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湖北民族大学报录比

发布时间:

湖北民族大学报录比

回答 您好,亲,通辽民族大学2021年录取分数线:理科一本418分,文科一本488分。 内蒙古民族大学(INNER MONGOLIA MINZU UNIVERSITY)位于内蒙古东部通辽市,是一所综合型民族大学,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高校,入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系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3月,学校设有27个教学单位、6个教辅单位、1个附属单位,开设本科专业74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更多2条 

2021 497 444 普通类一段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湖北民族大学是很好的学校。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26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28项,出版学术专著12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0项。《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和2014年版、2020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湖北民族大学其他情况简介。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余人。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十万余人,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芬兰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外国留学生和汉语进修生。以上内容参考 湖北民族大学——学校简介

比较容易发布的省级期刊如下:今日药学、海峡药学、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四川精神卫生、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浙江创伤外科、实用手外科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抗感染药学、局解手术学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实用糖尿病杂志、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国际消化病杂志、疾病预防控制通报、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文版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健康研究、内科、泸州医学院学报、神经药理学报、泰山医学院学报、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潍坊医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辽宁医学院学报、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赣南医学院学报、黔南民族医专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求医问药、药物评价研究、北方药学、基础医学教育、生物医学研究杂志(英文版)、中草药(英文版)、广东医学院学报医学检验与临床、现代诊断与治疗、透析与人工器官、天津护理、实用疼痛学杂志、实用临床医学、实验与检验医学、上海医学影像、蛇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临床医学、临床护理杂志、当代护士、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四川解剖学杂志、数理医药学杂志、江苏卫生保健、安全与健康、中医药文化、中医研究、中医文献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浙江中医杂志、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新疆中医药、现代中医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浙江医学教育、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心电学杂志、中国微循环、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卫生经济研究、医院院长论坛、长治医学院学报、承德医学院学报、滨州医学院学报、济宁医学院学报、川北医学院学报、沈阳医学院学报、吉林医药学院学报、《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中药与临床、中外医学研究、骨科、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中外妇儿健康、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肿瘤药学、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北医学教育、国际眼科杂志英文、陕西中医学院学报、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版、兵团医学、药品评价、西北药学杂志、天津药学、上海医药、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四川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甘肃医药、中医儿科杂志、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上海针灸杂志、高原医学杂志、内蒙古中医药、陕西中医、江西中医药、湖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杂志、黑龙江中医药、河南中医、国医论坛、广西中医药、西部中医药、甘肃中医学院学报、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职业卫生与病伤、浙江预防医学、医学动物防制、现代医院、现代医用影像学、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上海预防医学、江苏预防医学、口岸卫生控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工企医刊、浙江实用医学、云南医药、右江医学、医学研究与教育、医学信息、医学新知、医学理论与实践、现代医药卫生、现代实用医学、现代临床医学、西南军医、西藏医药、微创医学、首都医药、实用医药杂志、青海医药杂志、青岛医药卫生、齐鲁药事、农垦医学、宁夏医学杂志、内蒙古医学杂志、江西医药、交通医学、吉林医学、淮海医药、华夏医学

西北民族大学报录比

考取西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总体难度【相对容易】。2、考研难易主要看招生单位所处的地域、名气、排名等,因为报考生源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的重点大学都难考,而非重点大学则相对好考。西北民族大学是【非211高校】,所在城市位于【甘肃】。3、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和报录比也是反映该校考研难不难的重要指标,点击可以查看【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西北民族大学考研报录比】4、考研难易还要看各人的备考:如果备考充分就不难,否则就难。因为能否被录取是看初试和复试的分数排名。5、基于每位考研的同学都想了解考研难度的数据,我们考研派经过多重数据维度的考虑和收集整理,现整理如下考研难度院校排名, 。

民族学,全国数一数二了。报比率和上线率都很高,因为历史是兰大文科强势专业。至于导师你当然要联系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报录比

找不到工作的专业考它干嘛?如果考上了千万别选向柏松当导师啊,不然后悔。

我个人认为中南民族大学的考研热度也是挺高的,中南大学在国内民族大学院校里还是算很不错的,所以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建议你可以到学校的官网上去查看一下招生信息。

比较民大周围的学校其实都差不多,财大可能要黑一些,但是黑也是有限度的,不是说你给他好处越多录取率就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差不多了。只要你好好复习一切都会好的,实力才是你制胜的最好法宝,祝你考研成功。

