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星星炸了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星星炸了

网友吐槽现在大学生一点含金量都没有了,充其量是空有一纸文凭的劳动力。

应该是学术界不太严谨,而且学校在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不是很强,才会出现很多乱象。

毕业了大概所有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吧:当照相机“嚓”地一声拍下一张小学毕业照时,这就意味着你和共度六年时光的同学们都要毕业了。大家都会离开这片童年足迹依存的校园,这片曾经荡漾着纯真的笑声的天地。此时,或许你的心正在流泪,一一的惜别使你的心头涌上一股疼痛。毕业,一个沉重的动词,便扎根在我们不舍的情怀中。在我刚刚踏进这个班时,面对陌生的人群,我连哭带闹了好一阵子,是同学们主动与我谈话。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跟他们有说有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爱上了这个班,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伴我度过六年时光,是他们伴我经历每一次困难与挫折,每一次成功与失败,是他们给予我美妙的回忆才不会使我毕业时有太多的伤感与遗憾。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或富有,或贫穷,但我们都拥有一颗共同的、最真挚的心,那就是我们的友谊。我们班上有一个残疾人,她双脚行走不方便。拍毕业照时,同学们主动去背她。当时我们的教室在第四层楼,背着一个人走下操场,谈何容易!但同学们还是不辞劳苦,硬是凭着六年以来建立的深厚友谊把她背着走到操场。同学们气喘吁吁,但他们的嘴角却露出了一丝微笑。那位双脚行走不方便的同学显然是被感动了,在洗后的毕业照上我看到了她那红红的眼圈,似乎触摸到了那滴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光泽的泪。我们的友谊是不会因毕业而被淡忘的,她如璀璨的群星般,每一颗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旅途上润泽我们的心田。如今,毕业了,我们相互道别。开始走进新的校园生活,继续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或许若干年后的今天,他们的样子都变了,乃至我认不出他们来了,但不变的依然是我们经过六年光阴磨练的友谊与一生难忘的记忆。毕业,是一个沉重的动词,也是一个当我们以后孤寂时,带着微笑去回味的副词!

这是因为现在毕业生写论文时出现了很多抄袭的情况。喜欢东拼西凑,在网络上截取这边一段那边一段,没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在里面。

天文毕业论文结果星星炸了

这个有可能是飞机的灯光移动在云层反射后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星星在云层的折射下形成的。或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天文现象,比如土星或者火星近邻月球时,会发出耀眼的光,后来云层的影响,使其慢慢减弱。一般与云层的折射有关,或者很小的概率是因为火箭残骸或者飞行物坠落。

