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国际纳米医学期刊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国际纳米医学期刊影响因子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六年制)。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学位。 198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并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完成博士后的深造。1989起年在美国西北大学的生化、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系从事细胞生物物理及生物膜研究工作七年。1996年10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系执教,并在生物工程系兼职。冯教授的专业教学和研究兴趣包括化工容器设计,粘弹性流体力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力学、组织工程, 化疗工程, 癌症纳米技术及纳米医学。他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钱煦教授开创并定义的化疗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他将纳米医学定义为应用和发展纳米技术以解决医学中的疑难问题, 也就是要在分子层面上诊断和治疗疾病。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生物工程走廊创建了首间化疗工程实验室。他提出了现代医学中一个重要课题 - 新概念化疗 - 并介绍怎样通过纳米生物技术、特别是纳米粒子技术来实现新概念化疗, 使在家化疗不再是一种梦想。他断言化疗工程学将改变人类制药和服药的方式。冯思慎教授现为国际著名杂志“生物材料” (Biomaterials, 影响因子646,该杂志在Elsevier 出版的两千多种科学杂志中名列前五名) 和“纳米医学”(Nanomedicine,影响因子093,是现有三种纳米医学杂志中最好的) 的副主编, 冯教授也是诸多国际著名杂志如 “国际纳米医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国际生物医学纳米技术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 “国际药物传输与制剂专利杂志” (Recent Patents on Drug Delivery and Formulation), “国际医学工程与信息”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肝癌评论” (Liver Cancer Review Letters)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的编委。冯思慎教授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协和医科大学的特聘国际顾问和客座教授,也是山东大学组织工程研究所的特聘客座教授。

纳米材料期刊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据2021年2月4日LetPub显示,《ACS Nano》2019-2020自引率为10%,h-index为310,Cite Score为50,SJR为131,SNIP为522。在General Engineering类期刊(299种)中排第1名,在General Materials Science类期刊(460种)中排11名,在General Physics and Astronomy类期刊(224种)中排5名。中文简介:ACS纳米每月出版一期,是一个国际论坛,用于在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物理和工程的接口上交流有关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的综合文章。此外,该杂志有助于促进来自这些研究团体的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以开发新的研究机会,通过新发现推进该领域,并接触到各级科学家。ACS纳米发表了有关纳米结构(纳米材料和组件、纳米器件和自组装结构)、纳米生物技术、纳米制造、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自组装和定向组装的综合文章。除了全面、原创的研究文章外,ACS纳米还提供了深入的评论、前沿研究的观点、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思想领袖的对话,以及对提供关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未来独特观点的主题的讨论。

国际医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杂志名称全称 IF(2009)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925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 926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05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902PHYSIOLOGICAL REVIEWS 726CHEMICAL REVIEWS 957NATURE 48NATURE GENETICS 284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45

医学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每年都会变化,是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影响因子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计算公式:IF(k)= (nk-1+nk-2) / ( Nk-1+Nk-2)最简单的查询办法是进入知网,搜索期刊杂志名称查询。目前最新的排名有:2016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中文) 可去优助医学查询。

The Top 10 of Impact Factor in Reproductive Biology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生殖生物类杂志2009-10-17 20:34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生殖医学类杂志Title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old VS new)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449 59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14 167Human Reproduction 669 773Biology of Reproduction 583 469Reproduction 136 073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 191 537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220 778Placenta 883 775Molecular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220 287Theriogenology 161 041附OTHERS-------仅!供参考REPROD TOXICOL 957REPROD BIOMED ONLINE 954REPROD BIOL ENDOCRIN 634REPROD FERT DEVELOP 439 CONTRACEPTION 327REPROD NUTR DEV 167REPROD SCI 951J REPROD DEVELOP 609REPROD DOMEST ANIM 526J REPROD MED 745

医学类期刊因为细分的比较多,排名也没有实际的意义。现在按权威性来讲就看期刊影响引子,引用的多的期刊影子高的相对来讲就要权威一些。

国际期刊影响因子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扩展资料: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影响: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以1992年为例,计算某期刊在该年的影响因子:X=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于1990和1991年在1992年全部被引用之论文总次数Y=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论文发文量的总和IF1992年 =(X(1990年,1991年) / Y(1990年,1991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影响因子

