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文献调查法的适用条件

发布时间:

文献调查法的适用条件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1.文献研究的优点(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2)费用低,省钱省时。尽管进行一项文献分析,的费用会依所分析的文献的类型、文献散布的广度、获取文献方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比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一项严格的实验、或一项深入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费用要少得多。(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起其他研究来就容易得多。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2.文献研究的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直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优点:1省时、省钱、省力。2适用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缺点资料的准确信和适用性不足,效度较低。

文献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先做调查问卷,然后写论文

实验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一、什么是实验调查法概念:实验调查法,也称试验调查法,它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实验调查的基本要素是:1、实验者,即实验调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体;2、实验对象,即实验调查所要认识的客体;3、实验环境,即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4、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5、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作的检验和测定。6、实验调查的过程,就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7、实验调查的目的,则是揭示社会现象间的因果联系,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验调查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地观察,口头访问和集体访谈等直接调查方法,都不涉及改变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实验调查法则不同,它不仅要眼看、口问、耳听,而且要亲自动手干,即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有计划的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在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这说明,实践性是实验调查的本质特点,没有一定的实践活动,就不能称为实验调查。种类:实验调查法,按照不同的标准,作许多不同的分类。按照调查的目的不同,实验调查法可分为研究性实验和应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是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对某种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的实验,就属于这一类。应用性实验,则是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对于某种承包责任制的实验,就属于这一类。应该指出,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只是就实验调查的主要目的而言的。事实上,许多研究性实验的结论,往往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应用性实验的结论,也可以作出重要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截然分明的界线。按照调查的环境不同,实验调查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的“纯化了”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对实验的环境可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例如,在实验室里对飞行员进行反应能力实验,就是完全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控制飞行条件的变化,以测定飞行员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反应能力。现场实验,则是在自然的、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例如,在企业进行奖金制度改革的实验,实验者所能控制的,只有奖金的发放办法这一个实验条件,而对于职工人数、奖金总额、领导者的素质、职工的觉悟程度等实验环境,实验者往往都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的说,社会领域里的实验,多采取现场实验的方法,因为,这种实验所处的环境,都是自然的现实的环境,其调查结论较易于推广应用。第二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单一实验的组织方式,即是否有对照组、对照组的多少和实验组的多少,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基本的、常用的实验设计。一、单一实验组设计单一实验组设计,就是只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通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来作出实验结论。它的具体步骤是:(1)选择实验对象,(2)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简称“前检测”),(3)进行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简称“实验激发”),(4)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简称“后检测”),(5)作出实验结论,其公式为实验效应=后检测-前检测例如,要实验租赁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以资金利税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其具体步骤就是:(1)选择实验对象,假定选择甲、乙、丙三企业组成实验组。(2)前检测,即计算实行租赁制前一年的资金利税率,假定是1984年,三个企业平均为5%。(3)实验激发,即从1984年底或1985年初起实行租赁制。(4)后检测,即计算实行租赁制后一年的资金利税率,假定是1985年,三个企业平均为12%。(5)作出实验结论,实验效应是:后检测12%-前检测5%=7%单一实验组设计,是最基本的实验设计,任何其他的实验设计,都离不开选择实验对象、前检测、实验激发、后检测、得出实验结论这个基本的模式,同时,它也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只要选择一个实验组,就可进行实验。二、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就是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一批与实验对象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作为对照组,并且努力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处于相类似的实验环境之中,然后,只对实验组给予实验激发,而对对照组不给予实验激发,最后,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检测的变化对比,作出实验结论。它的具体步骤是:实验组对照组(1)选择对象(1)选择对象(2)选择实验环境(2)选择实验环境(3)前检测(3)前检测(4后检测(4)不予实验激发(6)作出实验结论,(5)后检测其公式是:实验效应=实验组(后测-前测)-对照组(后测-前测)仍以上述关于租赁制的实验为例,如采用实验组对照组设其具体步骤就是:(1)选择对象:实验组对照组(2)选择实验环境:选择甲、乙、丙企业选择A、B,C企业计划内的原材料供重和价格基本相同,其他均靠市场调节应比(3)前检测1984年资金利税率5%1984年资金利税率5%(4)实验激发:实行租赁制仍实行原经济体制(5)后检测:1985年资金利税率12%1985年资金利税率8%(6)作出实验结论,实验效应=实验组(12%-5%)-对照组(8%-5%)=7%-3%=4%这个实验结论,与单一实验组设计的实验结论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单一实验组设计中,实验组后检测与前检测之间的差值7%,全部被看作是实验激发即实行租赁制的结果,而完全忽视了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则不同,由于对照组没有给予实验激发,它的后检测与前检测之间的差值3%,显然是由非实验因素引起的非实验效应。比如:能源供应情况的改善,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原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的某些改善等。一般的说,引起对照组资金利税率发生变化的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组也会发生作用。因此,实验组的全部效应(即7%),实际上是实验激发和非实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实验效应与非实验效应之和。如果按照对照组的非实验效应3%计算,那么,实验组的实验效应实际上只是7%-3%=4%。三、多实验组设计就是选择若干批实验对象组成若干个实验组,在各自的实验环境下,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作出各组的实验结论,然后再对各组实验结论进行对比研究,作出总的实验结论。多实验组设计,可以根据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激发的相同或不同,作出多种多样的设计。