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狗的起源与进化论文引言

发布时间:

狗的起源与进化论文引言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的祖先是狼,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然而狗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成功驯化的,这却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虽然多年以来一些中外科学家针对狗的驯化时间和起源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还是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经过中国和瑞典科学家近10年的合作研究之后,我们对狗在起源上的一些模糊认识也许会逐步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通过研究狗线粒体DNA的分子钟发现,狗大约是在6万年以前就被人类驯化,并且中国的南方就是狗的最早起源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研究员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说。  最近,他们的这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分子生物学与进化》杂志上。9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也专题报道了张亚平课题组历时7年、新的研究成果,该专题报道文章风趣地描写道:“中国制造”不仅是塑料制品或是鞋子,现在,连狗也是。  张亚平对记者透露,由于狗极有可能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近些年来,昆明动物研究所一直在进行家养动物的起源和迁徙的相关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研究,来搞清狗身上存在的一些疑惑。”张亚平对记者回忆,大概是在10多年以前,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从分子生物学的领域关注狗的起源和迁徙的一些研究。而此时,处在地球另一端的瑞典皇家生物技术学院的彼得·萨沃莱南教授也在从事类似的研究。2000年,萨沃莱南和张亚平联系,希望一起进行狗的有关研究,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敲定了合作的事宜。  用分子生物学的方式来研究狗的起源和迁徙,必须要获得足够丰富的现代狗的样本,只有如此,才能够对狗的演变和迁徙路径进行有效的追溯。这是一个耗时又耗力的工作,为了采集到足够的样本,研究小组的人员跑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此后,中瑞科学家在对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地区654个狗的样本的线粒体DNA进行了追踪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狗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并且狗的主要线粒体DNA支系起源于东亚,其遗传多样性也最为丰富,这就表明狗最早起源于东亚,然后才扩展到了世界各地。  其实,2002年11月,美国的《科学》杂志就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很快就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但是,由于当时他们研究的DNA片段仅有约600个碱基,所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样品覆盖度不够,还难以确定狗是在东亚的哪个区域、在什么时间由狼驯化而来,因此众多的质疑也就接踵而来。  张亚平、萨沃莱南等人的研究一个明显的软肋就是这项研究成果并没有充分得到已经发现的狗类化石的支持。当时,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德国4万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而后在俄罗斯境内科学家们也发现了4万年以前狗的化石,另一个证据来源于中东大约2万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虽然张亚平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在浙江省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了一些狗的化石,而其年代却基本上都在1万年以后。根据欧洲和中东的这些化石证据,一些考古学家认为狗应该起源于西南亚或者欧洲。  随后,一些新发现的化石证据更加有利于狗起源于欧洲的判断。2008年10月,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古生物学家在比利时的古耶特洞穴发现了距今17万年的狗的头盖骨化石,这一新发现可能将狗的进化史向前推进了1万多年的时间。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大概在3万多年以前,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奥瑞那人就已经开始驯养狗了。另外,此前科学家们在法国的肖维岩洞还发现了距今6万年的一个小孩和一条狗的足迹,这些足迹也表明人类曾将狗当成宠物饲养。  今年8月,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的一篇关于非洲乡村狗的研究论文也对狗的“东亚起源说”提出了质疑。康奈尔大学的亚当·鲍科博士及其合作者发现非洲乡村狗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东亚狗相似,因此他们认为遗传多样性数据不足以得出狗的东亚起源这一结论。  虽然张亚平的研究小组始终认为狗的起源是东亚,但是在一些质疑面前,他们必须要拿出新的证据。这次,他们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以充实的数据揭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在这次最新成果公布的背后,张亚平的研究小组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提供了更为令人信服的证据。从2002年以后到现在7年的时间内,在张亚平的带领下,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庞峻峰博士与云南大学的周晓菊博士等研究人员分析了更多地区狗的DNA数据,其样本来源涵盖欧洲、非洲、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1500余只狗和40只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8只狼和169只狗几乎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使其研究由DNA片段走向了基因组水平。此外,他们的分析也包括了上个月康奈尔大学小组发表的数据。  赫尔辛基大学的兽医分子遗传学家汉斯·洛希在评论该项研究成果时表示,张亚平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有关狗起源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所有这些数据和支持人类走出非洲的数据极其相似,看来狗是在中国起源的。  据了解,现在一些科学家对狗的骨骼学鉴定特征也提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的狼。这些科学上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狗起源于东亚的学说。不过张亚平也对记者表示,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狗起源于东亚,但是依旧还有一些争论。目前,由于化石方面的一些证据,在科学界一些人依然坚持不同地区的狗是在不同的地区驯化的观点。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张亚平倒是表现得很坦然。“要是没有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急需研究下去了。”他对记者表示,以前他们主要是通过母系遗传信息物质来研究狗的起源和演变,接下来他们将会通过父系遗传物质Y染色体来进行研究,这将为狗到底是不是在1万多年以前起源于中国的南部提供一些新的证据。而他们的研究也将直接对欧洲目前已经发现的3万年以前狗的化石证据的可靠性提出挑战。  由于现在狗的样子和大小多种多样,并且不同种类的狗,皮毛也各不相同,差异性极大,它们会在同一个地方起源吗?有很多人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张亚平对记者表示,现在狗的品种繁多,品种之间的个体差异巨大,这主要是人工选育的结果,人类在狗的进化链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狗的繁殖加以选择和杂交,而很多时候所发生的基因突变在人工选择过程中就会被保存下来,比如在基因变异过程中某只狗出现了一些新的、人们也比较感兴趣的特征,人们就会将其仔细喂养并进行后代的繁殖,因此狗的品种才越来越繁多,并且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也表示,“如果没有人工的干预,完全让狗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繁衍,它们的很多基因突变就会被淘汰,也不会演变出今天这样多的种类。”

