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不知道迪西欧论文工作室这家,他们在论文写作方面还不错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与法律这种刚性约束不同的是,文化约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于犯罪之后的惩罚,而文化对于道德的育化却起着预防犯罪的作用。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常常是通过文化具体反映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从中共1949年窃据政权开始,就倾国家之力开始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破坏,这绝不是它出于工业化的狂热、或希望靠拢西方文明而干了一些蠢事,而是它在意识形态上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如水火,因此它的文化破坏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并且是以国家暴力作为后盾的。从建党到现在,中-共对中国文化的“革-命”从来都没有停过,也确实企图彻底“革”中国文化的“命”。 更为恶劣的是,中-共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把从古到今,人在背离传统文化后产生的宫廷斗争、权谋诡计、独裁专制等等“发扬光大”,创造出一套它们的善恶标准、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并让人认为这种“党文化”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利用人们对“-党-文-化-”的反感而使人进一步抛弃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 这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人心不但失去了道德约束,更被-中-共-强行灌输了其邪恶学说。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破-坏-民族文化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信仰为本道德为尊 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黄帝开创的,因此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预测学连现代科学也难望其项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知识份子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所谓“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横向延伸成朋友之间的“义”。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和道家思想则是传统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的中医、气功、风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国地狱、善恶报应等等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属于精神层面的道德常常是抽像的,而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道德体系进行通俗化表达。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国演义》开始讲天灾示警,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观结尾。余者如《东周列国志》或《说岳全传》也都以类似的故事开头。 这绝非小说家们在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份子对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于后人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人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约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等故事。谈起“忠”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的赞美就这样-通过知识份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儒家讲“忠-恕”、“仁义”,“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无非欲人同归于善”。这才是“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 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天、道、神、-佛、命、缘、仁、义、礼、智、信、廉、耻、忠、孝、节”等等,许多人可能一生都不识字,但是对传统戏剧和评书却耳熟能详,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民间百姓获得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共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是直接毁去中国的道德,也是在破坏社会安定祥和的基础。 65回答者:笑醉怡殇-四级2009-6-2 13:05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大瞎呵呵相关内容元曲在中国文化史有什么影响???2009-9-9《左传》和《战国策》哪个更精彩?哪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价值更高?2009-9-13关于韩国抢夺中国文化史真是假22009-8-13求一本书中国文化史概要12009-5-10急!中国文化史思考题答案!!!22009-1-18更多关于世界文化史 论文的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中国文化史论文等待您来回答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从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的角度分析《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人物形象从中国的婚俗变化看西方文化的影响。求英文翻译,有关唐朝饮食文化(汉→英)美术史题目~麻烦各位帮忙解答一下我国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国卓越的领导人。 要英语翻译。。Thank you对近现代史有研究的近来解答其他回答共2条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比全世界其余别的所有的国家加起来都强的多,都深厚的多~~~ 回答者:永恒的中国战士-十一级2009-6-2 14:03关于图腾的,可以写。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伤。
B哥,给个分吧~
个人喜欢法国电影的那种人文情怀,觉得如果要写法国电影的话必须要看过很多法国电影,才能提炼出总的特征或精神要义。恩,关于世界文化,那就必须结合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来写了,民主?自由?人道主义?全球化?还是和谐?就看你怎么选择啦,找一个小的切入点譬如一部电影,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到百度文库中去找吧,很多的,让你不知选哪一篇好,呵呵。天下文章一大抄嘿嘿嘿嘿圆圆圆圆圆圆圆圆 嘿嘿嘿嘿
抄袭是不对的!警告一次,自己写的才是王道,如果用于非法用途我们无法保证的!请后面回答的自重
建议你去 “好狗网”去看看,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和图片!
今年是湖南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在去年有许多题型获得好评的基础上,湖南省考试院对《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又作了补充说明,其试卷结构和内容将有较大变动,增大了文学鉴赏比重,突出了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复习时应以此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做到心中有考纲,复习有体系,审题要全面,做题寻规律。从容有序,谨严规范,避短扬长,展示个性;尽量不丢分,争取多得分。下面试从考点的角度具体谈谈复习的策略: 语言知识及运用 看清题干,遵循规律 1、字音、字形及字义属于识记内容,重在积累。考试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关于字音和字形以及词语的运用,要注意选择版本,湖南省考试院规定了以商务印书馆版本为准。正确使用词语、运用标点符号,辨析病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简明、连贯、得体)都属于语言运用,要根据语言环境,看清题干要求,遵循语言应用的基本规律答题。如2004年湖南题第3题的“典型”与“典范”、“整理”“整顿”与“整治”、“不过”与“但是”都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义相近,但有差别。我们只要弄清词语的本来意义,再联系前后语境,即可得出答案。 ①句“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范”意为“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本句中“先进”一词点明具有“代表性”,所以在第一空应填入“典型”;“群众的楷模”等语含“值得学习、仿效”的意思,因此,后一空应填入“典范”。 ②句“整理”的意思是“使有条理秩序”,一般与稿件、衣服、房间等搭配,因此不适合这个语境。“整治”一词含“整顿”、“治理”之意。本句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是就环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整顿、治理而言,不仅指秩序。因此,无论是从搭配还是从语义上讲,第4空只能填“整治”。“整顿”的意思是“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改”的意思是“整顿并改革”,重在“改”,它与“责令”、“限期”搭配,意思更为吻合。因此,后一空应填“整改”。 ③句中“珍重这些荣誉”与“承认它很有价值”之间,既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但如果用“虽然”,就把前后句语义上的一致性破坏了,且造成上下分句的不连贯。整个复句是强调“我”不追求荣誉,用递进关系能更好地表达这一意思。“不过”与“但是”都表转折,但用“不过”更切合全句委婉的语气。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因为是放在具体的句子当中进行的检测,所以要求考生有比较强的语境意识,能够借助语法知识和词语辨析技巧获得正确答案。 2、《考试大纲》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点上新增了对“熟语”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掌握一定量的成语。辨析正误时,要注重语境的把握,从语法、逻辑、感情色彩等方面仔细加以推敲。如2004年湖南高考第4题,A句中“无出其右”的常用意思是“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古人一般以右为上位,“无出其右”多用于对人的才能、学识的褒扬。本句用“无出其右”来状写“生的屈辱和窘困”,显然不合适,可改用“无以复加”一词。B句中的“不以为意”含义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本句说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酒是“小事一桩”,不把它放在心上,所以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是正确的。C句中的“世外桃源”,原意“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可用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本句用来喻指细胞生长的理想环境,使用正确。D句中的“不厌其详”,意为“不嫌详细”。本句是强调领导了解学员的有关工作情况很详细,故这个成语使用正确。 3、《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语病类型有6个小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2004年湖南高考第5题就考查了其中3类。A选项的毛病是“搭配不当”。句中“生产量”与“供应”、“销”不能搭配,“供应”、”销”的对象只能是“蔬菜”,而不能是“蔬菜的生产量”。B选项是一个复句,可以把它分解为“支离破碎的语境破坏了……”、“支离破碎的语境影响了……”、“支离破碎的语境消解了……”3个分句,没有搭配问题,也没有其他问题。C选项的毛病是“结构混乱”。将“(柠檬醛)为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和“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都离不开它(柠檬醛)”两个句子杂糅到一起,造成了结构混乱。D选项的毛病是“语序不当”。本句是一个“把”字句,否定词“没有”只能放在“把”字之前,否则不规范。 4、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已经中断了几年,从2004年起又把这一内容放进了考试范围,意在引起考生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视。 A选项的毛病在于句中的省略号与“等”重复了。B选项的毛病在于原句中标点符号没有表现出该复句的层次。“打陀螺讲求技巧”这个分句是总括语,其后使用冒号才恰当:“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是三个并列关系的分句,各分句内部均使用了逗号,因此各分句之间应用分号。C选项的毛病有3处,属于两类问题:一处是“四书”应该用书名号;另两处是“贾母问黛玉念何书”和“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这两个句子中虽都有疑问代词,但都不表疑问语气,句末不应用问号,而应用句号。D选项的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这一选项的标点使用正确。 5、名句名篇默写要忠实原文,细致认真。名句名篇是一种传统题型,湖南省考试院规定了考查范围,分值也由4分增至6分,我们复习时就以此为范围,把“荞麦田里的乌龟”捉住。对于“名句名篇”,复习时要从“篇”的角度识记并默写,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严格忠实于原文,不要想当然。 文言文阅读 注意古今异义 文言文阅读的难度系数相对要大些。文言文的选材大多是人物传记,其写作思路有共同的特征:首先概括介绍人物性格,然后通过两三件事情来描写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2004年湖南高考选用苏轼的《放鹤亭记》作为材料,获得好评,因为它是考文言文,而不是考章法,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高考时虽然是阅读陌生文本,但大多是课文当中学习过的文言词语,考试时要善于根据熟悉的语句推断陌生的词语。近两年虚词题一般是从文本里选一例句,然后从课文选一例句,课文的例句又是非常常见的,并且考纲还规定了范围——18个文言虚词,只要从容应对,消除紧张心理,就成功了一半。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古今汉语的不同之处,有时是考双音词理解和短语的理解,有时是考古今义的不同。 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由5分增加到8分,湖南今年还增至9分,可见其重要。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用法,翻译时严谨到位。 现代文阅读 注重文本,理清层次 现代阅读分两卷考查,第Ⅰ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科技文和社科文的阅读能力,侧重于逻辑思维;第二部分的文学作品,则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兼而有之。 现代文阅读必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如2004年湖南高考第18题采用了填空的题型,在答案的最后有意给出了“不必带书”4字,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阅读整篇作品以后对文章的结构与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不是抓住个别段落甚至个别句子做文章。文章的第一段有“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的话,而这一句话后面的一头蓬草、满腮苔藓、最旧的旧鞋等内容均是对服色、体态具体的展开。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为首空的答案。文章的第二段“这样的玩顶好不要约伴”与第三段“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是相互照应的。而第四段开头的“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一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明确地把“不须约伴”与“不必带书”相提并论。有了这些把握后,我们就可以理清文章4个段落的结构与思路:首段写“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二、三段写“不须约伴,”四段写“不必带书”。至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作文 要避短扬长,大题小作 2005年《考试说明》对高考写作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一提法,不仅比原来的更科学、更合理,而且对考生的要求也更高了。 事实上这两年高考作文是“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有一些考生选择了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应用文体,还有一些考生选择了辩论词、对话录、演说词、戏剧、诗歌、散文、寓言、小小说等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不能说不合要求,这里表示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文体(包括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都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也不同于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衡量文章不仅注意写作技巧,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社会意义,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要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但要把一篇文章写得好一些,比如内容充实一些,见解深刻一些,掌握一些方法,突破一些框框,还是可以的。 