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中国

发布时间:

中国外贸毕业论文文献

1.李金林.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李溯婉.多哈中止中国贸易摩擦将居高不下.第一财经日报,.李金林.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当代经济,2004(12)1.朱颖.美国储蓄不足和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问题,.李晓.“经济主义”时代的中日关系.国际经济评论,-4[1]胡锦涛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J]1当代贵州,2005,(11)1[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4]许兴文,许建明.转型社会的乡村发展与政府效能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艾医卫,李健,唐美元.提高乡镇行政效能的几点思考[J],乡镇建设,1999,(9).[6]任翔.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3).[7]龚志兴.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党建,2005,(10).[8]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谷祖莎.贸易、环境与中国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6).[2]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3]程名望,等.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4]沈亚芳,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5,(1).[5]马丽,等.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0).[6]邵宏华,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经济,1996,(12).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陈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3):28-33

[2]陈丽珍,王术文.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56

[3]黄晓玲. 我国中西部区位优势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类型定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3,(01) .

[4]姚利民 ,唐春宇. 独资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比较[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10) .

[5]崔到陵,任志成.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人力资本成长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3) .

[6]平新乔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闭.世界经济,2007(8):3-13

[7]秦晓钟,胡志宝.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江苏经济探讨,1998(4):47-50

[8]饶燕.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7

[9]Cheung, ., Lin P. Spillover effect 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e vincial dat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 15 (1):25-441.

[10]Hejazi,Walid,Sufarian, Spillov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30 (3) :491-511 .

[11]Kokko, .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4, 42 (2) :279-293 .

[12]熊晶晶,史本山.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机理研究[J]. 商业研究, 2006,(22) .

[13]陈涛涛,宋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政策要素研究[J].金融研究,2005(5):56-66

[14]崔到陵,任志成.外国,[J].国际贸易问题,2006(3):87-93

[15]代谦,别朝霞.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数据[J].经济论坛,2006(4):59-65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

[2]郭璟坤.论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3]王舒.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

[4]龙宁曲.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

[5]郑欢.探讨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

[6]刘琦.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发展态势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7]王杰.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4(03).

[8]谢守红,薛红芳,徐西原.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结构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02).

[9]龙宁曲.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10]丁黎.低碳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67-72+92-93.

[11]郭璟坤.论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

[12]孙丹,谭芹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5,07:88-90.

[13]郑峥.国际贸易规则视角下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06:145-146.

[14]王旭坤.基于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重塑下的我国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11:57-58.

[15]刘佳佳.试分析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我国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6,15:1-2.

这种题目起码要50000分才会有人做啊

随便抄点书哈哈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中国

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引用外国文献,全引用中国的也可以。

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文后参考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等。

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到了毕业季,最让大学生头疼的就是毕业论文了,而要写好一篇论文,就要在网上找资料。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的重中之重,是论证论文可信度的衡量标准,下面介绍毕业论文外文文献去哪找。方法/步骤1打开电脑浏览器,搜索“中国知网官网”。 2在搜索框中搜索关键词。 3在搜索结果上方点击“外文文献”。 4在此页面可以查看相关的外文文献,可以导出有帮助的文献。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论文参考文献外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一) [1]范愉.司法制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 [2]付子堂.法律功能论W].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2. [3]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53. [4]王利明.法治的社会需要司法公正[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5. [5]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 [6]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和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院出版社,1982. [8]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9. [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10]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2. [11]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4. [12]苏力.送法下乡一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00. [13]范偷.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7-555. [14]田有成.乡土社会的民间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 [15]顾培东.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纠纷解决之道[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1.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二) 1.沈跃东:《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权的法规范分》,《法治研究》2012年第3期。 2.徐亚文:《口述历史与法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陈瑞华:《从 经验 到理论的法学 方法 》,《法学研究 》2011年第6期。 4.薛以胜:《法学研究方法初探》,《科技信息》2011年第3期。 5.崔二玲:《浅析法律方法》,《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期。 6.罗旭南:《法学方法多样化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中的适用》,《海南大学学报》(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7.刘颖:《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的耦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李云海:《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浅》,《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9.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10.冀海虹:《司法过程中法学方法之解读——以价值分析法为核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王丽霞:《<法学方法论>与法学方法 教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冯 果:《法解释学等传统法学方法——未来中国经济法学的主流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13.刘连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方法在宪法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分离命题”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4.张传新:《法律方法的普遍智力品格及其限度——从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称谓争论谈起》,《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 15.魏治勋:《“规范分析”概念的分析》,《法学论坛》2008年第5期。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三) [1]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马生安:《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罗豪才主编:《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新民:《公法学札记》,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陆伟明:《服务行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袁裕来:《特别代理:民告官手记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梁津明、郭春明、郭庆珠、魏建新:《行政不作为之行政法律责任探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15]王振宇:《行政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四) [1]任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瑞士范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倪受彬.国有商业银行资本信托运营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盛学军.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6]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李春满.私人银行业务[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8]曹彤,张秋林.中国私人银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李开国,张玉敏.中国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徐保满.金融信托与租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孟建华.洗钱与银行机构反洗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2]卓泽渊.法律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3][英]莫德.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刘立达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4]王征宇,于江等编著.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15]丁邦开,何俊坤等.社会信用法律制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法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五) [1]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张月满着《刑事证人证言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法国刑事诉讼法典》译者:罗结珍,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孙孝福《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田圣斌着《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6]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着《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7]刘根菊等着《刑事司法创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8]陈永生:《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9]孙晶:《亲属作证特免权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1][德]尧厄尼希着,周翠译,《民事诉讼法:第27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2]程海霞:《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安徽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3]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着(宋金寿主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14]厦门大学法律系编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韩延龙、常兆儒编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1. 法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法学论文参考文献 3.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法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5.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