回答 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您好,我正在帮您查询相关的信息,马上回复您。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为您查询到,狗狗进化的第一步,在大约十万年前迈出,因为有一部分狼发现,在人类的周围,经常有零星的食物可以吃到,可以不劳而获,远胜于自己去辛苦的捕猎。就这样,一个偶然的发现,决定了一个种群的产生。随后一系列的进化程序启动,其中食腐相当关键,因为这部分狼吃的是人类丢弃的厨余和腐败食品,并不与人类争食,所以被人类包容,于是狗狗就开始了进化的长征。 完成进化的最后一步,大约在一万二千年前,正好与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同步。农耕使人类居有定所,狗狗也最后褪去了狼性,和人类携手进入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人狗互动的进化过程,动物学家发现,原始部落其实很少养狗的,多数狗狗在人与自然的边缘地带生存,但不侵犯人类的利益,它们连鸡都不咬,所以人们也不讨厌,而且还能为人类提供报警服务,狗狗就慢慢地被接受了,渐渐就融入了人类的社区,甚至登堂入室了。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狗狗并没有闲着,它们很主动,为了更好地生存,它们懂得了取悦人类。动物学家发现,狗狗从小到老,都是一副活泼相,让人觉得可爱,这是一种进化来的能力,他们借此可以获得很多利益,活得很滋润,所以才说它们有想法,有“阴谋”。 与祖先狼和人的对立不同,狗狗选择了和人类亲近和合作,它们懂得听话会有奖励,不顺从会受惩罚,所以就顺着人类的意志继续进化。于是种群迅速繁衍,远超他们都祖先——狼。世界上渐渐有了各种各样的狗,观赏狗会邀宠卖萌,功能狗则可以帮助主人做事。只要人类喜欢,它们就可以活得无忧无虑,甚至可以让人类为它们干这干那的于是动物学家戏谑:狗狗在利用人类。 也许,最初就是狼选择了人类,并随着人类一起进化成狗。这其中有它主动的一面,是一个“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的过程,所以从狼进化到狗,是一个和人类互动的过程,只不过人类的牵力太过强大,人与狼共舞,结果还是人;狼与人共舞,就变成了狗。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你生活愉快! 更多6条 

