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南大C刊扩展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ISSN号是1008-7729,该刊目前不是EI期刊。------------------------------------分割线------------------------------------------《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的ISSN号是1007-5321,该刊是EI期刊。该刊目前的收入情况如下:CA 化学文摘(美)(2014)SA 科学文摘(英)(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EI 工程索引(美)(2016)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北京大学主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人文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继承北大优良学术传统,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在重大理论问题上反映北大的声音,在学术探索和创新上体现北大的水平,辟有一系列有创意、有特色的学术专栏。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1.电子出版物编辑平台与工具的研究(横向、1999年)2.数据通信法规管理的研究(教育部、2000年)3.加强网络出版的监管(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4.互联网管理的协调和平衡(国家社科基金、2006)5.公众使用媒体的技术条件现状及对策研究(985工程子课题、2006)6.网络学术出版研究(横向课题、2006)7.传播学本科教育与专业建设研究(校基金课题,2006)8.湖北省数字与网络出版发展规划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2007)9.现代传播与社会信息环境构建与优化(985工程子课题、2007)10.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开发与应用研究(重大横向课题,2009) 1.陈少华 加强电子出版物编辑审稿工作,提高电子出版物质量 中国电子出版,1997年第1期。2.陈少华 Internet网上出版及其技术平台科技与出版,1997年第2期。3.陈少华 Internet网际网与电子出版中国电子出版,1997年第2期。4.陈少华电子出版物的选题策划中国电子出版,1998年第4期。5.陈少华电子出版物制作与出版的合理分工中国出版,1998年第9期。6.田胜立,陈少华等电子出版物概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7.陈少华大学出版对我国电子出版的早期探索大学出版2000年第4期。8.陈少华我国90年代早期电子出版的探索中国出版2000年第8期。9.陈少华电子(网络)出版的发展途径及其分析耕耘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10.陈少华(合著)数据通信法规管理研究报告科研报告,2000年10月。11.陈少华 网络为版权交易提供了什么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年10月12.寇晓伟、陈少华、熊澄宇、刘杰华等加强网络出版的监管见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调研工作小组办公室编: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新闻出版总署调研报告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13.陈少华试论网络出版的基础、地位作用和形态特点见田胜立主编:电子与网络出版探索与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4.陈少华,朱光喜协同工作原理在网络出版中的应用见田胜立主编:电子与网络出版探索与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5.陈少华Research on the Usage and Protection of Copyri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P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Asia-Pacific R Brisbane,Australia,14-17 December 16.陈少华(参编)网络广告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17.陈少华,朱光喜 网络出版传播中的协同问题及其研究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18.陈少华,黄晓薇现行评价机制对网络学术出版的影响与对策出版科学 2005年第6期。19.舒永平、陈少华、鲍立泉互动广告传播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0)网络媒体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新闻前哨2007年第2期)(21)高校网络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的设计(中国有线电视,2007年第1期)22.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23)网络媒介的公共领域(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3期,合著)24.基于电子书与纸书互动的网上出版营销平台及应用(科技与出版,2007年第8期)25.试论网络编辑及其专业化教育(中国编辑2007年第2期)26.信息科学视野下的传播及传播学研究探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第3期)2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分析(出版广角,2008年第12期)28.2008年欧洲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趋势(出版广角,2008年第12期,合著)29.数字网络媒体环境下出版概念及特征探析(见《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一)获奖出版物情况1. 担任责任编辑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担任责任编辑的《计算机科学概论》于1992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3.担任责任编辑的《IBM-PC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4.参与组稿的《计算机常用外部设备》于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5.担任组稿和终审的电子出版物《办公室商业英语》获国家信息忠心1993年至1997年度多媒体光盘评测优秀奖,6.担任责任编辑的《并行分布式程序设计》于1997年荣获湖北省“三优”图书“优秀图书编辑奖”二等奖。7.担任责任编辑、主创人员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中国西部大开发》于2004年获国家电子出版物奖。8.担任责任编辑的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港澳回归》获2000年上海国际电子出版博览会优秀奖。(二)获奖论文情况1.《计算机软件保护难点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于1992年获湖北省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电子出版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软件出版质量极其控制方法初探》于1992年获全国电子出版研究会论文二等奖。 1998年获湖北省优秀编辑称号。2000年被推荐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候选人。从2001年起,连续四年被单位考核为校级优秀。2003年并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2004年担任责任编辑和开发负责人的《中国西部大开发》多媒体获国家电子出版物奖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的,没错。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什么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于1952年始建,坐落于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原名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现名。 该校是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成员。 1952年,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等高校的部分系科组建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建校六十八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9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中国一重、宝武集团、河钢集团、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钢研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36万余册(件)。定期出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