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方面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经济管理方面毕业论文

下面是我准备的关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点的论文,欢迎各位经济管理毕业的同学借鉴!

摘要: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以党在农村的各项法律政策为依据,围绕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切实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创新农业农村经营体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以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以下文章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具体任务与措施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农村经济 管理 措施

一、农经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1、深入推动减负惠农政策落实。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加强涉农收费的规范管理,深入开展减负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检查监督、信访办理、案件查处及目标考核等相关制度。重点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与委托村级组织收费问题,切实解决应由政府承担而加重村级组织负担的问题,治理向村级组织摊派发行报刊的行为。

2、依法落实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切实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积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强化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按照有条件和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与管理,总结典型经验,解决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努力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3、推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张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

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管理监督新机制,推广农村财务民主化管理。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搞好电算化试点,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重视农村财会队伍建设,真正做到并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民与村集体的合法权益。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依据市场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立足产业基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服务业,重点抓好蔬菜业农民专业合作,抓试点,抓示范,抓培育,抓规范,不断总结经验,加快推广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5、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抓好农经系统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调研分析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写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强化与提高整体观念。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机构队伍,转变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服务机制、民主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并加强对农经工作的指导。在新阶段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农经管理工作,就是要把党的农村政策进行落实,不断解决当前的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把农经工作做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农经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农经机构与队伍建设,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农经工作体系,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农经队伍的稳定,尢其是乡镇农经队伍要合理定岗定编,保证每个乡镇农经管理工作有专人承担与负责,并切实担负起相应的'行政管理、监督与执法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与强化农经工作手段。

3、加强培训,提升农经人员素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对象、内容有很大变化,进一步强农经干部的培训,使农经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与较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

4、提高农经执法水平并建立建全规章制度。

(1)建立农经执法责任制度。各地要制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与执法责任制,明确岗位执法责任。各尽其责地做好自己的农经执法工作。

(2)建立工作规章制度。要制定一整套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村财务管理的执法管理制度和措施,以科学的操作规程与有效的工作方法,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真正落实。

(3)建立信息反馈与办案制度。根据农经工作中涉及的农村热点与难点问题,建立经常性的观察联系点,发现问题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与措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5、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加工业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围绕优势产业带布局与加工企业发展要求,认真搞好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争取国家的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谋划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抓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

6、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经营管理在农村农业工作中、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的作用。围绕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组织制定宣传计划,精心策划和开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普及政策法律知识;宣传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典型经验,推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

三、小结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抓好政策落实,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以实现,维护与发展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农”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农经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好农经工作管理,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顺利向前发展。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础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发布,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2]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57、

农村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础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发布,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2]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57、

