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毛概文献相关书籍

发布时间:

毛概文献相关书籍

《寂静的春天》

路过的顶一下

文献检索相关书籍

传统文献检索经常使用到的工具是索引卡片,即将文献资料的信息记录在索引卡片上。索引卡片上一般会记载文献的题名、作者、主题词、摘要等信息。在查找文献资料时,先要去查找索引,找到其馆藏位置,然后索取资料。网络检索在网络时代,我们无时无刻地进行着检索。在因特网上进行检索主要有两种方式:目录浏览和使用搜索引擎。目录浏览的方式即雅虎搜索引擎采用的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目录,深入下一层子目录,从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种方式便于查找某一类的信息集合,但是精确定位的能力不强。搜索引擎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网络检索工具。用户只需要提交自己的需求,搜索引擎就能返回大量结果。这些结果按照和检索提问的相关性进行排序。除了搜索引擎之外,图书馆订购的各种数据库也是信息检索的重要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托马斯·曼就介绍了关键词检索、引文检索、相关性检索等检索方法。

1、电脑检索。每个图书馆都有一个专门的检索专区,那里有多电脑,电脑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桌面图标,点进去,里面就会有个跟搜索引擎很相似的检索栏,那里就是图书馆的检索工具了在这里面输入自己想要的书名,就会弹出检索结果。2、看书的索书号。在1步骤检索界面中,会有你所查找图书的详细的信息,这里面的最关键部分就是索书号索书号就是图书在图书馆的一个身份证,这个身份标明了图书的类型以及所在位置,索书号大概就是这个样子。3、通过索书号找书。首先看索书号的第一个字母,通常书ABCDEFG的英文大写,这些就是图书的大类在图书馆的每个书架上都表明了这个书架的分类,有些书架上A,有些是B,如果要找J,就可以去找到J的书架然后后面很多数字,就是图书的排序啦,从大到小的排序,仔细去书架中寻找。参考资料:网页链接

你可以看一下他的网上对他的一些评价,那些都是比较简洁的文字。可以知道介绍他的内容。

第一章 文献信息源第一节 文献第二节 图书馆第三节 Internet习题第二章 电子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电子书数据库第三节 网上书店习题第三章 电子期刊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第三节 Science Online第四节 Elsevier ScienceDirect全文数据库-第五节 电子期刊的访问第六节 常见的英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一览表习题第四章 计算机文献检索第一节 计算机文献检索原理及方法第二节 检索步骤第三节 衡量检索效果的两个常用指标第四节 获取原文习题第五章 文摘数据库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Ei Compendex数据库第三节 引文索引——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第四节 引文索引的评价功能及其衍生品第五节 其他常见的科技类英文文摘数据库一览表习题第六章 参考工具书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百科全书及年鉴第三节 手册与名录第四节 事实与数据检索实例习题第七章 利用文献资料做研究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选择研究课题第三节 资料收集第四节 资料鉴别第五节 资料阅读第六节 资料分析与综合第七节 研究实例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报告第八章 论文写作与发表第一节 论文写作第二节 标注参考文献第三节 论文投稿与发表习题第九章 资料积累与管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个人资料管理软件……第十章 版权法与学术规范参考文献

传感器书籍相关文献

没那么麻烦的,下个《有道词典》然后把你找到的原文复制进去,点翻译一切就O了!这个软件很好很强大哦

传感器及应用电路设计传感器电路设计

看书做,我想你是拿不了比赛的名次的,你可以做设计,传感器的应用,然后在淘宝上面购买点物件来组装起来,利用工业的技术来完成你想要的产品,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你购书,一是需要自己验证功能,这是需要工业设备才能完成的,你在学校是达不到要求的

