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

粮食问题研究杂志

4、畜牧兽医学报 6、中1国兽医学报 6、中1国预防兽医学报 8、中0国兽医科技(改名为4:中5国兽医科学) 2、中5国兽医杂志 7、草业学报 0、中3国草地(改名为4:中3国草地学报) 1、草地学报 7、动物营养学报 00、蚕业科学 13、黑龙江畜牧兽医 01、草业科学 22、中1国家禽 01、动物医学进展 36、中0国饲料 38、畜牧与i兽医 52、饲料工t业 13、中5国畜牧杂志 70、饲料研究 40、中4国畜牧兽医一s级学报不n太i清楚。。。 lbrfyㄣg姬aイ◣む鸳农〗eaイ◣む鸳农〗yㄣ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从1996年至今的十三年中,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求稳定,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6月,布朗再来北京时承认自己当年的判断并没有成真。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持续提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农业生产,忽视粮食工作。 要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和粮食生增产的潜力,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依法保护耕地,遏制粮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耕地资源是增产粮食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田不足3亩。1999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全国粮食耕地由97亿亩降到72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788万亩。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非法占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使全国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在16亿亩警戒线以上。 2.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粮食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继续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田,把主产区建设成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粮食品种为中心,引导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加快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引进种源和先进适用技术。 3.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这是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对优质粮食品种要实施科技攻关,力争在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粮食加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成果,并认真做好利用、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增产增收显著的重大实用科学技术及时推广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去。四、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的形势下,国家靠统购统销、合理分配手段实现粮食安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有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特点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干扰破坏粮食供求的弊端,尤其是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化粮食主体经营的激烈竞争,增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粮食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粮食供求中紧缺与过剩交替出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粮食市场多次紧缺与过剩,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干预,缓解了矛盾,稳定了市场。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波动,解决“卖难”、“买难”,保护产区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粮价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储备粮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手段。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到位,制度比较健全。为适应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地方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要在省市和地区两级、特别是大中城市,建立储备粮管理公司,并在三到五年内形成一定储备规模,具备吞吐调节、平抑市场的能力,并建立相适应的储备粮风险基金。 要建立地方储备粮食管理条例,制定地方储备粮收购、销售、轮换、储存等管理办法,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要加强对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场粮食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为宏观调控和储备粮轮换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要落实粮食宏观调控载体,各级政府应重点选定一些购销、加工企业承担粮食调控职能任务,同时引导其他粮食经销商、粮食超市充分发挥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五、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2021前20名最新影响因子排名:食品科学;茶叶科学;食品科学技术学报;中国酿造; 食品与发酵工业;中国食品学报;现代食品科技;食品工业科技;肉类研究;包装与食品机械;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保鲜与加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调味品;食品与机械;中国食物与营养;大豆科学;食品科技;中国乳品工业;中国食品添加剂

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做的深受大家的欢迎,刚开始大家不理解,所以后来大家都理解他了,袁隆平确实试验挺好的

粮食经济研究期刊

是的,50000名左右只能填一些较差的本科大学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你服务。我是百度特邀答主谢学姐在线解答,教育机构资深老师,拥有五年工作经验,累计服务6000人,回复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一下哦。 2019河南工业大学就业率 河南工业大学本科就业率为96%,硕士就业率为14%。 河南工业大学就业率及就业前景怎么样(含就业质量报告) 2、2018河南工业大学就业率 河南工业大学本科就业率为68%,硕士就业率为75%。 河南工业大学就业率及就业前景怎么样(含就业质量报告) 3、河南工业大学好就业的专业 以下河南工业大学专业名单由本校学长学姐实名推荐: 1、 食品科学与工程 推荐指数: 8(552人推荐) 2、 土木工程 推荐指数: 6(431人推荐) 3、 粮食工程 推荐指数: 8(406人推荐) 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7(362人推荐) 5、 食品质量与安全 推荐指数: 7(336人推荐) 6、 金融学 推荐指数: 6(105人推荐) 7、 经济学类 推荐指数: 3(91人推荐) 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推荐指数: 7(85人推荐) 总体来讲还是很不错哈 更多16条 

