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世界历史文献选读专有名词

发布时间:

世界历史文献选读专有名词

军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六韬》、《三略》。合称为《武经七书》。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文化《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尚书》、《诗经》、《易经》、《礼记》、《左氏春秋》合称“五经”。还有《韩非子》。春秋三传的价值也很大(《公羊专》《谷梁传》《春秋》)还有很多名著之类。历史《二十四史》,这个自己细查吧,不点了,除了各国历史之外,里面比较著名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地理《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科学《天工开物》、《齐民要素》、《梦溪笔谈》。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永乐大典》。

自己上百度

1印度是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印度,曾先后出现了几个文明。大约距今4千多年之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大量用火砖盖起的房屋,规划严整的城市建设,先进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2500多枚刻有文字图形和其他图形的印章……一切都在向后人昭示,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世界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这就是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2【吠陀时代】 指印度成立吠陀圣典的时代,分为前、后二期。 〔前期〕(西元前1500~前900) 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征服塌鼻、黑色肤种的原住民,在旁遮普开始过着以畜牧为主、农业为副的生活。他们将大自然予以神格化,崇拜多神。以火、赞歌、食物祭供。后来则有专司祭祀仪式的祭师。众所周知的《梨俱吠陀》(前1100或前1000),就是祭师在祭典中所吟唱的赞歌集,是由祭师们所汇编而成的。此一时代被称为前期吠陀时代。 此时期的雅利安人,以部族、氏族为单位而活动,由被称为‘ra^jan’的首长统治。‘ra^jan’之权力行使受sabha^、samiti等部族集会的限制。他们已知青铜,但未使用铁。最重要的财产是牛,大麦是主要的农作物,马则被用来拉战车。二轮战车的机动力是雅利安人战胜原住民的主力战备。他们进入印度时,印度河文明已经衰退,但原住民间存在相当高度的农耕文化。原住民中有许多部族与雅利安人具有平等关系。两民族间早就有种族上的、文化上的融合。 〔后期〕(西元前900~前700或前600)部分雅利安人从西元前1000年进入恒河流域。不久在该地成立农耕社会。铁的使用自西元前800年起逐渐普及,水稻栽培也渐普遍。此一时代的前半期编辑《沙摩吠陀》等三吠陀,后期成立《祭仪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广义的吠陀圣典。二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的原形也在此时成立。后期吠陀时代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据这些文献与考古学上的调查。 从政治面来看,此一时代王权伸张,在恒河上游流域成立部族王制的国家。从宗教层面来看,此时祭仪的重要性提高,祭师阶级(婆罗门)享有特权。另一方面,对婆罗门教祭仪之至上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奥义书哲学也开始发展。业、轮回思想也于此时奠立。 前期吠陀时代,在雅利安部族中已经分化成三个阶层,即以ra^jan为主的有权势者、世袭的祭师、一般民众。到后期吠陀时代,此三阶层的排他性增强,而形成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三种姓。又在三种姓之下配置隶属民,其主要来源为被征服的原住民。此即为种姓制度的初期形态。3 种姓制度 caste system 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现在已逐渐废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语义:“种姓”(caste,或译为卡斯特)一词源自拉丁语的castus,原为“纯洁”之意,在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则作castas,即“种族”的意思,同样的用法则见于16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语将cast当作相同的意思。15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贸易据点后,首先将此字用于该制度之上,“常常用来称呼印度最低贱的各个阶级,以与高阶级的主人们有所区别”。随着西方社会对该制度的兴趣,该词逐渐被普遍采用,意义上也出现改变。4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5 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中,继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之后具有决定性的一战。从此之后,希腊开始由防守转为进攻,终于把波斯军队赶出了希腊本土。太米斯托克利在海战前后英勇机智的表现,使他名扬希腊半岛。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希腊人奖给他一辆漂亮的战车,给他戴上了一顶象征最高荣誉的橄榄花环。第二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消灭了薛西斯留在希腊的那支陆军,大约同时又在小亚米卡尔海角消灭了波斯在那里的残存海军。公元前449年,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彻底打败波斯,双方订立和约,结束了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渊源,而萨拉米海战为希腊人赢得了一切。希腊从此迈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雅典帝国、帕蒂农神庙与“黄金时代”从此而来!6中文名称: 马拉松会战 发生时间: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 发生地点: 马拉松平原马拉松战役中,雅典人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终于打败了敌人,取得了鼓舞全希腊人的胜利,对以后各个战役有重要的意义。 马拉松战役后,希腊各城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团结,结成了三十个国家的同盟,并由斯巴达领导,加强了反对波斯帝国的力量。7公元前340年,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军与希腊同盟军会战于中希腊,即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结果希腊同盟失败。马其顿大军主力南下伯罗奔尼撒,使斯巴达完全孤立,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当然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喀罗尼亚战役决定性的惨败、科林斯会议专制性的条款,熄灭了希腊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8贝希斯敦铭文(波斯语: بیستون ; 古波斯语: Bagastana)是一个位于伊朗克尔曼沙汗省的多语言的铭文。三种不同的语言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书写的同一篇文章被刻在其铭文上。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为波斯王,称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为了颂扬自己,他让人用埃兰文、波斯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把其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 1835年为英国学者劳林森发现。这是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所立石刻,用三种文字(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铭记他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人民起义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经过。