为适应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按照昆农领[2008]1号、昆农领[2009]16号文件要求,我区决定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现结合五华区实际,制定2009年度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围绕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和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实施系统教学,着力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拿到一张文凭、学会一门技能,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大专学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后备人才。2009年计划新增培养人才5名。 二、组织实施 建立由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委组织部、区城乡一体办、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农业局、沙朗乡、厂口乡等相关单位参加的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联席会议制度。 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的主要牵头责任单位,要负责“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的组织协调,每年召开1-2次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通报有关情况,要指定专人负责我区与昆明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对接联系工作,做好我区一个开班专业的确定、学员人选审定上报等管理工作,指导沙朗、厂口两乡做好学员选定工作;沙朗、厂口两乡要确定联络员负责组织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的报名、推荐、审核工作以及集中辅导期间学习点的安排、学员的组织等教学管理工作;区财政局负责学员学习经费补助的资金筹集与按时足额拨付,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区教育局等相关单位要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工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由昆明广播电视大学具体负责招收学员、制定课程教学细则、实施教学管理、做好经费预算的相关立项审批工作。 三、学习形式及文凭发放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行计划单列、注册入学、不转户口、就地学习;实行弹性学制,按课程注册学习,按课程学分收费;通过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适当集中辅导为辅;建立学分累计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授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文凭。 四、学历层次、专业设置、招生对象及学制管理 (一)学历层次、专业设置。目前,昆明广播电视大学确定开设高中起点专科: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旅游农业、畜牧兽医、畜牧、烟草栽培技术、林业技术、园林花卉技术九种专业。在此专业范围内,我区根据本地实际选择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学习专业。 2009年,昆明广播电视大学按秋季招生时间安排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沙朗、厂口两乡要将选定的专业、学员报名情况于6月30日前报送区城乡一体化办公室。 (二)学制时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制时间为两年半,其中:两年为学习时间,半年为毕业论文写作时间。 (三)招生对象及招生方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招收具有高中(含职高、中专)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鼓励复员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报名,报名年龄限定在40岁以内。采取自愿报名、村级公开推荐、乡审核、区政府办公室审定上报,昆明广播电视大学对学员进行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测试,择优录取方式招生。 (四)毕业去向。根据中共云南省委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六部门《关于在全省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意见》(云农办发[2007]16号)精神,凡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并在农村工作的人员,作为村干部的主要培养对象,优先推荐选拔从事农村教育、畜牧防疫、农技推广、文化、中介服务、村办企业等工作。 五、学费标准及经费补助 (一)学费标准。按云教计[1999]89号文件核定标准,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费标准为75元/学分(累计76学分毕业),每生共计收取学费5700元。 (二)经费补助。对于符合条件的学员,学习经费补助由区级财政和学员个人共同负担,具体学费和书费补助标准如下:区财政补助学费总额的88%(每生5016元),同时补助每生书费300元;学员个人承担学费总额的12%(每生684元);区补助外其余费用由学员自理。此项经费从年度干部教育经费中列支。 经过学习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员,将按照以上补助标准予以兑现;对于仅取得结业证书的学员,将只给予50%的学费补助;对于未取得毕业证或结业证书的学员将不予补助。 六、工作要求 (一)确保教学质量。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必须确保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办学点的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开设适应农村学员需要的专业和课程;要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要求和特点,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具有农村特点和适应农村学习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模式;要抓好实训基地建设,坚持素质教育和农业技能提高相结合,围绕沙朗、厂口两乡经济发展和“三农”的现实需求,组织开展各种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致富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人才。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建构市电大有专业师资力量、区级主管部门有负责人,沙朗、厂口两乡集中学习点有联络员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育网络,定期安排集中辅导。 (二)创新培训教育机制。以电大远程教育教学系统为基础,整合利用沙朗、厂口两乡已经建成或将要建设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终端接收站点的资源,改善两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集中学习点的设备、实验实习场所等学习条件。

