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大学生学业报告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大学生学业报告论文3000字

信息时代如何学习是个很大的问题,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学习是所有人的事情,中国有13亿公民就有13亿个学习主体、学习者。每个学习主体都存在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自从有人类就有学习的问题,今天我们提“如何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就是因为我们在信息社会,学习出现了新问题。从前我们有一套很成熟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这套方法和理念在今天不一定合适,所以今天我们来讨论在信息时代,在21世纪我们怎样来学习的问题。 (一) 要讨论学习问题,有几个前提我们先得认识清楚,因为不认识这几个前提只是谈学习谈不清楚,我要先跟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信息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叫信息社会? 第二:当代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 ? 我们都说现在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现在是信息社会,但信息社会究竟有什么跟以前不一样的规律,不一样的特点呢?信息时代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在信息社会之前是什么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农业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非常成熟,农业社会之后人类进入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约50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电脑,那就意味着从那一时刻开始,我们就慢慢地进入了信息社会。 三个社会有三个不同的文明规范,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明规范下,它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不讨论农业社会,我们先讨论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点: 实践对象主要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模具制造,批量生产 几百年的工业社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必须创造出可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条件和生产资料,现在看起来,人类在工业社会发展得很好。 因为工业社会讲究生产的效率,必须大批量的制造出我们所需的东西出来,所以这种生产不能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生产,都必须是统一的批量生产,大批量的制造,这一点在工业社会做得非常好!工业社会就是一个批量生产的社会。我们现代社会的主体还在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这种根深蒂固的长达几百年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我们,不仅是一般的影响,而且很多方面已经深化到我们的思想里,深化到我们的血液里。从判断事物的基本依据到在教育上,学习上,我们都深信不疑,但这里就有个规矩:如果社会不发生一个根本的变化,我们这种思维方式还是有效的,如果社会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后就对我们提出了挑战,那么这就是信息社会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那信息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信息爆炸,信息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互联网构造了“即时通讯”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间模式,形成的汇集知识、智慧和情感的海洋文化。 社会实践的主要对像从改造物质世界变成了提升人的世界。 信息文明发展,不可预测内容增多。 工业社会是个很实在的社会,我们一定要看得见,摸得着、能用、好使、能吃、能穿才判断它有价值,信息不是干这个的,信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而在信息社会它成了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价值,有重大的价值,那么这是跟以前社会不一样的现象。 “即时通讯”就是通讯可以成为一顺间发生的事情,信息传递非常的快,互联网不仅构建了即时通讯,它整个改变了人类的时间模式。 以前的长周期,现在变成了短周期,以前,慢节奏变成了现在的快节奏。 很多事情让我思考决策的时间变得很短,所以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没有“密秘”的时代,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了解到。这就是即时通讯,即时通讯的产生给我们人类带来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凭的是时间,但现在没有时间了,一顺间大家都知道了,怎么办?过去我们可以小部分人先开会,定个调子,再发动群众一层一层的布置。现在来不及开会了,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这对我们过去习惯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带来很大的冲激。而且互联网把全人类的知识、智慧和各地的事件都汇聚起来了变成了一个知识、智慧的海洋,人类所有的创造知识产品向你扑面而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纪。 农业社会也好,工业社会也好,我们的兴奋点就是开采大自然,把大自然所有的东西转变成我们需要的物质产品,这就是社会最根本的任务。但今天好像这个问题有了一些变化,实际上我们观察一下周围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出这个结论,我们现在家庭的开支就是整个的“恩格尔”系数在下降,用于吃、穿、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在下降,当然我们还要买大件,比如我们要买房子,买车。现在越来越提升的是孩子的教育,是学习型家庭的建设。这些东西在我们过去看来不应该花那么多钱!教育怎么能花这么多钱呢?我们得花更多的钱得吃喝呀!得穿衣服呀!现在变了观念变了,这就说明从我们千家万户来看,我们也是把主要的工作从保证温饱转移到提升我们的素质。 另外呢就是社会事件变化,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不像在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我们做事情可以很从容地去做计划,再按计划去做,现在很多事情我们没法做预测,没法做计划。太快!我们过去执行一个计划都是五年计划,叫五年规划!就像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一做就是五年。但现在您在做一个五年规划试试?第二年你就得改,为什么?变化周期缩短了,再做五年计划,早就变了。所以变化的短周期、快节奏给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提出的挑战是最严峻的。大家知道,我们过去学习,教育要教材,过去出一本教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没有十几年,几十年,出不了一本教材。但我们想想出一本教材到学生手里使用的时候,已经过了十几年,那么这十几年里面社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教材里讲的情况还是真实的吗?教材里面的数据还是可靠的吗?教材里的结论还是科学的吗?都不一定。现在人类知识的半衰期(就是有一半要淘汰)只有3、4年,甚至更短。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要进行教育和学习的。这就是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新的变化。谈论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现实出发,否则谈不清楚。 