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评价一篇论文时,首先评价的几个方面包括

发布时间:

评价一篇论文时,首先评价的几个方面包括

你好此类议论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是指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发表评论,或褒贬是非,或判断正误,或甄别优劣等。如: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千多个日子。材料2: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的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读了上面的三则材料,很容易让人看出它们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助人为乐。三则材料都来源于生活,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行为,都有其思想的基础。面对这种情形发表议论,就属于评论型议论文。围绕上述材料,河南的一考生这样写的:助人为乐应从自己做起这样一则调查让我感触很深:在青少年中,当被问及“最欣赏的品质”时,回答是“助人为乐”;而对如何对待他人的麻烦,却有不少回答是“悄悄走开”。要求别人提供帮助,自己却竭力逃避对别人的帮助,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的反思。我认为,帮助别人是应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的义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助人为乐要从自身做起。首先,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具备助人为乐的品质。“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行为古已有之,她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其次,“帮助人”与“被帮助”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帮助别人”这一前提,我们没有资格接受他人的帮助。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再次,“助人为乐”应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综上所述,“助人为乐”是时代的召唤,“帮助人”是“被帮助”的前提。我们应从自身的小事做起,坚决克服“悄悄走开”的错误思想,作一名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好青年!例文开头通过简洁地引用材料,点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奇怪的现象——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不愿意去帮助别人,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通过系统的评论,褒贬的情感很明显,是非曲直不言自明。在我们初中课本上也有两篇评论型议论文的典范作品,那就是吕叔湘先生的《论“基本属实”》和《“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这两篇短论,都是评论报纸用词不当。作者在读报过程中对某种语言现象产生了疑问,就记下来,经过细致地分析这一语言事实,作出了评论。有很强的针对性。写好评论型议论文,我们要注意四个方面:一、选好论题。写评论首先要确立评论的对象和目标。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和矛盾很多,在纷繁的表象中,通过自己敏锐的感觉以及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感受力和思考力,来选取有价值的论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二、以小见大。在写评论时,要学会选材,要能从生活中的大事中选取一个小的突破口,经过分析、开掘,揭示其普遍的、深刻的含义,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角度越小,评论起来越集中,力度和深度就越好,就越能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和高屋建瓴地思考分析,从而写出新意迭出的评论来。三、要有剖析和概括。评论的主要手段是议论,议论则应以剖析和概括为重点。只有剖析才能揭示事物、问题的内部与外部的联系;而概括则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这两者在文章中是相辅相成的。在剖析的过程中,根据对象或问题的实质,要中肯,还要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也要有推心置腹、设身处地的谈心,将议论深入到灵魂的深处。概括则要简洁明快。针对公共汽车上的“老弱病残孕专座”问题,对爱抢占的青年人所做的评论,大声棒喝的评论,则不如推心置腹的谈心来得有效果。四、短小精悍、活泼隽永。评论要写得短小精悍才容易阅读,也便于扩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用心地提炼思想,锤炼语言。在内容上和篇幅上都要精练。形式以灵活多样为主,不要有八股的老面孔,给人一种说教的姿态,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在轻松幽默中,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隽永的文字,从而打动读者才好。望采纳祝你好运

