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论教育的重要性2000字论文

发布时间:

论教育的重要性2000字论文

大学教育对于年轻人的未来必要吗?许多人都心存这样的疑惑。 如果仅限于经商,我认为这种教育似乎并不必需,商业更需要的是敬业和勤奋的精神。事实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在他们应当培养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时,被父母送进了大学。进了大学就意味着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快活的时光。当他走出校园时,年轻人正值生命的黄金时期,但此时此刻他们往往很难将自己的身心集中到工作上,结果眼睁睁地看着成功的机会从身边溜走。个人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大学的学习成绩,也不在于婴幼儿时期的智商,而与其成长过程的性格形成有更大的关系。完全凭借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一生的成功。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体会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大学教育的确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但这种知识常常是理论性的,并且其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的。有时候,书本教育反而会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使人自身的潜能被扼杀。 之所以主张全面系统的教育,在于这种教育能使人变得更富有方向感,以至于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应付自如。

论教育的重要性,自觉还是要求?许可馨就是例子

教育的重要性:是教育对国家发展影响巨大,教育严重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兴亡沉浮。是教育与经济相互影响,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教育对社会有影响,教育和社会是互为影响、互为促进的。是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教育对人的成长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是人成长的沃土。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是人才短缺,而这恰恰只有教育才能解决。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愈清醒地看到人才的意义,因而必须把教育提高到社会发展的头等地位。“教育先行”已成为许多国家竞相采取的决策。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西方国家为什么发达?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高。正是因为有良好教育的国民,他们才能在城市,人文,法制,经济等各个方面领先世界。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和养育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论科技的重要性论文2000字

妈,你们小时候有电视吗?”晚饭后,我对妈妈发起了提问。“我们小时候哪来的电视啊?”接话的却是爸爸,“我们小时候全村也就只有一台电视,每天晚上大家就自己搬椅子去看,黑白的,还只有一个频道,经常信号不好,连图像都不清楚,我们照样‘听’得津津有味,那像你们现在这么幸福,都42寸的大电视还嫌小!”爸爸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让农村在短短三十年中的变化如此之大?这个问题令人困惑。爸爸出生在70年代,正是处于生活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是什么促使我们的生活水平高速变化呢?直到我读了《辉煌六十年》这本书才明白。1977年,邓小平爷爷提出了“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的国家战略方针。从那时起,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高精技术工人和人民教师开始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科研教育第一线中,让新中国科技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飞速提高。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老家——盛富,一个曾经贫穷的小山村。记得我小的时候,通往老家的山路尽是土路,一下雨便变得泥泞不堪,难以通行;仅有的几台电视都是黑白的,频道少,而且还经常出现雪花;在山区冬冷夏热,夏天不但没有空调,有的连风扇都没有,热得令人难以忍受,蚊子又乘机出来捣乱,一直是我既爱又恨的地方。不知不觉的,我慢慢长大了。每一次回到老家时,都感觉有了新的变化。昔日泥泞荒山,今日茶树满山;昔日制茶农活靠手干,今日铁皮机器转的欢。看,那一袋袋制好的茶叶,宣告着人工制茶的传统做法一去不复返;看,那茶叶车间中的恒温空调,仿佛在用那强劲的风儿告诉大家那“靠天吃饭”的时代已经结束;看,昔日的黑白电视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指哪播哪”的卫星电视和“连接网络”的数字电视,其中卫星电视可以接收来自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频道,而数字电视则彻底实现了“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的“高难度动作”……