如去年湖南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的考生为贪大求全,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而弄巧成拙,有的考生套用别人的“题记”而与文章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有的甚至搬用往年的科幻小说而与本话题无关等等,这就不是避短扬长,而是邯郸学步了。而有些考生则大题小作,写自己熟悉的有深切体验的东西,写得情真意切、入情入理,角度小,开掘深,当然能得高分了。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选择文体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如果描写能力强,可以写散文,如果思维理性,善于说理,描写是短处,不妨写议论文,哪一种文体得高分,没有一个标准的,主要是看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 另外,今年湖南省考试院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中还特地强调书写占3分,这既是对语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便于网上评卷。其实,漂亮工整的卷面本身就给了评卷老师第一个好印象。 高考主要是考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这些都是语文当中非常稳定的因素。只要有信心,能够保持平和心态,答题时看清题干要求,把握隐含信息,细致严谨,作文时避短扬长,就能减少失误,取得最佳成绩。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蟾宫折桂正当时。 文学鉴赏短文写作 宜条理清晰,述评结合 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在稳中求变方面又出新招,其中第21题是变化最大的题型,既规范又有创新,既有“吸纳”又有“释放”,对检查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和评估作用。第21题是这样表述的: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①试析《报秋》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②《报秋》的艺术手法赏析。③谈谈《报秋》的构思技巧。 该题分值为15分。 这道新题型的出现,对于指导教学和检测都不啻为一缕春风。因为她回到了文学欣赏的本源,回到了语文教学的本源。 那么,如何写好赏析短文呢?一、要读懂文本,选准角度 赏析正确与否,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或理解失误,就好比走路走错方向,赏析无从谈起。 阅读文本时,一般采用“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其中“总体”,就是从头到尾通读,得出初步印象;“部分”,是对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行揣摩参悟,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思路、结构、主旨做出自己的判断。根据湖南高考样题提供的信息,鉴赏评价题可能分别从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构思技巧等3方面设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能结合作品的、最能深入阐发的题目来作答。 二、要确定方向,选好角度 因为只要求写300字的短评,所以首先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一定要“述”和“评”相结合。在写作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短评的结构要小巧完整,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 三、要条理清楚,书写工整因为是300字的短评,当然也是一篇小作文。那么,我们在行文时要用最简洁的、能体现思维深刻的、展现语言优美的文字来表述,要使人一目了然,有如欣赏盆景的感觉。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一定不要脱离语言环境,要从文本出发,对文章所体现的相关信息要适度引用、概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无的放矢。 一般写作步骤不妨这样:精读作品——确定赏析对象——作出基本评价——精选复述、节录内容——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作成文。 基本结构不妨如此:提出观点——简要陈述理由,并结合复述、节录内容分析议论——结合文章小结。 考生要选择有话可说的题目,力求写出深度;赏析的切入点不要过宽,要有新意,要说出新见解、新看法、新主张;行文宜流畅;书写宜规范,避免错别字、病句,字数不少于280字。
答复 共 2 条 《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语文》颁布后,如何写好第五大题中的文学作品赏析短文,成了高三师生最为关注的事情。作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肢解课文”、枯燥说教等传统教法的全面挑战,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这一重大“变脸”,可谓一石激起滔滔浪。但是,这番“变脸”,终究带有尝试性质,标准的确定肯定会考虑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因此,笔者认为,今年高考中赏析短文的写作,规则比个性重要,写完比写好重要,出文比出众重要,好感比美感重要。注意以下5个“一点”,赏析短文就差不到哪里去。 一、“硬伤”留少一点 高考作文最怕因审题不清留下“硬伤”,今年赏析短文的写作也不会例外。认真审题,遵照题目要求写作,是确保不出问题、不留“硬伤”的关键。从《补充说明》所提供的“题型示例”看,赏析短文写作题的题干,要求是非常明确的,不遵照执行,就可能“伤痕累累”,授阅卷老师以扣分的把柄。 题干中规定,“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就必须是“一篇”“短文”,须有题目有正文,有开头有结尾,不能当问答题做,而应当小论文写;必须是“赏析”性质的短文,是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而不是引申发挥,须属文学评论,而非读后感、推介文;篇幅必须控制在“300字左右”,不要少得太多,也不宜长篇大论。笔者认为,遵守题干中明示的各项“规则”,不在这些基本要求上标新立异,留下“硬伤”,短文写作的质量就有了基本保障。 二、“架子”搭好一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章虽短,结构须全。既然要求写“一篇”“赏析短文”,而不是“一段”“赏析文字”,就必须搭好“架子”,做好布局谋篇的工作。 首先要开好头。赏析短文的开头,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端出全文的基本观点,对内容作出“总提”即可,而且最好独立成段,以便让阅卷者一目了然。纲既举,目须张,接着就要根据内容的特征或需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或把“总提”的内容看成一个整体,直接举例分析;或将“总提”的内容分化为几个具体的方面,一一剖析。前一种可谓之“论据并列式”结构,后一种可谓之“论点并列式”结构。最后,还应该有个简单结尾,将全文收束一下:在小结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作强调以呼应开头,可以发感慨适当引申,可以谈启发以指导写作,等等。 三、“口子”开小一点 《补充说明》第五大题“题型示例”中,提供了3个赏析短文题目:1、试析《报秋》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2、《报秋》的艺术手法赏析;3、谈谈《报秋》的构思技巧。可以看出,这3个题目都比较宽泛,都只提出了赏析的方向,而没有提示具体的内容,这显然是从不限制考生思维的角度考虑的。文学鉴赏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可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因此,2005年湖南高考试卷中的赏析短文题目,完全可能就是这种宽题大题,不会把考生限制在某一角某一隅。面对这种宽题大题怎么办?宽题窄做,大题小作。题目是一个宽泛的“面”,作文时却必须抓住一个个具体的“点”;题目是一个大的方向,作文时却必须突出一个个小的角度。譬如“艺术手法赏析”,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多个方向;其中“表达方式”,又包括叙事、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多个方面;而“叙事”这一方面,又含顺序、人称、详略等若干个“点”。区区300字左右的篇幅,绝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写作时,只能抓住其中的一“点”,作具体分析。只有把“口子”开小一点,才能论得清楚,议得到位。有些老师建议学生拟一正一副两个标题:正题表示自己所开的“口子”,副题采用试题中所提供的题目。其实质正是将宽题窄做,将大题小作。