今天这个题目,如果由一个研究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来讲可能更有好处。但是现在来讲这样题目的人太少了,所以我愿意来把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也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现实·理论·证据》,这三个词摆放的位置基本上概括了今天晚上所有要讲的东西。如果你们听完之后明白了我为什么这样摆放三个词的位置,我想你们就听明白我所讲的意思了。我这样安排今天要说的内容:首先简单讲一下关于如何做研究;然后具体讲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穿插一些例子。 一、如何做研究选 题(topic) ▶做研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选题。我们首先要区分选题和问题的差异。经常会有学生来问我怎样做一个研究,我就问他想要研究什么问题?同学就会列出一些关键词,比如教育、农业等等。这些关键词严格说来不是你要研究的问题。关键词只是你研究的话题(topic),距离你研究的具体问题(question)还非常远。走完了topic到question的距离,你才迈出了研究的第一步,可以真正地开始一项研究了。选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你对什么感兴趣。如果对一个问题不感兴趣,你很难做出出色的研究。曾有一个硕士生跟我说,“陆老师,您有很多想法,随便给我一个我来做。”我对他说,我没有办法帮你,在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之前,你是做不好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有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篇文章时有激动的感觉,有时则不会,这就是兴趣的差别。一个人的兴趣与他的积累、阅读和个人经历都有关系。 来的路上王永钦老师跟我讲了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大爱才能有大智慧。”怎么理解这句话?你在做一项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去论证自己的研究是重要的。怎么去论证研究的问题的重要性?就是这个问题的研究能改进人类社会、能为人类带来福利。接着问下去,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那就要看我们能不能超越个人的喜乐、得失去关注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这就是兴趣的来源。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应该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好的研究的起点是好的问题,这是成功的一大半。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人和做学问是一致的。如果你不去关注对社会大众重要的问题,你十有八九做不成出色的学问;如果每天都想着争名夺利,就做不成出色的研究,因为你关注的问题对大多数人不重要。 第二,你要对这个问题有所理解,去选取你觉得重要的方面。数学不能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什么重要取决于你自己的理解。确定研究的方向后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关注更小的方面。比如在涉及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里,如果你觉得土地问题是最关键的,你已经往前走了一步。再接下来,你又认为关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后,怎样使他们失去土地而获得社会保障”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果你从三农问题出发,缩小到土地问题,再缩小到“如何用土地换保障”的时候,你已经从topic过渡到question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特别想说明,中国的很多问题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告诉你的。比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失去土地,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有社会保障体制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中国不可能像西方的圈地运动一样,圈走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往城里赶就不管了。从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文明来讲,都不可能这样做了。这就牵涉到“土地换社会保障”的问题。那么土地如何作价?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力是什么权力?价格制定好后,多少钱是现金支付,多少钱放到社会保障体系里?现成的经济学理论没有告诉我们。美国和西欧在历史上走过这个阶段时,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是社会、政治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去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第三,你关心的问题为什么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上的重要和实践上的重要。最好的研究是两者兼有。我不能排除有些杰出的文章,是在理论上重要而实践上不重要,或者实践上重要但理论上不重要的研究,特别是经济学里那些在方法论上有开创性工作的研究,往往有学术和理论的价值,而没有直接的社会实践意义。 以上三方面,在你做一个研究或写一篇论文时需要一一加以说明。我们很多同学把做研究理解为构建一个数学或计量模型,非常不重视“写”。你把数学的工作完成了,计量工作完成了,我要提醒你,可能你的研究工作只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至多百分之三十。因为你还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重要。 现在的社会科学分工,特别是经济学的分工,是非常非常细的。所以你拿到一百篇文章你可能对九十九篇的内容根本不了解,那么这剩下的九十九篇你看哪些呢?我们在平时看文章时先看摘要,它会告诉你他研究了些什么东西,做出了什么贡献,然后再看引言(introduction),比较详细地回答前面的问题。最后看结论,看这个研究得到什么有创见的内容。最后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理论和实证的模型。如果你的摘要和引言写得不好,别人看到五百字的时候,就不看你的文章了。如果你不重视这些,你的研究可能就产生不了它应该有的社会价值,所以一定要重视,甚至可能需要70%的时间来写引言。

教育论文可分为一般论文和特殊论文两类,两类论文有其不同特征。但两类论文的撰写,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分析(或陈述)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探讨两类论文共同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论文的评价,一般认为有五个评价标准。这五个评价标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们是评价一篇教育论文是否优良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两类论文;解决(或回答)问题;评价标准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常常与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有关,因为值得了论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写好一篇论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 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 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对一般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事件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对观点的论述是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无论何种教育论文,都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说服力;解释或论述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评价一篇论文时首先评价的几个方面包括