技术革命中科学的发展对技术进步促进作用的论 肯定知道更多

体育教育论文2000字

浅谈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五年来,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贯彻落实新课标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体育新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本文对这些经验与失误进行了总结,并为今后的体育课改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体育、健康、误区、对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在贯彻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许多体育教师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误解,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分内之事。一、体育课改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然而对于农村中学体育课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在寻求实现新课程发展目标的手段和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未能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过分围绕学生体育兴趣来安排从表面上看,依据学生的体育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但是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却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像以往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作了硬性规定,因此体育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自主权。有些教师把教材中学生不感兴趣的项目或内容打入冷宫,置之不理。譬如田径项目,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于枯燥乏味、耐力要求高、负荷量大的田径项目不感兴趣,所以有的体育教师主张在体育教学中放弃田径教学,然而平时的表现表明:学生体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幅度的下降。殊不知,田径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的基础,它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要。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如果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一切都围绕着学生“兴趣”转,学生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这实际上是放弃教育职能的表现。2.忽视基本技能学习和体能训练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吃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教学和体能的训练。他们认为:体育课上只要学生能够动起来就达到了要求,而学生是否掌握体育技能并不重要,因此许多体育教师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戏课等。新课标明确要求: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对体育学科文化、对体育方面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了解毕竟很少,对体育方面的兴趣也具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体育课上的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使学生获得体能和技能的进步、生活能力的增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核心,使每位教师最主要的职责。3.把“以人为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就是上帝”等。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但是,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贬低教师的存在价值,甚至硬性规定一堂体育课教师的讲解不得超过10分钟,体育教师必要的传授、点拨也被视作没有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纯粹的学生为主体、完全贬低教师作用,师生互动又如何能实现?要最优化地发挥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体育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实际上,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保证。4.盲目合作,流于形式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有时还错误处理成一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尚可成立,如果问题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问题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二、课改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尽管我们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课程改革试验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新课标和新课改的一些现代教育理念,逐渐的被大多数的体育教师所接受,而且,许多体育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2.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师都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贯彻落实新体育课改的精神,体育教研、培训活动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培训得到广泛的发展,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互动的教研风气,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和大的促进作用。3.为实施体育新课标的体育教材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材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的体育试验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三、建议为了防止新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全面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我们必须理清观念、明确方向。1.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使之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2.加强体育教师教育加强体育教师教育是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广大体育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体育课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培训内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识性的理论培训,给体育教师“充电”,以促使他们转变观念;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培训。培训的目的主要是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与互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要经历从理解、逐渐熟悉到创造性的实施过程,这个过程是体育教师接受培训、自我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将新的课程理念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体育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把教师培训和平时教学实践、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3.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否定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反它明确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体育课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4.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领导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制定严密的工作方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要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体育教学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体育教学》编辑部:《理清观念 明确方向》,《体育教学》,2005.12.曲宗湖:《对新体育课标试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体育教学》,2004.13.马浩:《警惕当前体育课改实践中的几种形式主义倾向》,《体育教学》,2005.24.宋尽贤,赖天德:《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国学校体育》,2005.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的目的论文2000字

