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产业创新研究期刊

发布时间:

产业创新研究期刊

不是核心一般杂志,06年创刊,半月刊

《产业与科技论坛》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以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贯彻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方针;以服务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科技进步,传播国内外经 济与科技管理理论,探索我国的管理与科技创新实践为宗旨;以经济、科技、管理、自然与人文社会改革与发展、进步与创新为中心内容范畴;以反映和交流国内外 区域、国家产业与科技进步创新为主体;以科学性、理论性、创新性、实用性为特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大型理论与实践月刊。杂志栏目主要有:焦点透视、理论探讨、区域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现代企业研究、三农问题、民营与中小企业、产业分析、管理世界、财贸 金融、营销谋略、技术与体制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产业政策与法、调研报告、县市论坛、案例评述、创业故事、试验研究、科技评估、科教在线(教育教学)等。  读者对象产业界、科技界、理论学术界、实业界、党政政策研究部门、财贸金融、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农林渔牧、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企事 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工业制造、商务营销等各行各业理论与实践工作者。

《才智》杂志社隶属于吉林省人事厅,是一本专业发表各类论文评定职称的省级理论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 创新教育、医药与卫生、改革与探讨、科技天地、建筑工程、生态与环境、图书馆纵横、百花园、档案管理、海事专栏、农业天地、电子与通信、技术与应用、研究与探索、经济与管理等。收稿对象 本刊常年面向广大文教工作者、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征求各个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收费低廉。