今天这个题目,如果由一个研究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来讲可能更有好处。但是现在来讲这样题目的人太少了,所以我愿意来把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也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现实·理论·证据》,这三个词摆放的位置基本上概括了今天晚上所有要讲的东西。如果你们听完之后明白了我为什么这样摆放三个词的位置,我想你们就听明白我所讲的意思了。我这样安排今天要说的内容:首先简单讲一下关于如何做研究;然后具体讲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穿插一些例子。 一、如何做研究选 题(topic) ▶做研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选题。我们首先要区分选题和问题的差异。经常会有学生来问我怎样做一个研究,我就问他想要研究什么问题?同学就会列出一些关键词,比如教育、农业等等。这些关键词严格说来不是你要研究的问题。关键词只是你研究的话题(topic),距离你研究的具体问题(question)还非常远。走完了topic到question的距离,你才迈出了研究的第一步,可以真正地开始一项研究了。选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你对什么感兴趣。如果对一个问题不感兴趣,你很难做出出色的研究。曾有一个硕士生跟我说,“陆老师,您有很多想法,随便给我一个我来做。”我对他说,我没有办法帮你,在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之前,你是做不好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有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篇文章时有激动的感觉,有时则不会,这就是兴趣的差别。一个人的兴趣与他的积累、阅读和个人经历都有关系。 来的路上王永钦老师跟我讲了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大爱才能有大智慧。”怎么理解这句话?你在做一项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去论证自己的研究是重要的。怎么去论证研究的问题的重要性?就是这个问题的研究能改进人类社会、能为人类带来福利。接着问下去,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那就要看我们能不能超越个人的喜乐、得失去关注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这就是兴趣的来源。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应该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好的研究的起点是好的问题,这是成功的一大半。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人和做学问是一致的。如果你不去关注对社会大众重要的问题,你十有八九做不成出色的学问;如果每天都想着争名夺利,就做不成出色的研究,因为你关注的问题对大多数人不重要。 第二,你要对这个问题有所理解,去选取你觉得重要的方面。数学不能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什么重要取决于你自己的理解。确定研究的方向后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关注更小的方面。比如在涉及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里,如果你觉得土地问题是最关键的,你已经往前走了一步。再接下来,你又认为关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后,怎样使他们失去土地而获得社会保障”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果你从三农问题出发,缩小到土地问题,再缩小到“如何用土地换保障”的时候,你已经从topic过渡到question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特别想说明,中国的很多问题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告诉你的。比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失去土地,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有社会保障体制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中国不可能像西方的圈地运动一样,圈走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往城里赶就不管了。从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文明来讲,都不可能这样做了。这就牵涉到“土地换社会保障”的问题。那么土地如何作价?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力是什么权力?价格制定好后,多少钱是现金支付,多少钱放到社会保障体系里?现成的经济学理论没有告诉我们。美国和西欧在历史上走过这个阶段时,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是社会、政治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去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第三,你关心的问题为什么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上的重要和实践上的重要。最好的研究是两者兼有。我不能排除有些杰出的文章,是在理论上重要而实践上不重要,或者实践上重要但理论上不重要的研究,特别是经济学里那些在方法论上有开创性工作的研究,往往有学术和理论的价值,而没有直接的社会实践意义。 以上三方面,在你做一个研究或写一篇论文时需要一一加以说明。我们很多同学把做研究理解为构建一个数学或计量模型,非常不重视“写”。你把数学的工作完成了,计量工作完成了,我要提醒你,可能你的研究工作只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至多百分之三十。因为你还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重要。 现在的社会科学分工,特别是经济学的分工,是非常非常细的。所以你拿到一百篇文章你可能对九十九篇的内容根本不了解,那么这剩下的九十九篇你看哪些呢?我们在平时看文章时先看摘要,它会告诉你他研究了些什么东西,做出了什么贡献,然后再看引言(introduction),比较详细地回答前面的问题。最后看结论,看这个研究得到什么有创见的内容。最后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理论和实证的模型。如果你的摘要和引言写得不好,别人看到五百字的时候,就不看你的文章了。如果你不重视这些,你的研究可能就产生不了它应该有的社会价值,所以一定要重视,甚至可能需要70%的时间来写引言。