姚先国,“综治进民企”的经济学解读,《今日浙江》,2005(15),p46- *姚先国、翁杰,工资结构、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石油大学学报》,2005(6),P14-19(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3),P71-77) 姚先国,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财富智慧》,2006(5),P35- 姚先国、黄志岭、逯岩,家庭背景与子女高等教育的关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P5- *姚先国、谢嗣胜,职业隔离的经济效应——对我国城市就业人口职业性别歧视的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P73- *陈海勇、姚先国,资本充足监管与银行破产概率的数理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P50- *姚先国、来君,以人为本 任重道远——姚先国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6(2),P144- *姚先国,人力资本与劳动者地位,《学术月刊》,2006(2),P93- 姚先国、盛乐,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矛盾,《浙江经济》,2006(1),P24- (A)姚先国、翁杰,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技术经济》,2005(12),P1- (A)姚先国、翁杰,工资结构、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石油大学学报》,2005(6),P14- 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妇女研究论丛》,2005(6),P10- (A)姚先国、方阳春,高薪企业薪酬制度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高薪企业为例,《技术经济》,2005(11),P1- 姚先国,一流大学如何打造?——读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有感,《中国高等教育》,2005(19),P31- *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5(5),P47- Hongbin Li, Xianguo Yao, Junsen Zhang and Li-An Zhou ,Parental childcar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evidence from China,Applied Economics, 2005, 37, 2067– 姚先国,以事实的锻打铸造理论利器——评董克用《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经济学》,2005(3),P 姚先国,浙商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浙商》,2005(8),P26- 姚先国、来君,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工资决定模型与人口流动-当前“民工荒”现象分析,《财经研究》,2005(8),P68- *姚先国、谭岚,家庭收入与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参与决策分析,《经济研究》,2005(7),P18- *姚先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制度条件,《浙江社会科学》,2005(4),P3-6(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转载,2005(10),P65- *姚先国、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兼论动态博弈框架下教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经济论坛》2005(8),P33-37(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转载2005(4),P44- 姚先国、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一卷),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P180- 姚先国,放弃要素市场的行政掌控,《财经》2005(11),P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浙江劳动与保障》,2005(3),P7-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浙江社会科学》,2005(2),P78-86(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5(6),P40-47) *姚先国、方阳春,企业薪酬体系的效果研究综述,《浙江大学学报》,2005(2),P74-8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载,6,p70-74) *姚先国、翁杰,企业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2),P87-95(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企业管理研究》,2005(5),P63-71) 姚先国,浙江经济新挑战与对策思路,《中国经济》2005(总第54期),P58- *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渤海大学学报》,2005(1),P78-83(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3),P47-52) 姚先国、盛乐,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Efficiency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Between State,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The Chinese Economy》,March-April,2004/VOL37,NO2,P56-75,MESharpe I NY 姚先国,黎煦,效率工资理论的微观假定及其对报酬激励的启示,《广东社会科学》,2004(6),P59- 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综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P148- *谢嗣胜、姚先国,劳动力市场中统计性歧视的模型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财经论丛》,2004(6),P1-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2005(1),P23-24) 姚先国,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劳资关系,《经济研究动态》,10,P1- 姚先国,王跃梅,市场化进程中的浙江粮食安全,《粮食经济研究》,2004(5),P7-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2004(7),P82- 姚先国、谢晓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P5- 谭岚、姚先国、郭东杰,企业参与普通培训动因的理论解释与述评,《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4),P121- *姚先国、黎煦,长期雇佣与激励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4(3),P255- *姚先国、郭东杰,世界转型经济绩效差异的比较制度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P59-64(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转载,2004(7)P17-22) *姚先国、郭东杰,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5),P97- 姚先国、盛乐,关注“三农”,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浙江经济》,2004(6),P30- *姚先国,“企业本位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04(4),P76- *郭竞成、姚先国,市场结构还是治理结构?