在盛行潜规则的国度能找到不黑的事业单位吗?专心复习,想那样多干嘛,想了也白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与文本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文学的现代传统》,重庆出版社,2003年5月。《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大地上的事情——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人文情怀》(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9月。《中国语文》(艺术版),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大学语文》,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副主编),国家“十一五”普通教育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老舍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哲学是文学的精神翅膀,《百家》(安徽)1988年6期。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梁实秋,《学习与探索》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1989年7期全文转载。五四文学精神:变异、复归与超越,《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年7期全文转载。落日的黄昏——悲剧与荒诞审美内涵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 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12期全文转载。诗化哲学: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1期。何处是孤独者的巢穴——重读《孤独者》,《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2期。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5期论中国20世纪文学悲剧意识的价值内涵,《人文杂志》1991年2期。克莱奥、缪斯与人:对历史文学理论及创作的思考,《文艺争鸣》1991年3期。论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4期全文转载,《1993年中国文学年鉴》“论文选摘”,《新华文摘》1992年5期“论点摘引”。郭沫若与易文化,《河北学刊》1992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年2期全文转载。郭沫若与侠义精神,《文史杂志》1992年6期。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内涵,《社会科学家》1993年1期。被《戏剧艺术》1993年第3期“动态之窗”摘引860字。郭沫若与侠文化,《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3期。郭沫若与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学刊》1993年2期。原典意义:郭沫若与传统文化精神,《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隐逸与郭沫若文化心态阐释,《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5期。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93年9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特征,《学术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6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文化内涵,《江海学刊》199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4期全文转载。“吃人”的寓言与象征,《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赎罪的都市——《子夜》的象征结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游戏、梦幻与仪式——通俗文学的文化理想及功能,《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1期。论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语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3期。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河北学刊》1994 年3期。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孔雀胆》悲剧主题阐释,《郭沫若学刊》1994年3期。救赎与复仇—《复仇(二)》与鲁迅对宗教终极价值的消解,《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梦绕家园,心系雨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求索》1995 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戏剧戏曲研究》1995年12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尚力文艺思潮,《中州学刊》1995年4期。基督教与鲁迅文化心态阐释,《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3期。中西现代诗学的选择与重建——《凤凰涅槃》与《荒原》的比较性解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2期。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0辑,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2期全文转载。大后方文学研究的深化与体系建构,《红岩》1995年5期。在返回语言之根的途中,《星星诗刊》1995年5期。周作人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1期。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宗教背景,《文艺研究》1996年3期。尚力思潮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欲望的叙述与叙述欲望——《骆驼祥子》的叙述学阐释,《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3期。萧乾:现代宗教性小说的反殖民话语,《延安大学学报》1996 年3期。历史的心迹——伤痕文学的意义,《短篇小说》1996年2期。沉思的精魂——反思文学的美学追求,《短篇小说》1996 年3期。应时而生的改革文学,《短篇小说》1996年4期。改革文学的叙事视角,《短篇小说》1996年5期。军旅小说创作轨迹描述,《短篇小说》1996年6期。理想是面不倒的旗——重读知青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7期。文化与文学的“根”——寻根文学的意义世界,《短篇小说》1996 年8期。走向个性写作的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9期。市井风俗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10期。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11期。意义的迷失与碎片——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短篇小说》1996年12期。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参编),王庆生主编,武汉出版社,1996年2月。生存边界性的话语意义——《生死场》叙述策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2期。“新状态”文学的自我表述,《短篇小说》1997年6期。新体验与新体验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8期。新写实小说的叙事风格,《短篇小说》1997年4期。文本游戏的边界与精神的救赎—先锋小说的形式终结与转向,《短篇小说》1997年2期。新笔记小说论,《短篇小说》1997年5 期。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11期。语言游戏与叙事革命——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短篇小说》1997年1期。回到生活深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精神,《短篇小说》1997年3期。新状态文学创作描述,《短篇小说》1997年7期。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美学意蕴,《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12期全文转载。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吴宓的宗教观,《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6期。吴宓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红岩》1998年1期。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1期。端木蕻良小说文体的文化意味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4期。语言感觉与想象的无限可能性,《红岩》1999年1期。走向大众性、仪式性与地域性的贺岁晚会,《当代电视》1999年3期。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2期。文学知识、文学组织和审美信念——晚清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福建论坛》2001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10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和文体资源,《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2期。《新华文摘》2001年7期“论点摘编”。《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1期。论李金发诗歌中的“上帝话语”,《诗画双馨——林凤眠、李金发诞生100周年纪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北村与基督教文化,《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1年3期摘录。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期。走向多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知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2期以“现代文学的合理性意义”为题作“论点摘编”。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文艺争鸣》2002年5期。论张晓风散文的神性情怀,《河北学刊》2002年6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文学制度: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4期。重写文学史:一段问题史,《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5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圣经》资源——以语言文体为例,《江海学刊》2003年5期。文学制度与文学的现代性,《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1期作“论点摘编”。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区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重写文学史:意图与效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3期。