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他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赋及其文学主张都有极高成就,产生重要影响。他早年开设文学馆,交结“秦府十八学士”,一直是文学史中的美谈;成为皇帝之后,“听览之暇,留情文史,叙事言怀,时有构属,天才宏丽,兴托玄远” (《旧唐书·邓世隆传》) 。他自己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旧唐书·音乐志》) 太宗在戎马生涯和日理朝政之际,诗文著述颇丰,现存《全唐诗》收入103首,断句3联,还有与大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全唐文》录有5篇赋:《威凤赋》、《临层台赋》、《感旧赋》、《小山赋》、《小池赋》;著有《文集》40卷,《帝范》4卷,《凌烟阁功臣赞》1卷。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云:“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盛焉,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新唐书·虞世南传》、《全唐诗话》、《历代诗话》都对这一故事有所记载,成为说明太宗喜爱宫体诗、提倡宫体诗,进而批评太宗的一个重要证据。在《闻一多全集·官体诗的自赎》中,闻一多先生说:“文艺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炀帝还要热忱(宫体诗)。”刘大杰先生在其《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就是唐太宗和他的臣僚,同样也沉溺在这种宫体的诗风里。”游国恩先生等在其《中国文学史》中也说:“唐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很爱好,他自己就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即使是新近出版的论著,仍然认为他 (指太宗,笔者注) 偏嗜华靡的审美趣味。其诗亦多有缛丽之作,并曾作宫体诗要臣下赓和,因虞世南谏阻而止 (乔惟德、尚永亮《唐代诗学》) 。尽管唐代卢照邻、明代胡震亨以及《全唐诗》 (卷一) 等有过不同看法,甚至在近年袁行霈先生、罗宗强先生的著述中有过客观评价,但长期以来对太宗文学成就的评价执否定的倾向没有重大的改变。其实,笔者认为,除去太宗诗文中确有部分江左遗风(应当指出,这也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之外,《唐诗纪事》中所云之事对历代评论家的认识起到了不客观的影响。即使依据《唐诗纪事》而论,许多引述者也难免断章取义,因为太宗在这里接下来还有话,他说:“朕试卿尔。”太宗的话如果属实,说明他并非真的想写宫体诗,不过是个戏言;太宗的话如果言不由衷,也不足以印证他就热衷于宫体诗甚至到了“偏嗜”的程度。遗憾的是,对太宗在这方面的贬斥竟然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那么,对太宗的评价怎样才更恰当些呢?这应当联系太宗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及影响一并考察。考察唐太宗的文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他主张文学必须有益于政教,同时又重视文学的艺术特点,反对淫靡文风,注重文学的艺术特殊性,强调文质并重的文学观。虽然太宗没有全面系统的文学思想论著,但从与他有关的一些诗文中还是可以很鲜明地看到这一点的。他的文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帝京篇·序》中。序曰:予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征税殚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故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七德,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人神,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尔。序中真诚地表现出他考虑文学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结论是:“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主张“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目的是反对纵欲。为什么要反对纵欲呢?他联想到“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侈极丽”,再联系梁、陈及隋的灭亡教训,以史为鉴,必须“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防止国家的败亡。总结历史经验,考虑政治得失,务求有益教化。所谓“咸英之曲”,指三代古朴的政教和文化;而“烂熳之音“,则指秦汉以来滋生的侈丽淫放的文风。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他主张复古,其标准就是“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淫放”,就是追求雅正。《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中记载,他对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皆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他之所以在这里否定扬雄的《甘泉》等赋,完全由于它们无益于政教,无益于劝诫,根本不是从文学角度来考虑问题,作为政治家他始终把国家兴亡放在第一位。但这里又流露出他主张“词理切直”的要求,也很有意义。