――两种银行改革思路之检讨和中国实证,《国际金融研究》,2004(2)(《新华文摘》转载,2004(8),P35-37) *姚先国、郭东杰,论劳动制度与政策对转型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家》2004(2),P75- 姚先国、陈道江,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缺失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管理》,2004(4),P91- 姚先国,陈道江,对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缺失的分析,《投资研究》,2004(3),P44- 姚先国,可能的依据与可能的出路——关于新政治经济学三人谈的简评,《浙江社会科学》,2003(6),P26-30。 *陈建军、姚先国,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经济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03(5),P44-51。 *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5),P28-33;载《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姚先国、盛乐,关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理论思考,《经济学动态》2003(2),P36-38。 *姚先国、郭竞成,转型中的中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3(2),P11-19。(《新华文摘》转载,2003(8),P42-44;人大复印资料F62《金融与保险》2003(8),P23-28 ) 姚先国、倪云虎、陈建军,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浙江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3(2),P169-174;载《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姚先国、朱海就,企业的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比较,《学术月刊》2003(2),P49-55。 姚先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2003(2),P16-19。 *姚先国 关于人力资本的几个基本问题,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1),P19-21,被《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P158 转摘。 *姚先国、盛乐,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人力资本产权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2(3),P61-68。 *盛乐、姚先国,对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2(4),P24-29。 *姚先国、朱海就,产业区“灵活专业化”的两种不同模式比较—兼论“特质交易”观点,《中国工业经济》,2002(6),P45-49。 姚先国、盛乐,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2002(1),P49- 姚先国、盛乐,对中国经济转型成效的另一种解释,《经济学动态》,2002(5),P15-18。 *姚先国、陈国权、曾军荣,政府干预:凯恩斯与布坎南的理论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1),P72-75。 姚先国、郁建兴,社会资本:市民社会理论的再出发,《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金庸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P133-145。 姚先国、孙树华,药品集中招标的博弈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2(8),P32-33。 姚先国,与国际接轨到底从何入手,《浙江经济》,2002(18),P37-38。 姚先国、郭东杰,创新、知识产权与新经济,《商业研究》,2002(10),P15-17。 姚先国、黄炜华,论房价与地价的关系,《土地市场与城市化》(王松林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4月,P196-201。 姚先国、黄炜华,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市场与城市化》(王松林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4月,P249-256。 姚先国、刘湘敏,劳动力流迁决策中的迁移网络,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P124-130。 姚先国 蔡宁,浙江经济持续竞争力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2(3), 姚先国、黄炜华,地价与房价的关系,《中国土地》,2001(9),P33-35。 姚先国、朱海就,我国传统产业部门科技人才偏少的现状及其原因,《上海经济研究》,2001(9),P40-44。 盛乐、姚先国、黎洁,企业经济效率差异的劳动力产权因素分析,《经济评论》,2001(3),P36-40。 *Yu Jianping, Yao Xianguo and Fang Xiaoyan,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in Development of Freshwater Farm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1(3), P338- *姚先国、郭继强,再论劳动力产权:用“劳动力产权”概念超越“劳动力商品”概念,《学术月刊》,2001(3),P54-61。 盛乐、姚先国,产权残缺劳动力的行为博奕,《中国经济问题》,2001(1),P44-49。 Yao Xianguo, China Rolle in international Kapitalverkehr Auslandische Investitionen in China und chinesische Investitionen im Ausland, 《Argumente und Materialien zum Zeitgeschehen 25 》, Hanns Seidel Stiftung Akademie fur Politik und Zeitgeschehen, 姚先国、蔡宁、郭继强,企业产权结构模式与中国的选择,《财经论丛》,2000(4),P1-6。 *姚先国、盛乐,劳动力产权的规范:国企竞争力提高的前提,《浙江学刊》,2000(3),P66-71。(人大复印报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0(9),P95-100)。 陈凌、姚先国,90年代德国就业困境的成因和出路,《迈入21世纪的德国与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P192-211。 *姚先国、盛乐,国有企业经营低效的劳动力产权因素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3),P39-42。(人大复印报刊《工业企业管理》,2000(7),P27-30)。 *陈凌、姚先国,退休、养老和劳动力供给决策,《中国经济问题》,2000(1),P22-30。(人大复印报刊《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2000(5)P44-50)。 姚先国,制度与人才:迎接“入世”挑战的两大根本要素,《浙江社会科学》,2000(1),P50-51。 新世纪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战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1),P22-27。 Keith Forster and 姚先国,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Hangzhou and Wenzhou cities, 《Cities in China----recip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form era》, published by Routledge, 1999, P53—104。 *姚先国、陈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压力分流,《学术月刊》,1999(11),P14-19。 姚先国、李敏、郭峻,论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改进,《浙江学刊》,1999(4),P17-21。 