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英美文学史论文中的文化冲突

发布时间:

英美文学史论文中的文化冲突

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普遍现象 [1]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我国同其他国际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各国文化存在差异,异质文化间的交流难免发生冲突,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对此,充分了解引起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2 引起跨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1 社会规范差异个人的社会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在不同的国家制度、文化背景中其社会规范也各有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其社会行为也有很大差别 [2]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忽略社会规范差异会导致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习惯以自身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去判断、理解对方的行为而产生错误的理解,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进而影响双方的交流。2 思维方式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我国传统思维模式以直觉整体性为主,具有较强模糊性、笼统性,缺乏确定性,而西方国家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为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确定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以自身思维方式去看待对方的言行或者去支配对方,就很容易引发冲突。3 定型观念影响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容易形成一种定型的观念,这种观念会使其在日常的生活、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固有的观念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3] 。若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对方的整体印象、言语行为等不符合自身定型观念则会产生偏见、不满,进而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最终影响双方的交流。4 价值取向差异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随着人的不断成长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而这个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影响力占据重要地位 [4]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会产生差别,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引导下,对事物的评价依据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双方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也容易发生冲突。3 跨文化交际冲突解决策略1 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承认文化差异额存在,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的原因、文化差异的表现,并尊重文化差异。例如在我国, “龙”象征祥瑞,具有崇高地位,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则寓意邪恶、魔鬼。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应主动学习、了解对方的文化,认识双方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尊重对方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促进双方的交流。2 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需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存在的障碍等,然后主动采取应对的策略避免冲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思可以是人在交际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生存环境、国家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冲突而对交际造成影响必须分析引起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研究解决策略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会出现障碍或冲突,严重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从心理、隐私、家庭观、时间观、客套语等方面的冲突出发,探索和分析造成这些冲突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减少或避免文化冲突,这对跨文件交际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化本身没有贵贱及对错之分。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另一种文化,冲突自然会钝化一些。其次,以尽可能平和、诚恳的态度让对方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再次,给彼此一些空间坚持自己所信仰的文化。没有必要必须有一方妥协。最好的方式是,各方都做出一些让步,在彼此包容和妥协中力求和谐。

~~这个简单啊~~~我先吃口饭在来帮你想想~~因为吃饭有助于思考~~OK~吃完拉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吃完拉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卫生学校 邱尚瑛(150010)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邱冬运(150040)【摘 要】在中西方交流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常导致在交际中出现误区。本文首先从中西方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在中西方交流中注意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阐述。指出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 国度、不同种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常传达不同的信息。因此,在中西方交流中应该注意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区。同时,作者还指 出,我们在中西方交流中,不仅要承认差异、理解差异、还要学会逐渐适应差异。将对方文化融入自己的母语文化中。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融合语 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同民族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语言形式常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传达不同的 信息。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当我们在学习这种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必须同时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否则往往会由于 缺乏对该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而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一语言。