世界历史文献选读

学习世界历史,主要学习的内容是了解整体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

日本历史 与明治时代的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相比,大正天皇时代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远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2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来说,是黑暗的2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发动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约30多万中国军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和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同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殁。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历史学类专业有: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博物馆学、国际关系学、文物保护技术等。

世界历史文献选读题目

学习世界历史,主要学习的内容是了解整体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接受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

没有教材,每门课老师推荐一大堆参考书。你要的话可以发给你

日本历史 与明治时代的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相比,大正天皇时代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远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2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来说,是黑暗的2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发动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约30多万中国军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和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同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殁。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世界历史文献选读翻译

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及史学名著选读、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包括中、日、印、英、法、德、俄、美,亚太、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及其断代史)、专题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国际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等)、文化人类学等。

地球确实是圆的

回答 你好亲,久等了,很高兴为您解答。 可选专业方向:考古学、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科、民族学、地理学科、历史学、世界历史、汉语言文学、文物保护技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殺殺殺

我也求一篇啊

世界历史文献选读期末下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条件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2、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 革命准备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4、 十月革命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5、 巩固政权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6、 历史意义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第二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过渡时期:(1)政策调整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建立苏联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经济建设政策方针:生产力——十四大要求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关系——十五大要求实现农业集体化实施成果:生产力——建立了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了支配地位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2)政治生活订新宪法:内容——国体;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分配原则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标志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个人崇拜:原因——体制弊端、农民意识后果——大清洗运动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 (2)各国意图 美:夺取霸权;英:维持霸权;法:重树霸权;意:扩大领土;日:称霸亚太(3)巴黎和约: 对德《凡尔赛和约》: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对奥、保、匈、土和约(4)凡尔赛体系含义: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影响: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2、国际联盟由来:十四点建议、盟约列入和约成立:1920年初;日内瓦;《国际联盟盟约》宗旨:保证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实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3、华盛顿体系(1)华盛顿会议背景: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九国公约》(2)含义: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3)影响: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具体原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市场虚假繁荣、盲目扩大生产、股票投机猖獗(2)表现:金融、工业、社会生活、农业等的全面危机(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4)影响:导致各国内部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人民斗争、法西斯兴起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殖民地的矛盾2、罗斯福新政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就任总统目的:克服危机、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但避免国有化形式内容: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工业——颁布法令,计划指导;农业——压缩生产,克服过剩;福利——以工代赈,刺激消费评价: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影响——经济上:减轻危机破坏,促进生产恢复政治上: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对世界:开创经济新模式,影响许多国家第五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1、法西斯兴起(1)德国:原因——客观:危机引起动荡,魏玛政府软弱主观:纳粹党欺宣传,扩张势力建立——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上台政策——政治:建立一党独裁;军事:扩充陆军,重建海空军;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文化:严密控制,钳制思想;民族:种族灭绝,迫害犹太人;对外:撕毁和约,推出国联,进军莱茵(2)日本: 