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西方名著导读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西方名著导读论文3000字

厉害厉害

草。这也行啊。佩服

自己去(世界文学研究)里面下载吧,上面的文献都是免费下载的

四大名著论文3000字

1、滚滚长江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该书艺术地为人们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从东汉末年宦官之祸到黄巾军起义失败,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终于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共约90年的烽火岁月,大体上分为军阀混战、封建兼并、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四个阶段。 《三国演义》之所以流芳百世,千古传诵,主要有赖于精彩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和对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刻画和他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分析。例如:官渡之战,此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之前,曹操不仅兵力少,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位置。但曹操客观地分析了局势(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威少,兵多而化分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跟据战场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乌巢),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其间各人性格展现的淋淋尽致,战场画面的描述也可圈可点,不失为精典。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中有不少不属实的记载,什么诸葛亮火烧博望、新野;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美人计还有许多历史冤案:周瑜,“性度恢阔”、“曲有误、周郎顾”,与《三国演义》中周瑜完全相反;鲁肃本是一代英雄,结果被说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曹操…… 在我还未看《三国志》前,常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沉吟良久,并为关公华容放曹、败走麦城而捶胸顿足,还对在彝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恨之入骨。先在回想,儿时美好的回忆被真实打碎,失望、后悔、伤心最后脸红。 而今吾已长大,理智少许,当我爱上“是非成败,转头空”后不再为得失而叹息。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我开始钻研每一场战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于是我了解到了让国家强大不应只靠武力。在政治上,应联和其它势力,互相帮助。而对内在经济上应跟据民情收税,兴立屯田,发展农业生产。正所谓修内而安外。待时机成熟,再一鼓作气,完成霸业。这说起来很轻松,但要实施并完成,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并非易事。 其实每个人也是如此,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还46天就开学了,这个班里个个都是高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学,当效吴下阿蒙。2、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故市;曹军假装袁军,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合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合、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合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合说袁绍要杀张合,张合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谋士沮授为曹操诚意所动而投降,后得知家属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杀;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倚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宗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宗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礼,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09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汉巴之战 公元215年,曹操以张合、朱灵为先锋,带5000兵马在前面开路,自己带领带领10万大军从陈仓出发。张鲁提议投降曹操,其弟弟张卫与大将杨昂等实力派坚决反对,张卫、杨昂率数万人坚守阳平关;曹军多次强攻不下,于是决定假装退兵迷惑张卫,张卫遂减少守军。曹操马上命令乘夜强攻,由于守军兵力薄弱并戒备松懈,阳平关于是失守,杨昂战死;曹军继续攻击其他的营寨,惊动了山上的几千只夜糜,夜糜冲进张卫大营,引起人喊马嘶,曹操以为张卫反击,于是命令夏侯敦、许褚等将领主力大举进攻,张卫不敌,遂投降,夺取阳平关集中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才华。张鲁再次提议投降,遭到阎圃的反对,张鲁于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张鲁有心投降,于是用高官收买了巴族七姓首领,张鲁无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渊、徐晃、张合攻下三巴,同时关中的程银、侯选等叛将也投降曹操,曹操于是占据了汉中、巴郡。 