这是一篇 PHD的论文,谈论有关 无线传感网络 的,你看下,是否符合你需要,如果类型都不一致,那就没必要翻译了。Mechanism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Supervisor: Maurizio BonuccelliThesis commettee: Paolo Ferraggina, Piero MaestriniExternal referees: Stefano Basagni, Mani SrivastavaNational commettee: Bugliesi, Meo, and Panzieri December 27, 2005 AbstractIn this thesis we address the problem of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wireless sensor We propose a suit of techniques andstrategies imported from other research area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design energy-efficient protocols in sensor They includetime series forecasting, quorums system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nsor properties and protocol We apply these techniques to the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blem, to efficiently collecting data from a sensor network, and to ensuring stronger data consistency guarantees in mobile We show in [1,2,3,4] that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techniques, and in particular autoregressive (AR) models, can be applied to sensor networks to conserve We study a simple type of time series models with a short prediction We have chosen this model because it is capableof predicting data produced by real-world sensors measuring physical phenomena, and it is computationally tractable on modern-generation sensor We apply these models to solve two relevant problems in sensor networks: the problem of efficiently collecting sensor data at the sink, and the time synchronization We propose an energy-efficient framework, called SAF Similarity--based Adaptable query Framework [1,2] ), for approximate querying and detecting outlier values in sensor The idea is to combine local AR models built at each node into a global model stored at the root of the network(the sink) that is used to approximately answer user Our approach uses dramatically fewer transmissions than previous approximate approaches by using AR models and organizing the network into clusters based on data similarity between Our definition of data similarity is based on the coefficients of the local AR models stored at the sink, which reduces energy consumption over techniques that directly compare data values, and allows us to derive an 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that is provably optimal in the number of clusters formed by the Our clusters have several interesting features that make them suitable also for mobile networks: first, they can capture similarity between nodes that are not geographically adjacent; second, cluster membership adapts at no additional cost; third, nodes within a cluster are not required to track the membership of other nodes in the Furthermore, SAF provides provably correct error bounds and allows the user to dynamically tune answer quality to answer queries in an energy and resource efficient In addition, we apply the AR models to solve the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blem from a novel perspective which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well-studied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blem [3,4] More precisely, we analyze the case in which a sensor node decides to skip one or more clock adjustments to save energy, or it is temporarily isolated, but still requires an accurate estimate of the We propose a provably correct clock method based on AR models, which returns a time estimate within a constant (tunable) error bound and error This method is highly adaptable and allows the sensor to decide how manyclock adjustments it can skip while maintaining the same time accuracy, thus saving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suit of deterministic methods that reduce the time estimation error by at least a factor More precisely, we propose a provably correct deterministic clock reading method, called the DCR method, which exploits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ign of the clock deviation, and can be applied to reduce by half the frequency of the periodic clock adjustments, while maintaining the same error bound [3,4] This method is of both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n fact, it leads to a noticeable energy saving, and shows that a stronger but realistic clock model can lead to a refinement of the optimality bound for the maximum deviation of a clock that is periodically In addition, we propose a generalized version of the DCR method that enhances its accuracy depending on the clock stability, and a method that guarantees the monotonicity of the time values We analyze for the first time quorum system techniques in the context of sensor networks: we redesign them and show their benefits in terms of energy consumption [6] Quorum syste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ave energy in sensor networks since they can reduce noticeably the amount of communication, improve the load balance among sensor nodes, and enhance the scalability of the However, previous quorum systems and quorum metrics, proposed for wired networks, are unsuitable for sensor networks since they do not address their properties and These observations have motivated us to redesigning quorum systems and their metric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imi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nsors (, transmission costs, limited energysource, physical radio broadcast), and the network More precisely, we redefine the following quorum metrics: load balance, access cost and quorum capacity, and devise some strategies based on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ensor networks that reduce the amount of communication when designing quorum systems for sensor We apply these strategies to design a family of energy-efficient quorum systems with high In particular, we propose a quorum construction that reduces the quorum access cost, and propose an energy-efficient data diffusion protocol built on top of it that reduc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b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transmissions and In addition, we analyze quorum systems in case of high node More precisely, we study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guaranteeing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wo quorums in case nodes move continuously along unknown paths [7] We address this problem by defining a novel mobility model that provides a minimum set of constraints sufficient to derive strong data guarantees in highly mobile Also in this case, we show the unsuitability of previous quorum systems, and provide a condition which is necessary to guarantee data availability and atomic consistency under high node We propose a new classof quorum systems, called Mobile Dissemination (MD) quorums, suitable for highly mobile networks, and propose a quorum construction which is optimal with respect to the quorum size (, message transmissions) [7] Then, we apply the MD quorum system to implement a provably correct atomic read/write shared memory for mobile and sparse Bibliography [1] D Tulone, S M PAQ: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for approximate query answeringin sensor In P of the 3rd European Workshop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21-37, Feb [2] D Tulone, S M An energy-efficient querying framework in sensor networks for detecting node Submitted to [3] D T On the feasibility of global time estimation under isolation conditions in wireless sensor To appear in A[4] D T A resource-efficient time estim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In P of the 4th Workshop of Principles of Mobile Computing, 52-59, Oct [5] D T How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can a process get the reference time? I S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O Brief announcement, 25-[6] DTulone, E D D Redesigning quorum systems for wireless sensor Submitted to [7] D T Is it possible to ensure strong data guarantees in highly mobile networks? Submitted to