外国人中国毕业论文

最好是外国人

、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一)有关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一般原则外国人的民事诉讼地位经历了从排外到合理待遇等几个发展时期。目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是给予外国人同内国人同等的民事诉讼地位,即赋予外国人在民事诉讼方面的国民待遇。因此,国民待遇原则(也称平等待遇原则)是有关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一般原则。但为了保证本国国民在国外也能得到所在国的国民待遇,各国一般都规定在赋予在内国的外国人国民待遇时,以互惠或对等为条件,即该外国人本国对内国人也应在民事诉讼地位上给予国民待遇。(二)外国人在中国的民事诉讼地位1.以对等为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第1款的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我国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这表明,依照我国法律,外国当事人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我国当事人有同等的起诉和应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享有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各项权利。同时,他们也必须像我国当事人一样承担诉讼义务。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当事人不能只承担诉讼义务而不享有诉讼权利,也不能只享有诉讼权利而不承担诉讼义务,尤其不能享有特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第2款进一步明确规定,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因此,我国采取的是以对等为条件的国民待遇原则。2.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当今世界各国和相关的国际公约都保证外国人可自由地向内国法院起诉的权利,而且即便没有国际条约的规定,根据国际习惯,也应该给予外国人在内国法院起诉的权利。我国对此无明文规定,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应依法院地法,即当事人是否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的问题应由法院地所在国的法律决定。至于当事人是否具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的问题,则应由当事人的属人法决定,但即使根据其属人法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如果依法院地所在国的法律却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时,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诉讼行为能力,即此时应依法院地法。3.诉讼费用担保诉讼费用担保是指审理国际民事案件的法院依据本国诉讼法的规定,为防止原告滥用其沂讼权利或防止其败诉后不支付诉讼费用,要求作为原告的外国人或者在内国无住所的人,在起诉时提供以后可能由他负担的诉讼费用的担保。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诉讼费用不包括案件的受理费,而是指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的旅差费、出庭费及其他诉讼费用。目前,如无条约义务,许多国家的法院在国际民事诉讼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要求外国原告提供诉讼费用担保,只有少数国家不要求原告提供担保。对于诉讼费用担保,我国经历了从要求外国人提供担保到实行在互惠前提下免除诉讼费用担保的过程。另外,我国与一些国家签定的双边司法协助条约一般都包括互相免除缔约对方国民诉讼费用保证金的条款。4.诉讼代理在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中,各国立法都允许外国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代为诉讼行为。但一般都规定,外国当事人如果想要委托律师代为诉讼行为,只能委托在法院地国执业的律师。此外,在国际社会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种领事代理制度,即一个国家的驻外领事,可以依据驻在国的立法和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在其管辖范围内的驻在国法院依职权代表其本国国民参与有关的诉讼程序,以保护有关自然人或法人在驻在国的合法权益。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肯定了领事代理制度,该制度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有关司法解释,外国人在我国法院参与诉讼时,可以亲自进行,也有权通过一定程序委托我国的律师或其他公民代为进行。但需要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必须委托我国的律师代为诉讼。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还可以委托其本国人为诉讼代理人,也可以委托本国律师以非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另外,外国当事人还可以委托其本国驻华使领馆官员以个人名义担任诉讼代理人。最后,我国立法对领事代理制度也采取肯定态度。至于授权委托书,如果在我国领域内无住所的外国当事人委托我国律师或其他人代理诉讼,委托书是从我国境外寄交或者托交的,应当经过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我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后,才具有效力。5.司法豁免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9条的规定,对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外国组织或者国际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应当依照我国有关法律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涉及国家豁免、外交特权与豁免和国际组织豁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明确规定了外交代表享有民事管辖豁免,我国1975年加入的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对外交代表进行民事诉讼的司法豁免和例外作了规定。