刘备得知曹操平定了汉巴(其中巴东的首府为现在的重庆),对自己威胁极大,只好向孙权妥协,孙权也想借此在合肥发动攻势拿下淮南,于是双方中分荆州。于是刘备命黄权攻取三巴,杀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领杜获等人,曹操命张合反攻,攻下巴东、巴西,并迁移百姓往汉中,又与张飞大战50多天,被张飞所败。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汉巴的措施后留下夏侯渊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师回洛阳(继续进攻刘备是否合适后面有分析),并迁移8万多人民回关中。刘备集中力量后,先以张飞、马超、吴兰进攻武都,在下辩一带随时阻挡关中曹军增援汉中;自己领法正、黄忠、赵云等人率主力进攻夏侯渊据守的阳平关。曹操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来是曹植当主帅,由于曹丕作怪——)增援汉中,在下辩与刘备军展开激战,破吴兰,吴兰逃入阴平,为当地人所杀,后击败马超、张飞,平定响应刘备的地方首领雷定等部。刘备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号召“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线,形势对曹操相当不利,曹操亲自驻军长安,并命令曹仁平定向关羽投降的宛城守将侯音。刘备亲用法正的计谋,调动夏侯渊的一半军队增援张合,然后乘夜偷袭夏侯渊,第二天凌晨,刘备派黄忠偷袭正在指挥修补鹿角的夏侯渊,夏侯渊遂被杀,张合被逼收集残兵回守阳平关。由于形势更加严峻,曹操于是亲自到汉中前线,命令徐晃偷袭陈式据守的马鸣阁,恢复了汉中与下辩的联系;刘备命令部下坚守阵地,同时袭扰曹操的补给线,又命令赵云、黄忠偷袭北山,烧毁了曹军万余袋粮草。曹操无奈,只好让曹真去下辩接曹洪,放弃汉中,同时迁移几万户百姓回关中。汉中之战的结果,基本决定了三国鼎立。 关羽失荆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摇。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擒杀,荆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刺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土著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一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带连营,坐镇I亭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予分兵。蜀军频繁挑战,吴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远道出师,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军一营,继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军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指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次年四月,刘备病亡。 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病死,诸葛亮乘机出兵汉中,自己带领大军直扑曹魏据守的祁山;同时派老将赵云、邓芝带领偏师从斜谷出发扬言攻打湄城,然后进攻曹魏中心城市长安;由于蜀军经过2年多的养精蓄锐、准备充分而曹魏准备不足,蜀军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动。魏明帝曹睿马上命令大将军曹真率领15万大军由长安出发,驰援湄城;智勇双全的名将张合领5万精兵星夜截击诸葛亮部队;自己也亲自到达长安坐镇。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抢先占据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苦告,把军队驻扎在附近小山,同时让王平在附近驻扎;张合到达街亭后,分一部分兵马阻止王平与马谡合兵,自己带领主力把马谡军队围在山上,同时命令放火烧山;马谡大败,不敢见诸葛亮,而逃回成都,后病死在狱中。蜀军失去街亭后,基本为张合所钳制,无法突破张合防线;而东线的赵云部也为曹真的优势兵力所败;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在北伐前,大将魏延提出由他带领5000精兵从斜谷出发抄近路直取长安,为诸葛亮所拒绝。 当年冬天,曹魏大司马曹休在石亭为吴所败,关中主力东下救曹休。诸葛亮乘机杀出散关,包围战略要地陈仓;由于曹魏大将军曹真早料到诸葛亮必定会有此着,事先让智勇双全的将军郝昭领3000兵马守陈仓。由于陈仓地势险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后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油脂、火箭等物资,还加固了城墙。蜀军在强攻了20多天后还没有攻破,蜀军粮草不足,曹魏名将张合也带领大军前来支援;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汉中,设伏兵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陈寿之父)取武都、阴平两个小郡。第三次北伐虽然是获得了两个郡,但无法扭转被动的劣势。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据点祁山。曹睿命令司马懿、张合等带大军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留下王平领一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领主力与司马懿决战;在路上击败曹魏凉洲牧郭淮部,抢收当地小麦当军粮。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而来,再加上补给线漫长而艰辛,于是坚守不出;后诸葛亮设计败司马懿,司马懿更是坚守不出。但蜀军由于负责后勤的第二号实权人物李严(李平)粮草供应不上,而假传后主命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只好退兵;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命令大将张合追击,张合抗议,司马懿强行命令张合追击,张合为诸葛亮所置伏兵射杀;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败告终。 