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古代竖版文字排版格式

发布时间:

古代竖版文字排版格式

诗词竖着写的格式:1、写内容,由右到左 ,由上到下写 ,没有标点符号, 直接往下写, 写完后,另起一列 ,空一格;。2、内容写完后写诗名、作者、落款(用较小的字), 后面空 一格,然后盖章 ,注意图章不要太大 ,章的大小和落款的字差不多。古文的书写方式,一般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书写。汉字是最适合竖行书写的,在竖行书写的方式下,汉字写起来流畅连贯,有一气呵成之势,横行书写则容易出现停顿现象,难成气势。因此,既然在网络时代的书写不涉及实质意义上的动笔,所以讲求文字的美感也无可厚非。扩展资料题临安邸诗词: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题临安邸赏析:1、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2、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3、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竖体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作品格式

不一定要沿袭古人,因为古人是用竹简,右手拿笔左手展开竹简,当然是竖着写而且从右向左,现在的时代已经发明了纸,完全不在竹简上写字了,所以不必再沿袭古人的方法,竖着写,写完一列,接着向右在写第二列,才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而古人写完一列,接着向左写第二列,完全是因为书写工具和当时的书写条件决定的,没有必要再和古人一样!

竖着写就是从最右边开始竖写,第二句就在第一句的左边,我不知道你看的时候格式会不会变。直 暖 西 山把 风 湖 外杭 熏 歌 青州 得 舞 山作 游 几 楼汴 人 时 外州 醉 休 楼。 , ? ,

自古以来,中国汉字竖写都是从右到左的。这种格式一直延伸到解放后。但不知从哪时开始,不知不觉地在广告、标语、网络、媒体,甚至于我们的国粹——对联,都兴起了从左到右的写法和读法。我认为,把自已流传了很久的传统丢掉,这样很不好。有个笑话,某地方政府在办公场所附近用竖着写,并且是从左到右的格式写了一条标语:‘’有困难,找政府。‘’年轻人读着觉得没什么,但年长的,习惯了从右到左的读法:‘’找政府,有困难。‘’这意思不是反了吗?对于这个问题,真有点迷惘。

古代竖版文字排版格式题目

古诗都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这样来写的,狮子竖着写的格式,比如题临安邸

回答 竖着写字的正确格式:自上而下,从右往左。 竖体字的格式:第一列空2个格子或居中写标题,第二列开始写正文,可空2格,最后一列落款,也可以印章等。 竖体字的好处:古代毛笔书法手离开纸张,所以书写很顺畅,但是现代钢笔,水笔字如果竖体的话容易被手抹到看不清,所以不容易写好。 竖体字几乎很少出现在简体字中,几乎都是用繁体字书写。 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古时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 提问 如果一首古诗,有标题有题目,那么标题和题目写在左边还是右边 更多4条 

书法中竖着写的格式是:自右向左,从上而下,上头齐平,下头不一定齐尾(可齐可不齐);落款可长可短,视剩余空间而定,但上不可与正文齐平或高出,下不可与正文齐平或低出。印章大小与落款字相仿为妙。

诗词竖着写的格式:1、写内容,由右到左 ,由上到下写 ,没有标点符号, 直接往下写, 写完后,另起一列 ,空一格;。2、内容写完后写诗名、作者、落款(用较小的字), 后面空 一格,然后盖章 ,注意图章不要太大 ,章的大小和落款的字差不多。古文的书写方式,一般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书写。汉字是最适合竖行书写的,在竖行书写的方式下,汉字写起来流畅连贯,有一气呵成之势,横行书写则容易出现停顿现象,难成气势。因此,既然在网络时代的书写不涉及实质意义上的动笔,所以讲求文字的美感也无可厚非。扩展资料题临安邸诗词: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题临安邸赏析:1、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2、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3、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竖体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作品格式