希望能帮到你,起到作用,让你采纳满意……: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与建构【论文关键词】教师的教育目的 工具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学生为本【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于是否存在教师主体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无目的观念下的发展状态,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基于社会教育目的并超越它,以学生的发展、幸福为导向,以教育理论为辅,构建作为其主体的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作为对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规定和标准,是执行社会公众或国家意志教育需求的标准。其无处不体现在教育中,但从其绩效上来说,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复杂的,但较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无法达成。当下,中小学教育沉浸在进名校、上大学、摆脱当下的生活模式等的迷途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体现出了教师为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取入场券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或者索性是针对部分“有希望的学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对“没有前途的学生”的一种无目的性的放任自流。教师这样的教育目的状态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无疑是一个背弃。基于此,笔者对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学理分析和批判,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成长需求,提出建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与途径。      一、教师教育目的与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1]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实践的场域,场域中对受教育者起引导作用的教育者必然是教育目的的践行者。从学理上来说,教师应是既定教育目的的执行者,然而教师作为一个经验性、主体性的社会者,不可能机械地执行应然状态的教育目的,他同时会根据其成长经验及场域中的践行实际,建构自己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在教育中的一切关系下的行动皆是教育目的的构成体,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辅导过程、心理辅导过程、思想教育过程等。从狭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所践行的行动的目的性预设或价值倾向,例如规训、纠偏、掌握等。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则的组合与融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或倾向性价值都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组成部分。根据主体意识程度的不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的无意识的行为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我放弃对教育目的的建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其意识倾向或功利化目的性行为等。而显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自觉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观建构与践行,例如课程目标、教化目标等。事实上,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教师在教育场域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话语等都涵盖了教育目的,其系列组合或理念的建构便是教师的教育目的。      二、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      1.工具理性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正如富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们不是由最终目的的明确信念和关于个人幸福的传统定义所推动,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术能力所驱使的。人们消费仅仅是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2] 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地,工具理性主义也渗透到当下的教育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教学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看待课程的方式方法。从教育要素关系来说,课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资料。然而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的教师教育目的将课程看成是为学生应试的文本内容、考试辅导、考试工具,忽略了课程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教育目的支持下,使学生对课程丧失了兴趣,以致讨厌读书。这样的教育即使能使学生获得那代价昂贵的“入场券”,但使受教育者厌恶书籍,这样的“为了一棵草而放弃了一片森林”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育即升学的狭隘的“精英教育实践”工具理性主义。片面地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为考试为升学服务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师将学生看成是考试的工具。而实际上,受教育者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过早地使其承担成熟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有悖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感情的发展,忽视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究,使受教育者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博取高分而沉溺于题海战术,结果是使他们成为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书呆子、考试呆子。   最后,教育教学即为考试的考试理性主义。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而教育过程也应然具有教育意义,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教师如何关注、如何看待教育过程,或者说对教育过程抱着何种心态直接影响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很显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过程只是为目的服务的“棋子”。在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一切是为升学考试,是为获取高分而服务,一切都要为其保驾护航,甚至连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也成了这样一个目的的工具。   2.经验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一般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经验论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构建。   首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承,读书是“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样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带有强烈的学习为升学的目的。这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缺乏时代的导向性,具有盲目性,显然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培养要求,它针对的只是在考试大潮中凸显出来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大部分多样性教育诉求的受教育者。因此,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长远的教育眼光的经验主义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经历及人生经验也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师的个人成长经验来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方向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任何的成功、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经验为导向来按部就班,显然是不合适的。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基于使学生努力学习以升学、上高校的经验目的,以其在大学的轻松、舒适、自由的生活为比较对象,反判中学生活的枯燥乏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学生学习是为反叛当下的不自由、约束与压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给学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学习目标不至于盲目,但同时也将学生导向了一个不真实的非他个体所有的经验世界里,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3.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   在这里谈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必须先区分两个不同:一是不同于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无目的论,二是区别于前文中二者主义背景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下的归类。   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主要在于教师对教育目的认知的缺乏。一方面,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于把教学材料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国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个体的自我教育目的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传导、以学科知识建构为中心,导致其对广义的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师对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导致无法全面关注进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智慧、能力观念等的选择偏向。   三、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建构      既然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教育行为中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实践、被应用、被操作的真实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又该如何构建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社会教育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密切,没有任何教育是可以脱离国家目的的。教师作为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者、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国家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师的教育目的,其实就是处理“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一切现实的规定性只能是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要去规定他的未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于现实。”[3] 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下构建。   我国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构建也必须基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诉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性应具有长远的教育理想性,培养学生的远大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国家教育目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树立自己美好的“应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学生个体自主全面性发展规律,实施自己的“实然”教育目的。让“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采用个性化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升学、深造,也关注学生对多样化教育的诉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盲目的教育目的。   2.学生发展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主体,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同时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构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是要为每个人谋福祉。”[4] 我们所谈论的这项活动,“它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5]   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成长发展的目的在于其幸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当下的幸福;其二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只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而忽视学生未来的幸福,必然会导致享乐主义倾向,也不符合国家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而只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以当下的时代需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当下的幸福诉求,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生未来的幸福。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目的建构中,必须统一二者,以学生的整体发展诉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3.教育理论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忽视当下的教育发展状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同时应该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基于时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四、结语      教师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当下的种种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无目的的观念等进行反思,并在国家教育目的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进行反思建构,以促进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使学生获得幸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4(8):6-7,   [3]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   [4]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张男星、曲程等译.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一:我的教育理想演讲稿  为什么一定要把大多学校建在喧闹的城市,让孩子集体远离自然,远离宁静,远离安全?为什么让这么多的教师集体创造巨大的失误,让教师承担风险,承担失败,承担谴责?  历史的过往常常给我们留有最美好的怀念,记得我上学时,还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上得起学,那时我们在校时间没有这么长,我们每天下午回家都是丽阳在天,一派明媚,早早的回家,之后去帮妈妈干活。妈妈不会催促我去作业,只怕她自己的活路干不完,那时也没有上晚自习的说法。我们也没有现在学生这么多的负担,更没有这么多的兴趣和恶习,我们照样考上了大学,我们什么苦也能受,我们什么事也能干,我们没有家长如今的厚爱,也没有如今的温饱,我们经历过贫寒之苦,经历过衣食之虞,但我们懂得与家人同甘共苦,一段贫困的历史滋养了一代结实的人。  社会发展的速度让我们也深感惊异,弹指间,天上人间,我们已经发展到让我们的孩子有了不再向往学校的时候,甚至到了厌恶憎恶憎恨的地步。我们这些从历史的那头走到这头的人,知道感恩,懂得惜福,面对当今这些斩断历史而“暴富”的子弟,这些缺少“钙质”缺少“情商”的受教育者,在我们内心激起了多少爱与恨的情感波澜?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如此的悲哀?我们的教育如果收获了这样的结果,那我们的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的教育就是等同于分数的教育,我们首先是教育目的误导了教育行为,记得我们小学时学习的一篇课文《毛主席语录》,文章内容就是当时我们的教育方针,我记得最真切:“我们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生也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记得我们那时有学校的农场,我们不时的去农场劳动,我们还为农副公司捡过杏仁,这是实践了我们当时的教育方针。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想起毛主席的这段语录?还能想起我们有这样的教育方针?我们今天之所以教育失败,就是因为我们遗忘了教育方针。当我们一味的培养智育人才的时候,我们失却了其他教育内容,因而也失却了人才身上应该具备的其他素质,我们的孩子因此被教养成“五无”之人——无情,无能,无望,无奈,无责任心。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我们的一个教育理想。  我们的学制太长。我们小时候小学5年,中学4年,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 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得体文化钱稳大学生安全教育得体文化钱稳

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论文2000字

文献检索的意义可以使论文更有说服力,可以丰富论文的含义

这个题目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检索本身的重要性,从论文写作的基础几个方面论述然后是如何检索,就是检索的方法 优尔设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