狼,是如何进化成狗的——狗狗简史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狗起源于狼,已经得到了共识,但围绕着具体的发源地和时间则是众说纷纭。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持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者欧洲,而另一方面,狗的骨骼学鉴定特征提示狗可能起源于狼,由此提出了狗的东亚起源说。此外,不同品种的狗在形态上极富多样性,似乎又倾向于狗起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狼的假说。扩展资料:在动物分类学上,狗是属于食肉目的动物。食肉目动物从4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一直到现代都占据着优势,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即狗形类、猫形类和鳍脚类。1、狗形类包括狼、熊、浣熊、熊猫、鼬、貂、獾和水獭等;2、鬣狗却并不是狗的亲戚,而是与灵猫、猫、狮、虎和豹等一道属于猫形类;3、海狗也不属于狗形类,它与海豹、海象和海狮等海生食肉动物一样,都是鳍脚类的成员。狗的祖先从渐新世的小型黄昏犬经过一系列中间类型演变成现代的狼,在第四纪达到了最大的繁盛期。狼和狗按分类地位归入食肉目犬科犬属中,因此狗也被称为家犬。犬属由被称为始犬的动物演化而来,在中国山西榆社盆地500万年前的上新世地层中就发现了保存很好的始犬化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狗

狗的起源与进化论文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狗起源于狼,已经得到了共识,但围绕着具体的发源地和时间则是众说纷纭。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持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者欧洲,而另一方面,狗的骨骼学鉴定特征提示狗可能起源于狼,由此提出了狗的东亚起源说。此外,不同品种的狗在形态上极富多样性,似乎又倾向于狗起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狼的假说。扩展资料:在动物分类学上,狗是属于食肉目的动物。食肉目动物从4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一直到现代都占据着优势,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即狗形类、猫形类和鳍脚类。1、狗形类包括狼、熊、浣熊、熊猫、鼬、貂、獾和水獭等;2、鬣狗却并不是狗的亲戚,而是与灵猫、猫、狮、虎和豹等一道属于猫形类;3、海狗也不属于狗形类,它与海豹、海象和海狮等海生食肉动物一样,都是鳍脚类的成员。狗的祖先从渐新世的小型黄昏犬经过一系列中间类型演变成现代的狼,在第四纪达到了最大的繁盛期。狼和狗按分类地位归入食肉目犬科犬属中,因此狗也被称为家犬。犬属由被称为始犬的动物演化而来,在中国山西榆社盆地500万年前的上新世地层中就发现了保存很好的始犬化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狗

