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客家人杂志有关掩面文章

发布时间:

客家人杂志有关掩面文章

我也是六年级的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自古以来以重礼、讲礼貌著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会骂你“早死爷爷少教导”。  客家人的礼节很多,很繁杂。由于笔者的知识浅薄,加之在一篇短短的文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略举几例。  待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烟,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内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架“二郎腿”,抠鼻子、玩脚丫。奉茶也很有讲究,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气。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进餐。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斟酒要按座席的大小顺序。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的在方桌坐8号位、圆桌坐10号位,斟酒则按座位的大小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很讲究,尤其是广大农村。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占客人座位,不能脚踏别人的凳子横木,夹菜时只能夹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无人乱夹乱挑。同一席的人吃饱时,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在自己的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搁在饭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或说一声某某请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别客气,才能离席送客。  送客。当客人提出要走时,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确实要走,主人应为客人拿物、开门、送出大门。客人说请留步,主人才与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别。多人同行的,客人长辈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还有很多礼节,如子女早晨起来、晚上临睡要向父母或长辈问安,晚辈外出回来要给长辈打招呼,这是不可违逆的礼节。亲友有了红、白喜事都能主动相帮,互送礼物,就是平时有了什么新鲜食品,均要与邻里共享等等。

你是哪里人啊?

三及第是什么?

客家人杂志姨婆文章

你是哪里人啊?

客家目录 客家概述 客家源流 客家精神 客家方言 中国境内客家人分布 中国境外客家人分布 客家人物 客家习俗 客家特色建筑 客家饮食 客家谚语 客家童谣 客家特色建筑 客家饮食 客家谚语 客家童谣

客家--就是移民,祖先是中原人,自秦汉以后、躲避战乱、不断的群结南下到闽、粤、赣等地。客居他乡,并保留着中原习俗而又有别于当地,故称客家人。客家有个传统,女人特别能干、男人却不会下田、都是读书从军、或者走捷径、挣钱寄回家养家。如,叶剑英、叶挺、朱德、薛岳、张发奎这些就是典型的客家男人代表。。 客家饭就是客家菜,有自己的特色,而又有融入了当地的特色。如让豆腐、梅菜扣肉、、

客家人杂志肉滑鲜嫩文章

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一俭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

