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旅游资源报告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旅游资源报告参考文献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现象的出现越来越严重。近日,我就春节浪费现象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 浪费问题的提出 我国虽自称地大物博,但实际可用资源不多。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约13%;种植田地面积逐年减少;国家每年用电量快接近于每年的发电量;我国是世界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并已有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80%流经城市的水域已被污染,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0%的人饮用不合标准的水,水资源贫乏的形势异常严峻。浪费更使这些问题雪上加霜。 二. 浪费现象状况调查 春节,许多浪费现象随之暴露。如水资源被滥用;大量剩余年夜饭被倒掉;过量置办年货,用不完便扔掉;旧物品全换新;整夜开灯直到次日;春节一过,如灯笼之类的饰品全扔了;过年时摆设的花草一过完年便全扔了……诸如此类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浪费现象的状况不同,浪费程度也有不同,现列表如下: 浪费类型 主要浪费对象 程度 浪费情况 水 家庭 轻 水龙头不关 电 家庭 轻 整夜通明 食物 饮食业及家庭 重 吃剩很多,全倒掉 花草 家庭以及店铺 中 过完春节便全扔掉 其它 家庭 中 旧的全扔掉,换成新的 三. 浪费问题的分析 所谓浪费,一般是指人们的各种活动超出了本应该所花费或使用的限度。 还记得以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比较缓慢时,浪费现象很少出现,人们都很节约,垃圾也只会是一些废品。可现在呢?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条件也好了,非但不再节约,反倒开始浪费起来。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大肆开销,浪费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据调查,浪费的主要根本原因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人们的节约意识浅薄下来。 春节的主要浪费现象可分为两大类:饮食业浪费和生活浪费。 春节期间,有许多家庭都会选择在外面吃饭,餐厅、饭店、酒店等餐饮行业在此时便会顾客满盈。过年饭菜总会安排得过分丰盛,特别是年夜饭,而吃剩的饭菜,酒店也不敢马虎——几乎全都被倒掉。可见,饮食业的食物浪费不可忽视。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用品又成为了浪费问题的一个重要浪费源。春节这几天内,人们每天都制作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主要包括饭菜、未用完的年货等,另外,水、电的用量也大大超出平时标准。 四. 浪费问题的治理出路何在 近年来,全国都采取各种方法来治理浪费问题,但收效甚微。要想改变当今现状,治理方法有如下几方面: 1.进行节约意识宣传教育 有效地治理浪费问题,首先要加强宣传,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传统认识;树立资源贫乏的紧迫感。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提高节约意识,才能杜绝浪费现象。 2.大家共同治理 浪费问题的治理,除了上级要加强宣传外,还需联合人们的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根除浪费问题。 资源不多,浪费就等于雪上加霜。治理浪费刻不容缓! 评语:作者针对新年的浪费现象,根据自己的了解,列出表格,作出了仔细的分析,列举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数目,用事实说话,并提出了有力的建议,读来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着实让我们感到:治理浪费,刻不容缓!

旅游资源参考文献

[1] 高曾伟, 高晖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03) [2] 张玉改, 兰贵秋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 商业时代, 2003,(24) [3] 高曾伟, 王志民 论乡村旅游资源[J] 镇江高专学报, 2001,(01) [4] 金学良, 陈常优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 人文地理, 1992,(03) [5] 曾天雄, 马昌群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6] 彭明勇 乡村旅游资源的模糊评价法[J] 职业时空, 2007,(03) [7] 舒象连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 旅游研究与实践, 1997,(02) [8] 王静, 方旭红 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 今日科苑, 2008,(01) [9] 于洪贤, 宋红娟 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03) [10] 刘庆友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旅游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徐亚非温宁军杨先明 民族宗教经济透视 1991 罗竹风 人·社会·宗教 1995 刘稚秦榕 宗教与民俗 1991 张桥贵陈麒书 宗教人类学 1993 祥和 佛教文化:新世纪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期刊论文] -思想战线2000(5) 缪家福张庆和 世纪之交的民族宗教—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形态与社会文化变迁 1999 李江敏李志飞 文化旅游开发 2000

旅游资源开发参考文献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论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摘要]本文在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4%,“住”占8%,“行”占19%,而“游”仅占6%,“购”占4%,“娱”占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714— [2] 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 《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 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 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7] 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8] 徐蓉从资源优势看四川旅游业[J]四川省情,2003,(2) [9] 鄢和琳,包维楷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持续发展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1)

[1] 戴凡 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 1994, (04) [2] 田道勇 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 1996, (02) [1] 马钊 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2] 杨晓瑜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 2001 [3] 徐柯健 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2 [4] 李娴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 2004 [5] 李雄华 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6] 吴书光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7] 李建华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8] 潘夏宁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D]广西大学, 2006 [9] 王震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10] 吴永红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景区保护性规划[D]兰州大学, 2007

关于旅游资源的参考文献

[1] 戴凡 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 1994, (04) [2] 田道勇 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 1996, (02) [1] 马钊 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2] 杨晓瑜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 2001 [3] 徐柯健 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2 [4] 李娴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 2004 [5] 李雄华 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6] 吴书光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7] 李建华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8] 潘夏宁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D]广西大学, 2006 [9] 王震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10] 吴永红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景区保护性规划[D]兰州大学, 2007

《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与目的地国概况》陈福义、张金霞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版) 马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