已有的研究表明,海峡两岸间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科技水平、资本实力、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语言相通、地理相近等天然优势,因而农业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十分明显,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贸易等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与合作潜力[1-2]。诚如《两岸经贸论坛共同建议》所指出的:“两岸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应结合双方的农业优势,强化研发、技术管理及行销的能力,互惠双赢,扩大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①。本文拟就海峡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对比,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期促进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等,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国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实践的新型经济发展范式——循环经济[3-4],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大陆,“循环经济”也正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大陆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地区进行试点。但从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工业体系,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在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在农业上难以取得进展,恰恰相反,农业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何况与一般循环经济相比,由于农业自身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 受循环经济思想与方法的启发,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国生态农业等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拉动,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以及经济收入三者间的良性循环。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进而逐步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以使农业系统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5]。 从总的来看,在我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当属吴天马(2002)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5],最早出现“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的,当属陈德敏与王文献(2002)共同撰写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国上下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相当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献对此进行探讨;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研究,则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二、大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关于发展模式 尽管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我国其实早就有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不少案例也已总结出来(解振华②,2003)。从现实看,一些地方丰富多彩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涌现出了诸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贵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卫村模式以及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先进典型。其中,辽宁省农民首创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日光大棚能源生态工程,实质上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新路线的体现。 此外,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主抓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和有机肥副业链“一主两副”产业链③,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之路;江苏省宿迁市则根据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优势与影响因素,也逐步开发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7个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高良敏等,2004)。 与此同时,刘慧娥等(2005)提出了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构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再利用-佳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刘志(2005)、王鲁明等(2005)分别根据陕西及山东青岛的实际,归纳、总结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黑龙江及另外一些民族地区也发展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陈青,2005;李玉明,2005;袁久和,2005)。李书民等(2005)则探讨了以畜牧业为核心,实现农作物秸秆三段循环利用与畜禽粪污两段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汪怀建(2005)探讨了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王奎旗等(2005)提出了我国水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大循环”、“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三个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等等。 但以上述各种模式并不代表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设计具体发展模式时,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既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而且不论实行什么模式,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之中。限于篇幅和现实条件,我们无法就各地蓬勃发展的循环型农业进行系统分析、归类,但黄贤金等(2004)曾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发展循环型农业大体可以采用的模式: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并认为上述每一类型模式又包含有一些具体的实践形式,如:生态养殖模式,就包括基于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7]。 (二)关于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吴天马较早提出了两种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一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认为前者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而后者则为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5]。陈德敏等也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并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6]。 2005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针对我国农产品各种污染过于严重,出口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认为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④。对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三)关于发展策略 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总的来看,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而提出的“中国循环型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上下就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更是难得一见,仍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 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型农业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解释,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在某种程度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物质循环利用(规模化养猪业等),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联接模式(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的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进行物质代谢分析及经济效益核算等,重点突出案例中的循环过程和效益评价及生态性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既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相呼应),又努力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三是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的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型农业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视角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现实课题;四是人们还应从各地资源及环境等禀赋以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有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与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战略与制度 (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三、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之探讨 (一)台湾循环型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尽管台湾岛内鲜有诸如“循环型农业”等提法,但台湾省在永续农业的发展、研发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已注意到,台湾地区是世界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台湾地区因经济快速成长,以致工业、农业污染严重,人民健康与生活环境也日益受到威胁。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对饮食安全等越来越重视,绿色(有机)蔬果产品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已对环境造成危害及长远的不良后果,并逐渐地恶化、蔓延,正在对自身居住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因而,面对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两岸人民都应该从更高层次上重新探索人类到底应该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样消费、怎样生活…… 如:养猪业一直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畜牧业,其产值多年来高居台湾单项农产品之首,但如何减少养猪业产生的废水污染却是直接影响并决定该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据报道,2004年台湾地区废污水BOD的日产生量为4223吨,其中673吨为畜牧废水,为有效控制养猪废水污染,环保部门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具体的“放流水标准”,为达到上述管制标准,1990年来他们开始辅导业者设置废水处理设备。目前,台湾养猪场主要采用包括固液分离、厌气处理和好气处理三个阶段的“三段式废水处理系统”。但从总的来看,养猪业仍面临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处境,还须进一步改善其技术效率(萧景楷等,2006)。又以岛内香菇生产废弃物(废渣)处理问题为例。2004年台湾地区的香菇总产量为4866吨,其中袋栽香菇4714吨,约占总产量的97%。除了木屑等残渣外,袋栽香菇还产生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显然,面对如此大量的废弃物,各乡镇垃圾处理场已无法代为处理,而且如此大量的废弃物也不是传统之掩埋与焚烧方法等所能解决的问题。为此,有学者提出通过立法与民间协助,进行“源头减量”与“资源回收与再生”,以降低废弃物清理成本及避免废弃物清理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基于经济诱因机制的“课税”与“补贴”的“两政策工具”,等等(魏乾城等,2006)。 再以国人比较熟悉的茶叶为例,台湾地区半发酵茶的制造技术堪称世界翘楚,其品种、栽培技术、花园设施等方面均领先于大陆;而且台湾省自1987年开始引进有机农业的理念,自1995年试作,至1998年已有35户共22公顷投入有机茶生产行列,而且有机茶生产规模仍在不断成长当中…… 诚如台湾有机农业发展协会执行秘书陈琦俊所言:人类唯有再度回到“与大自然共生”的原点,来取得安全的食粮,才是环境和人类永续生存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切恰恰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祖国大陆所需要进一步面对和妥善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均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而且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循环型农业和永续农业的发展,其发展前景看好。 (二)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 为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结合当前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议尽快研究、建立起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 一是要充分利用两岸现有科技合作政策和人员往来的渠道,积极开展两岸循环型农业研究人员的互访讲学、互聘客座研究人员、交换培养研究生等,通过人员的交流带动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 二是要通过两岸科技交流机构的协商讨论,每年轮流在两地举办1次以上综合性的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研讨会,为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新平台。从总的来看,福建省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建议由闽台科技交流协会牵头组织、发动两岸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循环型农业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率先举办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学术研讨会; 三是要深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具体项目与方式方法。审视近年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目前尚无循环型农业方面的项目。从两岸农业资源与科技和市场整合的现实需要出发,可以考虑共选项目、共同研发、分别出资、成果共享等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而且我们建议,作为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在漳州、泉州等传统对台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内,增设闽台(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示范区; 四是要以本次两岸经贸论坛为契机,抓紧抓好新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欢迎台湾农民、农业企业到大陆投资、兴业,积极寻求与台湾循环型农业专家与投资者们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可以肯定,通过上述努力与制度安排,必将有力促进两岸同行专家与实践探索者们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从大陆及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的提出与内涵、发展的历程与成效、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发展的策略与目标,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力等方面,深入分析、比较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的目标、模式、途径及其配套措施等,进而提出框架性的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策略及目标,以期促进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具体实践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也已在全球悄然兴起,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首先简述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内涵,着重探讨了大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比较了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及两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以上分析与讨论中可以看出,两岸在循环型农业发展、研发与管理过程中,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呈现出了互补的态势;通过两岸交流与合作,既可以充分了解台湾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发展和永续农业的运行轨迹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有关永续农业的一系列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通过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还可以提出一些可相互借鉴的发展模式与对策措施,以及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配套措施等,达到既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与共享,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又可为海峡两岸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挑战开创出新的契机。

