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马铃薯怎么写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马铃薯怎么写

青蛙的捕食 今天我在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好奇怪的故事:把一只青蛙放到死苍蝇堆里,竟然无动于衷,青蛙活活地饿死。这使我心生疑问,于是我决定通过实验解答问题。 我首先从菜市场买来两只青蛙,各自放到一个玻璃杯里,接着,我捕来一只苍蝇,待其死亡后,用细线轻轻地捆绑着,吊在青蛙的眼睛上方不动,发现青蛙竟一动不动;我根据同样的步骤,用另一只青蛙做实验,结果青蛙也是毫无反应。我改变方法,把帮着苍蝇的细绳左右摇摆,结果青蛙一跃而起捕食到口。最终我得出了结论,青蛙只吃会动的东西。 我又提出了另一个疑问,如果是摇动的树木或其它会动的但不能吃的东西,青蛙会有什么反应? 我又把一条捆绑着小树枝的细线在青蛙面前摇动,青蛙却一动不动。我把小树枝换成其它东西,结果也一样。因此我又得出了一个几轮——青蛙与它的生存没有意义的事物都没有反应。 虽然得出了结论,但我还是有些地方不明白,青蛙为什么能分辨事物呢?我于是在网上搜索答案。原来,青蛙的视网膜中具有神经细胞层,是蛙眼不仅可以把索看到的图像呈现在视网膜上,而且能够分析所看到的图影,挑选出特定的图像特征,然后经视神经床给大脑。 蛙眼这套检测系统十分完善,能集中注意相对于背景运动、具有特定形态特征的物体。听闻有科学家正致力研究青蛙的视觉器官,希望能设计出“运动目标探测器”之类的能探测某种特定物体的仪器。 青蛙的捕食很特殊,我通过实验知道了青蛙能够根据神经细胞来分辨,对其他它不喜欢吃的食物或死的昆虫也不吃的道理。

小学科技研究小论文:马铃薯的研究今天,轮到我做饭。我拿好菜单后变去市场买菜,哇,市场真是人山人海啊!我买了番茄、马铃薯、瘦肉……回到家中,我迅速将马铃薯切成一丝丝,“铃铃铃……”电话响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跑到客厅里接电话。聊了大概十分钟,我回到厨房,发现本来是黄色的马铃薯已经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甚至变成了褐色,这使我大吃一惊。我立即放下刀子,跑到电脑前去寻找答案:为什么马铃薯会变色?找啊找,终于找到了!原来是马铃薯里含有淀粉,这淀粉如果接触到空气氧化就会变色。而且当土豆削皮后,植物细胞中的酚类物质便在酚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化合,产生大量的醌类物质。新生的醌类物质能使植物细胞迅速的变成褐色,这化称为食物的酶促褐变。虽然找到答案,但是,我还想做一个实验,看看如何才能使土豆不变色。实验开始了,我先把一个土豆切成4份,一份用柠檬水泡着,一份用盐水泡着,有一份用糖水泡着,还有一份用冷开水泡着,过20分钟,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20分钟过了,我一看。呀!其实柠檬水、盐水、糖水、冷开水泡着都不会变色。看来,以后我们切开马铃薯都可以用这些有关水的泡着,这样就可以避免马铃薯变色。看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发现、多研究,让我们和科学一起成长!

科学小论文就是把自己在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经过整理、思考后将新的见解告诉大家。一篇科学小论文(以下简称小论文)应当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小论文的灵魂,一般都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出现,小作者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是为了使论点表述得更清楚明白而准备的事实材料。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科技小论文实际上是我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那么,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选好课题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

我喜欢的马铃薯世界上有许多蔬菜,可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土豆。马铃薯又叫土豆,它长得圆圆的像极了一个个小石头,它是黄色的,因为它生长在土里,所以身上就穿了一层“土外衣”。小土豆身上有小圆坑,这些小圆坑像青蛙身上的斑点。土豆长在土里,它在土里扎根之后,就会在土里长期不出来透气,终日在泥土之中发芽成长,直到它慢慢地将能量积蓄出来,才会穿出泥土,它在土里有不轻易放弃,勇往直前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土豆也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美味菜肴,如土豆作文丝、土豆炖鸡肉等等。先来说下土豆丝,吃进去一口有着土豆新鲜的气味,还有着又香又甜的口感,吃一口还想再来一口。土豆炖鸡肉更是好吃,土豆加上香喷喷的鸡肉更是让我赞不绝口。吃土豆可以让我们身体强壮,而且冬天吃烤土豆可以让我们身体取暖,多吃土豆有益我们的身体健康。我爱吃土豆,因为它们有着一种不轻易放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应学习它的精神,在那么恶劣下的环境中生长,仍然不放弃。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完成自己的使命。我爱土豆,更爱它那种顽强的精神!

马铃薯种薯企业毕业论文

马铃薯的种植技术有三种:

1.精选种薯:

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选择薯形规整,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泽鲜明,重量为1-2两大小适中的健康种薯作种。选择种薯时,要严格去除表皮龟裂、畸形、尖头、芽眼坏死、生有病斑或脐部黑腐的块茎。

2.切块与小整薯作种:

种薯切块种植,能促进块茎内外氧气交换,破除休眠,提早发芽和出苗。但切块时,易通过切刀传病,引起烂种、缺苗或增加田间发病率,加快品种退化。切块过大,用种量大,一般以切成20-30克为宜。切块时要纵切,使每一个切块都带有顶端优势的芽眼。切块时要剔除病薯,切块的用具要严格消毒,以防传病。

小整薯作种,可避免切刀传病,而且小整薯的生活力和抗旱力强,播后出苗早而整齐,每穴芽数、主茎数及块茎数增多。因而采用25克左右健壮小薯作种,有显著的防病增产效果。但小薯一般生长期短,成熟度低,休眠期长,而且后期常有早衰现象。栽培上需要掌握适当的密度、作好催芽处理,增施钾肥,并配合相应的氮磷肥,才能发挥小薯作种的生产潜力。

3.催芽:

将种薯与沙分层相间放置,厚度约3-4层,并保持在20℃左右的最适温度和经常湿润的状态下,种薯经10天左右即可萌芽。催芽时,种薯用-1ppm赤霉素液或-高锰酸钾液浸种10-15分钟或用2%硫脲浸种20分钟,均可提高催芽效果。

马铃薯在生长期中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因此,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钾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施足基肥对马铃薯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铃薯的基肥要占总用肥量的3/5或2/3。基肥以腐熟的堆厩肥和人畜粪等有肥机为主,配合磷、钾肥。一般亩施有肥机1000-1500公斤,过磷酸钙15-25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