与使用该语言的本民族人进行交际时常常会出现误解,甚至出现尴尬(embarrassed) 的局面,在交际中产生误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常会出现交际上的误区。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掌握西方的语言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 异,懂得所学语言的文化蕴义,有意识地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努力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在中西方交流中出现误区。 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文化差异的表现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联系的,交际是通过各种语言(包括非语言)形式完成的,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反映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此,在中西方医学交流中应该注意西方语言与母语之间在交际中存在的差异,注意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导致在行为规范方面、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1日常生活方面: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日常交往中存在诸多的差异,如:打招呼、聊天、拜访朋友、待客、约会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有所不同。 打招呼与聊天:人 们在交往中一般都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进行交际。对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常用“你吃了 吗?”,“你去哪儿了?”或“你要去哪儿?”(实际上并非关心其结果)作为打招呼用语;常以年龄、婚姻、薪水等个人情况作为聊天的话题例如:中国人见面打 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了?”,“你要上哪去?”。英美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他们不知道这纯粹是中国人的greeting(打 招呼),而并不关心他是否真的吃饭没有或是去哪,因而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对中国人打招呼的用语、聊天的话题,他们会误解为在被人监 视。西方人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并且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他们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或聊天。他们见面常说: “Hi / Hello / How are you!”或是“Good morning!”等问候语。他们聊天时常喜欢谈论天气、政治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 如“It’s a good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It’s true that every body talk about the weather, It’s the most common subject of ”。 (每人都谈论天气,这是事实,谈论天气是最普通的谈话话题)。西方人,特别是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年龄、婚姻、工资等涉及个人情况的问题都属于个人的隐私,他 人无权过问。否则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特别是女士最忌讳别人询问她的年龄。相反中国人常以这些做为聊天的话题:“你每月赚多少钱?”,“你今年多大年龄了?”,“你结婚了吗?”等等。英美人会认为这是非常无礼的表现。因此,当中西方学者(尤其是非语言方面的学者)在交流时,常会由于语言交际方面的误区 而产生误解、引起不快。 情感表达与接受赞美:中国人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直接表白;在得到赞美时常表现得很谦虚,内心接受,不正面承认。在接受赞美时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用词上有明显的差异。当有人夸奖某人英语发音好或是英语讲得不错时,通常得到的反应是:“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不,不,我的英语很差”)。而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回答应该是:“Thank ”(“谢谢”)。在中国人看来谦虚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英美人截然相反:他们会坦率、大方、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得到赞美时的表现是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认为赞美是真实的,理应接受。另外,当英美人在接受了某人的帮助时总是说:“Thank ”(“谢谢”); 中国人这时常会说:“It’s my ”(“这是我应该做的”)。 此时西方人会误解为中国人帮助他是责任和义务、是出于无奈,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按着他们的习惯应该回答: “It’s my ” 或是 “My ”(“我很愿意帮您忙”)。 拜访朋友与待客:中国人常在应邀的时间前到达,准时的概念是在约定的时间前几分钟,提前为准时(时间语言)或者无预约就去拜访朋友。英美人的时间概念与中国人不同,提前到达不礼貌,他们在赴约时常准时或略迟一点到达,而且无预约不拜访朋友。中国人的待客方式与英美人也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如:给客人夹菜、斟酒、送客至楼下甚至车站:而英美人让客人随意,尊重客人自己的选择,无送客习惯。 非语言交际方面(如:身势语言和空间语言):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人们之间交谈时总是保持45-80cm的 距离,除短暂的握手外,无其他任何身体部位的接触。而在中国,人们之间交谈时可以有身体的接触(如:长时间握手),并肩或近距离交谈。中国人看到年轻的父 母带着可爱的孩子时,总是愿意抚摸孩子表示喜欢,而做父母的也为自己的孩子被人喜欢而骄傲。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此比较反感,他们不愿意让他人抚摸自己 的孩子。再如:西方人常以拥抱来表示对朋友的欢迎、即使异性的朋友也是如此。如果年龄稍长一些的人还可以采用亲吻前额的方式表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然而这 种欢迎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再如:中国人跺脚表示生气,英美人认为这是不耐烦。中国人送礼或收礼用双手表示敬意,而英美人对此从不注意,单手或 双手送礼或受礼,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英美人强调的是结果,不注意其形式如何。有时我们为了表示对客人或朋友的尊敬和欢迎,握手时常用双手,这是我们中国人 的文化习惯。而英美人对此不仅理解不到这种含义,而且还会觉得中国人有些做作,甚至会觉得不舒服。中国人见到幼儿摔倒,周围人常在扶起他时面带微笑是一种 关爱的表示。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孩子摔倒后,家长见到有人在笑会被激怒,认为是嘲笑。 2教师的表现:在 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经常有中方学者或教师到西方去讲学或学习,西方学者或教师到中国来讲学或学习。由于中西方的传统与文化的不同,在学术交流中常会出现某些 误解。