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文地理期刊主编复审

发布时间:

人文地理期刊主编复审

不容易的,因为上面的好些稿件是专家学者的论文、成果。审查手续流程比较严格,编委会均为学术界的权威、并且还与国际地理联合会相连。周期,不好说。因为论文研究内容不确定。不过假如你的作品足够好,也没有必要多余担心。

不是。是复审结束,意见已回到编辑部,但是还等待编辑的下一步操作。退稿的话就会标明“建议另投他刊”。编辑考虑审稿意见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审稿人意见返回编辑部后,如果2-3个审稿人意见统一,编辑的结论就好下,如果不统一,编辑就有权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决定不了,可能还要再找审稿人仲裁,这样的审稿时间就会长了许多。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

人文地理期刊主编复审要多久

刊登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学术论文以及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和信息性文章。来稿应框架完整、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理通顺。(1) 文题、作者姓名(一般不超过 6 人)、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和邮编、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对照。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需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民族(汉族可不写)、出生年、职称、学位以及联系人姓名、职称、电话、传真及 E-mail 地址。(2)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中文摘要字数一般在 200~300 字间,内容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研究结果等;英文摘要字数在450~500个单词左右(对中文摘要内容进行扩展),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关键词的个数为 3~5 个。(3)文中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4)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图题、表题应有中英文对照。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5)参考文献格式规范,且不少于15个。(6)稿件具体格式、体例请参考近期出版的《人文地理》期刊,或参考网站稿件修改说明。投稿约定(1)原稿必须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发表的论文。本刊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种重复投稿。一旦发现上述情况,稿件将按退稿处理,作者本人两年内所投稿件将不被受理。(2)以下几种情况的稿件,同等条件下不予接收。①参与学术会议交流的稿件,全文已纳入会议论文集,并有一定传播范围,或在网络数据平台可检索并下载到全文。会议组织者与本刊有事先约定的除外。②从已完成的学位论文中摘编出来的、未加入新数据资料进行深加工的稿件。③已经在博客、论坛等网络媒介上发布的稿件。④对本刊已明确作出退稿处理的稿件,请不要修改后再投本刊。(3)文责自负。对论文有实质贡献者都通过署名或致谢方式表明其贡献且不存在著作权争议;对所引用观点、资料等均已标注清楚,不存在抄袭、剽窃行为;自引情况严重者,一经核实,编辑部将建议作者撤稿;如发生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稿件,本刊将协助权利人追究侵权责任,并保留追究其侵权行为对本刊造成损失的权利。(4)稿件审查结果在三个月内通知作者,在此其间,作者不得将稿件投往他处(投稿一个月后作者可咨询初审结果)。个别稿件可能送审时间较长,如果作者决定改投他刊或退稿,请通知编辑部后,再进行处理。编辑部得到初审、外审意见以及决定录用稿件后,将及时通知作者。(5)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修改周期为15日,即收到编辑部修改意见后15日内修回。如遇特殊情况,须向责任编辑说明;若超过稿件修改时限,并未及时需向编辑部说明情况,作自动撤稿处理。(6)在不伤害稿件本意的情况下,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技术性、文字性修改;如进行实质内容的修改,需要征得作者同意方可进行。(7)论文发表后,版权即属于编辑部所有(具体约定参照网站版权协议)。本刊所刊登论文的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使用。(8)本期刊对拟录用稿件收取版面费,应付作者稿酬将在版面费中扣除,或以样刊形式抵消。

不是。是复审结束,意见已回到编辑部,但是还等待编辑的下一步操作。退稿的话就会标明“建议另投他刊”。编辑考虑审稿意见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审稿人意见返回编辑部后,如果2-3个审稿人意见统一,编辑的结论就好下,如果不统一,编辑就有权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决定不了,可能还要再找审稿人仲裁,这样的审稿时间就会长了许多。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

《人文地理》投稿的审核顺序: 编辑部审核,主编初审,外审,编辑部审核, 主编复审。所需时间约3个月,然后退修或退稿,退修以后可能还要二次退修等等,复审,终审。 编辑复审主要是审查语句是否通顺,字、标点是否正确。图幅配置是否正确。

人文地理外审完显示主编复审

不是。是复审结束,意见已回到编辑部,但是还等待编辑的下一步操作。退稿的话就会标明“建议另投他刊”。编辑考虑审稿意见时间一般会在1周内。审稿人意见返回编辑部后,如果2-3个审稿人意见统一,编辑的结论就好下,如果不统一,编辑就有权做出决定,如果编辑决定不了,可能还要再找审稿人仲裁,这样的审稿时间就会长了许多。应对原稿质量和能否采用,作出最后决定。

人文地理主编初审后编辑部处理

正在进行审核中···

我的已录用,初审---责编复审----编辑部处理(要送出去外审了)------复审(外审)------退修------终审-----------编辑部处理中------------录用中国测试杂志的审稿流程

就是修改格式,错别字什么的,你的文基本上是过了。恭喜你啊。

我的责编复审完以后是复审审查,这是什么意思呀,能录取吗?