一、引言 相对于中文媒体而言,我国大陆媒体仍属于“少数媒体”:,我国出版的中文报纸为2100种、期刊8800种、广播电台290多家、电视台450家、网站29万个和两家通讯社;【1】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英语媒体还只有一个英语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一个外语电台(国际广播台,英语台为其大台)、约十家日报和周报(包括《中国日报》及其子报、《上海日报》和《深圳日报》等)、约十家英语杂志和约十大英语网站(包括中央各大媒体创办的网站)和新华社的英语发稿等。【2】 虽然我国的英语媒体总体规模与中文媒体相比,差距较大,但从我国英语媒体的轨迹看并考虑我国是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应该承认这些英语媒体的建立本身已说明我国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当然,在肯定我国英语媒体发展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英语媒体还存在一定:不仅总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其力也有待于提高,不太符合我国正在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本文首先评析了我国英语媒体的总体发展现状,在肯定我国英语媒体发展的成绩的同时,也了英语媒体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最后并疏理了了我国英语媒体在过去20年中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英语媒体发展现状 从19世纪末王韬首先提出要自办外文报纸,到20世纪30年代国人开始创办外文广播电台和报纸,中国的外文媒体发展和中文媒体一样总受到中国局势的影响,使得外文媒体不能得到“积累”发展:即当中国政权实行交接时,外文媒体一般也要重起炉灶,从零开始,不能在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949年11月29日,国民党政府炸毁成立于1939年的国际广播电台便是破坏这种文化继承性的一例。【3】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外文媒体发展在历史上一直未能形成较大规模。虽然在短时期内也曾出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文报刊,但是这些报刊主要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与王韬提出的国人自办外文报纸毕竟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外文媒体开始得到有序发展,但在“文革”期间,英语媒体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文媒体才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并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英语媒体的发展尤为迅速。 我国英语媒体20年来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广播书刊时期、 报纸时期、 电视时期以及互联网和三大传统媒体“共存”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前三个时期中,我国的三大传统英语媒体(广播、报纸和电视)轮流走上中国对外传播的舞台。 首先,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听众来信突破90万封左右,已进入世界对外广播三强之列,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广播电台之一。【4】 在平面媒体方面, 在“文革”中停刊的一些外文刊物(如《中国妇女》)陆续复刊。在“文革”中没有停刊的刊物则进行大幅度改版,以适应新的形势。此外,一批新的对外报刊开始创办,其中包括英语日报《中国日报》、侨报《华声报》、《了望·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画报》和《新民晚报》美国版等。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6月1日在北京创办的《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我国全国性的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它的创办结束了我国自1951年以来没有英文日报的局面,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据估计,《中国日报》及其报系也是我国唯一能够依靠市场实现收支平衡的英语媒体。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基本实现成为“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目前已成为世界六大通讯社之一。目前,新华社国外分社已达100多个。该社大量用英语、法语、俄语等外语发稿,在国际上的采用率有明显提高。【5】 199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际卫星频道(CCTV-4)和2000年9月25日开播的英语频道CCTV-9开创了中国的英语电视,并迅速成为受众主要信息源之一。 由于通讯卫星的,中国电视终于能覆盖全球,并正在逐步进入美国、西欧等西方主流,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主力之一。【6】 随着互联网日益流行并成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也很快被应用到我国的对外传播中来。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已形成6+3新闻网站的局面:即六大中央级网站和三大地区性网站。六大中央级网站包括人民日报网络版、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英文)、中国国际广播台网站、中央电视台的英语网站和中国网,他们基本都依托原有传统媒体;三大地区性网站分别为北京的千龙网、上海的东方网和广东的南方网,也都得到了北京、上海和广州地方媒体的大力支持。 网络媒体在逐步成为我国的对外传播的媒体之后,与各大传统媒体间的竞争没有想象那样激烈,相反出现了一种多种英语媒体并重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功能地位、经营管理和传播效果上实现互补,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多门类、多渠道、多层次的英语媒体对外传播格局。 三、我国英语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英语媒体得到很大发展,但是英语媒体的发展确实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从这次我们对上海的英语媒体生存发展情况来看,影响其发展的问题说到底主要还是人才、资金以及体制上的问题。 人才危机是英文媒体面对的共同的问题。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英语媒体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人才不稳定。新闻单位培养好的或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跳槽现象突出。据调查,相对低廉的待遇是他们不断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如此,英语媒体的编辑和记者都相对较年轻,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下。【7】二是新闻单位缺乏专业化复合人才。仅仅懂英语或新闻的记者还不能成为我国英语媒体的合格记者,而必须做到既精通英语又通晓英语新闻业务和专业知识,如和等。《上海英文星报》副总编陈卫华告诉笔者,报社的记者大多20来岁,刚刚从大学毕业,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不高,要写经济报道或是金融报道就极为困难,报社即便要写这方面的报道也只能做些简介性的或是描述性的报道,有厚度的深度报道是不可能的。【8】 资金问题也是困扰英语媒体发展的又一个因素。由于政府现在大量减少对媒体的财政拨款,要求媒体自负盈亏,这对英语媒体极为不利。据上海卫视英语新闻部的负责人介绍说,由于专门针对老外的节目,政府的投资有限,因此在新闻节目制作上往往有很大一部分要采用中文稿进行编译,无法派记者外出采访制作第一手的新闻节目。据了解,《上海日报》聘请外国专家的成本是非常之高,但高的成本与相对低的广告和发行收必然会影响到报纸的扩版,影响到报纸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媒体的盈利能力不强,加上目前受政策限制,媒体融资渠道缺乏,资金问题无疑成为英语媒体发展的又一个绊脚石。 此外,体制也是束缚我国媒体的一个因素。笔者走访多家英语媒体后发现这些英语媒体的负责人都提到体制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干预程度还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媒体的生存手段较单一,大多数英语媒体只能依赖广告收入,使得英语媒体竞争意识相对较差。