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种植业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种植业的论文

蔬菜创汇商机无限 新一轮农业结构的调整使蔬菜生产面临两种机遇,一是粮改、棉改为蔬菜发展提供了空间,二是加入WTO可极大地推动蔬菜的出口。近几年来,全世界蔬菜年贸易额不断增加,亚、欧、美发达国家对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以日本为例,近20年蔬菜进口逐年递增,1996年已达209.4万吨,其主要原因:一是人们饮食结构改变。目前,经济发达国家都进入了以保健型食品为主的时期,美国和欧洲各国迅速改变饮食结构,由过去以肉食为主转变为以素食为主。据专家预测,21世纪的主要食品,将是绿色食品。二是发达国家蔬菜生产弱化。由于蔬菜品种繁多,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田间作业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致使发达国家种菜的劳力不安心种菜,不少菜田荒芜,蔬菜生产严重弱化。另外,加入WTO后,各国将取消农产品补贴,实行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其结果必将促使各国按比较效益的原则重新安排农业生产,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必将减少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发展一些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益高的作物如稻谷,而让出生产成本高的蔬菜等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我国是世界上蔬菜种类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具有较大的出口潜力。例如去年我国蔬菜出口量是进口量的30多倍,出口金额是进口金额的50多倍,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优势。江苏省出口蔬菜1991年为2.78吨,1995年达到4万吨,1998年提高到14万吨。出口成倍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998年江苏省蔬菜等农副产品年出口约为6亿美元,而其他沿海地区,如福建省、山东省和广东省蔬菜出口规模更大,其创汇总额分别为江苏的2倍、2.5倍和3倍,存在着极大的出口潜力。蔬菜是我国农产品中出口值最大、比较效益最高的产品,在价格方面存在着3个反差:1、进出口价格的反差。据有关资料介绍,1996年,山东莱阳县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1.5亿美元,平均每吨创汇1250美元;当年度日本进口中国的蔬菜达81.81万吨,价值1420亿日元,折每吨价格1509.3美元。而同期泰国出口优质2号大米到岸价每吨仅为325美元,出口蔬菜是进口大米价格的3.85倍至4.65倍。2、内外贸价格的反差。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及中国海关统计,我国出口粮食的价格低于内销价格,而出口蔬菜的价格则大大高于内销价格。如1993年,蔬菜平均每吨出口价折合人民币7800元,是国内市场价的8倍。3、产加销价格的反差。根据江苏海星集团的经营实践,日本的常磐黄瓜在我国国内收购价格为每公斤人民币0.7元,稍经腌制装箱出口价为1.83元,而加工后日本市场销价可高达17元。产加销比为1∶2.6∶24。据山东省农委提供的资料,草莓国内市场价每公斤1.6元,一亩收入2400元,经过加工增值可收入9450元,而出口创汇可收入1950美元。

