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
没有。每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不论是问卷、访谈、观察还是实验,哪怕是文献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根据不同的调查需要和项目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就可以。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1.文献研究的优点 (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 (2)费用低,省钱省时。尽管进行一项文献分析,的费用会依所分析的文献的类型、文献散布的广度、获取文献方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比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一项严格的实验、或一项深入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费用要少得多。 (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4)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 (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起其他研究来就容易得多。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2.文献研究的缺点 (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直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 (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 (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 (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1.文献研究的优点 (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 (2)费用低,省钱省时。尽管进行一项文献分析,的费用会依所分析的文献的类型、文献散布的广度、获取文献方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比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一项严格的实验、或一项深入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费用要少得多。 (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4)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 (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起其他研究来就容易得多。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2.文献研究的缺点 (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直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 (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 (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 (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文献调查所涉及的文献种类、格式一般较多,对其整理分析是一项核心工作。基本要求是紧密围绕调查目的,依据事先制定的分析计划,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指标。这与其他调查方式获得资料的分析方法基本一致。在此主要介绍一种将定性资料转化为定量资料的技术,即所谓“内容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是对载于报刊杂志中有关定性类文献给予定量分析处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操作过程如下:① 找出最能代表某类现象的“关键词”。② 计算出在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数、位置以及字体的面积,并给予不同的权重。例如频数的权重为5;位置的权重分别为:第一版2,非第一版1;字体面积的权重为:标准3号字或更大的为3,4号字为2,5号字以下为1。③ 加权平均处理。通过加权平均处理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各类现象所占的重要性。
文献(研究)法和内容法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也是它们为什么容易搞混的原因。共同点:做法很类似,都主要是通过阅读;所需条件和环境类似,都是只需纸质书籍或电子书籍就行。不同点:内容分析法:对象一般是固定的。比如研究一本书。文献(研究)法:对象不是固定的。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拿做菜来类比。内容分析法就是一碗红烧肉给你,你要看通过它看出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用了什么肉,什么调料,用得就是内容分析法。文献法,就是如果你要做一碗创意红烧肉,你就要知道别人是怎么做这个菜的,所以你去查各种各样的菜谱,而这些菜谱,正是你需要的文献。
文献综述是论文撰写的基础环节,完成的质量如何和水平高低,对最后完成的论文产生直接的影响。写文献综述要遵循格式要求,笔者发现有些人在写文献综述时容易陷入一些误区,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下面笔者就来具体说说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什么,有哪些误区要避免,希望对大家有所指导作用。 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的“语言”问题 学术性语言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保持“客观性”。我们对待其他研究者的成果的评判必须要具有公正的态度,要避免使用个人口气和情绪化的语言。研究者在文中要使用礼貌和中性的语言,因为我们的评论针对的是文章而不是作者本身。社会学家张静对此有过一段说明:“(研究者)写作时应当避免出现以下情况:没有评价和批评,只有相互奉承;有批评,但不是指向论点和论据,而是指向作者本人;指向观点批评,但使用动机猜测、水平、品德、政治判断,进行居高临下的断言——比如,评价对方用意在于引起注意(动机猜测)、水准低下(水平判断)、言而无信(品德判断)、立场不正确(政治判断)等。学术评价贵在观点交锋和讲道理,须以平实、尊重、客观、中性的语言进行,并将对方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学者李剑鸣也提出,我们应以一种平等而开放的态度,对他人的研究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后来者不必自恃高明,贬斥前人,甚至否认已有研究的价值。评述以往的研究是一种与前人的对话,要带着敬意和谢忱,而不要用指责的口吻,行文应尽量中性平和。 二、文献综述的“版权”问题 因为文献综述是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研究者在写作进行时必须非常小心地区分文献作者和研究者本人的观点。对此,张静强调指出:“有一些写法很讨巧,寻找一篇他人的文献综述加以利用,以节省自己阅读和分析的精力。这样做的风险是:当你和他人回顾品评的重点不一样时,很难借此阐发出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如果他人对原作品的理解有误,那么它带来的风险更高。因此,保持自己的特殊洞察和个性阐述十分重要。”研究者要避免出现抄袭和剽窃等不符合学术规范的行为。文献综述中要注明相关引文的出处。认真记笔记,注明出处,都是确保正确引注的最佳方法。 三、文献综述撰写的其他问题 文献综述撰写过程中其他问题包括: (1) 简单罗列和堆砌文献,没有以研究问题为主线将它们联系起来,没有体现出针对性而更像教科书。 (2) 有选择性地进行文献评估,为了论文“创新性”目标而有意回避和忽略部分文献。 (3) 没有认真进行文献比较和分析,放弃“批判性”的学术权利,自然不能体现自己研究的价值和学术贡献。 文献综述正确的撰写方式,应是把相似的研究和发现有系统地组织起来。研究者首先提出最重要的观点,然后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将这些发现与论述连接起来,并且指出整个研究领域中的矛盾之处与弱点。研究者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布局谋篇,即他可以从一个篇章过渡到另一个篇章,以此来建立自己的观点。同时,文献综述的结构要保持均衡,论述和评价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此外,研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也十分重要,它涉及研究者的专业精神、研究态度和学术追求,我们应该加以认真对待。 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的细节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写文献综述时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过度依赖已有的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是渐进的过程,新的研究要依赖于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但是,过度依赖就成为一种简单的重复。