公元234年,经过3年修养生产的蜀军,一改过去从祁山出发的老路子,从斜谷出兵,同时发函让孙权配合作战;曹魏也司马懿带领大军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到达五丈原后,为了和曹魏军队长期作战,在当地进行屯田;孙权军队也为魏明帝曹睿亲自带领大军击败,孙权退回建业;司马懿知道蜀军不可能长期作战,也采用坚守不出的老办法等待蜀军粮尽而退,不论诸葛亮怎样激将,还是坚守不出。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遥遥无期,诸葛亮病重;诸葛亮抛开副统帅魏延与姜维、杨仪等商量后事。诸葛亮死后,以杨仪为主帅,让魏延殿后;魏延与杨仪不合,先南归烧阁道,为杨仪所败,和儿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杨仪派马岱所杀。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以失败便告终。在三国时代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刘备一直是一个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一样,玄之又玄。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然而他所到之处,总能受到尊重和款待,曹操甚至认为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真正的英雄。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正面我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不当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出、改正。 一 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逆耳,忙说:“姑娘请别的妹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后来随着宝玉逐渐长大,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他又发现“女儿”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又有女儿由出嫁前的“无价宝珠”到出嫁以后变成“死珠”再最后竟变成“鱼眼睛”的看法。这表明,他在成和或逐渐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就是女孩。因此,他在行动上才表现出了对女儿不同一般的温柔体贴。 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所以贾环他们并不甚怕他,甚至得寸进尺还想割害死他和凤姐。即使被贾环有意用滚烫的蜡油烫伤,他还在为贾环打掩护。他还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对茗烟“没有没下,大家乱玩一阵,”“撕扇子千金一笑”使晴雯转恼为笑;金钏受辱身死,宝玉念念不忘,不顾给凤姐过生日这等大事,偷偷跑到郊外冷清之处洒泪祭奠。 还有,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情都倾诉了出来。 因此,也有人说贾宝玉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是初步民主平等思想。但毕竟,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正面发生冲突,对抗比较消极;还有当他苦于找不到思想出路时,就产生了想死,想“化烟化灰”的虚无空幻的思想。 二 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三 薛宝钗 说完了宝黛,那自然要说说宝钗了。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作者同情她,她也是“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人。”作者也赞美她,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就连医药之理。宝钗也略知一二。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但是作者越是渲染和赞美她的才貌,就越能让人更好地批判她封建品德。但同时,作者并不是把她写成一个小丑,而是通过对宝钗的批判来达到谪指封建制度的目的,贬中有褒,褒中含贬,但基本持否定态度,我想,这就是作者对薛宝钗的态度。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为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甚至就连那个几乏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会做人”的确是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 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我们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但我想,只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我们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 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 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 其他 在《红楼梦》中,除了以上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笥性。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妞、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因此,我们可以说,《红楼梦》这部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达到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外国名著论文3000字