狗在形态上所呈现出的多样性,让人们普遍觉得各种类型的狗应具有不同的起源。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再没有比这种看法更加背离事实的了。看来,持上述观点的人们都被狗的外表所迷惑了。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彼得·萨沃莱南领导的研究小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罗静合作,在对狗线粒体DNA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揭开了狗的起源之谜。他们的研究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都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这项研究成果被选为封面论文,发表在11月2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的确,狗起源于狼,这已经得到了共识,但围绕着具体的发源地和时间则是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另外一个是来源于中东大约12000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持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欧洲,而另一方面,狗的骨骼学鉴定特征提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的狼,由此提出了狗的东亚起源说。此外,不同品种的狗在形态上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似乎又倾向于狗起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狼的假说。所以仅靠考古学,很难提供狗起源的可靠线索。 中瑞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来自五大洲的654只狗,分析了它们体内一种通过母系遗传的叫做“线粒体DNA”的遗传物质的碱基排列后发现,这些狗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他们认为,人类与狗的友好渊源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当时,东亚的人类首先开始驯化狼等动物,并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把驯化的狗带到了欧洲,甚至穿过白令海峡带到了美洲。 认为东亚,是因为东亚地区的狗的基因类型最为丰富,科学家通过基因测试推断该地区应该就是狗的发源地,而不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的中东地区。彼得·萨沃莱南说:“许多早期的研究基于中东地区少量的考古材料,认为该地区是狗的起源地,而实际上,那里只是驯化过其他的一些动物,而不是狗。”同时,通过和狼的基因的对比,他们认为1.5万年前,由几种不同的狼分化出了狗。 这项研究是由两个国际研究小组齐头并进地进行的。另一方面,美国和秘鲁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比较了南北美大陆和亚洲、欧洲的狗以及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前就在拉丁美洲和阿拉斯加等地生存的狗的碱基排列。发现拉丁美洲和瑞典的狗的部分基因都源于过去的欧亚狼。这部分基因在15世纪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前就已在美洲家犬身上显现。他们认为,狗在东亚起源并扩大到整个亚洲和欧洲,继而在1.4万至1.2万年前由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定居者穿越白令海峡带到了美洲。 瑞典一位家畜专家珀·詹森认为,东亚人是最早驯化狗的这一推测是“非常能令人信服的”,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定居者带着狗,这一点显示了在这以前很多年狗就和亚洲人生活在一起。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的祖先是狼,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然而狗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成功驯化的,这却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虽然多年以来一些中外科学家针对狗的驯化时间和起源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还是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经过中国和瑞典科学家近10年的合作研究之后,我们对狗在起源上的一些模糊认识也许会逐步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通过研究狗线粒体DNA的分子钟发现,狗大约是在6万年以前就被人类驯化,并且中国的南方就是狗的最早起源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研究员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说。  最近,他们的这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分子生物学与进化》杂志上。9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也专题报道了张亚平课题组历时7年、新的研究成果,该专题报道文章风趣地描写道:“中国制造”不仅是塑料制品或是鞋子,现在,连狗也是。  张亚平对记者透露,由于狗极有可能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近些年来,昆明动物研究所一直在进行家养动物的起源和迁徙的相关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研究,来搞清狗身上存在的一些疑惑。”张亚平对记者回忆,大概是在10多年以前,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从分子生物学的领域关注狗的起源和迁徙的一些研究。而此时,处在地球另一端的瑞典皇家生物技术学院的彼得·萨沃莱南教授也在从事类似的研究。2000年,萨沃莱南和张亚平联系,希望一起进行狗的有关研究,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敲定了合作的事宜。  用分子生物学的方式来研究狗的起源和迁徙,必须要获得足够丰富的现代狗的样本,只有如此,才能够对狗的演变和迁徙路径进行有效的追溯。这是一个耗时又耗力的工作,为了采集到足够的样本,研究小组的人员跑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此后,中瑞科学家在对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地区654个狗的样本的线粒体DNA进行了追踪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狗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并且狗的主要线粒体DNA支系起源于东亚,其遗传多样性也最为丰富,这就表明狗最早起源于东亚,然后才扩展到了世界各地。  其实,2002年11月,美国的《科学》杂志就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很快就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但是,由于当时他们研究的DNA片段仅有约600个碱基,所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样品覆盖度不够,还难以确定狗是在东亚的哪个区域、在什么时间由狼驯化而来,因此众多的质疑也就接踵而来。  张亚平、萨沃莱南等人的研究一个明显的软肋就是这项研究成果并没有充分得到已经发现的狗类化石的支持。当时,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德国4万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而后在俄罗斯境内科学家们也发现了4万年以前狗的化石,另一个证据来源于中东大约2万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虽然张亚平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在浙江省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了一些狗的化石,而其年代却基本上都在1万年以后。根据欧洲和中东的这些化石证据,一些考古学家认为狗应该起源于西南亚或者欧洲。  随后,一些新发现的化石证据更加有利于狗起源于欧洲的判断。2008年10月,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古生物学家在比利时的古耶特洞穴发现了距今17万年的狗的头盖骨化石,这一新发现可能将狗的进化史向前推进了1万多年的时间。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大概在3万多年以前,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奥瑞那人就已经开始驯养狗了。另外,此前科学家们在法国的肖维岩洞还发现了距今6万年的一个小孩和一条狗的足迹,这些足迹也表明人类曾将狗当成宠物饲养。  今年8月,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的一篇关于非洲乡村狗的研究论文也对狗的“东亚起源说”提出了质疑。康奈尔大学的亚当·鲍科博士及其合作者发现非洲乡村狗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东亚狗相似,因此他们认为遗传多样性数据不足以得出狗的东亚起源这一结论。  虽然张亚平的研究小组始终认为狗的起源是东亚,但是在一些质疑面前,他们必须要拿出新的证据。这次,他们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以充实的数据揭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在这次最新成果公布的背后,张亚平的研究小组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提供了更为令人信服的证据。从2002年以后到现在7年的时间内,在张亚平的带领下,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庞峻峰博士与云南大学的周晓菊博士等研究人员分析了更多地区狗的DNA数据,其样本来源涵盖欧洲、非洲、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1500余只狗和40只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8只狼和169只狗几乎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使其研究由DNA片段走向了基因组水平。此外,他们的分析也包括了上个月康奈尔大学小组发表的数据。  赫尔辛基大学的兽医分子遗传学家汉斯·洛希在评论该项研究成果时表示,张亚平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有关狗起源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所有这些数据和支持人类走出非洲的数据极其相似,看来狗是在中国起源的。  据了解,现在一些科学家对狗的骨骼学鉴定特征也提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的狼。这些科学上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狗起源于东亚的学说。不过张亚平也对记者表示,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狗起源于东亚,但是依旧还有一些争论。目前,由于化石方面的一些证据,在科学界一些人依然坚持不同地区的狗是在不同的地区驯化的观点。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张亚平倒是表现得很坦然。“要是没有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急需研究下去了。”他对记者表示,以前他们主要是通过母系遗传信息物质来研究狗的起源和演变,接下来他们将会通过父系遗传物质Y染色体来进行研究,这将为狗到底是不是在1万多年以前起源于中国的南部提供一些新的证据。而他们的研究也将直接对欧洲目前已经发现的3万年以前狗的化石证据的可靠性提出挑战。  由于现在狗的样子和大小多种多样,并且不同种类的狗,皮毛也各不相同,差异性极大,它们会在同一个地方起源吗?有很多人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张亚平对记者表示,现在狗的品种繁多,品种之间的个体差异巨大,这主要是人工选育的结果,人类在狗的进化链条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狗的繁殖加以选择和杂交,而很多时候所发生的基因突变在人工选择过程中就会被保存下来,比如在基因变异过程中某只狗出现了一些新的、人们也比较感兴趣的特征,人们就会将其仔细喂养并进行后代的繁殖,因此狗的品种才越来越繁多,并且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也表示,“如果没有人工的干预,完全让狗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繁衍,它们的很多基因突变就会被淘汰,也不会演变出今天这样多的种类。”

