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把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开始于哪个人

发布时间:

把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开始于哪个人

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 文献学应该算是历史类的。考据学、目录学、版本学都是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分支学科。由这些分支学科组成了历史文献学,使它指出从文献中收集史料的门径,鉴别史料、确定其来源、性质、可靠程度与实际价值的方法。所以,虽都是文献,差别还是很大的。 中国文献学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为主的学科,它包括已经出土的文献和一些散存的历史资料主要包括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是研究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传承体系,文学名著和主要文人,旨在理顺文学发展的模式,为研究古代文学做保障。 后人对宋人词集的编纂情况:明末毛晋刻《六十名家词》后,清侯文灿即续刻《十名家词集》 后来秦恩复又续刻《词学丛书》 到了晚清,刻词的风气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又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有《彊村丛书》,陶湘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1931年赵万里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嗣后周泳先继起,辑成《唐宋金元词钩沉》,补诸家丛刻之遗。唐圭璋先生在他们的基础上广为搜罗,辑成《全宋词》。在初编此书的时候,就承精于目录版本之学的王仲闻帮助搜集资料,校订真伪,商讨善本、足本问题。因此当中华书局提议修订此书的时候,先生就推荐王先生负责校订。经过王先生全力以赴的修订,这部重新修订后的《全宋词》终于在1965 年6月重印出版。修订本与旧本相比,面目大不相同,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所采用的词集以善本、足本为主。比如,毛晋刻本卢祖皋《蒲江词》只20余首,《全宋词》根据《彊村丛书》本《蒲江词稿》多出70余首;又如,毛晋刻本程珌《洺水词》40首,《全宋词》根据明嘉靖刻本《洺水集》增补3首;毛晋刻本李之仪《姑溪词》86首,而《全宋词》则据《姑溪集》本增补8首;毛晋刻本刘过《龙洲词》45首,而 《全宋词》根据明沈愚刻本《龙洲词》校毛本,多出34首。又,王鹏运刻本何梦桂《潜斋词》40首,《全宋词》则据明成化刻本《潜斋先生文集》增补7首;江标《宋元名家词》刻本吴儆《竹斋词》 21首,《全宋词》据明刊《吴文肃公文集》增补9首。此外,倘原刻文字有脱讹,是编又据其他善本校订。由于选择底本采用善本、足本,做到择善而从,同时严于考订,因此在好多地方改正了前人沿讹袭谬之处。此外,尚有《宋词纪事》《唐宋词简释》及《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词学论丛》《全宋词简编》《词话丛编》等书出版。

文献学是指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研究生刚开始看文献

博士生传给硕士生的经验,不服不行!(转)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早动手。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 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英文文章写作 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 经常复习。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 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 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 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 找英文高手改。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 translation)的公司,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 文献管理 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 ? < > | 以及 换行符删掉。 每次按照同样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投稿 知而不引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断章取义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3 引而不确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来源不实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盲目自引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写毕业论文 先列提纲 不列提纲,上来就写,是坏习惯。几百字没问题,几千字勉强,几万字就难了。必须列出写作提纲,再充实完善,以保证思路的连贯和字数的均衡。 平时多写 及时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多写文章多投稿。到最后阶段,把这些文字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不要罗列所有数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分量,研究生往往会观测较多的指标。但毕业论文并非数据越多越好。一定要舍弃那些与主旨关系不大的数据。否则,要么显得累赘松散,要么成为破绽。 打印修改 在电脑上直接修改,会遗漏很多错误。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错误,一定要打印出来修改。 让别人指出错误 自己修改,仍然受个人习惯的局限。错误摆在那里,却熟视无睹。让别人给你指出错误吧,不管他与你是不是同一专业。 怎样读文献 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矛盾: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先看两篇综述,搞清过去未来; 再看具体文章,搞清技术方法; 阅读摘要为主,全文只能为辅; 书籍大多没用,别去浪费时间;文献看少没用,少说也要两百。推荐善于利用知网、万方、掌桥科研、维普、scihub昂

读研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不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比如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创新成果等等,这就需要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完成大量的文献阅读,同时也需要开展一系列实验。实际上,对于不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每天长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一种常态,有的实验过程往往会持续数个星期,这期间都需要密切关注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要出现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不少同学也会住在实验室,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当然,读研的过程虽然会比较枯燥,但是读研的过程也有很多乐趣,毕竟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会汇集大量的科研专家,与这些科研专家之间的交流也会让自己受益良多,但是在读研的前期确实会遇到很多挑战,不少同学甚至会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科研任务,这都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只要能够坚持下来,绝大部分同学都会顺利走出来。读研的初期要尽快确立一个自己的主攻方向,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除了要考虑到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导师的主攻方向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研究方向尽量与导师的主攻方向保持一致,这样会有更好的读研体验,也更容易尽快获得科研的成就感。读研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一定要制定好自己的读研计划,尽量把一些可以自己把握的任务往前赶,这样后续的科研过程会相对从容一些,也更容易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对于在课题组当中的研究生来说,还需要平衡好科研任务与课题任务之间的关系。

成为一个up主,开始投稿

首先你先要注册一个b站的账号,通过答题成为会员。然后进入创作中心,下载一个bilibili投稿工具把您需要投稿的视频拖进去,点击编辑,编辑号视频的相关信息,直到视频上传完毕,等待审核通过你的视频就可以在b战上播放了。别人观看你的视频可以给你投硬币、收藏、关注你、你发的视频越多越好看关注你的人就越多。

1、要想成为一名B站UP主,首先就要确定好自己的定位。要做什么内容?目标用户是哪些?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些问题都是要提前规划好的,不清楚的话就去借助专业的平台分析,比如火烧云数据一类的专注B站分析的平台;2、投稿的话直接在B站上传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后期监测数据的话,火烧云数据也能够提供这个功能。

需要条件。必须进行实名认证后,递交投稿材料通过审核后便可以投稿成功。

以苹果6sp、哔哩哔哩版本1为例,操作如下:1、打开哔哩哔哩,点击我的选项。2、在我的页面,点击页面的投稿选项。3、在弹出的小框中,选上一种投稿方式并点击进入(这边以专栏为例)。4、输入相关信息后点击下方的提交申请,即可成功操作。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我国古代文bai献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即du单本的图书、零zhi散的著述,往往容易散失亡佚,而凡是dao编纂或汇刻为一部大书的,则比较容易保存和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是通过汇入、编入丛书和类书等途径保存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史书、方志、笔记、别集、杂著、诗赋。文献出现于文字产生之后,当时,记言记事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有的刻在铜器上,也有的刻在石头上。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籍中主要的胚胎形式,主要有“青铜书”和石头书。在纸出现之前。在纸出现之前,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策、帛书、版牍。纸出现以后,出现了写本纸书与印本纸书。写本纸书的形态主要有三种:(1)卷轴式,东汉至唐通行。(2)经折装(也称梵夹装),即把长卷正反折叠,使之成为方形的书本形式前后用硬纸保护。(3)旋风装,即把长卷折成经折装,再用纸把首末页相连,可以循环翻阅不致失散。印本纸书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出现的一种全新质态的书籍形式。雕版印刷术对于书籍形态的更新说来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发行量,更主要地是极大提高了书籍形态的质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印本纸书形态始于唐代中后期,中经宋代的普及与完善,至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我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最高水准。

文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