星星?在什么地方?你们部队里有关於导弹试验的传闻吗?没有的话就是恒星爆炸,喷射的是燃料因脱离重力形成的

宇宙大爆炸》理论于1932年被比利时数学家、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Lemaltre)首次提出,20世纪60年代两位美国人阿诺•彭奇亚斯(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Wilson)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靠性证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即宇宙背景辐射),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Hawking)后来又对宇宙起源后的10——43秒的图景做了清晰阐述,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奇点”,可能由于内部原因发生了大爆炸,产生了宇宙之间的基本粒子,由于相互作用与能量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现在的宇宙。这个看似完整的宇宙理论也有不少疑点: 1、这个“奇点”来自何方? 2、大爆炸前的这个点之外是什么? 3、大爆炸之前就没宇宙了吗? 4、这个点是物理界中无法理解接受的。 5、这个点的巨大能量、威力、质量与其体积大小不成比例,令人质疑。 6、这个点为何会爆炸,如何爆炸的? 7、既然宇宙起源于点,那么这个点之外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外部都没有空间了,这个点如何膨胀、在哪里膨胀(要实质外观上的膨胀必须在三维空间内才能产生)?若宇宙之外有空间让点膨胀,那么点之外仍是宇宙,这样一来,宇宙起源就不像是大爆炸了。 8、大爆炸之后点分离后的物质如何从比原子还小的物质变大的,成为“基本粒子”组成如今的庞大物质? 9、大爆炸理论是从红移现象推理到宇宙膨胀,再倒推到L=0,得出:约150亿年前宇宙是从一个比原子还小的点爆炸形成的。现在暂且认为宇宙是膨胀的,来问:可否倒推到L=0呢?不能!物理学中的公式,例如静电场E=Q/L2,重力场f=Gm1m2/L2 ,这两个公式中,可否可使L=0呢?也不能,因为如果L→0,则E →∞, f→∞ 。我们知道,当L 较小时,Q就不能再看成一个点电荷,m1及m2也不能看成一个质点。那么,宇宙膨胀的倒推,在缩小的过程中,难道不可能有其它情况发生吗?假如地球等行星落进了太阳,整个太阳系坍缩,会收缩成一个比原子还小很多的点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整个银河系坍缩呢?更不可能了,更何况是整个宇宙! …… 所以,我认为,大爆炸理论不切实际。 也许有人会问红移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怎么回事,举一个例子吧:艾滋病患者有时会出现带状疱疹,但是凡出现带状疱疹的人就一定是得了艾滋病吗?当然不是!还有可能是感冒了。红移现象也一样,可能是别的原因,如果有大爆炸的确可能会有红移,但有红移现象的不一定只是大爆炸产生的结果,这是假命题而非真命题,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之为同理。 我认为宇宙之外存在着物质的第五态——纯等离子态(不明特殊物质)构成的庞大“暗物质集团”,我们的宇宙在纯等离子态中也决非一个,再纯等离子态中有很多个像我们这样的宇宙,由于纯等离子态暗物质的变化,使得有一部分宇宙变小,有一部分宇宙变大,我们这个宇宙大部分恒星光谱向红端移动,说明我们的宇宙正在扩大(多普勒效应)。 由于我们宇宙的扩大,纯等离子态在我们宇宙边缘的洞也在变大,所以纯等离子态出现空间的边沿脱落一点物质,而脱落则是在所难免的,其实这是一个常识:当我们拿一个手巾,用劲撕,撕开一个口子,然后再撕,我们可以看到撕口处有一些小东西落下。在我们宇宙边缘上落下的部分物质通过组合或变异形成了不同星种(包括恒星再内)。还有些脱落的物质没有变异也没有组合,形成了孤单的、大致差不多的小行星,有些组合与变异形成的恒星由于脱落时的力量仍向我们飞来,这就产生了紫移(光谱向蓝端移动),还有别的非常小的物质无法变异、没有机会与其他星星或物质组合而形成了现在宇宙中的“微尘粒子”。而其它恒星由于空间的变大,活动空间也变大了,所以离我们加速远去,这就产生了红移(光谱向红端移动)。而从纯等离子态之中掉下来的物质的变异与变成固体或气体的星球也是由于温度变化的原因。 我认为宇宙的“始”就是纯等离子态的一个小范围裂缝,纯等离子态继续将这小裂缝拉大,而宇宙的“终”则是纯等离子态将这宇宙空间渐渐吞并(即合拢),纯等离子态吞并的宇宙内所有物质将与纯等离子态融合于一体。至于纯等离子态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包括这个宇宙再缩小,那个宇宙在变大等问题)?我认为是温度的变化,举一个例子:将盛满水的常温封盖玻璃杯置于冰箱内一段时间,则玻璃杯会出现裂缝,时间再长一些则会爆炸(当然纯等离子态不会爆炸),就像冰川出现裂缝由温度所致一样。为什么纯等离子态会产生温度变化?那是由于密度不均匀所致(密度大了温度小,密度小了温度大)。为什么纯等离子态密度不均匀,这是由于很自然的变化,就像一卷卫生纸打开后各处的薄厚、密度都不同一样,就如同人的双眼有着细微差别一样,是很自然的,是很有随意性的。所以宇宙的年龄也是很有随意性的,无法预料。 我将这种理论称为《纯等离子空隙开拢》理论。 这种理论可以清晰说明宇宙的起源与终结,且疑点较少,较符合实际。

黑洞是宇宙中最特殊又最普遍的天体,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拥有无法被测量的引力,能将所有出现在事件视界中的物质都吞噬掉。它的普遍之处在于整个宇宙中到处都有黑洞,只是人类无法通过肉眼观测到它们而已。在宇宙空间中,无论是黑暗的地方还是明亮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黑洞,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就是典型的例子。

根据报道,近期《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刊登了一篇与黑洞吞噬恒星相关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指出来自多个国家的天文学家在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中观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距离太阳系大约亿光年的空间里存在一个名为“波江座”的螺旋星系,而研究人员观测到该星系中一颗恒星被黑洞吞噬的过程。

根据研究人员的描述,这次黑洞吞噬恒星的场面与以往的观测结果不同,黑洞将恒星撕碎成条状,就像是在享用自己的“意大利面条”一样。参与该项研究的智利科学家托马斯·韦弗斯表示,这是人类天文史上十分罕见的场面。那么研究人员是如何发现该场景的?被吞噬的恒星又遭遇了什么?

研究人员怎样发现该天文现象?