笔者认为很有道理。 四、例子举多一点 写作文学评论,自然离不开复述和节录。复述,是指对作品情节、结构、内容等的概括介绍;节录,是指对原文片断和语句的引用,它们是用以支撑观点的“例子”。有了它们,议论才有根有据,不至于架空立论,不着边际。写作时,基本观点(包括由基本观点分化出来的论点)一旦提出,就应该用复述或节录的方式,举出具体的和足量的“例子”,作出阐说,加以证实。即使是写赏析短文,也少不了复述和引用原文;且不妨多作些复述和引用,多举些“例子”,以更好地论证观点,显得理据充备,内容充实。当然,引用“例子”,其前提必须准确、贴切,否则,少用更好。这不是在号召考生们“理不够,例来凑”。无论复述还是节录,都必须符合观点的需要,都必须对观点的确立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不能观点材料油水分离,理据脱节。作为证据,复述和节录还必须取舍科学,重点突出;不能无视观点需要,全面复述,大段引用。 五、赏析到位一点 有理有据,还必须理据交融;赏析短文,最重要的自然是鉴赏和分析。举出“例子”后,还必须作解说,作分析,作评论,揭示其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而不能只是简单复述一番,引用几句,就缀上一两句仅凭直观感受得来甚至从别处生搬硬套来的简单断语完事。以据代议,是写议论文章的大忌;观点加材料,则是写赏析文章的大忌。写作时,要有基本观点,要有充足材料,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观点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解剖,让材料发挥佐证观点的功效,让观点得到材料的有力支撑。所谓“赏析到位”,指的就是对材料作出具体分析,使其起到证明观点的作用,从而架设好材料和观点间的桥梁。赏析短文中,既有准确的复述和必要的节录,又有逻辑严密的分析论证,才可能说是令人信服的好文章。 我们提“赏析到位”,而不是“赏析准确”,另一层考虑,是基于学生的赏析水平。毕竟是中学生,艺术鉴赏经验和功力都很不够,且长年处于消极接受他人鉴赏结论的状况,吃了很多的鱼,但很少下水捉鱼,“赏析准确”可能要求过高,能够作出“赏析”以自圆其说,就不错了。因此,笔者认为,写作赏析短文的时候,不要怕这怕那,顾虑重重,大可放胆“赏析”,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一千个人就可能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鉴赏从来就不会有标准答案的! 湖南衡山县岳云中学 刘进球 回答者:xiajiucheng - 举人 五级 3-9 16:56--------------------------------------------------------------------------------今年是湖南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在去年有许多题型获得好评的基础上,湖南省考试院对《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又作了补充说明,其试卷结构和内容将有较大变动,增大了文学鉴赏比重,突出了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复习时应以此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做到心中有考纲,复习有体系,审题要全面,做题寻规律。从容有序,谨严规范,避短扬长,展示个性;尽量不丢分,争取多得分。下面试从考点的角度具体谈谈复习的策略: 语言知识及运用 看清题干,遵循规律 1、字音、字形及字义属于识记内容,重在积累。考试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关于字音和字形以及词语的运用,要注意选择版本,湖南省考试院规定了以商务印书馆版本为准。正确使用词语、运用标点符号,辨析病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简明、连贯、得体)都属于语言运用,要根据语言环境,看清题干要求,遵循语言应用的基本规律答题。如2004年湖南题第3题的“典型”与“典范”、“整理”“整顿”与“整治”、“不过”与“但是”都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义相近,但有差别。我们只要弄清词语的本来意义,再联系前后语境,即可得出答案。 ①句“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范”意为“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本句中“先进”一词点明具有“代表性”,所以在第一空应填入“典型”;“群众的楷模”等语含“值得学习、仿效”的意思,因此,后一空应填入“典范”。 ②句“整理”的意思是“使有条理秩序”,一般与稿件、衣服、房间等搭配,因此不适合这个语境。“整治”一词含“整顿”、“治理”之意。本句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是就环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整顿、治理而言,不仅指秩序。因此,无论是从搭配还是从语义上讲,第4空只能填“整治”。“整顿”的意思是“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改”的意思是“整顿并改革”,重在“改”,它与“责令”、“限期”搭配,意思更为吻合。因此,后一空应填“整改”。 ③句中“珍重这些荣誉”与“承认它很有价值”之间,既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但如果用“虽然”,就把前后句语义上的一致性破坏了,且造成上下分句的不连贯。整个复句是强调“我”不追求荣誉,用递进关系能更好地表达这一意思。“不过”与“但是”都表转折,但用“不过”更切合全句委婉的语气。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因为是放在具体的句子当中进行的检测,所以要求考生有比较强的语境意识,能够借助语法知识和词语辨析技巧获得正确答案。 2、《考试大纲》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点上新增了对“熟语”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掌握一定量的成语。辨析正误时,要注重语境的把握,从语法、逻辑、感情色彩等方面仔细加以推敲。如2004年湖南高考第4题,A句中“无出其右”的常用意思是“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古人一般以右为上位,“无出其右”多用于对人的才能、学识的褒扬。本句用“无出其右”来状写“生的屈辱和窘困”,显然不合适,可改用“无以复加”一词。B句中的“不以为意”含义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本句说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酒是“小事一桩”,不把它放在心上,所以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是正确的。C句中的“世外桃源”,原意“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可用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本句用来喻指细胞生长的理想环境,使用正确。D句中的“不厌其详”,意为“不嫌详细”。本句是强调领导了解学员的有关工作情况很详细,故这个成语使用正确。 3、《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语病类型有6个小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2004年湖南高考第5题就考查了其中3类。A选项的毛病是“搭配不当”。句中“生产量”与“供应”、“销”不能搭配,“供应”、”销”的对象只能是“蔬菜”,而不能是“蔬菜的生产量”。B选项是一个复句,可以把它分解为“支离破碎的语境破坏了……”、“支离破碎的语境影响了……”、“支离破碎的语境消解了……”3个分句,没有搭配问题,也没有其他问题。C选项的毛病是“结构混乱”。将“(柠檬醛)为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和“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都离不开它(柠檬醛)”两个句子杂糅到一起,造成了结构混乱。D选项的毛病是“语序不当”。本句是一个“把”字句,否定词“没有”只能放在“把”字之前,否则不规范。 4、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已经中断了几年,从2004年起又把这一内容放进了考试范围,意在引起考生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视。 A选项的毛病在于句中的省略号与“等”重复了。B选项的毛病在于原句中标点符号没有表现出该复句的层次。“打陀螺讲求技巧”这个分句是总括语,其后使用冒号才恰当:“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是三个并列关系的分句,各分句内部均使用了逗号,因此各分句之间应用分号。C选项的毛病有3处,属于两类问题:一处是“四书”应该用书名号;另两处是“贾母问黛玉念何书”和“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这两个句子中虽都有疑问代词,但都不表疑问语气,句末不应用问号,而应用句号。D选项的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这一选项的标点使用正确。 5、名句名篇默写要忠实原文,细致认真。名句名篇是一种传统题型,湖南省考试院规定了考查范围,分值也由4分增至6分,我们复习时就以此为范围,把“荞麦田里的乌龟”捉住。对于“名句名篇”,复习时要从“篇”的角度识记并默写,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严格忠实于原文,不要想当然。 文言文阅读 注意古今异义 文言文阅读的难度系数相对要大些。