药学相关的文献书籍

中国古代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计五十二卷,穷数十万年本草发掘累加,堪称原物质医药专著世界之巨。作者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制,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  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阴阳、四气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是历史真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药学巨著。他把许多中草药的性能写的明明白白。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陶氏把自己的补充和发挥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书后,故称“集注”。本书一最大特点是作者创用了“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即用朱(红字)写《本经》、用墨(黑字)写《名医别录》,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书。《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写法,开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个创举。书成后很快传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还早880多年。本书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而且对后和国外的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是成都名医唐慎微在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基础上,注重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500多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本书罗广泛,记述详尽,共载药1764种,附方3000余,并有各药图谱和炮制方法,堪称一本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文作,不仅对宋代以前药学内容是一次系统整理和充实,还对保存历代本草文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它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前后版本的内容虽无较大变动。但纠正的当时本草学的错漏,成为历代官修本草的鼎盛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法典。该书有配方标准、制造技术标准。《汤液本草》出于元代名医张好右之手。全书共三卷,上卷载名医李东垣《用药法象》,中、下卷以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论述药性。根据药物归经,结合气味、阴阳升降等理论加以阐发。可惜原著已失传。《本草纲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较重视医药事业发展的,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其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后来的几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象李时珍、刘方泰和缪希雍等著名药学家。他们的著作《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和《炮制大全》等,对后来的药学发展影响很大。《本草品汇精要》全书42卷,载药1815种,是刘文泰等于1505年编纂,文字简洁精练、朱墨文书,并对以彩图惜原稿流失。《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节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方法等内容。对药物分类在集历代本草大成基础上,又有发展。采取“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综合了16世纪前的矿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分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所以该书一出版(1596年)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便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文献。《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1661-1911年):分别由赵学敏和吴共浚编写、收载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并对《本草纲目》中记述不详的205种药物予以增修纠错。不仅拾《本草纲目》的遗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观察研究所得。全书于1765年刊行,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一部药用植物学兼药学的专著。全书收载了药用植物1714种,分为38卷,图文并茂,每种药用植物图之下,介绍其药用价值、药用部位、治疗效能,还对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详加考订。是吴其浚根据自己毕生实地考查,参阅大量文献研究写成的。既有对前人著述的补充和匡谬,又有个人见解,是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和药的重要典籍。

药学基础化学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医学物理学、波普解析学。药学专业课程: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理学、实验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事管理学、药品营销学、中药学、生物制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理学、医学基础课程:微生物学、临床医学概论、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人体生理解剖学。

关于毛概的文献

一、经典文献类: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4、《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5、《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年版。 8、《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研究著作类: 1、张静如主编:《毛泽东研究全书》(全五卷),长春出版社1998年版。 2、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权延赤著:《走下上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4、龚育之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 5、黄允升等著:《历史怎样选择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徐焰著:《军事家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7、李君如著:《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李君如著:《毛泽东与后毛泽东的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沙健孙:《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选择》,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马启民:《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经典著作 毛泽东著作: 1.《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 2.《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 3.《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 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5.《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 6.《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7卷) 7.《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卷) 邓小平著作: 1.《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中国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政治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

关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 (一)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蕴含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所谓实事求是,也就是从客观事物的本质去研究和探讨其中所固有的规律性。它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按照这条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本的途径就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向认识的对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即是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毛泽东强调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就是把“实事”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根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立场;“是”就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承认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规律永无止境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过科学研究和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然后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总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详细地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加以综合性的处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实事求是原则简洁明晰地表达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实事求是原则的根据,又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实事求是原则涵盖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原则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就能胜利,就能发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败。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经验总结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概括为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进而把它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 (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同步性的特征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们之间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破产而汲取深刻的教训中萌发出来的。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耳闻目睹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挣扎,那时他就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立志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他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逐步地认识到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解放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当时,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大批有识之士不顾个人的安危,奋起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提出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结果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西方行之有效而拿到中国来就行不通了呢?人们都感到困惑。唯有毛泽东洞察秋毫,独树一帜,卓越的远见,发现这些设想存在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就是不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他认为脱离中国的客观实际,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把希望寄托在什么“救世主”、什么“洋人”的支持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他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必须依靠“民众大联合”进行革命。这是他从我国革命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因此,他从湖南师范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就更加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注:《毛泽东早期文稿》(6—11),363页。)认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离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的情形,是不可不加以实地调查及研究。为了研究解决中国和世界存在的各种社会实际问题,他发起成立了“问题研究会”。在会章中,他提出要把实际问题的研究和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把社会的实践活动和资料的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以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工作,以上这些主张是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轮廓。这对以后毛泽东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原则及方法的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正是因为毛泽东非常重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以,他才对国内外各种思想、学说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论武器。确立了他坚定的信念,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毛泽东早年这些卓越建树与众不同的认识,表现在他涉足社会就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我国的客观实际中去,从而为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奠定了浓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点明了二者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