例如: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限比 较清楚;课堂上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认真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外 籍教师着装比较随意,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平等相待;课堂气氛活跃、和谐,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允许学生交 头接耳、大声讨论,还让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课堂表现很难让外籍教师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拘谨、听话、不好意思回答 问题等表现常会被误解为不喜欢外籍师的课、或者没听懂其授课内容。 3 个人价值观念:中 国人总是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强调的是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群体中的每一员都要符合整个集体的要求,虽然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是更侧重群体的力量 以及个人和群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集体的事情就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事情也会得到集体的关心,朋友之间没有隐私。因此,我们提倡的是相互间的支持和 对集体的责任感,强调的是集体价值观。 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的个人价值观念与我们不同,他们强调个人的作用(即:individual)肯定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他们主张个人的一切不受他人干涉,中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语和聊天的通常话题被认为是个人隐私,是无礼的表现。所以,英、美人主张个人不受任何他人的干涉,自由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倡个人价值至上。 4 语言词汇方面的差异:由于文化不同,语言表达的含义不同。以英语为例: 意思相近、形式不同:如:“掌上明珠”:“Apple of my eyes”(眼睛里的苹果/瞳孔)。“无风不起浪”:“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那里有烟那里就有火)。 用词相同,褒贬意义不同:地主(贬义);而“landlord”(无贬义,指土地与房屋的拥有者)。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虽然也可以翻译成农民,但是有贬义、低下、卑贱、被人瞧不起的含义)。事实上,英语中的农民应该用“farmer”(农场主或农场工人)。狗在汉语中总是贬义的(如: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等);而dog (无贬义):“A gay dog”(快乐的人), “A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 色彩相同、意义不同:红色(汉语含有褒义):象征革命、喜庆、进步。而 “red”(有贬义,更多是褒义):常指暴力、流血、不贞洁。黄色:含有淫秽意义(如:黄色影片、黄色书刊)而“yellow journalism” 却是有轰动效应题材的新闻(不是黄色新闻)。绿色:开绿灯,指做事顺利、畅通无阻。而 “green hand”, “green as grass”是指“生手”、做事没经验。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观念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诸多差异。我们必须注意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在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中容易引起的误解。[NextPage] 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即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 “文化是指特定的群体所共有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及各种行为(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It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 say, does, and )”; 交际是指人们之间进行的的交流与交往。而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中西方医学交流就是一种 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我们在交流中必须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之间的不同交际手段,有意识地注意该语言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 西方学者在中国常会遇到一些令他们费解的用语,特别是某些非常地道的、表示感谢的用语。例如:当一位西方医生在朋友的邀请下为一位中国人检查身体,做完体检后常常会听到“给您添麻烦了”或“让您受累了”这样的感谢用语。对前一句话,他们会借助于词典翻译成“That has added a lot of trouble to you”。这在西方人看来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非常不礼貌。本来人家很愿意帮助你,并没有认为是“麻烦”,而中国人却说是添麻烦。对于“让您受累了”会被西方人理解为“I have made you tired”,并且西方人会认为这是说话人在嘲笑对方。因为我让你很累了,而我却一点都不累,说明我的能力比你强,你不如我。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中提到了中西方人对接受赞美的不同表现:中国人常常表现出一种“谦虚”,西方人对赞美欣然接受。对中国人的谦虚态度,西方人大为不解,因而在交往中常表现出一系列的文化误解和冲突。英语中的谦虚是“modest”,其含义是减少对自己的赞扬,不是贬低自己。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谦虚”是故意过分贬低自己,不真诚,给人的是不真实的感觉。由此可见,虽然“谦虚”的对等词是“modest”,但是实际语用含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人应尽量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或者在使用时加以解释说明,以便使对方理解该语言的含义并了解汉语文化、接受由于文化不同所形成的差异。 上 述例子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信仰、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每一种语言都有相应的特定文化。因此运用语言的过 程也是学习这种语言文化的过程,我们要在使用某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注意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注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还应注意把母语中的文化蕴意适时地 传达给对方,使自己和对方都能尽量正确地运用语言,在实践中学会有意识地对两种文化进分析、比较,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承认、理解文化差异,相互适应、融合对方文化 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要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尊重对方文化,承认其合理性,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对方文化,并学会相互间理解对方文化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逐渐适应并接受这种差异,学会将母语文化融入对方文化中,将对方文化融入母语文化中。 为 达到这一交际目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感、采取改变自我的态度,努力学习对方文化,努力适应对方文化,避免自我文化的优 越感。在接受对方文化的同时,要努力排除母语语言文化的干扰,学会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学会将词语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和实 际交际环境中理解其文化涵义和交际价值,注意进行目的语和母语词语的语言概念意义的对比。