文言文的选材大多是人物传记,其写作思路有共同的特征:首先概括介绍人物性格,然后通过两三件事情来描写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2004年湖南高考选用苏轼的《放鹤亭记》作为材料,获得好评,因为它是考文言文,而不是考章法,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高考时虽然是阅读陌生文本,但大多是课文当中学习过的文言词语,考试时要善于根据熟悉的语句推断陌生的词语。近两年虚词题一般是从文本里选一例句,然后从课文选一例句,课文的例句又是非常常见的,并且考纲还规定了范围——18个文言虚词,只要从容应对,消除紧张心理,就成功了一半。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古今汉语的不同之处,有时是考双音词理解和短语的理解,有时是考古今义的不同。 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由5分增加到8分,湖南今年还增至9分,可见其重要。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用法,翻译时严谨到位。 现代文阅读 注重文本,理清层次 现代阅读分两卷考查,第Ⅰ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科技文和社科文的阅读能力,侧重于逻辑思维;第二部分的文学作品,则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兼而有之。 现代文阅读必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如2004年湖南高考第18题采用了填空的题型,在答案的最后有意给出了“不必带书”4字,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阅读整篇作品以后对文章的结构与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不是抓住个别段落甚至个别句子做文章。文章的第一段有“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的话,而这一句话后面的一头蓬草、满腮苔藓、最旧的旧鞋等内容均是对服色、体态具体的展开。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为首空的答案。文章的第二段“这样的玩顶好不要约伴”与第三段“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是相互照应的。而第四段开头的“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一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明确地把“不须约伴”与“不必带书”相提并论。有了这些把握后,我们就可以理清文章4个段落的结构与思路:首段写“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二、三段写“不须约伴,”四段写“不必带书”。至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作文 要避短扬长,大题小作 2005年《考试说明》对高考写作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一提法,不仅比原来的更科学、更合理,而且对考生的要求也更高了。 事实上这两年高考作文是“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有一些考生选择了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应用文体,还有一些考生选择了辩论词、对话录、演说词、戏剧、诗歌、散文、寓言、小小说等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不能说不合要求,这里表示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文体(包括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都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也不同于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衡量文章不仅注意写作技巧,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社会意义,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要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但要把一篇文章写得好一些,比如内容充实一些,见解深刻一些,掌握一些方法,突破一些框框,还是可以的。 如去年湖南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的考生为贪大求全,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而弄巧成拙,有的考生套用别人的“题记”而与文章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有的甚至搬用往年的科幻小说而与本话题无关等等,这就不是避短扬长,而是邯郸学步了。而有些考生则大题小作,写自己熟悉的有深切体验的东西,写得情真意切、入情入理,角度小,开掘深,当然能得高分了。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选择文体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如果描写能力强,可以写散文,如果思维理性,善于说理,描写是短处,不妨写议论文,哪一种文体得高分,没有一个标准的,主要是看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 另外,今年湖南省考试院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中还特地强调书写占3分,这既是对语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便于网上评卷。其实,漂亮工整的卷面本身就给了评卷老师第一个好印象。 高考主要是考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这些都是语文当中非常稳定的因素。只要有信心,能够保持平和心态,答题时看清题干要求,把握隐含信息,细致严谨,作文时避短扬长,就能减少失误,取得最佳成绩。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蟾宫折桂正当时。 文学鉴赏短文写作 宜条理清晰,述评结合 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在稳中求变方面又出新招,其中第21题是变化最大的题型,既规范又有创新,既有“吸纳”又有“释放”,对检查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和评估作用。第21题是这样表述的: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①试析《报秋》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②《报秋》的艺术手法赏析。③谈谈《报秋》的构思技巧。 该题分值为15分。 这道新题型的出现,对于指导教学和检测都不啻为一缕春风。因为她回到了文学欣赏的本源,回到了语文教学的本源。 那么,如何写好赏析短文呢?一、要读懂文本,选准角度 赏析正确与否,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或理解失误,就好比走路走错方向,赏析无从谈起。 阅读文本时,一般采用“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其中“总体”,就是从头到尾通读,得出初步印象;“部分”,是对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行揣摩参悟,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思路、结构、主旨做出自己的判断。根据湖南高考样题提供的信息,鉴赏评价题可能分别从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构思技巧等3方面设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能结合作品的、最能深入阐发的题目来作答。 二、要确定方向,选好角度 因为只要求写300字的短评,所以首先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一定要“述”和“评”相结合。在写作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短评的结构要小巧完整,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 三、要条理清楚,书写工整因为是300字的短评,当然也是一篇小作文。那么,我们在行文时要用最简洁的、能体现思维深刻的、展现语言优美的文字来表述,要使人一目了然,有如欣赏盆景的感觉。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一定不要脱离语言环境,要从文本出发,对文章所体现的相关信息要适度引用、概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无的放矢。 一般写作步骤不妨这样:精读作品——确定赏析对象——作出基本评价——精选复述、节录内容——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作成文。 基本结构不妨如此:提出观点——简要陈述理由,并结合复述、节录内容分析议论——结合文章小结。 考生要选择有话可说的题目,力求写出深度;赏析的切入点不要过宽,要有新意,要说出新见解、新看法、新主张;行文宜流畅;书写宜规范,避免错别字、病句,字数不少于280