以上是我们对第一个前提有所认识以后,来讨论第二个前提:科学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已经说了社会文明在变,我们又说了现代科学也在变,科学的内涵,科学的精神,科学研究的对像,科学发现的规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教育能不变吗? 传统教育的特点: 追求内容和过程的确定性 追求结果的标准化 追求人的批量生产。 我说的传统教育是指从近代学校产生以来这一段的教育,为什么要这样?很清楚!教育是跟当时这个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社会就得有工业化的教育,工业化的教育是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适宜于工业社会要求的这样一种教育。我们前面讲过:工业时代的生产就模具制造、批量生产,所以工业时代的教育也必须用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就是把人当作物一样来制造,来生产。从流水线这一端输入进入经过这一流水线走出来一个标准件。我们用不着觉得这是一个很不人道的过程,因为那个社会就必须这样,必须这么做,这么做就对了,这么做就完成她自己特有的历史使命。但今天不一样,我们社会的实践对像、目标都变了,教育也要跟着变。具体怎么变,这里简单地讲一下当代教育的几个关键词,也就是说她朝什么方向变的,发生了什么质的变化。 服务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服务业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我们过去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现在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但什么叫服务业呢?我们过去种庄稼、炼钢铁、存不存在服务业呢?不需要服务业。人以外的物质世界不存在服务的问题。谁为谁服务呀?不是为物服务,而是物为人服务,所以一说起服务业就是为人服务的那个产业,对人才需要服务,对物只是一个开发、开采的问题。那么我认为在今天信息社会,我们的教育要产生一个重大的变革是从塑造型的教育变成服务型的教育,教育的主题词是为学习服务。所以现在不存在一个削弱学校功能的问题,学校的功能用不着削弱,但她要改变一个方向:从塑造型变成服务型。 过去我们描述老师的那些话都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或说制造业的痕迹。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都是明显的工业社会的概念。包括什么“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一定要有一桶水”,这都是工业社会的概念。在信息社会都是落后的沉旧的概念。信息社会我们主张的是为学生成长服务。 学习 学习这个关键词是跟教育来比的,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提法,叫做:“教、学、半”几千年来我们人类的学习都是在教育的关照下进行的,或者说在教育和学习的关系上,学习始终处于次要的地位。教育是主要的。但今天学习这个小角色已经成了巨人,这个意义是告诉大家来之不易。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清楚的,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很重要,我一点都不否认教育重要,可是我要说学习的问题比教育更重要。我们过去是不怎么研究学习问题的,起码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以前研究学习的文章很少,近几年才多了一点,但是多到什么程度,把教育摆在什么位置上,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清楚的。我要告诉大家的是:21世纪不是教育的世纪而是学习的世纪。教育是为学习服务的,21世界人类发展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教学。学习有多少人呢?教师很多,教师是个十分庞大的队伍;但是学习的队伍有多少呢?是个人他就是学习者,中国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学习者。什么概念也比不上这个概念大。 个性化 个性化不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班级授课,批量生产。 积极思维 什么叫积极思维,我们在工业时代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养成了个毛病:就是特别爱批评人,我们的老师,我们做教育的,包括我们家长,在批评孩子上我们本事很大,这个本事我们已经掌握的几百年了,就是一代、一代的祖先传给我们的批评人的本事。 为什么在工业时代我们要养成这个本事?跟那个时代还是有关系的。因为工业时代要的是标准化,一旦有了标准我们就很容易做事了,简单到凡是不符合模具的通通都是次品。所以只能保留这样符合模具的,其它的通通砍掉。就是批评、批判的办法把它除掉就完了,就这么简单,这个简单的逻辑是工业社会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本性所决定的。 但是在信息时代,科学是一个开放的探索的世界,科学是加入了人的情感,加入了人文关怀的世界。标准化的科学还在,但更大的空间,更大的领域是需要我们来讨论,它是一个开放的事情,是一个探索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惯用的那种工业时代的消极、批评的办法就不太好使,怎么办呢?在信息社会我们得有一套新的思维方法:就是积极思维。积极思维说通俗一点就是多鼓励、多表扬;少盯着缺点看,多盯着优点,亮点看。这一点也是观念改变的问题,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缺点不说改不了,优点不说跑不了。这是工业社会的老话,但今天我们要改这个话,告诉大家,每个孩子心里面都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另一个是坏孩子。也就是说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看你要什么?而你要什么这个处理的办法跟我们过去的处理办法正好是相反的。过去是:猛说他的缺点,然后把他的优点激出来。把那个坏孩子那个小人扼杀掉,正好做反了。我们要多呼唤好孩子那个名子,淡化那个坏孩子,使其逐渐遗忘掉那个坏孩子。是倒过来的,两个出路,两个办法,一个反应了工业时代的模式;一个反应了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这里有一个教育上的基本原理:皮克马利翁效应(见附录)。就是说你怎么看待你的教育对象,他就会根据你眼光对他的期待去成长。其实孩子本身是开放的,它是什么都有的,现在就看我们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你首先要把他假定成什么?我假定他就是天才,那他就是天才没有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大家不要太实在。工业社会形成的那种实在的文化在严重的束缚我们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二) 信息时代谁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在农业社会,农业问题的专家——老农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工业社会,工业问题的专家——老工人,七级工、八级工是最好的老师。但要问信息时代的问题,我想不出人来,为什么?因为信息社会就那么几十年,专家还没出来呢?七级工、八级工还没有,现在只一级工、二级工和学徒工。信息社会大家都是孩子。在信息社会没有长辈,但有长子,就是最擅于探索和研究信息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那一批人。不仅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找不到老师就麻烦了,因为一说起学习,我们脑中就有个概念:要有老师吧,要有教材吧,教室吧?要有考试的题目,作业吧?如果你还抱着这样的教条来学习的话,你的学习就寸步难行。老师没了,教材没了,谁给你布置试题?自学吧!所以我们今天就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我也得去学习。这就是现实,没有办法。谁也不敢说我就是信息时代的老师,我就能教你信息社会遇到的一切问题,谁也不敢说这话。只有探索者,没有过去时代老师那个概念。所以说信息时代老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都是相对的了,过去的那种绝对的,终身的那种老师真的没有了。所有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 (三) 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1.