大专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看看下面的这两个的简介吧,可能会对你有帮助的哦。呵呵。【1】城镇农民工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经济管理专业)摘要:“外来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对城镇的贡献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本文主要以普宁市流沙镇的外来农民工在就业、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调查和分析的重点,发现该镇的农民工普遍存在就业劣势、社会生活单调乏味、自我认识模糊等问题,导致农民工处于城镇社会的底层位置,这阻碍了其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指出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与解决的必要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建设和发展普宁市流沙镇的同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些构想和对策,从而更新社会和农民工自身的观念,纠正存在的误区,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意识,增强其对城镇就业和生活的适应能力等。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社会生活;文化心理【2】XX镇XX村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经济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是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本文通过对XX镇XX村农民收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将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对不足的地方加以完善,结合XX村实际提出相关建议,以利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词:XX村 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益阳电大按照中央电大提出的“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突出开放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践中央电大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和系统运作管理模式及具有我省电大特色的“123”教学模式和“三化”管理模式,努力建设教学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内涵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我校对“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也没有形成符合益阳当地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为了积极探索适合益阳实际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并保证《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特制定实施本方案:一、目的意义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是我市电大今后的重要办学项目。但“一村一大”独特的农村成年学习者特点,学生对一村一大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目的、教学各环节等方面认识不够,学校在组织实施中有一定困难。为保证该项目高水准、高质量的完成,我们有必要对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对经验进行借鉴、总结、推广,从而形成适合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而更好的推动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开展。二、原则与内容1、基本原则本课题调研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进行改革,探索适合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课题研究工作,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归纳、边总结提高的工作模式,以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2、课题内容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的目标、要素和内容;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总结与前景展望。三、组织与管理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益阳电大成立本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如下:1、领导小组组长:邓柏松副组长:陈萍成员:唐箭、王友香2、工作小组组长:陈萍副组长:唐箭成员:王友香、“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点各负责人各教学点要在主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课程辅导教师、管理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负责“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改革研究的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指导与培训、社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与服务,以及质量监控等工作。四、实施方法1、课题研究的主题主题: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管理模式研究。2、课题研究内容(1)最终成果论文: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报告: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调研报告(2)阶段成果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基层电大站实施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做法、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毕业去向(从政、从事农业生产、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外出务工、待业等)及作用发挥情况;当前各地农村大学生培养现状(行政村数、大学生数、培养途径等)及教育需求;基层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实施的建议与意见;一村一大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一村一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村一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村一大社会实践教学的探讨一村一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各教学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不同的题目进行研究,并积极配合益阳电大系统建设办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3、课题研究方法采用符合系统论的过程分析科学研究方法及调查研究分析方法,调研的基本方法是:听汇报、查阅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访谈、实地考察等;对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通过撰写论文,取得科研成果。4、课题调研要求(1)参加调查的学生,事先必须参加教学点统一组织的项目培训,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2)参加调查的学生,在调查之前必须先向所在教学点调查工作小组提交自己掌握所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姓名、所学专业、工作单位、具体职业和联系办法等。(3)参加调查的学生,应及时将调查问卷送到工作小组审核确定的调查对象手中,并确保调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同时做好访谈笔录。(4)应按时回收问卷,并提交给教学点调查工作小组审核。(5)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总结报告撰写。调查总结报告可根据本人调查资料写成个案调查报告,也可根据多人调查资料写成抽样调查报告。5、调研过程的质量控制(1)在正式调查之前各教学点必须在益阳电大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认真完成对参加调查工作的学生培训。(2)对调查样本进行适度调控,保证调查样本分布相对均衡。教学点工作小组要对进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调查的学生事先提交的所有调查对象,按其所在地区、工作性质和职业分布相对均衡的基本原则。(3)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教学点工作小组应进行认真的审核和验收,若发现问卷填写不符合要求或存在其他问题,要及时通知相关学生予以补充和完善,以确保调查数据资料的真实、完整性。(4)在学生调查结束后,教学点工作小组应在一个星期内对调查结果进行抽查性回访,了解调查内容的真实性和数据采集的可靠性。(5)做好调查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保密和保管。未经益阳电大同意,不得擅自发布或传播调查结果及相关信息。五、时间安排1、2010年9月30日之前,各教学点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访谈和回访等工作,确保采集数据的可靠性和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确保所有学生完成调查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2、2010年11月30日之前,各教学点将有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与管理方面总结、研究的学术论文交益阳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办。六、有关事项1、本实施方案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及其它注意事项,请在益阳电大主页下载。2、各教学点要严格审查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否重复,若出现重复则要重新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七、服务与指导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益阳电大为课题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以帮助解决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

