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小芳

只能说明是一个叫"黄振华"的人送了个玩意给叫"右卿"的人,这些名字太普通,无从考证的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那还用说吗? 《参考消息》啊

专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教材《社会人类学讲义》,与王晔合编林耀华教授遗作,鹭江出版社,2003。“体质人类学”、“人类学理论轨迹”,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49年以来的台湾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载与王建民、胡鸿保合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语言学与民族学”,载宋蜀华主编《民族学理论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语言与民族文化”、“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载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7年修订再版。“进化学派”、“博厄斯学派”、“结构人类学派”诸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地理环境与民族教育”、 “民族地区的文化模式与民族教育”,孙若穹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译著《中国文化经典名言》英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张小明:《藏传佛教》,中国画报出版社,(汉英)2004郝瑞:“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民族艺术,1-4/2004,连载。黄树民:“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与滥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3期。郝瑞:“人类学调查的种种困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王庚武:“论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中心”,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高斯明:“论人类学科学的整体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2000。高斯明:“人类学与美国”,《民族译丛》1/1989。李济:《中国人的形成》,与胡鸿保等合译,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光模编《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与王曼萍合译,华夏出版社,1989。学术论文汉语民族一词的语境中性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中国文明结构:少数民族发展与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文明》2010第1期汉族:不断飘移的民族,《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2期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昆明宣言》起草,2009年7月31日通过。“少数民族发展与中国社会和谐”,《中国民族报》,2009“少数民族看奥运,多少祈盼在心中”,《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第6版。“第四代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谐”,《文化产业》,2008年5月,创刊号。“民族文化传统与川北灾区震后重建”,《中国民族》6/2008“社会和谐与民族文化公平传承”,《中国民族报》,2008,4月11日,第6版“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代译序》,商务印书馆,2008“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第11-15页。“重建有神的社区”,《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3日第6-7版“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Putting the Shattered World Together Again,China’s Ethnic Groups, V 02, N2, “人类学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化比较”,《民族艺术》,2003,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新平台”,《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1月21日第12版。“民族学的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B4版。人大报刊复印转。“试论民族学的知识结构与应用领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6/第1-4页。“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Wrestling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Minzu”, in Gyanendra Pandey and Peter Gescheire : The Forging of Nationood, Manohar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New Delhi,India, 2003“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与现代社会的互主性”,《中华读书报》,2002/5/15第17版“在开放中守护传统: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和民族工作”,《世界民族》2001第6期。“‘民族概念’与中国民族研究的可能范式”,载《人文世界》2001年第1卷,第204-19页。“凉山彝族婚改文献的民族学解读”,与胡英姿合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5;另载《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内部)。“我所理解和从事的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3/2001“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林耀华教授祭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2001“林耀华教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中国民族》,1/2001。“中国的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亚洲报告2000》。“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社会学研究》,5/2000。“林耀华教授的学术生涯”,《民族教育研究》,3/2000。“马林诺斯基与中国人类学”,《民族艺术》,3-4/1999(连载)。“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广西民族研究》,2、4/1999(连载)。“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学的中国化”,《满族研究》3/1995。“关于中国多元文化的事实、理解与表述”,马启成等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纪念林耀华教授从教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与人合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1988。“中国民族学的南北特色”,何龚等编《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论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宁夏社会科学》4/1985。会议论文“百年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12-5;日本滋贺县立大学2012-12-8“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语言社区”,2007-11-11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讲课。“从穷则思变到富而好礼:和谐社会的人类学思考”, 2007,10月31日,水利部移民局黄山培训班讲课。“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2006,12,18,北京师范大学“传统社区文化与少数民族公共卫生安全”,2006,7,1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的‘两区’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2005,3,5,中央民族大学“公民、居民、城乡、贫富与族群:凉山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的人类学分析”,2002年12月14-17花莲,台湾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转换”,2002年7月恩施,中国民族学会年会“概念、政治与历史文化-也谈‘民族’一词的用法与译法”,1998年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讨会。“中国统一的维系力量”,1997年6月13日美国Palo Alto高等中学国际活动日讲座。“中西民族概念比较”,1997年2月4日,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1997年3月5日,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讲座。“重建后中国民族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995年5月14日在青年民族学者座谈会发言。“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1995年2月6-9日新德里SEPHIS WORKSHOP论文。“传统中国的社会家族主义与文化天下主义”, 1994年11月25-27日香港科技大学东亚种族认同研讨会论文。承担学术课题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改革前沿探索,乐施会、国家民委(2012)“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文化和谐”,中国-瑞士国际研讨会,(已执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和景观、机制和政策管理需求研究”,民大,2010“世界主要国家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资料收集和比较研究”,国家民委,2010“人类学民族学国际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昆明宣言起草,国家民委,2009“中国民族学导论”,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主要参与人“中国少数民族水电移民补偿安置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2008“贵广高速铁路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世界银行、铁道部2008“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2006,12月,国家民委文宣司,执笔人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调查报告提纲”,3,国家宗教局、执笔人之一。“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内参2003刊登。“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2002“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语言中的缺失”,2002“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 1996“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概念及其含义”,在编写论著《中国各民族百科全书》中方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英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华民族文化》,黄河出版社集团,30万字《东西方文化比较》-教材20万字《民族学/人类学通用教程15讲》-教材20万字《体质人类学》教育部部颁教材,20万字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目录