家乡种植业结构变化的论文快速,原创,网上绝对没有,给你。

关于种植的论文

星星草及其种植     星星草又名星星怪,是生长在草甸草原、盐渍化土壤碱斑周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它的耐盐、耐碱性较强,长3~5个叶的星星草幼苗,在土壤pH值大于10以上、表土含盐量5%以上时,仍能生长良好。具有结实多、采集方便、种子发芽率高及营养价值高的特点。一般当年播种的星星草种子的发芽率在70%以上,未发芽的种子在第2年温度适宜时也可以发芽。星星草的整个生育期为65~80天。如在春天播种,当年即可开花结籽,产籽高峰在2年以后。一般每亩(667平方米)可产籽50千克左右。星星草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矿物质元素,是草食动物很好的饲料。      2 种植星星草对碱化草场的影响      根据多年的实验和推广实践证明,种植星星草在治理改良碱化草场上具有特殊的功能。种植星星草的碱斑土壤,2年后理化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100克表土盐基总量中代换性钠离子,由治理前0毫克下降到5~5毫克;pH值由原来的50下降到25;土壤腐殖质由32%上升到19%。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原来既不能采草,又不能放牧的明碱斑,经改良后,星星草覆盖度可达到90%以上,植株高60~130厘米,每亩产干草100~120千克。原为羊草植被的退化草场,经过星星草治理的碱斑,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羊草又能逐渐地侵入。一般种植星星草5年的碱斑,在管理较好的情况下,羊草可侵入30%~40%,7年可侵入70%。因此,种植星星草是治理碱斑的理想生物方法。      3 种植      星星草的幼苗抗旱能力较弱,而又有喜群生,因此播种时应加大播种量。一般平坦的碱斑地上亩播量为0~0千克,在高低不平有坡度的地方,亩播种量可增加到5~0千克。   星星草的播种方法可分为人工、机械、飞机播种。但不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当地群众的生产力水平、机械力量、接受程度、资金条件等多种因素来确定不同形式的种植方法。   机械种植法是利用拖拉机在选好的碱斑地上进行翻、耙、起垅后,用不带开沟器、输种管和覆土环的播种机,按播种量进行播种,使种子自然地撒落在垅台上。此法出苗齐,长势好,改良效果好,适用于碱斑面积大,有机械力量和资金条件较好的地方。   人工种植法,分为开沟种植法和平撒种植法。开沟种植法用人工或牲畜在碱斑地上开深为15厘米的沟,沟距尽量小,然后将种子播入沟帮、沟底部即可,不用覆土;平撤播种法种植星星草前应用耙子等工具把草地耙好,然后把种子撒在碱斑地表上,再用耙子等工具进行耧耙即可。人工种植法适用于面积小、水浊严重、地面不平、不利于机械作业的地块。   飞机种植法,适用于大面积改良退化的草场。   播种后,四周要挖深沟,并设专人管理,前2年严禁人畜践踏幼苗。管理人员要保证自然降水不流失,以利于保证种子发芽。发现缺苗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育苗移栽或补种,力争抓全苗。      4 小结      利用星星草治理碱化草地,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见效快,是治理碱斑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采用星星草治理碱斑地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和增加腐殖质的作用,促进牧草的生长发育,提高牧草的产草量,也为草食家畜提供了很好的食物。采用星星草治理碱斑地可以依据当地群众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种植方法,可以由小面积到大面积逐渐推行。

关于蔬菜种植的论文

这个比较乱,你可以参考一下的,不会的可以去问一下东莞汇刊文化的1、首先的土地选择:整理一块不会长期潮湿,排水良好的陆地。为了日后灌溉方便,最好也要接近水源或有水管可以到达。 2、选择适合当季的蔬菜3、种植蔬菜所需要的工具4、播种播种 1、 先将土翻好,让土晒晒太阳。 2、 撒下种子前将翻好的土整平,并将太大的土块敲碎,使其土块直径约小於5公分,但也不要太细。 整好的土不要再踩在上头,以保持土壤的疏松、透气。 3、 将种子撒在土让上头,不要太密,以免妨碍日后成长。 4、 撒好种子后,用耙子轻轻的将土拨动,让种子可以被土轻轻的覆盖,也可防止麻雀来啄食种子。 5、 浇水 栽种

