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核心区和未来区

发布时间:

核心区和未来区

核心区会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重点保护历史文化、交通出行便利、控制人口居住数量。

未来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会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和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而且会加强空间秩序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的格局。

云南没有吧。 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把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区域。这是日前正式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的。《指导意见》同时公布了各功能区不同的评价指标。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最主要载体。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古都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涵盖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商务中心区等重要功能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的主要任务是拓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经济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这个区域涵盖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重心所在。其主要任务是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这个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其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其实,可能是以天碱、MSD地块为核心,响螺湾还是感觉有点太偏了。于家堡投的很多,以后于家堡-天碱-泰达MSD一条线为核心。

未来北京核心区

核心阅读如何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启动公示。两轴、一城、一环,空间结构鲜明;三大定位,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保字当头,老城整体保护升级;宜居指标,重视民生改善……一张蓝图,正在展开。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在位于前门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正式启动为期30天的公示,同时在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分别设置32个“微展厅”,多方面听取公众意见建议。首都功能核心区,位于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规划草案赋予三大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透过这份草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未来蓝图,呼之欲出。●创造优良政务环境,放在首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如何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新总规中,有3个要点: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这3个任务,让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鲜明的特征。”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晓冬认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创造优良的政务环境,这是首要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说。对此次规划草案特点,专家概括为六突出——“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突出老城整体保护,突出民生改善,突出空间魅力塑造,突出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街区保护更新。”草案提出: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核心区城市空间结构十分鲜明:两轴、一城、一环。“两轴”指中轴线及长安街。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一城”指北京老城。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一环”指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和形象必须跟我们国家的国力和形象相适应,要看出大国首都是什么样子,要看出一个文明古国的首都是什么样子,要看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国家首都应该是什么样子。”杨保军认为。●老城整体保护升级,保字当头“要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对老城整体保护的严肃、严谨、严格,对一街一巷、一屋一木保护的具体细化,成为规划草案的一大亮点。规划草案划定古都风貌保护区、古都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控制区3类分区。严格管控建筑高度,强化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将老城的核心构成,即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六海八水、九坛八庙作为整体进行保护,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推动历史水系恢复与滨水空间建设,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为了让人们能够长久地体味北京,草案在风貌保护上,提出保护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等地标建筑之间的36条景观视廊;在文化精华区,建设10条精品探访线路,畅通历史文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认为,“这将为人们长远留出体会北京、感受北京的方式。”文化遗产方面,将保护对象上升为11类。在新总规提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历史建筑等9类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基础上,核心区规划草案将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街巷、传统胡同、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保护对象。同时,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建立健全遗产登录保护的常态化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传播和发展的空间,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草案明确要求,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机制。草案依托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进一步划分183个街区。记者在街区图上看到,每一棵古树、每座历史建筑的保护都有详细标注。“规划草案把所有的管控要求,全部落实到街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说。●“老街坊”过上新生活,环境宜居如何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如何实现建成区公共服务、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如何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此次规划草案中尤为凸显。规划草案提出,完善社区—街区—街道三级公共服务生活圈,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升宜居水平。鼓励优质教育资源、机构养老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外布局。“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龄化的,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公共需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说。相关的宜居指标,十分具体: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公交车站3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100%;地铁车站8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平均通勤时间减少至45分钟以内;基础医疗卫生机构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增长25%以上,增加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这里2/3是老城,草案关注如何使平房区的老街坊过上新生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说。草案提出,完善平房院落储藏、厨房、卫浴、采光、晾晒、停车、绿化等功能,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平房区公房产权管理,逐步推动申请式退租,改善居住条件;建立可持续的维护更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更新。在物业方面,提出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推动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建议,真正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使首都功能核心区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北京核心区是东城区和西城区,这两个北京行政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北京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部,东与天津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相邻。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北京被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联合国报告指出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二位。