不仅要正确了解所学词语的语言意义,还要正确理解其文化涵义,学 会在实际交际中正确、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词语。 由 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度见的语言文化不同,人们的看法、行为和表现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们要想做到真正理解文化差异、承认文化差异,并且正确对待文化差 异,就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主动自觉地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能相互适应不同的文化。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要充分了解文化的特性,排除各种干扰, 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事实上,由于百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外宣传与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表达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涌现,形成一种被国际承认的、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中国英语。如:改革开放— gaige kaifang (reform and open); 希望工程——hope project; 新生事物——xinsheng shiwu (newly things); 饺子——jiaozi;五好家庭— wuhao jiating (the five good family) 等 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等的词组,通过这些词组,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并且融入英语语言。我们在将中国独具特色的语言融入英语的同时,也 在吸纳大量的英语语言文化。如:现在年轻人的打招呼时很少用“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这类的用语,取儿代之的是“Hi”、“Hello”;分别用“Bye-bye”;同学、朋友聚会称“Party”;听到人家赞美时不在不好意思地说一些谦虚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Thank you”;帮助别人后被感激时也会说“My pleasure”。甚至有些词语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如:沙发、沙龙、黑客、拷贝等。 然而,我们在交际中还应该尽量注意避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引起的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作用。在用对方语言进行交流时尽量避免生搬硬套,学会用对方语言进行思维,学会理解并主动吸收对方文化。 因此,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引起某些误区,又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 所 以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要注意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诸方面的因素,有意识地注意对对方文化的学习。否则我们所学习的语言就容易成为无意义的符号或导致错 误理解的符号,结果使所学的语言知识成为无法交际、或导致交际失败的条条框框。在进行第二语言习得时注意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如:国家概况、日常生活、个人 交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注意母语与所学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点,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找出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无 意识地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或观念套用目的语。注意区别母语与目的语在日常生活、词汇表达、身势语言、空间语言、时间语言以及观念、信仰、道德准则、行为规范 等诸方面的差异。我们必须首先清楚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语言意义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 总之,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同时,要掌握了解其语言文化,培养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出现交际误区,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主 要 参考 文 献 胡文仲:198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What It Means to Us 李瑛:《文化因素对词汇理解的干扰》,《国外外语教学》,1998-4,34。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78, D Bill Brown: An Individualist American in Socialist China Barriers to Sino-US F《英语世界》,1997-1,9。 邱尚瑛:《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上的差异》,《中等医学教育》,1998—6,7。 邱尚瑛:《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中等医学教育》,2000—6,34。

论文中的利益冲突

随着科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研究所需经费急剧增加的同时,科学成果到实际应用的距离也越来越短,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界限日趋模糊。这使得科学成为了一种可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投资对象。美国的“Bayh-Dole1980年专利商标修正案”正是顺应这一潮流的明智之举。因为在此修正案通过之前,联邦政府各部门,对于它们资助的(和由它们出面签订合同的项目中所做出的)创造发明,有两种处理方法:或者将专利权收归该部门所有(俗称“收权政策”),或者将权力授予那家签订合同的单位,但政府要使用这些创造发明时,可免付“许可证”使用费。1980年的Bayh-Dole法令充分肯定了“许可证政策”。1986年“联邦政府转让法令”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规定大学有权获得其研究成果的专利权,而赞助公司则可免付专利使用许可费。在此情况下,企业资助大学R&D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统计,1970年大学研究经费中,联邦政府所占比重为5%,而企业仅占6%的份额。到1997年该比例变为政府占6%,企业占1%。  与此同时,大学和科学家也日益关注研究成果的商业前景、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问题。来自“美国专利商标局”(PTO)的数字表明:1969-1997年间,美国大学与学院所拥有专利数目呈上升趋势,且在1980年以后有较大幅度增长。1984-1989年翻了一番,1989-1997年间又翻了一番。不仅如此,随着知识对经济渗透力的增强,科学家以自己的发现、发明创立公司的做法蔚然成风,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萌发。