《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还记载,贞观十一年,邓世隆要求为太宗的文章编辑文集,太宗拒绝了,他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 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太宗每提文章,就联系到国家的兴亡。他对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的批评,集中在“师古”的问题上。“师”什么“古”,无非是“古”之道德、“古”之文风,他既批评这几位前朝帝王的道德不“古”,也批评他们的文风不“古”,因为他们在文学上的共同特点是把文学作为纵欲消遣的典型。而太宗在这里首先考虑的不是词藻如何,而是“制事出令,有益于人,史则书之,足为不朽”。可见,太宗对待文学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文学本身的发展问题,而是社稷的安危,是文学的政教作用。太宗不主张作艳诗,而且也不主张群臣们作艳诗,他的出发点仍然是考虑社稷江山。同样是前文所说《唐诗纪事》中记载的那段故事,在《唐会要》卷六五中也有记载:(贞观)七年九月二十三日,上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秘书监虞世南商量今古。朕一言之善,虞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尝戏作艳诗,世南进表谏曰: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出,恐致风靡。轻薄成俗,非为国之利。赐令继和,辄申狂简。而今之后,更有斯人,继之以死,请不奉诏旨。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因顾谓世南曰:“朕更有此诗,卿能死否?”世南曰:“臣闻诗者,动天地,感鬼神,上以风化下,下以俗承上。故季札听诗而知国之兴废。盛衰之道,实基于兹。臣虽愚诚,愿不奉诏。” (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这段记载清楚地表明:太宗不主张作艳诗。不主张作艳诗并非没有作艳诗,他作艳诗是“戏作”,而且是“尝”戏作,也并非经常“戏作”;太宗不主张群臣作艳诗。要求群臣们“皆若世南”。要知道,太宗的要求就是帝王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文艺政策;太宗这样做的出发点是考虑国家的兴亡和长治久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目的是统治天下的需要。太宗又不是一般意义上反对绮丽文风,他恰恰又十分重视从文采的角度来考察作品。他亲自撰写《晋书·陆机传论》,称陆机“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千条析理,则电坼霜开;一绪连文,则珠流璧合。其词深而雅,其义博而显,故足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人而已”。对陆机文采褒奖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太宗还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形式美。上官仪深受太宗赏识,太宗的诗文常令上官仪订正。而上官仪却是非常注重探索诗歌的形式美的诗人,在形式美表现方式上受齐梁影响很大,并提出“六对”、“八对”之说。这也说明太宗并非一般意义上反对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而且,太宗认为汉赋“文体浮华”,但他又写有多篇赋。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实际上很好理解,它表现出太宗尚质而不轻视文饰的文学思想,即文质并重。当联系到江山社稷时,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当然首先要考虑文学的政教作用,当从一位对文学(其实对音乐、书法他也颇多建树)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颇有造诣的诗人角度考察文学作品时,他又是那么内行、那么投入地关注文学的艺术特点。太宗所高度重视的魏征,在其《隋书·文学传序》中也集中地将他所追崇的帝王的文学思想表达出来: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作为长年在太宗左右的魏征,应当深刻了解和掌握太宗的文学思想,并努力身体力行。魏征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风格的把握及“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态度,正是太宗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的自然流露和集中反映。太宗的文学思想,概括地讲,就是文质并重。他主张“师古”,力求以古变今;主张“劝诫”,强调政教作用;主张“雅志”,以求矫正俗情;主张“切直”,反对文体浮华;主张“词深而雅”,关注作品的艺术性。他的这些文学思想是联系的,不是孤立地厚此薄彼。从根本上说,太宗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评态度,但却并没有一般意义地反对文学的艺术美学追求,这为唐代文学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和你专业有关就可以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以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声誉海内外。他出生于杨陵区(杨陵原属于武功县管辖,1983年分治后设杨陵区。现在的杨凌火车站在此前一直称武功车站)建子沟恩义寺(唐庆善宫)内的唐王洞中,历史上曾有许多明确的记载:明代状元康海的《武功县志》(1519年)列为名胜:“建子沟,在县南十七里,近庆善宫——唐太宗悬弧地” 。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1735年):“恩义寺,在建子沟,即唐高祖故宅改建。”