论文,都会被秒拒,后果很严重!对审稿请求装聋作哑,置之不理是最恶劣的行径,会耽误该稿件的整个处理进程,这种情况会给编辑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说自己不熟悉稿件领域,恐不能胜任,也可
我可以帮助您+握2林。呜呜。酒肆。霸气霸
文章刚投就收到审稿邀请并不意味着没戏了。人家需要大量引用,但是直接放在审稿意见里面怕编辑觉得不爽,给你私下说一下,这样你俩都好,他增加了引用,估计是申请绿卡用,你文章基本不会被拒,大家心照不宣,何乐而不为呢?而且给你开辟了一跳路子,以后投这个杂志就找他当审稿人,继续引他文章,还是容易中。
有必要。
论文的审稿制度、过程是怎样的,大多数人不是很熟悉,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期刊网阐释,论文审稿的流程一般是:初审、专家审稿、最终定稿。其中初审是期刊杂志社内部编辑进行的,通过之后才能进入专家审核,然后再由主编进行审核,最终才能发布,所以审稿的严谨可见一斑。期刊杂志社初审是基本过滤,一般无大问题的论文都能通过,审稿主要还是在于专家审稿。是专家的审稿水平。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