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当代中国杂志社

发布时间:

当代中国杂志社

《当代》,1979 年6月创刊,为季刊。1981年改为双月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封面“当代”二字为今明{孔卧洛特·哈日达格(蒙)}先生设计。《当代》是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获奖刊物,奉行文学克隆真实的宗旨,坚持以文学关注现实关注百姓人生的立场,被公认为现实感最强的中国大陆文学刊物。长期关注读者趣味,尊重读者权利,相信读者格调,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原创期刊之一和最受欢迎提文学品牌之一。

2002年获首届玉溪市“五四青年”奖章。2003年破格评为国家一级导演,2005年4月评为云南省“三下乡”优秀工作者,2006年5月评为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贡献奖。2006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青年专家突出贡献奖,2006年7月获当代中国杂志社、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颁发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先进个人奖”。2007年获云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优秀个人奖。

中国当代护理杂志

:400-6611-896 编辑电话:2008年《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正式加入中华医学会,成为“中华系列杂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须付稿件处理费。《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每篇稿件处理费100元。第一作者为本刊编委、通讯编委免收稿件处理费;第一作者为本刊专家库成员(包括审稿专家)、中华医学会会员费用减半(中华医学会会员需提供会员证复印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创刊于199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齐齐哈尔医学院承办的护理学科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

中国当代妇女杂志

红袖

<爱城>~~~

《娱乐快报》

《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她是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的妇女刊物。毛泽东同志热情关怀和支持《中国妇女》杂志的创刊,并为创刊号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题词:“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这激越的文字曾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国妇女》杂志的读者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由于战争环境险恶、交通不畅和财政困难等原因,《中国妇女》杂志只出了22期,于1941年3月停刊。1949年7月20日,《中国妇女》杂志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因为新中国即将诞生,为了鲜明地区别于旧中国,所以定名为《新中国妇女》。这本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月刊,从复刊之日起就一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何香凝、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1956年1月起,《新中国妇女》改为《中国妇女》。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百万群众时,蔡畅大姐请毛泽东同志为《中国妇女》题了字。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妇女》的刊名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手写体。“文革”中《中国妇女》于1967年元月被迫停刊。1978年7月15日,《中国妇女》第二次复刊。《中国妇女》一直关注女人的命运,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刊登杰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妇女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妇女中深入人心。80年代到90年代,杂志发起“女人的出路”的大讨论,提出“我们需要重建”,倡导解放思想。大力宣传新《婚姻法》,同时举办妇女知识竞赛、评选中国小英雄等活动,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上升到100多万份。90年代后期,杂志经过不断改版,伴随着改革开放中的妇女成长,以新的面貌迎向新世纪。1999年,杂志改为半月刊,并成为彩色印刷的杂志。上半月刊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女性的发展,讲述女人的故事,关心女性的心理和健康,其关键词是“成长、成功、快乐”。力图给读者精神力量和一种贴心的感觉。2003、2005年,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中国妇女》也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杂志,一些妇女运动的前辈,如沈滋久、董边等都曾任这本杂志的总编。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几代人的交替中,杂志社也吸引了许多非凡的女性为之工作。《中国妇女》杂志把妇女解放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中加以考察、探索、研究和实践,并满腔热情地将“向妇女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妇女”作为办刊目标。为此,《中国妇女》杂志开展了“当代女性现状探索”,提出了“愿我有一个新的妇女观”、“当代妇女面临四个挑战”、“理想女性、女性理想”以及“女人的出路在哪里”等专题讨论。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述,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权威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和热烈反响。《中国妇女》杂志始终以推动中国妇女的解放、进步、发展为己任,有较浓厚的理性色彩,探讨每一历史阶段的妇女问题,维护妇女利益,反映妇女呼声,倡导妇女自强,促进妇女进步。它还大量宣传优秀的中国妇女人物,冲击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倡导男女平等,树立崭新的女性价值观念,显示中国妇女的社会责任、能力、才华和贡献。刊物还关心妇女生活,深入女性的婚姻家庭和内心世界,大量提供信息,对妇女就业、社交、婚姻、家庭、教育、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不仅有思想深度,也有可读性,受到社会各界欢迎。 1984年6月29日,《中国妇女》杂志在1984年第6期上的第38页的“征婚启事”栏中刊登了两条征婚启事。其中一则这样写道“我是一个煤矿工人,27岁,河南商丘娄店公社汪庄大队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间,现在焦作矿务局冯营矿当合同工,每月工资80元。我热爱煤矿工作,文化程度高小,无疾病,身高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矿工人的话;如谁家中只有女儿又有心招婿的话,我愿到女家落户,尽养老之责,如哪位丧夫之妇有心另寻伴侣的话,均可来信或见面。”与现在动不动就体健貌端、温柔贤惠等模棱两可的措辞相比,当时征婚者要务实诚恳得多。这也许跟当时登征婚广告还得到单位开证明不无关系。《中国妇女》的征婚广告一登,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飞来,未婚的大龄青年为了表示感谢还在信中违规夹寄钱物。紧接着的第7期登了8则征婚广吉,“征婚启事”也变成“鹊桥”并一直沿用至今。第9期《中国妇女》甚至办了“大龄青年婚姻专号”。

