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有何特点?由于动作的发展,手眼逐渐形成协调一致的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感知事物的特性,因而感知觉发展迅速,日趋完善。(1)触摸觉。由于皮肤觉与动觉在手上的结合,使手成为重要的认识器官。在视觉的参与下,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就能实现对客观事物更精确的反映,能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特性,如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2)视觉。开始能正确地辨别基本色(红、黄、蓝、绿),但对混合色(紫、橙)或色度不同的颜色(粉红、深红等)辨别不清,且不能把颜色名称结合起来。小儿的视觉是在摆弄玩具与使用物体过程中发展的,父母应扩大小儿的生活范围,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小儿区别物体的颜色,并教给他们基本色的名称。(3)听觉。在生活与教育的影响下,听觉感受性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小儿可辨别词调,如音调、音强等。要保护小儿的听觉,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强音、噪声。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小儿情绪与情感的特点是易变,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冲动、外露。父母应注意培养小儿有稳定、良好和丰富的情感。幼儿情绪和意志的发展有何特点?情绪体验很多。情绪外显、缺少控制、表现强烈。对声音、陌生人、痛等的害怕渐渐减弱,对黑暗、鬼怪、动物等想象中的事物害怕加剧,对讥笑、斥责、伤害的社会性焦虑增加。在婴儿道德感萌芽的基础上,幼儿已能根据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行动,有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幼儿期是个好奇好问的疑问期。对任何新奇的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在意志方面,已有萌芽的表现,开始能在自己的言语调节下,有意识地进行或抑制某些行动。如2、3岁的小儿到别人家去做客,虽然想吃糖,但当想到妈妈的嘱咐时,会边捂嘴边说:“妈妈不让吃人家的东西。”以后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从情绪情感的进行过程来看,有三个主要特点: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幼儿期的情绪情感仍然经常变化,甚至会出现两种对立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情感比较外露。在幼儿初期时,幼儿的情感完全表露在外。情绪极易冲动。幼儿的情感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冲动,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其次,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随着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引起幼儿情感体验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也会随之不断丰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随之发展起来;最后,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来看,特点主要表现为“三感”:道德感。即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引起来的一种行为。美感。即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理智感。又称“智慧感”,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了解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但由于幼儿年纪小,认知水平较低且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因此良好情绪的培养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保持和谐的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成人的情绪控制。幼儿喜欢模仿,教师和家长是幼儿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成人要从自身做好情绪管理。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肯定为主,多鼓励。帮助孩子控制情绪。运用多种方法: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如:反思法、自我说服法、想象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有何特点?由于动作的发展,手眼逐渐形成协调一致的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感知事物的特性,因而感知觉发展迅速,日趋完善。(1)触摸觉。由于皮肤觉与动觉在手上的结合,使手成为重要的认识器官。在视觉的参与下,手眼协调一致的活动就能实现对客观事物更精确的反映,能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特性,如大小、形状、轻重、软硬等。(2)视觉。开始能正确地辨别基本色(红、黄、蓝、绿),但对混合色(紫、橙)或色度不同的颜色(粉红、深红等)辨别不清,且不能把颜色名称结合起来。小儿的视觉是在摆弄玩具与使用物体过程中发展的,父母应扩大小儿的生活范围,在实际活动中,要求小儿区别物体的颜色,并教给他们基本色的名称。(3)听觉。在生活与教育的影响下,听觉感受性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言语的发展,小儿可辨别词调,如音调、音强等。要保护小儿的听觉,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强音、噪声。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小儿情绪与情感的特点是易变,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冲动、外露。父母应注意培养小儿有稳定、良好和丰富的情感。幼儿情绪和意志的发展有何特点?情绪体验很多。情绪外显、缺少控制、表现强烈。对声音、陌生人、痛等的害怕渐渐减弱,对黑暗、鬼怪、动物等想象中的事物害怕加剧,对讥笑、斥责、伤害的社会性焦虑增加。在婴儿道德感萌芽的基础上,幼儿已能根据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行动,有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幼儿期是个好奇好问的疑问期。对任何新奇的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在意志方面,已有萌芽的表现,开始能在自己的言语调节下,有意识地进行或抑制某些行动。如2、3岁的小儿到别人家去做客,虽然想吃糖,但当想到妈妈的嘱咐时,会边捂嘴边说:“妈妈不让吃人家的东西。”