基肥应结合作畦或挖穴施于1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以利于植株吸收和疏松结薯层。播种时,每亩用腐熟的人畜粪尿20-30担,或氮素化肥5-8公斤作种肥,使出苗迅速而整齐,促苗健壮生长。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一、选地与整地马铃薯的根系和块茎的生长都需要良好的水、肥、气、热等条件,要求土壤耕层深厚湿润,通气性良好。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抢墒整地,做到土壤疏松、土垡细碎。二、种薯选择及种薯催芽处理马铃薯种薯选择一是要选休眠期短、发苗快、结薯早、薯块膨大快、品质优、产量高、商品率高抗腐烂的早中熟品种,选用整薯播种可以避免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侵蚀,避免薯块腐烂缺苗,保证出苗整齐,结薯时间一致,商品薯率高,同时抗逆性强、耐干旱、病害少、增产潜力大,有利高产。播种前应用新高脂膜喷施种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马铃薯由于受气候影响,播早了烂种缺苗严重且易老苗,播晚了又易受霜冻危害,不能成熟,适宜播期短,应严格把握。应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播期,播种深度应根据墒情来定,一般来说在土壤质地疏松和干旱条件下可以适当播种深些。播种过浅容易受干旱和高温的影响,不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块茎的形成膨大,影响产量和品质。并在植物表面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肥效,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效能,保护禾苗茁壮成长。四、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是喜肥作物,生育期短,要获得高产,必须施足底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辅助施入一些化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多,喜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较少。以施基肥(磷、钾肥)为主,追肥为辅;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多施农家肥,少施氮肥。早施基肥可促进早结薯、早收获、早上市。同时在叶面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运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果面光滑,果型健壮,优质高产。如有虫害危害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同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英文:potato,复数potatoes),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1] 马铃薯的人工栽培地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世界上的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山东省滕州市是著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育种世界各地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因地理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主要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为避免切刀传染病毒(纺锤块茎,X和S花叶病毒)和环腐病,应选用直径为3~厘米的健康种薯进行整薯播种。大部分栽培品种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成的。鉴于普通栽培种土豆品种资源的贫乏,来尤其重视综合马铃薯的近缘栽培种,包括普通栽培种及二倍体栽培种的染色体组,以利于选育高产、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质含量的新品种。选育途径主要有:①利用产生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9] 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播种用块茎繁殖,把马铃薯按芽眼切成块状,垄播,3月份播种,平均温度超过25°C时,地下块茎停止膨胀。大概三个月左右就可以成熟了。适时早播:要适时早整地施肥播种,使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处于相对冷凉、气温较低的季节,使薯块形成和膨大避开高温时期。注意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于12厘米。若播种时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后随苗生长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温变化剧烈,匍匐茎易窜出地面。田间管理马铃薯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有地上茎、羽状复叶、花蕾和果实;地下部分有地下茎、根、匍匐茎和块茎。地上部分结果与否与品种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种植时间不同均会影响到是否开花结果。栽培马铃薯所获得的产品是地下所产生的块茎,块茎是由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它们具有地上茎的很多特性。匍匐茎、块茎和地上茎可以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施肥马铃薯马铃薯的施肥,一般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为原则。因为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有利于培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根系生长。马铃薯生长期间需要水肥最多的是开花期,而此时也正是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的季节,同时也是有机肥逐渐熟化、腐解释放养分的阶段。此时,基肥中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转化效益不断扩大,满足了马铃薯生长期间对养分的需求,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这就是重施基肥的目的。重施基肥的要点有二:一是在施肥中以优质有机肥为主;二是要坚持有机肥与三要素化肥配合施用,其中三要素化肥的用量应以全生育期用量的2/3作基肥,留下1/3作追肥。每667平方米产马铃薯1500-2000千克的基肥施用量是:优质有机肥2000-3500千克、尿素12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草木灰150-200千克或氯化钾10~15千克。将上述肥料和有机肥均匀混在一起,作基肥施于1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这样可以疏松薯块层,有利于马铃薯根系吸收。盆栽因为市场农产品价格不断高涨,全世界有不少人开始学习家庭小面积栽培农作物的技术在自家种植菜蔬。而马铃薯马铃薯是属于比较容易种植的,且因为属于基本粮食,所以被不少普通家庭用来种植。种植可用花园里小面积土地,也可以用垃圾桶、大型花盆等深度至少有24厘米的容器材料,一般来说,一个花盆里只可以种植一个马铃薯;而大桶可以种植好几个。关键季节要掌握好,因为当地温高于25℃时,薯块就不再膨大,所以种晚了,就只能收“豆薯”了,所以宜早不宜晚,春分前后就可种植,(根据纬度灵活掌握)。用于种植的土壤不必肥沃,但必须是偏干燥的,不适宜种植于湿重的粘土;土壤偏碱性或者偏酸性问题都不大。若希望产量高,则种植土壤最好用营养土(液),配制根据蔬菜需肥特点配制营养土(液),可以用腐叶土、腐质土、泥炭土、锯末、刨花、稻壳等和泥炭混合,也可以用细河沙或沙土、珍珠岩、蛭石、煤渣等与腐叶土、堆肥土、泥炭土等混合配制盆栽营养土。有条件的可采用组培育苗、无土栽培。矮控管理盆栽蔬菜应选择矮生型品种。在矮生品种不多的情况下,生长前期一定要控水蹲苗,水分管理以不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为原则,同时可以通过植株调整来矮化,必要时可用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生长。最后是病虫害的防止和管理了

马铃薯酸奶毕业论文

低糖胡萝卜果脯加工工艺的研 鲜切马铃薯贮藏过程中质构品 花生奶生产工艺的研究 论食品企业的产品结构对其投 酸解酯化大米复合变性淀粉的 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工艺研究 黄瓜酸奶加工工艺研究 湘莲蛋白质的提取及其功能性 芝麻蛋白多肽抗氧化活性研究等等 参考地址:

哥们,这个可以有,可以推荐一下题目给你:联用法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多残留分析2.免疫分析技术在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3.发酵温度对上面发酵小麦啤酒中高级醇和乙醛含量影响的研究4.茶籽油产品质量安全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研究5. 基于食品安全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略论-----运用信息化手段6. 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关于产品的论文:1.发展草莓产业研究2.油茶优良无性系综合评价研究3.茶叶糖蛋白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研究4.玫瑰精油提取新工艺研究5.罗非鱼性转化影响及其性别决定机制的初步研究6.水剂法提取茶叶籽油及淀粉的研究