苏北规模化种植大棚蔬菜技改对策苏生平 陈宝宽 许鹏 马红芳近年来 随着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的不断深入各地大棚蔬菜规模化种植纷纷涌现 以苏北沿海地区为例 仅 年就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高效园艺种植场 由于有政府引导 多数经营主体运转良好 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具体概括如下出现的问题技术准备不到位近两年来 各地政府出台措施 加上农业部门艰苦努力 以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的高效园艺种植场先后拔地而起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尽管上马很快 然而专业性的技术培训大多没有到位 又由于激励机制发挥的巨大作用 投资主体出现了大量的非农人员 不少地方出现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支撑真空设施构建不太合理主要设施是竹棚 小拱棚 棚膜选择不对路 保温防冻能力较差 抗风抗雪能力较弱 土地利用率较低 一般只有 左右 难以实现早熟高产 生产效能难以保证良种良法不匹配由于新开辟的园艺场大多在从未种植过蔬菜的传统农业区 这些地方技术物资服务不配套 少数经营主体任由不法经营商贩配送生产用种 个别地方难免出现假劣种子充斥生产的现象 更多的种植业主在种子选择上舍不得投入 不懂得良种的重要性或多或少存在着盲目用种的现象种植技术不规范一般不注重病虫害发生情况监测 不注重病虫害预防 有的病虫害发生初期不能够识别 防治技术不对路 病虫害往往越治越多 有的也只是重蹈老菜园的覆辙肥水运筹不科学规模化经营业主 为节约用工 大多施用大量的鸡灰肥作底肥 之后又用过量的化肥以水冲施促长这些鸡灰肥一般含盐量较多 大致在 而沿海地区成土母质皆为滨海盐碱土 有的地方刚脱盐不久 有的还未完全脱盐 尤其是多数规模经营西瓜的业主 打一枪换一地方 走到哪里污染到哪里 不仅造成肥料的浪费 而且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更严重的是过量的肥料随水流入沟塘渗入土下 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农业本是露天工厂 受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影响很大 高效规模经营项目尤其如此 而大多业主原由第二 三产业转入本行 或者原来从事小规模经营 多没有应对暴雨 寒流等自然灾害的经验 一旦有险往往束手无策 或者病急乱投医 以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般没有抗灾预案苏北规模化种植大棚蔬菜持续高效栽培对策主动提供技术支持首先相关农技服务部门应尽快组织规模化经营高效农业项目的业主进行入门培训 与此同时 结合科技入户工程 主动派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到相关农业园区进行跟踪服务 确保物技服务不脱节 其间需要提醒的是规模经营业主也要主动寻求可靠的技术支撑 从而保证规模经营项目正常进行构建高效能栽培设施一是选购标准钢架大棚取代竹架大棚 做到改苏生平 江苏东台市蔬菜研究所 东台市东亭南路 号电话陈宝宽 东台市蔬菜研究所许鹏 东台华盛种苗公司马红芳 东台镇水务站收稿日期栽培技术窄棚平顶为宽棚高肩 为实施棚内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二是改多层塑料薄膜覆盖为 保温被 消雾无滴膜 遮阳网 组合材料覆盖 三是改单独自然采光为自然采光与 高光效灯具补光相结合 以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新成果提高大棚生产效能普及工厂化育苗一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农业项目财政支持力度 尽快建设一批种苗培育中心 取代一家一户常规育苗 二要建立健全新的种质资源试验示范基地 为正确引进推广优质种苗提供帮助 三要规范种苗生产技术标准 千方百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种苗培育技术人才 四要打造一批种苗服务品牌 