《红与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他讲述的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是因为它最早体现了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首先,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本书的作者司汤达使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使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那么我们以于连为例子进行分析:一个出身卑微、到处受人歧视的锯木厂工人,如何在阶级意识浓厚的社会里力争上游?从小城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做到巴黎侯爵的秘书,由于他的神学造诣与谨言慎行,渐渐得到别人的重视;甚至获得市长夫人与侯爵千金的爱情……然而在拘谨的表象下,年轻人的心却充满对英雄的崇拜,对贵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头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时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交战……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曾经参加拿破仑的几次战役,离开军队后便投身外交界,被派往意大利当领事官。由于他的经历,司汤达观察到社会种种不平的现象,特别是贵族阶级与教会连手所形成的黑暗势力,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人心的反动;促使他开始写作,完成了这部批判时代社会,剖析人性的<<红与黑>>。<<红与黑>>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书名,有人说“红”是指书中灵魂人物于连,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叛逆者;“黑”则是指他所反抗的教会、贵族阶级及复辟王朝所结合的强大势力。又有人说“红”与“黑”代表了当时最热门的“军队”与“教会”。你也可以说“红”指的是主角于连心中善良、诚实的那一部分,而“黑”则是他内心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主宰了于连的思考与行为;“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于连悲剧性的下场。而在时代大环境的笼罩下,于连身旁的诸多人物角色,难道不也这样徘徊在“红”与“黑”的矛盾挣扎里吗?像天真单纯的雷纳尔夫人,初尝爱情滋味,幸福的狂喜与衷心的悔恨不断在内心交战;而高傲的贵族千金拉穆尔小姐则在英雄崇拜的爱情与身分地位、自尊之间犹疑……他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感情与欲望的细微变化,使读者得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将不仅仅知道故事表层的结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结果背后的原因,因而获得更深的冲击与感动。作者正是用了这种手法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作者在无意之中也开启了现在的一种文学的题材即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文体。 作者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还是以于连为代表来分析一下:于连的出生在一个下层的人物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他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尔夫人的爱情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拿破仑式的征服的欲望,他对夫人的激情绝对是一种逢场作戏。当然着只是他的性格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侧面,比如说: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晋升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很大东西。甚至将一些很是枯燥的东西背诵下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这种能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于连出于同样的目的还是占有了自己侯爵的女儿。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出在自己的原来的阶级,这是为统治阶级说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于连的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东西了。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的塑造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让我们感觉于连旧在我们的身边。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个人是不存在距离的。 作者通过了这种形象的写做手法向我们描写了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是作者的书成为了小说中的精品。我们在以后的创做中也应该使用这种创做手法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的去描写一个人物,将这个人物写的鲜活而生动,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能吸引读者的好书。 麻烦采纳,谢谢!