食品工艺的最好是实验类的,开始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莫文网,相当快速就给我了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苦杏仁脱脂方法及其精油脱毒工艺研究粉蒸肉加工工艺及其产品特性的研究虾保鲜冰制备工艺的优化研究谷物挤压膨化机工艺参数的试验研究乳蛋白酶解肽苦味脱除工艺研究小麦麸皮中阿魏酸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大豆多肽车间工艺设计研究年产5万吨CO_2回收工艺的设计与计算咸干花生微波焙烤工艺研究与品质评价茶氨酸保健功效研究及其保健食品开发结冷胶的生产菌种选育及发酵工艺的研究色谱分析在化工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板栗微波脱壳机理及加工工艺研究莲子饮料稳定性及其加工工艺研究淫羊藿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可食性乳清蛋白膜工艺及复合膜抑菌性研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中药的筛选及降血糖效果观察不同原料烟熏液的制备、精制及灌肠液熏工艺的研究腊鱼中优势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直投式生产工艺研究油炸卤制草鱼粒的加工工艺及贮藏稳定性研究栀子成分综合提取工艺及色素的稳定性研究叶黄素的微胶囊制备及其稳定性的研究平阴玫瑰花花色苷提取工艺及性质的研究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对山药的酶促褐变、山药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分离、分子量测定、单糖组成及其功能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开发出山药保健饮料及速溶山药粉。通过测定山药中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及不同护色方案对山药的护色效果及其对山药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确立山药的最佳护色条件为:以的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并以的柠檬酸和的氯化钠为配比的护色液直接浸泡山药。本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山药粉水提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浸提温度40℃,浸提时间小时,固液比1:8。采用Sevag法及三氯乙酸沉淀法来比较其对山药粗多糖中蛋白质的清除效果,研究Sevag法的沉淀次数及三氯乙酸的浓度对蛋白质的清除率影响,初步确立了山药粗多糖的除蛋白方法为10%三氯乙酸沉淀。通过水提山药粉、乙醇沉淀、α-淀粉酶除淀粉、三氯乙酸除蛋白及流水透析得到山药粗多糖YP,通过乙醇沉淀粘液质、α-淀粉酶除淀粉、三氯乙酸除蛋白及流水透析得到山药粗多糖MYP。YP及MYP分别上DEAE-纤维素柱,经柱层析后均得一中性组分和两相连酸性组分,收集YP的中性组分及酸性组分中的较大部分,分别命名为YPa和YPc。YPa和YPc分别上SephadexG-200凝胶柱,结果YPa出现两个峰,表明其纯度不高,收集其大的部分浓缩为YPa-Ⅰ(溶液),而YPc得到一单峰说明其纯度较高。用凝胶过滤法测得YPa-Ⅰ及YPc的分子量分别为42931及54979,用HPLC法测得YPa-Ⅰ、YPc的分子量分别为和。经GC分析,YPa的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甘露糖和葡萄糖,YPc的单糖组成为木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少量鼠李糖、阿拉伯糖及甘露糖。YPa和YPc溶液的紫外分光扫描(180~1100nm)结果表明其在260~280nm范围内均无吸收。α-淀粉酶活力的抑制实验发现,YP、MYP及YPc对α-淀粉酶活力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浓度与正相关,表明山药的降血糖作用与山药中多糖的含量有关。体外O2自由基清除实验发现只有未脱蛋白的多糖YP-P对O2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表明对O2自由基起清除作用的可能是糖蛋白复合物及其中可能含有的其它活性成分。OH自由基清除实验发现MYP、YP、YPc、YP-P对OH自由基均有显著的清除作用。开发出山药保健饮料及速溶山药粉,通过旋转回归试验设计确立山药保健饮料的最优复配稳定剂组成为:黄原胶‰、‰、果胶‰,同时最佳pH值为。