盆菜作为客家菜的菜式出现由来以久,一般也称为大盘菜,大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盘菜”,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大大的盘子,将食物都放到里面,和在一起,融汇出一种特有滋味。丰富的材料一层层叠进大盘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时候每围一盘,一层一层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令人大有渐入佳景之快。 明、清两代,深圳下沙村民把盆菜称为“新安盆菜”,当时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个木盆,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八人一桌,俗称“吃盆菜”。后来下沙人丁兴旺,生活越来越富裕,闹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就改称为“大盆菜”。他们称该村的盆菜是做工、配料、烹饪方式保存完好的正宗盆菜。 香港元朗围村把盆菜当作地方的招牌菜(围村菜)向世人推介;关于围村菜的渊源。食家韬哥介绍,元朗平原乃鱼米之乡,原料丰富。但也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原因。比如有点历史的氏族,家境富裕,自耕自给,丰衣而足食。家长害怕二世祖们外出惹事生祸,多设法给他们娶姨太,容许他们抽大烟,使他们整天猫在家里。少爷们呆在家里,当然是吃了早餐想午餐,吃了午餐想晚餐,逼得厨娘们用足心思,变尽戏法整出好吃的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就地取材、美味而又变化多端的围村菜就应运而生了。 盆菜比之有来头的“一品锅”更富有乡土气息,看似粗粗的盆菜实质烹饪方法十分考究,分别要经过煎、炸、烧、煮、焖、卤后,再层层装盆而成,内里更有乾坤,由鸡、鸭、鱼、蚝、腐竹、萝卜、香菇、猪肉等十几种原料组成。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的宗亲法度,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圆,一派祥瑞气象。大家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地翻找,定然会呈现出情趣盎然的情景,而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鲜美。传统的盆菜以木盆装载,现时多数改用不锈钢盆,餐厅亦有采用砂锅的,可以随时加热,兼有火锅的特色。 很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广东沿海地区和香港新界乃至东南亚都有吃盆菜的习俗,但是追溯起盆菜的渊源,大概有两个版本。 宋末大将文天祥率麾下被元兵追杀,过伶仃洋狼狈逃至现时深圳市(当时的东莞)的滩头,通常会有文章写成是新安县,其实新安县设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别说宋,即使元时都还未出现此县。当其时,文天祥登陆滩头时天色已晚,部队只有随身带备之米糕,缺乏菜肴。“惶恐滩头说惶恐,伶汀洋里叹伶汀”,文天祥的心境可想而知。船家们同情忠臣,用自己储备的猪肉、萝卜,加上现捕的鱼虾,船上没有那么多碗碟,只好将就些,拿木面盆一齐盛出来。文天祥是客家人,现在的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客家人和下沙村民对盆菜有如此的热诚。 另一版本是:南宋末年,宋帝为逃离金兵追赶,落难到如今的香港元朗,正当随从四出张罗食物之际,当时的村民得悉皇帝驾临,为表心意,纷纷将家中最珍贵的食物贡献出来,仓促间以木盆权充器皿,盛载佳肴,这也成就了盆菜一向把最贵重的食材摆在最上层的方式。不过,这个传说也只是传说罢了,要考究起来,总有让人生疑之处,因为用洗身体的木盆当作食器毕竟是大不敬的行为,怕且当时的民众亦不至于对皇帝如此不恭。 不管史实如何,盆菜作为餐饮业的一个奇葩,其烹饪方式的多元化,食材结构可随意变换,享用时营造的那种乐也融融的团圆氛围,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难得的“和味”享受。 【客家菜】 客家饮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客家菜肴,另一为客家小吃。 【客家菜肴】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 原味可口】 诚然,社会在不断变革,在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客家菜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东江菜在现代客家人的锅头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誉。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 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客家人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着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和炖等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   【可口可心】 所谓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目前,客家菜除有传统的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这些“老三篇”外,比较具特色的有:   【水蒸鸡】 选用家养或在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整只放在锅里用水蒸熟,用手撕或切成六大块趁热吃,十分鲜甜滑嫩。另据资料介绍,这种用土法饲养的鸡比用精饲料养的其含氨基酸要高出10余倍,可见基营养价值极高。   【全猪套餐】 主要有选用猪最“精华”的八个部位的肉堡成全猪汤,蒸猪红、猪杂,红烧肉等,配吃一些青菜和家腌酸菜。这种吃法类似往时,客家人一年到头在春节钉杀猪时方有的口福。   【全牛套餐】 则是吃牛肚岗、牛柏叶、牛心顶和牛栓肉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这里吃的牛柏叶没有去掉上面的黑膜,据说主要是为了健胃。   【 豆腐套餐】 客家人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客家人吃豆腐各种煮法都有,所谓豆腐套餐包括了餐前吃用的豆腐花,当主菜的煎酿豆腐、豆腐煲、豆腐丸、糯米酿豆腐、炸豆腐皮等,还有当小吃的豆腐乳等等。   【新港湖鲜】 万绿湖野生的桂花鱼、鳝鱼和石鲶鱼仔,肉坚滑、味清甜,不带泥腥,或蒸或炖或煎都很可口。   客家小吃    【客家小吃】是客家饮食的另一部分,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及做红白喜事才能吃上的“好东西”,每种小吃几乎都与农事季节有关,或者说反映了一种客家习俗。     【正月元宵节】 元宵节客家人总要吃汤丸和悬挂花灯笼。汤丸有咸与甜两种,取“团圆”的好兆头。客家人的习惯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丸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花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吃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二月二】 取下花灯,烧过年贴的对联、“利是”,清理、吃完过年时剩下的食品,如米糕、料花等,准备开春干农活。     【 三月清明】 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在广州的万绿湖酒家里,还有一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菜式,据其朱老板介绍,野艾还具有清凉滋补的功效。      【四月八】 也叫水节,立夏节,因为是在表黄不接的时候,过节吃的食品较差,大多数吃的是杰米粉与麦皮混和做的糍。     【五月五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以表示纪念屈原,还吃酿苦瓜和用刚收成的黄豆做的酿豆腐。   七月十四 上半年农作物的收成与下半年的耕种已基本结束,有喜庆丰收和放假休息的气氛,这天家家户户磨豆腐、吃鸭子,还要吃多种做法的新鲜花生。    【八月十五中秋节】 吃月饼、炒田螺及板栗、柚子、山梨等瓜果。月饼、田螺都表示团圆,这天外出做工的人都要回家过节。以往还有放孔明灯作娱乐的传统。      【九月九重阳节 】也叫鬼节,客家人祖上的二次葬都在这天进行。这天吃的小吃是九重皮。      【十一月】冬至 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冬至)大过年(春节)”,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因为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这天吃的小吃是萝卜糍,由于这时天气寒冷干燥,所以客家人都在这一时节腊猪肉、腌咸菜等,准备过春节,这天腊的猪肉可保存较长时间。      【春节(过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不出远门,忙着准备过年的食品、迎接远归的亲人。过年吃糯米做的油果、大笼糍,还有红烧肉、酿豆腐等客家菜。特别是大年三十除夕,客家人不管多远都要赶回家吃“团圆饭”,与亲人团聚。