学会享受学习 我们以前“学海无涯苦做舟”,“苦做舟”怎么是享受学习呢?“苦做舟”是工业社会的逻辑,今天我们要换一种心态来学习,学习没有那悲观,没有那么消极,没有那么可怕!谁不爱享受?谁都爱享受,一想到享受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就很轻松,所以用享受的心态来对待学习。 学会快速学习 在工业社会是精益求精的学习,而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快速的, 粗糙的,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在信息社会不掌握这样一种学习方法真的很难。并不是否认精读,精读的同时要学会快读。什么时候用精读,什么时候用快读?要看阅读的对象,有的对像需要我们精读,下功夫,一年读透一本书;有的时候很多书用不着那么读,一年读十本、二十本、甚至一百本。不一样要看学习的对像,也要看学习的目的,究竟为什么读。在信息社会大量的阅读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信息太多了。 学习既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跳跃的、超前的 学校教育搞出一个体系,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这个体系就为工业化服务来说很有道理,不够!所以说要两条腿走路,两种学习方法并行。 学会“减法”学习法 过去我们接受了一个理念:学习就是不断往脑子里加东西。我们很乐于接受加法的学习,甚至是乘法的学习,今天我要告诉大家在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所以不要太留恋已经得到的东西。不断的清除垃圾,要学会减法的学习,甚至是除法的学习,整个一块你都可以换掉。家里藏书三五年不看的,除了工具书和权威的书外就得放弃。 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 说极端一点儿,互联网上应有尽有,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路径。互联网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汪洋大海,你不上网、不冲浪,那你是落后于时代了!那么现在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担心孩子在网上学了一些不好的东西,陶醉于游戏等,这当然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总体来讲“互联网”利大于弊,大得多,所以还是要鼓励孩子上网。 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我们新课改也是提倡自主的学习,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小就开始培养。我给家长提的建议就是:你把你希望孩子看的东西买下来摆在那儿,不说话让孩子自己去挑,挑上什么是什么,因为孩子的选择肯定是跟他自己的接受能力,跟他的个性特点有关联,那么他挑了就说明这里有他挑的道理,这里他哪天挑过去看了,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自然进行的而不是你强加给他的,强加给他的很难有最佳的效果。孩子做的事情我告诉大家都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在孩子自己的生命、智慧里头,他说不出来,但在他的生命智慧起作用。我们经常是用大人的小道理去束缚孩子生命里的大道理。鼓励孩子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自主的意识。 对孩子是这样,对所有的学习者——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也都是这样!这里我说过我们信息社会没有现成的老师了,我们自己要做我们学习的老师。当全国13亿公民都成为自己学习的老师的时候,学习化的社会就建立起来了;学习型家庭就建立起来了;终身学习就建立起来了,这时候这个世界发展的动力就无比的强大。 附录: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后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这个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在实验中,他们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尔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老师们积极、恰当地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结果发现,当教师期待这些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时,他们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研究者解释说: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教师期待的结果,即这一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相当一批学生不仅没有存款,反而每到月末都要靠借钱度日。虽然这其中有大学生没负担、家庭供给有保障的原因,但不良的消费习惯和没有合理的理财计划也是重要因素。 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有“智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商,在大学时代就应该养成很好的理财习惯,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精打细算,这样对于以后走向社会收益巨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菲尔德对于美国大学生理财规划,提出了专门的“1+1+1”模式: 学会贷款———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大学期间的学杂费、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财务状况较为紧张,不妨去申请助学贷款。因为大学生贷款利率比市场利率优惠,这样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 中国的助学贷款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助学贷款,对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经学校和银行等部门的审批,政府给予贴息贷款;另一种是商业性助学贷款,由家长提出申请,只要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就可获得贷款。 建议:助学贷款手续更简单、操作更方便、利率更优惠,贷款的资金将直接存入到客户的活期储蓄账户或银行卡中,无论期限长短,均只执行一年期贷款利率。贷款到期后,大学生可按照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还款方式。 学会兼职———让“增值”为以后的超前消费埋下伏笔 据美国一份9所州立大学的调查显示,约有56%的大学生有较为稳定的兼职工作,曾经或打算兼职的同学超过了90%。 建议:从经济投资学来说,兼职是一项不需要预付任何资本的纯增值方式,而且几乎没有什幺风险性。找一份合适的校外兼职,会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财务本金。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会投资———为今后的个人理财“投石问路” 如今,美国大学校园里已经涌现出为数不少的学生股民,他们涉足股市并不全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投资市场,为今后步入社会的个人理财积累一定的经验。 建议:大学生投资没必要局限于股票行业,可适当向其它投资方式倾斜;投资可起用小额资金,资金来源可从兼职所得和父母赞助两方面入手;尽管大学生做投资具有一定风险,但作为一种大胆尝试,能为今后的个人理财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对于他们理财意识的扩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时事报告论文3000字