和我的论文有点相似,我的论文是:我国男士化妆品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分析,不过你这个比我的偏多了,有机会的话,我把我的论文借你参考参考。
今年是湖南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在去年有许多题型获得好评的基础上,湖南省考试院对《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又作了补充说明,其试卷结构和内容将有较大变动,增大了文学鉴赏比重,突出了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复习时应以此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做到心中有考纲,复习有体系,审题要全面,做题寻规律。从容有序,谨严规范,避短扬长,展示个性;尽量不丢分,争取多得分。下面试从考点的角度具体谈谈复习的策略: 语言知识及运用 看清题干,遵循规律 1、字音、字形及字义属于识记内容,重在积累。考试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关于字音和字形以及词语的运用,要注意选择版本,湖南省考试院规定了以商务印书馆版本为准。正确使用词语、运用标点符号,辨析病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简明、连贯、得体)都属于语言运用,要根据语言环境,看清题干要求,遵循语言应用的基本规律答题。如2004年湖南题第3题的“典型”与“典范”、“整理”“整顿”与“整治”、“不过”与“但是”都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义相近,但有差别。我们只要弄清词语的本来意义,再联系前后语境,即可得出答案。 ①句“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范”意为“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本句中“先进”一词点明具有“代表性”,所以在第一空应填入“典型”;“群众的楷模”等语含“值得学习、仿效”的意思,因此,后一空应填入“典范”。 ②句“整理”的意思是“使有条理秩序”,一般与稿件、衣服、房间等搭配,因此不适合这个语境。“整治”一词含“整顿”、“治理”之意。本句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是就环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整顿、治理而言,不仅指秩序。因此,无论是从搭配还是从语义上讲,第4空只能填“整治”。“整顿”的意思是“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改”的意思是“整顿并改革”,重在“改”,它与“责令”、“限期”搭配,意思更为吻合。因此,后一空应填“整改”。 ③句中“珍重这些荣誉”与“承认它很有价值”之间,既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但如果用“虽然”,就把前后句语义上的一致性破坏了,且造成上下分句的不连贯。整个复句是强调“我”不追求荣誉,用递进关系能更好地表达这一意思。“不过”与“但是”都表转折,但用“不过”更切合全句委婉的语气。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因为是放在具体的句子当中进行的检测,所以要求考生有比较强的语境意识,能够借助语法知识和词语辨析技巧获得正确答案。 2、《考试大纲》在“正确使用词语”的考点上新增了对“熟语”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掌握一定量的成语。辨析正误时,要注重语境的把握,从语法、逻辑、感情色彩等方面仔细加以推敲。如2004年湖南高考第4题,A句中“无出其右”的常用意思是“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古人一般以右为上位,“无出其右”多用于对人的才能、学识的褒扬。本句用“无出其右”来状写“生的屈辱和窘困”,显然不合适,可改用“无以复加”一词。B句中的“不以为意”含义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本句说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酒是“小事一桩”,不把它放在心上,所以这个成语用在这里是正确的。C句中的“世外桃源”,原意“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可用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本句用来喻指细胞生长的理想环境,使用正确。D句中的“不厌其详”,意为“不嫌详细”。本句是强调领导了解学员的有关工作情况很详细,故这个成语使用正确。 3、《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语病类型有6个小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2004年湖南高考第5题就考查了其中3类。A选项的毛病是“搭配不当”。句中“生产量”与“供应”、“销”不能搭配,“供应”、”销”的对象只能是“蔬菜”,而不能是“蔬菜的生产量”。B选项是一个复句,可以把它分解为“支离破碎的语境破坏了……”、“支离破碎的语境影响了……”、“支离破碎的语境消解了……”3个分句,没有搭配问题,也没有其他问题。C选项的毛病是“结构混乱”。将“(柠檬醛)为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主要原料”和“配置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都离不开它(柠檬醛)”两个句子杂糅到一起,造成了结构混乱。D选项的毛病是“语序不当”。本句是一个“把”字句,否定词“没有”只能放在“把”字之前,否则不规范。 4、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已经中断了几年,从2004年起又把这一内容放进了考试范围,意在引起考生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视。 A选项的毛病在于句中的省略号与“等”重复了。B选项的毛病在于原句中标点符号没有表现出该复句的层次。“打陀螺讲求技巧”这个分句是总括语,其后使用冒号才恰当:“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是三个并列关系的分句,各分句内部均使用了逗号,因此各分句之间应用分号。C选项的毛病有3处,属于两类问题:一处是“四书”应该用书名号;另两处是“贾母问黛玉念何书”和“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这两个句子中虽都有疑问代词,但都不表疑问语气,句末不应用问号,而应用句号。D选项的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这一选项的标点使用正确。 5、名句名篇默写要忠实原文,细致认真。名句名篇是一种传统题型,湖南省考试院规定了考查范围,分值也由4分增至6分,我们复习时就以此为范围,把“荞麦田里的乌龟”捉住。对于“名句名篇”,复习时要从“篇”的角度识记并默写,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严格忠实于原文,不要想当然。 文言文阅读 注意古今异义 文言文阅读的难度系数相对要大些。文言文的选材大多是人物传记,其写作思路有共同的特征:首先概括介绍人物性格,然后通过两三件事情来描写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2004年湖南高考选用苏轼的《放鹤亭记》作为材料,获得好评,因为它是考文言文,而不是考章法,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高考时虽然是阅读陌生文本,但大多是课文当中学习过的文言词语,考试时要善于根据熟悉的语句推断陌生的词语。近两年虚词题一般是从文本里选一例句,然后从课文选一例句,课文的例句又是非常常见的,并且考纲还规定了范围——18个文言虚词,只要从容应对,消除紧张心理,就成功了一半。对文言词语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古今汉语的不同之处,有时是考双音词理解和短语的理解,有时是考古今义的不同。 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由5分增加到8分,湖南今年还增至9分,可见其重要。要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用法,翻译时严谨到位。 现代文阅读 注重文本,理清层次 现代阅读分两卷考查,第Ⅰ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科技文和社科文的阅读能力,侧重于逻辑思维;第二部分的文学作品,则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兼而有之。 现代文阅读必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如2004年湖南高考第18题采用了填空的题型,在答案的最后有意给出了“不必带书”4字,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阅读整篇作品以后对文章的结构与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不是抓住个别段落甚至个别句子做文章。文章的第一段有“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的话,而这一句话后面的一头蓬草、满腮苔藓、最旧的旧鞋等内容均是对服色、体态具体的展开。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为首空的答案。文章的第二段“这样的玩顶好不要约伴”与第三段“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是相互照应的。而第四段开头的“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一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明确地把“不须约伴”与“不必带书”相提并论。