具体地说,它可以作出如下一些类型的设计(√表示相同,×表示不相同):此外,各种多实验组设计,还可以匹配一定的对照组,这样,就可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方案。所有这些实验方案,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是不一样的。实验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和条件,设计出最适合的实验方案,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实验目的。多实验组设计的组织工作比较复杂,但得出的实验结论比较客观、准确。因此,它在实际工作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中国共产党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往往就采取多实验组对比实验的办法,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既对重庆、武汉等大城市进行对比实验,又对沙市、常州等中等城市进行对比实验。这些实验一般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并对全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第三节 实验调查的实施实验调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直接调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实验者的必备条件实验调查,是一种探索性、开拓性的调查工作。要取得实验调查的成功,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1、要思想解放,有求实精神,要敢于打破旧框框,敢于探索新道路,敢于开拓新天地。 2、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多的政策、法律知识,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概括能力。3、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4、要有一定的权力和威信。这里所说的权力和威信,不是对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而言的,而是对实验调查的对象而言的。5、还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总之,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有胆、有识、有权、有威、有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充裕的时间。实验调查的成功之门,永远是向他们敞开的。二、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正确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对于实验调查的成败及其社会作用的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一定要在同类事物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还应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代表性。例如,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要进行普通中学改建为职业中学的实验,选择的实验对象就应该既有城市中学、又有农村中学,既有完全中学,又有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不仅如此,还应该选择进行实验的社会环境,最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地区和经济结构多样化的地区,都选择一些中学进行实验。只有这样,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对象,实验的结果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反之,如果选择的都是一些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中学进行实验,那么,即使进行实验的中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不能普遍地推广和应用。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立意挑选,即由实验者根据实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了解,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二是随机抽取,即按照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实验对象。前一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少、个体之间异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多的调查对象。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多、个体之间同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调查对象。三、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调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实验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激发的控制,二是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激发的控制,既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又要在不违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不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激发,不改变或任意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打破整个调查的计划,达不到进行实验的目的。另一方面,实验调查是一种实践性、动态性调查,原定的实验方案无论怎样完善,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验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给实验者一定的自主权,以便他们在不违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灵活机动的处置那些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的特殊情况或特殊问题。控制实验过程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排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这些干扰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实验者自身的干扰,特别是实验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和自觉不自觉地给实验对象创造许多特殊优越的环境,往往会影响实验过程的正常进行。二是来自实验对象的干扰,特别是实验对象对实验活动不适应、不理解、不合作,往往会给实验过程造成许多困难。三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干扰,特别是在现场实验中,有许多与实验无关的社会因素,也会对实验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验调查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有效地控制这些非实验因素的干扰。1、实验者自身要客观的对待实验过程,公平地对待实验对象,决不可拔苗助长,给实验对象以实验之外的种种特权。例如,搞企业集团实验,就不能给予实验企业除组织企业集团之外的种种特殊条件或特殊待遇。如果实验企业在税收、信贷、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享有其他企业所不能享有的特权,那么,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都不能说明组织企业集团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这些企业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无论说得怎样头头是道,也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实践证明,靠“特保”,“吃小灶”搞成功的实验,在社会上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2、要加强对实验对象的教育,提高实验对象的素质,努力争取他们对实验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在农村搞村民自治实验,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育,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克服自私、狭隘心理和封建的宗族、房头观念,否则,实验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有可能被迫中断。3、对于与实验无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予以控制;一是彻底排除法,即将一切可以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彻底排除在实验过程之外。例如,搞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实验,那些因天灾严重减产的地区就难以进行。为了使实验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在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时,就应避开这类地区。这样,“天灾”这个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也就彻底排除了。