姚先国,浙江经济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评析,《浙江社会科学》,1999(3),P21-27。 陈凌、姚先国,荷兰部分就业能否解决欧盟失业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2),P45-51。 陈凌、姚先国,论我国退休政策的劳动力市场效应,《中国劳动》,1999(12),P11-12。 姚先国,化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理论视野》,1998(3),P12-19。 *姚先国、陈凌,试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管理,《管理世界》,1997(6),P174-183。(被人大复印报刊《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F102》收录,1998(1),P20-29) 姚先国,东欧国家经济体制转型的进展与启示,《世界经济文汇》,1997(4),P7-13。 姚先国,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理论视野》,1997(2),P18-22。 姚先国、钱雪亚,农村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农村工业化的认识偏差:农村工业化模式思考,《浙江社会科学》,1997(4),P3-7。 陈凌、姚先国,论人力资本中的资源配置能力,《经济科学》,1997(4),P27-34。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中国劳动科学》,1997(6),P13-16。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学术月刊》,1997(5),P49-54。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3。按劳动力产权分配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现实途径,改革月报,1997。姚先国,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浙江社会科学》,1996(6),P8-11。姚先国、郭继强,论劳动力产权,《学术月刊》,1996(6),P44-49。姚先国、郭继强,经济转型中的利益协调与利益补偿,《浙江学刊》,1996(5),P60-64。姚先国、许庆明,城市化影响因素和中国城市化对策,《江海学刊》,1996(5)。姚先国,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评价和展望,《报告与参阅》,1996(2)。姚先国,永恒主题的拓新之作(书评),《中国社会科学》,1996(6)。姚先国、程迅,交易成本与产融结合,《浙江金融》,1995(9),P9-11。姚先国、李曜,国际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改革,《世界经济研究》,1995(4),P30-34。姚先国、潘丽春,论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与法律保障,《浙江社会科学》,1995(4),P40-46。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第二届两岸管理科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4。教育市场化过程中的不对称现象分析,浙江大学教育研究,1994(4)。访台归来话经济,今日浙江,1994(6)。职业技术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浙江经济管理,1994(4)。投资饥渴与投资膨胀的治理,浙江投资,1994(1)。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障碍及其克服,管理教育学刊,1994(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与劳动者地位,劳动关系问题研究,1993(5)。公有制经济中管理者阶层的劳动“异化”及矫正,劳动关系问题研究,1993(5)。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与我国的选择,浙江社会科学,1993(5)。论我国体制模式的两次转换,浙江学刊,1993(3)。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成就、问题与前景,浙江大学学报,1992(2)。经济转型理论及其思考,河北学刊,1992(4)。论企业净产值分配的合理化,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4)。(与李敏合作)劳动力的双轨价格及经济效应,经济研究,1992(4)。劳动者本位论,天津社会科学,1992(4)。(赵学增合作)关于劳动力双轨价格的理论分析,华东交通劳动,1992(2)。关于经济协作企业的若干理论分析与评价,浙江协作论坛,1992(1)。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与结构转换,中国经建月报(香港),1991(22)。经济秩序与经济安全,浙江大学学报,1991(1)。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浙江投资,1991(2)。试论实现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合理投资结构,浙江投资,1991(增刊)。平等、效率与社会公正,浙江大学学报,1990(1)。在治理整顿中实现就业机制转换,浙江学刊,1990(5)。论我国就业压力的分流与转化,中国劳动科学,1990(1)。全民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中国劳动报,。循着综合配套的思路,研究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劳动理论与实践,1990(8)。关于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新思考,经济问题,1990(9)。不要神化生产力标准,经济问题,1989(5)。论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政策的转换,活力,1989(1)。利益格局紊乱与国民精神危机,探索,1989(5)。再谈人民币的价值基础,浙江大学学报,1989(1)。投资体制改革与投资主体行为,浙江投资,1988(4)。西德住宅储蓄简介,房地产经济,1988(11)。对我国收入分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求索,1988(5)。非理性经济人及其成因,探索,1988(4)。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开发,1988(1)。住宅银行与住宅建设,浙江投资,1988(1)。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自负盈亏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学报,1984(12)。也谈人民币的价值基础,复旦大学学报,1984(12),(与周人伟合作)。纯粹流通费用理论补偿公式之浅见,中国经济问题,1984(5),(与周人伟合作)。社会主义劳动基金的两重性与我国的工资改革,经济问题,1984(12)。关于生产决定分配原理的探讨,浙大学刊,1984(2)。共产主义思想与按劳分配,经济科学,1983(6),(与周文骞合作)。试论工资增长的客观依据和合理控制,晋阳学刊,1983(3)。双层次的按劳分配与两级决策的工资制度,复旦大学学报,1982(4)。农产品的成本、价格与价值,复旦大学学报,1981(1)。会议、报纸、论文集论文l 姚先国,翁杰,企业的雇佣战略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2005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2005年6月24-26日l 姚先国,李晓华,中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分布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2005CES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国际研讨会:人力资本与环境投资》,2005年6月24-26日l 姚先国,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浙江日报》,2005年4月18日l 姚先国,谢嗣胜,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与中国歧视问题的研究现状,《“两岸三地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高级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2004年4月5日l 姚先国,社会性基础设施为解决宏观经济难题另辟新径,《东方早报》,2004年3月1日l 陈凌、姚先国,90年代德国就业困境的成因与出路,“中国德国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八届德国问题北京研讨会”,99年5月在北京召开。