有了这些把握后,我们就可以理清文章4个段落的结构与思路:首段写“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二、三段写“不须约伴,”四段写“不必带书”。至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作文 要避短扬长,大题小作 2005年《考试说明》对高考写作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一提法,不仅比原来的更科学、更合理,而且对考生的要求也更高了。 事实上这两年高考作文是“文体不限”“文体自选”,有一些考生选择了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应用文体,还有一些考生选择了辩论词、对话录、演说词、戏剧、诗歌、散文、寓言、小小说等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不能说不合要求,这里表示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文体(包括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都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也不同于征文比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衡量文章不仅注意写作技巧,更重视文章内容的社会意义,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要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但要把一篇文章写得好一些,比如内容充实一些,见解深刻一些,掌握一些方法,突破一些框框,还是可以的。 如去年湖南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有的考生为贪大求全,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而弄巧成拙,有的考生套用别人的“题记”而与文章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有的甚至搬用往年的科幻小说而与本话题无关等等,这就不是避短扬长,而是邯郸学步了。而有些考生则大题小作,写自己熟悉的有深切体验的东西,写得情真意切、入情入理,角度小,开掘深,当然能得高分了。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选择文体有两方面的考虑,一个是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如果描写能力强,可以写散文,如果思维理性,善于说理,描写是短处,不妨写议论文,哪一种文体得高分,没有一个标准的,主要是看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 另外,今年湖南省考试院对《考试大纲》的补充说明中还特地强调书写占3分,这既是对语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便于网上评卷。其实,漂亮工整的卷面本身就给了评卷老师第一个好印象。 高考主要是考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这些都是语文当中非常稳定的因素。只要有信心,能够保持平和心态,答题时看清题干要求,把握隐含信息,细致严谨,作文时避短扬长,就能减少失误,取得最佳成绩。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蟾宫折桂正当时。 文学鉴赏短文写作 宜条理清晰,述评结合 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在稳中求变方面又出新招,其中第21题是变化最大的题型,既规范又有创新,既有“吸纳”又有“释放”,对检查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和评估作用。第21题是这样表述的: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①试析《报秋》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②《报秋》的艺术手法赏析。③谈谈《报秋》的构思技巧。 该题分值为15分。 这道新题型的出现,对于指导教学和检测都不啻为一缕春风。因为她回到了文学欣赏的本源,回到了语文教学的本源。 那么,如何写好赏析短文呢?一、要读懂文本,选准角度 赏析正确与否,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读懂文本;如果对所赏析的内容把握不准,或理解失误,就好比走路走错方向,赏析无从谈起。 阅读文本时,一般采用“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其中“总体”,就是从头到尾通读,得出初步印象;“部分”,是对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行揣摩参悟,分析研究,加深印象,发现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的思路、结构、主旨做出自己的判断。根据湖南高考样题提供的信息,鉴赏评价题可能分别从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构思技巧等3方面设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能结合作品的、最能深入阐发的题目来作答。 二、要确定方向,选好角度 因为只要求写300字的短评,所以首先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一定要“述”和“评”相结合。在写作中我们还应该注意短评的结构要小巧完整,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 三、要条理清楚,书写工整因为是300字的短评,当然也是一篇小作文。那么,我们在行文时要用最简洁的、能体现思维深刻的、展现语言优美的文字来表述,要使人一目了然,有如欣赏盆景的感觉。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一定不要脱离语言环境,要从文本出发,对文章所体现的相关信息要适度引用、概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无的放矢。 一般写作步骤不妨这样:精读作品——确定赏析对象——作出基本评价——精选复述、节录内容——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写作成文。 基本结构不妨如此:提出观点——简要陈述理由,并结合复述、节录内容分析议论——结合文章小结。 考生要选择有话可说的题目,力求写出深度;赏析的切入点不要过宽,要有新意,要说出新见解、新看法、新主张;行文宜流畅;书写宜规范,避免错别字、病句,字数不少于280字。
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没有绝对独立的物质文明,也没有绝对独立的精神文明,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引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说法: /html/zhexueqita
胡老师会生气的!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彻底摧毁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而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对其文化的破坏就更是一种巨大的罪行。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使盛唐时期达到举世瞩目的辉煌。 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其精华代代相传。“天人合一”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宇宙观;“善恶有报”是社会的常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人的起码美德;“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中华文化体现出诚(实)、善(良)、和(为贵)、(包)容等优点。“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亲)、尊师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和谐,重视个人的修养,以儒释道的修炼信仰为根,能够包容,能够发展,能够维护人间道德,能够使人有正信。 与法律这种刚性约束不同的是,文化约束是柔性的。法律偏重于犯罪之后的惩罚,而文化对于道德的育化却起着预防犯罪的作用。一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常常是通过文化具体反映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华国力鼎盛的时期,科学也因此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当时欧洲、中东、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长安学习,周边国家则以中国为宗主国,万国来朝,重译款塞。秦朝以后,中国常常被少数民族占领,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的朝代,但是他们几乎都被汉化,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从中共1949年窃据政权开始,就倾国家之力开始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破坏,这绝不是它出于工业化的狂热、或希望靠拢西方文明而干了一些蠢事,而是它在意识形态上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如水火,因此它的文化破坏就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并且是以国家暴力作为后盾的。