在当前的环境下,这将会到英语媒体的生存状况。 因此,总的说来,我国英语媒体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英语媒体生存和效果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一家媒体的生存境况越好,它也就越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我国英语媒体在经济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对外传播效果,不淡化外宣使命,这将是个突出的问题。 第二是计划经济思维管理与市场经济意识经营之间的矛盾。随着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要做到自负盈亏显然也必须以的市场意识去经营。在媒体竞相改革的今天,包括英语媒体在内的大多数媒体都在尝试着用市场化的手段去求生存图发展,但是在媒体的管理上却相对落后,尤其是外部管理更加滞后。政府对英语媒体的管理用的还是计划经济下的老一套,这种管理和经营的相对背离的局面已经给英语媒体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困难。管理创新将一个不能再回避的新课题。 第三是我国英语媒体新闻产品与外国受者消费之间的矛盾。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这就类似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矛盾。这里的问题是改变我国英语媒体一切以我为主的局面、如何提高我国英语媒体的有效传播问题。 总之,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媒体要更大的发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应该加强对英语媒体的宏观管理,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规划,并提出一定的发展战略。另外由于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的英语媒体进行投资,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英语媒体都承担对外传播的使命,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媒体用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进行规划管理,给英语媒体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中国英语媒体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英语媒体近20多年来的发展,大致呈现出以下三种趋势,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功能多样化、品种结构齐全、传统媒体仍占主导 我国英语媒体在创办之初大多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目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最终改善中国的投融资环境,其作用略显单一,但目的非常明确。 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英语媒体的作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生存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面前,我国英语媒体开始更多从受众需求角度来考虑对媒体的报道方针,并逐步突出其服务性与娱乐性的等多样化的功能。 这样功能多样化还体现为英语媒体的品种结构比较齐全。除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外,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英语媒体也逐步得到发展。从英语媒体的品种结构发展趋势来看,多种媒体种类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仍以平面媒体将占主角,广播媒体不景气是趋势,其生存将是岌岌可危。网络媒体虽然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其前景还是难以预料。传统媒体在相互竞争中,报纸和电视的影响力和作用还会继续,尤其是电视英语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广阔。 趋势二、地方性英语媒体崛起 我国的英语媒体一直是以中央级的英语媒体为主导,例如中国国际广播台、《中国日报》、央视英语频道、新华社,还有对外综合性月刊《今日中国》(CHIINA TODAY)等,地方性英语媒体相对较少,甚至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性英语媒体的发展是我国英语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来,出于对外宣传的考虑,许多大中城市开始创办自己的英语媒体,诸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以及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先后开办了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甚至开始办起了日报。例如创办于1999年10月1日的《上海日报》,这是全国第一家地方性英文日报。深圳和广州则早在1997年就创办了《深圳日报》和《广州英文晨报》。长远来看,尽管地方性英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确实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它们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地方性英语媒体将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更多大中城市出现。笔者认为,随着我国英语媒体的发展,我国英语媒体体系将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为主导的,并以地方性英语媒体为辅的多层次的格局。 趋势三、英语媒体地位得到提高,但影响力仍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媒体得到了较快发展,它们的总体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在英语媒体密集的北京,英语媒体已经成为传媒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媒体(如《中国日报》和央视英语频道CCTV-9)逐步成为外国受众(尤其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消息源,频频在国外媒体中被转载。这一点在上海的英语媒体的发展状况就能看出这种趋势。据《上海日报》王宁军介绍2001年上海媒体被外报外刊转载的新闻数量总共约1000多篇,其中《上海日报》就有600多篇,占60%强。[4]而据上海卫视外语部的戴骅主任介绍说,CNN每周平均采用卫视英语新闻3—4条。[5] 2002年3月份《上海英文星报》有关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头版设计被美国新闻博物馆收藏,而且这份报纸的评论版较有特色,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的英语媒体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还偏弱,传播效果尚且佳。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英语媒体的影响力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地方范围内,有的还没有开设评论版,这将直接削弱报纸的影响力。 根据笔者近年来对《中国日报》网站、央视英语频道和《上海日报》的网上和实地调查情况看,外国受众接触英语媒体频率还偏低,很多读者只是偶尔看看。因此,英语媒体传播效果往往也不很理想。这当然有客观因素,如外国人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存有歧视和偏见,但也有主观原因,如我们英语媒体的报道方式还不够活泼,消息来源单一,信息质量不高,数量有限等等。 注释: 【1】赵启正:“中国传媒: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新闻记者》, 2003年1期,第10页. 【2】郭可:英语媒体语言风格, 2001年,未出版论文。 【3】刘继南:1999年12月,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44页。 【4】夏吉宣:Email采访,2002年5月14日 【5】甘险峰:2000年,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出版博士论文,61页、71页。 【6】江和平:个人采访,北京,2000年4月14日。 【7】郭可:英语媒体语言风格,2001年,未出版论文。 【8】陈卫华:个人采采,上海,2002年7月23日。