人生八大规划 第一是职业规划,这对年轻人来讲是比较实用,是不是有后续的教育,看看现在的收入水平是不是稳定。跟大家分享一下小小的心得,在香港参加培训的时候,我发现香港人很多人40、50岁仍然持续自己的进修,一个人同时会有好多职业资格,包括40多岁的人都在不停地想,这可能是由于香港那个地方是弹丸之地,压力特别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人生的态度,你是不是去后续进修。第二是子女规划,如果有子女的朋友你要想一想,你们要为子女建立完善的保障计划,有没有对他列一个详尽的教育计划,甚至是列一个储蓄计划。 储蓄有两种方法,第一是教育储备,教育储备是国家的储备品种,国家规定教育储备金额存进去,它可以免利息税,有一定的金额,五千、一万,使用也有限制,开一个教育储备,这个帐户给孩子开的,免利息税。第二是儿童帐户,现在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儿童帐户的产品,户主是小孩,操作是大人,为帐户有很多增值优惠,比如优惠,定期组织活动,帮助小孩从小有投资或者理财的意识。 第三是房产规划,就是不动产规划,中国居民都比较关心的,很多年轻人在结婚之前会有自己的房产。什么时候买?买多大面积的房产,这是解决你的房产规划。买房子还要考虑目的,是自用还是出租。要根据你的目的来决定你买的多大,如果买的房子太大的话,不利于出租的。 第四是投资规划,这就是很多人理解的狭义的财富管理,可以把你资产分配在股市、债市等。 第五是现金规划,要考虑自己的储蓄习惯,要考虑你心目中可以接受的最低现金余额,比如应急基金,考虑这个,会结合你的保障计划,你的年龄,特定的人生目标。因为在中国很多人没有很完善的保障计划,所以他说不知道会怎么样,所以把钱存在银行,要活期、定期两个月,如果保障计划更多的话,现金余额更少一点,中国是相反的,保障计划相对偏低,但是现金余额大家对它要求很高,尤其是老年人,我不知道发生什么,什么都不信,就信银行,存在里面。这样也许流动性很高,相对来说效益偏低。 第六是税收规划,这可能是涉及到你的房产税,你的个人所得税。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你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个企业的所得税。如何在这种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规避你或者说合法的降低你的税务的支出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第七是保障规划,可能是很多投资者也已经关心到的,保障规划很多人会把它理解为保险规划。其实保障规划比保险规划涵盖的范围更广,就是说你要对财产,你的人生或者你家人的财产寿命有一个保障,通常来讲购买财产保险,寿命险、人寿险、意外险等等。 第八是遗产规划,在国外比较流行,中国现在还没有纳遗产税,按照国际惯例一般是累计税率可能是有40%的税率这么高,所以说或外的很多富翁攒了一定的财富之后进行自己的遗产规划,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该自己遗产降到最低。(

经济危机下,在全球经济每况愈下时,中国却逆势而上,因而,中国没有理由不受关注,西方国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发展的动力,更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的中流砥柱,带领世界走出危机,我们中华儿女更需要了解中国,这延续了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能否在我们手中续写,我们未来壮大的障碍和优势到底在哪里? 显然,为什么要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源于我们对自己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因此,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既是为了总结过去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然而,在公众、甚至是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当中,依然存在着很多模糊或者极端的认识,有认为一好百好的;也有只看问题,把现实说得一无是处的。这些看法势必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进而对这个国家的前行发生作用。大萧条时代来临了。这是一个令人无法忘记的历史,这是一段令人想起来就感到战栗的记忆,这是一个随时都有噩梦的时代。一场世纪灾难来临了,直接把整个世界经济带入百年不遇的剧变中。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与伤害程度,几乎已经到了令人谈"危"色变的地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当华尔街刮起的风暴愈演愈烈,席卷全球;当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帝国接连轰然倒下,华尔街人人自危。 人们在奋力自救的同时,也在紧张地搜寻救世主。到底谁是救世主的候选人?美国,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中国的呼声如此之高。中国以在经济危机中独当一面的风范,塑造了大国形象。此时的中国,坐拥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局,世界将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他们盼望,这个已经延续了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能成为抵御风暴的中流砥柱,引领世界走出危机。 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并能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是否真的正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地带?在世界眼中,中国到底制造了什么样的谜团,谁能破译当代中国基因?中国国情的真相是什么?最先进与最落后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中国发展有着怎样的本土化轨迹? 世界和中国都在探寻答案,试图寻找一个可以鸟瞰中国的角度。 以往我们提到国情时,往往说: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但今天,一句话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既是绵长的历史叙事,也是宏大的纪实诗篇。13亿人心中,有13亿个国情的版本。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因为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会从不同的侧面认识中国国情。 学者往往俯瞰中国国情,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站在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全面刻画中国国情。 经济学家樊纲: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体制转轨国家,它面临着两套问题:在发展中,贫穷落后,低收入人群占全部人口的80%,所有不发达国家的问题全都有,如国有企业,行政手段管制,计划经济,腐败,法制不健全等。其中,贫富差距背后最重要的一个是腐败问题,另一个是农业社会转型问题。 和别的国家比,我们国情非常独特。中国的任何成就除以13亿,成就是很小;问题乘以13忆,问题是很大的。 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光宇:人口多底子薄,这是最核心的国情,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定的。比如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重点城市,他的各方面的经济水平指标,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这是第一世界的;第二世界,像江浙一带,大部分的省会城市,较富有的一些,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但差不多;第三个是贫困地区,县级市;第四个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作家梁晓声:中国国情有几个数字是相当重要的,第一个数字就是说中国已经拥有了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第二个数字是说我们现在的人口统计是13亿。 作家张胜友:中国的基本国情,表面上来看,是在改革开放的调解下,社会分层化,多元化。社会在财富拥有的水平上、消费模式上,都阶梯化、阶层化。这是一个竞争性社会必然的一个格局。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基本国情就是,与西方相比,在社会利益上,财富上,受教育水平上,社会遵从方式上,程度上,这个分层结构的模型,跟西方现代化社会相似阶段的模型差异在哪? 中国前驻日外交官唐淳风:我们国家真的很伟大。比方说我们长期引以为自豪的,一谈起来必然跟人家说,我们这20几年,我们这30几年,我们的GDP涨了几倍,我们的财政收入、贸易增长了几倍。