评价一篇论文从哪几个方面

今天这个题目,如果由一个研究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来讲可能更有好处。但是现在来讲这样题目的人太少了,所以我愿意来把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也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现实·理论·证据》,这三个词摆放的位置基本上概括了今天晚上所有要讲的东西。如果你们听完之后明白了我为什么这样摆放三个词的位置,我想你们就听明白我所讲的意思了。我这样安排今天要说的内容:首先简单讲一下关于如何做研究;然后具体讲写论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穿插一些例子。 一、如何做研究选 题(topic) ▶做研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选题。我们首先要区分选题和问题的差异。经常会有学生来问我怎样做一个研究,我就问他想要研究什么问题?同学就会列出一些关键词,比如教育、农业等等。这些关键词严格说来不是你要研究的问题。关键词只是你研究的话题(topic),距离你研究的具体问题(question)还非常远。走完了topic到question的距离,你才迈出了研究的第一步,可以真正地开始一项研究了。选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你对什么感兴趣。如果对一个问题不感兴趣,你很难做出出色的研究。曾有一个硕士生跟我说,“陆老师,您有很多想法,随便给我一个我来做。”我对他说,我没有办法帮你,在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之前,你是做不好的。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有的时候你会有这样的体验,看到一篇文章时有激动的感觉,有时则不会,这就是兴趣的差别。一个人的兴趣与他的积累、阅读和个人经历都有关系。 来的路上王永钦老师跟我讲了一句话,我非常赞同:“大爱才能有大智慧。”怎么理解这句话?你在做一项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去论证自己的研究是重要的。怎么去论证研究的问题的重要性?就是这个问题的研究能改进人类社会、能为人类带来福利。接着问下去,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那就要看我们能不能超越个人的喜乐、得失去关注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这就是兴趣的来源。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应该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好的研究的起点是好的问题,这是成功的一大半。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人和做学问是一致的。如果你不去关注对社会大众重要的问题,你十有八九做不成出色的学问;如果每天都想着争名夺利,就做不成出色的研究,因为你关注的问题对大多数人不重要。 第二,你要对这个问题有所理解,去选取你觉得重要的方面。数学不能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什么重要取决于你自己的理解。确定研究的方向后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关注更小的方面。比如在涉及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里,如果你觉得土地问题是最关键的,你已经往前走了一步。再接下来,你又认为关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后,怎样使他们失去土地而获得社会保障”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如果你从三农问题出发,缩小到土地问题,再缩小到“如何用土地换保障”的时候,你已经从topic过渡到question了。 我举这个例子是特别想说明,中国的很多问题是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告诉你的。比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失去土地,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都有社会保障体制的背景下发生的。所以中国不可能像西方的圈地运动一样,圈走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往城里赶就不管了。从国家的现代化和政治文明来讲,都不可能这样做了。这就牵涉到“土地换社会保障”的问题。那么土地如何作价?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力是什么权力?价格制定好后,多少钱是现金支付,多少钱放到社会保障体系里?现成的经济学理论没有告诉我们。美国和西欧在历史上走过这个阶段时,这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是社会、政治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去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第三,你关心的问题为什么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上的重要和实践上的重要。最好的研究是两者兼有。我不能排除有些杰出的文章,是在理论上重要而实践上不重要,或者实践上重要但理论上不重要的研究,特别是经济学里那些在方法论上有开创性工作的研究,往往有学术和理论的价值,而没有直接的社会实践意义。 以上三方面,在你做一个研究或写一篇论文时需要一一加以说明。我们很多同学把做研究理解为构建一个数学或计量模型,非常不重视“写”。你把数学的工作完成了,计量工作完成了,我要提醒你,可能你的研究工作只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至多百分之三十。因为你还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重要。 现在的社会科学分工,特别是经济学的分工,是非常非常细的。所以你拿到一百篇文章你可能对九十九篇的内容根本不了解,那么这剩下的九十九篇你看哪些呢?我们在平时看文章时先看摘要,它会告诉你他研究了些什么东西,做出了什么贡献,然后再看引言(introduction),比较详细地回答前面的问题。最后看结论,看这个研究得到什么有创见的内容。最后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理论和实证的模型。如果你的摘要和引言写得不好,别人看到五百字的时候,就不看你的文章了。如果你不重视这些,你的研究可能就产生不了它应该有的社会价值,所以一定要重视,甚至可能需要70%的时间来写引言。