这正如雷德(Tinker Ready)所言:“如果你现在还认为科学只是发生在大学实验室而与企业利润截然无关的独立活动的话,你的观念至少落后了20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的科学界,尤其是美国科学界,不时传出一些因企业主和科学家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侵蚀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败坏科学形象,损害公众利益的负面事件,从而使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成为了科学社会学、伦理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益冲突及其主要形式】  有关利益冲突的说法很多,卡尔松(TCarson)的定义指出,当个人I(individual)因如下原因而不能履行其职业责任时,将产生利益冲突:①在个人利益与其所属组织P应有的利益之间存在(或个人认为存在)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时;②个人I有促进或阻碍X利益的企图(X指非I的某一利益主体),并且促进或阻碍X的利益与P的利益之间存在(或个人I认为存在)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换言之,当个人的经济利益或其它利益与其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或相应义务发生矛盾时,便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益冲突”一词几乎近于贬义,但利益冲突的存在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导致利益主体犯错误———它仅仅只表明:存在一些影响人们判断和行为的因素。尽管如此,利益冲突情境的存在,的确容易引起不道德的行为。故而,“利益冲突”在道德上往往又指那些因个人将经济利益或其它利益凌驾于其职业规范或相应义务之上,而破坏和影响职业判断的一种行为。就研究伦理而言,至少有三类标准可被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第一,以是否违反职业守则、规范来判断;第二,当某一行为在可预见其后果的情况下,根据是否产生有害后果(如影响科学判断,歪曲研究结果,或者使相关个人或机构的利益受到损害)进行判断。第三,根据行为本身是否违反一般道德准则来判断。  在常人心目中,科学家探索自然的活动是摆脱了一切偏见的“价值中涉”(value free)过程。不过,近三十年来的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理论研究,以及更长时期以来的科学史实,均对此提出了挑战。如今大多数人都承认,利益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影响研究者的判断力———无论是有心抑或无意。韦斯(Ted Weiss)在谈到1987年美国国会对一家名为Genentech的公司所生产药物的利益冲突调查时指出:“最令人担心的是,得到经济资助的研究人员自己并未意识到倾向性可能影响临床研究乃至对病人的治疗”。这种担心并非过虑。20世纪70年代以来,汉森、库恩等人的研究充分表明:观察具有“理论负荷”(theory laden),决定科学家观察、思考问题的“范式”要素之一便是“价值”。尔后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虽然似乎太极端了些,但它对“利益因素”在科学争论、理论选择时“作为政治与社会的因素的中介”而予以重视的思想,却并非全无道理。科学的历程也不时提醒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常常可能使“诚实而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被他们自己所愚弄”。正如美国科学院等数家权威机构共同编写的《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一书所言:“在某个科学领域中,几种不同的解释,可能同样地适用于已有的资料,且不同解释有进一步研究的不同途径。研究人员应当怎样选择呢?……想要相信一种新现象的愿望,有时甚至会超过对肯定的良好控制的证据的要求”。  如果说因利益因素影响而使科学家无意之中犯错误尚可容忍的话,研究者为适应追名逐利的需要而有意歪曲事实,隐瞒利益冲突关系的做法,便是一种严重的失范行为。科学家与常人一样,也须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要求科学家必须学会正确看待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并不使其威胁、控制自己的科学判断力。否则,不但会危害科学事业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可能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情形。  (1)研究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即在科学探索中,因研究者过分顾及自身利益(在此主要指经济利益)而违反职业准则、行为规范的现象。著名例子如“治疗眼睛干涸的眼膏案”。80年代中期,来自台湾“国立”大学的一位名叫Scheffer CGTseng的研究者(以下简称ST博士),在美进修期间,对于用维生素A治疗眼睛干涸发生了兴趣。他在一系列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中,以兔子为实验对象研究维生素A的此类治疗作用,并且似乎取得了某种成功。于是开始着手人体试验:先在霍普金斯大学,后来在哈佛的麻省眼耳科医院进行测试。该院“人体实验委员会”根据联邦政府的有关法规,同意ST博士在25~50名病人身上试用。但据后来的调查,ST博士擅自扩大试验范围,并违背“知情同意”的原则,欺性地在数百名病人身上进行了试用。从中有选择地挑选病例,撰写、发表了两篇有利于维生素A治疗眼睛干涸的研究报告。之后,ST博士及其导师建立了一家名为Spectra的制药公司,生产所谓“治疗眼睛干涸的维生素A药膏”。公司公开发行股票,ST博士及其导师是最大的股东。后来,由未在该公司持股的其它研究者所做的研究表明,此药膏非但对治疗眼睛干涸毫无疗效,长期使用还会产生不良反应。ST博士闻此风声,迅速在公众尚未知晓前抛售了他所持该公司的全部股票。此事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极大愤概,ST博士及其所在医院的院长均被迫辞职。但因其做法未对病人造成严重损害,而被免予起诉。  (2)咨询服务与利益冲突 即具有某种利益关系的科学家,在相关的评审、咨询服务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著名案例为“阿尔兹海默症诊断试剂案”。哈佛医学院的塞尔克(Dennis Selkoe)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发明了一种可以检查阿尔兹海默症的试剂,并创立了一家名为“雅典神经科学公司”的企业。通过科学与制药业的结合,他成了一位知识富翁。另一方面,由于近些年美国市场上检查阿尔兹海默症的试剂种类很多,因而许多人希望能得到专家的指导。1997年,“雅典神经科学公司”向非盈利组织“阿尔兹海默症协会”提供了一笔10万美元的赞助费,以举办一次有关阿尔兹海默症诊断试剂的研究活动。“阿尔兹海默症协会”又说服了声望极高的“国家卫生研究所”与其共同组织这次活动。同时,塞尔克也以国家卫生研究所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参与研究。1998年4月,在该领域权威杂志《老年神经生物学》上,以国家卫生研究所特邀专家组的名义,公布了对多种阿尔兹海默症诊断试剂的比较研究结果。其中特别向人们推荐的,便是“雅典神经公司”的试剂。文章虽然声明“雅典神经公司是该项研究的赞助者”,但却没有在任何地方提及作为该研究小组评委的塞尔克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与主要股东。这样,“雅典神经公司”的利益影响,便凭借公众对“阿尔兹海默症协会”及“国家卫生研究所”两个非盈利组织的信赖而瞒天过海。同年10月,美国《华尔街杂志》揭露了塞尔克等人与推荐产品公司的利益关系。一周后,哈佛医学院收到匿名举报,声称塞尔克违反了该校有关处理利益冲突的规定。但塞尔克在接受“哈佛评议委员会”调查时,却声称该关系早已众所周知,并且他在以往的论文中都有说明。可有人注意到,他在1992年《科学》上发表的有关论文从未出现利益声明。还有人随意查阅了他在1996、1997年发表的八篇文章,也没有任何一篇提及此关系。“阿尔兹海默症诊断试剂案”表明,缺乏利益公开的监督,将会使企业的市场企图以堂皇的学术名义而蒙蔽公众。类似例证还有许多。如多伦多大学的一些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来自制药公司的资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药物疗效的评价,96%的推荐文章都是受公司赞助的研究者撰写的。一位名叫克里姆斯凯(Sheldon Krimsky)的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1997年,他分析了800篇科学论文后指出,其中34%的文章作者所报告的研究结果与其所拥有股票或担负顾问的公司有关。1998年,他考察了62000篇科学论文,以确认究竟有多少科学家在文章中注明了他们与文章所推荐产品间的利益关系。结果发现,只有5%的文章包括了利益公开方面的陈述。  (3)公布研究成果时的利益冲突 主要指科学家因经费筹措、专利申请等利益关系的影响,而必须在遵守科学规范与屈从商业要求间做出选择时所面临的冲突。