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法学评论中外法学现代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家政法论坛人民检察河北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环境法律评论比较法研究法学杂志当代法学人民司法法律适用法学论坛以上是2004年公布的法学核心期刊目录。此外,在综合类核心期刊上也经常刊登高水平的法学论文。以下是综合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战线学术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浙江学刊浙江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求是学刊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社会科学辑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杂志求索思想战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国外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齐鲁学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学海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江西社会科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学术界东岳论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南学术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探索学术交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长白学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晋阳学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这些刊物可以直接从邮局订阅,也可以到图书馆查看。

中国法学 法学研究 法学 法学评论 中外法学 现代法学法商研究 法律科学 法学家 政法论坛 人民检察 河北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 政治与法律 环境法律评论 比较法研究 法学杂志当代法学 人民司法 法律适用 法学论坛

有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政法论坛。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进行刊物评价而非具体学术评价的工具。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 期刊 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是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院校最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发表有关数学、物理、计算机、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学术论文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是中央民族大学理科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2021年从中国民族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幺三可以发论文,在中国民族大学学报嘛,这个肯定可以了,只要你是正认真的话,认为这个肯定可以到当地的 本校的校学校发论文

毕竟是2021年的,在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是可以把论文直接发给中央民族大学的

这个一般都是二类期刊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百度百科

专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教材《社会人类学讲义》,与王晔合编林耀华教授遗作,鹭江出版社,2003。“体质人类学”、“人类学理论轨迹”,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49年以来的台湾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载与王建民、胡鸿保合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语言学与民族学”,载宋蜀华主编《民族学理论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语言与民族文化”、“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载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7年修订再版。“进化学派”、“博厄斯学派”、“结构人类学派”诸条,载《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地理环境与民族教育”、 “民族地区的文化模式与民族教育”,孙若穹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译著《中国文化经典名言》英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张小明:《藏传佛教》,中国画报出版社,(汉英)2004郝瑞:“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民族艺术,1-4/2004,连载。黄树民:“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与滥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3期。郝瑞:“人类学调查的种种困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王庚武:“论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中心”,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高斯明:“论人类学科学的整体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2000。高斯明:“人类学与美国”,《民族译丛》1/1989。李济:《中国人的形成》,与胡鸿保等合译,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光模编《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与王曼萍合译,华夏出版社,1989。学术论文汉语民族一词的语境中性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中国文明结构:少数民族发展与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文明》2010第1期汉族:不断飘移的民族,《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2期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昆明宣言》起草,2009年7月31日通过。“少数民族发展与中国社会和谐”,《中国民族报》,2009“少数民族看奥运,多少祈盼在心中”,《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第6版。“第四代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谐”,《文化产业》,2008年5月,创刊号。“民族文化传统与川北灾区震后重建”,《中国民族》6/2008“社会和谐与民族文化公平传承”,《中国民族报》,2008,4月11日,第6版“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代译序》,商务印书馆,2008“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第11-15页。