经济管理属于一个高端的专业。下面是我收集的经济管理大专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县乡基层的财政困难问题。

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央75%,地方25% 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

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

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降到2015年的,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 ,地市级为,县级为,乡级为4%。

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 过日子 。

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

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 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 事权下放 。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 中央请客,地方出钱 的情况。

我国上级政府诸种 下放事权 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

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

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

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

因此,应该把 以县为主 改为 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 ,这样才能发展事业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

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

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

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

对账外的非财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隐性债务部分,应该坚持 谁受益、谁负担 的屠-贝0,清查现有政府债务,明确其规模、结构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债务人、责任人等,主动科学地清理财政债权与债务。

其次,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办法。

认真清理核实县乡债权债务,将乡镇各项债权债务逐 登记报县政府备案,有步骤地减少债务增量、控制债务存量。

一是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即不同的县乡及财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债务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够承受的负债临界点,对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

二是建立债务化解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行为,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大力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和村账乡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门经费支出的增长,加快债务化解进程。

做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要加强财政立法和财政监督的力度,保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杜绝各级官员的不规范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的问责。

通过问责,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进行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财政政策措施的运行,维护财政政策措施的准确性、效益性和及时性。

要想使得财权事权真正实现对等,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并且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

对于类似上级政府把各种事权责任推诿到下级政府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不仅要发现,更要通过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纠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约束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参考文献

[1]罗丹、陈洁。

中国县乡财政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2]毕秋丽。

县乡财政解困的路径探索[J].辽宁财专学报,2015(5)。

[3]郭家虎、崔文娟。

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9)。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

因此,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两层皮 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

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

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

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

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

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 收获 初加工 销售 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

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

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

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

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

农村经济管理电大毕业论文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基础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欢迎阅读!

前言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随之发展,现在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群众构建新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二、现代化农业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策略

面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济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去解决问题。

1、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严格的制度能对管理目的进行约束并进行更加好的规划,要随时代的进步进行革新,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与新观念,这样能加速农业结构的转型,促使经济发展。农产品方面则是利用加工手段改变农产品以往的外观,使其销售市场更为广阔,产业链更丰富,更保证了生产环节的安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1]。而农业经济管理体度建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这个发展体制要科学并有效的将利益、冲突、权益进行统筹兼顾,解决群众的问题,保证群众利益不会受到损害。科技与农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立足农民群众,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促使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关键点,在资金的支持下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与发展,然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除政府的拨款援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此同时,吸引社会上的企业向农村投资,多方式融资的同时促进乡镇企业发展,有助于建设新农村,同时也处理了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的问题,帮助资金上有问题的群众脱离难关。

3、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现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农业经济也需要信息化管理,实现农业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农民群众实现创收。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平台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发布,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根据数据进行规划,更好的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4、组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实力影响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也影响着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要严格把关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针对性的前期培训、后期检查,要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组建成一支具备高责任感、高操作能力、高素质水平的经济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要学会自我约束,定期进行专业培训,要深入了解国家的农村经济政策,并不断的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完善自我。要多鼓励、引导大学生回农村建设,提供合理的薪酬、奖励和提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为其营造良好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让他们用其所学的知识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的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而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基础,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缓解方案、解决方案,所以应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多方面融资,组建管理队伍,保证了策略的有效实行,进而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2]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57、

