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少年中国》杂志

发布时间:

《少年中国》杂志

少年中国,是指我们进入新时代的时间还不长;中国少年就是字面意思。少年中国的建设,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少年不懈努力。少年中国,是指我们进入新时代的时间还不长;中国少年就是字面意思。少年中国的建设,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少年不懈努力。

周太玄在学前即开始学习中国古代的诗词和典籍,8岁在峨眉进小学,除语文和科学课外,还是以读经、史、诗和"试取策论"为主要课程。因成绩优异,1909年(清宣统元年)考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辛亥后该校并入府中学堂,即现在的石室中学。郭沫若(鼎堂)曾这样写道:"王光祈(润舆)、魏嗣銮(时珍)、李劼人(家祥)、周太玄诸人都是我当时的同学,前三位是丙班的同班。在当时都要算是佼佼者。太玄在诸人中最年青,他低我们一班。他是偏偏出世的一位佳公子。他有一位胞兄周光煦(晓和)和我在嘉定府中学堂同过学。他多才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会弹七弦琴,会画画,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对周太玄的成长影响较深的有他的小学校长林玉峰和石室中学校长刘士志两先生。他曾这样记述刘先生:"我们关于国学方面的教习都是一时之选。同时也含 有人格感化的作用,内中尤以我们同学至今同声感念的校长兼历史教员刘士志(行道)先生为最好。他待我们如子弟,与他相处如家人;赏罚不拘形式,教导注重感化。他是一个抱民族思想的人,在他的庇护之下,当时学校中颇能读到许多海外寄来的革命刊物。"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刊物中,周太玄最爱读的是具有一定革命色彩的《国粹学报》 。这个刊物以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为主旨。它所刊载的岳飞的诗词,文天祥的《集杜》,郑所南等人豪气磅礴的诗歌,都曾深深打动过周太玄的心弦,激发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周太玄于1911年在石室中学毕业。此时,四川的有志青年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纷纷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求学。周太玄无经济来源,也于1913年与魏嗣銮,胡选?雀盎?他考入中国公学政治经济专门部。得师友担保,以自己的稿酬勉强维持学习和生活。同学许德珩、冯友兰在回忆当年学习生活时,对他的坚毅勤奋和卓绝才气都极表赞许。在他1913年出川及在上海时的日记中有诗33首,词60余首。此后他将旧作的词59首用揩书集成册取名"桂影疑月词",但都未发表。因此只有他的朋友了解他,李璜认为"本是一感情浓厚与文笔优美之词人"。1916年周太玄毕业于中国公学,在上海《民信报》任翻译,编辑等职。后来去北京,担任《 京华日报》、《中华新报》编辑和中华通讯社通讯员。不久,王光祈于中国大学毕业,经他介绍,王也担任了《京华日报》的编辑。由于新闻工作接触社会面宽,对社会的各种弊端了解更深,他们痛感风雨如晦,民族灾难深重,急谋彻底改革社会之途。经友人介绍,他们结识了正在北京大学任教并主编《晨钟报》副刊的李大钊同志(守常)彼此志趣相投,过往密切,他们把大钊视为知心的老大哥,和道德方面的典范。在长期接触中,共同决定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周太玄后来追亿说,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宿愿,决定"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这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成为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这正是成立"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动因。过仔细的酝酿,他们规定学会的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俗。"学会要求会员要"奋斗、实践、坚韧、俭朴",以实现学会的旨趣。1918年6月30日在北京顺治门(即宣武门)外的岳云别墅召开了发起人会议。发起人有李大钊、王光祈、周无(太玄)、陈育(愚生)、张尚龄(梦九)、曾琦(慕韩)、雷宝箐(眉生)等7人。会议决定王光祈任书记,李大钊任编辑,周无任文牍。此后又经过了1年的筹备期,于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在学会的成立大会上,李大钊同志提议将学会的宗旨改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从而把"少年中国学会" 向前推进了一步。后来毛泽东、张闻天、邓中夏、恽代英、赵世炎、高君宇等都参加了这个学会,并成为其中的活动分子。"少年中国"的会员中,也有人后来成了国家主义派和青年党的党魁,如曾琦、左舜生、李璜(幼椿)等。另有部分人则成了著名科学家如杨钟键等、文学家如朱自清、李吉人等。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社团之一,它的会员遍布世界各国,尤以法国为最多。1921年8月27日"巴黎分社"成立,周太玄当选为书记。当时"少年中国"在东京、南洋、纽约等地的和赴比利时、德国、瑞士求学的会员都由巴黎分会联系。在国外会员中周太玄也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周太玄曾为《少年中国》杂志撰写《法兰西近世文学的趋势》 和展望诗歌发展的理论文章《诗的将来》,并翻译了法国诗人爱米尔 德巴克斯的长诗《幸福》,又把被法朗士称为"法兰西近代一个最有价值的诗人"的保罗凡尔仑和他的诗作第一个介绍到中国来。我国著名诗人艾青早期的诗就曾受过这位法国诗人的影响。周太玄还有不少新诗发表在《少年中国》上,其中"过印度洋"(1919年)影响最大,它是:"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那里是非洲,/那里是欧洲!/我美丽的故乡,/却在脑后!