先讲讲客家人的饮食习惯,客家人习惯一日三餐,没个早上,中午,晚上,都是吃米饭,到了晚饭,如果有很多亲戚朋友来,他们一定会做很丰盛:青菜,盐局鸡,酿豆腐,扣肉,肉丸,有时还会吃一吃狗肉等等 客家人的待客,村里的每间房,大门都是开着的,让人们进来玩,客家人不象城市人,一回到家就把大门紧紧关着。客家人很喜欢迎接客人,就算是两家不认识的人,也能成为好朋友。客家人继承了古代的建筑技术,创造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物化诗篇。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因此,客家民居建筑有儒家思想痕迹。例如:祖堂在上,上下厅堂,主次分明。这些大型民居都是客家人经商致富后,精心营造的。客家人很重视团体,就是一家有难,万家帮忙。只要是朋友或亲戚给外人欺负,所有的人都会帮忙。一次,我姑姑给人偷了钱包,我们知道了在那里,是哪个人偷的,便找上门要,人家看我们那么多人,便立刻把钱包交出,这就是客家人的团体意识。客家人有很多不同的,但是,他们能和城市人生活在一起,也说明了他们和城市人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我也是六年级的

客家人杂志电话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的移民,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族群都是经历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至今的,今天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原住民都是以几百年前的移民为主体,广东、福建、台湾的几大族群更是如此。因此,客家人在上千年的迁徙历史中,已经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 。客家作为一个族群,其生活的空间版图既有赣闽粤三省毗邻区的区域性聚居地,这是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传承的“主产地”与中心地带;同时又有集中居住的分迁地,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居住地。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扩展资料客家人历史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 )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韶关、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人

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 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文化艺术委员会深圳永定智力支乡会 深圳长汀智力支乡会深圳连城科技支乡协会 深圳市龙岗区客联会深圳大学中日影视《客家人》摄影组 深圳市海外联谊会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广州地区蕉岭分会 客联杂志社暨南大学华侨华人信息中心梅州客家联谊会梅江区客家联谊会 梅县区客家联谊会蕉岭县客家联谊会 大埔县客家联谊会丰顺县客家联谊会 五华县客家联谊会兴宁市客家联谊会 平远县客家联谊会汕头市侨联客属海外联谊会惠州客家联谊会 鹤山市客属联谊会湛江市客属海外联谊会 龙川县客家联谊会翁源县客家联谊会 始兴县客家联谊会河源市客家联谊会 惠州市客家联谊会揭西县客家联谊会 永定县在穗人士支乡联谊会连城县在穗同乡会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广州分会上杭县在穗同乡联谊会 武平县在穗同乡联谊会