二是完全纳入法,即把无法排除的某些非实验因素,完全纳入实验过程,作为实验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例如,搞发展乡镇企业的实验,地理环境本来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但在实验过程中又无法排除地理环境对发展乡镇企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完全纳入法,即对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城市近郊区、远郊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的地区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分别进行实验。这样,就把地理环境因素完全纳入了实验过程。三是保持衡定法,即使某种非实验因素,在每一个实验对象中都保持相对平衡的、稳定的水平。例如,实验厂长负责制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能源供应情况本来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为了控制能源供应情况的变化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就可采取保持衡定法,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一个实验对象,都供应同等比重的能源。这样,就等于排除了能源供应情况这一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四是统计分析法,即对实验过程中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在实验后再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具体影响。例如,在进行承包责任制的实验中,物价波动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但在检测实行承包责任制前后的产值变化时,它又是一个无法排除的因素。对于这类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可在实验后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物价波动的指数,然后再说明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就等于对这类非实验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总之,只有有效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才能对实验调查的结果作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四、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价实验效果的检测与实验结果的评价,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检测是评价的前提,评价则是对检测结果所作的解释或说明。实验效果的检测,要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可重复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检测的指标要科学,检测的方法要科学,检测的手段也要科学。其中,首要的是指标要科学。例如,对教学质量、经济效益这类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检测,往往需要设计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如果仅仅用升学率去检测教学质量,仅仅用产值增长速度去检测经济效益,就不可能作出科学的结论。此外,对于科学的指标,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检测,并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如果检测的方法不对头,检测的手段不标准,那么,尽管检测的指标很科学,仍然不可能得到科学的检测结论。所谓统一性,是指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都应用统一的指标,方法和手段去检测。如果对同一实验组中的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检测指标、不同的检测方法、不同的检测手段,或者对实验组采用一套检测指标、方法和手段,对照组采用另一套检测指标、方法和手段,那么,就不可能作出统一的,具有科学性的检测结论。所谓可重复性,是指检测所得的结果,必须是稳定的、可靠的。只要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激发、以及实验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相同,不管由谁来检测,不管在何时、何地检测,检测的结果都应重复出现。如果实验检测的结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那么,这样的检测就不能算是真正科学的检测。在对实验效果进行科学检测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评价,即对实验结果说明实验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的正确程度作出评价。二是对实验结果的外在效度作出评价,即对实验结果推广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的正确程度作出评价。要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科学的评价,关键在于把实验效应与非实验效应严格区分开来。实验证明,各种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如:实验对象的确定不匹配,实验环境的选择不相同,实验过程的控制不恰当,以及实验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统一等,都会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科学的评价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就必须尽可能地排除或控制一切非实验因素的干扰。第四节 对实验调查的评价实验调查是一种实践、动态、综合性的直接调查法,它具有许多优点同时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一、实验调查法的优点实验调查是一种直接的动态调查,它能直接掌握大量第一手实际资料,不仅包括调查对象的静态资料,而且包括调查对象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资料。这是实验调查的突出优点,也是其他调查方法所难以做到的。实验调查的最大优点是,它能直接揭示或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因为,实验调查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调查,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有关社会现象的发生,然后再去观察或询问,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改变某些社会条件,促使实验对象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实验的目的。这就是说,实验调查,不仅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仅能揭示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实验调查本质上是一种定性调查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最有效的方法。实验调查是可重复的调查。在实验对象、实验环境等实验要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管由谁来进行实验,也不管在何时何地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可重复发生、重复出现。因此,实验调查的结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这是其他调查方法所不可比拟的。实验调查的另一重要优点是,它有利于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是因为,实验调查能够揭示和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且其调查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人们就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针对性的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凡是实验证明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般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强调要“一切经过试验”,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二、实验调查法的缺点实验调查的最大缺点是,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因此,任何实验调查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很容易犯“一律化”、“一刀切”的错误。实验调查的另一缺点是,在现场实验中,人们很难对实验过程进行充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无法完全排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因此,要准确区分实验效应和非实验效应,往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文献调查法是在历史研究的领域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但不等于说文献调查法就是历史研究法,更不能说文献调查法只适用于历史研究,文献调查法不等同于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包括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只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必须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历史文献。但是,文献研究法决不限于历史领域,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他学科,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文献调查法适用范围