地理学报主编终审

刘昌明,出生年月:1934年5月,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水资源研究专家。湖南汩罗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60-1962年赴苏联留学,1981-1982年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地理资源研究所)、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等职;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报主编与国际水文过程杂志编委等职。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重大与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重大咨询项目20余项;发表论著400余篇、本,其中SCI论文100余篇,“H因子”大于20;获国家省部科技奖项14项;已培养研究生120余名,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作为我国自然地理水文水资源方向研究领域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发展了自然地理学科的水文水资源学;在水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环境水文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缺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发展了地理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雨水资源化与“绿水”管理等思想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效率。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经历:9-7 西北大学 大学毕业 中国10-11 莫斯科大学 研究生肄业 苏联9-10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美国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职情况:曾任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1992-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1997-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97-2004年)。现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水文水资源

累计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5篇SSCI:EPB*1、CEUS*2、LUP*1、Cties*1)、7篇EI、《地理学报》5篇、《城市规划》2篇、《城市规划学刊》1篇,多篇SSCI投稿审理中),2007年在该领域出版专著《规划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CEUS(SSCI)、Cities(SSCI)、Annals of GIS、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审稿人,CUPUM和SPSD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及审稿人,国际期刊IRSPSD执行主编。 Long Y, Shen Z, 2014 (expected), Geospatial Analysis for Understanding UrbanForm in Support of Urban Planning for Beiji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 (In English) Long Y, Shen Z, 2013, “Disaggregatingheterogeneous agent attributes and location from aggregated data, small-scalesurveys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Tentative accepted) (SSCI) Long Y, Han H, Lai S-K, Mao Q, 2012, “Urbangrowth boundaries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and artwork” Cities (In press) (SSCI) Long Y, Gu Y, Han H, 2012, “Spatiotemporalheterogeneity of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Evidence fromfive master plans of Beijing”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108 103-111 (SSCI) Long Y, Shen Z, Mao Q, 2012, “Retrievingspatial policy parameters from alternative plans using constrained cellularautomata and regionalized sensitivity analysi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9(3) 586-604 (SSCI) Long Y,Mao Q, Shen Z, 2012, “Urban form,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environmental impact integrated simulation: A multi-agent model” ” in ZhenjiangShe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Spatial Plan: How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 Asian cities?,Springer-Verlag Berlin H Long Y,Shen Z, Mao Q, Du L, 2012, “A challenge to configure form scenarios for urbangrowth simulations reflecting the i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land-usepolicy”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 3- Long Y,Shen Z, 2012, “Reaching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on planned urban formusing constrained CA”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 91- Long Y,Shen Z, Mao Q, 2012, “An urban growth control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the Beijing Metropolis Area”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 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Information Scienc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 285- Long Y, Shen Z, Mao Q, 2011, “An urbancontainment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Beij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5 297-307 (SSCI) Long Y, Shen Z, 2011, “An urban model usingcomplex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 Long-term urban form prediction forBeij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Systems Science 3 159-173 Long Y, Shen Z, Mao Q, Dang A, 2010,“Retrieving individuals’ attributes using aggregated dataset for urbanmicro-simulation: A primary exploration” Proceedingsof Geoinformatics Beijing, China (EI) Long Y, Mao Q, Dang A, 2009, “Beijing urbandevelopment model: Urban growth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 787-794 (EI) Long Y,Zhang Y, “Land use pattern scenario analysis using Planner Agen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gn B: Planning andDesign (Under review) (SSCI) Long Y,Thill J-C, “Combining smart card data, household travel survey and land usepattern for identifying housing-jobs relationships in Beij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Under review) (SSCI) Gu Y,Elizabeth D, Long Y, “The effect of driving restrictions on travel behavior inBeijing” Transport Policy (Underreview) Zhou J,Long Y, “Bus commuters’ jobs-housing balance in Beijing: An exploration usinglarge-scale synthesized smart card data” Journalof Transport Geography (Revision under review) (SSCI) 龙瀛, 张宇, 崔承印, 2012, “利用公交卡刷卡数据分析北京职住关系和通勤交通形态” 地理学报 67(10) 1339-1352 龙瀛, 毛其智, 杨东峰, 王静文, 2011, “城市形态、交通能耗和环境影响集成的多智能体模型” 地理学报 66(8)1033-1044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胡卓伟, 2011, “城市增长控制规划支持系统:方法、开发及应用” 城市规划 35(3) 62-71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2011, “城市系统微观模拟中的个体数据获取新方法” 地理学报 66(3) 416-426 龙瀛, 韩昊英, 谷一桢, 沈振江, 毛其智, 2011,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30(8) 967-977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党安荣, 2010, “基于约束性CA方法的北京城市形态情景分析” 地理学报 65(6) 643-655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2010, “地块方向:表征城市形态的新指标” 规划师 (4) 25-29 龙瀛, 毛其智, 2010, “城市规划支持系统的定义、目标和框架” 清华学报 50(3) 335-337(EI) 龙瀛, 毛其智, 沈振江, 杜立群, 2010,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3(2) 180-212 龙瀛, 韩昊英, 毛其智, 2009, “利用约束性CA制定城市增长边界” 地理学报 64(8)999-1008 龙瀛, 2007, 规划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龙瀛, 何永, 刘欣, 杜立群, 2006, “北京市限建区规划:制定城市扩展的边界” 城市规划 30(12) 20-26(邀请论文,多次被引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