我们知道,科学研究结果的公开与共享,不仅是科学家及其工作接受同行检验,确保研究质量,赢得同行承认的前提,更是避免不必要重复,促进科学持续进步的重要保证。R默顿亦将“公有主义”视作“科学的社会结构”赖以存在的基本规范。除了国家利益、军事需要的考虑之外,一位不愿意与合格同事分享研究成果的科学家,在传统科学家眼中无异于不可信赖的另类。然而,如今有些科学家为了能在经费争夺战中占据有利地位或者申请专利的需要,往往闭口不谈他们最好的设想,奉行所谓“多听少说”的原则。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工业资助大量介入学术机构,因科学规范与商业运作价值取向不同而产生的研究成果公开与保密的矛盾日益突出。  哈佛大学医学院布鲁门特尔(David Blumenthal)主持的一系列研究表明,82%的公司要求其所赞助的学术研究成果需为申请专利保密至少2-3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有47%接受调查的公司声称,它们通常要求更长的保密时间。而在对大学的调查中,布鲁门特尔以1993年以来获得“国家卫生研究所”(NIH)资助最多的前50所大学的3394个生命科学院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邮寄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其中有2167个被调查单位回复了问卷。经分析,8%的回答者明确承认过去三年间曾为申请专利而延迟发表6个月以上(国家卫生研究所认为可接受的推迟时间为60天)。1%的回答者承认在过去3年里拒绝与其它大学的研究者“分享成果”。多变量相关分析还显示,接受工业界资助及大学科学研究的商业化,与延迟发表有很高的相关性。而另一位研究者拉姆(Rahm)对美国1000名公司技术经理及全美大学R&D开展最好的前100所大学的院系成员调查显示:39%的赞助公司限制所赞助院系与其它大学共享成果。70%的技术经理及53%的院系成员承认,存在延迟发表甚至根本不公布研究成果的情况。  除了为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考虑而延迟发表或拒绝公布成果外,接受赞助的研究者还发现,当其做出不利于赞助公司的研究结果后,他们在公开发表研究结果时通常会面临更大的阻力。例如,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布朗大学医学院一位名叫克恩(David Kern)的副教授,以顾问身份受“某家”纺织公司资助从事研究(后经《科学》杂志核实为Microfibres公司),并与该公司签订有保守“商业秘密”的协议。经过1986-1997年十余载的研究,他发现该纺织公司的工人易患一种被称为ILD的肺病。当克恩准备公开这一研究结果时,该公司声称此项研究尚不成熟,并以订有协议为名禁止他在会议上公开其发现。即使隐去公司名称,以摘要形式公布也不行。这一做法引起了科学界的强烈反响,《科学》在其“科学与商业”栏目曾为此刊发了不少争论文章。又如,《华尔街杂志》1996年曾刊文说,一家大制药公司赞助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这家公司一种治疗甲状腺功能衰退的畅销药,远不如价格较其便宜许多的另外一些药品疗效好。但该公司坚决禁止公布此研究结果,研究者最后只好撤回了这篇已经通过评审的论文。而在烟草公司资助的有关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煤矿、石油公司赞助的全球变暖研究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保密问题。【避免冲突的原则】 当人们可能因研究成果获利或减少损失时,最易产生利益冲突。鉴于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解决利益冲突的若干原则:①公开冲突。②剥夺可能影响研究者科学判断能力的利益。③有利益关系者不参与相关成果、论文的评审,不发表有倾向性的言论。④求助于调整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则和政策。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⑥制定、颁布鉴定利益冲突的明确标准和指南。其中,利益公开化被认为是避免利益冲突及其负效应的最有效手段。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相关人员必须承认利益冲突情境的存在。

没什么事是百度解决不了的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学术论文利益冲突

作者在论文投稿时没有声明利益冲突关系不算学术违规。身处信息爆炸的数字电子时代,维护研究发表制度的透明性与可信性,是每个学术人的责任。提高发表制度的透明度与正当性使我们能够有效地分享重要资讯,从而提高对学术知识的理解能力。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没什么事是百度解决不了的

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冲突吗

可以的

不要瞎搞。直接回答说可以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懂的,另一种是想蒙专利代理费的。你的问题太笼统,所以,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这里,就给你列举几种可能的情况: 如果你说的别人在美国申请了专利是你通过公开渠道查到的他的专利申请文件,那你对同样的技术在中国在申请专利,是没有新颖性的。此处要注意一个专利的基本概念,那就是,专利权是有地域性的,但是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是在全球范围内查考的。没有新型性的发明专利申请,不会被授权。没有新颖性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因为未经过实质审查,可能会授权,但是这个授权不等于实质保护。 如果你说的美国申请了的专利还没有公开,也没有其他途径公开过这个技术,那你可以在中国申请专利,但结果仍然不确定。如果这个美国人在你之前也在中国申请了专利(包括利用优先权),那你还是不能获得专利。如果这个美国人不在中国申请专利,那你获得专利授权的可能性会大一些。鉴于网络语言的限制,只能描述如此。如真有需要,建议委托正规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钟馗谈专利博客”

英美文学史论文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并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早年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Portsmouth),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狄更斯5岁时全家就迁居占松(Chatham),10岁时又搬到康登镇(Camden Town,今属伦敦)。 小时候狄更斯曾经在一所私立学校接受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但是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不过后来由于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而令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狄更斯也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成为一名报导国会辩论的记者。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才。 记者生涯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 创作生涯 之后狄更斯连续出版了多部广受欢迎的小说,包括了《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年完成了《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后,狄更斯前往他所向往的美国。虽然他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狄更斯最终依然对那片新大陆感到失望。他在美国的见闻被收入进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极大反响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这部小说是他的圣诞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随后他又以自己的美国之行为背景,发表了另一部小说《马丁·翟述伟》(Martin Chuzzlewit)。