竖排版古诗格式

硬笔书法(竖写)古诗格式如下。第一列写诗名。第二列,写原作者的名。接下来的列每行写一句诗。最后一列要写上自己的落款。

就象这样。。。。

古诗都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这样来写的,狮子竖着写的格式,比如题临安邸

诗词竖着写的格式:1、写内容,由右到左 ,由上到下写 ,没有标点符号, 直接往下写, 写完后,另起一列 ,空一格;。2、内容写完后写诗名、作者、落款(用较小的字), 后面空 一格,然后盖章 ,注意图章不要太大 ,章的大小和落款的字差不多。古文的书写方式,一般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书写。汉字是最适合竖行书写的,在竖行书写的方式下,汉字写起来流畅连贯,有一气呵成之势,横行书写则容易出现停顿现象,难成气势。因此,既然在网络时代的书写不涉及实质意义上的动笔,所以讲求文字的美感也无可厚非。扩展资料题临安邸诗词: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题临安邸赏析:1、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2、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3、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竖体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作品格式

古代文字排版格式

中国古代汉字书写是竖行,这大约和汉字初期的书写材料是木简、竹简,书写工具是毛笔,汉字是方块字等有关。 等到汉代以后纸虽然发明出来,但汉字书写方式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仍然是通行竖写。就是隋唐雕版印刷出现,宋代活字印刷发明后,都仍是竖排竖行。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行”排列方式。 1909年中国已有了用“横行”排版的书,它就是提倡拼音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 1955年1月1日,一元伊始,万象更新。刚刚收到《光明日报》的老订户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熟悉的报纸变了,昨天还是从上到下竖着排列的文字今天竟然一行行横着走了起来。这一来,看报纸的状态全变了,原来是从上到下一边读报一边点头,现在可倒好,这从左到右的排版方式让人看报时整个儿变成了一边读报一边摇头。 也就在这一天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 著名学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人的两眼是横的,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阅读时眼和头部转动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劳,各种数、理、化公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排写也较方便,同时还可提高纸张利用率。 于是编辑们就在一起讨论该怎么做,大家热情很高,却无从下手。这时于友提出不妨按照外国的报纸来改,他曾经学过俄语,当时《光明日报》的地位和前苏联的《消息报》很相似,大家就找来近期所有的《消息报》,仔细研究它的文字排版形式,然后推出了中国第一份文字改版后的报纸——《光明日报》。 而这时,离陈嘉庚先生提出“汉字横书”已经过去4年多了,那是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正式向大会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由左而右横写的提案。 《光明日报》率先实践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级17种报纸已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响应。 字改革内容之一。它包括减省汉字笔画、减少汉字字数两种含义。前者指把笔画繁复的字,变成笔画少的字;后者指一个字原来可能有几种写法,包括正体、俗体、异体等,经过简化后,确定一个为正体,其余均废除。被简化了的汉字称为简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简体字,也就是说,汉字简化工作和简化字,从中国殷商时代就开始了。以后几乎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做了汉字简化工作,都产生过相应的简化字 。如 ,从六国文字到秦统一后的小篆,秦始皇下令的“书同文”,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官方做的汉字简化工作,小篆对六国文字说来,就是规范字、简化字。以后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每一次书体变革,都是一次汉字简化工作。楷书定型以后,还有对楷体字的正体、俗体、讹体的甄别工作。现代汉字简化工作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钱玄同、陆基、黎锦熙等人做了很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同时废止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字总表》所列简化字是通行汉字的正体。

辛亥革命吧?