/怕回头,怕回头,/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飕飕,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胡适在1919年10月发表的"论新诗"中认为"初做新诗都带着词、曲的意味音节。…且引最近一期《少年中国》(第二期)周无君的过印度洋:…这首诗很可表示一半词一半曲的过渡时代了"[2].这首诗由著名作曲家赵元任作曲(1922年),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歌曲。几十年后,魏巍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还谈到自己的老师教授他这首诗歌至今还能背诵的情景。这篇文章还被选入中学教材中。这首诗还被收入《中国文学大系》中。他的诗歌理论和诗作在中国新诗的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还发表有"去年八月十五","黄蜂儿"等几首新诗.此外,他还在报张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问题、妇女问题、宗教问题、哲学问题等方面的文章。鸦片战争后丧权辱国的历史和辛亥革命后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一希望的幻灭,使许多苦苦探索国家民族复兴之路的爱国知识分子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外,并开始出国留学了。这时周太玄经吴玉章同志介绍加入了法华教育会学习法文。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中国人民热切关注着和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为此周太玄在这年的正月初一搭乘一艘邮轮奔赴法国。为了将巴黎和会的可靠消息发回祖国,周太玄征得了吴玉章的同意,在华法教育会倡导者之一李石曾支持下,迅即办起了"巴黎通讯社"。最初是由周太玄和李璜合办,后来又邀请了李吉人等来法合办。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取消"二十一条"和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被美、英、法、意、日等国家否决,巴黎和约又肯定了日本侵夺我国山东的权益。中国作为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战胜国"反而受到令人发指的屈辱,而北洋政府竟然准备认可,"巴黎通讯社"将事实真象迅速传到国内,由各报披露出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慑于这种压力,北洋政府代表团未敢在和约上签字。后来周太玄称这次通信是"巴黎通讯社事业的顶点"。在国内新思潮的影响下,1919年底周太玄又开始创办《旅欧周刊》,并受华工工会的委托,筹办《华工周刊》。《华工周刊》于第二年出版并改名为《华工旬刊》。《旅欧周刊》设有国内时事、旅欧新闻、世界新闻、华工状况、思潮、随感等栏目,每逢周末出版,周太玄担任主编。从发刊词到以后各期的论说、随感等,很少有哪一号上没有周太玄的文章。《华工旬刊》由周太玄、李立三、赵世炎一起创办,是主要反映华工问题的刊物。周太玄在北京时 原拟作为华工赴法,后又拟充任华工翻译,故到法国后随时都比较注意华工的情况。同时"巴黎通讯社"和《旅欧周刊》均设有华工栏目,采访工作也需要常到华工中去,因此,他能经常为华工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始终与华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时的留学生不少人愿在他所创办的刊物上投稿,他联系的人很广泛,徐特立、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等都是他在法文学校时的同学。1920年周太玄的女友王耀群从成都到巴黎勤工俭学,和她同行的还有四川的胡蜀英、吴若膺等。就在这时周太玄结束了刊物的工作,偕王耀群同到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城,进入了古老的蒙彼利埃大学。他学习博物学,王耀群学药学。不久他们结婚生子,仅靠太玄手中的一支笔维持着两人的学业及一家的生活。此时老友李劼人也应他们之邀进入蒙彼利埃大学攻读文学。他们共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深信刻苦勤工,俭约自持,奋发求学,勇猛搏战,一定能奔向成功之路。1923年在商务印书馆举办的"庚子赔款退款兴学征文"他以"庚子赔款与教育"为题应征获得了头奖,奖金500元,当时法郎甚贱,对生活不无小补。1924年周太玄毕业于蒙彼利埃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接着又进入巴黎大学研究院。在1924年至1928年之间,不断地往返于蒙彼利埃、巴黎和西部海滨之间。1928年王耀群读完了药科,他们一同回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周太玄加紧了研究工作,曾分别在法国科学院、法国动物学会、生物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了9篇研究报告,另外还有植物学报告、地质学报告及50多幅详图、100页的博士论文。周太玄以其在腔肠动物、特别是在水母的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解决细胞研究中的染色问题上的重要突破,于1930年被授予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学位。直到1949年苏联出版的《下等动物胚胎学》还引用了周太玄的图和叙述,足见周当时达到的水平。1930年11月,周太玄婉言谢绝了巴黎大学研究院的热情挽留,应成都大学校长张澜先生之聘毅然回国,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动物学讲座的名义同时在成都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任职,是当时四位特聘教授之一。1931年11月三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1932年被聘为理学院长兼生物系主任。由于三大学的合并,当时国立四川大学的师资力量在全国三十多所大学中名列前茅,生物系更是如此。当时四川的大学很少,专业门类也很少,为适应当地的需要理学院中开设不少新课,在生物系由周太玄之兄周晓和新开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