一般性的调查方法主要有: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最佳答案实验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5种。1,实地观察法,是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工具,能动地了解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2,问卷调查法也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3,访问调研法: 就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4,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需要了解市场行情、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很难从消费者那里得到,文献调查法能很好帮助企业获取这方面的信息,所谓文献调查法就是指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市场信息的调查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式的市场调查方法。

1、典型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如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其目的是通过直接地、深入地调查研究个别典型,来认识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和规律。  正确地选择典型是进行典型调查的关键。典型选得适当,调查的结果可以真实地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典型选错了,调查的结果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共性,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典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是调研者主观选就的。调查者选择典型的过程,是根据调研目的,在调查对象中发现和确定典型的过程。  典型调查的目的不在于认识少数的几个典型,而在于借助于典型认识它所代表的同类事物的共性。这就要求对典型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直接调查。  2、重点调查:是通过对重点样本的调查来大致地掌握总体的基本数量情况的调查方式。所谓“重点”,是指总体中那些在某一或某些数量指标上占有较大比重的单位或个体。  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一样,它们都不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因此,选点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它们调查对象的数量都较少,因此都比较省时、省力、方便易行。两者的差异在于:重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重点,而重点不一定要有代表性或典型性,而要求在总体中具有重要地位或在总体的数量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典型调查的对象则要求其代表性或典型性;另外,重点调查主要是数量认识,而典型调查主要是性质认识。  3、抽样调查:是指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人或单位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研究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与典型调查相比较,抽样调查一般是标准化、结构式的社会调查,它具有综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功能,因此,抽样调查已成为现代社会调查的主要方式。  抽样调查的调查对象一般要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随机样本的代表性较少受到抽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代表性是由随机抽样方法来保证的。因此抽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首先依赖于科学的抽样方法。  根据调查任务的具体要求,确定总体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抽样的范围。如果不能明确抽样的具体范围,就不能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  4、个案调查:个案调查有两种情形,一是专项调查,即调查的对象只有一个个体,调查的目的只是为着了解这一个体的状况。二是从某一社会领域中选择一两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认识所选调查对象的现状和历史,而不要求借此推论同类事物的有关属性。因此,个案调查如需选择具体的调查对象,则并不要求其代表性或典型性,但要求个案本身具有独特性。

回答 你好 1)明确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在正式调研之前,建议大家先界定清楚调研的背景和目的。如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基于什么情况下发起的调研?是否必须通过用户调研来解决?希望通过用户调研,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只有定义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明确调研目的,保证在调研过程中不会偏离轨道。 2)确定用户调研的对象 用户调研的对象不是随便拉几个用户发几份问卷调查就完了,你应该经过一步步的筛选,找到那部分能代替整体的人才行。那要如何筛选才能找到他们呢?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筛选漏斗,供大家参考: 基于背景和目的,先挑出大量符合行为的用户; 筛选出部分目标用户,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建立用户画像; 再筛选出配合度高的用户(不超过5个),来做1V1的访谈; 邀约用户:直接说明调研的目的,并告知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会录音、录像等。 3)猜测目标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在找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目标用户后,先不着急直接进行访谈。我们需要先猜一下目标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可能提出的需求有哪些?我们这边能对应着给到什么解决方案?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拿着解决方案的Demo来和用户聊,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准备任务和访谈提纲,并演习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准备问题了。大概有这么几个注意的地方—— 按照用户调研预设时间的2倍去准备问题 标注一些用户必答的关键问题 准备用户必须操作的任务 把问题串起来,并找你的同事预演一遍 然后根据效果,再调整优化一下,一份较为合格的访谈提纲就准备好了。 5)调研现场 接着就要进入正式的调研现场了!但也不要着急一下子就进入到调研中,先随便聊聊天缓和下情绪,稍稍拉近下彼此的关系,会让用户更愿意开口。 之后,你要做的是了解下用户的背景信息是否与自己最初的猜测匹配,然后尽可能模拟用户现实中的真实环境,让用户去操作,然后你要记录下来用户的操作过程。当然,也别忘了问你之前准备的问题! 6)调研结束总结 总结部分相当于复盘。复盘那套方法论“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差距”我就不详述了,在这里说点别的: 在对一个目标用户调研完成后,你要记录且整理整个调研过程,然后判断下一步是否要调整调研对象,可能经过几次微调后,你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目标用户。之后,汇总本轮所有调研用户的过程和结论,再进行完整复盘。 更多22条 

实验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一、什么是实验调查法概念:实验调查法,也称试验调查法,它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实验调查的基本要素是:1、实验者,即实验调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主体;2、实验对象,即实验调查所要认识的客体;3、实验环境,即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4、实验活动,即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5、实验检测,即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所作的检验和测定。6、实验调查的过程,就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7、实验调查的目的,则是揭示社会现象间的因果联系,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验调查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实地观察,口头访问和集体访谈等直接调查方法,都不涉及改变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实验调查法则不同,它不仅要眼看、口问、耳听,而且要亲自动手干,即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有计划的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在这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这说明,实践性是实验调查的本质特点,没有一定的实践活动,就不能称为实验调查。种类:实验调查法,按照不同的标准,作许多不同的分类。按照调查的目的不同,实验调查法可分为研究性实验和应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是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对某种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的实验,就属于这一类。