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发布时间:

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和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1848年,《共产党宣言》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刚刚发表,就迎来了欧洲1848年的革命风暴。《宣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 ,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澎勃兴起。

1848

党的纲领性文献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发动湘南起义后向井冈山转移,与毛泽东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鉴于革命斗争形势不断加剧,红四军决定成立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1929年,在红四军的英勇战斗下,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相继开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吸收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员,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革命队伍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作为红四军党的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曾力图纠正这些错误思想倾向。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红四军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内在创建根据地、红军中实行民主集中、党和军队关系等原则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1929年4月,毛泽东收到来自中央的“二月来信”,信中对在农村割据中红四军的前途较为悲观,并要求红四军在大敌当前时分散成小股游击队,转入民间。针对“二月来信”,毛泽东愤怒地说:瞎搞,不切实际的指挥。这是要把这支部队葬送掉。我不离开!拿轿子抬我也不走!鉴于当时革命斗争的严峻形势,红四军内部并未形成清晰统一的思想认识和觉悟。因此,毛泽东感到加强党和军队思想建设必须提上日程。1929年8月下旬,陈毅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8月29日政治局听取了陈毅的汇报,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陈毅组成委员会,起草一个决议,周恩来为召集人。经过1个月的讨论,形成了陈毅起草、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党的第一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导方针。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强调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决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搞好这项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抵制盲目推崇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错误倾向,反对企图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党的领导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他指出,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不能一窝蜂地盲目推崇。根据这次全会精神,在全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反对精神污染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文明网-“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起源和党的第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诞生

《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1848年2月24日时,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出版。这个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分为1、反动的社会主义。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刚刚发表,就迎来了欧洲1848年的革命风暴。   《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纲领性文献指的是什么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完备的科学理论基础的纲领性文献是《共产党宣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政府、政党、社团根据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任务而规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2、泛指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纲领性文献是什么意思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联盟题草《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新时期,为巴黎公社运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费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阐述了阶级矛盾对人类历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武器!!打出来的,不是粘贴的啊我保证这答案考试的话绝对满分!!!!!!!!!!!!!!!!!