产业创新研究期刊官网

六盘水师范学院的代码为:4152010977。学院简介:六盘水师范学院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六盘水师范学院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专科班;1985年,组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2006年,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先后并入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位置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处有“中国凉都”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盘水市属川滇黔桂结合部,有“四省立交桥”之称,年均气温15℃,气候舒爽,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月照机场开通六盘水直达北上广等十多个城市的航线。六盘水多元包容,不仅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更是集古夜郎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文化、宜居文化、旅游文化等于一身的生机城市。截至2022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1310亩,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与明湖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被誉为“贵州最美大学校园”。2014年被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各类馆藏图书174余万册,全校教职工938人,其中正高87人,副高254人,博士88人,硕士48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8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核心专家1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市管专家5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学院名誉学校2009年由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被列入贵州省“十三五”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8年获得外国留学生招生资格,并于2021年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目前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台湾大叶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17所国(境)内外高校,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科建设学校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土木与规划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44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教育学、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近年来,承担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等45项,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培育)专业1个、一流课程4门;获批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有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学科、重点支持学科7个。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个、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7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4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3项。有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11个学术研究机构,17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办学理念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倡导“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勤勉治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为社会培养了3万余名各级专门人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做强优势学科、发展重点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180项,省部级奖项430项,获授权专利8项。2012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2018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赛银奖和公益创业赛铜奖各1项;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成“勤”字步梯、各类景观石、“中华魂”“科技之路”文化浮雕墙、《长征·七律》文化浮雕墙、印园、孔子像、王阳明像、党史教育基地等一批批文化阵地;校史馆是贵州省优秀文化育人基地,建成教职工之家。2014年学校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获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2020年获全国高招服务创新奖(本科)、全国院校品牌影响力奖。特色学科及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采矿工程省级特色专业(1个):采矿工程省级精品课程(2门):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省级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培育)(1个):矿业工程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采矿工程省级重点学科(1个):采矿工程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动物学、植物学、采矿工程、物理与电子校史溯源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六盘水师范学院的前身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创建,学校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三处办学。1980年,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分散在原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的教学点,集中到原水城特区朝阳新村(即现钟山区职业中学)办学,名称仍为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1984年,六盘水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1985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六盘水市师范学校1984年,六盘水市为整合教育资源,撤销三个特区师范学校,集中在六盘水市明湖路(原六盘水市机关子弟学校)办学。1993年,学校搬迁至松坪南路(现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六盘水师范学院附中)办学。2003年9月,中共六盘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并入六盘水师专,同时撤销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建制。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1979年,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时称“体师班”。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中专班)。2006年9月,将六盘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型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2009年3月,经教育部评估,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六盘水师范学院。2013年,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12月,被贵州省教育厅确定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2016年10月,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11月,学校新增为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期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学校与辽宁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截止2020年7月,学校与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大连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科研平台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贵州省普通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2011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普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市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5个。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有六盘水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10个学术研究机构,10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是贵州省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贵州省煤炭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2个):中国凉都国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中国凉都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工程中心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省级科研实验平台(1个):贵州省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省级合格实验室(4个):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1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六盘水市野生油茶资源调查及良种采穗圃改建产学研基地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市级产业研发中心(1个):六盘水市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贵州西部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光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校级2011协同中心(1个):贵州省煤炭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校级2012协同中心(1个):乌蒙山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校级科研机构(9个):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贵州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六盘水中药材研发中心,六盘水师范学院乌蒙山发展研究院、地域文化研究所、布依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三线”建设文化研究中心、“三变”改革研究中心。、科研成就升本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0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473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篇,被SCI、EI、CSSCI、ISTP、CSCI等检索工具收录27篇;获国家授权专利460项;独立完成专著、编著13部。2016年6月,该校国资处俞家海老师申报的《缅泰稻米产业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获批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宣传部张武桥老师申报的《暴恐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风险放大效应研究》获批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立项。2015年10月,该校艺术系常亚恒老师申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获批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项目立项。社团文化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文学学术、实践服务、艺术文化、爱好兴趣、体育运动等各类学生社团33个。学校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社开展的“高原风杯”有奖征文大赛,教育科学系学生美术作品集《教科苑》,学校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活动月,诗歌朗诵、合唱、演讲等大赛。学校荣誉2014年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学校被评为“全省文明校园”;2018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全国优秀单位、全国优秀新闻宣传单位、高校优秀传播奖;2019年8月,学校在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检查中荣获优秀等次。2021年11月16日,入选六盘水市第七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公示名单。2022年4月,六盘水师范学院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安全工程2018级团支部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支部”。附属机构据2020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附属机构(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六盘水市第二实验中学创建于2006年,是一所受六盘水市教育局和六盘水师范学院双重领导的财政全额拨款的市直属全日制高级实验中学。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5年9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有馆藏文献总量16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9万册,电子图书镜像78万册;中文报刊643种。拥有CNKI中国知网期刊、CNKI中国知网硕博论文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超星汇雅电子图书、读秀数字云图书馆以及大量专家学术视频等大量资源。馆藏文献已基本涵盖了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形成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兼容、多载体并存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学术期刊《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六盘水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出版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工程、地质学、矿业工程、矿山安全工程、体育学、地域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文学语言研究、政治哲学历史研究、图书情报编辑档案研究、法学研究、教学研究、生物学研究、化学物理学研究、课程改革研究。合作交流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先后派出专家、学者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交流或进修。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和台湾地区7所高校(环球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华北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对口帮扶工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榆林学院的院校代码是1139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代号编排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榆林学院(Yulin-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有全日制在校生1572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4495人,专科生972人,硕士研究生197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0人。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历史沿革榆林学院起始于1923年创立的绥德师范学校,1958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榆林学院。2016年学校成为国家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师资力量2022年1月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52人,正高职称103人,副高级职称37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926人,博士学位18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4人,三秦人才3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科研平台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机构5个。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1项,省级项目58项,厅(局)级项目200余项,横向项目6项。学校用于科研的经费支出超过3000万元。公开发表论文1616篇,其中核心期刊725篇,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论文71篇;出版专著4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8项,市厅级科研奖励10项。教学建设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学科建设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对外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和产学研合作,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16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至2013年已有100余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陕西粮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等40余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2014年,学校与榆林市政府以及省内13所高校、108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学校荣誉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榆林大学而努力奋斗。科研项目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3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1个、一流培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近年来,学校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学科建设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交流合作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等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农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共建生命科学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秉承“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凝练了“转战陕北红色文化”“陕北白绒山羊品种选育”“农业节水”“洁净煤技术”“陕北民俗文化”等研究方向,产出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运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优势专业及学科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2014年):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油气储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省部级优势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陕西省重点学科:陕北文化学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民俗学、油气储运工程