是狼 狗起源于15000多年前的东亚蒙古一带由于气候条件恶劣,狼的食物供应不是很充足。于是狼经常光顾人类的聚居地寻找食物。一部分狼甚至就留在了那里,每天等待人类丢弃的食物来充饥。久而久之就慢慢演变成狗了。然后这些狗又被人类带到世界各地,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变种。 2002年11月2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有关犬类起源的最新学说。 该文章以目前的犬类和犬化石遗传基因分析为基础,归纳了两个国际联合小组所发表的论文内容。 过去认为,犬类的家畜化始于1万年前的中东,而这次发表的结果则完全推翻了这种说法。

狗的起源与进化论文3000字

世间本无狗这种生物 狗是人类创造的

犬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很早。据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犬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据说,当时地球上即生活着一种体小尾长、善跑又会上树的早期新食肉类动物——麦芽兽,它是熊、浅熊和所有犬科动物的原始祖先。其后,在距今4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末和渐新世初,麦芽兽又分化出几个分支。第一分支演变为熊;第二分支演变为皖熊;第三分支发展为“指狗”和“拟指狗”(也称黄昏犬)。后者到中新世(约2500万年前)进化为新兽狼,到上新世(约1200万年前)又进化为脱马克(又名汤氏熊)。大约又经历了好几百万年的发展变化,距今300多万年前的更新世,“脱马克”才进一步分化发展成现代的狼、狐、貉等动物。关于犬的直系祖先问题,目前世界学术界的认识还不统一,有两个学派,两种起源学说,即一元学说和多元学说。一元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动物学家苏科特等。他们认为目前世界上所有大小不同、体态各异的犬都由一种动物驯化而来。而这种动物就是狼。其理论依据主要有:(1)全世界所有各种类型特点的犬都能混交,并能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这种能力是生物学上一个种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犬为多种起源,就难以解释这一现象。(2)所有的犬,区别于狼及其他野生犬属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犬的尾基本上是一律向外弯曲的,从镰刀状到卷曲;而狼和其他野生犬属动物,其尾是向内弯曲的,尤其是在放松时,几乎竖直向下。因此,表明犬只来源于一种动物。犬起源的一元学说首先受到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等的反对,继之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一元学说不仅不能解释犬与狼、胡狼等杂交能育的事实,又不能解释多起源地的问题。例如,根据考古研究,犬在世界上各地的驯化,几乎是先后相继开始的。以色列在2万~1万年前,伊朗约在1万年前,美洲约在9000年前,土耳其在9000年前,英国在7500年前,我国亦在8000年前。在如此之短的远古时期,由一种动物一地驯化并迅速传遍全世界,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有多元学说问世。多元学说认为,目前全世界的犬,约由狼、丛林狼、豺、黑背胡狼、侧纹胡狼和澳洲野狗等6种犬属动物驯化而来。也有认为仅由北美狼、中国狼、印度狼和欧洲狼等4种狼驯化而来。总之,多元学说认为犬是由不同地区的狼或野狗经过人类长期的饲养和驯化,逐渐演变为现今不同类型和品种的犬。上述学说,还有待科学家们不断地借助考古学的新发现而深入地研究。

