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准备十五个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2 、关于幼儿争抢行为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3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4 、关于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教育研究。5 、关于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6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7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8 、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9 、幼儿教师家庭支持的现状研究。10 、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11 、幼儿园的奖惩制度与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相关研究。1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3 、关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14 、关于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15 、关于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幼儿教育中心 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 教师对幼儿游戏 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 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小学教育类的论文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向,我们 可以把相关主题分为几个类别,例如:  一、关于教育内容的论文题目1、外语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吗?  2、应该教学生打字而不是写字吗?  3、教师是否应该对民族英雄的负面性格、行为或习惯保持沉默?二、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论文题目  1、家庭教育应该由国家控制吗?  2、是否应该定期测试教师的水平?  3、学校应该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负责吗?  三、关于学校法律和政策的论文题目  1、是否应该对网络欺凌进行监管?  2、教师或保安人员应该带武器吗?  3、学校应该禁止公开祈祷或讨论宗教吗?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论文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 ,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 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县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已!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关注。

学前教育小学化论文选题意义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15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16、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17、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2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23、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24、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39、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40、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建议:1、 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2、 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3、 论文写作逻辑清晰,内容充实。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型论文也要有一定理论分析。以上课题可以代做!

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缩小城乡幼儿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与差距,普及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幼儿教育得到改革以来,各地方和政府都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包括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幼教人员的配备等,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很多幼儿都能在自己的社区或就近的一些幼儿园入学。但我国的幼儿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幼儿教育差距非常大。扩展资料: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小学化文献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是家长们都太急功近利了,社会竞争压力太大了,人人都想出人头地。产生的危害就是,造成孩子的厌学,身心不健康。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论文选题:  1、现代化教学的技术支撑——谈幼儿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利与弊  2、对当前幼儿读写算教育热的思考  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素养与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  4、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5、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6、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8、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9、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10、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11、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12、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13、幼儿园应不应该有“兴趣班”  14、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15、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幼儿教育中心 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 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 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 教师对幼儿游戏 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 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 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 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