近年来,益阳电大按照中央电大提出的“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突出开放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践中央电大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和系统运作管理模式及具有我省电大特色的“123”教学模式和“三化”管理模式,努力建设教学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内涵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我校对“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也没有形成符合益阳当地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为了积极探索适合益阳实际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并保证《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特制定实施本方案:一、目的意义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是我市电大今后的重要办学项目。但“一村一大”独特的农村成年学习者特点,学生对一村一大的培养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目的、教学各环节等方面认识不够,学校在组织实施中有一定困难。为保证该项目高水准、高质量的完成,我们有必要对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对经验进行借鉴、总结、推广,从而形成适合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而更好的推动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开展。二、原则与内容1、基本原则本课题调研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进行改革,探索适合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课题研究工作,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归纳、边总结提高的工作模式,以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2、课题内容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的目标、要素和内容;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益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总结与前景展望。三、组织与管理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益阳电大成立本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如下:1、领导小组组长:邓柏松副组长:陈萍成员:唐箭、王友香2、工作小组组长:陈萍副组长:唐箭成员:王友香、“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点各负责人各教学点要在主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课程辅导教师、管理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负责“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改革研究的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指导与培训、社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与服务,以及质量监控等工作。四、实施方法1、课题研究的主题主题: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教学管理模式研究。2、课题研究内容(1)最终成果论文: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报告: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调研报告(2)阶段成果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基层电大站实施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做法、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毕业去向(从政、从事农业生产、考公务员、自主创业、外出务工、待业等)及作用发挥情况;当前各地农村大学生培养现状(行政村数、大学生数、培养途径等)及教育需求;基层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实施的建议与意见;一村一大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一村一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村一大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村一大社会实践教学的探讨一村一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各教学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不同的题目进行研究,并积极配合益阳电大系统建设办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3、课题研究方法采用符合系统论的过程分析科学研究方法及调查研究分析方法,调研的基本方法是:听汇报、查阅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访谈、实地考察等;对益阳市“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通过撰写论文,取得科研成果。4、课题调研要求(1)参加调查的学生,事先必须参加教学点统一组织的项目培训,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2)参加调查的学生,在调查之前必须先向所在教学点调查工作小组提交自己掌握所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姓名、所学专业、工作单位、具体职业和联系办法等。(3)参加调查的学生,应及时将调查问卷送到工作小组审核确定的调查对象手中,并确保调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同时做好访谈笔录。(4)应按时回收问卷,并提交给教学点调查工作小组审核。(5)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总结报告撰写。调查总结报告可根据本人调查资料写成个案调查报告,也可根据多人调查资料写成抽样调查报告。5、调研过程的质量控制(1)在正式调查之前各教学点必须在益阳电大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认真完成对参加调查工作的学生培训。(2)对调查样本进行适度调控,保证调查样本分布相对均衡。教学点工作小组要对进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调查的学生事先提交的所有调查对象,按其所在地区、工作性质和职业分布相对均衡的基本原则。(3)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教学点工作小组应进行认真的审核和验收,若发现问卷填写不符合要求或存在其他问题,要及时通知相关学生予以补充和完善,以确保调查数据资料的真实、完整性。(4)在学生调查结束后,教学点工作小组应在一个星期内对调查结果进行抽查性回访,了解调查内容的真实性和数据采集的可靠性。(5)做好调查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保密和保管。未经益阳电大同意,不得擅自发布或传播调查结果及相关信息。五、时间安排1、2010年9月30日之前,各教学点完成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访谈和回访等工作,确保采集数据的可靠性和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确保所有学生完成调查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2、2010年11月30日之前,各教学点将有关“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与管理方面总结、研究的学术论文交益阳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办。六、有关事项1、本实施方案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员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及其它注意事项,请在益阳电大主页下载。2、各教学点要严格审查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是否重复,若出现重复则要重新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七、服务与指导为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益阳电大为课题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以帮助解决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