百度搜索图片《少年中国》

不论是少年中国还是中国少年,都是源于梁启超先生写的文章《少年中国说》。其实可以把少年跟中国的关系相联系在一起,既是因也是果。从字面上理解,少年中国,是指处在少年时期的中国,将中国这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比做了一个人的年龄层面。我中国少年是指生活在这片土地当中的少年人群。梁任公先生《少年中国说》当中他所说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可以理解为那个时代的中国,就像外国人眼中刚刚初醒的雄狮,这个时候可以比作一个人的少年时期而成就少年中国的人正是中国少年。既表达了我们的中国正处于发展时期需要依靠于中国少年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刚刚发展期的中国未来以及走向辉煌的时刻都要依赖于中国少年。这是一个因果的关系。正如大家口中所说的“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花朵”其实也说明了未来的发展依赖于中国少年。而处在当时那种情境之下,闭关锁国逐渐被攻破的时候,梁任公先生认为那个时代的成年人没有肩负起家国抱负,没有守住我们来祖国,因此我们的祖国处于一个较为风雨飘摇的时代,因此,中国少年应该立刻觉醒来救国于危难之中。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公诉上车失败之后,梁启超逃往了香港,也去了美国,旧金山等一些地方,他都通过英新办报刊杂志来启发中国人的思想觉悟,力求中国少年之醒。假如将中国比作一个青少年,称赞,需要有人引导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那么中国少年就是引路人和带路人。这两者之间,一个是祖国,一个是个体。这是大的方面的国,一个是由所有人民群众组成的群体。国家的年龄取决于中国人所达到成就的时间,中国少年的年龄并不能决定少年中国的年龄。

中国少年杂志1965年

A 1963年1963年初,雷锋的优秀事迹公开报道。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手迹。第二天,《解放军报》又首次刊登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题词手迹。《中国青年报》随即转载。以后,陈云、叶剑英等同志也为雷锋题了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从此,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展开。

A

中华少年主管单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单位:中国和平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少年编辑部协办单位:北京哲社出版策划中心期刊分类:中央单位(国家级)国内刊号:CN11—5674/C国际刊号:ISSN1004—2377邮发代号:82—630社 长:肖 斌主 编:刘 迁策 划:李 健 联系电话:010-51658808联系电话:010-52885375投稿邮箱:编审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1邮政编码:100084