应用性实验,则是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实验。如:对于某种承包责任制的实验,就属于这一类。应该指出,研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只是就实验调查的主要目的而言的。事实上,许多研究性实验的结论,往往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应用性实验的结论,也可以作出重要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截然分明的界线。按照调查的环境不同,实验调查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的“纯化了”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对实验的环境可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例如,在实验室里对飞行员进行反应能力实验,就是完全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控制飞行条件的变化,以测定飞行员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反应能力。现场实验,则是在自然的、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例如,在企业进行奖金制度改革的实验,实验者所能控制的,只有奖金的发放办法这一个实验条件,而对于职工人数、奖金总额、领导者的素质、职工的觉悟程度等实验环境,实验者往往都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一般的说,社会领域里的实验,多采取现场实验的方法,因为,这种实验所处的环境,都是自然的现实的环境,其调查结论较易于推广应用。第二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单一实验的组织方式,即是否有对照组、对照组的多少和实验组的多少,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基本的、常用的实验设计。一、单一实验组设计单一实验组设计,就是只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通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来作出实验结论。它的具体步骤是:(1)选择实验对象,(2)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简称“前检测”),(3)进行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简称“实验激发”),(4)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测(简称“后检测”),(5)作出实验结论,其公式为实验效应=后检测-前检测例如,要实验租赁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以资金利税率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其具体步骤就是:(1)选择实验对象,假定选择甲、乙、丙三企业组成实验组。(2)前检测,即计算实行租赁制前一年的资金利税率,假定是1984年,三个企业平均为5%。(3)实验激发,即从1984年底或1985年初起实行租赁制。(4)后检测,即计算实行租赁制后一年的资金利税率,假定是1985年,三个企业平均为12%。(5)作出实验结论,实验效应是:后检测12%-前检测5%=7%单一实验组设计,是最基本的实验设计,任何其他的实验设计,都离不开选择实验对象、前检测、实验激发、后检测、得出实验结论这个基本的模式,同时,它也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只要选择一个实验组,就可进行实验。二、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就是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一批与实验对象相同或相似的对象作为对照组,并且努力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处于相类似的实验环境之中,然后,只对实验组给予实验激发,而对对照组不给予实验激发,最后,根据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检测的变化对比,作出实验结论。它的具体步骤是:实验组对照组(1)选择对象(1)选择对象(2)选择实验环境(2)选择实验环境(3)前检测(3)前检测(4后检测(4)不予实验激发(6)作出实验结论,(5)后检测其公式是:实验效应=实验组(后测-前测)-对照组(后测-前测)仍以上述关于租赁制的实验为例,如采用实验组对照组设其具体步骤就是:(1)选择对象:实验组对照组(2)选择实验环境:选择甲、乙、丙企业选择A、B,C企业计划内的原材料供重和价格基本相同,其他均靠市场调节应比(3)前检测1984年资金利税率5%1984年资金利税率5%(4)实验激发:实行租赁制仍实行原经济体制(5)后检测:1985年资金利税率12%1985年资金利税率8%(6)作出实验结论,实验效应=实验组(12%-5%)-对照组(8%-5%)=7%-3%=4%这个实验结论,与单一实验组设计的实验结论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单一实验组设计中,实验组后检测与前检测之间的差值7%,全部被看作是实验激发即实行租赁制的结果,而完全忽视了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实验组对照组设计则不同,由于对照组没有给予实验激发,它的后检测与前检测之间的差值3%,显然是由非实验因素引起的非实验效应。比如:能源供应情况的改善,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原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的某些改善等。一般的说,引起对照组资金利税率发生变化的非实验因素,对实验组也会发生作用。因此,实验组的全部效应(即7%),实际上是实验激发和非实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实验效应与非实验效应之和。如果按照对照组的非实验效应3%计算,那么,实验组的实验效应实际上只是7%-3%=4%。三、多实验组设计就是选择若干批实验对象组成若干个实验组,在各自的实验环境下,过实验活动前后实验对象的变化,作出各组的实验结论,然后再对各组实验结论进行对比研究,作出总的实验结论。多实验组设计,可以根据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激发的相同或不同,作出多种多样的设计。具体地说,它可以作出如下一些类型的设计(√表示相同,×表示不相同):此外,各种多实验组设计,还可以匹配一定的对照组,这样,就可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方案。所有这些实验方案,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是不一样的。实验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和条件,设计出最适合的实验方案,以便更好地达到自己的实验目的。多实验组设计的组织工作比较复杂,但得出的实验结论比较客观、准确。因此,它在实际工作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中国共产党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往往就采取多实验组对比实验的办法,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既对重庆、武汉等大城市进行对比实验,又对沙市、常州等中等城市进行对比实验。这些实验一般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并对全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第三节 实验调查的实施实验调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直接调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实验者的必备条件实验调查,是一种探索性、开拓性的调查工作。要取得实验调查的成功,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1、要思想解放,有求实精神,要敢于打破旧框框,敢于探索新道路,敢于开拓新天地。 2、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多的政策、法律知识,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概括能力。3、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4、要有一定的权力和威信。这里所说的权力和威信,不是对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而言的,而是对实验调查的对象而言的。5、还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总之,实验调查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它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有胆、有识、有权、有威、有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充裕的时间。实验调查的成功之门,永远是向他们敞开的。二、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正确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对于实验调查的成败及其社会作用的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一定要在同类事物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还应该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代表性。例如,在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要进行普通中学改建为职业中学的实验,选择的实验对象就应该既有城市中学、又有农村中学,既有完全中学,又有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不仅如此,还应该选择进行实验的社会环境,最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的地区和经济结构多样化的地区,都选择一些中学进行实验。