中国当代艺术杂志

艺术当代

邮发代号 名称 刊期 单价 34-68 《艺术生活》 双月刊 9 36-18 《东方艺术》 半月刊 48 4-745 《艺术当代》 月刊 25 82-886 《中国艺术》 季刊 35 80-140《艺术评论》 月刊 1242-73 《今日艺术》 月刊 28以上几种杂志均创刊多年,比较权威。在邮局均可订阅。

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上,中国藏家正在震惊世界。 去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斥73亿购得毕加索《两个小孩》(Claude et Paloma)成为年度事件;今年,国际国内各大拍场的春拍也场面火爆,中国藏家或高调或低调地将一个个天价艺术品收入囊中。5月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中国买家占据了客户群体的主要部分,受到超过国际买家的贵宾待遇。与出手豪迈的高端艺术收藏家相对应的是,年轻的中小艺术收藏和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加入艺术收藏的行列。他们也许不具备传统藏家收藏经典大作的经济实力,但品味更加多元化,更加关注当代艺术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与共鸣。而新兴藏家的出现,也伴随并带动了小型艺术交易平台的兴起和发展。北京“80后”吴洋是较早进入中小型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藏家。她从2002年起开始收藏艺术品,到目前为止已经收藏了超过100幅画作,其中有60余件是来自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当代作品,她的身上也体现出了年轻藏家的一些特点。收藏品位方面,因为大学就读设计专业,吴洋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喜欢收藏与她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生于1980年后的艺术家作品,“因为生长的环境和时代是一样的”,吴洋说。从购买力角度来说,吴洋是文化产业从业者,她的收藏大多在五万元以下,一开始则是从几千元一幅的画作入手,随着近几年收入的增长,现在她每年会有10到15万元的固定艺术品投资预算。收藏渠道方面,吴洋长期关注艺术家动态和信息,总会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寻找作品。像吴洋这样的年轻藏家让一些人看到了中国中小型艺术收藏与投资的巨大潜力和目前的市场空缺,“SURGE Art艺起”艺术节的创办人彭乐天(Tom Pattinson)就是其中一位:他打造的艺术品展示与售卖平台正迎合了年轻藏家的特点和需求。“SURGE Art 艺起”原名为“买得起艺术节”(Affordable Art China),从2006年至今已经在北京举办到了第九届。该艺术节主打年轻艺术家创作的“平价”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主办方将所有参展作品价格限定在3万元人民币以内,并且不同于一般画廊,这里的作品都“明码实价”,可以在展览上直接购买。彭乐天来自英国,他在采访中谈及举办艺术节的理由,称其实源于“私心”:2005年他来北京工作时正值中国当代艺术价格上涨的时期,热爱艺术的他很希望能买到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却发现大多成熟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已经很高,而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却因为没有名气找不到画廊代理,于是决定搭建一个连接工薪藏家与新锐艺术家的艺术品交易平台。“买得起的艺术”这个概念在世界上已有多年历史,有很多机构举办类似“平价”艺术品展卖。比如1999年首次举办于英国伦敦的“买的起的艺术展”(Affordable Art Fair, AAF)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展卖组织,向大众普及艺术并推荐和出售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如今已经在纽约、西雅图、米兰、汉堡、香港等多个城市定期举办。而该种展览售卖形式也逐渐受到了中国市场的认可并起到了培养买家的作用,吴洋已经连续四年在“艺起”艺术节上有所斩获,她认为“艺起”从作品选择到价格区间都符合自己的收藏定位。这种定位也吸引了艺术品收藏业内更多的参与者。比如创办于北京的中国当代艺术杂志《Hi艺术》旗下的在线平台“Hi小店”,推荐45岁以下年轻艺术家的十万元以下原创作品,一些新兴艺术家从这里起步,再逐渐走上拍场。北京藏家徐宁仪介绍,他最近入手了出生于1982年的艺术家王濛莎的作品,而她的作品此前就在Hi小店售卖,今年一件作品在5月16日北京诚轩拍卖公司的春拍上以17250元成交。此外,如保利、嘉德等中国大型拍卖公司,如今也经常推出学院专场,拍卖艺术院校优秀学生作品,较低的起价同样能让藏家收到一些具有艺术和市场潜力的作品。如“艺起”艺术节,“Hi小店”和小型拍卖这样不同形式的艺术品小交易平台对入门级藏家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们搭建起了藏家与艺术家联系的渠道,将不知名的艺术家以直观的方式推荐给藏家。吴洋介绍到,在逛展的时候,她会把自己喜欢的作品的创作者记录下来,再去网上查他们的资料。