嘉庆《续武功县志*建置志第二》:“永安镇,领堡四十七,户一千九百三十三,……东北建子沟有恩义寺,(寺)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钟,载:‘古名庆善宫,后改恩义寺’”民国末期(1943年)武功县县长温尔理曾为唐王洞题写匾额“太宗悬弧所。”唐王洞 于1992年8月被杨陵区政府列为《第一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省志,从嘉靖(1542年)《陕西通志》在古迹中列入建子沟 后,直到民国年间于1934年12月完成出版的《续修陕西通志稿》,列武功名胜15处,庆善宫、建子沟同被列为其中两处。而有的历史文献更迳称恩义寺为建子沟寺。 更有名人诗文的精彩描绘: 明代进士诗人张錬《建子沟》诗数椽兰若依丹邱, 千载相传建子沟。霸业不知何处是, 渭川秋水向东流。明代诗人耿志炜《建子沟》诗渭北沮南建子沟, 萧条气色动高秋。白云低度苍蒹雨, 黄土重堆翡翠楼。 双鸟逐鱼窥去水, 一腔怀古视长流。江天落木催寒露, 入夜犹深宋玉愁。《庆善宫》耿志炜渭水桥西岸北头, 唐朝帝业此源流。龙飞四海家胡越, 燕舞一堂醉冕旒。翡翠楼台归蔓草, 蓬莱宫殿委荒邱。牧儿短笛吹牛背, 曲里犹传建子沟。注: 摘自李蔚先生著《唐太宗诞生地》一书302,303,86,94,95,194,197页 李振摘录悬弧:___ 古时称生男为“悬弧” 2007年10月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对外怎样、、、、、、、、、、、、、、、、、、、、、、、、、、、、、、、、、、、、、、、、、、对内怎样、、、、、、、、、、、、、、、、、、、、、、、、、、、、、、、、、、、、、、、、、、他个人怎样、、、、、、、、、、、、、、、、、、、、、、、、、、、、、、、、、、、、、、、、、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民族英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千古一帝,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他少年英雄,初出茅庐救隋帝,匹马单刀斩老生! 唐太宗是晋阳反隋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和直接的行动者!他天资地质,李密为之倾倒!南征北战结束了数十年的中华分裂割据状态,一统华夏!他五骑会蛮主,四年灭突厥。他成功的消灭了隋以来的中华最大的边患,并将其融入了中华的怀抱! 唐太宗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民本思想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着三权分立的雏形!他是天可汗,他开创了夷汉一家的时代。这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真正民族融合团结的时代。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和他国家的先进,开放,使他的国土和朝堂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羡慕向往的地方!他和他国家的胸怀和实力,让他无可争议的成为维护东亚政治秩序的领袖! 唐太宗发展了读书人最好的考试制度,他给了士人最高的礼待--尊重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他重视人道,更重视法律,他让他的首要功臣来负责法律的修缮!并完成了历史上最好的法律贞观律!他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他的部下名臣数量之多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比的!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唐太宗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和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和你专业有关就可以呀
涂绪谋在《唐太宗贞观之失述评》中指出,考诸史实,唐太宗失德、失策、失治之处甚多,若非忠智之士有所补救,他的许多过失都足以导致败家亡国。贞观之所以称“治”,一方面由于唐高祖广用贤能、直言纳谏、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在贞观前期存在功效延伸,与隋末战乱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唐太宗与唐高宗授意史官在贞观历史记录中大肆隐恶饰美的结果。首先,唐太宗失德于家,在一定程度上也贻害于国。专制时代的中国以”家天下“为政治特色,君主治国的基础自然是治好家,所以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可是唐太宗却袭杀兄弟、逼父禅位、占叔父李瑗之姬 、夺小弟元吉之妇 。可见唐太宗并没有封建时代圣明君主以仁孝治天下的德行。从此唐王室乱伦、废储、残害宗室、乱家祸国的事例便层出不穷。宋儒所云“唐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当属确论。从这方面来看,唐太宗没有开创太平盛世的必然。其次,唐太宗屡次曲法徇情,使贞观政治颇有法度之失。侯君集破高昌时,与手下将士大肆窃掠财宝,造成了“数郡萧然,累年不复”的恶果,被依法收监,仅因为岑文本上疏说情,太宗便曲法而放人。后来唐太宗诏自今皇太子出取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劝谏,在早朝时被太子派人伺机狠揍一顿,几乎致死!太宗也不追究 。同年,巨贪党仁弘事发,罪当死,太宗亲自作秀,曲法护其命。撇开史书中唐太宗有关法制的光辉语录,对比研究贞观时期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诸如此类的事例还真不少。第三,唐太宗在位时,一直梦想恢复封建诸侯制度,而这种制度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最可能导致内乱和亡国。