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两年内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被定义为“影响因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变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何要动用这样的一个唬人的术语呢?它与期刊影响力究竟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就无法确定用这个指标来进行科研管理是否可行、是否有效。这个术语,英文写为“Impact Factor”(简写为IF),来源于一家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该机构早期是提供科研信息服务的,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刊物信息,后来逐渐演变为盈利机构,通过提供科研服务来获取利润。这种变化有一个世界性的背景。20世纪后半叶,科技的重要性使得各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投入必然产出研究论文、报告、专利等物化成果。对于研究者个人来说,成果在哪里发表事关自己的学术生涯发展,是个大问题。发表论文的人,总希望自己的论文被同行所关注并引用。抓住这种心态,搞一个论文发表后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就成了指标的第一选择。你想,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研究者,一家期刊能够让你的论文发表后两年内就被多次引用,这难道不能让你动心吗?你博士毕业后计划做两年博士后,难道不渴望能在两年后晋升副教授职位吗?那么好,这家机构及时送来了这种信息,告诉你哪些刊物能帮助到你。为了让你容易记住,该机构还把这个指标比较靠前的一批刊物命名为“SCI刊物”。20世纪后期,有数千家期刊被选入SCI刊物名录。这下问题简单化了:一位年轻学者的投稿方向就是SCI刊物,而且“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越多,就越值得优先投稿。研究者这边的问题解决了,但要把这个指标卖出去,科研管理者那里也要搞定才行。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科技管理者信服这个指标。从科研逻辑上说,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具备说服力的。为什么两年里引用次数多的论文是好论文?哪些人在引用、如何引用的问题是否也应该问一下?要打消管理者的此类顾虑,还要另下一番功夫。由于学术界看重的是学术影响力,管理者也必须尊重学术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指标描绘成一个学术影响力指标,就容易被管理者做接受。怎样才能做到呢?答案是把逻辑搞乱,“逻辑越混乱,结论越有趣”。在实际操作上,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要弄出一个复杂过程。首先要把关于学术影响力的要件拿过来,例如论文发表后的引用情况如何、哪些学者在引用、论文对他人的研究有何影响、作者发表论文之后得到了哪些声誉,等等。要件取得越完整,学术界就越认可。第二步是把情况简化,找到特定条件下的案例,说明有影响力的论文均与引用情况相关联,这种案例很多,很好找。第三步再往前推一步,说引用情况好的论文就是影响力大的论文,此类论文的载体就是好期刊。不幸的是,这种不成立的推论能蒙住很多人(有一部文学作品企图揭露这件事,所用的例子是:所有精神病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你拒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因此你必然有精神病,应该关到精神病院里去)。最后一步是关键性的,就是要抛弃掉“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这个平凡名称,而改用一个“影响因子”名称,让人不自觉地将其与学术影响力相联系。有了这个高大上的名称,不怕科研管理者们不就范。只要有部分管理者开始接受,哪怕他们只是为了图省事而接受这个简单指标,就会迫使其他人也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个指标。以上所述的,就是一个平凡变量演化为唬人术语的原因和过程。无论最初搞这些指标的人动机如何,后来确实就变成了逻辑混乱的一团糟。要澄清这种混乱,还需要多说几句。从源头上说,期刊影响力是由所发表的论文决定的,发表某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第一篇论文(称为“首发论文”),可以见证刊物编委会的眼界;在重要方向上系统性地发表有理论和技术突破的论文,可以表明编委会成员自身的学术造诣;而发表有才气、有智慧、有远见的论文,则是彰显了刊物的品位。这几个方面都很突出的刊物,肯定是影响力大的刊物。就引用次数而言,一般化的引用并不重要,被看出科学问题要点的人引用,被欣赏论文智慧的人引用,被做前沿研究的高水平学者引用,引用之后能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科学问题、应用成果,这些才是真正要紧的。显而易见,在“IF” 那里这些评价都是缺失的。作为科技信息的采集者,他们并没有下功夫在这些方面构建指标。这说明,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方面,管理者必须另加考虑,用所谓影响因子这样的指标是不靠谱的。以后的人们来研究科学史,会把根据“影响因子”对刊物进行排名、分区的做法当成超级玩笑。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讲内涵,只讲数量,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能否作为影响因子呢?答案仍然是不能。设想,我们试图根据引用次数来比一比各位研究者水平的高低。