一般情况下,黑洞吞噬恒星的场景是很难被捕捉到的,因为黑洞在吞噬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烟雾弹”,这个“烟雾弹”就是大量的尘埃和碎片。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黑洞吞噬恒星的过程中会对外释放出大量尘埃和恒星的碎片,这些看似琐碎的物质在黑洞的能量组织下逐渐形成了一层“帘幕”,遮挡住了人类观测该现象的视线。

而在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了多种手段对该现象进行观测,例如X射线、紫外线和无线电波,因为不同种类的射线可以与恒星内部的物质产生联系,研究人员通过探测这些联系的存在来确定恒星的情况。最终他们发现该黑洞对外喷射物质的速度达到了每秒钟1万公里,幸运的是他们在后期观察中发现那层“烟雾”已经逐渐消散了,所以才能看得更清楚。

恒星是如何被撕碎的?

托马斯·韦弗斯表示,任何一颗足够靠近黑洞的恒星都不会有好结果,无论该黑洞是恒星级黑洞还是超大质量黑洞,因为黑洞的超强引力会导致恒星的球面受力不均匀,从而导致恒星被吞噬的时候无法以完整的形态被吞进去,而会被弄得变形。这个研究团队在去年就发现了宇宙中一道特殊的爆炸光线,该光线促使天文学家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研究。

在这次的观测中,研究人员就发现该恒星遭遇了一颗超大质量恒星,因此它被撕成更多细小的碎片。这些细小的碎片在太空中汇聚成类似流体,因此被称为“物质流”,还有研究人员将物质流比喻成意大利面条。类似恒星被黑洞撕成物质流的事件在天文史上很少出现,因此天文学家对该事件更加关注。

这次发现说明了什么?

如果被撕成“面条”的恒星周围存在类似地球的宜居星球,而且该星球上已经存在生命,这些外星生命估计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失去了光源和热源,它们甚至不知道在恒星被吞噬掉后就轮到自己的星球了。虽然这只是笔者所假设的场景,如果有一天有一颗黑洞出现在太阳附近,那么太阳恐怕也会遭遇类似的情况。

因此该发现告诉我们,宇宙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地球虽然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中,但并非永远都是安全的。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等智慧生物,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多去 探索 宇宙中未知的奥秘。早一点了解宇宙中的奇特天文现象,或许能够早一点帮助地球规避外部风险,目前也只有人类能够做到这一点。

资料来源

澎湃网 10月14日 《迄今最近距离围观一颗恒星被黑洞撕成“意大利面条”》

为交毕业论文时行星炸了

不妨先做其它的先试试。

2002年时网上突然爆出一个大新闻,为了改善地球气候,美俄将联手摧毁月球,打算将地球所有的核弹投向月球,将月球彻底摧毁,地球在失去了月球后,地轴将渐渐回正,一年四季都将温暖如春!

摧毁月球的计划

美俄联手摧毁月球的计划不过是标题党而已,真正提出这个馊主意的人是俄罗斯物理学家弗拉迪米尔·克鲁因斯基,他认为月球对地球百害无一利,是寄生虫一样的存在,月球对地球有强大的引力牵制作用,使得地轴倾斜,导致气候不稳定,灾害频发!

因此他建议炸掉月球,让半年冬天的俄罗斯永远都处在春季,那个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让弗拉迪米尔·克鲁因斯基不惜背上骂名也要提议炸掉月球,但很可惜他的计划响应寥寥,各大新闻媒体也就是一次热点推送而已,此后就销声匿迹了,因为没有人拿他当回事!

春天在莫斯科 圣徒蓬蒿大教堂和淡紫色树开花

美苏的轰炸月球计划

尽管最新的炸掉月球计划无人理睬,但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真的执行过一次轰炸月球的A119计划,这次并不是要摧毁月球,而是要在月球上丢一颗核弹,让它亮瞎全地球人的眼睛,以彰显美国强大的技术存在!

Sputnik-1-Satellite

当时的背景是1959年苏联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1961年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让强大的美国觉得脸上无光,而且一时半会也赶不上苏联的宇航事业进度,因此就拍脑袋想出了这个轰炸月球的A119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各位熟悉的卡尔萨根同志还参加了这项计划的论证,因为尽管核弹闪光很强,但月球距离地球平均达38万千米,所以用多大的核弹,轰炸位置在哪里等等,卡尔萨根经过仔细的计算认为一颗W25的核弹(1700吨当量)、在晨昏线附近爆炸扬起的尘埃反射的阳光,即可让地球人看到!