西藏马铃薯毕业论文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1.1概念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尖、茎尖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培养,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其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1.2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Haberlandt根据细胞学理论提出了一个观点,“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繁殖并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中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证实了G.Haberlandt的论点。 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所用的培养基也有所不同。较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 SH、N6、White等。在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和胚状体能否形成是培育出新植株的关键。通过在基础培养基里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胚状体、不定芽、根等器官,最终获得再生植株或次生物质。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其主要形式有器官、胚胎、单细胞、原生质体等。根据外植体的不同,所需要的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比例等均不同。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培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诱导愈伤组织成败的关键在于培养条件,植物激素是诱导愈伤组织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最常用的诱导愈伤组织的生长素是IAA、NAA和2,4一D,所需浓度为O.01~10 mg/L。最常用的细胞分裂素是KT和ABA,使用浓度为O.1~10 mg/L。KT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愈伤组织分化。ABA对植物体细胞胚的发生与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各类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虽有相对专一性,但是植物的各种生理效应是不同种类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1.3试验步骤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的生长与分化,因此了解培养基的成分、特点及其配制至关重要。1.3.2灭茵灭菌是组织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通常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灭菌方法。培养基用常压或高压蒸煮等湿热灭菌、器械采用灼烧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剂灭菌、物体表面用药剂喷雾灭菌、接种室等空间采用紫外线或熏蒸灭菌。1.3.3接种将已消毒好的根、茎、叶等离体器官,经切割或剪裁成小段或小块放入培养基,整个接种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4培养把培养材料放在有一定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的培养室里,使之生长、分裂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1.3.5试管苗驯化移栽 试管苗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与自然生长的幼苗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驯化,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后才能移栽。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 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世界上80%~85%的兰花是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和快速繁殖的。培养的植物种类也由观赏植物逐渐发展到园艺植物、大田作物、经济植物和药用植物等。在我国,同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马铃薯无毒种薯和甘蔗种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30余种植物已进行规模化生产或中间试验。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快速繁殖及无病毒种苗生产,不仅能够挽救珍惜濒危物种,而且能够解决植物野生资源缺乏的问题。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将植物花药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能很快得到纯合的二倍体,这样将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产量提高15%~49%。韩国先后育成了5个优质、抗病、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培育了40余种由花粉或花药发育成的单倍体植株,其中有10余种为我国首创。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仅“九五”期间就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44个,种植面积超过660万 hm2。2.3植物胚胎培养杂交育种中,杂种胚常常败育,因此将早期生长的胚取出,应用组织培养方法,就有可能培育出杂交植物。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国内外科学家应用植物胚胎培养技术获得了多种远缘杂交的重组体、栽培种和杂交品种。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利用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可以生产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这一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已经研究了400多种植物,从培养细胞中分离到600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60多种在含量上超过或等于原植物,20种以上干重超过原植物的1 9,6。例如,从薯芋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生产的diosgenin用于合成甾体药物。最近抗癌药物紫杉醇一红豆杉细胞培养物,可用75t发酵罐培养,已达到商业化生产水平。另外,达到商品化水平的还有紫草、人参、黄连、老鹳草等;长春花、毛地黄、烟草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牙签草、红花等20多种植物正在向商品化过渡。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自1960年英国学者Cocking首次利用纤维素酶从番茄幼苗的根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以来,到1990年已有100种以上植物的原生质体能再生植株。我国获得了30余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其中包括难度较大的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如大豆、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梁、棉花等。在木本植物、药用植物、蔬菜和真菌原生质体培养方面的进展也十分迅速。国外已先后获得了种内及种间的体细胞杂种植株。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还可应用于外源基因转移、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等研究,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最早始于1959年,G. Melchers在金鱼草悬浮细胞培养中获得了温度突变体。1970年,P.S.Carlson,H.Binding和Y.M. Heimer等分别分离出烟草营养缺陷型细胞、矮牵牛抗链霉素细胞系及烟草抗苏氨酸细胞系。迄今为止,已经在不少于15个科45个种的植物细胞培养中筛选出100个以上的植物细胞突变体或变异体。其中包括抗病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小斑病突变体和小麦抗赤霉病、根腐病突变体;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细胞突变体,如甘蓝型油菜抗HYP突变体[263;抗逆境胁迫细胞突变体,如水稻耐盐突变体和小麦抗盐突变体;抗除草剂细胞突变体及营养缺陷型细胞突变体,如玉米抗除草剂变异体;株高突变体的筛选,如水稻矮秆变异体。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1958年,Reinert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中最先发现了体细胞胚胎(胚状体)。据不完全统计,能大量产生胚状体的植物有43科92属100多种。一些重要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珍珠谷等,也能通过离体培养产生胚状体。这些胚状体用褐藻酸钠等包埋,再加上人工种皮,就形成了人工种子。人工种子的优点是:繁殖快速,成苗率极高;不受气候影响,四季皆可工厂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美、日、法等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种子的研究,我国也于“七五”期间开展了此项研究,并于1987年列入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和证实,为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采用液氮超低温保存技术,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并且能再生出新植株和保持原来的遗传特性。如建立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种质库,不仅可以防止种质的遗传变异和退化,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无病毒的原种。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我国第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和研究为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材料基础,为确保我国拥有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合作,通过建立大规模、高效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将玉米转座子Ac—Ds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胚和种子诱导的愈伤组织,获得了1.2万个独立的T—DNA插入株系,并构建了水稻突变体的数据库。 3 展望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是20世纪科技进步的重大成果之一,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抗性生理、激素及器官发生与胚胎发生等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实验材料和有效途径。植物组织培养方法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拓宽了其应用范围。由于组织培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容易掌握花芽分化和开花成因;通过胚胎培养,能够得到杂种或自交种;通过分离单倍体细胞,能培育纯合的二倍体优良品系;提高育种多样性的同时缩短了育种时间;通过突变体筛选,提高植物的品质,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将体细胞冷藏在低温下,建立基因库,达到保存物种的目的;获得药用价值高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次生产物,加快药物生产的时间并且减少了单纯依靠天然植物的被动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必将日臻完善。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以写食品生产工艺、卫生安全等方面。开始也不会写,还是寝室哥们给的文方网,帮写的《山药多糖的提取、分离、功能性及其功能食品工艺研究》,很快就通过了萌发对粮食主要营养成份的影响及其断奶食品的工艺研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鲜鸡肉挤压食品工艺条件的研究“麻辣菽肉”大豆组织化食品的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复合马铃薯粉油炸及膨化休闲食品工艺研究挤压五谷杂粮营养早餐谷物食品的研究山药功能性食品工艺与储藏稳定性研究非天然脂肪酸链氨基酸的磷酰化合成及性质研究桂花糯米糖藕食品的工艺研究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研究鱼肉仿真工程食品生产工艺及设备研究时产10t宠物食品厂设计油菜籽工艺水综合利用与处理的研究组织改良技术对平菇方便休闲食品风味及品质的影响微波在绿色食品干燥中的工艺及设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洛阳市旅游食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HACCP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研究食品超高压保鲜技术理论及实验研究猕猴桃真空加工技术研究高水分蒸煮挤压面类食品及在麻辣食品中的应用食品辐照国内外法规标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变性淀粉与食品胶体协同作用的研究牛肉微波方便食品、速冻方便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新型紫马铃薯功能性食品工艺研究荞麦早餐食品的工艺优化及质构特性的研究咸鸭蛋清的超滤脱盐及脱盐蛋清功能性质的研究湖南省食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内蒙古杂粮食品营销策略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昌乐食品厂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啤酒小麦品种筛选、制麦工艺优化与啤酒糟的综合利用新疆民族式快餐与西式快餐运营管理对比研究豆制品辐照保鲜技术研究猕猴桃果汁润肠通便和排铅功能研究姬菇与草菇加工产品的研制及其质量控制

草,神经,昂古

写科学小论文就是把自己在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经过整理、思考后将新的见解告诉大家。一篇科学小论文(以下简称小论文)应当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要素。论点是小论文的灵魂,一般都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出现,小作者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是为了使论点表述得更清楚明白而准备的事实材料。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科技小论文实际上是我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那么,一篇高质量的科技小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选好课题撰写科技小论文,首先要考虑写什么,也就是课题的选择。选择课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原则:价值原则,即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要对其他的同学有启发、指导和参考的意义;可行原则,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即撰稿者个人的专业知识、理论修养、知识面、手头资料、实验条件、周围环境,不可贪大求深,应该量力而行;新颖原则,指课题应是他人未曾研究或研究过但未解决或完全解决,要注意“文贵创