以后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使用表现规则,知道面部表情和内心状态可以不一致,一些幼儿知道表达消极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并且认识到不同的人际背景会有不同的后果。一些研究发现,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早地掌握和使用情绪表现规则,并且在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孩更多地使用面部表情,而男孩则用行为来表达。但此时幼儿对情绪表现规则的使用不是有意的、有策略的。幼儿最初出现的掩饰情绪的行为是模仿或父母教导的结果。 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他们常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由情绪支配着一切活动,小朋友只有在良好情绪下的活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他们的情绪时好、时坏、时惊、时喜、时优、时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一分析,稳定孩子的情绪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需要。新《刚要》告诉我们,孩子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以孩子发展为本、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使孩子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在探索和实践中往往不如人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时常因为情绪不好而不愿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和顺利的开展活动,帮助孩子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变外因转为内在的动力,给孩子们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真正呈现孩子的主体地位,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时常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确保幼儿每天保持愉快的情绪。针对孩子的复杂情绪,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一、幼儿的情绪表现1、积极而愉快 每天早上幼儿来园时总有大部分的孩子面带微笑,有礼貌的和老师与同伴打招呼,如有的还会把开心的事说给别人听,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在伙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2、恐惧和担忧一些交往能力差的幼儿,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关系,特别是面对有攻击性行为或不良习惯的幼儿,他们往往胆小怕事,表现出一种恐惧、担忧的情绪,在活动中不是很积极,给人以退让的感觉。3、依赖和害怕 由于孩子缺乏自我服务能力和独立意识,入园后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安全感,面对在园的一日活动要求无动于衷。因此在家长离园时表现出一种舍不得的依赖感,每天早上和家长告别时都要说同一句话“你早点来接我”。4、易生气 孩子在不称心不如意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满情绪,他们常常因为不满而不愿理睬别人,不参加各种活动,对你瞪眼或掘着小嘴巴等,不良的情绪时间相对较长,不易感化。二、相应的教育方法1、鼓励型 情绪积极的幼儿以鼓励为主,不断肯定他们的礼貌行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乐意与同伴交往等各种表现,在看到他们进步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信心,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各方面的技能等,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2、爱护型 这种方法是针对怕受欺负的幼儿制定的,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有安全感的环境,如把有攻击性行为和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对这些影响别人情绪的孩子进行耐心教育,及时阻止,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情景,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勇敢的良好品质,从而改变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担忧。3、指导型 对于一些在家依赖惯了的幼儿,生怕自己不会做或得不到帮助,所以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舍不得离开家长,有的还要哭鼻子,有的因大小便在身上而影响了情绪。针对这些幼儿我们不但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和指导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大胆的解放孩子的小手,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保持良好的情绪。4、尊重型 这种方法适合于易生气和发脾气的幼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尊重孩子,然后以换位的方式为孩子着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转变孩子的情绪,和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情绪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指导,是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情感对话进行的。在这种每天都进行的情感对话中,父母教给幼儿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告诉幼儿他们对日常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幼儿针对情绪体验使用情绪标签,并学习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及社会规则。比如,男孩子不能轻易掉眼泪,收到不喜欢的礼物也要表现出高兴并表示感谢,等等。 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各种情绪的积极表露和消极表露,又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发展。具有丰富情绪表露的家庭可能促进幼儿的情绪认知。父母善于情绪表露,幼儿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引发别人的情绪反应。幼儿善于观察和模仿,家庭情绪气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成人的情绪自控。采用积极的教育态度。帮助幼儿控制情绪,采取转移法、冷却法和消退法。教会幼儿调节情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