从综合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很多的发展,例如人的生命49年是三十几岁到现在06年基本上达到72岁。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国际关系学者时殷弘:中国国情就是,中国是改革开放以来,92年以来,经济发展特别快,世界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中国经济发展,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一系列重大的机会,和一系列重大的新的矛盾。 与学者相比,普通老百姓对国情的阐释多从自己生活的一个切面出发,具体到他们的切实感受。 某超市顾客:希望工程是中国的一项公益活动,目的是通过援助资金、物资,帮助落后地方建校办学,多年以来,援建希望小学近万所,在每100所农村小学中,就有2所是希望小学。在北京郊区延庆县,一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现在刚刚依靠捐赠喝上了牛奶。 某大学学生:大学生就业难是很严峻的中国国情。我们也在很努力地找工作,可是很多人还是找不到工作。我不想一毕业就啃老,但我也不想在校园里躲一辈子。 80后白领:作为一个80后,刚毕业两年,无房无车,正在向自己所向往的中产阶级生活努力的人。我想说一句,大家脑子要清醒,千万不要被人利用。房子买不起,至少我还租的起。车子买不起,至少我还能坐公交。吃不起牛排,至少我还能吃米饭。国家稳定,大家才有钱赚,生活才能有盼头。要是真是乱起来了,像伊拉克,阿富汗那样。生活就更没盼头了。 农民工: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国情。谈谈我自己吧。我们公司的人很好,经常把能卖钱的东西给我,一次有个女孩还给了我一件衣服。每次在我们这里做事,有水喝,有时候还有好烟抽。我最怕的就是生病,哪怕是感冒发烧,最想的就是儿子能考上大学,母亲身体能好起来,最愉快的日子就是吃了饭跑到小卖铺去看电视。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获得空前的财富与发展潜能,空前融入世界,并受到世界的尊重。但我们也空前面对着缺乏经验的空白、矛盾和冲突。不论是变革过程的理性保障、社会安定,还是变革目标期望的新制度创建,都需要认清我们的国情。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经验往往都是片面的,生存地位也是有局部性的。我们需要在各种理性的、情感的以及文化认知基础上,剥茧抽丝,深度剖析中国国情。法国大文豪雨果当年曾经感叹:"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他认为中国是缺少变化的国家。德国大名鼎鼎的黑格尔也这样评价中国:"中国历史本身没有什么发展,因此我们不必再议论该历史的各个细节方面。" 但今天,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征。 20多年前,美国人阿尔文o托夫勒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为我们描述了未来社会的大变革,这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但今天,阿尔文o托夫勒面对中国的巨变,感叹所有的变化超出了他的预测范围。他说: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没有人能够精确地预测未来。主流的预测在不断地变化。 1961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低达-3%,到2008年,即使世界遭遇世纪灾难金融风暴,中国仍保持了9%的高增长率;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4亿人,到1969年已达8亿人,今天我国的人口有13亿多; 150年前,德国人李希霍芬乐观的预言,"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今天,最富足的煤炭,仅供中国百年之用; 自1985年专利制度建立以来,我国专利的申请量以每年20%的速度连续增长; 2000年3月,湖北监利县一位乡长致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当地农民负担如"泰山"。2008年,中国政府对农民进行粮食、良种等补贴已有4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已经2年; 1996至2006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净减少1230万亩耕地; 淮河有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2006年,青海省实行"人退湖进"政策,青海湖的环境发生很大改善,一位老人还发现了绝迹多年的湟鱼,这种鱼十年才长半斤。 胡鞍钢,一位关注中国国情的中国学者,几十年来,他研究中国国情的文章和书籍摞起来,已经比他的个子还要高。他对自己的国家有过这么一段感慨,"年岁越大,所知越多,却对中国国情的复杂性表示了诚挚的尊重、诚实的敬畏。研究国情就如同读一部天书,天天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读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因为中国太大、太复杂,它不仅每年在变化,每天都在变化。" 无论历史身处哪一个低谷,总有高坡出现,而中国就是历史的一个高坡。它以从容不迫的发展态势,为世界做出榜样。当其他国家还在收拾残局时,中国却在享受盛宴。此时的盛宴不是标榜中国有多么繁华和喧嚣,而是彰显中国出色的危机预防力及传递给世界的信心。 2008年12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改变了前几个月一路下滑的颓势。在消费领域,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7年增长6%,2008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达到4%。2008年,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四分之一的经济增长量,而人们期待中国将在2009年贡献一半左右的增长量。 全球经济急转直下,世界经济出现了集体噤声,尤其是对高速增长这样的敏感字更是退避三尺。2008年,中国实现了9%的GDP高速增长,随后在2008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定下了2009年GDP增速保持8%的目标。 这让全世界感到惊诧,全球经济每况愈下,中国却逆势而行,提出实现8%的高速增长,中国提出8%的底气在哪里,这到底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2009年7月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 ,又为全年"保8"增加了几分胜算。 因而,中国没有理由不受关注。 的确,中国的国情是"底子薄",但大量的统计数据向世界再清楚不过地标示着中国的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崛起。 中国的GDP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增加,在"10%"徘徊的惊喜数字,让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大跌眼镜--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黄金、原料药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截止到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我国外贸总额居第三位。2008年,中国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同比增长8%,实现贸易顺差约2955亿美元。美国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就曾这样感慨,"在亚洲没有一个国家,甚至说能够接近中国在25年的时间里面贸易总额翻8倍的收入,不要说打破连接近都无法接近。在二战后,也很难找到一个经济体可以打破中国的经济情况。" 历史上,经过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现如今,这一称号当之无愧地属于中国。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玩具。以世界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店沃尔玛为例,在沃尔玛的6000个供应商中,就有5000个来自中国。 上海港、天津港、营口港、青岛港……,货物吞吐量也在连年破纪录,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的身影,从鞋子、袜子到打火机、皮包。2008年,中国花了8亿美元买外国货,却把5亿美元中国货卖到了世界各地。