仅此而论,唐太宗本人不但不圣明,甚至很可能祸乱国家。第四,唐太宗安边失计,黩武祸民导致了扰外乱内的严重后果。贞观元年 ,诸州奏称岭南冯盎反,唐太宗命令将军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差点造成一场可能祸乱南中国的冤战。贞观十六年高昌平定后,唐太宗不纳立高昌子弟为藩辅之谏,反发兵守其地,耗财扰民未得其利,以致突厥入寇。贞观十七年,先允婚真诚和亲的薛延陀,后又耍诡计赖婚,用心阴毒却埋下外交失信的后患。几年后伐高丽时,薛延陀引兵寇边,唐十数州不得安宁 。贞观十八年起,唐太宗不听劝谏多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终于兵疲粮尽狼狈而返。唐太宗悔恨之余却死不悔改,随后又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为了制造进攻高丽的大量海用战船,不但役及江南十二州民众,而且影响了中国西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终于在“蜀人苦造船之役”、 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卖儿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的情况下引起雅、邛、眉三州人民造反。朝廷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内乱,唐太宗本人也在人民的反抗声中暴病而亡。由于唐太宗好大喜功,黩武祸民,扰外乱内,几乎重蹈隋朝覆辙。
好皇帝。
对外怎样、、、、、、、、、、、、、、、、、、、、、、、、、、、、、、、、、、、、、、、、、、对内怎样、、、、、、、、、、、、、、、、、、、、、、、、、、、、、、、、、、、、、、、、、、他个人怎样、、、、、、、、、、、、、、、、、、、、、、、、、、、、、、、、、、、、、、、、、
1唐太宗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识时务者为俊杰,唐太宗就是一位识时务的俊杰!18岁的李世民就已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后来,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这确是识时务的看法!唐太宗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是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虽然李建成并非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平庸、禄禄无为,他也很有才华。有人说,如果他当了皇帝,也会把唐朝治理得很好,李世民过于狠毒,杀戮亲兄弟有损他一代明君的形象。但,再伟大的君主身后也会有白骨累累。李建成确实有才华,但跟李世民比要逊色得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封建社会时期皇族内部的夺权斗争。在那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时代,宫廷政变司空见惯,那是一场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如果他不去争,就只能屈居人下,甚至被人杀死,对他个人而言是壮志难酬,对大唐王朝发展而言则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且评说一个历史人物应看他是否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及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比他的兄长李建成更有远见卓识。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善用人才,连魏征这样曾经的政敌,他都不计前嫌予以重用,这是何等的气量与胸怀!而正是有像魏征这样的众多人才的辅佐,才有了初唐的气象万千。李建成会有这样的远见与胸怀吗?所以,在我心目中,玄武门之变无损于他的英明形象。唐太宗的明君形象深入百姓心中,借“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以对人民的力量表示敬畏,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当今社会的领导人仍起很大作用。唐宋以后的皇帝制度尽管仍然在继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它的发展和完善都是注重于如何控制臣下的方面,不是如何约束皇帝的一面!从宋太祖到明太祖,乃至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无不在驾驭之术上处心积虑,而不愿在皇帝自我约束上动心思。相反,一部《贞观政要》的君臣论治,重心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如何进谏纳谏!这正是唐太宗高明之处,是唐太宗超迈古今帝王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所在,也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一份政治遗产。2人为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优秀的一个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地方官,第一次见了李世民就说他国"豁达类汉高,神武如魏武"瞧,这么小就天纵英才了李是个文韬武略无所不通的人毛泽东这么评价李世民:自古能君无出唐太宗之右20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在太原起义,1年之内就攻取了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之后7年,唐朝为了统一中国,发动了6大战役,李世民自己指挥了4次,立下了卓越战功他的军事才华和作战勇气,不要说帝王,即使与历代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唐太宗除了是位政治家,还是诗人和书法家唐朝的诗和书法之所以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顶峰,跟李世民是有直接关系的!李世民尊儒,尊道,尊佛,甚至允许景教进入中国他修史,立法,创科举,建均田制和三省六捕制,为之后的各朝各代建立起政治制度的典范从个人能力来看,李世民无愧"文武全才"这四个字自秦以降,再没有哪个帝王像他这么全面而优秀了望采纳,O(∩_∩)O谢谢