马铃薯组培毕业论文

1、植物种植资源延续。对于一些种子繁殖不易,或无法采收种子的植物,组织培养是延续种植资源的有效方法。2、植物快繁。短期并且大量得到克隆植物的有效途径。3、植物脱毒应用。如脱毒马铃薯3.培养新物种。4.保留濒危物种5.作为一种技术,可以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做铺垫——比如,愈伤组织、转基因、遗传因素等的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PlantTissueCulture):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外植体explant),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包括营养、激素、温度、光照、湿度)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主要有原生质体(Protoplast),悬浮细胞,组织(愈伤组织Callus、茎尖分生组织),器官(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其中最常见的是愈伤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Callus):原指植物在受伤之后于伤口表面形成的一团薄壁细胞,在组培中则指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植物细胞全能性(Cellulartotipotency):任何具有完整细胞核的植物细胞,都拥有形成一个完整植珠所必须的全部遗传信息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Haberlandt,1902) ★微(快)繁步骤(micropropagation): 母株(完整)→外植体(母株的一小部分,种子亦可)→接种到培养基上→长芽(继代增殖)→长根(试管外生根亦可)→练苗,驯化→完整植株 ★组培发展简史:细胞学说:Schleiden和Schwann。1.探索:20世纪初,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1902);1904年,Hanning培养萝卜和辣根菜的胚成功;Laibach(1925,1929)亚麻种间杂种胚培养成功,证明胚培养在植物远缘杂交上可利用;1922年,Robiins(美)和Kotte(德)离体根尖培养成功。2.奠基:Gautheret,White和Nobecourt,组培奠基人。White和Gautheret发现了B族维生素和生长素;Skoog(1944)和Skoog和崔(1951)等发现腺嘌呤和生长素的比例控制芽和根的形成,Overbeek等(1941)首次将椰子汁(CM)作为添加剂,Steward等在胡萝卜组培也使用CM;1952年,Morel和Martin首次证实通过茎尖离体培养可获无病毒植株;1953-1954年,Muir单倍体培养获得成功;1955年,Miller分离出激动素(KT);1957年,Skoog和Miller提出植物激素控制器官形成的概念;1958年,Steward首次证实Haberlandt的细胞全能性设想;Wickson和Thimann指出CTK打破腋芽休眠;Murashige发展快繁技术;1958-1959年,Reinert和Steward胡萝卜愈伤组培中形成体细胞胚。3.迅速发展:1971年,Takebe首次由烟草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1972年,Carlson获得烟草的第一个体细胞杂种;1964年,Guha和Maheshwari由毛曼佗罗离体花药培养胚;1960年,Morel提出离体无性繁殖兰花。……(具体seesee书本或课件) ★组培意义:1、基础理论研究(试验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广泛用于细胞、组织的代谢生理及其它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如分化问题))。2、应用研究(无性繁殖系快速繁殖的生产、试管苗的商品化,遗传育种,种质保存,克服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创新,获得转基因植株)。 ★组培应用前景:1、作物育种上的应用(1、花药和花粉培养2、胚胎培养3、细胞融合4、基因工程5、培养细胞突变体6、种质保存)2、作物脱毒和快繁上的应用(马铃薯,兰花)3、在植物有用产物生产上的应用4、在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上的应用。 ★植物激素调控:auxin/CTK>1(促进生根);=1(愈伤组织);<1(促进发芽) ★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在组织培养中,不分裂的静止细胞,放在一定的培养基上后,细胞重新进入分裂状态。一个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的过程叫脱分化。 ★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经历了脱分化后,能再分化而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再分化途径:1、器官发生方式(是指在外植体或愈伤组织的不同部位分别独立形成茎、芽和根,它们为单极性结构,各有维管束与外植体或愈伤组织相连,但在不定芽和不定根之间没有共同的维管束将两者连在一起。)2、胚胎发生方式(外植体直接或通过愈伤组织或悬浮培养产生胚状体。) ★胚状体(embryoid):是指在组织培养中起源于一个非合子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胚胎发育过程形成的具有双极性的胚状结构。其特点有:1、不同于合子胚,因为它不是两性细胞融合产生。2、不同于孤雌/雄胚,因为它不是无融合生殖的产物。3、不同于器官发生方式形成的茎芽和根,因为它经历了与合子胚相似的发育过程且成熟的胚状体是双极性结构。 ★器官发生途径:1、茎尖或茎段培养产生腋芽。2、直接不定芽发生:器官的小块组织在培养基上培养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3、间接不定芽发生:器官的小块组织在培养基上培养后先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分化诱导产生不定芽或不定根。 ★胚胎发生方式:1、直接胚胎发生(从培养物中的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直接分化成胚,中间不经过愈伤组织)2、间接胚胎发生(外植体先愈伤化,然后由愈伤组织细胞分化成熟) 球型胚(globalembryo)→心型胚(heart-stageembryo)→鱼雷型胚(torpedo-stageembryo)→子叶型胚(cytoledon-stageembryo) ★人工种子:是指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将离体培养所产生的体细胞或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能力的分生组织(胚状体,茎和茎段)包裹在一层含有营养物质并具有保护功能的外膜内形成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小颗粒。 结构包括人工种皮,胚状体(分生组织),人工胚乳。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步骤:1、获得无菌外植体,建立起无菌培养体系。2、进行增殖,不断产生不定芽或胚状体。3、生根培养。4、试管苗移栽。 ★外植体选择的原则:1、必须含有活细胞。2、幼嫩组织所含活跃分裂的细胞比例高。3、母珠必须健康并且无任何腐烂或生病的迹象。4、母珠必须活跃生长并且不会立即进入休眠。 ★外植体的确定选择:1、茎尖(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最多,繁殖率高,不易发生遗传变异,但取材有限);2、茎段(采用嫩茎的切段促进腋芽萌发,取材容易);3、叶(幼嫩叶片组织通过愈伤组织或不定芽分化产生植株,取材容易,操作方便,但易发生变异);4、花球和花蕾;5、种子、根、块根、块茎、花瓣等。 ★消毒的原则:消毒剂与外植体应接触足够长的时间以除去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但应尽量减少对外植体细胞的破坏。 ★消毒方法:冲洗植物材料除去泥土等大的颗粒→浸入70-75%乙醇,有利于植物表面的浸湿→用5-20%NaClO溶液(加1滴表面活性剂)表面消毒5-10min→用无菌水冲洗至少3遍→与消毒剂接触过的切面在转移到无菌培养基前应切去,因为消毒剂会杀死外露的细胞从而影响营养吸收→切取外植体,通常为10mm的茎段和直径10mm的叶片部分(太大激素作用减弱,太小则不易成活)。 ★消毒注意事项:1、表面消毒剂对植物组织是有害的,应正确选择消毒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以减少组织的死亡。2、在表面消毒后,必须用无菌水漂洗材料3次以上以除去残留杀菌剂,但若用酒精消毒,则不必漂洗。3、与消毒剂接触过的切面在转移到无菌基质前需将其切除,因为消毒剂会阻碍植物细胞对基质中营养物质的吸收。4、若外植体污染严重则应先用流水漂洗1小时以上或先种子培养得到无菌种苗,然后用其各个部分建立组织培养。5、HgCl2效果最好,但对人的危害最大,用后要用水冲洗至少5次。 ★茎尖培养:切取茎的先端部分或茎的分生组织部分进行无菌培养。 步骤:无菌培养的建立→芽的诱导→生根培养→试管苗的移栽(遗传变异) 注意点:试管苗移栽过程中,由异养→自养,恒温→温差,无菌→有菌,光弱→光强,湿度高→湿度低,应该保持苗的水分平衡(加塑料薄膜和使用喷雾机),选择适当的基质,注意光、温的条件。 ★安祖花:叶片→诱导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根生根 ↓↑ 增殖→切根→芽的增殖→再培养→壮苗→生根之前 不定胚的诱导:组织片→含有2,4-D的培养基上→产生不定胚→去除2,4-D的培养基上→球型胚→心型胚→鱼雷型胚→植物体。 不定芽的诱导:用BA诱导,在球、心、鱼雷时要去除BA。 ★胚胎培养的意义:1、对于胚乳发育不良或胚与胚乳间不亲和的材料进行离体胚培养,有助于远缘杂交获得成功。2、为研究胚在各个发育时期的营养需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3、能对整个胚及其各部分的再生潜力进行研究。 ★胚培养中的两个重要问题:1、胚剥离的方法:剥离的最佳时间是授粉后13-15天。2、培养基的成分:找到合适的培养基,在胚培养中加入蔗糖(能源、保持适当渗透压)。 ★花药培养方法: 取材地点:大田和温室 取材:大多采用单核期的花粉培养,因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频率较高。 花粉时期的确定:常采用醋酸洋红-碘化钾染色,再压片镜检。实际操作中常根据花蕾长度、大小与花粉年龄的相关性确定。 预处理:低温、高温或交叉处理 培养基:有MS,Nitsch,Miller,B5和N6。低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相结合,高浓度的蔗糖对花粉的诱导生长有一定作用。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对提高诱导频率也有一定效果。 消毒、接种和培养:花药→在烧杯中研碎(有溶剂)→过滤→浓度梯度离心→收集中间层→离心 单倍体的鉴定和加倍处理:单倍体用2%秋水仙素处理24小时,愈伤组织细胞自然加倍。 ★花粉花药培养的意义:1、在单倍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表现型和基因型一致,一旦发生突变,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在当代就可表现出来,因此单倍体是体细胞遗传研究和突变育种的理想材料。2、在品种间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F1代花药培养得到单倍体后,经染色体加倍立即成为纯合二倍体,从杂交到获得不分离的杂种后代单株只需要2个世代和常规育种相比,显著缩短了育种年限。 ★花药培养步骤(用改良的NLN培养基): F1代花药→形成小孢子→分离小孢子→形成愈伤组织→形成胚→单倍体植株→纯合二倍体 ↓ 形成胚→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二倍体 ★原生质分离:酶(纤维素酶,离析酶) 步骤:叶片表面消毒→去除表皮→叶碎片漂浮在含有酶和渗透压稳定剂的溶液中→培育→原生质体沉到培养皿底部→除去酶溶液→将原生质体移入CPW清洗→离心→清洗基质两次→重悬浮于培养基→除去小的个体,用血球计计数→调整到合适的密度重悬浮于培养基。 ★原生质体的培养: 培养基:MS+++3%蔗糖+9%甘露醇 注意:1、原生质体分离后,非常脆弱,需要渗透压保护剂的保护直到细胞壁形成。 2、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水平要做适当调整。 影响原生质体培养的因素:营养需求(NH4+不能过多),渗压剂,培养密度(105/mL), 贮藏条件(通常在黑暗处)。 培养方法:液体基质培养法,半液体基质培养法,固体基质培养法,看护培养。 固体培养的步骤:原生质体移入培养基→1体积含原生质体的培养基与1体积含琼脂糖(40℃)的培养基混和→倒转培养皿在25℃下培养→原生质体重新产生细胞壁并分裂成细 胞团→细胞团于琼脂糖基质中传代培养,培养基中应减少渗压剂以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诱导分化成植物的根,茎。 ★原生质体分离培养的意义:1、除去了细胞壁为植物细胞之间的融合扫平了障碍,同时叶为制造新杂种开辟了道路。