前面提到的那家科技情报研究机构自身提供的数据就表明,每篇论文、每个学术期刊都有一个“期待引用次数”,即论文发表后可被学术界引用的预期平均总次数。根据定义,期待发表次数大于或等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论文半衰期(即从论文发表之日到引用高峰出现的时间长度)乘积的两倍。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期刊的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三次,半衰期为十年,则其论文的期待引用次数将会大于或等于60次;另外一家期刊的上述参数分别为六次和三年,则其期待引用次数仅为约36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两年平均引用次数并非期待引用次数的唯一控制变量,因此在所谓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一定总引用次数也高。真实的情况也是,主流期刊无论IF如何,论文总引用次数都是靠前的。所以说,对于研究者而言,即便仅仅出于引用次数的考虑,也应选择期待引用次数高的刊物,而不是两年平均引用次数高的刊物。对于科研管理者而言,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即评价刊物和评价个人是不同的两件事。一个刊物有较好的期待引用次数,有可能是个好刊物,但涉及到研究者个人时,无论其论文在哪里发表,还是要看实际的引用情况。设想,某位研究者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为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此后的两年里只被引用了五次,那么在引用次数这个指标上,这篇论文实际上是在拖刊物的后腿。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1)搞科技情报工作,给研究者提供学术期刊信息,这本身是一种服务,没有错,给一些变量下定义起名字也是可以的,但“IF”错在术语表达不准确。把两年平均引用次数说成是影响因子,就如同把犯罪分子每年作案次数定义为行善指数一样,前者歪曲了“影响”的意思,后者歪曲了“行善”的意思。今后凡出现“影响因子”表述的地方,应该一律回归原意,用“两年平均引用次数”来取代。(2)对于研究者个人,建议在选择投稿刊物时,首先应考虑其学术声誉,与正规科学家为伍,你也就成了正规学者,就有学术生涯的真正发展。在数量指标上可考虑“期待引用指标”,投稿时选择那些两年平均引用次数与半衰期乘积较大的刊物。(3)科研管理者要区分对刊物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对前者,在内涵上要考察刊登经典论文和重要论文的情况,以及作者学术声誉,在外延上要看刊物的期待平均引用次数;对后者,在内涵上要看所发表的论文是否有理论或技术进步,在外延上要看论文发表后被优秀学者的引用情况。对人的评价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马虎、偷懒、简单、粗暴。科研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准,如果管理不当,投入再多也难以产出好的成果

影响因子是对刊物的评价,而不能代表发表于此刊物的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电子与信息学报》从2001至2005年发表论文1618篇[9],2006年5年被引593次,100篇被引论文贡献了50%的被引频次。5%的论文未被引用过。Seglen也通过统计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50%刊物总被引频次,50%论文贡献90%被引频次。这表明,好的刊物并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是有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计算2004年if 为例 if 2004= (该杂志2003被引次数 + 该杂志2002被引次数)/(该杂志2003文章数量 + 该杂志2002文章数量)

影响因子属于平价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的一个指标,影响因子越高,论文的质量就越高

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由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代创立。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在1998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在《科学家》(The Scientists)杂志中叙述了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说明他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Current Contents》评估和挑选期刊。人们所说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指从1975年开始,《期刊引证报道》(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JCR是一个世界权威性的综合数据库。它的引用数据来自世界上3000多家出版机构的7000多种期刊。专业范围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JCR是世界上评估期刊唯一的一个综合性工具,因为只有它收集了全世界各个专业的期刊的引用数据,JCR光盘版有许多很好的界面,显示了期刊之间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可以告诉人们,那些是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那些是最常用的期刊,那些是最热门的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