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5年,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当中国上市公司开市的槌声在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伦敦证交所响起的时候,在国际资本上中国概念已经成为国际投资银行家追捧的对象。百度、锦江之星、如家,中国老百姓日常接触最多的这些网络搜索平台和经济型酒店成为国际买家手中最有未来的成长型企业。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经济实力对比第四次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是19世纪早期英国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早期美国和德国的崛起,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奇迹,第四次就是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其余地区的崛起。 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将在75年后超越美国和欧盟,我对此深信不疑。" 对2006年世界性的杂志SCI和SSCI索引,有9%的文章其题目都与中国有关。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9月,该报用头版头条大幅报道中国经济起飞了,根据是世界银行的报告,并附有一张很大的照片。 全球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一旦涉及中国经济,经常使用的是一些加感叹号、感情色彩比较浓厚的词汇。比如庞然大物、中国虎、新的超级大国、中国旗舰、全球化的帝国……等等: 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美国《新闻周刊》称中国是"亚洲的庞然大物"; 美联社在新闻评论中用"中国虎"来代表中国经济; 《时代网络在线》给中国的称号很吓人,叫"新的超级大国";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刊登于该书封底的简介说,"中国已经醒来,世界正在颤抖……世界用1/4世纪的时间改变了中国,现在中国在改变世界,今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2008年,德国《金融时报》撰文,称德国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受益国。德国必须高度重视这个正在兴起的国家。 无论是哪个称号,尽管是在绘声绘色描写中国的崛起,但无不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甚至还裹挟了"中国威胁论"的火药味。在他们看来,大国崛起都是通过扩张实现的,中国没有扩张的客观条件,但中国在掠夺世界的资源。 在发展中国家,则对中国经济抱有强烈的期待: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孟买市当局要学中国"经营城市",提出要"15年赶超上海";巴西《经济价值报》在一篇长达14页的介绍中国的文章中称中国是"全球化的帝国";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该杂志封面图片是一条红色的龙盘在蓝色的地球上,虎视眈眈地看着整个地球。 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有条不紊的脚步。经济格局混乱,谁将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世界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中国。"中国不是功夫熊猫,非经济救世主。"商务部长陈德铭不想世界为中国镀上"救世主"的光环。但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中国当作"功夫熊猫"。 在很多人看来,以欧美中心的世界格局即将被打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G2"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人们不断用G2来指代美国和中国,G2成为世界新秩序的代名词。的确,中国虽然是新兴国家,但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前进。 渣打集团CEO彼得•桑兹就说:"我认为(中国政府公布的2008年度经济数据)很振奋人心,因为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内需很强,中国经济不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需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因为很明显,目前对增长率贡献较少的部分是出口和投资,我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保持内需持续增长,因为这正是中国渡过这次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而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国的行动很重要。" 在全球化的经济链中,中国这个环节已不是可有可无。人们都清晰地懂得,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将惠及全世界。无论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标签,都传递着这样一个主题--中国越来越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长达5000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独特的、内容丰富多采、历史悠久的文明,没有其他民族可比。"古老的中国神秘而瑰丽,让来自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阿兰•佩雷菲特感慨万千。崛起的中国,又蒙上新的面纱。30年经济的强劲增长,如此深入地改变了中国国情,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经济学里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当现实经济发生变化时,经济学的理论也要随之改变。在西方浩如烟海的经济学理论中,却找不到适合中国经济的理论。所以,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中国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他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时间是1993年。接着,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中国之谜"逐渐成为过渡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主流经济学家的重点课题。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o诺兰借助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同样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有人说,谁能够破解这个谜,谁就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国为世界经济学家带来了伤脑筋的经济反例。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在面对中国的时候,充满了困惑和不解。他们把中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实际上是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发展提出的质疑。 罗纳德麦金农在1993年提出了"中国之谜"时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前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o诺兰则认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是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在全世界的眼中,中国迷雾重重,是一个难以看清的国家,成为经济命题中的悖论。外国经济学家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为什么在一个人均资源贫乏、技术创新几近空白以及产权不完全清晰、市场不完全开放、社会不完全平等、对外不完全开放的制度条件下,中国出人意料地创造了经济奇迹。 