论文不好写啊。

外国人看中国毕业论文

自从读到马克思把中国人比喻成“袋子里的马铃薯”的文字之后,我就一直注意“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的问题。可以说,“外国人论中国”主题的论著已经汗牛充栋了。每每读到其中论述时,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起初,抑制不住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外国人有什么资格对中国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不过,当联系到古代、近代的中国是何等的闭关锁国,何等的道德专制,何等的自我欣赏,何等的愚昧落后(当然也有我们的优势或优点,在此存而不论)时,我的自尊心便无法安静下来。“老外看中国”肯定“老外”吗?他们的“偏见”中是否也有“正见”甚至是切中要害处?下面只列几条,请你思考——孟德斯鸠:“他们(中国的统治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整个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实行。生活上的一切细微的行动都包罗在这些礼教之内。所以当人们找到使他们获得严格遵守的方法的时候,中国便治理得很好了。”艾森斯塔德:“即使儒教是一种宗教的话,那它也是国家的宗教,而不是个人的信仰体系。它没有发展出专门化的角色或宗教组织,但是它贯透于国家组织之中,把中国变成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教会国家。”利玛窦:“从远古以来,君主政体就是中国人民所赞许的唯一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富豪政体或任何其他的这类形式,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中国人“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之中只有中国值得赞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艾斯卡拉:“从远古一直到19世纪终了,中国知道并且使用一种非常独特的、与大多数西方国家所接受的希腊、罗马观念极不相同的法的概念。这一中国的概念虽然不是儒者们的创造,但至少是为他们异常精确地表述出来的。或许可以说,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是靠‘儒家的玄想’来维持的,靠着它关于人类秩序与自然秩序相互作用的理论,关于君主对社会和宇宙之间和谐负责的理论,关于依靠对礼仪的示范和遵守而非法律和惩罚而达于和谐的理论。中国实在法所特有的近代法典编纂之前的表征,就浸淫于这种玄想之中。”艾尔曼:“儒家系统化的社会、历史、政治观点都是围绕祖先崇拜展开的,宗族关系被奉为道德行为的文化基础。忠孝等宗法观念又被外化到国家层面。因此,宗族秩序的道德影响作为地方社会的建设性基石,被国家认为是有益的。”“引自经典的政治语言是晚期帝国意识形态主张的体现。皇帝、朝臣、军官和士绅都借经典为他们对公共及私人事务的垄断辩护。经学研究被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政治话语,成为一种为国家政权合法性辩护的具有意识形态封闭性、排他性的系统。晚期帝国的政治权力通过儒家道德、政治哲学反射到令人仰慕的制度和符号系统之中。”马克斯·韦伯:“中国的考试,并不像我们我们西方为法学家、医师或技术人员等所制定的新式的、理性官僚主义的考试章程一样确定某种专业资格……中国的考试,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完全具备经典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适合于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思考方式。”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指出:“皇权由巫术的神性中发展出来,世俗的权威与神灵的权威统一于一人之手——皇帝为了获得神性必须具有的个人品质,被仪式主义者与哲学家加以仪式化,继而加以伦理化。皇帝必须依据古典经书上的仪式和伦理规则生活与行事。这样,中国的君主首先是一位大祭司。”