从建党到现在,中-共对中国文化的“革-命”从来都没有停过,也确实企图彻底“革”中国文化的“命”。 更为恶劣的是,中-共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把从古到今,人在背离传统文化后产生的宫廷斗争、权谋诡计、独裁专制等等“发扬光大”,创造出一套它们的善恶标准、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并让人认为这种“党文化”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甚至利用人们对“-党-文-化-”的反感而使人进一步抛弃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 这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人心不但失去了道德约束,更被-中-共-强行灌输了其邪恶学说。 一、共-产-党-为什么要破-坏-民族文化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信仰为本道德为尊 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黄帝开创的,因此把黄帝称为“人文初祖”。实际上黄帝也是中国道家思想(“黄老之学”)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其中的预测学连现代科学也难望其项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知识份子潜移默化,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份量,“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所谓“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横向延伸成朋友之间的“义”。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和道家思想则是传统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与道家思想渊源甚深的中医、气功、风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国地狱、善恶报应等等思想与儒家伦理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属于精神层面的道德常常是抽像的,而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道德体系进行通俗化表达。 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本身就是神话;《红楼梦》开篇是大荒山无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灵宝玉的对话,这段神话是贯穿《红楼梦》的线索;《水浒传》开篇讲“洪太尉误走妖邪”,这段神话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来历;《三国演义》开始讲天灾示警,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观结尾。余者如《东周列国志》或《说岳全传》也都以类似的故事开头。 这绝非小说家们在创作时的巧合,而是中国知识份子对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们的文化作品对于后人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中国人谈起“义”的时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关羽这个“义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约三事”、“白马之围”、“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最后败走麦城,“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等故事。谈起“忠”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报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的赞美就这样-通过知识份子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说教,通过文化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 道家讲“真”,-佛家讲“善”,儒家讲“忠-恕”、“仁义”,“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无非欲人同归于善”。这才是“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地方。 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天、道、神、-佛、命、缘、仁、义、礼、智、信、廉、耻、忠、孝、节”等等,许多人可能一生都不识字,但是对传统戏剧和评书却耳熟能详,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民间百姓获得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共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就是直接毁去中国的道德,也是在破坏社会安定祥和的基础。 65回答者:笑醉怡殇-四级2009-6-2 13:05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大瞎呵呵相关内容元曲在中国文化史有什么影响???2009-9-9《左传》和《战国策》哪个更精彩?哪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价值更高?2009-9-13关于韩国抢夺中国文化史真是假22009-8-13求一本书中国文化史概要12009-5-10急!中国文化史思考题答案!!!22009-1-18更多关于世界文化史 论文的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中国文化史论文等待您来回答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从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的角度分析《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人物形象从中国的婚俗变化看西方文化的影响。求英文翻译,有关唐朝饮食文化(汉→英)美术史题目~麻烦各位帮忙解答一下我国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中国卓越的领导人。 要英语翻译。。Thank you对近现代史有研究的近来解答其他回答共2条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比全世界其余别的所有的国家加起来都强的多,都深厚的多~~~ 回答者:永恒的中国战士-十一级2009-6-2 14:03关于图腾的,可以写。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伤。
上古前期 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的崛起席卷了整个世界的中心 两河流域 可以围绕着阿卡德 乌尔第三王朝 古巴比伦的三次一统两河流域展开论述 上古中期 随着埃及反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和赫梯的崛起 以埃及 赫梯 亚述 米坦尼 埃兰等国的战争为中心展开论述上古后期 随着赫梯 亚述等国随着征服扩张与衰落 波斯人趁势一统整个西亚 可以围绕波斯人的崛起展开论述古典时期 随着中东列国争霸而逐步走向衰落 而波斯人也在远征希腊中遭到毁灭性打击 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中东逐步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围绕希腊罗马的盛衰展开讨论即可中古时期 一方面是阿拉伯人爆炸般的崛起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随着欧迈尔 阿里 哈立德等人的远征在极短时期内进而扩展到了整个中东为中心的三大洲交界区域 另一方面则是东欧与保加尔斯拉夫人的崛起以及拜占庭千年文明的持续为中心展开讨论 另一方面 在西欧随着克洛维建立独立的封建庄园制经济为起始 此后围绕着法兰克人的崛起 法兰克人与不列颠人的战争为中心展开讨论在东亚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崛起影响了大半个亚欧大陆 并毁灭了拜占庭与中西亚列国文明 此时期围绕蒙古人与突厥人的扩张为中心展开讨论 至于东亚列国则在长期文明的碰撞中处于较为封闭的位置 可以单独列出近代前期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以及西班牙人 英国人 法国人先后的殖民扩张 世界的根本格局发生变化 可以围绕欧洲列国围绕教会的战争以及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为基础展开 而亚非拉同时也在掀起反殖民起义斗争近代后期 随着法国 普鲁士的先后崛起 欧洲列国的局势更加复杂化再来是当代前后 随着两次世界战争与欧洲列国的角逐 世界格局呈现两级碰撞 随着苏联解体 日本 亚非拉 欧洲的地域性联盟 世界呈现的多极化趋势为中心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