经济管理方面毕业论文

对于经济管理学科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其所学知识、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论文合格与否,水平高低表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查。因此这个环节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人的切身体会,我认为指导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选题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否恰当,既关系到毕业论文写作能否成功,又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论文题目选得恰当不仅有利于集中精力于经济管理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提高研究能力,对所研究的问题加深认识,揭示其规律和实质。如何让学生选择恰当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应抓住两个环节: 要选择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国民经济的宏观形势和微观问题,进行观察,思考,从中找出经济实践中确实存在的问题,选取那些对社会经济有指导作用,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比如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国企改革,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职工社会保障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等,若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在这些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就会有很强的实用性。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写作目的也正在于研究探讨我国的经济问题并且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实践。因此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以此作为选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的方向。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选择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指导教师要告诫学生选择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应量力而行,要清楚自已的知识结构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和劣势。因而选取自己有优势的方向展开研究,以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有价值的经济管理论文。切忌让学生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问题随意加以议论。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才能。2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搜集和筛选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开始搜集和筛选资料。在这个阶段学生容易出现不重视搜集资料和不知如何筛选资料的问题。对此指导教师应该做到: 占有与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的正反两方面的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寻找当前发表的一些报刊杂志上的相关论文,对一些历史发展过程及反面的资料重视不够,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其所阐述问题的理解,导致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材料目录,介绍与论文题目有关的历史的、现实的以及反面的尽可能全面的资料,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析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方法。 围绕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中心筛选资料,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有的学生资料一多就感到无从入手,不善于取舍资料。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边搜集、边思考、边筛选资料的方法,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把有用的资料、数据、观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使搜集材料过程变成研究过程,从中抓住最重要的、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资料,反复看,反复琢磨;对那些离论点稍远些的资料要简明看,在筛选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这样的努力形成的论文就能达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3 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撰写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不同于工科学生,他们不可能依靠实验室的实验获得精确的数据,也不可能仅凭一些二手资料就能得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必须通过大量艰苦的社会调研活动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这是写出高质量经济管理论文的必备条件。指导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要注意做到: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调研的重要性有些大学生对社会调研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进行社会调研也同样能写出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来。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必须及时纠正。指导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使学生明白进行社会调研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这也是现代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即高等院校的师生应该服务于社会。由于高等学校师生属于社会的高知阶层,拥有先进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先进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年轻大学生满腔热情,思想活跃,眼光敏锐,最少保守思想,一旦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无疑会给社会注进了一股新鲜血液。许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毕业实践证明,通过社会调研后写出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同程度解决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大学生自身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一方面在成功的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在失败的教训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进行自我调整,这样促使大学生端正自我认识,把自我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之中,从而使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因此,社会调研活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参加的一项毕业环节。 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社会调研活动有些学生愿意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不知从何入手,感到有些茫然,由此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影响了社会调研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联系社会调研单位,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在开始阶段最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在进行社会调研之前先拟定一个提纲,将需要调研的内容列出,再根据调研单位的实际情况考虑好采取何种调研方式。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可以灵活调整调研方式,以便取得最佳效果。经过这样的实践后,学生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待学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同时要告诫他们注意多听、多看、多问、多想,要尊重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撰写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4 把握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四个阶段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写作提纲阶段、撰写初稿阶段和修改阶段。指导教师要抓住这几个环节,认真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论文的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准备阶段要充分查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查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资料。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如何将社会调研的第一手资料与理论资料相结合,要认真研读与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章,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再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资料去推敲、体会,逐步形成自己的主要观点。 写作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阶段就是整理资料、进行论文构思的过程当材料准备较充足以后,要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提炼加工,进行整体构思,并将这种构思的大致思路写下来,此即写提纲。毕业论文提纲是一篇论文的基本轮廓,是全文的骨架,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指导教师要针对这一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先明确自己的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再下设几个分论点。毕业论文提纲应简洁为好,只须列出每一部分,每一层次,每一段落的要点。 撰写初稿阶段要掌握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固定的结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有其较固定的结构,大致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第一,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绪论部分:指导教师要让学生阐述写作这篇毕业论文的动机与意义,也可把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先提出来让读者对论文有一个概况了解,从而调动读者阅读本文的兴趣。第二,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的写作质量高低主要表现在这里。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中心论点,不可议论太分散,分论点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同时注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重点突出。第三,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这是毕业论文的科学概括,全面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论文的具体情况选择三种结尾形式,即总结型、科学预见型和提出问题型。 修改定稿阶段要反复推敲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的字、词、句,力求精益求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初稿写成后,回过头来再看,就会发现许多疏漏与不严谨的地方,因此指导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反复修改,修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修正观点。力求观点论述充分,观点鲜明。没有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第二,增删材料。实际上就是检查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除去重复或与论文观点联系不够紧密的材料,增加更有说服力的材料。第三,调整结构。实际上就是调整思路,包括层次和段落,检查其连贯性与紧凑性。第四,润色语言。主要看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

以前写过不少练习我看看吧,有合适的给你参考

经济管理属于一个高端的专业。下面是我收集的经济管理大专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一

【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县乡基层的财政困难问题。

造成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很多,从根源上看是由于财权事权不对等所导致的,其解决就是寻求县乡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配置。

县乡财政困难的现况

年建立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但同时出现许多地方县乡财政困难现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膨胀,这不仅影响了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而目。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进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

因此,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财政制度,缓解县乡财政的困难,再通过县乡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财权事权不对等