目前,不少研究生写文献综述时,很难跳出别人的研究思路框架,不自觉的重复别人的观点,或者用目前已有大量参考文献的研究领域作为选题,这些都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过度依赖的表现,这也导致很难有学术创新成果。所以,写文献综述时,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文献综述是为了找到的研究起点。在文献综述写作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已有的研究理论或观点,大胆的做出突破。 误区二:否定已有研究成果 有些研究者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热衷于否定已有研究成果,并以此来凸显自己研究的原创性。要知道,文献综述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批判与肯定同时进行,单方面的批判或肯定都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客观的。目前,很多毕业论文总是喜欢说自己的研究填补了空白,对别人的研究不能给予客观的评价。然而,其所谓的空白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研究意义重大但实在太难没人研究;二是研究没有意义或价值所以没人研究。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研究空白是有风险的,更何况,为了凸显自己而极力否定他人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理性的,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在写文献综述时,应该客观的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对其局限性大做文章,这是对研究者的尊重,也能保证自己研究的客观性。 误区三:简单罗列文献 文献综述应该是通过寻找各种文献的内在关联来实现学术增值,而不是对已有文献的简单罗列。有些研究者在写文献综述时,会不自觉的将文献罗列在一起,将各种没有关联的文献罗列在一起确实会比较容易,但这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描述型文献综述,很难获得审稿人的认可。 由于文献繁多,很多原始文献是比较凌乱无序的,所以,作者写文献综述时,首先要对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即订正那些错误的材料,补充那些缺漏的材料,区分哪些材料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过时的。 其次,要对原始材料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这些原始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诸如今天的研究跟过去的研究有什么关联,未来的研究同今天的研究有什么关联。最终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引导下来写文献综述。 对于论文写作,我们要认真对待,注意每一个部分细节,文献综述也一样要如此。笔者以上分享了大家容易犯的误区,我们要注意避免。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和细节要多多注意,仔细做好。希望大家都可以顺利的完成文献综述部分的撰写。0
一、阅读积累❶ 由点到面选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是近期的20 篇左右。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并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来,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了解在该研究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和最有启发性,并进行大量阅读。由此,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观点。❷ 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能够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积极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并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❸ 勤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做读书笔记,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对读书笔记要做定期总结。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会有点滴的发现,闪烁思想的火花,这些都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随时记下思考论点和学习心得,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但是无论是写在纸上,还是打在电脑里,都应该经常进行整理。❹ 天天阅读文献天天有,要能够坚持天天阅读。通过阅读,掌握和积累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到一定时期自然会水到渠成,游刃有余。二、阅读步骤如果是阅读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的单篇文章,最省事的就是只看摘要,因为依靠背景知识通过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文章内容。但有时这是不够的,相对省事的方法是细看摘要,略读前言,再看文章结论与讨论。但是,如果文章对自己很有意义,那就应该通读全文了。因此,阅读论文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论文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跳读,了解作者究竟做了(或写了)些什么。内容目录(thetableof contents)、结论部分(conclusion)和简介(introduction)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按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把握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内容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的阅读。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论文都可以压缩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寻找出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而这些经常会隐藏于某个角落。但是,往往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就需返回去通篇精读。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等等。而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要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做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其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三、注意问题❶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阅读其实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❷ 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所以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的时间就越多;而集中时间看,则更容易把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❸ 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可以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做好记录和标记,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就等于没看。❹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以避免转引造成以讹传讹。❺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力、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他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❻ 阅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如果按图索骥,就很容易找到更多的文献,而且可以了解哪些是重要文献(往往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❼ 阅读文献要勤思考,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带着挑剔的眼光去阅读文献,而不要盲目崇拜。同时,阅读文献要懂得抓重点,找思路,学习别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❽ 多与人交流。