l 陈凌、姚先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压力分流,“海峡两岸国际研讨会”,1998年6月在杭州召开。l 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P388-391,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l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P102-110,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l 姚先国,全民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困境和出路,《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P163-173,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外国问题研究杂志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主要学术成果:“从观念层面看中欧关系的发展”(论文,20000字),载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论文,8000字),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反思2008年的中欧关系”,(研究报告,本人承担约5000字)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解析欧盟中国观的变化”,(研究报告,本人为课题负责人,承担8000字),周弘主编《2008年欧洲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版。“论社会层面上的欧洲认同建构”,论文,《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收入马胜利主编《欧洲认同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12000字。“欧盟五十年”,研究报告(合著),《2007-2008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本人承担6000字。“解析中欧关系的当前难点”,论文,《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08年第8期,8000字。《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共35万字。《欧洲史研究在中国:简史与现状》(研究报告),《大邱史学》(韩文)2006年第1期,中文11000字。“奥地利社民党执政的经验与教训”,(论文),2万字,载顾俊礼主编,《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观念因素”,(论文),3万字,载高全喜主编,《大国》第3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欧洲社会模式与福利国家改革”,(论文)2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瑞典高等亚太研究所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学术研讨会中方代表论文》(内部)。“中欧伙伴关系与观念因素”(论文),载周弘主编《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23000字。“英国: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论文),载王振华等主编《解析英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11000字。“论中欧政治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论文),《国际贸易》杂志2003年第9期,10000字;“英国:对外援助与国家利益”,(论文)载《欧洲》杂志2002年第6期,约11000字。“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美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合著),载顾俊礼主编、田德文副主编:《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共66000字。“对外援助与国家利益:英国的个案分析”、“英国: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合著),载周弘主编:《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60000字。“国家利益至上:解析英国政府对外援助政策”,(论文),载《国际贸易》杂志2001年第9期,9000字;“西欧极右翼势力的政治化趋势”,《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0日,3000字;“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2001年第4期,8000字;(《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后被收入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论欧洲联盟的社会政策”,(论文),载《欧洲》杂志2000年第4期,约11000字;2000年第11期《新华文摘》杂志进行了全文转载,《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国际政治》杂志也于2001年第2期全文收录了该篇文章;同时,该文还被全文收入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编辑的《走进新世纪的俄罗斯、欧盟与中国》论文集。2002年该篇论文获得“2001-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和“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奥地利与瑞士”,周弘主编:《1999-2000年欧洲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70页,约6000字;此后在2000~2007年欧洲发展报告中撰写相同部分;“欧洲的移民问题与南北关系”,(论文),载《欧洲》杂志,1999年第1期,约12000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福利国家与劳动力市场弹性”,(论文),载裘元伦、罗红波主编:《中国与欧洲联盟就业政策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165页,约5000字;“欧盟各国的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改革”,(论文),载周弘主编:《1996-1997年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92页,约8000字;“价值观念和战略利益”,(论文),载周荣耀主编:《冷战后的东方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125页,约6000字;院重点课题;“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析论”,(论文),载《欧洲》杂志,1996年第5期,约10000字;《为什么偏偏是英国》,田德文、靳雷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系“大国丛书”的英国卷,本人为主要撰稿人,写作约十五万字;“欧洲文明与全球化”,(论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1995年第6期,越8000字;《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欧共体法探析”,(论文),载《欧洲》杂志,1995年第1期,约10000字;“摆脱“冷战思维模式”(论文),载《西亚非洲》杂志,1994年第2期,约5000字;“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合著)载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442页,约50000字;院重点项目,该论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福利国家和资本主义”,(论文),载《国外社会科学》杂志,1992年第12期,6000字;“对‘撒切尔主义’的政治学分析”,(论文),载《国外社会科学》杂志1992年第1期,6000字。