财权上收,县乡政府财源减少。

财力向中央集中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央75%,地方25% 的财政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地方财力通过二次分配上收中央。

从结果来看,财力上收的效果明显。

地方级财政自给能力由1987年的降到2015年的,以年均4%的速度下降,其中,省级为 ,地市级为,县级为,乡级为4%。

从乡镇、县级、地市级到省级,层层需要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 过日子 。

这样一来,在县乡财源减少和财权不断上收的双重冲击下,县乡财政困难明显。

事权下放,县乡政府事权负担过重。

县乡财政事权负担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县乡政府承担了许多本该由中央、省级政府承担的事权负担,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这些大额支出事项,将这些事权责任都压到县乡财政头上,导致其沉重的负担。

由于行政集权体制及人事上的行政任命制, 我国高层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上下级政府的财政却是相互独立的,上级政府很容易把各种事权责任尽量推诿到下级政府,即 事权下放 。

如中央只给承诺不给钱,将一些政策负担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身上,形成所谓 中央请客,地方出钱 的情况。

我国上级政府诸种 下放事权 的行为大大增加了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决县乡财权事权不对等的几点思考

为了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从建立公共财政的角度,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要事随钱走,财力与责任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上级层层剥夺县乡财力的状况。

完善法治,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政支出范围。

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各级行政官员只重视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忽视本地民众的实际要求,这必然导致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

因此,应加快推动我国法制化财政的建设步伐,以法制来规范和监督财政。

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使之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改变目前县乡政府集中过多的事权,与其掌握的财权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促进财政的法制化发展。

界定政府之间的事权,应以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为标准,属于全国受益范围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属于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再按受益范围的大小由相应级次的政府来提供,跨区域的事务由中央协调,与受益地方共同承担。

对于科学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以对义务教育的支出为例,应该实行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担的办法,切实减轻基层财政的负担。

目前,教育支出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对大多数县乡财政而言,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至少在70%。

目前,法律规定财政的教育支出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而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与其重要地位是不配套的。

因此,应该把 以县为主 改为 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 ,这样才能发展事业的同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保障县乡政府的财力,强化其财源建设。

目前来看,县乡政府通过可以发展民营经济,利用民营经济的优势来增加财源。

民营经济因为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

首先,要引导规模企业实现规模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从上到下实现以大带小策略。

其次,要通过建立新型的农村互助组织,利用县乡政府的信息优势,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

最后,要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可以利用集体土地产权收益、公共财政催化三种核心力量启动农户自身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机制,促进财源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尽快解决县乡财政债务问题。

首先,要明确县乡的债务规模,只有明确了才能有效控制。

对于乡镇、村债务,要认真清理,分清性质,分清责任,不能将所有债务都由县乡财政偿还。

对账外的非财政管制原因所造成的隐性债务部分,应该坚持 谁受益、谁负担 的屠-贝0,清查现有政府债务,明确其规模、结构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债务人、责任人等,主动科学地清理财政债权与债务。

其次,要加强对债务的监管,完善县乡财政管理办法。

认真清理核实县乡债权债务,将乡镇各项债权债务逐 登记报县政府备案,有步骤地减少债务增量、控制债务存量。

一是要建立债务预警机制,即不同的县乡及财政部门要根据自身债务承受能力,研究出正常的、可控的、能够承受的负债临界点,对可能出现的政府债务风险及早预警。

二是建立债务化解长效机制,要通过深化改革,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行为,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大力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和村账乡代管等制度,控制政府和部门经费支出的增长,加快债务化解进程。

做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责,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要加强财政立法和财政监督的力度,保证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杜绝各级官员的不规范行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施对财政体制运行过程的问责。

通过问责,可以保证财政资金按照既定的方向和用途进行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财政政策措施的运行,维护财政政策措施的准确性、效益性和及时性。

要想使得财权事权真正实现对等,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县乡政府的事权范围,并且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落实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确保政府行为的规范。

对于类似上级政府把各种事权责任推诿到下级政府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不仅要发现,更要通过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纠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约束政府官员的不良行为,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对等。

参考文献

[1]罗丹、陈洁。

中国县乡财政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2]毕秋丽。

县乡财政解困的路径探索[J].辽宁财专学报,2015(5)。

[3]郭家虎、崔文娟。

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9)。

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篇二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

因此,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两层皮 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

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

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

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

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

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 收获 初加工 销售 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

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

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

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

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

这里有很多 你看看有没有需要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