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30年间保持每年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而这样的增长速度至今还在继续。按照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中国并不具备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条件,也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所描绘的蓝图进行,反而驶向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之谜"背后,隐藏着中国人创造财富的禀赋;蕴藏着一个古老国家,如何在古老的土地上破茧成蝶,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肩;暗涌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福祉道路。许多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者,他们更多地希望把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移植到中国的实践中去,这大大束缚了西方学者的眼界和理论视野。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中,很难给"中国之谜"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答案。 著名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中国的经济成就之所以超越苏联、东欧,在于中国独特的经济结构。在中国,有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农村,这成为中国劳动力的源泉,在低效率的国有部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没有达到整体经济承受能力的底线之前,通过推行渐进式的变革,大量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以T•Rawski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并不认为劳动力转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事实上,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工业经济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才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 有些经济学家更甚,认为中国根本不是一个谜,完全可以用新古典理论进行诠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就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源于中国的高储蓄、高投资。 不过,很多人并不认为这些经济学家已经破解了中国之谜。 弗里德曼,是最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位经济学家,对中国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诙谐的幽默,"只要能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获得,或者他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基辛格,最关注中国国情的国际政治家。这位代表西方首先打开中国国门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在密切关注着中国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他用了一句西方政治家们的口头禅来判断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太早。"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2006年2月15日,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总量达2257万亿美元。而与此同时,英国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英国GDP的增长率为8%,总量为03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四。 即使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中国仍然实现了9%的GDP高速增长。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这个谜越来越难解。他们绞尽脑汁,希望把中国这个不再沉睡的巨人装在某个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中。但是,不管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由于中国的国情过于神秘与复杂,这些理论往往束手无策。 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因为我们面对的环境,已经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 翻开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左拉的《萌芽》、美国作家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可以看到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法国和美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图景。 工业化人口规模不同。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本土人口只有1千多万人,少于今天的北京和上海。200多年的实践中,只有占世界2%的西方发达国家,跻身工业化的行列。而且,他们的工业化进程也是不一而足的。而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这13亿人口需要在50年时间内步入工业化。 资源环境不同。西方国家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他们的工业化将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状态推向警戒线。因而,西方国家在工业化之后才遇到资源与环境瓶颈。同时,西方不必为工业化所使用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付出过高代价,为成本外化。中国已经丧失了成本外化的机会。中国在工业化之初,就遇到了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由于资源被大量使用,资源的价格与西方国家工业化之初时的价格已是冰火两重天,这意味着中国将付出更多的工业化成本;在环境上,中国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不仅会威胁到中国自身的生存环境,还会威胁全球的资源与环境。 社会环境不同。当时的西方国家靠扩张"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英国可以把罪犯"出口"到澳大利亚,可以把失业者"出口"到非洲。而在那时的美国,贫富差距大于今天的中国几十倍也没什么问题,因为上千万奴隶和无数华工苦力当时都是合法的。西方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多元化,也破坏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生态。 中国不会也不可能以扩张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只能进行合法的经济贸易扩张。相比之下,中国今天面对的国际竞争条件异常苛刻:出口一个苹果到欧洲,都需通过别人制定的几十种技术指标的检查,其中很多指标纯属贸易保护主义。 此一时彼一时,中国的工业化环境与西方的工业化环境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照搬西方经济理论会摔跟头。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我们更不能忘了中国这片热土的特殊性。 很多西方国家按照他们的理论逻辑,规划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的大道。但实践证明,沿着那条逻辑线描绘的走向,并非是一个国家发展强盛的金科玉律。拉美国家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制定的经济政策,使"经济拉美化"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制定发展政策失败的代名词。 2001年,阿根廷这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抢劫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最终迫使阿根廷内阁集体总辞职。阿根廷总统德拉鲁阿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向国会递交辞呈。总统走后,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1320亿美元的债务,高达3%的失业率。 面对连续萧条和债务累累的阿根廷经济,也许很难有人相信这个拉美小国曾经是二战以前的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处在相当于现在日本的地位。而带领拉美走向失败的正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项共识--《华盛顿共识》。