历史性与审美性:现代中国文学的圣经传释,《圣经与文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西部文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期。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体制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全文转载。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3期“论点摘编”。《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2期以题为“对一种文学论争机制的反思”作“论点摘编”。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转载。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到“战国策派”,《河北学刊》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5期全文转载。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3期。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4年9期全文转载。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2期全文转载。从现代性到全球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问题,《福建论坛》2005年10期,收入《置身于全球化的惊涛骇浪,共创现当代文学的新纪元——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话语——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山花》2005年12期。文学审查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相遇与交战——林语堂与基督教关系的文化阐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文摘《哲学》)2005年02期论点摘录。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转型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6年第6期。《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知识建构,《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新文学秩序的重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文学体制与当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形成——以战时北碚的文化生态为考察中心,《红岩》2006年第1期。没有诗意的生活——强雯小说的荒诞感,《红岩》2006年第1期。散文作为智者的游戏——张于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2006年2期。《2006重庆评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11月。文学会议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人民需要与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想象,《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7年第2期摘录。《文化批判》与中国新文学的话语革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超越外部与内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转换与互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文学政策与当代文学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摘卡》2007年第4期摘录。中国当代群众写作的文学大众化想象,《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基督教为何能够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文体与政治:革命样板戏的发生,《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文学生产资料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文学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文化批判》与左翼文学的话语生产方式,《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自我”形象的改写与重构—关于郭沫若《创造十年》的删改,《郭沫若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基督教文化:新时期小说的叙述与想象,《神学美学》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2月。小说的轻与重:关于莫怀戚的《和平时代》,《红岩》2007年第4期。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世纪之初读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文学制度取决于社会制度,《南方周末》2007年11月8日。文学史观与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学术界》2008年第4期“论点摘编”。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建构的苏联资源,《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一次文代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当代文学运动的意识形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8年第3卷第1期。汉语新文学史的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码头文化:《白沙码头》里的重庆形象,《红岩》2008年第6期。从灵的文学到灵性文学——中国文学的神性资源问题,《东京文学》2008年第11期;收入《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2月。《有你就有戏》与互动电视剧的意义,《当代电视》2008年第11期。《西部电视》2008年第5期,《长江传播》2008年第4期。驳杂的现代: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批评话语体系,《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学科还是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鲁迅作品中“狗”的话语谱系与国民性隐喻,《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边缘即中心:《甘肃社会科学》的学术追求,《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学会与时代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7日,第11版。重庆姿势:关于红岩文学奖,《红岩·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文化遗址与都市文化建设:以重庆抗战遗址保护为中心,《文化中国》(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09年第4期。“文以载道”观的批判与新文学观念的确立,《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主义”话语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诗学的政治:京派文学的审美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日本经验与中国文学的激进主义,《晋阳学刊》2010年第3期。新史料的发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诉求,《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Issue 2 / 2010 ,Pages: 232-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老舍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老舍与民族文化——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诗人气质与史家风范:陆耀东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鲁迅纪念中的胡风声音(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文学制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8日。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评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7期。传统的潜伏:苏雪林的文笔论和道德观,《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论“美”作为新文学的尺度及其限度,《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抒情作为“主义”与新文学的自我认同,《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作为“无物之阵”的流言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谁有话语权?——《离婚》的反讽意味,《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前进论坛》2011年第9期。多维视野下“十七年”文学的丰富图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修辞还是判断?——文学批评的身份重建,《山花》2011年第10期。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6期。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然而”与《野草》的话语方式,《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渎神的诗性:《受戒》作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在时代的风陵渡口:郭沫若与现代中国的权势转移,《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歉疚与嗟悔:在父子情深的背后——《背影》的心理分析,《名作欣赏》2012年第10期。177.悲悯的诗性:吴佳骏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重庆评论》2012年第4期。 《<呐喊>自序》与鲁迅的“五四”,《文艺争鸣》2013年第1期。179.身份对身体的压抑与认同:《夜》的政治意味与哲理内涵,《名作欣赏》2013年第4期。 冰心散文风格的传统资源,《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81.题材中心论:重庆小说的得与失,《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专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教材《社会人类学讲义》,与王晔合编林耀华教授遗作,鹭江出版社,2003。“体质人类学”、“人类学理论轨迹”,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49年以来的台湾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载与王建民、胡鸿保合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语言学与民族学”,载宋蜀华主编《民族学理论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语言与民族文化”、“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载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7年修订再版。