无产阶级政权要取代资产阶级政权。

三纲领见于哪个文献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想要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从这几本书入门。那“四书五经”具体指什么呢?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由于传播新思想的需要,自从新文化运动迄今,人们一直将“三纲五常”视为近代中国祸乱之源,甚至不惜歪曲“三纲”的含义,最近还好,了解“三纲五常”的很多人都认可了“五常”的价值,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对“纲”的意思不理解还是什么,仍然将“三纲”视为法家思想,其实,“三纲”是古代人们对于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认识而非主张,“纲”何意也?班固引《礼纬·含文嘉》说:“纲者,张也。”《吕氏春秋》的解释就更透彻了,“用民有纪有纲,引其纪,万目皆起,引其纲,万目皆张。”通俗的讲,纲就是系渔网的总绳,要想将渔网提起来,提总绳就可以了,说得十分透彻。其起源很早,《诗·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礼记·乐记》:“君好之,则臣为之。”就是因为三纲太自然了,以至于先秦诸子很多都根据此原理来制定自己主张的,儒家的很多主张都以此为根据,比如《论语》记载孔子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提出“格君心之非。”“刑于寡妻”即要君、夫做个好纲,好榜样。《孔子家语》言:“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韩诗外传·卷五》:“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宥坐》记载孔子的为司寇,对于一位父亲状告儿子的案件,孔子三个月没有理会,他父亲撤诉。季孙氏听说后大骂孔子说:“那老头我,从前他对我说要以孝治国,现在却不杀那个不孝子。”孔子弟子,做季孙氏家臣冉有对孔子说了,孔子说:“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认为民虽有罪,却“罪不在民。”先不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至少表明了荀子的态度,而其前提条件就是“君为臣纲”。朱熹说:“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不一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也是以君为臣纲为前提。因此,儒家从三纲中引申出来的是制约君权的意思,即要求君王要从道。因为儒家用荀子的话说是“从道不从君”,道在君则从之,非从君也,实从道也。如果君不从道,即不是个好“纲”怎么办呢?即孟子所言:“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墨子也有“君为臣纲”的理论预设。墨子知道人们对其“兼爱”主张一定会持怀疑态度,为了证明其可行性,他列举了三个例子,即楚灵王好细腰则人人少吃饭,越王好勇则人人不惜命,晋文公好苴服则人人穿陋衣,于是得出结论,“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再说一下儒家的忠,忠并不是效忠于某个人,上面说过了荀子说“从道不从君”,那么“忠”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可谓不刊之论。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就是忠,这有其思想渊源。《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说:“上思利民,忠也。”《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庄公十年》曹刿称赞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都可以看出“尽己之谓忠”的内涵。有人说儒家歧视女性,重男轻女,实在是笑话,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有阴阳调和世界才能安定,阳重阴必重,阴轻阳必轻。阴阳不调必然天下大乱。故《易》赞乾坤之元,《诗》列关雎为首,《春秋》讥不亲迎,重妃匹也。倒是墨家在《墨子·非儒篇》对儒家亲迎之礼大加批判,认为其“颠覆上下,悖逆父母。” 语出《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语出《三字经》: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儒家的“三纲”其实是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的另一个总结。三纲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也即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其实也是“仁”的思想的具体化。 指寺院里统率大众、维持纲轨的三种职务。即上座、寺主、都维那三职。这是印度传来的职称,在拥有数十或数百住僧的大寺院中,为了方便经营寺务,乃设此三职,但并非每个寺院都有此职称。上座(体毗履,sthavira),指比丘众中的宿德者。寺主(毗诃罗莎弭,vihara-svamin),掌管堂宇的营造及管理。(《僧史略》说上座的梵名是悉替那,寺主是摩摩帝。)都维那略称维那,梵名为羯磨陀那(karma-dana),也译为次第、授事、悦众;主要职务为︰按寺规指授大众日常诸事。《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叙述中印度那烂陀寺的情形,文云(大正51·5c)︰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不论其德。诸有门钥每宵封印,将付上座,更无别置寺主、维那。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梵云毗诃罗莎弭。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若鸣犍稚及监食者,名为羯磨陀那,译为授事,言维那者略也。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巡行告白一一人前,皆须合掌各伸其事,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若见不许以理喻之,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王琦注引《翻译名义》:“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三纲等皆论穷弥天,惠湛清月。” 至于中国于何时设置三纲之制,不能详知。据《翻译名义集》卷一载,隋·智琳创此制。不过,据说在此之前,梁武帝曾敕法云担任业宅寺主,创立僧制。又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任慈恩寺上座;显庆二年(657),西明寺落成,道宣任上座,神泰任寺主,怀素任维那。由此可知,唐代诸大寺已置三纲,用以统御僧尼。或说三纲之制似自姚秦时代即已存在。但是到了后代,三纲的名称稍微有异,例如《佛祖统纪》卷四十一以寺主、知事、维那为三纲;《翻译名义集》卷一以上座、维那、典座为三纲。◎附︰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隋代的寺职〉关于附属于寺院的人事组织,清人王昶曾就其所得造像碑文拓本而作一归纳,共得北魏至隋之寺职十余种。《金石萃编》卷三十九北朝造像诸碑总论︰‘昶所得拓本,计自北魏至隋,约百余种。(中略)其寺职之称者曰和上、比丘、比丘尼、都维那、维那、典录、典座、香火、沙弥、门师、都邑维那、邑维那、行维那、左右箱维那、左右箱香火。其名目之繁如此。’而隋代之寺职,据王氏《金石萃编》与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所收碑文或造像记所载,较重要者计可分为二类。其一为僧人出任者,如寺主、知事上座、断事沙门、都维那比邱(碑文中‘丘’多刻为‘邱’)、平等沙门、正定沙门、邑师等衔。其二为居士出任者,有都维那、维那、法义、典座、典录、营寺居士等职。其中都维那(又称维那)一职,为寺内三纲(寺主、上座、维那)之一。从碑文或造像记可知,隋代之寺院维那,是僧俗皆可出任的。寺主(道场主)总管全寺事务,其职司可想而知。有民间寺院寺主与官立寺院寺主二类。前者即民间一般寺院的主持者。后者则为各内道场,或各州所立官寺之主持沙门。官立寺院的寺主及重要寺职,多由帝王敕任。玆依《续高僧传》所载,胪列一部份隋代帝王所敕任之重要寺职如次︰从上表可知,官立寺院中之重要寺职,多为帝王所敕任。然而也有由寺众所推举的。《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明赡传〉云(大正50·633a)︰‘(炀帝)下敕令(明赡)住禅定(寺),用崇上德故也。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御,又举为知事上座。整理僧务,备列当时。’┌───┬───────┬────────┐│僧 号 │所 任 寺 职 │《续高僧传》卷数│├───┼───────┼────────┤│△慧旷│大兴国寺主 │卷十本传 ││△保恭│禅定道场主 │卷十一本传 ││△童真│大禅定道场主 │卷十二本传 ││△灵干│大禅定道场上座│卷十二本传 ││△慧因│禅定事知事上座│卷十三本传 ││△法藏│太平宫寺上座 │卷十九本传 ││△法愿│并州大兴国寺主│卷二十一本传 ││△觉朗│大禅定道场主 │卷二十一本传 │└───┴───────┴────────┘在当时的寺院内,重要寺职除了寺主、维那之外,另有知事上座、断事沙门或平等沙门,地位也颇为重要。知事上座似是寺院内僧务之总管。除前引〈明赡传〉可资参考外,《续高僧传》卷十三〈慧因传〉也载(大正50·522b)︰‘仁寿三年起禅定寺。(中略)(慧因)遂奉为知事上座。训肃禅学,柔顺诱附,清穆僧伦,事等威权。’断事沙门与平等沙门皆为寺内的执法僧。职司为对犯律僧人之审判。《僧史略》卷中〈杂任职员〉条(大正54·245a)︰‘周隋之际,有洪遵(原文为法导,此据《续高僧传》〈洪遵传〉校改。)专精律范。北齐主既敬法门,(中略)有犯律者,令遵理之,敕为断事沙门。(中略)断事之名,遵统(后升为统)为始。’《续高僧传》卷十〈智琳传〉(大正50·504a)︰‘开皇十六年,润州刺史李海游屈(智琳)为断事,纲维是寄。’平等沙门之职司与断事沙门相同。《续高僧传》卷八〈昙延传〉(大正50·489b)︰‘敕又拜(延)为平等沙门。有犯刑纲者,皆对之泣泪。’此上所举为较重要之寺职,其余诸项,以文献不足,故不具述。

五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人所归纳创作而成。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春秋孔子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