大学生就业论文3000字

没有问题的。这个我完成OK 的哦。

大学生创业论文3000字

创业难啊

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利与弊(一)对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而言,绝大部份并不适合创业。单从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上来看,对大学生就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 一般创业能力主要是指创业者的专长和经验,如市场调查、技术专长、企业管理、识人用人、财务管理、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开发开拓、冒险避险等等。而创业者所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有人概括为“十大素质”,包括:欲望、忍耐、眼界、明势、敏感、人脉、谋略、胆量、豁达、自省。 客观的说,这些能力和素质并非短期培训所能练就的,有些素质甚至就算是培训也很难达到,比如谋略、胆量,比如识人用人等,这些大部分都是需要长时间不断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具备。 (二)对于部分有准备的大学生来说,今天的社会环境对于创业,毫无疑问又是有非常有利的。首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良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都会催生诸多新职业。在新兴的市场中,大学生反而因为没有传统经验主义的束缚,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像IT电子商务、管理咨询、医药科技等这些新兴产业,早已被创业者们列入名单之中。其次,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充分借专业之专。对于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增值产业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机会。IT领域的创业项目前期投入少,适合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学生。学习通信或医药专业的学生,技术上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这些是我国政府重点发展又是全球关注的领域;对于学习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可用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进行创业;当然对于大众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充分利用自身在学校期间所积累的能力优势、人脉资源等,在一些资金需求不大,项目周期不长,人手配备要求不多的项目上开展自己的事业。

沙专业啊 你

其实自己写也挺简单呢,有个叫创业中国的网站上面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信息特别全,给你做参考吧~

大学生毕业论文,3000字

怎样写毕业论文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文学到一些东西!祝愿大家都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 一 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二 毕业论文的规格 :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 博士论文 三 毕业论文 : 是大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运用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独立地探讨或解决本学科某一问题的论文,它是在撰写学年论文取得初步经验后写作的,它的题目应该比学年论文大一点、深一点。其基本标准应该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大致反映作者能否运用大学三四年间所学得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某一基本问题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它的选题一般也不宜过大,内容不太复杂,要求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在六干字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如果写得好,可以作为学士学位的论文。 四 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能够决定毕业论文的价值和效用 选题可以规划文章的方向、角度和规模,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 合适的选题可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能力 五 选题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 ( 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勤于思索,刻意求新 (从观点、题目到材料直至论证方法全是新的 、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课题,从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虽然没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够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 ) 知己知彼,难易适中(要充分估计到自已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考虑到是否有资料或资料来源、题目的难易要适中 、题目的大小要适度 ) 六 选题的具体方法 浏览捕捉法 (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 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 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追溯验证法 (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 ) 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 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 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 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经济学原理 、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 、 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 、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 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