“进化学派”、“博厄斯学派”、“结构人类学派”诸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地理环境与民族教育”、 “民族地区的文化模式与民族教育”,孙若穹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译著《中国文化经典名言》英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张小明:《藏传佛教》,中国画报出版社,(汉英)2004郝瑞:“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民族艺术,1-4/2004,连载。黄树民:“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与滥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3期。郝瑞:“人类学调查的种种困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王庚武:“论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中心”,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高斯明:“论人类学科学的整体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2000。高斯明:“人类学与美国”,《民族译丛》1/1989。李济:《中国人的形成》,与胡鸿保等合译,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光模编《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与王曼萍合译,华夏出版社,1989。学术论文汉语民族一词的语境中性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中国文明结构:少数民族发展与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文明》2010第1期汉族:不断飘移的民族,《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2期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昆明宣言》起草,2009年7月31日通过。“少数民族发展与中国社会和谐”,《中国民族报》,2009“少数民族看奥运,多少祈盼在心中”,《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第6版。“第四代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谐”,《文化产业》,2008年5月,创刊号。“民族文化传统与川北灾区震后重建”,《中国民族》6/2008“社会和谐与民族文化公平传承”,《中国民族报》,2008,4月11日,第6版“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代译序》,商务印书馆,2008“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第11-15页。“重建有神的社区”,《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3日第6-7版“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Putting the Shattered World Together Again,China’s Ethnic Groups, V 02, N2, “人类学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化比较”,《民族艺术》,2003,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新平台”,《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1月21日第12版。“民族学的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B4版。人大报刊复印转。“试论民族学的知识结构与应用领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6/第1-4页。“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Wrestling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Minzu”, in Gyanendra Pandey and Peter Gescheire : The Forging of Nationood, Manohar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New Delhi,India, 2003“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与现代社会的互主性”,《中华读书报》,2002/5/15第17版“在开放中守护传统: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和民族工作”,《世界民族》2001第6期。“‘民族概念’与中国民族研究的可能范式”,载《人文世界》2001年第1卷,第204-19页。“凉山彝族婚改文献的民族学解读”,与胡英姿合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5;另载《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内部)。“我所理解和从事的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3/2001“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林耀华教授祭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2001“林耀华教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中国民族》,1/2001。“中国的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亚洲报告2000》。“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社会学研究》,5/2000。“林耀华教授的学术生涯”,《民族教育研究》,3/2000。“马林诺斯基与中国人类学”,《民族艺术》,3-4/1999(连载)。“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广西民族研究》,2、4/1999(连载)。“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学的中国化”,《满族研究》3/1995。“关于中国多元文化的事实、理解与表述”,马启成等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纪念林耀华教授从教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与人合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1988。“中国民族学的南北特色”,何龚等编《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论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宁夏社会科学》4/1985。会议论文“百年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12-5;日本滋贺县立大学2012-12-8“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语言社区”,2007-11-11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讲课。“从穷则思变到富而好礼:和谐社会的人类学思考”, 2007,10月31日,水利部移民局黄山培训班讲课。“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2006,12,18,北京师范大学“传统社区文化与少数民族公共卫生安全”,2006,7,1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的‘两区’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2005,3,5,中央民族大学“公民、居民、城乡、贫富与族群:凉山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的人类学分析”,2002年12月14-17花莲,台湾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转换”,2002年7月恩施,中国民族学会年会“概念、政治与历史文化-也谈‘民族’一词的用法与译法”,1998年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讨会。“中国统一的维系力量”,1997年6月13日美国Palo Alto高等中学国际活动日讲座。“中西民族概念比较”,1997年2月4日,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1997年3月5日,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讲座。“重建后中国民族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995年5月14日在青年民族学者座谈会发言。“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1995年2月6-9日新德里SEPHIS WORKSHOP论文。“传统中国的社会家族主义与文化天下主义”, 1994年11月25-27日香港科技大学东亚种族认同研讨会论文。承担学术课题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改革前沿探索,乐施会、国家民委(2012)“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文化和谐”,中国-瑞士国际研讨会,(已执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和景观、机制和政策管理需求研究”,民大,2010“世界主要国家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资料收集和比较研究”,国家民委,2010“人类学民族学国际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昆明宣言起草,国家民委,2009“中国民族学导论”,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主要参与人“中国少数民族水电移民补偿安置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2008“贵广高速铁路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世界银行、铁道部2008“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2006,12月,国家民委文宣司,执笔人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调查报告提纲”,3,国家宗教局、执笔人之一。“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内参2003刊登。“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2002“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语言中的缺失”,2002“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 1996“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概念及其含义”,在编写论著《中国各民族百科全书》中方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英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华民族文化》,黄河出版社集团,30万字《东西方文化比较》-教材20万字《民族学/人类学通用教程15讲》-教材20万字《体质人类学》教育部部颁教材,20万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