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世界历史评论投稿

发布时间:

世界历史评论投稿

斯塔利夫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你可以写楚汉之争建议:先查询资料,分析历史背景,分析汉是怎样灭楚的;楚是怎样走向灭亡的。不说500字,你写5000字也能写出来_1_1

《国际先驱导报》

世界历史评论cssci

CSSCI是国内的。其余的都是国际的。其SCI 、ssci、ahci几个的权重差不多只是领域不同。但是难度相对而言是SSCI 比较高 。EI 的难度就相对比较低了

眼下,随着我国学术的发展,以及个人职业晋升要求的不断提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的要求越来越常见,但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对国内很多普通作者来说似乎有些难,很多人对国际学术论文的类别都不是很清楚,有作者问到SCI 、SSCI、CSCD、CSSCI、EI、ISTP分别是什么?可以说这几类都是目前认可度很高的学术检索工具,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SCI 、SSCI、EI、ISTP是国际通用的检索工具,CSCD、CSSCI属于国内核心期刊中的两大类,也是国内非常权威的学术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于1960年上线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SCI偏理科,SSCI则偏文科,侧重人文社科领域。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课题研究、人才选拔中有广泛应用与认可度,CSCD主要是理工科方向的,适合理工科的专业人员发表。CSSCI南大核心期刊,以北大核心期刊并驾齐驱,可以说是国内核心期刊体系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核心期刊,发表难度在国内核心期刊中也是最大的,很多对作者的学历职务都有较高的要求。EI工程索引,由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研发,主要检索的类型有工程类期刊、会议论文和技术报告,EI是很多国内作者发表会议论文的首选,专业侧重工程技术领域。ISTP国内很多作者对ISTP还是比较陌生的,ISTP是科技会议录索引,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研发,主要检索的就是学术会议和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近些年ISTP在国内的应用逐渐广泛,认可度也随之升高。以上就是对这几种检索工具的简单介绍,这几类检索工具无论是在个人晋升还是在毕业升学中认可度都是非常高的,当然,发表难度也都是比较大的,毕竟不是核心期刊就是国际学术期刊或者国际学术会议,具体哪一种适合自己发表,作者需要做个认真的考量,重点关注单位和学校的具体要求。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CSSCI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3万至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 年出了 2000 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C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资助的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结合对全文数据库的开放链接,建立基于核心科技期刊的知识发现、评价和推介服务体系。ASPT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的英文缩写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期刊管理数据。如刊物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是按照美国JCR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选择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000多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十余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创建的中文医学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是面向医院、院校、科研、图书情报、医药卫生和医药出版等单位的文献摘要数据库。它收录文献量大,专业性强,信息新,查询途径广,更新及时,系统功能比较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检索最新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几乎收录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重要刊物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期刊,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及其边缘学科的相关领域。CMCC 是目前我国同类产品中提供信息量最多、传递速度最快的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CAS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2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CASS也有人称之为“社科院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 ”。CAJC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的分析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及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专家遴选900多种社科类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近万种期刊为基数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国家级期刊“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增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是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的,不能称之为非法或违规出版物。大众期刊的增刊一般用来出版专辑、合集或纪念特刊。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在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为弱。在评定中级以下职称时,省级期刊的增刊大多不被承认。但国家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增刊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普通学术期刊。