当然这事后来没有实施,因为有几个担忧,首先是一旦失败这颗核弹的轨道将会返回地球,还有是如果未来登陆月球,那么放射性尘埃影响不得不考虑,最后则是,都能将核弹送上月球了,何不发射一颗卫星呢?

最后比较有趣的是,卡尔萨根参加这项绝密计划后,居然守口如瓶保守秘密一直到他去世后,作家凯伊·戴维森为撰写卡尔萨根的传记调阅资料时才被发现!

月球的由来与它的作用

月球由来有多种说法,比如和地球同源说,俘获说和早期分裂说等等,最夸张的还有一种月球是外星人制造后推送到轨道上监视人类的超级飞船!估计提出这个说法的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为了监视地球人,动用了行星级的制造技术,造出一个月球!

到现在为止比较能说服力的成因是撞击说,在地球形成早期,同轨道上的另一颗行星忒伊亚撞击了地球,撞击后产生的大量物质环绕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今天的月球,这一点从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岩中分析得到佐证,对于氧同位素测量结果也能相互应证!

地球轨道的歪斜和地球自转速度的减慢都和月球有关,早期月球轨道距离地球并不远,但在公转过程中由于月球对地球的潮汐牵制作用,逐渐让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当然未来仍然还在逐渐变慢中!这些角动量逐渐转移到了月球轨道距离上,让它越来越远离地球,到现在为止,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的距离达到了厘米!

炸掉月球,俄罗斯就不冷了吗?

上文说了月球导致了地轴歪斜,导致地球有四季之分,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炸掉月球问题可能更严重!就像陀螺一样低速旋转时会非常不稳定,这就是岁差,地球的岁差周期是万年,北极指向会由现在的北极星指向到织女星,再绕一圈回到北极星,如果没有月球,那么这个度幅度可能会更大!

甚至可能滚转,也就是说最严重的的情况下,地球的北极或者南极一直都指向太阳,导致另一边变成永夜!此时就像潮汐锁定后的行星,条件将会变得非常恶劣,所以月球不但让地球有了四季,还让地球自转更稳定!

炸了月球,俄罗斯更冷

假设月球消失,地球回正,那么俄罗斯将永远处于温暖的春季!听上去非常诱人,但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地球回正后,俄罗斯的春天依然寒冷无比,因为俄罗斯大部分国土都在北纬50°以上,最北则到北纬80°,跟中国的漠河位置差不多!

各位可以感受下漠河的春天是啥气候:4月平均气温为℃,5月平均气温为℃,因为不再有四季变化,俄罗斯常年就是这个温度了!对于人生活可能没啥大关系,但农作物种植就出大问题了!因为作物需要一个夏季来生长和成熟,光有春天是不行的!

地轴歪斜,让南北纬度有更多的耕地适合季节性耕种,如果地球回正,俄罗斯四季如春,那么即使俄罗斯最南边的土地,也只能拿来种菜,而大量的粮食作物与水果等,只有部分地区能种植,而其它区域,必须要待在大棚里才会有收成,估计俄罗斯人得疯了!

月球对于人类的意义

俄罗斯物理学家弗拉迪米尔·克鲁因斯基还称月球导致了地球地质运动,因为月球的潮汐运动导致地球岩石圈起伏达到了60CM,是地震和火山运动的重要诱发因素,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据地质学家称,月球的潮汐运动并不是地震和火山的主要因素!

与月球的负面影响相比,月球的正面意义更大

除了上文所列的各种正面意义外,月球的存在不仅仅作家与诗人笔下生辉的对象,而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月球让人类有一个够得着的“毕业论文答辩”,人类所有的宇航技术都可以在登陆月球时实施,假如人类最近的目标是金星的话,估计到现在为止还不会有登陆另一颗行星的技术!

阿波罗登月的土星五号火箭准备发射

月球是炸不掉的,只能送走

最后要提醒一下的是月球其实是炸不掉的,俄罗斯物理学家千算万算还是算漏了一条,因为摧毁一颗行星不是那么容易的,月球的诞生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即使将月球炸碎,它在N年以后,又将复活形成一个新的天体,至于你叫它是新月亮还是别的名字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理论上,只能将月球装上发动机送走,粗暴的用核弹轰击月球啥用都没有,而且产生的碎片飞向地球,很有可能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事件重演,相信这个结果没有人想看到!所以下次哪位大神想要再提出炸了月球,那么请让他先尝尝被乱石砸的滋味!