深圳大学应该是211院校

学校是公办大学。前身是1955年创办的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历史发展阶段。2012年3月,教育部批准改制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公办大学:通常是国家部委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比较高,有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经费支持,学费通常较便宜,不过公办大学中也有中外合作等部分高收费专业,当然中外合作专业录取分数线比普通类专业通常低10-20分,家庭条件不错的同学可以考虑填报。民办大学:通常是社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举办的大学,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需要自筹资金办学,学费一般比较贵,公办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办学性质也属于民办大学,但是民办大学也是正规大学,是受国家认可的,毕业证、学位证等都是在学信网可查的,国家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学校简介成都师范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入选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截至2020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1100余亩,有温江校区、人民南路校区、白果林校区3个校区,校本部设在成都市温江校区。学校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5月22日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现有普通本科专业35个,涵盖了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956人,其中博士116人、正高职称95人。有特聘教授、中科院院士1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和特级教师6人。质量工程截至2016年5月,成都师范学院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建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奖15项。成都师范学院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心理学、美术学。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师职业素养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四川省温江中学、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学科建设2016年9月,经四川省社科联同意,成都师范学院与四川省社科联共同开展“学科共建项目”,2016年5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同意增列成都师范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同意该校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6个专业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重点学科: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合作交流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以色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通过海外留学、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以及海外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科研机构截至2016年5月,成都师范学院建设有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级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5个;有校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所18个,校级创新研究团队3个。此外还有两个省级学会挂靠在该校。省级科研平台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心理与行为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级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1个):东南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儿童组织认同研究团队。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5个):区域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创新团队、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创新团队、蚕桑研究创新团队、教育咨询与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创新团队、计算智能研究创新团队。挂靠单位(2个):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心理学会。校级科研平台校级研究中心(2个):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校级研究所(18个):智能计算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体育文化产业研究所、数字媒体学习研究所、管理心理学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所、数学教育与教育数学研究所、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文献信息研究所、功能分子研究所、BIM技术应用研究所、跨语言文化应用研究所、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所、西部人文研究所、蜀地音乐研究所、核酸研究所、艺术文化传播研究所。校级创新研究团队(3个):蚕桑研究团队、经济转型与管理创新研究团队、浓香型白酒研究创新团队。科研建设截至2016年5月,成都师范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6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55项、市厅级项目286项,校级项目181项,横向项目28项;公开发表论文1918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27篇,被SCI和SSCI收录39篇、EI收录33篇、CSSCI收录108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17部;其中“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7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获得科研成果奖励90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成都师范学院图书馆已建成集教育、理、工、文、艺术等学科为主的综合性藏书体系,覆盖学校所有专业。拥有馆藏纸质文献140万余册,各种数据库20余个,各类报刊2200余种,电子文献2TB。该馆已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四川大学图书馆等签订馆际互借的协议,可通过原文传送、代查代检的手段帮助读者获取资源。

产业创新研究是核心期刊吗

期刊 就是 专门发表讠仑文的 杂志。期刊 就是专门发表学术讠仑文的地方 期刊 就是一本书,论文 只是这本书里 其中的 几页文章 ,摆渡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继续了解。

不是核心一般杂志,06年创刊,半月刊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一个科学索引一个工程索引,看其投稿要求便知关系,如下:SCI、EI 投稿要求随着学校对科技论文质量与档次的要求提高,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欲向SCI EI投稿,由于投稿要求与方式不太清楚,使本来质量较高的论文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让读者能顺利进入SCI EI刊源,我们综合专家,及有关权威机构的评价标准及各项要求给您如下投稿要求与技巧,也许会对你投稿有所帮助。 一 SCI、 Ei 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SCI 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1) 主要收录数学、物理、化学等学术理论价值高并具有创新的论文;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八六三"高技术项目等;   3) 论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EI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1)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工程论文, 如:-- 工程管理;-- 矿业与冶金、材料工程;-- 机械与电子工程、制造技术;-- 电子与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 化学与化工、生物技术、轻工纺织与食品工业;--土木建筑工程、海洋与水利工程、船舶工程;Ei一般不收录数理化、生物学、医药、农林等学术理论论文。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八六三"高技术项目等。3) 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有创新。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小贴士-Services/author-services-what-we-html

产业创新研究版面费

您好!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在发表论文很多情况是会收取相应的版面费的!

一版高级工程师发好一点的期刊 1000-2000元之间

hhe

版面费用大约1000元左右,有的期刊不用,还有稿费。

产业创新研究期刊是国家级期刊吗

经济类核心期刊

中国教育

不是   《科研》杂志级别    国内刊号(CN)    国际刊号(ISSN)    收录情况    刊期    国家级    50-9230/G    1671-5780    维普    月刊    《科研》介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09年4月8日批准的国家级电子学术科技期刊,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管,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主办。科研月刊坚持科技创新、报道科研进展、服务科研工作、搭建学术载体的办刊宗旨。期刊刊号CN 50-9230/G,国际刊号ISSN 1671-5780。每月出版一期,16开,公开发行,维普网全文收录,是评定职称的正规CN 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科技应用、科技教育、科技管理、人力资源、科学论坛、技术创新、理论与方法、科技产业、计算机科学等栏目。

是打黄办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