一、引言 相对于中文媒体而言,我国大陆媒体仍属于“少数媒体”:,我国出版的中文报纸为2100种、期刊8800种、广播电台290多家、电视台450家、网站29万个和两家通讯社;【1】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英语媒体还只有一个英语电视频道(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一个外语电台(国际广播台,英语台为其大台)、约十家日报和周报(包括《中国日报》及其子报、《上海日报》和《深圳日报》等)、约十家英语杂志和约十大英语网站(包括中央各大媒体创办的网站)和新华社的英语发稿等。【2】 虽然我国的英语媒体总体规模与中文媒体相比,差距较大,但从我国英语媒体的轨迹看并考虑我国是一个以中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应该承认这些英语媒体的建立本身已说明我国在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当然,在肯定我国英语媒体发展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英语媒体还存在一定:不仅总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其力也有待于提高,不太符合我国正在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本文首先评析了我国英语媒体的总体发展现状,在肯定我国英语媒体发展的成绩的同时,也了英语媒体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最后并疏理了了我国英语媒体在过去20年中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英语媒体发展现状 从19世纪末王韬首先提出要自办外文报纸,到20世纪30年代国人开始创办外文广播电台和报纸,中国的外文媒体发展和中文媒体一样总受到中国局势的影响,使得外文媒体不能得到“积累”发展:即当中国政权实行交接时,外文媒体一般也要重起炉灶,从零开始,不能在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949年11月29日,国民党政府炸毁成立于1939年的国际广播电台便是破坏这种文化继承性的一例。【3】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外文媒体发展在历史上一直未能形成较大规模。虽然在短时期内也曾出现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文报刊,但是这些报刊主要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与王韬提出的国人自办外文报纸毕竟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外文媒体开始得到有序发展,但在“文革”期间,英语媒体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文媒体才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并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英语媒体的发展尤为迅速。 我国英语媒体20年来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广播书刊时期、 报纸时期、 电视时期以及互联网和三大传统媒体“共存”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前三个时期中,我国的三大传统英语媒体(广播、报纸和电视)轮流走上中国对外传播的舞台。 首先,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听众来信突破90万封左右,已进入世界对外广播三强之列,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广播电台之一。【4】 在平面媒体方面, 在“文革”中停刊的一些外文刊物(如《中国妇女》)陆续复刊。在“文革”中没有停刊的刊物则进行大幅度改版,以适应新的形势。此外,一批新的对外报刊开始创办,其中包括英语日报《中国日报》、侨报《华声报》、《了望·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画报》和《新民晚报》美国版等。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6月1日在北京创办的《中国日报》。《中国日报》是我国全国性的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它的创办结束了我国自1951年以来没有英文日报的局面,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据估计,《中国日报》及其报系也是我国唯一能够依靠市场实现收支平衡的英语媒体。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基本实现成为“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目前已成为世界六大通讯社之一。目前,新华社国外分社已达100多个。该社大量用英语、法语、俄语等外语发稿,在国际上的采用率有明显提高。【5】 199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国际卫星频道(CCTV-4)和2000年9月25日开播的英语频道CCTV-9开创了中国的英语电视,并迅速成为受众主要信息源之一。 由于通讯卫星的,中国电视终于能覆盖全球,并正在逐步进入美国、西欧等西方主流,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主力之一。【6】 随着互联网日益流行并成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也很快被应用到我国的对外传播中来。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已形成6+3新闻网站的局面:即六大中央级网站和三大地区性网站。六大中央级网站包括人民日报网络版、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英文)、中国国际广播台网站、中央电视台的英语网站和中国网,他们基本都依托原有传统媒体;三大地区性网站分别为北京的千龙网、上海的东方网和广东的南方网,也都得到了北京、上海和广州地方媒体的大力支持。 网络媒体在逐步成为我国的对外传播的媒体之后,与各大传统媒体间的竞争没有想象那样激烈,相反出现了一种多种英语媒体并重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功能地位、经营管理和传播效果上实现互补,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多门类、多渠道、多层次的英语媒体对外传播格局。 三、我国英语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英语媒体得到很大发展,但是英语媒体的发展确实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从这次我们对上海的英语媒体生存发展情况来看,影响其发展的问题说到底主要还是人才、资金以及体制上的问题。 人才危机是英文媒体面对的共同的问题。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英语媒体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人才不稳定。新闻单位培养好的或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跳槽现象突出。据调查,相对低廉的待遇是他们不断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如此,英语媒体的编辑和记者都相对较年轻,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下。【7】二是新闻单位缺乏专业化复合人才。仅仅懂英语或新闻的记者还不能成为我国英语媒体的合格记者,而必须做到既精通英语又通晓英语新闻业务和专业知识,如和等。《上海英文星报》副总编陈卫华告诉笔者,报社的记者大多20来岁,刚刚从大学毕业,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不高,要写经济报道或是金融报道就极为困难,报社即便要写这方面的报道也只能做些简介性的或是描述性的报道,有厚度的深度报道是不可能的。【8】 资金问题也是困扰英语媒体发展的又一个因素。由于政府现在大量减少对媒体的财政拨款,要求媒体自负盈亏,这对英语媒体极为不利。据上海卫视英语新闻部的负责人介绍说,由于专门针对老外的节目,政府的投资有限,因此在新闻节目制作上往往有很大一部分要采用中文稿进行编译,无法派记者外出采访制作第一手的新闻节目。据了解,《上海日报》聘请外国专家的成本是非常之高,但高的成本与相对低的广告和发行收必然会影响到报纸的扩版,影响到报纸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媒体的盈利能力不强,加上目前受政策限制,媒体融资渠道缺乏,资金问题无疑成为英语媒体发展的又一个绊脚石。 此外,体制也是束缚我国媒体的一个因素。笔者走访多家英语媒体后发现这些英语媒体的负责人都提到体制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干预程度还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媒体的生存手段较单一,大多数英语媒体只能依赖广告收入,使得英语媒体竞争意识相对较差。