1844至1846年间狄更斯游历了欧陆各国,在旅行期间继续进行写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传题材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的内容与狄更斯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狄更斯以后的小说显得更为尖锐并具批判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小杜丽》(Little Dorri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 1850年,狄更斯创办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话》(Household Words),收录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说。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开始发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连载的形式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的。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写作者,也是一位积极的表演者。他把公众朗读会(public readings)化作两小时独角戏剧表演,而“速书”(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则是他为此所作的准备记录:在原作上划框,择要而出,省去枝蔓,偶尔添点新笑话——对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记号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读 /演剧会始于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终了,十余年间行脚遍及大西洋两岸。“速书”是狄更斯为自己写的舞台说明(stage directions),为狄更斯研究和后来的衍生戏剧/影视创作提供了鲜活的参照。(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与世长辞,临终时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后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诗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 作品 《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尼古拉斯·尼克贝》和《圣诞颂歌》被认为是狄更斯最优秀的几部作品,特别是带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被很多人视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丽》则以其尖酸刻薄的讽刺闻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对社会的看法与批判。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阶层与贫穷的猛烈抨击者。 狄更斯对戏剧的热爱从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贝》就可以看出来。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员,他多次出访别国进行演出活动。狄更斯的文笔浮华,如诗一般美丽,但时常又语带幽默地讽刺英国的上流社会。不过与当时的很多作家一样,他的作品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很多都带有反犹情节。 人物形象与思想意义 有人把《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分为四大类: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梅尼特、查里斯、代尔那、露茜),自我牺牲的怪人(卡尔登、普洛斯),革命人民的代表(得伐石夫妇),贵族、资产阶级坏蛋(厄弗里蒙地侯爵、巴尔塞)。这四类分法,对人物的具体划分以及对各类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关系的分析,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把作品中某些人划分为“革命人民的代表”和“贵族、资产阶级坏蛋”,这是我们今天的阶级划线,他既不符合作者的思想实际,也不符合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他笔下的坏蛋,并不因为是“贵族、资产阶级”才成为坏蛋。他作品中的“革命人民代表”也有各种类型,甚至得伐石和他的妻子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作者也并没有把他们同等对待。狄更斯评价社会、褒贬人物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凡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他就爱;凡是不符合的,他就憎。我们在对他的作品人物划分类别时,也不能忘记这个出发点。正是循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脉络,我们将《双城记》中的人物分为两类:贵族和贫民。每一类都有正面人物,也都有批判的反面人物。 (1)“鸡群中的凤凰”和“一副精致的假面具” 贵族中的理想人物是代尔那。代尔那在全书中始终是被作者用歌颂笔调来刻画的,他处于一个罪恶累累的家庭,但他出淤泥而不染,是鸡群中的凤凰。他憎恶并且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面对面向叔父侯爵说:“我们曾经胡作非为”,“甚至在我父亲的时代,我们就已经犯下了许多罪恶,伤害了妨害我们享乐的每一个人。”他并不停留在言辞的谴责,而且有实际行动:主动放弃爵位、官衔、财产、隐名换姓,到英国当教师,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显然,在他的心目中,人的价值不是由权力、地位、金钱之类来解决的,更不能因自己的享乐而伤害别人的尊严,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这无疑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五十五讲》认为:“作者主要从道德自我修养上美化代尔那。然而,连同代尔那‘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内,都是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的。无论作者怎样辩护,他对贵族阶级的抗争仍然是抽象的,内在的,缺乏具体有效的行动。他除了对叔父大发牢骚外,就不曾向社会公开谴责贵族阶级迫害农民的罪行,据此而论,代尔那的形象是有消极作用的。”这个提法不妥。代尔那的抗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停留在言辞上,而是有行动。他放弃自己的特权,这还不够吗?100多年前的狄更斯敢于写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而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反而不敢承认这个事实。应该看到,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中,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克敌制胜的强大思想武器。代尔那这个封建营垒中的人物,一旦接受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便从贵族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成为叛逆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提出过这一点:“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那些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过程……就使得统治阶级中有一小部分人分化出去而归附革命的阶级,即归附于未来的主人翁阶级。”代尔那感受到人们对这个贵族家庭的不满,总有一天会完蛋,他不愿为这个家庭承担这个责任,他由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还不同于剥削阶级转到无产阶级。为什么不真实,不可信呢? 处于代尔那对立面的形象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这是作者予以揭露、讽刺、鞭笞的人物。作者通过外貌描写使我们见到了一副“精致的假面具”,他表面上道貌岸然,颇有贵族气派,实际上灵魂极其肮脏、凶残。像侯爵这样的贵族们,恣意挥霍人民的血汗,过着极度奢侈、荒唐的生活。