推荐你去吃猪肚鸡,绝对合客家人的口味,我一般都是在福鑫记吃的。

客家风情杂志社

● 2001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在湖南浏阳市进行为期一个多星期的田野调查,完成报道《浏阳客家初探》,该文先后在《客家研究辑刊》、《侨乡月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2002年4月哈客风工作室开始管理全球最大的客家研究专业网站——客家风情网。● 2003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文章《客家话的自白》,该文先后在台北《客家》、台湾《六堆》、广州《客家风情》、新加坡《武吉班让客属公会70周年特刊》等杂志发表与转载。● 2003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纪念还我母语运动15周年》,该文在台北《客家》杂志发表。● 2003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在湖南江华县进行为期10天的客家田野调查,并完成《湖南江华县客家情况初步调查》的论文,该文在《客家研究辑刊》、《客家风情》杂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 2005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论文《试论客家流行歌曲》(长篇),该文先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并收录于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6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电视台、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一行在深圳交流客家音乐。● 2006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接受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专访。● 2007年1月哈客风工作室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专题访问,共6集;2007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专题作了转播。●2007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成功促成台湾知名客家流行歌手唐铭良首次在大陆的舞台上演出。●2007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开始策划由两岸客家流行歌手共同参与的“首届两岸客家流行、古典音乐大型晚会”。●2007年5月哈客风工作室成为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发展推广部理事。● 2007年7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杨宗铮编写了客家区域文化丛书:《湖南客家》。●2008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再次成功促成台湾客家流行歌手唐铭良在大陆演出。●2008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再次接受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专访。● 2008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建设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音乐资料库。●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与美国一大学生作了为期一周的客家音乐文化探索之旅。● 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前往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故居地——福建省永定县采风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与严修鸿教授等人成功地组织、举办了由两岸客家名人(大陆歌手徐秋菊、廖芬芳、陈菊芬、丘昆京、阿秋歌、台湾歌手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及学者谭元亨教授、罗南昌博士等人)联合演出的“客家风情网两岸歌友会”。●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音乐人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等人同梅州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客家音乐交流。● 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严修鸿博士开始着手编写大型客家书籍:《客家文献索引大全》。●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新加坡客家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合作。●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栏目组记录了梅州在地客家音乐人。●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中央大学研究生杨惠如记录了梅州三角镇龙子村义孚堂客家狮。●2009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客家风情网及台湾传响多媒体工作室合办“客家风情网第一届客家流行音乐MV大赛”,2009年3月台湾客家电视台对此大赛进行了专访。●2009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的论文《试论客家流行歌曲》(短篇)发表于在台北圆山饭店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青年论坛。●2009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了15万字的长篇论文《台湾客语电视剧研究》。●2009年4月哈客风工作室着手客家文化的田野调查。●2009年7月建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音乐资料库。●2009年9月成为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广东汉乐》副主编。●2009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执行编写了书籍《广东汉乐精选》。●2009年12月编写了《广东汉乐》杂志。●2010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丘煌编写了教育部重点出版项目《广东汉剧音乐研究》。●2010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同台湾知名音乐人黄连煜一行一起记录了“飞行树——中国大陆闽粤赣三省客家音乐采样计画”,参与个单位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梅州市广播电视台。●2010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入围多次金曲奖个台湾客家邓丽君——陈双及制作人傅也鸣等人共同访问梅州客家音乐。●2010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黄子尧教授等人座谈商讨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计划。●2010年10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第三届广西博白客家文化节”。●2010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纪念古直诞辰125周年座谈会”。●2010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河源市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2010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广西贺州市举办的“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节”。●2010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汉乐学术论坛暨展演”。● 2011年5月哈客风工作室参与《客家话民俗图典》的编写工作。● 2011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广东汉乐曲库》和《客家山歌曲库》的编辑工作。● 2011年7月哈客风工作室入围了“2010年度亚太文化产业成就奖杰出机构奖”。●2011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先后到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区作了20多天的客家山歌素材采集。●2011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策划组织举办了“两岸客家流行音乐交流演唱会”,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数十家主流媒体作了宣传报道。●2011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由新加坡永定会馆主办的“新加坡第八届客家歌谣观摩会”。●2011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山歌大师汤明哲编写了书籍《客家山歌唱腔与创作》。●2012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客家风情网发起建设“客家话学习教学网”。●2012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编辑了《广东汉乐》同《传统广东汉乐新增200首》两本书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