只有这样,选择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对象,实验的结果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反之,如果选择的都是一些具有特殊优越条件的中学进行实验,那么,即使进行实验的中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不能普遍地推广和应用。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立意挑选,即由实验者根据实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了解,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二是随机抽取,即按照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实验对象。前一种方法,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少、个体之间异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多的调查对象。后一种方法,则适用于调查对象总体中个体单位较多、个体之间同质性较强、实验者对调查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调查对象。三、实验过程的控制实验调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实验过程的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激发的控制,二是对非实验因素的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激发的控制,既要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又要在不违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不严格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激发,不改变或任意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打破整个调查的计划,达不到进行实验的目的。另一方面,实验调查是一种实践性、动态性调查,原定的实验方案无论怎样完善,都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验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给实验者一定的自主权,以便他们在不违背实验目的的前提下,灵活机动的处置那些在实验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的特殊情况或特殊问题。控制实验过程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排除或减少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这些干扰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实验者自身的干扰,特别是实验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和自觉不自觉地给实验对象创造许多特殊优越的环境,往往会影响实验过程的正常进行。二是来自实验对象的干扰,特别是实验对象对实验活动不适应、不理解、不合作,往往会给实验过程造成许多困难。三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干扰,特别是在现场实验中,有许多与实验无关的社会因素,也会对实验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验调查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有效地控制这些非实验因素的干扰。1、实验者自身要客观的对待实验过程,公平地对待实验对象,决不可拔苗助长,给实验对象以实验之外的种种特权。例如,搞企业集团实验,就不能给予实验企业除组织企业集团之外的种种特殊条件或特殊待遇。如果实验企业在税收、信贷、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享有其他企业所不能享有的特权,那么,这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都不能说明组织企业集团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从这些企业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无论说得怎样头头是道,也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实践证明,靠“特保”,“吃小灶”搞成功的实验,在社会上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2、要加强对实验对象的教育,提高实验对象的素质,努力争取他们对实验活动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在农村搞村民自治实验,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育,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克服自私、狭隘心理和封建的宗族、房头观念,否则,实验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有可能被迫中断。3、对于与实验无关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予以控制;一是彻底排除法,即将一切可以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彻底排除在实验过程之外。例如,搞家庭农场集约化经营实验,那些因天灾严重减产的地区就难以进行。为了使实验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在选择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时,就应避开这类地区。这样,“天灾”这个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也就彻底排除了。二是完全纳入法,即把无法排除的某些非实验因素,完全纳入实验过程,作为实验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例如,搞发展乡镇企业的实验,地理环境本来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但在实验过程中又无法排除地理环境对发展乡镇企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完全纳入法,即对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城市近郊区、远郊区和边远地区等不同的地区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分别进行实验。这样,就把地理环境因素完全纳入了实验过程。三是保持衡定法,即使某种非实验因素,在每一个实验对象中都保持相对平衡的、稳定的水平。例如,实验厂长负责制对企业经营效果的影响。能源供应情况本来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为了控制能源供应情况的变化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就可采取保持衡定法,即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一个实验对象,都供应同等比重的能源。这样,就等于排除了能源供应情况这一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四是统计分析法,即对实验过程中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在实验后再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具体影响。例如,在进行承包责任制的实验中,物价波动是一个非实验因素,但在检测实行承包责任制前后的产值变化时,它又是一个无法排除的因素。对于这类无法排除的非实验因素,可在实验后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物价波动的指数,然后再说明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就等于对这类非实验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总之,只有有效地控制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才能对实验调查的结果作出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四、实验效果的检测和评价实验效果的检测与实验结果的评价,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检测是评价的前提,评价则是对检测结果所作的解释或说明。实验效果的检测,要有科学性,统一性和可重复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检测的指标要科学,检测的方法要科学,检测的手段也要科学。其中,首要的是指标要科学。例如,对教学质量、经济效益这类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检测,往往需要设计一整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如果仅仅用升学率去检测教学质量,仅仅用产值增长速度去检测经济效益,就不可能作出科学的结论。此外,对于科学的指标,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检测,并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如果检测的方法不对头,检测的手段不标准,那么,尽管检测的指标很科学,仍然不可能得到科学的检测结论。所谓统一性,是指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都应用统一的指标,方法和手段去检测。如果对同一实验组中的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检测指标、不同的检测方法、不同的检测手段,或者对实验组采用一套检测指标、方法和手段,对照组采用另一套检测指标、方法和手段,那么,就不可能作出统一的,具有科学性的检测结论。所谓可重复性,是指检测所得的结果,必须是稳定的、可靠的。只要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激发、以及实验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相同,不管由谁来检测,不管在何时、何地检测,检测的结果都应重复出现。如果实验检测的结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那么,这样的检测就不能算是真正科学的检测。在对实验效果进行科学检测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评价。