狗是怎么来的,目前得到共识的是说它们起源与狼,但是具体的发源地与时间则又是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依据。到目前为止,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另外一个是来源于中东大约12000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持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欧洲,而另一方面,狗的骨骼学鉴定特征提示狗可能起源于狼,由此提出了狗的东亚起源说。此外,不同品种的狗在形态上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似乎又倾向于狗起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狼的假说。所以仅靠考古学,很难提供狗起源的可靠线索。中瑞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来自五大洲的654只狗,分析了它们体内一种通过母系遗传的叫做“线粒体DNA”的遗传物质的碱基排列后发现,这些狗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他们认为,人类与狗的友好渊源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当时,东亚的人类首先开始驯化狼等动物,并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把驯化的狗带到了欧洲,甚至穿过白令海峡带到了美洲。对于狗的由来我们似乎很难说清,以前它们被认为是由豺与狼杂交而来,但是这一说法似乎也已经被摒弃了,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狗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帮助,我们知道这一点就够了。

狗……狗的起源无疑是狼,进化过程已经难考。但一般认为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本身狗的祖先是狼中攻击性较差,在人类活动场所不太被人讨厌的种群。人驯养后,据说只用人一代左右的时间(50年)就可以驯养得差不多。

人类起源与进化论文

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在林奈的分类系统中,人、猿、猩猩等都属灵长目,人属灵长目的人种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是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一支,其出现及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在距今2 000—3 000万年前,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栖生活。在距今约1500万年前后,地球上的热带森林地区出现了多种森林古猿,如槲猿、拉玛古猿、非洲南猿等等。人类是由哪一种古猿演变而来的呢?说法不一。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森林古猿属中的几个种,如槲猿,是现代猿类的祖先;非洲南猿可能是进化中绝灭的旁支,也可能其中一支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拉玛古猿是人类的早期祖先。拉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人类。  从古猿到人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种观点认为,古猿在森林里过树栖生活,以果实为食。它们的体质结构与现代的黑猩猩、猩猩很相似,全身被毛,颌部发达,犬齿大而尖锐。后来,它们所栖息的地方发生了变化。喜马拉雅山地带上升,山北地区得不到海洋暖湿气流,气候变冷,森林逐渐减少,食物缺乏。一部分古猿被迫南迁,找到森林后,仍过树栖生活,身体结构变化不大,逐渐发展为现代类人猿;另一部分古猿仍留在原地,不得不由树栖转到地面上觅食。新的生活方式,终于引起了直立行走、前后肢分工、脑容量增加等一系列变化。经过千百万年,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  在从古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劳动无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于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来说,由于劳动,促使其上下肢分工越来越明显,上肢逐渐解放出来,以至最后达到身体直立。直立姿势的产生,使手脚进一步分工,并使躯体进一步变化,终于形成了人所特有的体态。另外,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促使了语言的形成。劳动和语言,又促进了脑的发展。而手、脑、语言的发展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增进劳动的成果,加速了从古猿到人的转变。  近年来,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凡是身体直立、前肢能灵活地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古猿,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劳动的古猿,就能获取更多的食物,或更能有效地抵御敌害,获取更大的生存机会,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得以更好地存活下来,繁殖后代并继续进化。反之,就被自然选择淘汰。所以,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是一种选择因素而不是创造因素。  人类的进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阶段:生活在距今约180万年的“能人”,便属于这个阶段,其外貌像猿,脑容量达680毫升,身体矮小,大约2~3米。这个时期的人类已具有人的基本特点,仍有许多原始性,他们能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晚期猿人阶段:包括猿人和直立人的一切类型,大约生存于距今200或150万年到20~30万年前。这个时期的猿人化石,以我国北京市西南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的材料最为丰富。北京猿人生活于50~60万年前,高约6米,眉嵴粗壮,嘴部突出,类似于猿。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以采集植物性食物为主,以狩猎为辅。这个时期的人类,已经能制造较为进步的旧石器,并且已经开始用火。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已逐步脱离了猿的性质,与现代人很接近,生存于距今约10~20万年到5万年前。这个时期的人类化石,最早是在德国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其脑量已和现代人差不多,能制造石器,还能人工取火。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出现于4~5万年前,直到现代的人类。山顶洞人化石,是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生活于距今18 000年前。他们已能加工石器、骨器,生产力也进一步提高,会用大兽皮修建简单的房屋,原始宗教已经产生。这个时期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有雕刻和绘画艺术。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已经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人类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25万~4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属于现代人,大约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分布范围扩大了,从旧大陆到达了澳洲和美洲。这样,由现有发现的化石来追溯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 ,已可以循着由近及远的序列,从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直立人—能人,一直追溯到南方古猿。比南方古猿更早、形态更原始的人类的早期代表,则还在探索之中人种人种(race)是根据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通常根据肤色、发形等体质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Mongoloid)或称黄种人,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称白种人。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尼格罗人(Negroid)或称黑种人,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澳大利亚人(Australoid)或你棕种人,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毛发达。  人种或种族是根据某些体质特征所作的生物学的划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类,应该严格地将它同“民族”这样的概念区别开来。人种作为生物学概念,我们必须看到以下几点:首先,任何一个人种都没有某个或某些专有的基因,人种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某种或某些基因的频率不同。例如,决定血型的IA等位基因在欧洲白种人中频率比较高,IB等位基因在亚洲黄种人中频率比较高。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较高。但它们都有Ii、IA、IB3种等位基因。其次,由于各种中间类型的存在,各种族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南西伯利亚人和乌拉尔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而千岛人则具有白种、黄种、黑种3个主要人种的特征。我们还应看到,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文化隔离,但是这些并没有导致生殖隔离。种族在遗传上是“开放”的,不同种族之间可以通婚,都能产生生命力强的后裔。人类是迁徒能力很强的物种,各种各样的隔离都会由于迁徒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由此可知,任何企图进行“纯”种族分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人们通常按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来划分人种,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黄种人的眼褶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  这些种族特征大约是在化石智人阶段形成的。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大多数种族特征早已失去适应上的意义。今天,一个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欧,他完全不需要靠阳光中的紫外光去产生维生素D,而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要的维生素D。白种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设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人类进化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祖先。科学证据表明,所有人共有的身体和行为特征起源于类人猿祖先,并在大约600万年的时间内进化。人类最早定义的特征之一是两足动物,用两条腿走路的能力,在400多万年前进化而来。其他重要的人类特征,比如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是在直立行走才慢慢发展完善起来的。许多先进的特征,包括复杂的符号表达、艺术和复杂的文化多样性,主要出现在过去10万年里。