为规模化经营高效农业项目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大力推广先进的适用大棚机械当前 从国际国内设施栽培发展趋势来看 提升规模经营生产效率的关键还是机械化 但由于国外先进技术多高耗能高成本 大多业者用不起 国内一些技术又多不够成熟 因此大面积大棚机械并未得到普及 眼下应当优先引进推广应用的有卷膜机械及滑轮通风机械 大棚微滴灌设备大棚耕整机具 施肥机械 棚内消毒及施药机械 补光灯具 运输 收割 嫁接 洗涤机械等科学运筹肥水主要注意 点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这是规模经营园区科学运筹肥水的最基本的原则 也是解决产量低而不稳的关键 合理使用底肥 寿光的经验表明 蔬菜要取得高产使用底肥是前提 但底肥的运筹一要考虑对环境是否友好 二要考虑投入产出是否划算 建议一是大量使用大宗作物秸秆充当底肥 可保百利而无一害 二是选择如田粮牌等经过消毒处理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作底肥 但量应控制在 以内 三是有选择地使用高效低污染的农家肥 如发酵过的牛粪 猪粪 羊粪以及经过简单除砂脱盐发酵处理的鸡粪 量应控制在以内 结合微滴灌推广使用冲施肥 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适当随水追施冲施肥既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 又节约水资源用工和避免肥料浪费 控制使用激素微肥 激素微肥正确使用有促进蔬菜生长的功效 但使用不当 一是对作物生长易造成伤害 二是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有的使用过多还可能对人畜有害 总之棚室内气温低时使用浓度取高限 棚室内气温高时取低限 如含多效唑等一些激素微肥类不得随意乱用 喷到土壤会影响下茬蔬菜出苗发根综合防治病虫草害规模经营农场防治病虫草害最有效的法宝之一是选用抗病虫草的品种 其二是以清洁田园为主的农业防治 包括选择合适的间套种组合 合理密植 科学运筹肥水 有些病害往往就是过多浇水造成的 灵活调控棚室内温湿度等 如霜霉病高发季节可采取高温闷棚杀死病菌等 其三是采取积极有效的化学防治 设施栽培病虫害控制关键在于预防 因此 一要把握好种前棚室及土壤消毒关 在春提前蔬菜收后间隙 利用夏季高温采取太阳能 秸秆发酵农膜封闭蒸气消毒办法 或用廉价的福尔马林 硫磺粉或敌敌畏 多菌灵等杜绝病虫侵染循环二要在防治适期抓好对症用药关 如害虫初孵至龄期 病害的孢子萌发期等 三要稳妥慎用除草剂 烟雾剂 这类农药使用得当可节省大量人力和成本 但使用不当往往造成药害 尤其是除草剂对今后数茬甚至数年作物都有影响 应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 四要合理用药 防止单用烂用产生抗药性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四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如夏秋病虫害多发季节可采用防虫网 杀虫灯 糖浆盆诱杀等方法防治 其五注意生产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如保护好绿化 杜绝就地倾倒垃圾 对采收形成的蔬菜秸秆老根等垃圾也应采取就地集中深埋 或送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处理 与此同时 适当安排种植玉米 水稻等作物以拔除富余氮肥 土壤次生盐分及土传线虫等病虫草害实施蔬菜生产标准化主要抓好四件事 即 一积极组织实施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 二建立健全以无公害产品产销一体化为中心的生产技术体系 三尽快建立劳动管理定额标准 四立足高起点 创建企业产品品牌主动预防灾害首先要制订企业防止自然灾害预案 做到一旦灾害发生 可沉着应变 忙而不乱 其二 要站在防灾减灾的角度正确选用设施栽培的材料 切不可为争蝇头小利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其三 千方百计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做到旱能防涝能排雨止田干 其四要合理安排种植订单 适当安排种植布局 既要避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又要尽量争取最大种植效益

