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怎么当期刊审稿人

发布时间:

怎么当期刊审稿人

作为该期刊的审稿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1)在该期刊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12)在所研究的领域里有一定的造诣和创新,并得到认可。3)得到该期刊编辑部的认可并被邀请成为审稿人。

第一次当审稿人怎么审

外审专家:审稿系统提供的作者原稿,系统不允许修改,审稿人对原稿进行修改,先下载原稿保存在本地保存在本地计算机内,进行修改后,批注或修改有关内容,应便于作者、编辑人员领会审稿意见。注意用商榷和与人为善的语气。不强求修改作者的基本学术论点。点击上传“审改稿”,即可保存在审稿系统内。内审专家和编辑:直接打开“稿件内容”进行编辑修改,修改后点击保存,即保存在服务器中(审改稿)。 WORD突出显示修订设置:为了区别审稿人的对文稿的修改,审稿人使用WORD打开“原稿”文档后,应首先对WORD进行设置。方法①:选WORD “工具”菜单—修订—突出显示修订—编辑时突出显示修订(打钩,包括在屏幕上突出显示修订和打印出的文档中突出显示修订)设置插入、删除、修改等显示的颜色和标记(可使用默认设置)后,修改删除内容,均做出相应标记。方法②从工具—自定义—类别选择工具—从命令框中分别将选择突出显示修订、修订、接受修订、拒绝接受修订四个命令拖至工具栏中,设置插入、删除、修改等显示的颜色和标记(可使用默认设置)。 作者如何使用审稿人“审改稿” 为了区别审稿人对作者文稿的修改,审稿人“审改稿”使用WORD “突出显示修订”处理文稿。审稿人对文稿的插入、删除、修改等均做出相应标记。作者接受修订或拒绝修订,可采用以下操作:方法:1选WORD “工具”菜单—修订—突出显示修订—取消屏幕上突出显示修订和打印出的文档中突出显示修订(去掉打钩),则修订标记不再显示(文件仍保留修订记录,如再选择突出显示修订,仍可显示修改标记)。确定是否接受修订:菜单“工具”—修订—启动“接受或拒绝修订”窗口,逐条审核是否接受修订的内容。也可选全部接受修订简化操作。

审稿经验总结:1、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如果对审稿的内容不熟悉的话,先到Pubmed查查相关的文献再开始审稿。2、注意自己的语气要中立和客观,不要用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气去评价文章。3、审稿最好一气呵成,我是在1天里面完成审稿的初步意见,第二天修改了一些语句就submit的;以前我审稿拖拖拉拉,结果有些第一天想好的批评意见第二天就忘了。4、审稿时文章的整体结论和局部结果都要注意看,以我审的文章为例,作者的结果都是ok的,统计方法也是正确的,但是却带有倾向性的得出了一个研究数据并不支持的结论。5、相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我是先看到第一个reviewer的意见的,发现这人认为文章很好,和我的判断差了很远,犹豫了一下是给他complete reject 还是reject with resubmission;但是仔细阅读一下reviewer的意见就发现其意见不太靠谱。因此我还是没有修改自己的意见,坚持直接拒稿;最后编辑部的意见也说明我审稿意见的准确性。

当期刊审稿人有钱吗

国际期刊很多都是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来评估论文的科学性,这就是需要推荐审稿人的主要原因,大多刊物会要求作者推荐3-5位审稿人,对于期刊来说,审稿人的寻找其实并不容易,不少期刊还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延迟出刊,作者如果可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是可以减轻杂志社的压力的,从作者角度来说,推荐的审稿人是与自己有相同研究背景的专业人士,很多可能对作者的研究比较了解,甚至是相识的,很容易对文章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有利于发表。

一般初审很少书费,都是进入专家外审收费的,也就是100元左右,如果没有通过,是不退钱的。

没毛病,投稿之前你就要想清楚这个问题,审稿费和版面费不是一个概念,审稿费是用于支付审稿人的,也就是审稿人的有偿劳动;版面费则是用于之后刊登的费用,所以交了审稿费,结果没中是很正常的事情,丝毫不用感到惊讶。