世界科学家建议炸掉月球,这样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就一年四季,我不仅不同意,而且所谓的世界科学的建议,完全是愚昧无知、荒唐至极的谬论。

如果世界科学建议炸掉月球,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区不仅一年没有四季,而且地球就会进入一年四季不分、难分得昏沉的黑暗期。正因为有了月球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以太阳光才能照射地球,才有了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白天与黑夜的阴阳轮回转换。

如果世界科学家建议炸掉月球,没有了月球与地球各自轨迹、轨道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牵引力、牵制力、制约力、制衡力、平衡力、平行力、束缚力等,地球很快偏离绕太阳星球自转和公转的轨迹和轨道越来越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越来越慢,地球很快就会进入暗无天日、慢长无限的冰冻期,地球很快就不会存在在宇宙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星球,而是直接进入存在、成为宇宙银河系中的冰冻星球,改变了地球原来原始生态绕太阳星球自转和公转的生命轨迹和轨道,地球上现有的、所有的一切生态生物、植物、生命也许就会不存在,就会冰栋自行自动的灭绝灭亡。

如果世界科学家建议炸掉月球,地球将永无四季,成为暗无天日、慢长无期限的冰冻星球,一年就不是现在的365天,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很慢,一年就是1400天。

根据我所知道的有关天文学相关知识资料科学证据表明:月球以每年厘米的平均距离、速度和概率偏离疏远地球的轨道,如此循环计算下来,1000年以后地球就会进入冰河期,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上的海水潮起潮落逐步、逐渐、逐年受到极大的影响,海洋生物、植物、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无论品种、数量质量逐步、逐渐、逐年在退化、衰落和减少