厉害厉害

我有个写TSEliot 的《The waste land》英语的 并获优秀毕业论文了,要么?

西方文学论文3000字

诚信漂流记 话说诚信被那个 " 聪明”的年轻人投弃到水里以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轻松的音乐。他于是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他看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 “快乐”二字,原来是快乐的小船。 “诚信”忙喊道:“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吗?” “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 你看这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说实话而不快乐,对不起,我无能为力。” 说罢,“快乐”走了。 过了一会儿,“地位”又来了,诚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吗?”“地位”忙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住啊!” 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着等。 随着一片有节奏的却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 “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竞争们问道:“你是谁,你能给我们多少好处?” “诚信”不想说,怕说了又没人理,但“诚信”毕竟是诚信,他说:“我是诚信…… ” “你是诚信啊,你这不存心给我们添麻烦吗?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正当竞争’怎么敢要你诚信?”言罢,扬长而去。 正当诚信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慈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孩子,上船吧! ”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我是时间老人。”“那您为什么要救我呢? ” 老人微笑着说:“只有时间才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可以的,,。。

西方文化论文3000字

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摘要: 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维以超越的高度。其中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因此本文主要是讨论了这两个文化的异同,找出“原希腊”的东西,区分罗马的创新,给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粗浅的线索和脉络。本文将分成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经济发展模式让我们回到地图上,看看希腊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希腊是由本土半岛和一些散落在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一些小岛组成的。它三面环海,只有北面与陆地相接,且多丘陵少平原,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它的农业难以发展,为了生存,希腊人学会了和其它地区进行农产品的交换,并逐渐形成了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往来。罗马的环境和希腊类似,它地处今意大利半岛,是一个多丘陵,多沼泽的地区。因此农业也不十分发达。但罗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像希腊一样通过自由贸易,物物交换。它使用的是一种血腥的方式——侵略和扩张。为了满足罗马帝国日渐庞大的粮食、财富的需求,罗马人选择了不断地侵略。依靠着强大的军队、武器,罗马从昔日台伯河边上一个卑微的小城一跃成为统治着200万平方英里的帝国的中心。④每天码头,道路都有成百上千的船只,车辆抵达罗马,源源不断地带来从各地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粮食谷物。同时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膨胀,使得对这些物资的消耗急剧增多,反过来这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继续扩张,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它由始至终都伴随着罗马帝国。相比而言,为了抵御恶劣多变的海上环境,希腊发展起来的却是一种互相合作的良性竞争模式。并且,后者己渗入当代西方人的精神领域。除此之外,希腊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商人进行的海外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本土的农民耕种。希腊城邦中的奴隶数量比罗马少得多,罗马经年累月的征战,带来财富的同时还有大批大批的奴隶,这些奴隶广泛地分布在大部分的产业,比如采矿,冶金,驾船,铺路和大型建筑的建造。可以这样说,古罗马的伟大和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奴隶创造的。总的来说,希腊和罗马的经济发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后世西方各国基本上都经由了这两个阶段,比如欧洲新帝国对非洲,美洲的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俨然是罗马形式的另一版本,而同时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又是希腊式的重现。政治与民主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便是立法。在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过程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虽然此法律依旧维护的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在那个时期却又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之后陆续产生的《万民法》,《公民法》,《民权大法》更是奠定了西方法律体系的雏形。尤其是《民权大法》中规定的“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后世西方法律中永恒的主题。宗教与艺术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这样咏唱到:“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文学艺术搬进了荒僻之地”。的确,早期罗马的文化几乎是对希腊的纯粹的继承与模仿,反映在神话与宗教上,譬如,在神话中罗马的神几乎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希腊的地母神德米德变成了罗马的谷神塞利斯;万神之王宙斯变成了朱庇特;天后赫拉变成了朱诺;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成了维纳斯,①凡此种种,举不胜举。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外来的宗教在各地传播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约公元40年出现在罗马的基督教,从出现时起,基督教很快在整个罗马帝国兴起,而此时帝国的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精神舆论来束缚人民的思想,于是在最后一个皇帝狄奥西多时代,基督教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从此开辟了欧洲基督教时代,直到今天西方的广大区域都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团结在一起。在教育方面,罗马人发扬了希腊人的“学园”教育,创造了一系列非常健全的教育体制。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各国教育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罗马的高等教育——当时称为“学府”是近代大学的前身,它强调德育,指出“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要在生活处世方面做学生的楷模 ”②。这种教书育人德才兼备的思想为后世所承继。在艺术领域内,表现在建筑,雕刻等凝固艺术,以及文学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上有较大不同。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指出:“希腊式=优美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沉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的时代。”如果说,欣赏希腊建筑像聆听着一首安宁唯美的小夜曲,处处启发你最深沉的思考和想象,那么古罗马建筑更像是否一曲富丽堂皇的交响乐,如果说古希腊建筑是精致连续的展开,那么古罗马建筑即是宏伟磅礴的汇聚。希腊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庙。一般用大理石建造,各种石柱支撑,简洁典雅,从流传后世的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卫城的风格上可窥一斑。古罗马的建筑是从希腊风格上继承和吸收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罗马人的建筑多采用圆拱圆顶的营造方式,他们的神庙建筑更多地采用科林斯式的圆柱,如著名的罗马万神殿就是极其庄严,华美的巨大建筑,它始建于公元前27年的屋大维时代,整个庙身是一个巨大的鼓形建筑式样,上面有金光闪闪的圆顶,里面则是琳琅满目的浮雕,一样比样富丽堂皇,气势辉宏。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对后世的西方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效仿古典时期的浪潮。此时出现了大量的仿古风格的建筑,比如:以古罗马凯旋门为样本的曼图亚圣安德烈教堂;采用古典立柱式的鲁切拉府邸;结合穹顶和立柱式的圣彼得大教堂等。③除此之外,在文学、雕塑、自然科学等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为后世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以上只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给后世影响的一些方面做了简要的探讨,我也只能用我粗鄙的文字去叩响西方古典时期那厚重的大门。但仅仅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就足以看出,古希腊和古罗马对后世西方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多么地深远。也许从这种透入骨髓的深刻中我们能学会反思自己的文化,找到其中的精髓,重新合理地给自己定位,从而更有动力地前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