我要600字的
涂绪谋在《唐太宗贞观之失述评》中指出,考诸史实,唐太宗失德、失策、失治之处甚多,若非忠智之士有所补救,他的许多过失都足以导致败家亡国。贞观之所以称“治”,一方面由于唐高祖广用贤能、直言纳谏、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在贞观前期存在功效延伸,与隋末战乱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唐太宗与唐高宗授意史官在贞观历史记录中大肆隐恶饰美的结果。首先,唐太宗失德于家,在一定程度上也贻害于国。专制时代的中国以”家天下“为政治特色,君主治国的基础自然是治好家,所以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可是唐太宗却袭杀兄弟、逼父禅位、占叔父李瑗之姬 、夺小弟元吉之妇 。可见唐太宗并没有封建时代圣明君主以仁孝治天下的德行。从此唐王室乱伦、废储、残害宗室、乱家祸国的事例便层出不穷。宋儒所云“唐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当属确论。从这方面来看,唐太宗没有开创太平盛世的必然。其次,唐太宗屡次曲法徇情,使贞观政治颇有法度之失。侯君集破高昌时,与手下将士大肆窃掠财宝,造成了“数郡萧然,累年不复”的恶果,被依法收监,仅因为岑文本上疏说情,太宗便曲法而放人。后来唐太宗诏自今皇太子出取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劝谏,在早朝时被太子派人伺机狠揍一顿,几乎致死!太宗也不追究 。同年,巨贪党仁弘事发,罪当死,太宗亲自作秀,曲法护其命。撇开史书中唐太宗有关法制的光辉语录,对比研究贞观时期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诸如此类的事例还真不少。第三,唐太宗在位时,一直梦想恢复封建诸侯制度,而这种制度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最可能导致内乱和亡国。仅此而论,唐太宗本人不但不圣明,甚至很可能祸乱国家。第四,唐太宗安边失计,黩武祸民导致了扰外乱内的严重后果。贞观元年 ,诸州奏称岭南冯盎反,唐太宗命令将军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差点造成一场可能祸乱南中国的冤战。贞观十六年高昌平定后,唐太宗不纳立高昌子弟为藩辅之谏,反发兵守其地,耗财扰民未得其利,以致突厥入寇。贞观十七年,先允婚真诚和亲的薛延陀,后又耍诡计赖婚,用心阴毒却埋下外交失信的后患。几年后伐高丽时,薛延陀引兵寇边,唐十数州不得安宁 。贞观十八年起,唐太宗不听劝谏多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终于兵疲粮尽狼狈而返。唐太宗悔恨之余却死不悔改,随后又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为了制造进攻高丽的大量海用战船,不但役及江南十二州民众,而且影响了中国西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终于在“蜀人苦造船之役”、 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卖儿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的情况下引起雅、邛、眉三州人民造反。朝廷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内乱,唐太宗本人也在人民的反抗声中暴病而亡。由于唐太宗好大喜功,黩武祸民,扰外乱内,几乎重蹈隋朝覆辙。
唐太宗历史贡献及晚年得失: 唐太宗曾说过:「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安,自谓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颇有自矜之意。此吾之过也。」可见太宗对自己的武功治绩,曾经有过骄傲自满的心态。 历史贡献 其实,太宗所说的削平群雄,大定天下,自然是他的伟大功绩,但是这只是一个统帅的业绩,其他的将帅也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安定国内形势,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并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繁荣学术和文化,这才是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的主要功业。 而在太宗与大臣论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体的政治局面,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贞观之治作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标。 晚年得失 到贞观中晚年,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古人,骄傲自满的情绪因而大大地滋长,不再鼓励臣下对自己提出意见,臣下提出意见后,接受时多少也有些勉强,而在个人享受的贪欲方面也与日俱增。唐太宗自己承认,「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於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但是总的说来,在贪欲和享乐方面,太宗还能注意到不超出人民所能负担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