“重建有神的社区”,《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3日第6-7版“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Putting the Shattered World Together Again,China’s Ethnic Groups, V 02, N2, “人类学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化比较”,《民族艺术》,2003,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新平台”,《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1月21日第12版。“民族学的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B4版。人大报刊复印转。“试论民族学的知识结构与应用领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6/第1-4页。“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Wrestling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Minzu”, in Gyanendra Pandey and Peter Gescheire : The Forging of Nationood, Manohar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New Delhi,India, 2003“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与现代社会的互主性”,《中华读书报》,2002/5/15第17版“在开放中守护传统: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和民族工作”,《世界民族》2001第6期。“‘民族概念’与中国民族研究的可能范式”,载《人文世界》2001年第1卷,第204-19页。“凉山彝族婚改文献的民族学解读”,与胡英姿合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5;另载《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内部)。“我所理解和从事的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3/2001“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林耀华教授祭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2001“林耀华教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中国民族》,1/2001。“中国的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亚洲报告2000》。“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社会学研究》,5/2000。“林耀华教授的学术生涯”,《民族教育研究》,3/2000。“马林诺斯基与中国人类学”,《民族艺术》,3-4/1999(连载)。“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广西民族研究》,2、4/1999(连载)。“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学的中国化”,《满族研究》3/1995。“关于中国多元文化的事实、理解与表述”,马启成等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纪念林耀华教授从教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与人合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1988。“中国民族学的南北特色”,何龚等编《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论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宁夏社会科学》4/1985。会议论文“百年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12-5;日本滋贺县立大学2012-12-8“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语言社区”,2007-11-11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讲课。“从穷则思变到富而好礼:和谐社会的人类学思考”, 2007,10月31日,水利部移民局黄山培训班讲课。“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2006,12,18,北京师范大学“传统社区文化与少数民族公共卫生安全”,2006,7,1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的‘两区’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2005,3,5,中央民族大学“公民、居民、城乡、贫富与族群:凉山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的人类学分析”,2002年12月14-17花莲,台湾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转换”,2002年7月恩施,中国民族学会年会“概念、政治与历史文化-也谈‘民族’一词的用法与译法”,1998年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讨会。“中国统一的维系力量”,1997年6月13日美国Palo Alto高等中学国际活动日讲座。“中西民族概念比较”,1997年2月4日,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1997年3月5日,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讲座。“重建后中国民族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995年5月14日在青年民族学者座谈会发言。“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1995年2月6-9日新德里SEPHIS WORKSHOP论文。“传统中国的社会家族主义与文化天下主义”, 1994年11月25-27日香港科技大学东亚种族认同研讨会论文。承担学术课题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改革前沿探索,乐施会、国家民委(2012)“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文化和谐”,中国-瑞士国际研讨会,(已执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和景观、机制和政策管理需求研究”,民大,2010“世界主要国家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资料收集和比较研究”,国家民委,2010“人类学民族学国际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昆明宣言起草,国家民委,2009“中国民族学导论”,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主要参与人“中国少数民族水电移民补偿安置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2008“贵广高速铁路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世界银行、铁道部2008“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2006,12月,国家民委文宣司,执笔人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调查报告提纲”,3,国家宗教局、执笔人之一。“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内参2003刊登。“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2002“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语言中的缺失”,2002“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 1996“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概念及其含义”,在编写论著《中国各民族百科全书》中方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英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华民族文化》,黄河出版社集团,30万字《东西方文化比较》-教材20万字《民族学/人类学通用教程15讲》-教材20万字《体质人类学》教育部部颁教材,20万字