SCI 期刊中文名是《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因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及其收录的论文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多数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成为了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考核评价标准。

中文文章也是可以投稿sci期刊的, sci目前也收录一部分中文期刊,均来自中国大陆,这些中文期刊收录中文文章,也会出版一些英文文章,而大家写作了中文文章想要投稿sci期刊,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论文质量,sci中文期刊影响因子也是很高,虽然sci影响因子并不是反映一篇文章影响力的唯一因素,但绝对是目前较为主要的评判标准。

财经问题研究杂志

南方日报,我们老师推荐的,呵呵不过我推荐看财富

《财经问题研究》现有正式员工九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六人,博士五人,其中编辑部主任和副主任均为教授、博士。党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是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纲领。《财经问题研究》作为发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的历史责任。我们将为多出精品而努力,以创新意识提高财经问题研究质量,不断满足广大知识分子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科学理论需求。《财经问题研究》编委会组成 编委会主任:艾洪德  编委会副主任:夏春玉 肖兴志 周 鹏  编委会委员:  于 立 马国强 王 询 方红星 王庆石 王振山  王维国 艾洪德 卢昌崇 李 平 李东阳 吕 炜  刘玉廷 刘永泽 刘明辉 何 剑 邱 东 杨 青  吴旭东 张向达 张军涛 武春友 周天勇 周 鹏  林清高 武献华 宫希魁 姜继忱 姚恩权 夏春玉  高培勇 郭连成 寇铁军 谢彦君 蒋 萍 阙澄宇  学术顾问:  王积业 汪祥春 谷 祺 佟哲辉 乌家培 成思危  林继肯 张五常 张维迎 郭道杨 夏德仁 解学智  黄有光 樊 纲

《财经问题研究》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繁荣我国财经科学为宗旨,始终瞄准财经科学的发展前沿,探索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尤其注意具有新观点,新思维,新角度,新内容,文风朴实,起点高,准确鲜明,理论与实际结合,颇具真知灼见的文章。

粮食与食品工业杂志

《中华食疗大观》、《常见病的果蔬汁调理》、《食疗药用蕈菌》、《神奇的食物》、《神奇的癌症防治法》、《绿色食品与防癌》、《实用中草药大全》、《中草药图谱与调剂》

专门关于咖啡方面的似乎没有不过各种是杂志期刊都也可以刊登关于咖啡方面的比如食品科学、食品科技、食品工业科技、食品工业、食品与发酵工业等等不知您是有什么需求?

你去看下(食品与营养科学)期刊里面别人写的论文里面应用了哪些参考文献也是可以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