原因——客观:危机引起矛盾,工农运动高涨,内阁政府无力主观: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及其势力的上升特点——以军部为核心,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建立——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组阁政策——对内:政治上加强独裁;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军事: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基本国策,准备扩大侵略影响: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2、轴心国的形成形成:德意协定、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军事同盟影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侵略,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六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爆发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具体原因:经济大危机、德日法西斯化、战争策源地形成、绥靖主义政策2、战争酝酿:(1)慕尼黑阴谋成因: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英法的压力、捷克政府的软弱情况:1938年9月;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英法德意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2)苏联自保情况: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初期阶段(1)大战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入侵波兰,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2)西线形势进攻北欧:丹麦、挪威进攻西欧: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3)重要事件:绕过马其诺防线、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4)战略态势:法西斯德国控制欧洲,实力大大膨胀,处于有利地位4、大战扩大(1)苏德战争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2)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日美矛盾激化——日本向东南亚扩张,美英贸易禁运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果影响:重创美国舰队、二战达最大规模、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第七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背景: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催化剂作用形成过程:《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意义影响: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进程2、战争转折(1)转折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是二战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形势的重大转折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形势的转折3、夺取胜利(1)国际会议开罗会议: 中美英对日 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对德 战后合作 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对德 惩办战犯 联合国波茨坦会议:处理德国 波茨坦公告(2)战场胜利登陆战:北非、西西里、诺曼底会师:易北河胜利: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德国投降;1945年8-9月日本投降4、性质影响(1)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特点: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3)影响: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国际帝国主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促进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八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1、战后至70年代初:措施——拓展世界市场、应用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成果——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提高2、70年代:情况——进入“滞胀”阶段,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石油危机引起经济危机3、80年代至90年代:措施——降低税率、减少支出、减少干预、大力改革成效——由复苏到呈现繁荣景象,高科技产业发展4、90年代以后:措施――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成效――经济持续发展,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第九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1、西欧:措施: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利用美援、宏观指导、发展科技典型:德国:原因——政治改革、非军事化、美国扶持、制定政策、重视科教、人民素质成果——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3.“欧共体”和“欧盟”(1)“欧共体”原因: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时间:1967年成立目标:争取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影响: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2)欧盟:时间:1993年成员:到2004年25个成员国总部:布鲁塞尔简介:统一护照;统一货币;盟旗;盟歌;主要机构: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法院等;影响: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经济上――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4、日本:发展原因:社会改革、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战略、发展科教、利用战争经济成就: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后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政治状况: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美国战略伙伴5、矛盾与问题阶级矛盾:贫富差距、不满情绪、麦卡锡主义社会危机:种族主义、毒品泛滥、邪教横行、社会暴力极右势力: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十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1)苏共二十大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2、苏联解体(1)经过:“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2)原因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东欧的变革背景:苏联体制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的改革要求、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情况: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波兰——波兹兰事件和哥穆尔卡改革匈牙利——匈牙利事件和卡达尔改革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2、东欧剧变时间:80年代后期起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概况: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除罗马尼亚外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3、原因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无独立自主权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你什么学校啊?不同的学校不一样的教材。不过我们学校的大概有《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古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另外选修课还有:《风水学》《考古学》《文物鉴定》《东亚史》《西方文化概论》《中东史》当然还有《专业英语》《明清经济与社会》其他学校有要求《世界通史》(上、下)《比较历史》《文明的冲突与秩序的重建》等等

├【…中国历史文选…】 ├【…中国古代史(上)…】 ├【…中国古代史(下)…】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 ├【…中国历史重大问题评析…】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明清经济与社会…】 ├【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二十世纪中外关系史(1900—1999)…】 ├【…颜海英开设课程…】 ├【…世界中古史…】 ├【…罗马史·拉丁语基础(1)…】 ├【…基督教文明史·拉丁语基础(2)…】 ├【…现代化/发展理论文献选读…】 ├【…世界现代化进程…】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西方史学史…】 ├【…日本史专题…】 ├【…战后东亚政治发展…】 ├【…比较城市史:地图、形态与文化…】 ├【…世界近代史(《现代文明史·上》)…】 ├【…环境史学史…】 ├【…现代希腊语和古代希腊语…】

九年级???八年级不就已经毕业会考了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