未来首都核心区

核心阅读如何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启动公示。两轴、一城、一环,空间结构鲜明;三大定位,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保字当头,老城整体保护升级;宜居指标,重视民生改善……一张蓝图,正在展开。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在位于前门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正式启动为期30天的公示,同时在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分别设置32个“微展厅”,多方面听取公众意见建议。首都功能核心区,位于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规划草案赋予三大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透过这份草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未来蓝图,呼之欲出。●创造优良政务环境,放在首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如何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新总规中,有3个要点: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这3个任务,让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鲜明的特征。”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晓冬认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创造优良的政务环境,这是首要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说。对此次规划草案特点,专家概括为六突出——“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突出老城整体保护,突出民生改善,突出空间魅力塑造,突出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街区保护更新。”草案提出: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核心区城市空间结构十分鲜明:两轴、一城、一环。“两轴”指中轴线及长安街。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一城”指北京老城。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一环”指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和形象必须跟我们国家的国力和形象相适应,要看出大国首都是什么样子,要看出一个文明古国的首都是什么样子,要看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国家首都应该是什么样子。”杨保军认为。●老城整体保护升级,保字当头“要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对老城整体保护的严肃、严谨、严格,对一街一巷、一屋一木保护的具体细化,成为规划草案的一大亮点。规划草案划定古都风貌保护区、古都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控制区3类分区。严格管控建筑高度,强化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将老城的核心构成,即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六海八水、九坛八庙作为整体进行保护,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推动历史水系恢复与滨水空间建设,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为了让人们能够长久地体味北京,草案在风貌保护上,提出保护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等地标建筑之间的36条景观视廊;在文化精华区,建设10条精品探访线路,畅通历史文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认为,“这将为人们长远留出体会北京、感受北京的方式。”文化遗产方面,将保护对象上升为11类。在新总规提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历史建筑等9类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基础上,核心区规划草案将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街巷、传统胡同、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保护对象。同时,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建立健全遗产登录保护的常态化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传播和发展的空间,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草案明确要求,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机制。草案依托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进一步划分183个街区。记者在街区图上看到,每一棵古树、每座历史建筑的保护都有详细标注。“规划草案把所有的管控要求,全部落实到街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说。●“老街坊”过上新生活,环境宜居如何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如何实现建成区公共服务、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如何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此次规划草案中尤为凸显。规划草案提出,完善社区—街区—街道三级公共服务生活圈,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升宜居水平。鼓励优质教育资源、机构养老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外布局。“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龄化的,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公共需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说。相关的宜居指标,十分具体: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公交车站3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100%;地铁车站8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平均通勤时间减少至45分钟以内;基础医疗卫生机构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增长25%以上,增加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这里2/3是老城,草案关注如何使平房区的老街坊过上新生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说。草案提出,完善平房院落储藏、厨房、卫浴、采光、晾晒、停车、绿化等功能,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平房区公房产权管理,逐步推动申请式退租,改善居住条件;建立可持续的维护更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更新。在物业方面,提出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推动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建议,真正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使首都功能核心区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北京核心区是东城区和西城区,这两个北京行政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北京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地处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部,东与天津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相邻。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北京被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联合国报告指出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二位。

未来北京核心区房价

手上的房子不是核心区的,能出手尽量出手,不建议保留房产,尽快变现,手持现金入手其他资产。

北京大兴区原生墅房价多少钱一平米?

二环里回迁房基本在4万以上,商品房4万多,高档社区5到6万。

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

核心阅读如何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启动公示。两轴、一城、一环,空间结构鲜明;三大定位,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保字当头,老城整体保护升级;宜居指标,重视民生改善……一张蓝图,正在展开。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在位于前门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正式启动为期30天的公示,同时在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分别设置32个“微展厅”,多方面听取公众意见建议。首都功能核心区,位于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规划草案赋予三大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透过这份草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未来蓝图,呼之欲出。●创造优良政务环境,放在首位首都功能核心区如何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新总规中,有3个要点: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这3个任务,让首都功能核心区有着鲜明的特征。”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晓冬认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要创造优良的政务环境,这是首要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说。对此次规划草案特点,专家概括为六突出——“突出中央政务功能保障,突出老城整体保护,突出民生改善,突出空间魅力塑造,突出非首都功能疏解,突出街区保护更新。”草案提出:建设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核心区城市空间结构十分鲜明:两轴、一城、一环。“两轴”指中轴线及长安街。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一城”指北京老城。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建设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一环”指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和形象必须跟我们国家的国力和形象相适应,要看出大国首都是什么样子,要看出一个文明古国的首都是什么样子,要看出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国家首都应该是什么样子。”杨保军认为。●老城整体保护升级,保字当头“要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对老城整体保护的严肃、严谨、严格,对一街一巷、一屋一木保护的具体细化,成为规划草案的一大亮点。规划草案划定古都风貌保护区、古都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控制区3类分区。严格管控建筑高度,强化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将老城的核心构成,即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六海八水、九坛八庙作为整体进行保护,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推动历史水系恢复与滨水空间建设,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为了让人们能够长久地体味北京,草案在风貌保护上,提出保护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等地标建筑之间的36条景观视廊;在文化精华区,建设10条精品探访线路,畅通历史文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认为,“这将为人们长远留出体会北京、感受北京的方式。”文化遗产方面,将保护对象上升为11类。在新总规提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历史建筑等9类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基础上,核心区规划草案将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街巷、传统胡同、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保护对象。同时,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建立健全遗产登录保护的常态化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传播和发展的空间,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草案明确要求,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机制。草案依托东城区17个街道和西城区15个街道进一步划分183个街区。记者在街区图上看到,每一棵古树、每座历史建筑的保护都有详细标注。“规划草案把所有的管控要求,全部落实到街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说。●“老街坊”过上新生活,环境宜居如何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如何实现建成区公共服务、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如何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此次规划草案中尤为凸显。规划草案提出,完善社区—街区—街道三级公共服务生活圈,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升宜居水平。鼓励优质教育资源、机构养老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外布局。“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龄化的,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公共需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说。相关的宜居指标,十分具体: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公交车站3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100%;地铁车站800米半径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平均通勤时间减少至45分钟以内;基础医疗卫生机构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可达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增长25%以上,增加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这里2/3是老城,草案关注如何使平房区的老街坊过上新生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说。草案提出,完善平房院落储藏、厨房、卫浴、采光、晾晒、停车、绿化等功能,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平房区公房产权管理,逐步推动申请式退租,改善居住条件;建立可持续的维护更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更新。在物业方面,提出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推动物业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建议,真正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使首都功能核心区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核心区会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重点保护历史文化、交通出行便利、控制人口居住数量。

未来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会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和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而且会加强空间秩序管控和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的格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