这篇文章是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说说笔者我的审稿过程。首先得的声明一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科研人员,没有那些大牛人深厚的专业知识,没法一眼就看得出一篇文章的好坏。所以,这里只是一个平凡的审稿人的一点小经验。最开始的时候,收到了associate editor发来的邀请审稿的邮件,让一个星期内答复。读了摘要之后,觉得与我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对文章的内容也比较好奇,于是就答应审稿了。然后就收到了文章的全文,并附有审稿的dead line。有的期刊是3个星期,有的是4个星期,我还没有见过更长的,也许理论类的会更长些。当然,为了表示自己是认真的读文章的,我不会选择第一个星期就交回审稿意见,即使有的文章确实是看得比较快,一般是选择比dead line提前2-3天提交审稿意见。我不清楚别的审稿人人是怎么做的,如果都按我这个做法的话,一篇文章审稿周期2个月以上实在是太正常了。在我看来,审稿的过程就是找麻烦的过程。如果一篇文章你都没有找出毛病,只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文章实在是写得太好了,另一个就是你水平不够。在这种挑刺的前提下,一篇随意的文章很容易给批的一无是处。在读稿之前,我会用几分钟的时间扫视一下文章,了解一下文章的基本状况,比如篇幅、排版是否清爽、有没有章节遗漏、图表标注是否清楚、文字上有没有显眼的错误等等。文章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一篇第一印象很差的文章,会加重审稿人挑毛病的决心。所以在投稿之前,让旁人浏览一下文章是很有用的。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文章已经给修改很多道,但是一些眼皮底下的错误通常容易忽略掉。读文章的时候,我通常都是直奔引言。文章标题跟摘要一般是不会有啥明显的问题的。在引言上,我会花很多时间,也愿意花这些时间。审稿意见的表格里有文章是否创新,有意义的问题,这个答案只能在引用里面找。审稿人是不会帮你去总结这些创新点的,所以在引言里面,要包含这些信息。读引言时,不但要看作者的描述,还要去读一下参考文献。这样才能判断文章的表述是否诚实,不能只看作者的一面之词。所以,对不恰当的文献引用,我会比较恼火。要在审稿意见里面指明。在读引言部分时,还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查查作者的背景以及文章中描述的问题的背景。如果作者的reputation比较高的话,对文章的立意就不会那么怀疑了。所以,新人在这方面上要受比较大的压力。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科研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如果看到作者近几年同方向的文章比较多的话,还得都翻看一下,看是不是有比较多的重叠。看完引言部分,其实心里大概就有了一个判断了。如果文章意义不大,结果还不好,那就倾向于拒稿或者大修。这里还要再看一下工作量。如果工作量大的话,而且杂志要求又不是那么高的话,就倾向于修改;如果杂志影响因子比较高的话,就倾向于拒稿。没办法,不是勤奋就可以成爱因斯坦的。如果高影响因子的杂志,如果工作量也不大的话,那也是倾向于拒稿。文章主体部分的问题主要是逻辑。如果后面的论证跟论点逻辑上没有问题的话,最终结果就决定于引言部分了。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不可能都不出毛病的。总是可以找到一些逻辑问题,或者一些假设是相互矛盾的,或者是用不充分的论据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读文章的时候,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跟着作者的思路是不容易找出问题的。这样,一篇文章基本上就给定性下来了。如果倾向于接收,还要看看文字部分,是否有语法、词汇等表达上的问题。如果倾向拒绝的话,文字部分就不用看了。总结一下,笔者本人的审稿过程:1:看第一感觉。2:看引言。3:看逻辑。4:改语法。5:写审稿意见。

当期刊审稿人有什么好处

1、可以看别人的行文思路如何,以此来提高自身水平。2、可以接触相关领域的学术圈子,退一步讲,到时候跟别人介绍自己时,可以说自己某某期刊的审稿人。

当sci期刊审稿人有什么好处

发表SCI论文除了晋升职称;临床医生在发现新的未知疾病时,可以通过医学论文很直观地展示出来,这也是专家学者在学术交流时一条很便捷的桥梁,载体;不仅能磨练自己的意志也可以加深自己对医学工作的认知;一篇优秀的医学论文可以作为一张名片把作者介绍出去,对作者有一个中肯的评价,就是对医生工作的高度赞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