1. 图纸图表 ①图纸.图表布局合理,标注规范,注释准确。 ②工程图纸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 ③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 ④采用计算机绘图。 ⑤一律采用国际通用三线表。 2、 标点符号 毕业论文中标点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5834—195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列举如下: ①行文中的标点符号,除()、“”、‘’、《》、<>外,其余应点在每格的左下方、格的四分之一处。 ②每行的每一格内可以点的标点符号是‘、“、《、<、(、—、……(其中—和……点两格)。其它均不能点在一行的第一格。《、<、(等标点符号,不能单独点在一行的最后一格,应点在另一行的第一格内。如一行的末端点—和……这两种标点符号,又只剩下一个格,就将标点符号提出格外一部分,不可分为两截,前一半后一半。 ③句号要求用“。”表示。 ④引号用“”(双引号)和‘’(单引号)。单层引号时只使用双引号。引号套引号时,双引号在外,单引号在内,如“什么是‘趋肤作用’”。 ⑤书名号“《》”用来表示文件名称和书、刊、报名或它们当中的文章名。 ⑥破折号“—”常用来标明行文中的注释部分或同义词,占两格书写,如:“可惜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作者—并没有正确的解释他所得到的公式。” ⑦连接号中的半字线即“-”,占半个字宽,书写时不占格,写在两格之间。用于结合各种并列的从属关系,例如并列词组(应力-应变曲线,温度-时间曲线),合金系列(Fe-Cr-Al)产品型号(SZB-4-真空泵),化合物(3-羟基丙酸,丁酮-2,a-丁烯酸,甲烷-d),币制(卢布-戈比),图、表、公式的序号(图3-1,表2-5,式7-6)。 ⑨省略号在正文中占两格“……”,在公式中占一格“……” ⑩乘号用“×”,不用“·”。 ⑾括号一般用圆括号。有双重括号时,可在圆括号外面再加方括号。数学式中的括号分三层,即{[()]},层次不得改变。 如果括号中的文字不是针对正文句中的局部文字,而是对正文的整个名词或整段的补充说明,则将括号放在正文的名号之后。 如果括号中是完整的句子,应将括号中句子的句号放在括号之内。 ⑿小数点用下圆点,不用逗号,应写成4、56,而不是写成4,56。 ⒀约等于号用“≈”,不用其它符号。 ⒁多位数的“千位点”,以往习惯用逗号,现改用空四分之一个汉字,例如:23 446,2、344 67。如数值只用四位,则可以不留空位,如:3600,0、0036。 ⒂不要一个句子长达几十个字或甚至一二百个字,中间一个标点也没有;另一方面,也不要使用过多的标点符号,而把句子分得过于零碎。 ⒃中文的并列字、词一般用顿号分开,如:“依该种的特征、习性、产地或用途等确定名称。”在文中夹用外文、符号及数码时,遇并列字、词仍用顿号分开。阿拉伯数字及外文的并列字、词则用逗号分开,如,当x=2,3,4时,函数f(x)的值分别等于14,16,20或“A,B,C”等等,如参考文献等全名都是外文,遇有并列字、词、用逗号分开。 在并列的词组和短句之中又包含并列词的较复杂情况下,为避免并列的范围混淆不清起见,外层的并列词组或短句可用逗号或分号分开,其中的并列词用顿号分开。例如:“须解决邻位效应,饱和链中的中性质交递,有机物中氢分子、卤分子的活动性,瓦耳登转化等问题。” 3、 名词、名称 ①毕业论文中的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或国家标准等标准中编写的名词,尚末编定和叫法有争议的,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②相同名词术语和物理量的符号应前后统一。不同物理量的符号应避免混淆。 ③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④除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门捷列夫、达尔文、马克思等)只须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外,其余采用英文原名,不译成中文。其他语种的人名可译可不译。英文人名按名在前姓在后的原则书写,如P、Cray。不可把外国人姓名中的名的部分漏写,如不能只写Cray、 ⑤国内工厂、机关、单位的名称应使用全称,不得简化,如不得把北京大学写成“北大”。 4、 量和单位 ①毕业论文中量的单位必须符合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它以国际单位(SI)为基础。请参看有关文件,如GB3100~3102-93等。 ②有些单位的名称既可用全称,也可用简称表示(如“安培”和“安”,“伏”,“摩尔”和“摩”等等),可以任意采用一种表示法,但在全文中用法要一致,要两者并用。建议量和单位的名称用英文缩写。 ③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周、月、元等,可用汉字与单位构成组合的单位,如件/台�6�1h,元/km。 ④表和图中的数值采用量与单位的比值形式表示,如λ/(nm)=58、9。 ⑤在文中不要用物理量符号、计量单位和数学符号代替相应的名称。在表示一个物理量的量值时,应在阿拉伯数字之后用计量单位符号。例如:“试样高度h为25 mm”不要写成“试样h为25 mm”,“钢轨每米质量”不要写成“钢轨每m质量”,“绕组电阻小于1Ω”不要写成“绕组电阻<1Ω”,“铁的百分含量”不要写成“铁的%含量”“加15 mol的硫酸”不要写成加“加15 mol的H2SO4”,“正负相消”不要写成“+-相消”,“随着压力F的下降减少”不要写“随着压力F的↓减少”“氮气首先生成”不要写成”“N2↑首先生成”,“因为氢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不要写成“因为H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5、 数字 ①毕业论文中的测量、统计的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如“5、25MeV”等。 ②公历的年、月、日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如”1949年10月1日”;夏历的年、月、日一律用汉字。历史上的朝代和年号须加注公元纪年。 ③普通叙述中不很大的数目,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例如:“他发现两颗小行星”、“三力作用于一点”,不宜写成“他发现2颗小行星”、“3力作用于1点”。 ④大约的数目可用中文数字,也可用阿拉伯数字。例如:“约一百五十人”、“八百公里”、“约二十万人”,也可写成“约150人”、“约800公里”、“约20万人”。 ⑤分数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亦可用中文数字表示,但两者写法不同,前者要写成“5/8”(不要写成“8分之5”),后者要写成“八分之五”。 6、 标题层次 ①毕业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同标题无关的内容。注意在正文的每个自然段前不得滥加序号。 ②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段编号方法,一般不超过三级。 ③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以不超过15字为宜,题末不用标点符号。各层次用阿拉伯数字编号,不同符号的数字间不用圆点“.”相隔,如“1”,“2.1”,“3.1.2”,一律须左格,后空一格书写标题。 7、 注释 ①毕业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 ②注释用页末注(即把注文放在加注处那一页稿纸的下端),而不用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或篇末注(把全部的注文集中在论文末)。 8、 公式 ①公式一般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加线条。 ②公式可按全文统编序号,也可按章单独序号,如:(49)、(7、11),采用哪一种序号应和文中的图序、表序编法一致。不得有的章里的公式编序号,有的则不编序号。子公式可不编序号,需要引用时可加编a、b、c…等,重复引用的公式不得另编新序号。公式序号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缺。 ③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写成“由式(16、20)可见 ”,而不写成“16、20可见”,或“由第16、20式可见”等等。 ④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平列在一行而用斜线分开时,注意避免含义不清,例如,a/b *cos x就会既可能被认为是a/(bcos x),也可被认为是(a/b)cos x。 ⑤公式中分数的横分数线要写清楚,特别是连分数(即分子、分母也出现分数时)更要注意分数线的长短,并把主要分数线和等号对齐。 9、 表格 ①表格必须同方案叙述有直接联系,不得有同方案叙述脱节的表格。表格中的内容在技术上不得与正文矛盾。 ②每个表格都有自己的表题和表序。 ③全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一种方式应和插图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跳缺。正文中引用时“表”字在前,序号在后,如写“表2”,而不写“第2表”或“2表”。 ④表格允许下页接写,接写时表题省略,表头应重复书写,并在右上方写“表××(续)或表××(完)”。多项大表可以分割成块多页书写,接口处必须注明“接下页”、“接上页”、“接第×页”字样。 ⑤表格应写在离正文首次出现处最近的地方,不应超前和过分拖后。