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们都习惯给文章写点评,有时老师也组织学生对同学的习作进行互动点评。这时,你是否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呢?为此,老师就指导你如何给文章写评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点评文章,主要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语言是否优美,内容是否充实,想象是否丰富,立意是否深刻,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牢记三大文体的一些常见术语      常见的三大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文,我们要看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是否交代清楚,故事情节是否完整,是否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事件与事件的衔接和过渡是否自然,详略是否恰当。广义的记叙文还包括散文和小说,谈到散文,我们就要想到散文的形散而神聚,散文中的排比铺陈,散文的象征等技巧。谈到小说,我们要分析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人物的描写(与记叙文同);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小小说,还要注意其结尾往往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从顺序安排来看,有顺序、倒叙、插叙和平叙。   下面我们来说说议论文,第一要看它的三要素:论点是否鲜明,观点是否正确;论点是开门见山还是在文中或文末;论据用的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还要看它是否新颖,是否贴近时代等选择论据;论证方法多种多样,有立论、驳论和正反论证等。还要看论证结构是否严密等。在议论文中,我们还要看论据是否为论点服务等。   再看说明文。说明文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之分。事物说明文,其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清楚事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性。事理说明文要在文中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发展等。从写作顺序来看,事理说明文是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是时间、空间和程序顺序。   以上就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三大文体的一些信息。要想点评到位,必须了解这些基本信息,记住一些术语,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二、必须了解文章评判的标准      作文评判的标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包括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内容包括题意、中心、内容和感情;表达包括文体、结构、文字和书写;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意。作文的评分标准共12项,每项又包括四个等级。对这12项四个等级的术语,我们必须了然于心。因为这是我们给作文下评语的依据。      三、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点评      点评文章,切忌抛开原文,空洞抽象地说教,那些不着边际的评析是毫无意义的,这是我们给文章写点评的大忌。如2006年黑龙江高考满分作文《“清茶”、“快餐”两相宜》,如果我们将评语写成:“运用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气势宏大,底蕴深厚,是一篇考场优秀习作。”这就是无效点评,因为读者读后根本不清楚文章好在哪里?所以我们还应该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点评。如将评语写成:“这篇考场作文很好地理解了作文题中所给的材料,那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读书方式在变。作者能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话题展开论述,形象地将‘读书’比喻为‘品茶’,生动又贴切,让我们仿佛看到:午后,一杯清茶,一卷泛黄的古书,一个陶醉其中的读者。好不惬意!读书中,人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作者将网上阅读称作‘读网’,来与‘读书’相对应,恰到好处!作者又将‘读网’比作吃‘快餐’,让我们联想到‘麦当劳’里火爆的生意。那里是年轻人的乐园。是的,‘读网’,大部分不就是年轻人吗?营养学家一再呼吁,说它没有什么营养,但你能否认它不能充饥吗?这就是‘读网’。真是够丰富的想象!令人叫绝。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方法,文章气势宏大、底蕴丰富,给人很强的感染力。”这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写点评,使文章的优缺点具体化,给人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意见,使点评显示出其价值来。   总之,我们应该结合原文的具体内容进行点评,使点评言之有文。      四、点评时应有所侧重点      点评文章,万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选择自己要评析的侧重点进行,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样就不能凸现文章的特色。我们或从文章的思想,或从文章的语言表达或从文章的创新角度等入手,选择文章最具特色的亮点进行,使点评能抓住文章的特点,避免避重就轻。   综上所述,掌握了以上四点,我们就可以给文章写点评了。

如何点评他人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1、看标题: 标题如同文章的“彩头”,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欲望,让人产生立睹为快的兴趣;2、看首尾:开头要精简,有新颖性,能瞬间抓住读者眼球。结尾不要太仓促,首尾要圆和,要做主题升华;3、看内容:是否围绕主题展开,内容有没写偏,前后是否连贯;4、从表达方式看: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过于琐碎,重要的细节有没有铺开。我们要把重要的内容详细写,不重要的简单写或一笔带过;5、段落层次是否分明,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自然;6、有无错别字。从侧面体现写作者对于写作认真严谨的态度;7、标点符号是否运用得当。标点符号是文学语言的组成部分,写作者一定要注意正确运用。很多人喜欢“一逗到底”,给人说话不换气的感觉。不同类型文章有各自的特点,点评技巧不一样:1、哲理类文章,贵在新颖与独特。观点要明确,表达清晰有条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能干巴巴讲一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2、散文要“形散神聚”,打开思维扩散,但切记面面俱到,收不住。散文的遣词造句不要过于花哨,朴实无华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3、故事类的文章,要“以小见大”。选材必须是生活中的一件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件。虽是小事但必须蕴含深刻的意义,让人读了有所启发。4、小说类,情节必须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刻画形象生动,具有鲜活感,心理活动描写细致,否则无法吸引人。不存在完美的文章。哪怕大作家的文章都要经过反复修改,更何况我们普通写作者。我们点评他人的文章实质上是在剖析自己。不能只说优点,更要“狠心”点,对别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不“严厉”。学会直言不讳,才能帮助他人快速成长,让自己更快提升。