农业种植毕业论文

我肯定可以农村好的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是普通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这一问题关注的目的在于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之所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而不衰,可持续。近代工业文明以前是为农业文明。KING称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为可持续农业。探讨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天人关系。从中得到启示。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1]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故《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之者,人也”。其中天和地是大自然的代表,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环境,人和稼生于天地之间,天人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过其中加入了稼的因素,稼同时具有自然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人按照需要与可能选择和种植作物。传统农业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过去在研究农业史时,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对于环境的改造,过份地强调人及其技术的作用,而技术又过分地强调土壤耕作技术。原始农业中刀耕农业和耜耕农业阶段的划分;传统农业中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南方水田技术体系的形成等,都是主要以土壤耕作技术为依据来划分的。现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重新用审视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甚至有学者重新祭起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旗,[2]受此影响农业史研究中,一些学者过多地把目光指向环境及其变迁对于农业的影响,指向农业对于环境的破坏,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保护[3]与改造,更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变迁也引起过中国农业的波动,但真正决定中国农业发展的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一、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环境对于农业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种因素对于农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具体说来,天和地对于作物的影响是不同的。古人将它归纳为“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地,即土壤。由于在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中,土壤与作物的关系最为直接,因而也最先为人所注意。古人认为作物的种类是由“地”来决定的。经常提到的例子是:“桔逾淮而北为枳,鸐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4]“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5]前者说“此地气然也”,后者说“土地所宜”。地气和土地,指的都是土壤。土壤是导致变异的根源。[6]在土壤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土壤上生长的植被。《师旷占术》曰:“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杂阴阳书》则将“五谷”和“五木”一一对应起来,有所谓:禾生于枣或杨,黍生于榆,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孔子也说:“平原大蔽,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且草可财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谷。”植被不仅是土壤状况的标志,同时还可以用作改善土壤的物质。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并将“于草木茂盛时芟倒,就地内罨腐烂也”,称为“草粪”。还有意识地种植一些豆科植物充当绿肥。民族学调查表明,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选择林地而不是草地去作为土地,而在林地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林木的长势和种类,而不是土壤的质地。决定什么地种什么庄稼也是根据树木,而不是根据土壤。其次是土壤的性状(颜色、手感、水份、土壤中的生物活动等)。禹平洪水之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九州的土壤,各不相同,《尚书·禹贡》言之凿凿。不同的土壤进而有不同的农产品,《周礼·职方氏》记载甚详。《管子·地员》说:“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书中还具体指出了九州土壤性状及适宜种植的作物。被李约瑟等称为是最早的地植物学著作。由于决定适宜作物的是土壤而不是行政区划,所以元代孟祺在《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又做了这样的发挥:“苟涂泥所在,厥田中下,稻即可种,不必拘以荆、扬。土壤黄白,厥田上中,黍、稷、粱、菽即可种,不必限于雍、冀。坟、垆、黏、埴,田杂三品,麦即可种,又不必以并、青、兖、豫为定也。”再次是地势。或认为《禹贡》中的“厥田中中”、“厥田中下”等,指的就是地势。“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木。”植物的垂直分布也直接影响到了作物的分布,古人说:“三农生九谷”[7],所谓“三农”,郑司农(众)曰:“三农,平地、山、泽也。”(郑)玄谓三农,“原、隰及平地”。“三农生九谷”,正反映了环境因素中地势对于作物的制约。水流径于地。和土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水,有时水甚至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如《禹贡》中所说的“涂泥”,其中的“泥”,实际上就是水和土的混和物[8]。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发生变异的根源,所以古人又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9]今人有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某些生物来说,水更是须臾不可或缺。如水稻,《天工开物》说:“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水成为发展水稻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于是中国历史上就有了“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故事发生。上述因素,古人统称之为“土”,“土气”或“地气”、“水土”。不同的土壤是有不同的物产,它们之间的引种是不可能的。即使强行为之,不是死亡,就是变异。于是有“桔逾淮而北则为枳”,“芜菁南种则为菘”的说法。狭义的天,指的是环境中的气候因素。气候随季节而变化,故称之为天时,用之于农业称之为农时。《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吕氏春秋·审时》更从“得时”和“先时”、“后时”对六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不同生产效果作了细致的对比。来论证“时”对庄稼生长的极端重要性。宋人将地势引入到农时之中,提出天时有“地势高下之不同”[10],认为“高下之势既异,则寒燠肥瘠各不同。”[11]元代农学家更将时与地(纬度和海拔高度)结合起来。不仅指出了气候寒暑与纬度高低的关系,而且强调共性之间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在选择农时的时候,应当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就叫做“因地为时”。[12]古人尽管对农时重视有加,但是他们对天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说,古人只是注意到了气候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而没有注意到气候对于作物分布的影响,他们把各地作物不同的原因更多地认为是土壤的不同的结果,尽管元代引入了风土的概念,部分地考虑到了气候的因素,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将土壤看作是根本的原因。只是到了明末,这种认识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徐光启认为作物栽种中的地区差异性,在引种的过程中“亦有不宜者,则是寒暖相违,天气所绝,无关于地”;是以“果若尽力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就令不宜,或是天时未合,人力未至耳”。“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13]徐光启明确提出了气候是引起作物分布差异的原因的观点。

你们导师有没有跟你定论题呢?或者说是论题的范围~你要不看下(农业科学)期刊里面别人已经发表的论文~看下参考下也是可以的~

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成本分析

关于植物资源的论文

具体的,给我说

完全可以找找个领域的(植物学研究)等书籍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