〖近代:开始横写〗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符号等情况,汉字竖写就显得很不方便了。于是,知识界开始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的竖行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写排列。1892年出版的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开始使用横排,有55篇横刻的汉字与切音字的对照读物。1904年出版的严复写的《英文汉诂》是中国第一本完全横排的书,而且从左起横排,开横排风气之先。接着,1906年出版的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一书,也是全部采用横排,该书“文字自左横读至右”。1909年提倡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就是横排。刘世恩在书中讲解拼音方案,说是“无师自通,兼识汉字”。1915年1月,留美学生组织的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创刊《科学》杂志采用横排,“以便插写算学物理及化学诸方式”。 当时提出左起横排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 汉字没有自右而左书写的字,所有的汉字都是从左边开始书写的,左起横排跟汉字的书写方向正好一致。 科学书籍中的公式都是左起横排的,左起横排跟数理化的公式书写方式一致。 如果中文的文章中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外国人名、地名也都是左起横排的,如果右起竖排,排印和阅读都不方便。 1917年,钱玄同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期上著文指出:“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颇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俯一仰,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易于直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文、西文,一字笔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文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文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他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横排的优点。1919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六期上开了“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专栏,进一步申述左起横排的优点。有人说,如果中文的排印“自右而左,所以写到第二行的时候,手腕就碰到第一行;要是遇到不容易吸墨的纸,都要印到手腕上了”,如果改为自左而右书写,“则可免此病”。有人根据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人体眼球的构造以及阅读时眼球运动的情况,指出眼睛“左右容易看,上下看困难”,因此断定“横读容易,直读困难”。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刊载了他致陈独秀的公开信,对汉字“竖改横”的做法,发表了见解。他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颇,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方,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兴起,汉字改横写终于渐渐为国人所接受。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个时期,很多书刊都采用横排。例如,“创造社”的文艺作品,鲁迅的《两地书》,大部份科学著作和进步的社会科学书籍,还有一些的剧本和诗集,都采用左起横排。但后来由于国粹势力的抬头,指责横排“大逆不道”,是像螃蟹一样横行的“蟹行文字”,直排又卷土重来,甚嚣尘上。横排的推行步履维艰。 〖当代:正式横写〗·1955年1月1日,一元伊始,万象更新。刚刚收到《光明日报》的老订户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熟悉的报纸变了,昨天还是从上到下竖着排列的文字今天竟然一行行横着走了起来。这一来,看报纸的状态全变了,原来是从上到下一边读报一边点头,现在可倒好,这从左到右的排版方式让人看报时整个儿变成了一边读报一边摇头。 ·也就在这一天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4月,曹伯韩发表了《我们主张采用横排的版式》的文章,提倡横排。1952年2月5日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郭沫若提出了中文“必须自左而右地横行”的建议,他说:“就生理现象说,眼睛的视界横看比直看要宽得多。根据实验,眼睛直着向上能看到55度,向下能看到65度,共120度。横看向外能看到90度,向内能看到60度,两眼相加就是300度;除去里面的50度是重复的以外,可看到250度。横的视野比直着宽一倍以上。这样可以知道,文字横行是能减少目力的损耗的。”由于学者们的提倡和政府的支持,横排的推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统计,1954年第三季度,全国出版的书籍共2603种,其中横排1193种,竖排1410种,几乎是平分秋色。1955年元旦,《光明日报》改为横排出版,在《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中说:“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作出决议:“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报纸、杂志、图书的横排。建议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推广公文函件的横排横写”。这样,从1956年1月1日开始,我国的《人民日报》和地方报纸一律改为横排。此后,除了古籍之外,各种出版物都改成了横排。·而这时,离陈嘉庚先生提出“汉字横书”已经过去5年多了,那是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正式向大会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由左而右横写的提案。 ·从竖到横的排列阅读,对中国文字的书写方式是个极大的变革。很多人对此有一种措手不及的难以适应。王润是当年《光明日报》印刷厂的排字工人,他也亲身经历了那一场变革:“作为排字工人,当时特别不习惯由竖排改成横排,那时车间里有20多个年轻人,开始都很不习惯。因为字面方向都是朝着一个的,经常排着排着又排成竖的了,大家彼此对这种情况都心照不宣,发现出错后就会自嘲地笑笑,然后立刻更改,这种情况出现了好几次,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才渐渐适应过来。” ·《光明日报》是当时在知识分子里影响最大的报纸,而偏偏知识分子对文字非常敏感。于是,面对面目一新的《光明日报》,有人欢迎,也有不少人批评。就是记者们也有些不适应,交来的稿子还是习惯竖着写,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辑部特别印刷了一批稿纸,由以前的竖格变成了横格,发给大家使用,从稿纸的变化上强制改变这些记者的习惯。 ·有读者写信到报社反对,呼声最高的是诗人和书法家,因为古诗和书法一向是竖着写的,现在要求改成横的,有些人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写了。有读者在信中说:“看着现在的报纸,感觉就好像把一幅山水画倒着放了,怎么看怎么别扭。” ·于是,有人专门搞了一次专项实验:挑选10名高三优等生,分男女两组,让他们阅读从同一张《中国青年报》上精心选择的抒情短文。结果差距明显:横排版的阅读速度是竖排版的1.345倍。

因为由左往右看东西,是人类已经养成的一种习惯,所以文字的排版1般会这样安排。

古文竖版排版格式要求

这种效果如何?原理很简单,文字转表格,表格再转置,更改表格文字方向,加一下边框线就成这样效果了。文字按照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

可以,你选择页面布局,然后选择文字方向,选择竖版就可以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