A

中国少年杂志社

找到了五台山的寿字图片,很吉祥,也很大气,哪里能买到这位观同大师的字呢!五台山寿字书法

很多书法名家寿字写的都很好,福寿字本来图一个吉祥,实质意义都是一样的,当然每个人的欣赏眼光不一样,书法家的的名气不同,字的收藏价值也就不同,五台山上有一个福寿石刻,是当代书法家观同的字,他是是“天下第一福”爱新觉罗皇室家族写福第十一代传承人,也叫爱新觉罗启潞,你可以查查五台山寿字,好不好你说了算。

长寿工程是在2001年7月由全国人大内司委联合国家老龄委共同发起的,当时内司委的主任是任过中组部副部长的孟良昆同志。具体牵头单位责成全国人大内司委内司室和中国老年协会主办,当时内司室主任是佟宝贵同志,老年协会会长是时任全国老龄委老龄办公室主任李宝库同志。发起长寿工程活动的目的是配合全国老年权益法调查而开展的一项中老年健康状况调查和健康科普教育活动。 为了强化长寿工程的力量和协同动作,确保活动有利、有序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束后能持续持久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成立全国长寿工程组委会(当时称全国中老年人健康长寿工程组委会),成员单位有中国老年协会、中国老年医学会、中国老年基金会(现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老干部健康指导委员会及各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和各地老龄委、涉老机构;新闻单位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文汇报、农民日报、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年杂志社、北京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及各地的主流媒体。组委会的主任是佟宝贵,荣誉主任是李宝库。 2003年,长寿工程移交给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时任组委会主任的是李宝库同志,荣誉主任的是佟宝贵。2005年,开始筹建中国长寿工程基金会,2006年取得法人执照,正式接管长寿工程项目。至此,长寿工程有了专门的常设专业机构来管理,使长寿工程从活动性质过渡到事业性质,任长寿工程组委会主任的是佟宝贵同志、常务副主任兼任秘书长(执行主席)的是赵春山同志。 目前,长寿工程在全国已经形成强大的声势和普惠公益品牌影响力。对我国中老年的健康生活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推动中国老龄化事业的建设一定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少年中国杂志社

《少年中国》月刊,是“中国少年学会”的会刊。“中国少年学会”是“五四”时期一个著名的新文化团体,从1918年6月30日发起,1919年7月1日由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京成立,会员有120余人。毛泽东、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张闻天等均是会员。这是一个历史长、会员多、分布广、成员复杂、分化最为明显的一个社团。其成员有百余人,总部设在北京,1924年迁南京。1919年7月15日,《少年中国》在北京正式创刊,为月刊,每年出12期为一卷。。该刊由李大钊任主编,编辑王光祈(从第八期开始,编辑为李大钊、康白情、张申府、孟寿椿、黄日葵5人)。该刊为“五四”时期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会员所写的关于自然科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的论文和译文,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问题的许多方面,思想观点多种多样,当集中讨论某一问题时就出版专号。另一方面是一些阐发学会方针的文章、会务消息和会员的通讯。王光祈等为刊物撰写了大量文章,李大钊、恽代英等也在刊物上发表过文章。1924年5月《少年中国》停刊,共出4卷。《少年中国》是研究少年中国学会发展与分化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著名共产党人早期思想活动的重要资料,在宣传新文化新思潮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与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新青年》和《新潮》杂志可谓鼎足而三。

《少年中国》月刊 和《新青年》

中华少年主管单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单位:中国和平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少年编辑部协办单位:北京哲社出版策划中心期刊分类:中央单位(国家级)国内刊号:CN11—5674/C国际刊号:ISSN1004—2377邮发代号:82—630社 长:肖 斌主 编:刘 迁策 划:李 健 联系电话:010-51658808联系电话:010-52885375投稿邮箱:编审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1邮政编码:100084

中国少年报杂志

介绍上虽然说是报纸,但肯定在悠长的岁月里改版过了,现在看封面是杂志,全年定价:72元月 价:00元,从这个来看,也是月刊,属于杂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