呵呵!是滴

5-6:国家新闻出版署“总编业务培训班”,进修1994-1995:美国加州伯克力大学人类学系,进修教育人类学博士课程1993-1998: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育人类学在职博士候选人,博士1993-1994: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国家教委出国人员培训部,英语培训1988-1989:中央民族大学外语系托福英语班,结业1991-1992: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访问学者1985-1987: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硕士1983-1984:中央民族学院高级英语培训班学习,结业1978-198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学士 中央民族大学1999至今: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开设课程: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与研究方法、国外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双语教育、社会科学与教育人类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教育学、专业外语等1992-1999: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开设课程:西方教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国外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双语教育、中外教育史、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专业外语等培训班授课:共四届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岗前教育学、心理学培训班;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处级干部硕士研究生课程班1987-1992: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讲师开设课程:教育原理、教学论、教育管理学、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哲学、终身教育、民族教育学、双语教育等培训班授课:共三届全国教育局长、学校校长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1982-1987: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教研室,助教开设课程:教育学原理、教学论、教育管理学、心理学、德育原理、普通心理学、教育评价等培训班授课:新疆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地区、市、县、民委教育系统干部、民委干部参加的研究班 《乡土知识与文化传承——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论文集》,主编,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Special Issu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s Society,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Guest Editor: Teng Xing with Rebecca CLOTHEY, Volume 7-2, 《经济文化类型与校本课程建构》,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乡土教材应用调查研究》,主编,民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应用研究———在学校教育和扫盲教育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主编,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书斋与田野:滕星教育人类学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与实践》,主编,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教育的人类学视野——中国民族教育的田野个案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主编,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族群、文化与教育》,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西部开发与教育博士论坛》,主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民族教育学通论》,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民族教育50年》,执行主编,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文化变迁中的中国凉山彝族双语社会与双语教育》,著,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实地考察报告1998年3月《学校教育评价》(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合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民族社会学》,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民族教育经济学》,主编,《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民族经济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教育大辞典·民族教育分册》,编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1世纪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世界教育史大事记》国家教委审定高校文科教学参考书,主编,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副主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社会科学大辞典》,教育学科编委,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中外教育名人辞典》,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文化学辞典》,编委,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手册》,合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0世纪文库》,教育学科编委,华夏出版社,1985年-1991年版 白英/问,滕星/答:《 民族文化传承与双语教育发展》,思想战线,2015年第2期。 虎技能,滕星:《 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结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周兰芳,滕星:《英国牛津民族志会议的历史演进与经验总结》,民族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彭亚华、滕星:《美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的重心变化与发展》,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巴战龙、海路、陈学金/问,滕星/答:《中国教育人类学新进展——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六十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全球化时代“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与陈学金合撰)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几个根本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与陈学金合撰) 《语言规划与双语教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与海路合撰)《壮汉双语教育的问题及转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grat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ng xing, P163-168, Special Issu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s Society,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Guest Editor: Teng Xing with Rebecca CLOTHEY, Volume 7-2, 《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的实地考察与对策研究》,《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与陈学金合撰)《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多元文化教育发展》,《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 第09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新疆双语教育》,《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 第01期《教师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个案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 第06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百年发展历史与文化功能述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05期《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 第04期《田野工作与教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04期《“静寂的课堂”——一项民族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04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 