在当前的环境下,这将会到英语媒体的生存状况。 因此,总的说来,我国英语媒体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英语媒体生存和效果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一家媒体的生存境况越好,它也就越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我国英语媒体在经济效益不理想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对外传播效果,不淡化外宣使命,这将是个突出的问题。 第二是计划经济思维管理与市场经济意识经营之间的矛盾。随着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要做到自负盈亏显然也必须以的市场意识去经营。在媒体竞相改革的今天,包括英语媒体在内的大多数媒体都在尝试着用市场化的手段去求生存图发展,但是在媒体的管理上却相对落后,尤其是外部管理更加滞后。政府对英语媒体的管理用的还是计划经济下的老一套,这种管理和经营的相对背离的局面已经给英语媒体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困难。管理创新将一个不能再回避的新课题。 第三是我国英语媒体新闻产品与外国受者消费之间的矛盾。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这就类似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矛盾。这里的问题是改变我国英语媒体一切以我为主的局面、如何提高我国英语媒体的有效传播问题。 总之,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媒体要更大的发展,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应该加强对英语媒体的宏观管理,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规划,并提出一定的发展战略。另外由于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的英语媒体进行投资,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英语媒体都承担对外传播的使命,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媒体用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进行规划管理,给英语媒体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中国英语媒体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英语媒体近20多年来的发展,大致呈现出以下三种趋势,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功能多样化、品种结构齐全、传统媒体仍占主导 我国英语媒体在创办之初大多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目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最终改善中国的投融资环境,其作用略显单一,但目的非常明确。 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英语媒体的作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生存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面前,我国英语媒体开始更多从受众需求角度来考虑对媒体的报道方针,并逐步突出其服务性与娱乐性的等多样化的功能。 这样功能多样化还体现为英语媒体的品种结构比较齐全。除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外,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英语媒体也逐步得到发展。从英语媒体的品种结构发展趋势来看,多种媒体种类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仍以平面媒体将占主角,广播媒体不景气是趋势,其生存将是岌岌可危。网络媒体虽然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其前景还是难以预料。传统媒体在相互竞争中,报纸和电视的影响力和作用还会继续,尤其是电视英语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广阔。 趋势二、地方性英语媒体崛起 我国的英语媒体一直是以中央级的英语媒体为主导,例如中国国际广播台、《中国日报》、央视英语频道、新华社,还有对外综合性月刊《今日中国》(CHIINA TODAY)等,地方性英语媒体相对较少,甚至没有。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性英语媒体的发展是我国英语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来,出于对外宣传的考虑,许多大中城市开始创办自己的英语媒体,诸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以及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先后开办了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甚至开始办起了日报。例如创办于1999年10月1日的《上海日报》,这是全国第一家地方性英文日报。深圳和广州则早在1997年就创办了《深圳日报》和《广州英文晨报》。长远来看,尽管地方性英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确实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它们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地方性英语媒体将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更多大中城市出现。笔者认为,随着我国英语媒体的发展,我国英语媒体体系将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为主导的,并以地方性英语媒体为辅的多层次的格局。 趋势三、英语媒体地位得到提高,但影响力仍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媒体得到了较快发展,它们的总体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在英语媒体密集的北京,英语媒体已经成为传媒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媒体(如《中国日报》和央视英语频道CCTV-9)逐步成为外国受众(尤其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消息源,频频在国外媒体中被转载。这一点在上海的英语媒体的发展状况就能看出这种趋势。据《上海日报》王宁军介绍2001年上海媒体被外报外刊转载的新闻数量总共约1000多篇,其中《上海日报》就有600多篇,占60%强。[4]而据上海卫视外语部的戴骅主任介绍说,CNN每周平均采用卫视英语新闻3—4条。[5] 2002年3月份《上海英文星报》有关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头版设计被美国新闻博物馆收藏,而且这份报纸的评论版较有特色,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的英语媒体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还偏弱,传播效果尚且佳。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英语媒体的影响力基本上还是局限在地方范围内,有的还没有开设评论版,这将直接削弱报纸的影响力。 根据笔者近年来对《中国日报》网站、央视英语频道和《上海日报》的网上和实地调查情况看,外国受众接触英语媒体频率还偏低,很多读者只是偶尔看看。因此,英语媒体传播效果往往也不很理想。这当然有客观因素,如外国人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存有歧视和偏见,但也有主观原因,如我们英语媒体的报道方式还不够活泼,消息来源单一,信息质量不高,数量有限等等。 注释: 【1】赵启正:“中国传媒: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新闻记者》, 2003年1期,第10页. 【2】郭可:英语媒体语言风格, 2001年,未出版论文。 【3】刘继南:1999年12月,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44页。 【4】夏吉宣:Email采访,2002年5月14日 【5】甘险峰:2000年,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出版博士论文,61页、71页。 【6】江和平:个人采访,北京,2000年4月14日。 【7】郭可:英语媒体语言风格,2001年,未出版论文。 【8】陈卫华:个人采采,上海,2002年7月23日。