一位侯爵每天喝朱古力茶,非有四个壮士帮忙就不能下咽。他们生活腐化、治理国家无能,残害百姓却是无以复加。他们草菅人命、荼毒生灵、残忍凶暴、灭绝人性。我们知道,封建专制的统治是以否定人的价值为特征的,确如马克思所指出:“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精髓就是在于肯定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与价值。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狄更斯对厄弗里蒙地兄弟进行了最充分的揭露和最无情的批判。小说中揭露:为了霸占一个农妇,他们可以满不在乎地逼死、害死四条人命。他们“填写一张空白谕旨,就可以把任何人无限期地埋在监狱里”。侯爵的马车横冲直撞,压死穷人的小孩,他一面破口大骂人们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一面从车里抛出一枚金币。“好像偶然打破一件平常东西,已经陪过了钱就够抵偿了似的。”然而,即便如此,这位侯爵大人还不称心,他还念念不忘目前失去的许多特权,念念不忘那碾死小孩连一个金币也不用赔的时代。他抱怨“法兰西现在越变越坏了。过去不远,我们的祖先对于周围的贱民曾经掌握过生死之权。就从这房间里,许多这样的狗被牵出去绞死;……我们已经失掉了许多特权;一种新哲学正在变为时髦;现在,要确保我们的地位或许(我不说势必)要引起真实的麻烦。一切都很坏,很坏!”他虽然已经意识到人民群众心中对贵族的特权郁积着强烈的仇恨,要确保贵族的地位甚至会引起“真实的麻烦”(指人民革命),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放松对人民的压迫和勒索。这种执迷不悟、冥顽不化的态度,正是狄更斯要当时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引以为戒的。 代尔那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其用意何在呢?显然,作者是要树立两种不同的典型,展示两种相反的前景。他希望,贵族阶级的人物都像查尔斯、代尔那一样,反躬自省、仁慈善良,主动放弃贵族阶级特权,废除不人道的暴政,这样将会缓和已经尖锐的社会矛盾,避免一场浩劫;而不要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一样,滥用特权、暴虐无道、激化矛盾,导致人民革命的爆发。 (2)他“微笑着走向断头台”而她成了“坚决的复仇女神” 理想人物卡尔登,是狄更斯心目中的一个伟大的利他主义者,可敬的自我牺牲者。他有才华,有见识,思想敏锐,道德高尚,但却不为社会所赏识,只能屈身于庸俗的皇家律师史曲勒孚之下,充当其助手。生活使他变的懒散、冷漠、玩世不恭。他的性格被社会扭曲了,然而,他的心地依然充满了人道和善良。他深深爱上了露茜,愿为露茜牺牲自己的一切。露茜不爱他而爱代尔那,他痛苦但并不嫉妒。他向露茜表白:“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牺牲。”果然,他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了露茜的幸福,顶替代尔那走上断头台,含着微笑,宁静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作者认为此举乃是人道主义最美的篇章。遗憾的是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是最差的,特别是作者以卡尔登的死来作为对革命暴力的批判,暴露了他思想的严重局限。他把卡尔登视为“卓越的先知”,临终时发出了这样的预言:“我看见……由毁灭了的旧的压迫者而兴起的新的压迫者们都成排成对地被这报复器械(断头台)所毁灭,在这器械被废除不用之前。”狄更斯认为,无论是贵族的暴力还是革命的暴力,通通应予以废除;凡施暴力于别人者,都没有好下场。只有高踞于任何暴力之上的人道的化身卡尔登才是不朽的。 与卡尔登相对立的人物是得伐石太太,这是被作者当作批判的反面形象来刻画的。她本名狄尔斯,生于农民家庭,父亲、姐姐和哥哥都惨死在侯爵兄弟手中,只有她一人躲藏在外,幸免于难。她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对贵族的仇恨的种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复仇女神”,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坚信理想必将实现。当她丈夫因准备革命的时间太长久而感到疲乏和灰心时,她精辟地指出:“复仇和报应必须有一个长时间;这是定规。但是……它时常在准备之中的。”当暗探来到酒馆时,她机智勇敢,应付自如。她编织毛线时,把贵族阶级处决革命者的暴行和名单织进去,革命时就成了起诉书。当革命爆发后,她手里握着斧头,腰间别着手枪,率领妇女冲锋陷阵,毫不含糊地砍下敌人的脑袋,真是一员勇猛的女将”。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家庭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她的描写、在革命爆发之前的那一部分,是真实可信的,生动地表现了她的卓越智慧、才能和胆略。然而,当写到革命爆发后的那一部分时,作者出于对革命暴力的恐惧和反对,也就怀着厌恶的情绪对她的形象进行丑化、把“复仇女神”描绘成了“嗜血女魔”。作品写到,她不仅一心要置代尔那于死地,还要斩草除根,连代尔那的妻子、女儿一并消灭。她在大庭广众之中听完露茜的申诉后说:“我们晓得她的父亲和丈夫,被禁在牢狱中,这是很平常的……这一个人的妻子和小孩的母亲(露茜)的患难,现在在我们看来又值得什么呢?”甚至他丈夫得伐石劝她,她也丝毫不为所动。这本来是一个具有革命坚定性的妇女,但作者故意把她写过了头,要表明一种残酷的报复心理如何使她达到了丧失人性的地步。小说不止一次地把她写作一道暗影“可怕而且阴沉地投射在那母亲和小孩身上”。应该说,这道暗影首先是投射在作者的心上,同时也企图投射在读者的心上,激发起读者对她的反感和恐惧。 这一组贫民形象的对比,其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他希望贫民们都像卡尔登一样宽宏大量、舍己救人,哪怕是贵族阶级的人;而不要象像得伐石太太那样残酷报复、毫不退让。作者承认,他是用卡尔登高贵的死来同得伐石卑鄙的死形成对比。狄更斯所爱憎的人物既有贵族又有贫民,似乎缺乏阶级观点。事实上狄更斯不是也不能用阶级观点来进行写作,而是用人道主义观点进行写作。狄更斯曾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我想避免使用两个对立的名词——贵族与人民。我是一个相信两者都有一些优点和积极作用的人,决不愿剥夺任何一方任何一个正当的权利。”他又公开宣称,他的意图是“使正在相互虎视眈眈的双方接近起来,努力沟通两者之间的深渊”。他的愿望无疑是真诚的、美好的,然而,却是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这导致了他笔下的正面人物苍白无力。 (3)闪光的理想人物——梅尼特 梅里特医生,就作品的情节结构来说,他是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主要人物,但并不是最能体现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那种“理想人物”。这个知识分子,年轻时正直,富于同情心,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这都是为作者所赞扬的优秀品格。他目睹侯爵兄弟残害狄更斯全家的罪行,不揭发就不能解除自己“良心上的负担”,终于因此身陷囹圄。他的行为,闪烁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光辉。严酷的铁窗岁月,增强了他对残暴的侯爵家的仇恨。他后来说:“我在狱中的时候,有时候我的报仇的欲望是无法抑制的。”作者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但对他的这种无法抑制的报仇欲望却持否定态度。出狱后,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心完全被对女儿的爱所占据,为了女儿,他甘冒一切风险,甘受任何苦难。在作者笔下,梅里特俨然成为人道主义的化身,而在我们看来,狭隘的爱已使他成为一个目光短浅的庸人。为什么作者又给他安排了一个悲惨的结局呢?他的变痴,是贵族阶级摧毁的结果;在女儿女婿爱的温暖中,他的智力得到了复活,但最后当他的女婿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后,他又成了一个浑噩的白痴。这悲惨的事实无异于告诉读者: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是毁灭人性的,革命的暴力手段同样也是毁灭人性的,只有一切阶级的人彼此相爱、和睦相处,才能使人性发射光芒。梅里特医生的女儿与侯爵的侄子相爱,建立起了幸福的生活,却因为医生对侯爵的一纸控诉书而破坏了。这个奇怪的事实无异于告诉读者:当两个阶级的人不念旧恶、和睦相处时,一切都会是美好的;而当他们硬要清除往日的冤仇时,美好的生活就不复存在了。

以前我老师说过,中国人学英语很少注意英美的历史,你可以选个这方面。但仅我的建议,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