2、原生质体可摄入外源DNA,细胞器、细菌或病毒颗粒,这些特性与植物全能性相结合为高等植物的遗传饰变打下基础。3、获得细胞无性系和选育突变体的优良起始材料。 ★原生质的融合概念:从同一个种或不同种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在适当的条件下融合得到细胞核物质和细胞质物质的混和。 ★体细胞杂交:完全不经过有性过程,只通过体细胞融合制造杂种的方法称为体细胞杂交。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自发融合,诱发融合(NaNO3处理,高PH-高浓度钙离子处理,PEG处理,电融合) PEG法: 取材(1、从绿色叶片上分离得到的原生质体。2、来源于同种或不同种的细胞悬浮培养物上分离出的无色原生质体)-这样异核体和母体就可分辨开。 →分别取在含有13%甘露醇的CPW上悬浮培养的原生质体(密度2×105)4mL,混和在100g的转速下离心10min,将原生质体放入%基质→加入30%(w/v)PEG2mL,使原生质体的外膜不稳定,放置10min→每隔5min加入原生质体培养基稀释PEG以促进原生质体融合。每次稀释后轻微摇动原生质体就会重悬浮→混和物在100g下离心10min,离心后在不含PEG的培养基中清洗→离心,在相同的培养基上重悬浮。 PEG法的缺点:有毒,融合率低:不超过1% 对称融合:父母均未处理,对后代贡献一样。 不对称融合:父母本在后代中贡献不同,射线处理,化学处理 IOA(不影响核的分裂而影响细胞质分裂) ★胞质杂种: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使两种不同来源的核外遗传成分(细胞器)与一个特定的核基因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胞质杂种。 体细胞杂种和胞质杂种的鉴定方法:形态学,细胞学,分子遗传学。 ★园艺植物脱毒: 热处理脱毒: 原理:在高于正常温度下,植物组织中的很多病毒可被部分或完全钝化,而很 少伤害甚至不伤害寄主组织。 方法:热水处理(对休眠芽效果好),热空气处理(对活跃生长的茎尖效果好) 热空气处理方法:空气温度35-40℃,持续时间:随处理对象不同而变化,几分钟-几星期。 注意点:不能一下子放入高温中,要逐步加温使之适应。并保持湿度和光照。 局限性:1、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对热处理敏感 2、对等径和线状的病毒及类菌质体引起的病害是有效的。 3、热处理后只有一小部分植株能够存活 ★茎尖分生组织:指茎的最幼龄叶原基上方的一部分,最大直径约100μm,最大长度为 250μm。 ★茎尖:由顶端分生组织及其下方的1-3个叶原基一起构成的。 ★茎尖培养脱毒: 原理: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受感染的植物中顶端分生组织通常不含或仅含低浓度的病毒,其它的植物组织离茎尖的距离越远则病毒含量越高。 影响茎尖培养脱毒效果的因素:培养基,外植体大小(脱毒效果跟外植体大小呈负相关,茎尖的成活率与茎尖大小呈正相关),贮存条件(光照培养优于暗培养),外植体的生理状态(活跃生长的芽,顶芽的效果比腋芽好,切割芽的时间) ★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脱毒: 原理:在由受感染的组织形成的愈伤组织中,并非所有的细胞都均匀一致地带有该种病原体。 产生原因:1、病毒的复制速度跟不上细胞的增殖速度 2、有些细胞通过突变获得了抗病毒的特征。 ★脱毒植物的鉴定:外观判断法,指示植物法(接种鉴定法),抗血清鉴定法,电镜检查法, 分光光度法,酶联血清免疫吸附反应鉴定法。 指示植物法:利用病毒在其它植物上产生的枯斑作为鉴别病毒的标准。 指示植物:专门选用以产生局部病斑的寄主称为指示植物。 ★无毒原种的保存:种在温室或防虫罩内灭过菌的土壤中,隔离区内,通过组织培养繁殖。 组培常见英汉对照 abortion(败育)adenine(腺嘌呤)agar(琼脂)anther(花粉)apical(顶端的)aseptic(无菌的)auxin(生长素)axillarybud(腋芽)callus,calli(愈伤组织)cellulartotipotency(细胞全能性)cellulase(纤维素酶)cellulose(纤维素)centrifuge(离心)chloroplast(叶绿体)chromosomedoubling(染色体加倍)colony(细胞团,菌落)cybrid(cytoplasmichybrid,胞质杂种)cytokinin(细胞分裂素)cytoplasm(细胞质)degeneration(败育)dedifferentiation(脱分化)redifferentiation(再分化)dicotyledonous(双子叶的)dihaploid(二单倍体)diploid(二倍体)dissect(剥离)dormancy(休眠)eliminate(除去)embryo(胚胎)embryoid(胚状体)embryogenesis(胚胎发生方式)epidermis(表皮,上表皮)excise(切除)explant(外植体)filterpaper(滤纸)gelose(琼脂糖)genetype(基因型)germplasm(种质)globalembryo(球型胚)haploid(单倍体)heterokaryon(异核体)homozygous(纯合的)hormone(激素)interspecific(种间的)intraspecific(种内的)invitro(体外)invivo(活体)kinetin(激动素)macerozyme(离析酶)malesterile(雄性不育)medium(培养基)membrane(膜)meristem(分生组织)meristemculture(茎尖培养)micropropagation(微繁)microspore(小孢子)monocotyledon/moncots(单子叶植物)nodculture(茎段培养)organelle(细胞器)organgenesis(器官发生方式)osmotic(渗透的)pith(髓)plantlet(小植株,苗)pollenculture(花粉培养)pollinate(授粉)protocorm(PLB)原球茎protoplastfusion(原生质体融合)rapidpropagation(快繁)regeneration(再生)self-incompatibility(自交不亲和)shoottip(茎尖)sodiumhypochlorite(NaClO)somaticembryo(体细胞胚)somatichybridization(体细胞杂交)somatichybrid(体细胞杂种)stem(茎)stemtipculture(茎尖培养)sterilant(消毒剂)steriledistilledwater(蒸馏水)sterilization(消毒)stockplant(母株)subculture(继代)sucrose(蔗糖)terminalbud(顶芽)transfer(转移)viruseradication(脱毒) 常用缩略语 ABA(脱落酸)CM(椰子汁)CPW(细胞-原生质体清洗液) DMSO(二甲基亚砜)IAA(吲哚乙酸)IBA(吲哚丁酸) KT(激动素)NAA(萘乙酸)PEG(聚乙二醇) LH(液氮)CH(水解酪蛋白)GA3(赤霉素)