毕业论文研究小行星爆炸了

跟大气没什么关系,小行星速度非常快,基本是每秒十多公里,具有巨大的动能,在撞击地面时,动能急剧转化为热能以及溅出物的动能,形成大爆炸。

因为小行星的速度非常快,在进入大气层时,摩擦,灼热,撞击地球,产生大量的摩擦力、热等等,超出物质所能承受的温度,形成爆炸。

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会发生大爆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行星过速(速度非常快)地冲向地球。两球相撞时,产生较大地摩擦力,温度极高。我们都知道,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就越容易爆炸。所以就发生了大爆炸。

小行星自身的飞行速度就相当惊人!以每秒数公里的速度在宇宙中穿梭着,如LZ所说,一颗直径为20公里的小行星,合计为两万米大小的天体,它首先穿越地球那厚达上千公里的大气层,然后,直奔地面而来.在穿越的过程中,受大气层中的强气压的影响,激烈的摩擦使表面非常灼热,小行星自身的超速机动力,再加上受地球万有引力的牵引,使得飞行速度变得更快,它表面自此形成一股强悍的冲击波,当和地面发生碰撞时,冲击波的力量外加它表面的灼热,因此就会发生剧烈的大爆炸,,不仅如此,,假设变为现实的话,而且又恰恰落入了大海之中,足可以毁灭整个地球.

恒星爆炸毕业论文

写论文呢,重要的是阐述自己的个人观点。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书籍很多,但基本八九不离十,皆可借鉴一下。考虑一下你自己对这假设性理论的看法,对其假设的两个宇宙的结局如何想法,认同或不认同的理由或者自己的另外见解等等。关键词: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 量子引力

