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
你好朋友要想评价一篇文章的优缺点,那必须对自己有这一方面的知识才能去评价,如果没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无法去评价
中国历史悠久,珍贵古籍灿若星河,但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外国的劫掠等原因,古籍遭受巨大损失。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进行保护,为以后古籍的保护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古籍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识水平、管理漏洞以及有些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等诸多原因,使许多珍贵的古籍被破坏、散佚甚至卖到国外,这是国家与民族的重大损失,针对当时的情况党和政府在1949-1957年间曾采取了多种积极保护措施。1、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政策指导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军政委员会、地方人民委员会等部门都曾发布政令、通告、指示,制定条例、办法等为古籍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1、保护古籍图书,避免古籍散佚、毁坏的政策1、规定古籍的范围,并要求对古籍进行认真保护、保管1951年5月5日,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下达保护文物的补充指示,其中第五点:“图书:古版及各种珍贵版本、孤本、绝本、抄本、金石拓本与不常见书籍、碑版、图书版片、简牍、档案、志书、年检、佛经、名人书法、墨迹等应负责征集,妥为保护与保管[1]。”1951年8月西南区制定《西南区土地改革期间保护民族文物暂行条例》,将报刊、杂志、图书档案均列入必须严密加以保护的范围[1]。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关于古籍、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方法》[1]。1951年9月1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向各地发出《关于健全各级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加强保护历史文物图书手迹的通知》[1]。1951年11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发布通告,指出:“历史文物包括古代金石、碑帖、书籍、字画……应很好地收集保管。”1951年,川西人民行政公署第17次行政会议通过《川西区保护历代古籍文物暂行办法》第四条指出:“各种珍贵版、孤本、绝本、抄本与不常见之书籍……近代具有价值之中外图书、仪器、报章、杂志、图表,均应妥为保管,不得毁损[1]。”1956年,四川省文化局指示各地“注意保护古旧图书资料”(以文社〈56〉第210号文件发出)。2、禁止将古旧书籍作为造纸原料1951年3月2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通令中指出“造纸纸浆工厂、作坊今后不得再行收购古书故纸为造纸原料,否则以破坏民族文物论处”[1]。1951年12月,为了加强古旧图书的搜集与保护工作,中央文化部和轻工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用旧版书做纸浆材料的指示》[1]。3、避免珍贵古籍散佚1950年12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通知西南各省人民政府在减租退押时期应注意部分地主借口完成这一任务,将其所藏古书、字画贱价出售,分散破坏的行为[1]。1951年1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通令各级人民政府密切注意查禁将有历史价值之文物、图书、碑板任意破坏,零散出售,以及各寺庙僧道退押,售卖庙中各种宝贵经典[1]。1955年湖北人民委员会为保护图书文物,防治散佚损坏,向各市县发出通知,指出“土改中没收地主之书籍文物,均为国家财产……为各机关团体收藏者需进行一次清理登记,防止散佚损坏”[1]。4、禁止珍贵古籍流向国外1950年5月,政务院公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1]。1951年6月,文化部颁布关于“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对一些图书要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才能运往国外展览、交换、赠予,发给准许执照者准许出口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1.文献研究的优点(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2)费用低,省钱省时。尽管进行一项文献分析,的费用会依所分析的文献的类型、文献散布的广度、获取文献方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比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一项严格的实验、或一项深入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费用要少得多。(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起其他研究来就容易得多。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2.文献研究的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直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在一页。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任何人都有时代局限性,本朝人的历史还是要看看本朝教科书,不用多,高中近代史即可,很全面很详细很官方。
《党史》一卷视野宽广,档案史料征引丰富,对党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更为恰当的表述和科学的评价。一是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从辛亥革命向前延伸到1840年鸦片战争,增加了“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节,将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得更为深刻。
体育科研方法是指人们为了科学地认识和揭示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目前,体育科研方法一般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测量法等。 (一)文献资料法:又称“历史研究法”或“文献资料研究法”。是指对文献资料进行合理地搜集、使用和再创造,以获得间接理论知识的方法。 [由于文献资料是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信息和资料来源,能使研究者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领域内某些问题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与趋势、历史与现状,为选择、确定和论证课题、引证研究结果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因此,文献资料法是每个体育科研课题所必须的研究方法。] [作用:文献是认识世界的手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是知识和情报交流的手段,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文献的分类:分类方法很多,对文献的加工层次分为一次性文献、二次性文献和三次性文献。 1、一次性文献:指原始性文献。(是体育科研最重要的文献)凡是研究人员以体育实践或体育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而提出的新知识、新观点、创造发明的原始文献,撰写时不论是否参考或引用其他资料,也不论其体裁或出版类别,均称为一次性文献。如:论文、技术总结、考察报告、会议文献、训练计划、训练日记、技术标准、比赛技术统计等文字、数据、声像文献资料。 2、二次性文献:是指文摘、索引类的工具书,是一次性文献的产物。它为学习、学术活动和体育科研提供资料来源。通过它可以查找一次性文献、目录和出处,扼要地了解一次性文献的大致内容。 3、三次性文献:是指进展性、评论性、综合性及参考性文献。它合理利用二次性文献,选用一次性文献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编写而成,如专题评论、动态综述等。 (二)观察法: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对体育的现象和过程有目的系统地去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指研究者根据课题的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设备)或变换条件,人为地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排除干扰,突出研究的主要因素,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方法。 (四)调查法: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了解的种种途径,搜集获得有关研究对象事实材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科学研究课题提供大量有效的事实材料。 类型及主要方法:按调查的时序和性质可分为现场调查、前瞻性调查、回顾性调查和追踪性调查;按调查范围可分为普遍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按调查手段可分为访谈法、问卷法以及专家调查法等。 (五)测量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有计划地借助测量工具,搜集某一事物或现象中的某种因素特征量度资料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献研究的优点:1)具有无反应性的优点。2)费用较低。3)可接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广: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适于作纵贯分析。5)可重复 文献研究的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2)有些资料难以获得。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4)效度、信度较低
文献法的特点 文献法是研究者通过查阅、鉴别、加工整理有关文献,从而正确地探索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一般地说,文献法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不受时空限制。用文献法,可以研究那些受地域或时代限制而无法接近的对象。因为运用文献法进行教育科研不受时空限制,所以适合于对古往今来的教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有利于对教育现象进行历史的分析,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2、研究不受研究对象“反应”的干扰。运用文献法进行教育科研,由于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并不直接出现,因而就避免了研究对象在被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对研究的干扰。 3、研究体现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结合。在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教育科研过程中,研究者总是以自己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当代的教育思想、观点去进行分析研究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体现批判性。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比较、鉴别的研究中,又总是对各种文献资料加以重新组合,寻找新的联系,发现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研究体现创新性。所以,文献资料研究可以说是批判和创新的结合。 4、研究具有客观性。大部分文献资料的写作并不具有研究目的,作者是自发地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里记录下来的,具有较高的"坦白程度"和真情实感。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必然增强了客观性。另外,作为运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人,由于不参与前人或旁人的实践,看问题也就比较客观,分析问题比较全面。 5、信息容量大、费用低。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信息容量不 受限制,只要能够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