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评价,即对实验结果说明实验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的正确程度作出评价。二是对实验结果的外在效度作出评价,即对实验结果推广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的正确程度作出评价。要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作出科学的评价,关键在于把实验效应与非实验效应严格区分开来。实验证明,各种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如:实验对象的确定不匹配,实验环境的选择不相同,实验过程的控制不恰当,以及实验检测的指标、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统一等,都会对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科学的评价实验结果的内在效度,就必须尽可能地排除或控制一切非实验因素的干扰。第四节 对实验调查的评价实验调查是一种实践、动态、综合性的直接调查法,它具有许多优点同时又有自身的局限性。一、实验调查法的优点实验调查是一种直接的动态调查,它能直接掌握大量第一手实际资料,不仅包括调查对象的静态资料,而且包括调查对象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资料。这是实验调查的突出优点,也是其他调查方法所难以做到的。实验调查的最大优点是,它能直接揭示或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因为,实验调查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调查,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有关社会现象的发生,然后再去观察或询问,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改变某些社会条件,促使实验对象向预定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实验的目的。这就是说,实验调查,不仅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不仅能揭示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实验调查本质上是一种定性调查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最有效的方法。实验调查是可重复的调查。在实验对象、实验环境等实验要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管由谁来进行实验,也不管在何时何地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可重复发生、重复出现。因此,实验调查的结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这是其他调查方法所不可比拟的。实验调查的另一重要优点是,它有利于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是因为,实验调查能够揭示和确立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且其调查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人们就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针对性的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凡是实验证明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般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强调要“一切经过试验”,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二、实验调查法的缺点实验调查的最大缺点是,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因此,任何实验调查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应用范围都是有限的。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很容易犯“一律化”、“一刀切”的错误。实验调查的另一缺点是,在现场实验中,人们很难对实验过程进行充分有效的控制,特别是无法完全排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因此,要准确区分实验效应和非实验效应,往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文献调查法是在历史研究的领域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但不等于说文献调查法就是历史研究法,更不能说文献调查法只适用于历史研究,文献调查法不等同于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包括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只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必须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历史文献。但是,文献研究法决不限于历史领域,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他学科,同时,也可以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文献研究法的应用条件

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1、调查法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调查法。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收集研究对象历史和现实状况资料的方法。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调查法。2、观察法观察法:指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目的和提纲,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及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因此来获得参考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通常都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有以下几个作用:①拓展人们的感性知识。②启发人们的思想。③带来了新的发现。3、实验法通过组织变革和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和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特点:①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涉科研对象的前提下去理解研究对象,找出问题所在。然而,实验需要对实验条件主动操纵,人为改变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变化过程,使之服从于科学知识的需要。②控制性。根据科学实验的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减少或消除可能影响科研的无关因素的干扰,使研究对象处于简化和净化的状态。③因果性。实验是发现、确认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与必要途径。4、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根据已定的研究课题或者研究目的,通过查找文献来获得参考资料,进而能够正确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将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应用于各种科学研究之中。它有以下几点作用:①有助于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可以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印象,便于访问、观察。③可以得到现实资料。④有利于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

您好,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

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   没有继承和借鉴,科学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在研究先前的历史事实时需要借助于文献的记载,在发展科学领域时需要继承文献中的优秀成果。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以人之间协作为条件,同样需要以利用前人的研究劳动成果为条件。利用科学文献是实现利用“前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也是促进和实现“今人的协作”的条件和基础。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这是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地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必经阶段。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要被使用。没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是不需要查阅文献的。

文献调查的常用方法