人类起源之谜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  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在亚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的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兰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  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人类共同的祖先是共同的!(300百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不同的肤色是与居住地有关,居住在非洲的因为阳光强烈,肤色变黑;欧洲因为阳光较弱,肤色就白;亚洲居中,肤色也居中。  不同的语言是自然形成的,因为语言实际上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同的习俗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结果,某地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必然的联系。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于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 』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论文

人类起源之谜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  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在亚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的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兰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  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人类共同的祖先是共同的!(300百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不同的肤色是与居住地有关,居住在非洲的因为阳光强烈,肤色变黑;欧洲因为阳光较弱,肤色就白;亚洲居中,肤色也居中。  不同的语言是自然形成的,因为语言实际上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同的习俗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结果,某地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必然的联系。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于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 』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体育教育在推动人类进化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研究体育教育在现代人类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从人类起源、生存、发展的新视角上去认识体育教育,丰富体育人类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而且还有利于使人们认识到当前体育在人类发展中的严重缺失,从而迫使我们积极寻找相应对策来促进人类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章对影响人类进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自然选择、环境变异、劳动、科技进步、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等影响人类进化的几大因素。最后着重分析了体育教育对于人类进化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通过考察体育教育与人类进化的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是随着人类进化所发展的。体育教育与人类进化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第四章则主要针对体育教育在现代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现状进行分析。体育教育的缺失体现在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淡漠和在社会教育中的忽视等几个方面。本研究认为主要是“重智轻体”的传统教育观念,自动化程度提高,体力劳动减少,体育管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体育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以及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僵化保守等原因造成了体育教育在现代人类进化中的缺失。 第五章则是试图通过树立“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革管理机制,健全法律体系、加快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教育、积极发展健康体育等实施途径和措施来解决体育教育在现代人类进化中的缺失,更好的促进人类的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