文献综述的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

文献综述一般都包含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扩展资料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文献综述  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文献综述  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献综述的结论: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在评价科研论文时,首先要评价论文的()

教育论文可分为一般论文和特殊论文两类,两类论文有其不同特征。但两类论文的撰写,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分析(或陈述)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探讨两类论文共同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论文的评价,一般认为有五个评价标准。这五个评价标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们是评价一篇教育论文是否优良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两类论文;解决(或回答)问题;评价标准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常常与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有关,因为值得了论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写好一篇论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 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 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对一般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事件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对观点的论述是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无论何种教育论文,都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说服力;解释或论述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争鸣与探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评估中某些新鲜尝试呢?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A类期刊”的取消不意味着相应的探索和思考也被取消。  “莱顿宣言”纠偏“量化至上”  “莱顿宣言”(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的提出源于2014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公共政策教授Diana Hicks等提出了合理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的七条原则,后来扩充为十条,并于2015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莱顿宣言”的十条原则,简言之,第一,量化评估应当支撑质化的专家评估,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二,衡量绩效应基于机构、团队和个人的科研使命;第三,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相关研究;第四,保持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的公开、透明和简单;第五,允许被评估者验证数据和分析;第六,考虑发表和引用的学科差异;第七,对个人研究的评价应基于其综合作品的质性评价;第八,应避免评估指标的不当的具体性和虚假的精确性;第九,识别认清评价指标对科研系统的影响;第十,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并加以改进。  按笔者的理解,这十大原则可以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  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  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  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  “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  “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  “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旧金山宣言”并不像“莱顿宣言”那样包含相当宽泛的内容,它只是针对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影响因子)而提出的,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及其工作。内容包括总体建议以及对资助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计量指标提供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建议,共计18条。总体建议是:“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计量指标作为替代指标,来评价单个研究论文或学者个体的贡献,或者是作为聘用、晋升、资助等方面的依据。”其他区分对象的建议都是围绕着总建议展开的。  期刊影响因子是20世纪50年代由汤姆森路透公司开发出来的,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帮助图书馆评估和挑选决定订购哪种期刊,但是现在影响因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和贡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含义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可见它只是期刊的评价指标,并非科研工作本身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精确评价的功能,所以不能单凭影响因子就断言论文优劣。“旧金山宣言”倡导的就是评估科研工作要回归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中去,而不是基于刊载的期刊。  “A类期刊”弊大于利  回到开篇的话题。客观地讲,这次学科评估方案在完善科研评价方面积极探索,其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与“莱顿宣言”所倡导的内容是比较契合的。比如在评估方案和相关说明中,提出“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量化指标统计进行客观评价外,还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强化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这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莱顿宣言”提倡的摒弃“唯量化指标论”,采用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  “莱顿宣言”的第三条原则特别提到,要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研究的卓越不等同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一些偏重于本国或者区域性的课题的研究,往往并不被知名的英文期刊所青睐。“只有基于高质量的本地语言期刊的指标才能正确评价和推动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这高度契合了这次评估中强化国内研究论文地位的思想。  但“A类期刊”的取消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无论如何,“A类期刊”的设定其本质依然是“以刊评文”,这是“旧金山宣言”所明确反对的。“以刊定质”,而不是用学术质量本身来评价科学研究,已经日益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质疑、批评和抵制,这个时候又祭出这杆大旗,似有逆向而动之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评价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而不是继续在“看刊物、数数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样只能带来更多的浮躁。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主导此事,其“指挥棒的力量”不会随评估结束而结束,而会长久发挥作用。量化指标的推出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民间”行为,鲜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推动设立。无论是从“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的角度,还是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角度,推出“A类期刊”都是弊大于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