常见的调查方法: 实地观察法。调查者在实地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因该法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调查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不能进行大样本观察,需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通常适用于对那些不能够、不需要或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进行调查。 访谈调查法。该法是比实地观察法更深一层次的调查方法,它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调查的问题比较深入,调查的对象差别较大,调查的样本较小,或者调查的场所不易接近等情况。包括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电话访谈法等。但由于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且访谈过程耗时长、成本较高、隐秘性差、受周围环境影响大,故难以大规模进行。 会议调查法。这种方法是访谈调查法的扩展和延伸,因其简便易行故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比较常用。通过邀请若干调查对象以座谈会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最突出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了解到比较详细、可靠的社会信息,节省人力和时间。但由于这种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调查者之间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调查结论往往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且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很难做深入细致地交谈,调查的结论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调查者自身因素影响等。 问卷调查法。即间接的书面访问,该法最大优点是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范围内,对众多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适用于对现时问题、较大样本、较短时期、相对简单的调查,被调查对象应有一定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对某地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调查、中小学教师队伍科研现状的调查等。由于问卷调查法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社会情况,因此该法不能代替实地考察,特别是对那些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因配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完成。 专家调查法。这是一种预测方法,即以专家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依靠其知识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对问题作出判断和评估。最大优点是简便直观,特别适用于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广泛应用于对某一方案做出评价,或对若干个备选方案评价出相对名次,选出最优者;对达到某一目标的条件、途径、手段及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做出估计等。 抽样调查法。指按照一定方式,从调查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用所得结果说明总体情况。它最大的优点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相对准确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组织全面调查范围广、耗时长、难度大,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和验证。比如开展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民意调查、流动党员现状社会调查等。局限性在于抽样数目不足时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回答 你好呀,很高兴为你进行解答~打字需要一些时间哦,请稍等 文献检索的方法:直接法、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追溯法、循环法。 1、直接法 又称常用法,是指直接利用检索系统(工具)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它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2、顺查法 顺查法是指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利用检索系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收集到某一课题的系统文献,它适用于较大课题的文献检索。例如,已知某课题的起始年代,需要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就可以用顺查法从最初的年代开始查找。 3、倒查法 倒查法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资料。 4、抽查法 抽查法是指针对项目的特点,选择有关该项目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 5、追溯法 是指不利用一般的检索系统,而是利用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原文(被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它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依据文献间的引用关系,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6、循环法 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它是分期分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更多12条 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又称普查,是指对每一个调查单位都要进行调查。非全面调查是指仅对总体中的一部分总体单位进行调查。包括:1、重点调查,2、典型调查,3、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是指只对总体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单位是指(1)、工作中的重点。(2)、这些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绝大部分。典型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预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典型既有好的典型,也有坏的典型。抽样调查简称抽查,是指按随机性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全及总体的数量特征。抽查的主要特点是随机性、推断性。(二)、按调查的连续性来分,可分为一次性调查和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是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例如;我国全国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经常性调查是指每天都要登记,例如,各单位考勤。(三)、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专门调查包括:普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是由国家定期地从上往下布置,下级一级一级向上填报的报告制度,也是国家定期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专门调查是指对一些专门问题进行调查,例如:海洋普查,是专门调查海洋的,农业普查是专门调查农业的(四)、按调查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询问法。询问法又分为书面询问法和口头询问法。直接观察法是指统计人员直接到现场,报告法就是提供报表。

实地观察法。调查者在实地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因该法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调查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不能进行大样本观察,需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通常适用于对那些不能够、不需要或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进行调查。 访谈调查法。该法是比实地观察法更深一层次的调查方法,它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调查的问题比较深入,调查的对象差别较大,调查的样本较小,或者调查的场所不易接近等情况。包括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电话访谈法等。但由于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且访谈过程耗时长、成本较高、隐秘性差、受周围环境影响大,故难以大规模进行。 会议调查法。这种方法是访谈调查法的扩展和延伸,因其简便易行故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比较常用。通过邀请若干调查对象以座谈会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最突出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了解到比较详细、可靠的社会信息,节省人力和时间。但由于这种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调查者之间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调查结论往往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且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很难做深入细致地交谈,调查的结论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调查者自身因素影响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