我们首先来看恒星的一生:恒星的诞生 在星际空间普遍存在着极其稀薄的物质,主要由气体和尘埃构成.它们的温度约10~100K,密度约10-24~10-23g/cm3,相当于1cm3中有1~10个氢原子.星际物质在空间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通常是成块地出现,形成弥漫的星云.星云里3/4质量的物质是氢,处于电中性或电离态,其余约?是氦以及极少数比氦更重的元素.在星云的某些区域还存在气态化合物分子,如氢分子、一氧化碳分子等.如果星云里包含的物质足够多,那么它在动力学上就是不稳定的.在外界扰动的影响下,星云会向内收缩并分裂成较小的团块,经过多次的分裂和收缩,逐渐在团块中心形成了致密的核.当核区的温度升高到氢核聚变反应可以进行时,一颗新恒星就诞生了.' 主序星 恒星以内部氢核聚变为主要能源的发展阶段就是恒星的主序阶段.处于主序阶段的恒星称为主序星.主序阶段是恒星的青壮年期,恒星在这一阶段停留的时间占整个寿命的90%以上.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向外膨胀和向内收缩的两种力大致平衡,恒星基本上不收缩也不膨胀.恒星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随着质量的不同而相差很多.质量越大,光度越大,能量消耗也越快,停留在主序阶段的时间就越短.例如:质量等于太阳质量的15倍、5倍、1倍、倍的恒星,处于主序阶段的时间分别为一千万年、七千万年、一百亿年和一万亿年.目前的太阳也是一颗主序星.太阳现在的年龄为46亿多年,它的主序阶段已过去了约一半的时间,还要50亿年才会转到另一个演化阶段.与其他恒星相比,太阳的质量、温度和光度都大概居中,是一颗相当典型的主序星.主序星的很多性质可以从研究太阳得出,恒星研究的某些结果也可以用来了解太阳的某些性质.红巨星与红超巨星 当恒星中心区的氢消耗殆尽形成由氦构成的核球之后,氢聚变的热核反应就无法在中心区继续.这时引力重压没有辐射压来平衡,星体中心区就要被压缩,温度会急剧上升.中心氦核球温度升高后使紧贴它的那一层氢氦混合气体受热达到引发氢聚变的温度,热核反应重新开始.如此氦球逐渐增大,氢燃烧层也跟着向外扩展,使星体外层物质受热膨胀起来向红巨星或红超巨星转化.转化期间,氢燃烧层产生的能量可能比主序星时期还要多,但星体表面温度不仅不升高反而会下降.其原因在于:外层膨胀后受到的内聚引力减小,即使温度降低,其膨胀压力仍然可抗衡或超过引力,此时星体半径和表面积增大的程度超过产能率的增长,因此总光度虽可能增长,表面温度却会下降.质量高于4倍太阳质量的大恒星在氦核外重新引发氢聚变时,核外放出来的能量未明显增加,但半径却增大了好多倍,因此表面温度由几万开降到三、四千开,成为红超巨星.质量低于4倍太阳质量的中小恒星进入红巨星阶段时表面温度下降,光度却急剧增加,这是因为它们外层膨胀所耗费的能量较少而产能较多.预计太阳在红巨星阶段将大约停留10亿年时间,光度将升高到今天的好几十倍.到那时侯,地面的温度将升高到今天的两三倍,北温带夏季最高温度将接近100℃.大质量恒星的死亡 大质量恒星经过一系列核反应后,形成重元素在内、轻元素在外的洋葱状结构,其核心主要由铁核构成.此后的核反应无法提供恒星的能源,铁核开始向内坍塌,而外层星体则被炸裂向外抛射.爆发时光度可能突增到太阳光度的上百亿倍,甚至达到整个银河系的总光度,这种爆发叫做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后,恒星的外层解体为向外膨胀的星云,中心遗留一颗高密天体.金牛座里著名的蟹状星云就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超新星爆发的时间虽短不及1秒,瞬时温度却高达万亿K,其影响更是巨大.超新星爆发对于星际物质的化学成分有关键影响,这些物质又是建造下一代恒星的原材料.超新星爆发时,爆发与坍塌同时进行,坍塌作用使核心处的物质压缩得更为密实.理论分析证明,电子简并态不足以抗住大坍塌和大爆炸的异常高压,处在这么巨大压力下的物质,电子都被挤压到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简并态,密度达到10亿吨/立方厘米.由这种物质构成的天体叫做中子星.一颗与太阳质量相同的中子星半径只有大约10千米.从理论上推算,中子星也有质量上限,最大不能超过大约3倍太阳质量.如果在超新星爆发后核心剩余物质还超过大约3倍太阳质量,中子简并态也抗不住所受的压力,只能继续坍缩下去.最后这团物质收缩到很小的时候,在它附近的引力就大到足以使运动最快的光子也无法摆脱它的束缚.因为光速是现知任何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连光子都无法摆脱的天体必然能束缚住任何物质,所以这个天体不可能向外界发出任何信息,而且外界对它探测所用的任何媒介包括光子在内,一贴近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它吸进去.它本身不发光并吞下包括辐射在内的一切物质,就象一个漆黑的无底洞,所以这种特殊的天体就被称为黑洞.黑洞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对黑洞的研究在当代天文学及物理学中有重大的意义.科学家发现,在木星和土星的表面散放出来的能量比它们所吸收的能量要多,这就意味着木星和土星也可以发光,只是它们发出的是远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而已.当然还需自己了解,如想知道得更详细的话请你看一下有关书籍!

你可以参考一下这些资料。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公布了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发现。这个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胀着。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就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这是大爆炸说的前身。俄裔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接受并发展了勒梅特的思想,于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 伽莫夫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始火球”。根据现代物理学,这个火球必定迅速膨胀,它的演化过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发。由于迅速膨胀,宇宙密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学元素(原子核),然后形成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逐渐凝聚成星云,最后从星云中逐渐产生各种天体,成为现在的宇宙。 这种学说一般人听起来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在科学界,也由于这个学说缺乏有力的观测证据,因而在它刚刚问世时,并未予以普遍的响应。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说重见天日。原来,大爆炸说曾预言宇宙中还应该到处存在着“原始火球”的“余热”,这种余热应表现为一种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辐射 。特别令人惊奇的是 ,伽莫夫预言的“余热”温度竟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有关的天文学基本数据已被改进,因此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宇宙膨胀年龄,已从原来的50亿年增到100—200亿年,这个年龄与天体演化研究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天体年龄是吻合的。由于大爆炸说比其他宇宙学说能够更多、更好地解释宇宙观测事实,因此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都接受了大爆炸说的基本思想,不少过去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它是最有影响、最有希望的一种宇宙学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