不影响,毕业论文只是我们对当下的生活或者是某一种事物的深入研究认识,不是对某一种事物或者是生活的批判,它不足以成为我们外出的不利因素。

毕业论文写国外文献

文献综述的结构模式通常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评述--参考文献②前言--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参考文献③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观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参考文献④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国内研究的综述--作者对以上综述的评价--参考文献。大家在写文献综述时,可以找到专门的辅导机构进行辅导,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会更有条理性。当然,大家要找权威一点的辅导机构,这样师资才有保证,就像我之前选的海马课堂一样,多找这种有一定保障的机构。

Vlog29#干货向_写论文,如何能精确检索知网文献?#我的学生生活#

论文国外文献综述怎么写内容如下:

外文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而外文综述则是用汉语以外的语言来完成综述的写作。

1、首先根据你的论文主题想出5个关键词,依次输入谷歌学术搜索引擎(或者其他学校资源论文库)

2、在电脑里准备两个参考文献文件夹,一 个文件名写useful (有用),另一个文件名写maybe useful(可能有用)。

3、接下来浏览搜索到的文献的标题,看到和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题目就点进去, -目十行扫视文献,其中最主要看Abstract , 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三部分,也就是头和尾。

4、把扫视后觉得和自己的论文主题相关度高的,保存放进useful文件夹,如果看完觉得emmm(这个语气词是我导师给我讲的时候的原话,哈哈哈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概就是觉得有那么点关系,但又不舍得pass的文献,就放进maybe useful文件夹。

意思是该参考文献来自国外。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的正确运用对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论文本身的质量,降低了基于此的各类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的功能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关论述已非常充分,在此不一一赘述了,只重申一下重点。

与作者而言,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证观点的有力支撑,是继承和传播前人研究成果的有效方式,保护和评价他人的劳动成果。

与学术期刊而言,参考文献可为编者审稿选稿提供参考借鉴,为自身的影响力扩散打造有利条件,可完成不同期刊之间的学术成果传递,节约宝贵有限的版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参考文献不当引用的表现及控制探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