世界历史评论杂志

《国际先驱导报》

1.《隔岸观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4.《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2002年作为《美国通史》第1卷重印;2006年收入“中国文库”。5.《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6.《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 《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1、 《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与政府改革》(张友伦、李剑鸣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2、《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李剑鸣、章彤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最新修订版,1997年7月。3、《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研究》(李剑鸣、杨令侠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4、《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庆贺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李剑鸣、杨令侠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5、《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外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丛书》(6册,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1-2013年。 “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及其启示”,《世界历史评论》第2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11月)“美国革命时期关于代表制的分歧与争论”,《史学月刊》,2014年第11期。“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史学集刊》,2013年第6期。“戈登·伍德与美国早期政治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史学月刊》2011年第9期,第108-124页。“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史学集刊》2011年第6期,第3-29页。“历史语义学、语境主义与政治思想史研究”,丛日云、庞金友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253页。“‘危机’想象与美国革命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史学集刊》,2009年第5期。“‘大’与‘小’的关系及其他——现代史学写作的挑战与应对”,《历史教学》,2009年8月上半月刊。“‘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历史语境、史学语境与史料的解读——以弗吉尼亚批准美国宪法大会中一条材料的解读为例”,《史学集刊》,2007年第5期。“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历史研究中的求知与求用”,《历史教学》2006年第2期。“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的立场”,《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学术规范建设与世界史研究”,《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英国对殖民地的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美国殖民地时期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世界史研究规范化问题刍议”,《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文库·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种族问题与美国史学”,载《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20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伯纳德·贝林的史学初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关于20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美国现代史学中的相对主义思潮”,《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美国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问题”,《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美国土著部落地位的演变与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两个半球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载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版。“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加拿大与美国独立战争”,《历史教学》1992年第4期。“西奥多·罗斯福的史学成就”,《历史教学》1992年第8期。“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论美国印第安人的教育问题”,《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年第12期。“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美国研究》1992年第1期。“美国联邦行政权力的历史演变”,《南开史学》1991年第1期。“奴隶制、南北妥协与美国社会发展”,《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评西奥多·罗斯福”,载张友伦等主编《日美问题论丛》,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论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的国内政策”,载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欧美史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二十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改革”,《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美国资本主义合理化进程论纲”,《南开研究生论坛》1987年第4期。“也评美国内战前的几次妥协”,《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 “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清华学报》,2014年第4期。“‘山重水覆’抑或‘柳暗花明’——记费城的一次美国革命史研讨会”,《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0期。“外国史研究中的材料问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九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宏大叙事与世界史研究”,《经济-社会史评论》,三联书店,2012年。“探索世界史研究的新方法——‘新文化史’的方法论启示”,《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网络史学的神话与实际”,《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他们在美国发现了什么”,《博览群书》2011年第3期。“一个时代的背影——杨生茂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地位”,《美国研究》2010年第2期。“政治史研究的新取向”,《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读书与精神的重建”,《博览群书》2009年第10期。“世界通史教科书编纂刍议”,《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从国际学术的维度审视中国当代学术”,《云梦学刊》2009年第4期。“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美国历史”,《博览群书》2009年第6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早期史”,《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精读几本书”,《南方周末》,2007年10月18日D26版。“对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并非‘完美主义者’的遗憾”,《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探索中国美国史学发展的路径”,《美国研究》2003年第2期。“1989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载《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意飘云物外:周基堃教授印象记”,《学术界》2000年第2期。“学术训练与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富兰克林和他的《穷理查德历书》”,载《穷理查德历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的建设”,《湘潭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民主的考验和考验中的民主”,《读书》1999年第2期。“个性与学识兼备乃为良史”,《书摘》1998年第9期。“一面历史的镜子”,《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读后”,《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评《美国的崛起》”,《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9期。“杨生茂教授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世界历史》1993年第3期。“人与神共同拥有的世界”,《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探索美国历史的新视野”,《世界历史》1992年第4期。“一部工具书的启示”,《读书》1992年第3期。“创新求实继往开来”,《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期。“罗伯斯比尔的悲剧”,《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可贵者胆所求者新”,《世界历史》1988年第5期。 “美国史学界对西奥多·罗斯福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11期。

《了望》

《新闻评论》《国际先驱导报》

世界历史投稿网站

历史研究杂志,是权威杂志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历史研究和各大学学报

“起点”吧

世界历史杂志书评

韩琦 ,男,1958年生,山东省栖霞市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1997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研究所访学一年。现为拉美研究中心教授,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外国经济史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拉丁美洲历史和经济的教学与研究。现主持承担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拉美主要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任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达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和编著多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现开设《拉丁美洲通史专题研究》、《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发展经济学》等课程。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该书强调“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以区别于严谨的天衣无缝的历史叙述,各位历史学家在分析历史的时候是让古人的思想在自己心中重演,所谓“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重视历史叙述中思想史的重构确实是当代西方史学主潮中的一大趋势,在这种史学理论的指导下,历史叙述不可避免地要带上叙述者的时代,甚至其个人性格的烙印。这也许与学术的严谨态度是不和谐的,但是就历史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来说,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我们还可以存疑。这段文字的争议性让不同的历史观有了一个碰撞交流的机会,也很好地体现了本书编者在叙述历史时所秉持的哲学原则,这是与我国史学论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取向所风格迥异的。《世界史纲》:这本书作为第一本世界通史著作,居然由一个非历史学家来完成,这也并非偶然。西方近代历史当时专业化分工已经相当严重了,没有几个专业历史学家能让自己的名声放在这样的一本谈不上学术的著作来考验,而作者Wells 免于这种名声上的忧虑。全书没有一个明显的理论支撑,没有任何「现代化」或者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样的理论框架,只是粗略地提出了一个「意愿的共同体」和「服从的共同体」这样的大概理论,但是你会发现即使拿掉对全书的结构也不产生太多的影响。而且,这也恰恰是这个书生命力顽强的一个原因,因为如钱钟书论述,理论的大厦常常倒塌,再也住不得人,唬不得人了,但是其中的零砖碎瓦却依然可以为后人可用。 世界各文明在本书中分布不均匀,对西方的历史介绍得太多。对一个中国读者来说,最不能满意的是,中国的东西太少了,简直让人怀疑他是西方中心主义。但是作者对他知晓不多的东西说的不多,也不会如他的前人那样胡说八套一通。有人可能对他书中对中国汉字的歪论而不满,不过那个是傅斯年的观点,而作为五四领军人物的傅斯年,思想之激进可想而知。而且,作者 有着世界公民的观念,有着一个世界国家的理想,他由衷地欣赏中古基督教世界一家的理念,并且对十九世纪以来兴起的民族国家的概念表示十足的敌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