多和本领域的人交谈,交流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此外,还要抓住机会与其他领域的人交谈,有时候,这种交谈所得到的启发要比看文献大得多。经常进行集体讨论也是非常必要的,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工阅读不同的文献,然后坐到一起,按序开讲,讨论交流。四、榜样阅读❶ 邹承鲁院士谈文献阅读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须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记所有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现在可以在网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这就更容易做到了。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古人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❷ 台湾大学教授总结阅读文献方法参考文献一般分为三类:重要文献、相关文献和其他文献。针对这些类别分别采取读全文、读文摘和浏览题目为主的阅读方法。重要文献指对本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工作和某些权威撰写的综述以及详细描述某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对这些文献设法获得原文并仔细阅读。相关文献指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和自己领域内的除重要文献以外的其他文献。对这些文献以阅读文摘为主。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启发性的文献可以升级为重要文献,阅读全文。其他文献指描述相关领域的一般研究工作的文献,可以花非常短的时间浏览文章题目(国外刊物的题目一般准确反映了研究内容和结果),这个工作可以为自己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进入相关领域做准备。因为精力有限加之文献增长速度惊人,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本领域相关的全部文献的全文全部看完。所以,根据参考文献与自己研究内容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与泛读就显得比较重要了。(1)阅读与思考,指导的参考书要有精读、泛读之分:基本理论著作、权威专业著作、原始资料文献要精读,其他一般参考书可以泛读。读书总要以我为主,边读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带着问题查材料的习惯。(2)不能跟着人家跑,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对于有争议的论文或者观点都要精读,一字一句认真细读,从理论、资料、思路等上找问题,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3)对于边缘交叉的论文要精读。目前分科越来越细了,想在某个专点上找突破口比较难,所以多研读这方面的文献,为自己拓宽思路。(4)因为精力有限加之文献增长速度惊人,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本领域相关的全部文献的全文全部看完。● ● ●
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以上就是关于文献综述写作注意事项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第一步,确定题目和研究内容的重点部分;(确定选题与研究重点确定选题是信息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撰写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有主动选题和被动选题两种方式。选题的合适与否,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编写任务,并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步,资料的搜集、跟踪与集中;(资料的搜集、跟踪与积累搜集资料的步骤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资料的搜集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步,分析、评价资料价值,进行筛选;整理资料,使之系统化;(系统化整理资料的主要任务是对搜集和积累的资料进行分类,以方便利用。整理资料的工作也不是完全局限于本阶段的,在搜集和积累资料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就一直伴随着资料的整理工作。总之,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原始文献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理论、观点与方法已经按类总结在一起,并用文字提炼表达出主要内容,文献综述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具备了。这一阶段是信息分析的主要阶段,它体现了信息分析的研究性及创造性,是使情报资料增值的过程。)最后一步,开始写作。(撰写综述经过上一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综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已经在综述撰写者的脑子里成型,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将这些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最后完成整篇综述的撰写,结束这次信息分析与研究的过程。)
(1)文献研究法:根据所要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充足的资料,从而全zhi面地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历史、现状以及前景。(2)研究项目分析法:在进行理论的搜集与分析之后,根据现有的研究项目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理论有理有据,设计更合理。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扩展资料从提纲的内容来看标题式提纲常见的编写方式有2种:(1)标题式提纲:标题式提纲是以简短的语句或词组构成的标题形式,扼要地提示论文要点,编排论文目次。这种写法简洁、扼要,便于短时间记亿,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写法。(2)提要式提纲:提要式(中心句)提纲,是把提纲中每一内容的要点用一句或几句话概括,对论文全部内容作粗线条的描述。提纲里的每一句子都是正文里某一个段落的基础。总的来说,提纲的写法有定则,也无定则,应根据论文的学科特点、复杂程度和个人的写作习惯来确定。拟定提纲的意义在于启发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写作时既要遵循提纲,又不要过分受提纲的束缚,要边写边思考,不断开拓思路,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对于初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生,由于驾驭材料的能力和熟练程度不高,应尽可能编写内容详细一点的提纲。
百度文库里有一篇《如何阅读文献》。希望可以帮到你。点以下链接
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以上就是关于文献综述写作注意事项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1,问题提出2,国内外研究现状3,针对该课题自己的研究4,研究中存在的还有待于研究的其他问题5,综述老师都会一点一点的给改--一点都不用担心论文不过--也不要期望能弄个优秀毕业论文--一点好处都没有--期望发表更是有些不负责任老师的一句空话==
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1.文献研究的优点 (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 (2)费用低,省钱省时。尽管进行一项文献分析,的费用会依所分析的文献的类型、文献散布的广度、获取文献方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比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一项严格的实验、或一项深入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费用要少得多。 (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 (4)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 (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起其他研究来就容易得多。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2.文献研究的缺点 (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直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 (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 (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 (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代码如下:$(
百度文库里有一篇《如何阅读文献》。希望可以帮到你。点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