植物组织培养前景园艺植物组培苗工厂化生产能快速将优良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次生代谢物利用上也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选好优良品种,合理布局、节约成本,组培产业将会有蓬勃的发展和广阔的前景。2.1 花卉种苗产业化生产 花卉业是21世纪的希望产业,是社会经济发达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花卉需求量以每年35%~40%的速度递增。在花卉生产方面,种苗质量在栽培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因此花卉种苗工厂化生产是花卉种苗生产的主要途径。2.2蔬菜种苗生产及脱毒马铃薯、食用百合、大蒜等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要蔬菜,消费量和种植面积均很大,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这些品种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易受病毒感染,产量、品质逐年下降,运用组培脱毒技术可迅速恢复品种种性,提高生产力。2.3瓜果组培苗产业化草莓果实中所含的鞣花酸具有抗癌效果,且草莓易栽培、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因此在江浙一带发展迅速。但草莓易感染各种病毒病,感病的果实畸形、品质差,一般减产30%~80%。对草莓进行热处理结合分生组织培养脱毒,去病毒苗可增产1000kg/667m2,品质有较大提高。甜瓜以肉质细脆、香气浓郁、味道甘甜而深受人们喜爱,效益较高,但长期种植会使品质退化和混杂。可从大田健壮植株上取嫩梢,作为外植体组培生产出优良种苗,其生产性状优于种子苗,虽具有缓苗时间较长,苗早期生长势弱的特点,但缓苗以后的种子苗生长更日壬,后期能超过种子苗,且苗期较短,开花结果期提前,整齐度大大提高,性状一致,瓜的成品率明显提高,完全保持所采植株的优良性状,无退化和变异现象发生。欧美葡萄是当前最热门的葡萄品种,果粒大、甜度高、价格昂贵、经济效益高,如运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大量生产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植物组织培养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采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毒技术使园艺植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且品质得到改善。很多作物因受病毒感染,产量和质量下降,有些创汇作物失去了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如大蒜、百合、薄荷等。利用脱毒技术,可大幅度提高产量。大蒜的蒜头直径由4.7cm增加到7.2cm,增长2.5cm,蒜头重由29.2g/个提高到75.8g/个,平均增重近46g/个。草莓经脱毒后增产20%~30%,品质提高,脱毒苗生长快、长势旺、茎叶粗壮、抗病耐高温、抗寒性能强、寿命延长。美国在试管内生产脱毒马铃薯种子,1b种子可代替1t种薯,该项成果每年获利2亿美元。我国近两年生产和推广脱毒薯,解决了马铃薯退化,无毒种薯已在主产区普及,推广种植面积达66.67万hm2,增产幅度在30%~40%以上,每年增效2.5亿元。脱毒马铃薯已在日本、荷兰、越南等国大面积应用。日本脱毒草莓种植面积达11.33万hm2,占生产总面积的80%以上,产量提高l 5%~30%,可增加产值11亿日元。 植物组织培养及产业化生产发展迅速。由于试管苗繁殖周期短、繁殖系数高且不受季节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世界范围内,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如美国的兰花试管苗生产及荷兰的花卉试管苗生产。 单倍体育种通过花药或花粉的离体培养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然后对它们进行染色体加倍,可得到纯系。在作物育种上应用这一技术可以加快纯合,降低误选,缩短育种年限。花药培养自20世纪60年代获得植株以来,发展很快,取得很大成绩。首先获得小麦、玉米、橡胶、柑桔等10多种作物花培植株,并已培育出小麦、水稻、烟草等花培新品种50多个,例如水稻品种新秀、单丰1号、花育1号等及中科院作物所李梅芳等培育的中花号、北京市农科院培育的京花号、吉林农科院培育的吉粳号、辽宁省盐碱地所培育的花粳45等。小麦品种京花1号、花培l号、京花3号等均推广应用于生产,其中小麦品种京花3号推广面积达6万hm2。 选育玉米自交系通常需要连续自交多代,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即可得到纯合的自交系。广西农校1983年用该技术育成了自交系花83—2。我国已获得100多个玉米花培纯系,并已配制出优良组合应用于生产。 利用单倍体植株作为诱变材料,无论诱变突变是显性还是隐性,在处理当代即可看到,优良变异一经选出,经染色体加倍就可得到纯系,可以提高诱变育种的效果。 目前,花药培养技术已成为加快育种进程的有效手段,人们正在对该技术进行更深入地研究。魏小平等试验表明,在诱导愈伤组织阶段加入CPPU可提早小麦花药出愈时间,对于难培养的材料有显著的诱导作用,所诱导的愈伤组织易分化绿苗。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试验表明,水稻 MS分化培养基中加入适量MET可提高绿苗分化率及幼苗素质。王培等研究发现,染色体的加倍时期对冬小麦花粉植株的结实率有影响。 远缘杂交育种 远缘杂交的双亲由于遗传特性有显著差异,常造成杂交不亲和或杂种胚发育不全、中途天亡等情况。通过子房和胚的离体培养与试管离体受精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如果在杂种胚发育的适当时期取出胚进行离体培养,可能获得杂种幼苗,得到远缘杂交后代。目前已有100多种植物培养成功,并应用于作物育种或生产。例如日本育成大白菜和甘蓝杂种一白蓝,该品种具有大白菜和甘蓝双亲优点。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用类似的方法得到了小麦与玉米的杂交植株。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等通过幼胚培养,已获得萝卜与甘蓝的杂交1代和回交1、2、3、4代材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胚胎培养技术培育出早3号早熟桃,比亲本早上市半个月左右。组织培养用于远缘杂交来创造新的物种资源在小麦、蔬菜上开展的较好,在水稻上的研究尚少,应加强。 无性系变异的筛选体系胞在离体条件下及离体培养前会发生各种变异,筛选优良的无性系变异可育成新品种。如果植株的某一部分组织细胞中发生了变异,将该部分分离下来进行离体培养,可获得再生植株,进而培育成品种。在培养基中施加某种选择压力,从中筛选无性系变异培养新品种已在许多作物上获得成功,该技术特别适于抗性育种。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利用小麦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然后转入含0.5%氯化钠培养基上进行耐盐筛选,继而转入含盐分化培养基上获得小麦耐盐突变体RS8901—17,经鉴定连续3 a耐盐力均为一级,且矮秆丰产;山东农科院原子能所利用γ射线照射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出愈伤组织,选育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新品种核生2号,表现高产优质。筛选无性系变异在个体水平上的诱变与常规变异相比,具有变异频率高、稳定快并可在室内有控制地进行,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选择效率等优点。 组织培养应用于脱毒苗的培养与快速繁殖 利用植物生长点进行组织培养成幼苗,从而获得无病毒植株,这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已经育成并投人生产,我国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试验。1990年马铃薯无病毒种苗栽培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1/10,脱毒苗一般增产50%~100%,表现为茎秆粗壮、叶色浓绿、光合效率高、抗病性强、产量高。目前,为了提高脱毒效果,降低成本,人们又在探索更有效的脱毒技术和种苗繁殖技术。 经济作物及观赏植物的快速繁殖日趋火热。许多名贵花卉由于种子败育,扦插成活率低而难以繁殖,应用组织培养可以快速繁殖,批量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也挽救了优良物种。美国、新加坡、泰国建立了几十家兰花快繁工厂,日本草莓试管苗种植面积超过11万hm2,据1990年统计,我国快速繁殖的植物已达443种,已有100多个机构采用快速繁殖技术进行工厂化大规模商品生产,其中月季、菊花、非洲紫罗兰、蝴蝶兰、马蹄莲、朱顶红等已用于生产。 组织培养应用于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基因库的建立 生命物质的保存,已引起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其中包括原核生物、植物及动物材料的保存,种质保存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有用的种质能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生命力。组织培养能安全地保存植物的细胞、愈伤组织或分生组织,且在储藏几年后,仍能稳定地产生再生过程。通过无性系繁殖保存作物已成为迫切要求,尤其对于热带作物。另外,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具有或可能具有育种价值的能成为基因库的品系在消失,作物栽培品种、亲本植物品系以及突变种也通常需要保存。组织培养对于植物生长和基因型保存研究要比大田繁殖优越,节省土地、人工、能源。组织培养材料体积小,对于冷冻后解冻还能存活的细胞来说,利于在低温或超低温中长期保存。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基因库的建立在育种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马铃薯作为天然培养基,是因为马铃薯中淀粉含量丰富,可以作为培养物的碳源.它的优点:1.材料溶液获得,植物多糖和蛋白丰富,且操作起来容易.2.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一定的植物激素,有利于组培植物的生长.3.马铃薯块茎中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