如果非常中意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她会直接在网上联系购画,这样也能收到一些参展作品之外的作品。对于中低端收藏,直接找艺术家拿画也是徐宁仪推荐的方式:“因为能省去很多中间环节。”其次,这些小交易平台虽然面向中小投资者,但在作品选取上也强调专业性。比如“艺起”艺术节在筛选参展作品时成立了一个严格的评审委员会,评委包括艺术家方立均、刘小东、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等,在综合考虑艺术家功底、作品原创性、教育背景、办展经历等因素后,“只有5%的申请作品能够最终入选参加艺术节,”彭乐天称。最后,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的艺术品售卖,这些小交易平台都起到了一定教育市场的作用。由于价格比较“亲民”,很多潜在收藏者都是抱着“好奇”的态度走进展厅、拍场或者点开页面浏览作品。2013年的“艺起”艺术节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举办,彭乐天介绍,一些买家甚至并不是专程去看展览,而是在附近商圈购物,在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又消费得起时便出手购买,而这些人在以后很可能成为艺术品消费者。虽然中低端价位的新兴艺术家作品起价不高,但同样具有升值前景,兼具艺术性与投资性的作品值得入手。吴洋介绍,她不以投资为第一目标,但会持续关注已购作品艺术家的创作,“基本每个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有一倍以上的上涨,有的上涨了三倍。”吴洋从三年前开始关注一位1982年出生的画家董鹤,陆续收藏了十几幅他的画作,今年逛“艺术北京”展览的时候,她惊喜地发现已经有超过三家画廊开始代理董鹤的作品,价格也上涨了很多。艺术品投资顾问王从卉在5月初于“艺起”艺术节上举办的投资讲座中介绍,艺术品投资和其他投资方式一样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升值作品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比如作品是否是当下比较热门的形式,艺术家被什么样的画廊代理、参加过什么展览,是否处于艺术界比较核心的圈子等。藏家徐宁仪举例到,比如现在热门的“80后”画家郝量就师承当代水墨名家徐累,“老师的地位已经有了,学生自然容易出来一些。”提到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最热门的门类,“当代水墨”成为了投资顾问和藏家一致的答案,一批“70后”、“80后”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不断涌现。比如前文提到的郝量,根据雅昌艺术的数据统计,2011年至今他共有九幅作品上拍且全部成交。去年10月,郝量2011年创作的《寒林独立》在香港苏富比以256万港元成交,位列其个人拍卖榜首,高于最高估价六倍。此外,他今年在保利香港以5万港元拍出的《幽暗》,曾经在2011年11月在天成国际以7万港元成交,不足三年的时间,涨幅超十倍。而在一级市场上,他的作品均价在4万至5万元一平尺,较为正常,因此同类型的艺术家值得年轻藏家关注。面对巨大却并不仍成熟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彭乐天称自己并不担心,因为在他看来,高端市场已经相对饱和稳定,甚至可能放缓,而自己从事的中低端艺术收藏领域才刚刚开始增长。“当人们谈起艺术市场,他们可能说的是最顶尖的5%,但我们谈的是一个更有潜力的市场。”彭乐天说,根据艺术市场数据研究公司Artprice的统计,在中国以外特别是西方市场上,一大部分出售的艺术品价格都低于5000美元,而在中国,低价位艺术品的成交量仍然不大,“所以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是,去买那些买的起的作品、新兴作品的人会越来越多。” 彭乐天说。吴洋说,十几年前自己刚开始关注艺术收藏的时候,完全是“孤军奋战”,但现在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对收藏发生了兴趣,也有人一开始出于直观的需求,比如装修新房或者布置店铺而走上购买艺术品的道路。而彭乐天说,虽然近五年来艺起的买家已经从起初的外国人和中国富人逐渐向二三十岁的年轻中产阶级过渡,但针对艺术收藏者有关收藏技巧和艺术背景的“教育市场”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你需要解释给他们,5000块可以买一个iPhone,一双鞋子,一套西服,”彭乐天说,“但是也可以买一件会终生存在的、能带来回忆与情感回应的作品。”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不错,外交部下的,办了很多年了,主要是介绍有关美术,书法,工艺品,艺术和拍卖讯息等等。

中国当代文学杂志

最烂俗的点名应该是<萌芽>了还有<创新作文><读者><格言>上多是人生哲理和感悟<青年文摘>多数也被人推崇如果不一定非要期刊性的,建议看余秋雨和余光中的散文,非常有帮助 希望采纳

中国青年报 光明日报 和《十月》

国家刊物,而且可以多看看你报考学校的学报。《收获》《十月》《花城》等等都可以看看。

《小说月报》《收获》《十月》《作品》《诗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长江文艺》《春风》《萌芽》《红红的雨花石》不全面,我知道得就这些了,另外还有很多各省市的地方文学杂志。差不多各省市都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