第01期《乡土知识:收藏、研究与开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法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6期《“好学”与“难用”——对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扫盲教育的回顾与反思》,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05月《文化多样性与现代教育——答中央电视台记者白英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文化差异与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高师院校角色定位的思考》,《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奥格布(Ogbu)对教育人类学的贡献及影响——教育人类学学者访谈录》,《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对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扫盲教育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第二辑·序言》《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展与问题》《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回顾与思考——教育人类学学者访谈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7期《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自主选择——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访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教育领域中的国家整合与地方性知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中国民族教育》,2007年第5期《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第5期《民族教育: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第一作者,与关凯合作),《中国民族报》2006年11月17日《民族地区教育要让学生“学得好”“用得上”》,第一作者,《中国民族报》,2006年3月24日《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优惠政策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第一作者,与马效义合作),《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第一作者,与巴战龙合作),《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西方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的本土化阐释》,第一作者,《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小康社会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在田野中追寻教育的文化性格》(第一作者,与徐杰舜合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人类学·田野工作·教育研究》(第一作者,与巴战龙合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一个教育人类学家的关怀、经验和信念》,《明日教育论坛》(总第十八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社区变迁与双语、双文化教育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社区变迁及学校双语、双文化教育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综述》,《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综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全球化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徐杰舜、周建新主编: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243页Bilingual society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of the Yi ethnic minority of the Liangshan Yi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China amid cultural change—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analysis, May—June,2002\V35,N3 ,Chinese Education and S《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应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349—351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21世纪我国民族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应作重大调整》,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352—356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568—572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与大学外事工作改革刍议》,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573—577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教育若干关系思考》,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第343—348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召开的“种族文化国家认同对教育的影响”大会论文集,2001年版Objects,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and Method of research in Ethnic Minority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 March-April, 2001\V34, N2, Chinese Education and SThe Idea of Plurality and Unity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China’s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Its Ethnic Minorities, March-Apral,2001\V34,No2 ,Chinese Education and S《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国外教育人类学学科历史与现状》,《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文化变迁的中国凉山彝族双语社会与双语教育──历史现状问题与思考》,《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新疆和田维吾尔族维汉双语教育考察报告》,《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跨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儿童人格研究》《海峡两岸儿童人格教育研讨会论文集》,《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面向21世纪的市场经济与少数民族教育》(与苏红合作),《教育科学》1998年第1期《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试论民族学校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与张俊豪合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试论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一作者,与张俊豪合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与苏红合作),《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少数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与历史沿革》(与哈经雄合作),《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与方法》,《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与辍学问题》(与美籍学者香港大学白杰瑞教授合作),《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论教学评价的规律和原则》,张健主编:《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概览》,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859页《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现象与双语教育》,《中国边政》,118期(1992年),台湾《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与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国边政》,116期(1992年),台湾《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综述》,《民族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我国原始公社制民族与教育》,《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2期《教育评价的规律与原则》,《教育科学》,1989年第1期《将民族教育导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求是》,1989年第1期《对中央民族学院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建议》,耿金声、王锡宏主编:《民族教育改革与探索》,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现代人类应付挑战的必由之路——终生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试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教育》,《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中学应开设公民教育课》,《光明日报》,1988年5月14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改革初步探讨》,《中国农村地区教育整体改革》,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文化背景与教育》,《教育简讯》,1987年第4期《对社会主义教育职能的再认识—兼谈教育培养目标》,《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7年第2期《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价学》,《未来与发展》,1987年第1期《民族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教育科学研究》,1987年第1期《教育评价的历史与发展》,《教育简讯》,1987年第1期《对我院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建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试论我国民族教育》(与张养吾合作),《民族教育》,1986年创刊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探索》《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论文集》,1985年第3期《教育哲学概说》,《百科知识》1984年第12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2期全文转载)《高师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初步设想》,《课程教材教法》,1984年第1期《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与分析》合作,《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1982年版 《文化、教育与发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白杰瑞主编,滕星、马效义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理解人类差异——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科普曼、歌德哈特著,滕星、朱姝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全球视野:教育领域中的族群、种族与民族性》(西马哈偌等主编,滕星、马效义等译),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国际教学、教师教育百科全书》(米查尔·J·丹金著),合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终身教育导论》(保罗·朗格让著),主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985二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